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文字起源参考书目
- 格式:doc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3
新教材图文互证式历史叙述的尝试作者:夏志军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第3期夏志军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2019年底,随着江苏省使用部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日期的临近,在扬州市历史教研员陈国兵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初步完成了图说历史的课题构建。
如何依据新教材、立足新理念去构建一堂历史课呢?首先,我们要认识新教材,新教材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唯物史观为原则、以核心素养为内核来组织编写的。
我所研究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空跨度大、历史概念多、实证性史料与传说史料穿插其中。
其次,使用策略应该是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素养培养凸显(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设定了六个子目录,这六个子目录分别是:历史地图说时空、思维导图说进程、数据图说状态、层次图说关联、文物图说细节、画像图说人物。
一、以历史素养为核心组织、构思结构1.以宏观视角建立初步印象历史地图说时空的环节,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旧石器时代的遗迹与遗存的分布以及旧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熟悉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的交融、分化、演变及时代特征;认识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导图的串联,借助PPT把不同时期的先后顺承关系搞清楚了,把事件发生的时空定位动态化了。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PPT演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有效构建自己的时空观念。
2.以微观视角挖掘深层理解通过历史地图说时空、思维导图说进程两个环节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了初步的时空观念,但是每个时代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特征需要通过微观史料的解读来获取,为此,我们设置了画像图说人物和层次图说关联两个子目录。
画像图选取的是夏禹,之所以选择这个人物,是因为他是过渡到早期国家的起点。
当然,我们也把史学界对此的争论作了介绍。
通过这一子目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禅让到世袭制度的巨变和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更替。
层次图说关联中第一幅图取材于许倬云的著作,文字材料则来源于许倬云和苏秉琦先生的著作,主要是想向学生介绍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这种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古蜀文字五千年作者朱文华核心提示:古蜀文字集中了古蜀文明所有的神奇,解读古蜀文字,将对我们了解神秘的古蜀国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犹如天书般的古蜀文字也许是是开启一个神秘王朝的密码,向世人展开它的历史长卷。
汉藏语系语言或其中的藏缅语族语言,最有可能用来解读古蜀文字。
精深存闹市,博大在民间。
因此,进一步全面收藏古蜀器物,整理这些器物上的图文,建立数据库,组织专家、学者予以系统的比对、归类,去伪存真,以澄清历史疑点、揭开历史谜团,尽可能完整地留住全民族的文化记忆,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中华五千年概念的由来中华五千年这个概念,最早是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提出来的。
他编撰的中华史从伏羲开始,将伏羲时代的起始年定为元前 2952年,这一看法基本为稍后耶稣会士撰写中国史采纳,从而奠定中华大约有5000年历史的框架。
卫匡国对中西交流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在欧洲出版了《中国上古史》(Sinicae Historiae decas Prima)。
该书从盘古开天地写到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元年),共十卷。
其中第一卷叙述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历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8代帝王的历史。
但是,后来被广泛质疑。
我们知道,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亚述文明的遗址都是在19世纪被发现的,这些遗址的发现也推动了现代考古学的发展,随着埃及学、亚述学的诞生,欧洲汉学家也试图从从语言学、考古学的角度对中国上古历史进行解读的时候,发现中国上古历史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
于是就从怀疑中国古史变成了怀疑中国古书。
原因是历代古籍因战乱经历了许多次大的浩劫。
早在隋文帝开皇年间,秘书监牛弘即提出了“五厄”之说。
第一,秦始皇焚书;第二,西汉赤眉军攻入长安;第三,东汉董卓之乱;第四,西晋末年的战乱;第五,西魏宇文泰进攻江陵,梁元帝下令焚烧皇家所藏之历代典籍。
隋朝之后,中国古籍其实还经历了几次大的散佚,比如安史之乱、黄巢入长安、靖康之变、南宋末年的战乱、李自成攻入北京、钱谦益绛云楼藏书失火等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莫友芝对水族古文字的研究*刘世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贵州都匀 55800)摘 要:当前水族古文字研究已成热点。
而早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四月,莫友芝就已于 郘亭诗钞红崖古刻歌!中提出水族古文字∀初本皆从竹简过录#,∀云自三代#,∀核其字画,疑斯篆前最简古文#的观点。
这是目前所知研究水族古文字最早的史料。
关键词:莫友芝;水族古文字;研究中图分类号:H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769(2006)01-0016-02R esearch ofM o Y ouzhi on Ancient Characters of ShuiM i n orityLI U Shi-bin(D ep.t of Politics,La w and Econo m y,Q iannan N or m a lCo llege for N ationaliti e s,Duyun558000,China)Abstract:Th e research of an ci en t Shu i characters h as b eco m e t h e h ot i ssue recen tly.E arly i n April,1860(C h i na X i an feng Gengshen Year of Q i ng Dynast y),M o You z h i had t he op i n ions about an ci en t Shu i ch aract ers t h at t h e ori g i nal ancient Shu i characters w ere i n scri b ed on the b a mboo s li p(used for w riti ng on duri ng ancient ti m es);they ori gi nated fro m X ia,Shang,Zhou three dyn asti es;after the veri fi cati on,i tw as s u s p ici ou s t h at t hey w ere t h e si m p l est an ci en t characters b efore seal c h aracters(a styl e of Ch i nese calli graphy,oft en used on seals).Th i s i s t h e earli est h i stori cal data for research i ng t he ancient Shu i ch aract ers as w e kno w recen tl y.K ey w ords:M o Y ouzh i;ancient Shu i characters;researc h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族中,留存着一种古老、独特的文字以及用这种古文字写的∀水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Bibliography of Classical Studies西方古典学参考书目米辰峰1996-2010年6月第11次修订稿书目摘要:1, 世界古代史综合性参考书目1.1, 通史断代部分或大学教材1.2, 当代中国专家专著及其汇编:1.3, 世界历史地图集1.4,《剑桥古代史》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 ol.1-14,1970–20012, 西方古典学书目2.1,希腊罗马综合书目2.2,英文版古希腊罗马史综合参考书2.3,英文版古典学期刊2.4,古希腊作家的著作,历史、哲学、传记2.5,古希腊作家的著作,文学艺术2.6,当代西方学者有关古希腊的论著2.7,当代中国学者有关古希腊的论著2.8,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有关古希腊的论著2.9,英文版古希腊史专著2.10,古罗马作家的著作,历史、传记2.11,古罗马作家的著作,法学、法典2.12,古罗马作家的著作,哲学、神学、教育2.13,古罗马作家的著作,工农业、兵法、建筑2.14,古罗马作家的著作,文学艺术2.15,罗马史综合参考资料译著2.16,近现代西方学者的罗马史论著2.17,当代中国学者的罗马史论著2.18,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有关古罗马的论著2.19,英文版古罗马史专著3, 西方史学史参考书目3.1,中国大陆的译著:3.2,台港澳译著:4, 1949以前的西洋史译著书目5, 西方古典学14家网站6,提供下载电子文本的5家网站:详细书目(共计400多本书):1, 世界(西洋)古代史综合性参考书目1.1, 通史断代部分或大学教材:1.1.1, 羅漁:《西洋上古史》2冊,臺北:華岡出版公司,1976;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華岡)2002重印。
上册写近东、希腊史,下册写罗马史。
北京国家图书馆有藏。
羅漁:《西洋中古文化史》,臺北:文景出版社,1973;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
1.1.2, 林志纯主编《世界上古史纲》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1;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重印。
中国古建筑学文献参考书目资料一、目录与文献检索类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1(10)4 王其明《中国建筑图书书目初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古建专业讲义)注:2-4见《古建园林技术》合订本四附录《中国建筑文献的三个书目》5 刘敦桢郭湖生等辑《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二、通史、综合类书目1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3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5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7中国民族建筑(一-五)8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三、重要的连续出版物书目1《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七卷)2《建筑历史研究》(1-3辑)(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3《建筑史论文集》(1-14辑)(清华大学建筑学系)4《建筑历史与理论》(1-7辑)(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5《建苑拾英》(一-三辑)四、文集书目1《梁思成文集》(一-四)2《刘敦祯文集》(一-四)3《梁思成全集》(一-九)4《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7《罗哲文建筑史论文集》8《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东南大学建筑学系)9《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清华大学建筑学系)10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11《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12《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文献一、建筑史学综述文献1陈明达《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文物》1981(5):69 ~ 74页;2郭湖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发展概况》,见:《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1986;3萧默《当代史学潮流与中国建筑史学》,《新建筑》1989(3);4陈薇《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中的前导性突破-近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评述》,《华中建筑》1989(4);5陈薇《天籁疑难辨历史谁可分-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见:《建筑师》(69);6常青《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见:《建筑师》(69);7王贵祥《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见:《建筑师》(69);王贵祥《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世界建筑》1997(2?0页;8吴良镛《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1999(4);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引论部分(1999);9杨鸿勋《中国建筑考古学概说》,见:《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2000(4),152页。
数象综合法视域下篆书的发展与审美作者:孟云飞孙秀明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1期摘要:中国文字起始于象形,篆书本意即传之物理,施之无穷。
在甲骨文中,已有书法气象之说,不同时代书体或雄浑,或峻整,或萎靡。
从甲骨文到小篆发展中,钟鼎彝器上的篆籀字体呈现出的古穆高深,字形随意变动的原始规律,记录字体演化的真实痕迹。
篆书作为一种古老的字体,在历朝历代都展现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当代的写篆者与古人雕刻、自然雕琢,共同书写这一古老文字篇章。
关键词:甲骨文;大篆籀文;象形文字;评价标准;逸神妙能从甲骨文到小篆的这段书法史,在中国人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神秘感。
可以想见,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从仰韶时代的图腾文化到安阳殷墟兽骨上的文字,书法就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土壤中孕育。
当时“文无法”“字无形”,一切都在人的无意识中刻画着自己的原始记忆和对自然万象的认知。
康有为认为,因为人的直立行走以区别于飞禽走兽,首函清阳,不为血气之浊所熏,才“智独灵”而“造其文”,不独中国有之,欧洲国家、印度、澳大利亚皆是如此。
而唯独中国文字形成书法这种书写的艺术,并传达万象之理,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文字的发展始终没有偏离象数之理。
河出图,洛出书,是中国人记载最早的文字起源,接下来又有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等,都在表达“摹画自然,阐述数理”的文字起源论。
正如康有为所说:“文字之始,莫不生于象形。
物有无形者,不能穷也,故以指事继之;理有凭虚,无事可指者,以会意尽之。
若谐声、假借其后起者也。
”所以,中国文字从一个个有鱼、有鸟、有人面、有儿童舞蹈的陶盆到甲骨上起伏有序、长短得当的线条,周朝古穆深邃的篆籀,再到平直婉健的小篆,中国文字终于有了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同时也产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体——篆体。
一、甲骨文填补古文字的空白在众多的书法历史文献中记载,篆书领域大致分为古文字、大篆、籀书、小篆四个阶段。
张怀瓘在《书断》中就说,“案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
汉族文化信仰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语言文字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
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
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
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
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
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民族历史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主要参考书目
1[德]Johannes Friedrich:《古语文的释读》,文字改革出版社1966年版。
2[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 [美]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4 [美]王士元:《语言与人类交际》,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 G·莫赫塔尔:《非洲通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
版。
6 安金槐:《中国陶瓷全集·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版。
7 布里安·M·法根:《考古探奇》,锦绣出版社1989年版。
8 查尔斯·鲍伊尔:《人类文明史图鉴》,吉林人民出版社、吉
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9 陈恒:《失落的文明·古希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0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
1997年版。
11 陈兆复、邢琏:《原始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 樊一:《三星堆寻梦》,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3 范勇:《沉寂的神殿》,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14 冯林:《中国人发现美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15 龚良:《中国考古大发现》,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
16 官杉:《人类远古的活迹》,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 光复书局编辑部:《新编图说世界历史》,光复书局企业股分
有限公司出版。
18 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英博物馆》,外文出版社
1999年版。
19 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卢浮宫美术馆》,外文出版社
1999年版。
20 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79年版。
21 何九盈、胡双宝 、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5年版。
2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 侯仁之:《黄河文化》,华艺出版社1994年版。
24 胡春洞:《马雅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 黄石林、朱乃诚:《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
26 蒋炳钊、吴绵吉、辛士成:《百越民族文化》,学林出版社1988
年版。
27 金计初:《美洲文明》,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28 李洪甫:《太平洋岩画——人类最古老的民俗文化遗迹》,上
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29 李建群:《失落的马雅》,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30 李建伟、牛瑞红:《中国青铜器图录》,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年版。
31 李先登:《商周青铜文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2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
33 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4 刘英:《永恒的埃及》,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35 马海云、陆筱砚、侯雍:《日落长河》,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36 玛丽·霍林斯沃思:《人类艺术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37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版。
38 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
齐鲁书社1986年版。
39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
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版。
40 邵亮、郭西萌:《星月之辉——古代两河文明》,湖南美术出
版社1999年版。
41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
1983年版。
42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
43 孙锦泉:《夕阳下的金字塔》,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44 王蕾:《众神之乡》,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45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6 王仁湘、贾笑冰:《中国史前文化》,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47 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48 杨群章:《世界古代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9 詹全友:《印第安文明沉浮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0 张德勤等:《中国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51 张丰荣编译:《罗浮宫美术馆全集·1》,日本放送出版协会
1987年版。
52 张光直:《商代文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53 张之恒、周裕兴:《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55 周庆基:《古代埃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6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