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学习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特别是十五的月亮。因为圆月常与团圆、圆满联系在一起。

月亮,又是中国文人的爱物。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在中国文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穿越千年时空,北宋词人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明月,又会产生怎样的诗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我们诉说什么。

屏显课题:《水调歌头》

这是一首词。还记得有关词的知识吗?

词,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水调歌头”是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有长调、小令之分。长调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

指名介绍苏轼。补充:(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二、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读准下列加色字的读音。

宫阙( què) 琼楼玉宇( qióng ) 不胜寒( shēng ) 朱阁( gé ) 绮户( qǐ)

婵娟( chán juān )

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为红体,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

(2)指名朗读,点评。

(3)朗读欣赏

(4)放声朗读。

2.对照注释,读懂诗歌字面意思。

注释:

丙辰:熙宁九年(1076)。达旦:至早晨;到清晨。兼: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胜(shèng):承担、承受。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玩弄。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何事:为什么。

但:只。

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参考译诗: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这首词写于中秋,哪个意象贯穿于全词中?

预设:月亮

4.本词是作者与月的对话,那么这首词中展现了几种与月的交流方式呢?

预设:问月—望月—责月—叹月

5.词分上下两片,根据内容的侧重点,概括大意。

预设:上片望月(问),下片怀人。

6.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复杂、矛盾。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作者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豁达乐观的胸怀,虽然仕途失意,却依然对现实、对理想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热爱。

三、研读词句,精读思考,理解内容。

1.小序交代了什么?

点拨: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政治失意,怀念弟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

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

2. 纵观全词,描绘了几幅画面?

点拨: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翘首祝愿。

3.上阙主要写了两个画面,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点拨:望月——把酒问天、起舞弄影;失意矛盾。

4.词以把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点拨: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苏轼。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起得突兀、问得离奇。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当然,月圆却人不圆,也有诘责之意。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预设: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天上”“人间”各指什么?朝廷,地方。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6.如何理解“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寒冷,指的是什么?

预设: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他怕什么?“寒”。“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殿试时,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评为翰林学士,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密州……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7.下阙又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怎样表露的?

点拨:怀人——辗转难眠、翘首祝愿。豁达、祝愿。

怎么表露的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为什么“无眠”?因为失意,因为矛盾,因为怀人(弟弟)。“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1062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1074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密州,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妻子去世……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