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及对中国的启示从对现代性的批判出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提出倡导稳态经济,主张社区主义或社会共同体政治,注重创造性和精神作用的文化精神等,最后分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理论借鉴意义,启示我们要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现实路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概述虽然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思想体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大致上分为激进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个向度。
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格里芬、霍伊等,其理论带有较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主义倾向。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对现代性的超越,而它的自信就来源于现代性及其世界观在社会和精神上的毁灭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表现在超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机械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等,也就是要人们摆脱现代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人类中心论的、家长式的和还原式的世界。
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强烈反对现代哲学中的二元论和还原论,以及现代世界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另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倡导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创造;更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和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总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从对现代性的超越出发,摆脱了激进性后现代主义的偏激性,面对现实世界和现代社会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以便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辨析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烈反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力倡导发展稳态经济。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经济是以单纯的、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这样会形成一个片面追求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畸形社会。
所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深刻地批评了现代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人类社会危机,因此,它提出了控制经济增长的生物物理要求和社会伦理要求,同时提出要限制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消耗,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以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学作为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最早消失于19世纪70年月,当时一位英国画家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绘画作品。
20世纪30、40年月,“后现代”概念常被使用于建筑学领域,以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建筑风格。
二战以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第一次用“后现代”指代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
至20世纪60、70年月以后,欧美文学理论家哈桑、詹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开始将“后现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的范围,文艺理论界渐渐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话语”。
而伴随着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关于毕竟该如何解说“后现代理论”而掀起的学术界争辩,“后现代话语”、“后现代”概念飞快风靡全球,一时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理论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许多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在中国的传播在以詹姆逊为代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看来,一种文学风格的消失相对应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风格与文化逻辑,以此类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形态,其滋生的土壤是以科技信息为典型标志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亦即詹姆逊所言“多国化的资本主义”时期。
以此观点为支撑,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只能消失在有丰厚物质文明的西方国家,并对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消失了“后现代主义”秉持剧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着名学者王宁先生指出,尽管无论是从物质经济基础还是从相关的文学文化传统来看,“后现代主义”好像都不可能消失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日益缩小,随着东西方经济交往的逐步加深,东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可避开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染上了“后现代主义”颜色。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标签:后现代主义;思潮;价值观;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
其“解构,,理论在强调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和主体思考、重构人际关系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思维方式。
但“解构”在后现代思想尤其是“消极的”后现代那里,表现为一种注重“破旧”解构、疏于“立新”建构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在“解构”及“价值祛魅”思维中,传统的真善美的意义深度、价值的普遍性和相对确定性也被消解了,而在一味强调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等社会及其价值的“碎片化”过程中,也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
因此,对后现代理论范式及价值思潮的辩证把握和反思,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及文化价值导向,对坚守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文化生态和共同价值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国家精神培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
它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价值观秩序和话语方式,走向了一个新的理论思维和文化世界。
作为一种理论和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不仅显现于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还影响了哲学观念、思维语境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
后现代主义随着文化交流传入我国后,也成为中国学术和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话题。
后现代主义渗透在各学科领域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必然和明显的。
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整个后现代思潮的核心,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理论大众化中需要研究和把握的问题。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范式及特征后现代主义由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复杂纷繁的争论,很难简而概之,以至有学者说,我们无法说明“后现代”是什么。
海德格尔因此说,“后现代”不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种明确的理论纲领,但我们可以从其多样、混杂的思想观点中,理出相对共有的理论特征。
1.“解构”:否定传统“普遍基础”的思维观念。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化
尉利工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8)004
【摘要】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总页数】5页(P5-9)
【作者】尉利工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马列部,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走向现代化r——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与文艺现代性 [J], 李世涛
2.从现代化到现代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艺对现代性的探索 [J], 李世涛
3.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化 [J], 尉利工
4.在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信息时代中国现代化难题的深层根源 [J], 刁生富;徐瑞萍
5.“四有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现代性的本质规定——兼论对西方现代性个人与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J], 吴赋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期出现和发展的一种思想理论,主要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批判和反抗。
从本质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反叛精神,试图摆脱固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寻求一种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关于真理、价值和存在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空间。
后现代主义倡导者认为,任何社会和文化形式都有其历史和文化包袱,有自己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因此拒绝以任何形式的绝对化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2.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领域中主要推崇以“混合”和“融合”为主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打破文化的原有藩篱,将不同文化融合、交汇、共生,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化形式。
3.知识普及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推动了知识普及的进程。
后现代主义关注人性,提出“民主万岁”,鼓励人们去自由地表达和思考,这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普及和民主化的倾向。
4.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思潮强调视觉文化,追求感性和激情化的表达,独具视觉冲击力,这使得无论是广告界还是影视界,都带来了视觉文化的革命。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在创作视觉媒介方面推崇多元化和自由化,呈现出更为独立和多样的视觉文化体系。
5.深刻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推广,对社会和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既是对“伟大叙事”的反叛,也是对现代主义对于规则、秩序的建立的反省,以及对人性、文化、历史本身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追求一种更为深刻的反思和对自我意识的探索。
在这样的意义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社会和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反复探讨的心理和生命的价值感受。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1.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推崇文化多元化的观点,视文化多元化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从而使社会开始接受不同文化的思维和理念。
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赢利的一种新兴文化。
既不同于西方前工业化时期的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化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文化是对前者的扬弃,更是对前者的反叛,主要表现在:第一,无论是古典文化还是现代主义文化(如从古希腊史诗、悲剧到现代象征主义诗歌、表现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文学等),都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高雅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人人都可享受的雅俗不分、亦雅亦俗的文化。
第二,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是反商品化的纯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深受资本与商品逻辑支配的消费文化。
第三,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是高度个性化、风格化的独创性的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与大众传媒手段相联系的、模式化、类型化和批量复制的文化。
第四,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是文化创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体验和反思后的创造,是带有形而上价值的严肃的精神产品;而后现代文化则是没有深度体验、没有历史感的、仅仅反映当下瞬间体验的平面化产品。
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
张扬主体性,这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
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
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
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摘要】“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反映和延续。
在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与“80后”思潮和“乌托邦”思潮展开了相互影响、冲突与共存。
在中国文化领域,“后现代”思潮的推广和影响逐渐显现,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思潮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后现代思潮、中国、20世纪90年代、思潮、社会文化、80后思潮、乌托邦思潮、文学艺术创作、推广、影响、地位、作用、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介绍“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革而开始崭露头角的。
这一思潮的出现,是对传统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和颠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思想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尝试。
“后现代”思潮的诞生背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密不可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涌现的局面。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后现代”思潮迅速兴起,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和讨论焦点。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知识分子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接纳和回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交融和碰撞。
这一思潮的涌现,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维范式,更为中国未来的文化领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1.2 解读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交织交错,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图景。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在这个多元化、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变革。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西方文化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思潮和文化现象。
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念。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个体、情感、主观体验和多元文化的关注,拒绝传统的大故事、大理论和大观念。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现实是多元的、不确定的,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变得至关重要。
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 反叙事性与碎片化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线性叙事被打破,碎片化的叙述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叙事方式。
作家们通过碎片化的叙述方式来呈现一个多元、复杂的现实世界。
他们通过多个视角、多个时间维度和多个故事线索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现代性和多样性。
2. 反传统与文化批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批判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作家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和限制,探索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试图摆脱传统的桎梏,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多元文化的包容。
3. 多元性与跨文化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文化的存在和交融。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品开始关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作家们通过描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的文化边界,探索跨文化的可能性。
三、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1.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多个时间和空间维度展开,通过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呈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与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丰满而复杂,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在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正日益成为文化与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论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范式,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评估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充满了反传统、反规范、反权威的精神,对传统的权威性知识体系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在当代中国,这种精神焕发出独特的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了传统的观念框架,打破了对知识的单一权威性,提供了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思考方式。
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文化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引领了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观念和权威性话语的反思与重新审视。
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和文学风格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尤为显著。
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对中国当代小说和诗歌的叙事形式和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家们开始注重叙事的碎片化和多元化,以及对语言的反思和实验。
另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也深刻地激发了中国作家们对文学价值和文学批评的重新思考,推动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多样化和文学价值的多元化。
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影响除了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对中国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为中国哲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激发了中国哲学家对知识体系和道德观念的重新审视。
在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与多元文化观念,也促使中国社会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多元解释和多元认知。
总结与回顾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文化框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多元化。
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世界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对现代主义以及现代性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颠覆。
它以批判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反对一元论、中心、统一、权威、真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
因此,造成了对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广泛影响。
像后现代主义这样一种全球化的社会和文化思潮,对个人与世界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它赋予人们新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真实的世界状态靠得更近,并展开了对传统的文化的改造和反思。
作为现代社会分工的产物、现代科学的产物,社会工作亦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社会工作如何适应新的挑战,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下,社会工作的出路又何在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末以来,社会工作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中国的社会工作还在起步阶段,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等问题。
透过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多样化、差异性的现象,以后现代视角观看社会工作的发展的过程所面临的挑战,探索社会工作的发展出路。
借鉴后现代主义所取得的成果和后现代主义观点,展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出路。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基于后现代主义,立足于后现代视角,解构了现代社会工作理论,重新阐释了有关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后现代代表人物的理论后现代主义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挑战与批判。
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一种进步。
不仅西方人,而且处于不同于西文文化背景的中国知识界与思想界也感受到了这种强大的冲力。
后现代主义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察人与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课题将以福柯和利奥塔为代表,将他们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作一次解读。
(一)福柯的“知识、话语、权力”理论福柯认为理性、进步等观念同疯狂、权力和恶一样,都是各个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二、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影响:艺术建筑设计文学电影三、后现代主义对个人的影响:衣食住行(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影响领域:艺术建筑设计文学电影个人生活后现代艺术变了样的蒙娜丽莎软了的时间1.在人文思潮方面,论者指出现代的后期,是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2.在文艺创作风格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具体、单一的风格3.另一个特点是跨学科和跨创作媒体,建筑、文学、绘画、设计、家具均有设计师, 在各自的艺术场境内进行后现代式的表述。
绝境or磁盘?后现代主义建筑是麻花吗?水帘洞建筑学的现代主义体现在所谓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上,以美国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为代表,其中特点是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物可用空间为首要理想,对于环境、人文境观、美学的考虑只是次要的。
到六十年代欧美普遍出现一批年青建筑师,开始一些具人文思考、强烈装饰性及有深入空间思维的建筑境观出现。
建筑师尤其喜爱透过建筑境观,表达对旧文明、自然界,以致梦幻的追想。
但同时亦有另外一批年青建筑师如NormanFosterFrankGehry ,都喜爱利用科技化的建筑技术,来突显建筑对都市空间的隐喻性对谈metaphoricdialogue 。
NormanFoster 对摩天大厦的高科技考验、对香港汇丰银行的隐喻,以至伦敦市中的30StMaryAxe ,都对都市境观造成颠覆性影响。
而FrankGehry 对于非直线设计的应用和结合电脑高端技术的做法,都影响了当下的设计风格。
塌了的大楼????后现代主义设计大相框望远镜为了挑战现代主义的极限,艺术与设计家于是以后现代主义来统称当代各种主义,如:女性主义、多元文化、解构主义、时间元素、媒体应用、物质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在中国的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全面渗透,这为中国文艺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给理论界带来了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全面思考。
作为一次极大的思想冲击,后现代主义无疑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批评话语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阐释,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批评视角和一种新的批评模式,这又逐步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
但在中国特有文化语境下,面对产生于西方本土文化范畴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彻底解构精神和虚无主义色彩的体现以及对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的崇尚,它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从来都是并存的。
那么,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一外来思潮,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60-01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要旨“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及西方发达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它早已广泛地影响和渗透到了西方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近三、四十年来集广泛争论于一身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它不仅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其涵盖面之广以及其特性的纷繁复杂。
综合前人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状况,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理论界定,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把握其基本内涵:一是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顾名思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①;二是作为一种理论性概念,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兴文化现象和理论思潮,是对西方理性文化全面冲击后到达的某种特殊文化状态,它所显示出的是与之前现代主义以中心意识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论态度。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思潮,它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是一种对传统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方式的挑战和否定。
它不仅具有文化和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哲学、社会、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浅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整个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混乱和动荡,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被迫沦为政治的工具和牺牲品。
这种极左的政治运动,对广大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维、自由思想的追求、自我表达的需要造成了严重打击。
因此,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则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2. 科技的发展及全球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科技迅速发展,电子、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整个世界开始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和交流,各自间产生了新的文化和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不再只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而是全球化、多元化和跨文化的。
3. 环境问题的引发人们面临着很多环境问题,例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的过度利用等问题正不断加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但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文化冲突。
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消耗,呼吁对自然和人类共同关注和尊重。
二、理论渊源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深受一些重要的理论影响。
1.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主张人类的心灵和灵魂是无序的、混沌的,这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接近。
弗洛伊德的超越自我和日益扩大的认知范畴,帮助人们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认识体系的否定。
2. 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在其《Truth and Method》中提出了文化解构理论,也深刻精辟地表达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变革在当今时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文化现象,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知识、文化和价值的理解,还在诸多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后半叶,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秩序、确定性和进步,而后现代主义则对这些观念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并非是由确定的规则和秩序所主导,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多元性和相对性。
在知识领域,后现代主义挑战了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权威。
过去,我们往往认为知识是客观、确定和普遍适用的。
但后现代主义指出,知识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
这意味着不同的文化、群体和个人可能拥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被绝对地视为真理。
这种观念的转变促使我们更加尊重多元的知识和观点,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思考。
在文化方面,后现代主义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
它打破了主流文化的垄断,让边缘文化、亚文化和小众文化有了更多的展示和发声的机会。
以往被忽视或压抑的文化形式,如民间艺术、街头文化、网络文化等,如今在社会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消解了文化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让各种文化形式都能在平等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
这种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后现代主义还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社会通常强调个人的成功、成就和物质财富的积累。
然而,后现代主义则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
它提倡一种更加包容和人性化的价值观,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选择,不再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人生的价值。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使得社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社会结构方面,后现代主义促使社会变得更加灵活和流动。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受到冲击,个体不再被固定在特定的社会角色和阶层中。
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身份和职业,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厌恶了当前的生活环境,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发生的一场变革。
它不是西方社会特殊的一种现象,而是波及全球,席卷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
给世界各国的艺术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西方的艺术中,各种艺术流派盛行,出现了许多怪诞、奇异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它不仅被认为在思想上有别与传统艺术的思想潮流,也昭示这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开启了艺术领域的新方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文化后现代主义是20世界在西方兴起,它深受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出现了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基于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它表现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省,作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的全盘颠覆,重新解释新的艺术观念,这引起了西方艺术界的极大关注。
伴随着西方艺术的逐渐渗透,20世纪出现了广泛的后现代思潮,成为了世界性的现象。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影响如此之大?到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对这种奇特、怪诞能够影响全球的艺术观进行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图景(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918年法国的《世界报》向读者宣布“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出末作崇“以来,20多年来,这个幽灵已现身,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并以弥漫整个世界1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思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美国,迅即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并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了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
根据英国学者詹克斯的考察,认为英国艺术家查普曼于19世纪70年代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2他在1870年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中,首次提到”后现代“油画艺术的口号。
他用后现代来表达对法国前卫画派的超越于创新。
1917年,德国的潘维滋在其著作《欧洲文化危机中》再次提到。
之后,西班牙作家翁尼斯于1934年在文学批评领域首次使用,在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是哲学界谈后现代的第一人,他给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定义是“对于超级学生的怀疑”他的哲学上后现代的概念,实际上是对启蒙哲学的现代性的否定,而艺术上的后现代性有肯定了艺术上的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张瑞玲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5期[ 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批判和深刻反思,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现代的认知的扬弃,是在目睹了西方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诸多灾难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我国当今现代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化“后现代”一词最早曾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后现代思潮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到70年代其影响已较广泛,80年代以来以法国为中心,后现代话语开始在全世界流通。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是“时代化”意义上的一段历史时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现代”的扬弃和批判。
笔者更倾向于“现代与后现代视为一对处于长远结合关系中的两个东西,在这种长远的对立关系中,后现代持续不断地指出现代所具有的限制。
现代与后现代只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不同视角,而不是前后相继的历史时期”。
“后现代的‘后’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是我们假想的一个时代转折的起点。
”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之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反应,同样,后现代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爆炸使得旧有的知识体系破碎,过程化和多元化成为两大主要特征”。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给人们太多的束缚,在闲暇的时间里,人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实际上,也不过是‘假释’出狱过一个星期天而已。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异化”为代价的,这一切唤醒了人们对理性的失误和对传统信仰的反思。
另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破坏,以及军备竞赛的加剧、人文精神的急剧失落等等,后现代主义者清醒地看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核武器和环境这两个足以毁灭世界的难题。
试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建构,及其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理论主张,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影响,启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更好地走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科技和理性。
只有采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和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措施,才能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潮之一,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极端成熟而又危机凸显的背景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成长起来的,以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思、批评和超越为旨归,以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为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我们能够采取正确措施做到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源于西方社会危机的产生及其反思,以造成现代文明弊端的、体现现代化精神本质的现代性为批判对象,以对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的个体主体性和工具理性为批判内容,主张消解主体性、反理性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更注重对现代化的建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未来充满信心,提出要为现代世界制定可供选择的重构方案,倡导建设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元思维风格,主张开放、平等、对话和合作,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
2、后现代主义坚持反理性主义,肯定和张扬非理性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对技术的滥用和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最终导致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和人类灾难的发生,因而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万能”的思想,批判和重构理性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通过张扬非理性纠正理性主义的过度。
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经常使用,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
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2.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
3.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语)。
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本身。
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正面影响1.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拒斥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张扬科学的怀疑精神。
2.倡导创造性。
后现代思想家最推崇的活动是创造性活动,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活动的人。
3.力主平等。
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二元论、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文思和批判,指出:现代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个人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二元论,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强调男性主义,实际是强调人与人的不平等,证明人对自然的优越性,男性对女性的优越性。
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的价值。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文化力作、精品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可能。
再者,后现代主义也追求“独创性”但这类“独创”并非真正的创新,而是以时尚的胡闹来博取轰动的新闻效应。
这在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后现代艺术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原因。
1.改革开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提供了渠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西方一些颇具影响的社会思潮也随之涌入中国。
后现代主义正是这些思潮中的一种。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鼓励人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有利于我们看清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缺陷,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3.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中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
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时间概念,它对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对西方现代化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的揭露,有利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从中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负面效应的批判,无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份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认识资源,具有启示和反思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启示。
1.科学技术和理性要充分发挥其为人类造福的作用。
我们运用科学技术理性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我们不能拒斥科学技术和理性,而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弘扬理性传统。
2.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就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社会理论毋庸置疑,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是当代西方理论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
如前文叙述的,后现代主义是人们对高度发达的现代主义将人类带入世界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这一客观历史事实反省的结果,是对现代主义蓝图的幻灭反省的结果。
现代主义的危机,迫使人类知识精英反省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反省理性主义、启蒙精神光辉背后的黑暗与局限。
所谓的后现代社会迹象的出现,不过是现代于倡导理性与主体性的现代主义,它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将理性打倒,把主体性销毁。
这样的一种立场,如果作为一种反思现代性的策略,固然得当。
但是,要以此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来重新阐释人类社会生活、重新架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就显得不足。
所谓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所谓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所谓总体性与多样性的区别,所谓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别,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区别。
我们宁可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相互补充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无论我们怎样强调科学的异化功能或者说理性的桎梏作用,我们都无法全盘否定现代主义、科学、理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进步的贡献。
这一点,在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显得尤其如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始终并不能够取得一个主流的位置,它始终无法取代现代主义的正统地位。
或者,所谓主流的位置本身,也是后现代主义所不屑的。
可是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后现代主义总是用一种现代主义式的总体性叙说方式试图去全盘否定现代主义,使得自身又落进现代主义的范不相符的。
中西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内在地包含这样一个共同的逻辑:无论它们的理论形式如何,它们都是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和真实写照,从来不可能有某种超越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的社会理论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构符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理论观念,首先就是要从当代中国最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入手,从研究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和分层化出发,进而探索当前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分层化现象,由此构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具有解释力的社会理论体系。
更进一步说,就当代中国社会理论的建构而言,我们并不能先入为主地皈依所谓的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理论,而是要将理论的建构建立在对当今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转型的切实关注的基础之上。
当代中国社会理论的建构,必须重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观念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畴之中“后现代主义者们反对总体化的思维和伦理道德的差异性,同时也体现在我国是一方式、反对宏大叙事,但是他们把‘后现代’与‘现代性’区分开来、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省,力图对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种根本性的转换,这本身就是以一种整体化思维框架和宏大叙事方式为前提的。
”显然,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当代社会理论, 其本身就陷入一种普遍主义的观念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解构主义的非理性形式,其自身仍然是一种确定论形式,无非它是一种对任何事物都采取颠覆和解构的激进立场。
因此,从作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一端,跳到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主义一端,在理论基础方面,后现代主义并没有真正的突破。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当代社会理论并没有全面描绘和解释现今的社会现状,并没有看到当今社会及其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一种超越当今社会现实的理论。
用针对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逻辑,显然是极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和现代的并存,古老的社会文明和现代的社会风尚在当前社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只有既重视当今西方后工业时代及其社会理论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同时又正视中国作为新型发展国家所具有的社会复杂性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构筑一种更具包容性、广泛性和解释力的社会理论。
因此,在中国国情下,正确理解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是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