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东城高考二模语文(有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50.33 KB
- 文档页数:13
北京市东城区2014年高三5月统一练习(二模)语文 2014.5.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前的孩子认字,全凭记忆。
如今的孩子读书,先学注音符号,这是一大改革。
本来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我们的文字不是拼音的,虽然其中一部分是形声字,究竟无法看字即能读出声音,或是发音即能写出文字。
注音符号(比反切.高明多了)是帮助把语言文字合而为一的一种工具,对于儿童读书实在是无比的方便。
我们中国的文字不是没有严密的体系,所谓六书即是一套提纲挈领的理论,虽然号称“小学”,小学生谁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过这样一段话:北京语实在是一种最可怜的方言,总共只.有四百二十个音缀.;普通的语词不下有四千个,这四千多个的语词,统须支配于四百二十个音缀当中。
同音语词的增进,使听者受了极大的困难,于此也可以想见了……这是外国人对外国人所说的话,我们中国儿童国语娴熟,四声准确,并不觉得北京语“可怜”。
我们的困难不在语言,在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不易勾通。
所以读书从注音符号开始,这方法是绝对正确的。
(取材于梁实秋《从开蒙说起》)1.“反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所使用的两个汉字,前者取其声母,后者取其韵母,声母韵母相碰撞组合,产生出被注音汉字的读音。
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无分切B.切,千结切C.只,诸氏切D.缀,尺过切【答案】D【解析】D项中,“缀”的读音zhui,声母不是“尺”的声母ch,韵母也不是“过”的韵母uo。
【考点定位】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解读。
2.形声字是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项是(2分)A.广袤.振聋.发聩邂逅.缠绵悱.恻B.尘.寰肝肠寸.断发酵.风声鹤唳.C.忖.度川.流不息福祉.比.比皆是D.癖.好刨.根问底步.履甘.之如饴【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所说的“形声字”的理解,并能够根据概念对词语做出正确的判断。
东城区普通校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联考试卷高三语文命题校:24中学 2013年12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请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鞠躬尽悴宠爱迂.回(yū)愀.然(qiū)B.烦文缛节袅娜束.缚(sù)吮.吸(shǔn)C.白璧无暇寒暄恶劣.(lüè)氛.围(fèn)D.无稽之谈祈祷虔.诚(qián)难堪.(kān)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就__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A.溶化沟通喧哗B.溶化勾通喧闹C.融化勾通喧哗D.融化沟通喧闹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太极武术自发轫以来,经过数年的传承,踪迹遍及大江南北,各门各派拳法套路虽有不同,但同出一宗,共承一脉,是不容置疑....的。
B.作为中国台球第一美女的潘晓婷,被称为“九球天后”,却因从未拿过亚运金牌而显得妍媸毕露....,这次终于实现了美貌与实力的完美融合。
C. 父亲的言传身教,同学们的耳提面命....,使弥金冬的画风日渐成熟,在弥派的苍郁凝重里笔锋变得爽利、有劲,光大了弥派画风。
D.随着家长观念的改变,已经出现了孩子暑期报班从趋之若鹜....到以兴趣为主的情况,培训班的负责人反复提醒,应该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苹果采用了预约购买的政策,而且每人限购5台,苹果专卖店并没有出现很长的排队队伍,这和前两代iPad发售时挤得水泄不通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学期联考试卷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学期联考试卷本试卷共8 页, 150 分,考试用长 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碧波万顷(qǐng),群山叠翠,峡谷幽深,溪涧清秀,还有种类众多的生物资源、文物古迹和丰富的土特产品,千岛湖因此成了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B. “限购”、“地王”、“史上最强调控”……在这些火爆一时的词条背后,是政策的轮翻调整,是市场的变换莫测,是中国房地产久治不愈的痼疾(jī)。
C. 香港一家旅行社在《明报》头版刊登整版感谢信,盛赞埃及局势聚紧时中央政府包机撤侨是史无前列的完美安排,称这是香港人的福祉(chǐ)。
D.伴随着微博一起流行起来的“杯具”“洗具”这两个词语,在网络上迅速窜红,逐渐被赋予(yù_)了深邃的预意,频繁用于一些社会和文化事件中。
2.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先是反复思考,认真研读材料,然后执笔成文,行文如高山流水自然流畅,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B.对待安全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能松懈,太多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悲剧的发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有些人不够重视,对存在的隐患熟视无睹。
C.近期来,有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音响和原配话筒分开,这种拉大旗做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
D.索契冬奥会上,我国短道速滑队队员们不孚众望,在“我能行,中国赢”的激励下,顶住了压力,再次创造了佳绩。
3.对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分析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征稿启事《一峰书院哲学学报》是综合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①热诚欢迎海内外著名人士为本刊撰写稿件。
(一)②稿件须是未经发表的学术论著及文章,文内请勿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4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松驰一如既往盎.(àng)然相形见绌.(zhuó)B. 青睐谈笑风声戏谑.(nüè)诲.(huì)人不倦C. 宣泄世外桃源罪愆.(qiān)否.(pǐ)极泰来D. 坐镇旁证博引摇曳.(zhuài)良莠.(yǒu)不齐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些厂家以更换包装为由调高了产品价格,消费者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厂家更应注重提升产品品质而不仅仅是包装。
B. 强化推行“问责制”以后,各政府部门分工更加细致明确,所有人各行其是....,各尽其责,大大提高了政府办公效率。
C. 3D打印机的出现使任何复杂形状的设计均可实现,生产时不必再考虑生产工艺问题,它的发展令普通人瞠目结舌....。
D.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和集体记忆是不同的,没有民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就难免会出现数典忘祖....的悲哀。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高水平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竞技才能练就。
B. 在最近报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C. 最近中高考改革的消息被报刊、电视等媒体纷纷转载,很多人认为这一举措可以解决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D. 日前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春秋时期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亚圣”,他的思想及其政治言论主要收录在《孟子》一书中。
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初三语文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4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áo)粗犷.(kuàng)耳濡.目染(rú)B.脂.肪(zhī)颠簸.(bǒ)随声附和.(hé)C.自诩.(yǔ)涨.红(zhàng)杳.无消息(yǎo)D.修葺.(qì)参.差(cēn)迥.然不同(jiǒ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恻隐敞亮各行其是B.犀利琐屑既往不咎C.隔阂急躁谈笑风声D.映衬蒙蔽一筹莫展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A.期.盼不期.而遇B.云霄.气冲霄.汉C.鉴.赏前车之鉴.D.负载.载.歌载舞4.初三(1)班的准备出一期黑板报参加学校优秀板报的评选。
宣传委员征集同学们的意见,同学们积极响应。
有的同学在内容设计方面提出了十分巧妙的想法,有的同学在版式编排方面提出了极富创见的构思。
根据这些建议,班委会出了黑板报,效果出色。
同学们请你为这期黑板报的参评说出一句推荐的话。
最恰当的一句是A.由于同学们的精雕细刻,没有人不夸这期黑板报是优秀的。
B.同学们别具匠心的设计,使黑板报的效果十分出色,你说呢?C.在同学们的精雕细刻下,这期黑板报的效果太棒了!D.同学们的设计别具匠心,黑板报的效果十分出色。
5.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苇塘的秋天到了,苇顶上的穗子由绿变黄继而变白,①。
一些带着绒毛的草籽在风中②,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
A.①像一塘白发的老人②飞扬起来,落在人的肩上、头发上B.①像涌起的白色浪花②飞扬起来,落在人的肩上、头发上C.①像一塘白发的老人②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脚D.①像涌起的白色浪花②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脚6.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乡愁打动观众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2》)开播后,在网络和电视上创造了收视奇迹,并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
”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
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
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
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
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丙(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
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秋稔.(rěn)冬祥意蕴.B.楹.(yíng)联齿颊..留香C.言简意赅.(gāi)撰.写D.镌.(jùn)刻锒锒..上口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万户杨柳依依B.千家喜气洋洋C.春回爆竹声声D.春来微风缕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万户”“千家”词性与“冬尽”不匹配,排除A、B项;比较C、D,C项在内容上能够照应“过年”,词性、结构、平仄也合适;D“缕缕”平仄与上联的“点点”不匹配,故选C为佳。
对联句式对仗,词性严格相对,词义相近或相反,用语宜雅忌俗,词语不能重复。
春联要能体现节日特色。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题写内涵吟咏B.题签内涵涵泳C.题写蕴涵涵泳D.题签蕴涵吟咏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
2014年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议论文[2014东城二模](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20题。
(共8分)①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人格的养成具有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作用。
时下一些人没有敬畏,不知珍惜,究其原因,是不懂孝与俭。
在家教中应该力倡孝与俭,它们是敬惜之心的发端。
②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古人精心制定了一些家规家训,其中,孝与俭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情况,在家训中,特别强调了“尽孝悌”、“倡勤俭”,教育子女要敬老爱幼,衣勿华美。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教导子孙要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崇尚“俭而不吝”。
这些家教,在约束子弟、和睦家族家庭、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③今天,我们所说的孝是指善事父母。
首先是物质上赡养父母,其次是顺从,言语和气、态度谦恭、及时回应父母的要求。
孝的最高层次是发自内心、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对父母的敬爱。
④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正确的孝顺观,可以使子女懂得奉养父母,侍候长辈,是本分。
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美德,也是一个人爱家爱国的出发点。
子女只有从孝敬父母开始,才能继而爱小家,再进而爱大家、爱国家。
⑤俭朴是人对待物质一种态度和精神,体现出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诸葛亮的《诫子书》不足百字,思想深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然被奉为圭臬①。
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训俭示康》,指出崇俭戒奢、劳谦终吉。
《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诉我们⑥因此,在家教中倡导俭朴,能够培养人们从小自我克制欲望的能力和精神,使人不滋生贪婪物欲,不贪图享受,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⑦在家庭教育中从小培养敬老尊长,参加劳动等意识和习惯,从而体会劳动的不易和父母的辛苦,才能使人具备孝和俭的美德。
【注】①[圭臬]借指准则和法度。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19.请在第⑤段横线处填上一句话,阐明《朱子家训》中的话与本段论点之间的联系。
【文言文翻译】(东城)冬天行乐,一定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把自己)幻想成(一个)路上的行人,受尽寒风大雪(摧残)的痛苦,然后(再)回忆一下(自己)在家里(时的温暖),那么不管是冷热(还是)黑夜白天,都会有超过别人百倍的快乐了。
曾经有(一幅)雪景山水画,画中人手里撑(一把)破伞,或是赶着(一头)跛驴,独自行走在古道上,经过悬崖的下面,(路旁的)石头显现出面目凶恶的样子,人有要跌倒的样子。
这类凶险的画,在严冬的月份,正适合悬挂在厅堂的正中间。
主人面对它,(这幅画)就是抵御寒风遮挡大雪的屏风,(是)暖胃调和体内的良药。
善于行乐的人,一定先具有上面这样的认识,然后再去行乐,那么一分的快乐境地,可以相当二三分(的快乐境地),五七分的快乐境地,就可以相当十分十二分(的快乐境地)了。
可是一到快乐到极点忘记忧愁的时候,那快乐自然会逐渐减弱,十分快乐的境地,只变成五七分(的快乐境地),二三分的快乐境地,又只能变成一分(的快乐境地)了。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一切痛苦境遇,又从头想起,那快乐境地(就会)逐渐增加不减退,(甚至)又像当初(那种程度)。
这(就是)善于寻找便宜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比如走路的人,计算路程共有一百里,走过七八十里之后,剩余的路程(就)不多了,但是没办法(他)希望到达(终点的)想法非常坚决,心情十分急切难于(耐心)等待,(于是,)种种畏难怕苦的情绪(就会)产生出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一回头,计算一下那走完的路程,就(会认识到既然)七八十里之远的路程都可以走到,何况那(剩下的路程里数)少又(距离)近(的情况)呢?(又)比方这个时候只走了二三十里,还剩下七八十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痛苦多而欢乐少,那个处境又怎么样面对呢?这种设想念头,不但可以成为行乐的方法,凡是做官的人处理繁多难办的政务,做学问的人读书探索真理,农民工匠和商人劳累勤苦(谋生),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唉,别人行乐(与否),跟我有什么关系,可是我为他们(弄得)嗓子破了舌头干燥,手腕几乎(累得)脱臼。
第Ⅰ卷(请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鞠躬尽悴宠爱迂.回(yū)愀.然(qiū)B.烦文缛节袅娜束.缚(sù) 吮.吸(shǔn)C.白璧无暇寒暄恶劣.(lüè) 氛.围(fèn)D.无稽之谈祈祷虔.诚(qián) 难堪.(kān)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就__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A.溶化沟通喧哗B.溶化勾通喧闹C.融化勾通喧哗D.融化沟通喧闹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太极武术自发轫以来,经过数年的传承,踪迹遍及大江南北,各门各派拳法套路虽有不同,但同出一宗,共承一脉,是不容置疑....的。
B.作为中国台球第一美女的潘晓婷,被称为“九球天后”,却因从未拿过亚运金牌而显得妍媸毕露....,这次终于实现了美貌与实力的完美融合。
C.父亲的言传身教,同学们的耳提面命....,使弥金冬的画风日渐成熟,在弥派的苍郁凝重里笔锋变得爽利、有劲,光大了弥派画风。
D.随着家长观念的改变,已经出现了孩子暑期报班从趋之若鹜....到以兴趣为主的情况,培训班的负责人反复提醒,应该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苹果采用了预约购买的政策,而且每人限购5台,苹果专卖店并没有出现很长的排队队伍,这和前两代iPad发售时挤得水泄不通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B.7月15日,网友“直播上海”在微博中称: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49年了。
做了近50年的眼保健操是有益还是有害?眼科医院多位专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
(东城)回观世界艺术发展史,从起源上看,艺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凭借想象力独立创造的,另一类是从对生活某些活动的模仿变异升华而成的。
前者的创造或许受生活中零碎元素的启发,但没有直接的模仿物;后者则有生活的原型,在生活原型基础上作美学提升。
第一类的典型代表可推建筑,第二类的典型代表可推舞蹈。
书法跟舞蹈一样,属于第二类,是某些生活活动的艺术化。
从艺术形态的来源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原型,但一旦升华分离后,便不再介入生活原型,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艺术不干预生活。
但是,书法却始终和生活原型“捆绑”在一起——所有的书写场合(不管实用还是审美)都可以用书法。
由于书法艺术与汉字书面语言书写体系同步诞生、同体演进,从艺术特质上,也就秉承了“实用书写”的全部特性。
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看,无论在“艺术服务生活”的前期(所有书法作品都直接服务生活,没有为艺术而艺术的书法),还是宋元以后“艺术服务艺术” (无生活功能目的,书法家为表现而创作),审美的书法成为书法艺术主流的时期,书法的“可辨读性”原则一直被奉为一个艺术法则而得到普遍遵守。
实用书写受“记录”或“抄写”的效率原则约束,书写时不能“颠倒”或“打乱”文字顺序随意书写。
书法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这使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虽同属“写意”一系,但在创作演进的过程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画对一个画面内的不同描绘对象,有大体的空间顺序要求,但这个要求是很宽松的,对画家不产生严格约束。
书法家则不同。
“一字乃终篇之准”,书法家一笔下去,就必须顺着笔势往下写,一气呵成。
书法家的多数作品,都是在“单向时空行进”状态下完成的,不像绘画艺术,勾、皴、点、染,都可以逆向“行驶”,来回反复修改、涂改。
至于其他的,由实用书写而孕生的多种书体形式语言体系,都源于其最初“象形”文字对生活对象的象征性模仿。
而从象征性模仿的图形,到抽象字符体系的形成,再到抽象字符体系的“艺术化”多元变异、拓展,书法艺术的形式语言经历了一次次几何级数的裂变,最终臻于全面的个性化形式出现,其背后的推动者和动力源,都是生活实用书写。
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语文2014.5.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前的孩子认字,全凭记忆。
如今的孩子读书,先学注音符号,这是一大改革。
本来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我们的文字不是拼音的,虽然其中一部分是形声字,究竟无法看字即能读出声音,或是发音即能写出文字。
注音符号(比反切高明多了)是帮助把语言文字合而为一的一种工具,对于儿童读书实在是无比的方便。
我们中国的文字不是没有严密的体系,所谓六书即是一套提纲挈领的理论,虽然号称“小学”,小学生谁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过这样一段话:北京语实在是一种最可怜的方言,总共只有四百二十个音缀;普通的语词不下有四千个,这四千多个的语词,统须支配于四百二十个音缀当中。
同音语词的增进,使听者受了极大的困难,于此也可以想见了……这是外国人对外国人所说的话,我们中国儿童国语娴熟,四声准确,并不觉得北京语“可怜”。
我们的困难不在语言,在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不易勾通。
所以读书从注音符号开始,这方法是绝对正确的。
(取材于梁实秋《从开蒙说起》)1.“反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所使用的两个汉字,前者取其声母,后者取其韵母,声母韵母相碰撞组合,产生出被注音汉字的读音。
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无分切B.切,千结切C.只,诸氏切D.缀,尺过切2.形声字是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项是(2分)A.广袤振聋发聩邂逅缠绵悱恻B.尘寰肝肠寸断发酵风声鹤唳C.忖度川流不息福祉比比皆是D.癖好刨根问底步履甘之如饴3.根据语境,文中黑体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合而为一 B.提纲挈领 C.娴熟 D. 勾通4.“所谓六书”中“六书”指的是(2分)A.风、雅、颂、赋、比、兴B.《诗》《书》《礼》《易》《乐》《春秋》C.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D.篆书、隶书、魏书、草书、行书、楷书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之后的陈独秀又编了一部《小学识字读本》,是文字学方面一部杰出的大作,但是显然不是适合小学识字的读本。
②近代章太炎编了一个《部首歌》,“一、上、三、示;王、玉、珏……”煞费苦心,谁能背得上来?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就会使得人晕头转向。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6.阅读下列对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意,画线语句改写后表明“阿夏”实现了“愿望”的一项是(3分)……第一位女巫叫阿夏,她患了治疗师都无法治愈的疾病。
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阿夏跳入幸运泉,刹那间,阿夏竟然能够站起来了,更神奇的是,她那可怕疾病的所有症状都消失了。
A.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还要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B.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而且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C.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然后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D.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从而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8.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
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
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胃和衷之药。
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可抵十分十二分矣。
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
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
此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
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
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者乎?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此种想念,非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可倚之为法。
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
是殆有媚人之癖乎?(取材于李渔《冬季行乐之法》)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无论寒燠.晦明燠:暖,热B.人持破伞,或策蹇.驴蹇:跛,瘸C.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但:空,白白.D.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凡:凡是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独行(于)古道之中B.正宜悬挂(诸)中堂C.(其)即是御风障雪之屏D.然无奈(吾)望到心坚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作者看来一幅风雪行旅图,就是抵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身的良药。
B.作者认为百里行程走了七八十里,若想怎么还不到,就会闷闷不乐。
C.别人行乐与作者无关,但作者依旧喋喋不休,原因在其好谄媚他人。
D.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阐明了“冬季行乐”的有效方法。
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
(不少于150字)(12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①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
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取材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注释:①晡: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8分)①李密在《陈情表》中所陈之情,包括对祖母刘氏的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
”②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③《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
④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定风波》开篇中用平静的口气道:“,”,营造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
⑤关汉卿笔下含冤的窦娥在前往法场受刑时道:“地也,!天也,!”怒斥天地,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
(12分)独不见李白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4分)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又云:‘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
(5分)附: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
回观世界艺术发展史,从起源上看,艺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凭借想象力独立创造的,另一类是从对生活某些活动的模仿变异升华而成的。
前者的创造或许受生活中零碎元素的启发,但没有直接的模仿物;后者则有生活的原型,在生活原型基础上作美学提升。
第一类的典型代表可推建筑,第二类的典型代表可推舞蹈。
书法跟舞蹈一样,属于第二类,是某些生活活动的艺术化。
从艺术形态的来源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原型,但一旦升华分离后,便不再介入生活原型,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艺术不干预生活。
但是,书法却始终和生活原型“捆绑”在一起——所有的书写场合(不管实用还是审美)都可以用书法。
由于书法艺术与汉字书面语言书写体系同步诞生、同体演进,从艺术特质上,也就秉承了“实用书写”的全部特性。
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看,无论在“艺术服务生活”的前期(所有书法作品都直接服务生活,没有为艺术而艺术的书法),还是宋元以后“艺术服务艺术” (无生活功能目的,书法家为表现而创作),审美的书法成为书法艺术主流的时期,书法的“可辨读性”原则一直被奉为一个艺术法则而得到普遍遵守。
实用书写受“记录”或“抄写”的效率原则约束,书写时不能“颠倒”或“打乱”文字顺序随意书写。
书法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这使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虽同属“写意”一系,但在创作演进的过程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画对一个画面内的不同描绘对象,有大体的空间顺序要求,但这个要求是很宽松的,对画家不产生严格约束。
书法家则不同。
“一字乃终篇之准”,书法家一笔下去,就必须顺着笔势往下写,一气呵成。
书法家的多数作品,都是在“单向时空行进”状态下完成的,不像绘画艺术,勾、皴、点、染,都可以逆向“行驶”,来回反复修改、涂改。
至于其他的,由实用书写而孕生的多种书体形式语言体系,都源于其最初“象形”文字对生活对象的象征性模仿。
而从象征性模仿的图形,到抽象字符体系的形成,再到抽象字符体系的“艺术化”多元变异、拓展,书法艺术的形式语言经历了一次次几何级数的裂变,最终臻于全面的个性化形式出现,其背后的推动者和动力源,都是生活实用书写。
(取材于郑晓华《书法:艺术的中国模式》)【相关链接】有一些文字设计服务网站,收集了各个朝代书法名家的字迹,把它们拆散之后,再任意组合,简单而方便,但是无论怎样排列,都觉得呆板生硬,其原因是不同名家的“字与字”之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不能体现书写者当时情感上的微妙变化,缺少一气呵成之感。
所以,现代科技制造的“实用书写”,无法完全取代书法艺术,也不具备书法艺术的表意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