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第5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写作要做到“文从字顺”。
如何理解“文从字顺”呢?教材上是这样解释的,读:课件出示:“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师:简而言之就是语言要准确,行文要连贯。
怎么才能做到呢?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启今日写作之旅。
(板书:语言准确行文连贯)活动一:改准确师:前天晚上,老师突然很想去吃烤鱼,于是我就去了“沈姐烤鱼”店,与此同时,一位同学也来吃烤鱼,我便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课件出示:学生:您就是沈姐吗?老板:对的对的,就是我,来来来,里面坐!学生:沈姐,你的名字如雷贯耳哎!听说你在这“烤鱼一条街”上艳压群芳,以咄咄逼人之势击败同行,获得了“万州第一烤鱼”的美誉。
今天我专门来品尝您的技艺,期待您露一手哦!老板:呵呵,同学,我的烤鱼确是一绝,不过你的语文怕是要好好学习啊。
提问:老板为什么说“你的语文怕是要好好学习”?请找出语句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并修改。
预设:1.艳压群芳:原指某一种花在花丛中特别美丽,先比喻一群女子在一起,其中一个最漂亮,把其他人给比下去了。
它的适用对象是女性。
这里用词不准确,应该为“技压群雄”。
2.咄咄逼人:本义是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是一个贬义词,改成“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更为恰当。
3.品尝技艺:品尝的不能是“技艺”,这是搭配不当。
可以换成“品尝手艺”“品尝厨艺”“品尝烤鱼”等。
师小结: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到语言准确,就得准确用词,避免语病。
语言准确,是文从字顺的基础。
活动二:析连贯师:如果说语言准确是文从字顺的基础,行文连贯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那么,行文又怎么做到连贯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大众点评里的优质评价,找找行为连贯的技巧。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文从字顺》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作训练文章。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写文章要遵循文从字顺的原则,使文章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教材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含义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词汇量,但对文从字顺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原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从字顺的含义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循文从字顺原则进行写作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条理性和表达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从字顺的含义和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如何在写作中遵循文从字顺的原则,提高写作质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了解文从字顺的原则。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文从字顺的理解和运用经验。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遵循文从字顺的原则。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写作实例,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写作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从字顺的理解。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从字顺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条理性和表达准确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文从字顺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文从字顺的理解和运用经验。
同时,让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遵循文从字顺的原则。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写作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文从字顺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文,分析其中遵循文从字顺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文从字顺原则。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多读书,丰富词汇的习惯。
2.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3.要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引入课题——指导阅读教材,抓住内容要点——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例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写作,完成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写作指导1.“文从字顺”的含义。
“文从字顺”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用词恰当,妥帖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感;二是语句通顺畅达、有条不紊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无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2.怎样做到文从字顺?①语句表达要准确,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
②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③写完后要修改。
凡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就应修改。
作文一、片段写作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
想好再下笔,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
不少于200字。
写作提示: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色彩等。
2.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
例文欣赏:我真的走进一个浓浓的春天里来了,在这个小小山城的一夜春睡,似乎分外的香甜,当我在一夜淅沥的春雨中醒来,我仿佛听到了画眉鸟儿清丽而婉转的叫声,春雨的气息从窗外飘来,而春山春水厚重的绿色也从窗外扑来,春天在这里仿佛箭似的把我的身心穿透了!春天就这样来了,像一个慈祥、宽厚的长者,他用他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慰着经历了一个肃杀的冬天的你,他为你搬来灿烂的花和厚重的绿,他要你在他宽厚的胸怀里舒展疲惫的身心呢!作文二、扩展写作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
不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1.扩展写作时,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想好写哪几个方面,写出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第五单元《写作指导—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段有语病的话,让学生改。
语段:今天,我们热烈欢迎来自广西师大的学哥学姐莅临学校参观学习。
他们大约有五十位左右。
除此之外,两个学校的领导也来参加了这次活动。
引出今天上课的内容:文从字顺二、“文从字顺”的概念1.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
指文章通顺。
2.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三、怎样做到文从字顺呢?1、出示语段:①我国南方有一个美丽的城市——桂林。
②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被世界各国人民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③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盛景引来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④龙脊梯田、丹霞地貌、芦笛岩、桂海碑林、阳朔西街的夜景、啤酒鱼等景点美不胜收。
⑤夏天的漓江更是风景优美又令人神往的时节,人们可以在漓江边尽情烧烤、喝燕京啤酒。
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无不发出这样的赞叹:“不愿作神仙,愿做桂林人。
”问:这段文字中有三个语句运用不正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改正。
生答:(1)③句“巧夺天工”改“鬼斧神工”。
(2)④句“啤酒鱼”不是景点应删去。
(3)⑤句把“时节”改“地方”。
学生进行总结,教师提示。
第一,语句表达要准确。
2、出示语段: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
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担任班长,理由是①她学习成绩好,②同学们都很喜欢她,③她和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④刻苦勤奋,待人热情,⑤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踏实肯干。
问:这段理由陈述语序混乱,缺乏条理。
应该调整的顺序是?(学生讨论)生答:⑤③①④②生齐读正确的语序。
应该调整为: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
文从字顺,流畅表达——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作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写作导引”部分,掌握“文从字顺”及其要求。
2、通过练写和评改,力求做到写作语言表达清楚明白,行文通顺流畅。
学习重点:学习“写作导引”部分,了解“文从字顺”及其要求。
学习难点:掌握“文从字顺”的要求,并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预习导学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
想好再下笔,把语句写的连贯、流畅。
不少于200字。
(提示: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细节(形状、色彩等),抓住其总体特点。
)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5分钟)1、我像一个一个泄了气的皮球。
常莲2、弟弟手里托着一辆自行车范国瑞3、早上开始跑早操的时候,我由于跑得太快,所以把我的手破了。
马新春4、我(洗土豆)一个一个把它们洗得白白胖胖的。
马存兰5、每当我想起他,就惭愧得脸红到脖子根。
马得财上面的这些句子在表达上都出现了问题,我可以加以改正:1、2、3、4、5、二、了解文从字顺及要求(5分钟)1、通过读写作导引,我知道文从字顺指的是,。
2、要做到文从字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片段(15分钟)1、小组内分享交流片段,推选出优秀片段。
(推荐理由:语句表达通顺、流畅,语意明确。
)2、展示给全班同学。
3、同学评价片段。
(要求:评价主要从词语运用是否恰当入手。
)四、运用写法,修改片段成文(前18分钟+后12分钟)1、自己修改片段,并标注修改原因。
(提示:从用词是否准确和语意是否明确两方面修改)2、展示给全班同学,说出修改的地方及修改原因。
3、同学们给予评价。
(要求:评价结合文从字顺及其要求入手。
)五、总结写法(3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要想使一篇文章做到文从字顺就必须注意:六、运用写法,妙笔成文(后25分钟)运用学到的写法修改完善课堂的习作或“写作实践”第三题,写一篇作文。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文从字顺》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原则,培养学生清晰、准确、有序的表达能力。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练习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对文从字顺的写作原则理解不够深入,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晰等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原则,提高写作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清晰、准确、有序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原则,提高写作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从字顺的原则,写出清晰、准确、有序的文章。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从字顺的写作原则。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练习实践法:布置适量练习,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文从字顺的原则。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写作故事,引发学生对文从字顺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文从字顺的写作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展示一篇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符合文从字顺原则的作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成果,再次强调文从字顺的写作原则。
写作文从字顺导学案精彩开篇词熟话说:“文如其人”,指一个人的文章像他的为人一样质朴、纯真。
而想真正做到“文如其人”,就必定在“文从字顺”上下功夫。
“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对作文用语进行推敲,进而掌握“文从字顺”。
学习目标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写作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3.学会修改,力求达到文从字顺。
4.认识并关注自然,欣赏自然的诗情画意,体悟自然的生机与灵性。
教学过程一、文题展示以“我喜欢”为题选择我们最熟悉或喜欢的景或物,理清思路,以连贯顺畅的语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二、写作导航“文从字顺”一是指用词要恰当妥帖,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二是指句与句之间要顺从畅达,井然有序。
要在作文中做到文从字顺,我们平时就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能正确运用标点断句,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书写要工整规范,不写错别字。
2.培养通顺感。
在平时的交谈中,我们都能判断出所说的话是否通顺明白。
如果听着别扭,别人就听不明白,因为汉语言有一定的搭配习惯。
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通顺感,能敏锐地判断出怎样的句子通顺,这样写出的话也就通顺了。
3.培养连贯感。
说一段话,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连接,这就是连贯。
为了使文章连贯,应注意说话的顺序,要围绕一个中心,要注意意思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注意内容之间的前后照应,注意了这些,就能使语言连贯。
4.培养分寸感。
不同的语汇,在使用范围、表示的数量、表达的深浅程度、反映的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差异,平时我们就要注意发现和掌握这些差异,这样在表达意思时才能掌握好分寸。
我们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揣摩作者语言使用的技巧,不断增强自己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5.培养韵律感。
语言形式上的协调和语调上的协调的相互统一,就是语言的韵律,有了韵律感,作文的语言就会优美,动人,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作文自然就会生动感人。
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1. 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2. 培养思维逻辑清晰、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3. 培养推敲语言表达的习惯,提升“文从字顺”的写作技巧。
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明确概念1.课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项重要的写作技巧——文从字顺。
首先,大家默读教材的知识短文《文从字顺》,标记出有关这一概念的关键信息。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清晰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证语句表达准确;其次,语句间要有连贯性;最后,写作完成后要读一读,看是否有不通顺、含糊、拗口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修改。
◆活动二、温故知新,学习方法1. 学习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几个句子,从用词角度看这些句子的表达是否准确。
然后,学生尝试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修改,使句子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准确表达的方法。
(1)语句表达要准确,主要体现在用词上,如句子中的词语使用是否恰当、是否会产生歧义等。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说说这四个句子表达是否妥当。
①一位胖得像肥猪一样的阿姨挤上了车。
(“胖得像肥猪”带有贬义色彩,用词不恰当)②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了圆明园。
(“烧毁”与“洗劫”词序不当,不符合事情的先后顺序)③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开会。
(是“三所学校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的三个领导”,表意不清,有歧义)④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转动”与前面的“火焰”搭配不当)。
(2)生自由交流、讨论发言。
(3)根据对以上句子的分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修改,使句子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生修改句子,交流讨论后明确)预设:①一位胖胖的阿姨挤上了车。
(注意分寸,恰当用词)②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调整词序,表达清晰)③学校的三个领导来开会。
(消除歧义,表意明确)④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温暖,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从字顺》作文教学设计课标及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指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文从字顺》的教学内容,就具体体现了课标精神。
教材从“语句表达要准确;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写完后要修改" 等方面阐述“文从字顺"是写作基本功,并提出这项基本功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反复磨炼,不断提高。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作文训练是“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即要做到用词恰当、表意明确、句子连贯、思路清楚。
更高一点的要求是连贯得体、繁简有度、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行文通畅。
这些要求都属于“文从字顺”的范畴。
“文从字顺”的作文训练,可以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学生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写作语言运用方面还不够简明,或旁生枝节,偏离中心;或用词重复,语言罗唆;或用语随意,表达不规范;或语序不当,产生歧义……致使事情写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地表达。
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进行“文从字顺”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学目标1、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过程一、斟词酌句细推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任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导学目标】
1.写作文时用词要恰当、妥帖,符合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
2.句与句之间要顺从、畅达,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连贯通顺。
教法指导: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及名师导航材料进行自学,教师适时举例点拨,为实践写作奠定基础。
2.学生利用名师导航中的方法指导进行实践写作。
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4.班内交流,教师点评。
5.学生自主修改。
6.教师批阅。
学法指导:
选取恰当的叙述顺序
倒叙。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交代清楚倒叙的起止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理有明显的界限或必要的文字过渡。
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我们在读个别同学的作文时,常常有种如坠雾里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有的同学只顾自己写自己的,并没有想过要把一个清楚的想法传达给读者。
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时,要语言连贯、立意清楚。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做到文从字顺。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一、“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
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对作文用语进行推敲。
1.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要做到用语准确,应注意的是:
(1)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用“歧义”语。
在表达中,凡属关键的地方,为避免误解,尽量不要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言辞。
比如“骄傲”一词,就有两种用法,一为“看不起别人”,二为“自豪”,前者含有贬义,后者则不含贬义。
这样的词语如果直接运用说:“他因此很骄傲。
”这就不知道是在“褒”他还是“贬”他。
(2)运用多义词时,一定要加上限制性词语,以消“歧义”。
2.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1)人称清楚。
一般来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
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弄清“他”是谁。
“他”
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
(2)立足点清楚。
立足点就是说话、写文章的人所占的位置。
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内容。
这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没有表达清楚,也会影响文章的连贯。
3.分寸,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分寸”主要体现在:
(1)褒贬恰当。
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在写作文时,应注意恰当选用褒义贬义,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2)得体。
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到镇江金山游览。
当地的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做向导。
当乾隆皇帝上山时,小和尚边走边说:“万岁爷步步高升。
”乾隆听了很高兴。
一会儿下山了。
乾隆皇帝有意试试小和尚的口才,便问:“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我怎样?”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更比前步高!”下山时后面脚步的位置当然比前一只脚要高,所以仍然暗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
二、俗话说,“三分文,七分改”。
这句话点明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那么作文修改有哪些方法呢?
1.读。
写完作文后,至少读两遍。
如果是平日习作,最好不要马上读。
通过朗读,你会感觉到自己作文语言“上口不上口”,一般来说,读起来不上口,“别扭”,那一定有毛病。
朗读之后还要默读,体会自己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滋味”,有没有不对味的地方,尽量按照自己的语文水平挑作文的毛病,然后按照下面所说的办法删、增、改。
2.删。
需要删的一般有四种情况:
①与主题无关,或与主题有关实则损害主题的内容,应当删除。
②空洞的议论或抒情也应当删去。
③内容重复的,哪怕再好,也应删除。
④开头离题太远或结尾画蛇添足的内容应当删除。
3.增。
需要增的大致有三种情况:①能突出或深化主题的,要增。
②内容单薄的,可以增加内容,适当扩展。
③记叙文不具体的地方,可增加描写,使之生动。
4.改。
需要改的主要有四种情况:①改动不大,就能对明确主题或突出中心有好处的,应当改。
②上下文脱节或缺乏照应的,必须改。
③记叙文中一个人的过长说话应当改。
④议论文中过详的事例论据也应当改。
主要方法是删去描写性词句,把长篇叙述概括成简洁的交代。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践说练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帮助我们的人,而我们都不懂得珍惜,请以“我懂得了珍惜”为题写一篇作文。
1.要做到文从字顺。
2.字数不少于500字。
我懂得了珍惜
夜晚的医院走廊,输液袋里的点滴在滴答作响,窗外呼呼作响的北风和走廊里时不时传来的咳嗽声,以及不甚明朗的灯光,都让人心情低落。
“头还疼吗?我去给你打点儿开水,发烧就得多喝水。
”爸爸熟悉的声音在耳边传来,让已经被39度的高烧折磨得昏昏沉沉的我有了一丝清醒。
“嗯。
打了点滴感觉好点儿了,我想吃点儿东西。
”像往常一样,打点滴的时候陪在我身边的人总是爸爸,妈妈则负责留守在家。
所以,诸如打水、买东西这类的事情我总是习以为常地交给爸爸,就像小时候走累了就趴在爸爸的肩头一样自然。
而爸爸也同样只是应了声“好”就转身离去,这一切似乎平常到了不值一提的程度。
“咳咳咳……”走廊里响起一阵剧烈的咳嗽声,随后是一个有些佝偻的身影,一个看上去三四十岁的中年女子一只手的手背正扎着针,另一只高举着点滴瓶。
高举着的那只手还挂着一只小号保温瓶。
只见她走到座位前,小心翼翼地努力伸长胳膊想把点滴挂到架子上,无奈挂钩太高,挂了好几次都没有挂上,其间挂在手腕处的保温瓶不停晃荡,甚是狼狈。
最后,还是旁边座位上的一位家属站起来,帮她挂好了点滴。
坐下没多久,女子的手机响了,我看到她接起手机的刹那眼里分明闪过一丝喜悦,但是听了没一会儿,那喜悦的光似乎又黯淡了下去。
“这样啊,那你就别过来了,我自己打完点滴打车回家吧。
嗯,还有两袋儿……”
“婷婷,我给你买了豆浆和鸡蛋灌饼,豆浆太烫,等会儿再喝,先吃灌饼吧,能吃多少吃多少,凉了就不好吃了。
还是先喝点儿水?”爸爸带着一身凉气回来了。
我抬头看着爸爸和他手里的豆浆、灌饼,心里似乎涌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温暖。
在我的凝视中,爸爸似乎有些不知所措,焦急地问道:“怎么了?又头疼了?还是不舒服?”“没,没事儿。
”我笑着摇了摇头,只是轻轻地叫了一声:“爸。
”这一刻,我只能悄悄地低下头去,掩藏我眼里的泪光。
这一刻,我的心里充满庆幸,也同样充满愧疚。
因为就在这一刻我才发现,那些我曾经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那些长久以来被我忽略的东西,原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拥有。
而幸运的我,却差点儿忘了去珍惜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
而直到此刻,我才终于懂得了珍惜的意义。
无数人曾经追问,幸福是什么?其实呢?幸福不过就是当你病痛缠身时,有人为你嘘寒问暖;幸福不过就是当你彷徨无助时,有人为你指点迷津;幸福不过就是当你伸出双手时,有人握紧;幸福不过就是当你开口呼唤时,有人回应。
但又有几个人记得,在我们生命的最初,给予我们这份幸福的人?
所以,珍惜那个在你幼时为你嘘寒问暖、指点迷津的人吧,珍惜那个永远会握紧你的双手,回应你的呼唤的人吧。
因为,在生命的道路上,你终将与他们渐行渐远。
而如果你懂得珍惜,请不必大声道谢,也不必精心包装,只要记得永远用最真挚最虔诚的声音呼唤他们:爸爸!妈妈!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有三个突出的优点。
一是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小作者在描写父亲悉心照顾“我”的主情节中,插入“中年女子”无人照顾的情景描写,两相对照,凸显了“我”所拥有的幸福。
二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道出对亲情的感悟。
三是叙事之后,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幸福的理解和认识。
对叙事进行有力补充,使主题得到升华。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践说练。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