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法会的定义
- 格式:doc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4
西来寺水陆画第21\24图考释作者:蒲天彪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4期[摘要]青海西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寺内珍藏有一组(24幅)水陆道场绢本画,保存完整,色彩艳丽,所绘人物栩栩如生,神态逼真,用笔纯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水陆场绢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形式,形象多为佛、菩萨、神道、鬼怪及社会人物等,可以说是一种集我国古代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题材内容之纷然杂陈的艺术创作。
该寺保藏的24幅水陆画所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就西来寺水陆画第21、24图进行考释,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乐都;西来寺;水陆画[中图分类号]K8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23-03西来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碾伯镇东关街,该寺院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
寺院创建不久,绘制了一组(24幅)水陆道场绢本画,质量上乘,保存完整,色彩艳丽,所绘人物栩栩如生,神态逼真,用笔纯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水陆画是中国民间绘画的一种,内容多为菩萨、诸天、鬼怪,有独幅人物,也有整套故事,供佛家、道家及民间举行宗教仪式,做水陆道场法会时悬挂。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又称水陆道场、水陆会、水陆大会、水陆斋、悲济会等,是中国寺庙佛事活动中非常隆重的经忏法事活动,举行法事活动的时间较长,少则7天,多则49天,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规模盛大。
水陆法会期间,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供品以饮食为主,旨在“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四生。
水陆法会又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画有神、菩萨、明王像、罗汉像、缘觉像、印度古仙人像;下堂有清天像、阿修罗像、阎王像、鬼卒像、地狱像、城隍土地像、畜生像、众生像,其中诸天像和诸神像,多掺杂道教画。
水陆画可以说是一种集我国古代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题材内容之纷然杂陈的艺术创作。
西来寺保藏的24幅水陆道场画内容十分丰富,限于篇幅,本文只就西来寺水陆画第21、24图作一诠释。
武威水陆画初探作者:香佳莉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4期[摘要]武威作为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名城,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当地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本文对武威水陆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所蕴涵的宗教思想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其“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及当时宗教发展的状况,探讨水陆画在中国宗教史及绘画史中的价值,以期达到对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关键词]武威;水陆画;三教合一[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86-02一、水陆画的产生佛教在中国已有两千年历史,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及其广泛的影响。
水陆法会是佛教规模较大的一项佛事活动,集中体现佛教普及众灵,救度众生的精神,而水陆画便是举行水陆法会时必须悬挂的一种释道人物画,画像代表法会所邀请的对象(也就是神,佛)。
水陆法会是佛教寺庙中所举行的大型佛事活动,它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
有的叫水陆道场、水陆斋,因为这种佛事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
水陆法会所需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对逝者幽灵所作的追善菩提。
二是将此功德回向施主自身及其眷属,得以延寿增福。
三是救济六道众生普超三界。
在先秦,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丧葬礼仪,这套礼仪随死者的身份地位和其亲属的经济条件等情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执行。
佛教传入以后,中国人的丧葬仪式大体还是按老规矩办,但也增加了不少新节目,其中有一项是“追冥福”。
即采取多种方式为死者追荐冥福,其做法归纳起来大约有念经、转经、设斋、造像、舍寺、建寺等几种。
类似的追福活动自南朝以来多有发生。
大约到宋代,那种千僧斋会、万僧斋会、无遮大会逐渐减少,而做道场功德的却仍然很多。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中记载说,宋代从上到下都受佛教的影响,在丧事中做道场,或采取其他办法追荐亡灵。
另外,《南史·到溉传》、《南史·张融传》、《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中还提到了两个概念,一是“功德道场”,一是“瑜伽法事”。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及其摹本赏析作者:许小茵来源:《群文天地》2014年第01期水陆画是佛教寺院中举行水陆法会时所邀请的对象的画像,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宇宙中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众生。
而水陆画的使用场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是寺庙中为超度亡灵,拔救幽冥,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佛事活动。
这种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南朝,复行于唐。
及至宋代,水陆法会成为朝廷在战争结束后追奠阵亡士兵、死难民众,安抚民心、祈求太平的法会。
此后直至元、明、清几代,水陆法会更加盛行,水陆法会中必不可少的水陆画在数量和模式上也渐成一定之规。
水陆画内容丰富,包括佛、道、儒、民间诸神,还有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六道四尘、地狱鬼卒、神话传说以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鱼虫花木等等,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经济、文化、民俗、地理都具有重要价值。
水陆画在艺术上也取得很高成就,描绘者不乏高手,唐朝僖宗中和年间,画家张南本就为成都宝历寺绘制了120幅水陆画,可惜年代久远,今已失传。
从现存的水陆画看,多是明清时代的作品,技法上大多用工笔重彩画法,勾勒渲染细致入微,人物造型线条流畅,神形兼备。
画面色彩鲜亮,层次疏密得当。
水陆画与敦煌壁画有传承渊源,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敦煌壁画”。
山西右玉县宝宁寺保存有我国最完整的一堂出自宫廷的水陆画,这堂水陆画负有安邦镇边的重要使命,其历史价值非同一般。
山西省右玉县宝宁寺建于明代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
明代前期,山西大同、右玉县及河北长城一带,常常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战乱不断。
1449年,明朝正统皇帝在与蒙古瓦刺部族征战中兵败被俘,获释后多年,几经周折方重登帝位,改年号为天顺。
为保边安民,在边关重镇右玉兴建宝宁寺,天顺皇帝特命宫廷画师绘制水陆画,御赐给右玉宝宁寺悬挂供奉,用以安抚民心、追奠战乱中阵亡的将士和死难民众,更重要的作用是祈求安定镇边。
所以后世将此堂水陆画称为“敇赐镇边水陆神帧”。
水陆画的收藏及研究作者:蔡元平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9期水陆画是我国寺庙举办水陆法会时悬挂在大殿的宗教画,而水陆法会则是中国佛教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一种法事活动。
水陆法会源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到元、明时最为兴盛,清末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消失。
改革开放之后,虽有寺庙恢复了水陆法会,但仅设斋礼佛、诵经拜忏,有时也放焰口,古老的水陆画基本没有,有时会用新制的或电脑喷绘的水陆画,但其形式远不如古时的规模。
水陆画及水陆法会远离现代人的生活,许多人对此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
水陆法会的复苏,使水陆画得到重新应用,使这一古老的宗教文化艺术焕发了青春。
一、水陆画的地域分布及特征水陆画一般出自民间画师之手,色彩以赭红配绿色调,视觉效果非常强烈,尤以神佛菩萨画像最为精湛。
以丰富流畅的线条,把人物的形象、服饰完美地勾画出来,运笔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把丰富多彩、各式各类的人物刻画得富有个性、栩栩如生。
水陆画的质地主要为绢、纸、布,设色多为工笔重彩,采用石青、石绿、朱砂或金银粉等矿物颜料绘制,颜色虽经数百年,至今仍鲜亮如故。
黄河流域水陆画的分布及特征。
古代佛教从印度传入西域,再向中原一带延伸,在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保留下来许多不同类别的水陆画。
近几年来,甘肃遗存的五六百余幅水陆画公诸于世,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由于敦煌自元代以后,基本处于荒芜阶段,这里的壁画艺人为了生计,大都流落在河西走廊及附近区域,为这里的寺庙绘制了大量的壁画和水陆画。
我收藏到兰州、白银、文县、徽县、庆阳等地精美水陆画二十余幅,大都为绢本和布本(图1)。
陕西自古都是佛教文化中心,关中地区保留着大量的佛教、道教寺庙,其中彬县大佛寺、长安兴教寺、安康平利县古刹等均有不同类别的明清水陆画。
目前,有纪年款最早的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藏元代大德年间的江西五岳庙水陆画。
陕西水陆画的存世数量仅次于山西、甘肃,但是,陕西的博物馆目前没有本省的水陆画藏品。
□郭晓燕马娜晋中市太谷县“一普”登录水陆画浅析摘要:水陆法会是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众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而法会中所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太谷县“一普”登录的水陆画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通过对水陆画中的主要神祇鬼灵图像进行解读,探究其含义、源流,从而发现水陆画在表现这些图像时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太谷县水陆画图像解读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渡大斋胜会”,亦称水陆道场、悲济会,是佛教通过超度亡魂,祈求佛陀保佑世人平安的法事活动。
五代以后,佛教水陆法会由印度传入中国,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本土化,加入了道教、儒教的元素,被民间宗教所接受,共同担负起普渡众生的职责。
水陆画是举办水陆法会时张挂在佛堂坛场的宗教绘画,具有布置装饰佛堂,配合水陆仪轨奉请神灵、以图宣教的功能。
一般来说包括壁画、卷轴画、版画和石刻,目前保存下来的主要是水陆壁画和卷轴画。
水陆画并没有固定的数量,一堂水陆画从几十幅到一百多幅不等。
供奉对象有佛、菩萨、明王、玉皇大帝、功曹、众神等等。
水陆画基本涵盖了古代社会民众所崇拜的众多神祇,从此意义来看,水陆画对研究中国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水陆卷轴画属举行水陆法会时所用,目前共有四十四轴,现存放于太谷县文管所,属旧藏,保存较完整,题材多样,绘制精美。
其中包含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神祇、天仙、下界神祇、往古人伦及孤魂。
其中,二十一轴水陆画背面有记录位置和名称的原始签条,其余的二十三轴签条不存,只能通过画面内容和人物朝向进行判断。
现从四十四轴水陆画中择要介绍,整理如下:明佛祖水陆画轴(图一)。
纵125厘米,横70.3厘米,丝质。
签条字缺。
画面中佛祖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呈结跏趺坐,亦称“金刚跏趺坐”,简称“金刚坐”。
又以为佛禅定时常用之坐势,故亦名“禅定坐”。
结跏趺坐的姿势是将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腿上,足心朝上。
先将左脚压在右腿上,再将右脚压在左腿上,为吉祥坐。
第1篇一、引言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水陆大斋会,是中国佛教中一种重要的法事活动,旨在超度亡灵、利益众生。
水陆法会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水陆法会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
然而,在水陆法会的举办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水陆法会的起源、法律规定、举办程序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二、水陆法会的起源水陆法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佛祖统纪》记载,唐代僧人僧佑在长安城举办了一次超度亡灵的法会,因法会场地既有水上,又有陆地,故称为“水陆法会”。
此后,水陆法会在我国佛教界逐渐流传开来,成为超度亡灵、利益众生的重要方式。
三、水陆法会法律规定1. 宗教信仰自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水陆法会作为一种宗教活动,其举办必须遵循国家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
公民有权选择是否参加水陆法会,宗教团体有权按照自己的信仰举办水陆法会。
2. 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第七条,宗教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宗教活动的组织。
水陆法会作为宗教活动,应由依法登记的宗教团体举办。
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依法设立,用于宗教活动的场所。
举办水陆法会,应选择符合法律规定的宗教活动场所。
3. 宗教教职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二条,宗教教职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宗教知识、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
举办水陆法会,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宗教教职人员主持。
4. 水陆法会内容水陆法会的内容主要包括诵经、拜忏、念佛、施食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三条,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举办宗教活动,不得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等违法活动。
5. 宗教事务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水陆,或名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汉传佛教中一种隆重而盛大的佛事仪则。
近代学者认为是唐代密宗的《冥道无遮大斋》与梁武帝的《六道慈忏》相结合的产物。
最初是由梁武帝于天监四年(505)在金山寺修建水陆法会。
北周与隋代,此仪不行。
至唐咸亨(670-673)中,法海寺神英于大觉寺义济处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陆仪文,依照修斋,于是又流行于世。
北宋杨锷撰有《水陆仪》3卷。
苏轼撰《水陆法赞》16篇,称为眉山水陆。
南宋史浩曾施田给月波山修设水陆大斋,并亲撰仪文4卷。
南宋末志磐又撰新仪6卷,并绘像26轴。
明代称此为“南水陆”,而对金山仪文称“北水陆”。
宋、元、明、清水陆法会盛行。
明末祩宏重订志磐的水陆仪文,成《水陆修斋仪轨》6卷。
清仪润依之撰成《水陆大斋仪轨会本》6卷,为现行水陆仪本。
其后咫观又依祩宏的重订本详加论述,成《鸡园水陆通论》9卷,并撰《水陆大斋法轮宝忏》10卷,皆为现行水陆所取法。
参加水陆法会有何功德参加水陆法会对生者有何利益?对往者有何利益?1、生者利益:因以饮食上供诸佛菩萨及一切贤圣,下施法界一切有情,功德定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布施饮食经说:可得长寿、健壮、庄严、名利、辩才等。
祖师说:今之供一佛,斋一僧,尚有无限功德,何况普同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亦乃思沾九族。
2、亡者利益:(1)如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大菩提心。
(2)如未脱苦轮者,因此得不退转。
(3)未成佛道者,因此胜会得成佛道。
水陆空法会需要七昼夜才能功德圆满,加上头尾,则需八天。
一次水陆法会约需数十位至百位法师,动员人力。
物力颇巨,一般寺院里并不轻易启建。
水陆法会的功德利益是冥阳两界都能获利的,因此举办水陆法会之后,社会都会比较祥和。
陈文加居士供养数十位高僧大德(农历七月十五)在慧居寺举办水陆大法会。
法会起止时间:农历七月初九--农历七月十五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
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
所以,在这期间做水陆法会超度亡魂,不仅能化解亡魂怨气,速往西方、莲登上品;现在者,也能度脱自己宗亲眷属消灾增幅,菩提精进、智慧增长、福寿康宁、事业有成、万事如意、合家吉祥。
参与水陆法会,是一个能够让您生福、生德、生慧的殊胜机缘。
盛会在即,因缘殊特,诚望一切有缘听闻法会讯息的僧俗信众,能够有机缘前来与陈居士一起护持法会,或转告他人前来观礼共沾喜法、同受法益、共沐佛光。
因为此次水陆法会非常盛大,前来参加的信众非常多,所以想要参加水陆法会的信众需要提前告知,好进行吃住安排!如果不能前来参加水陆法会的信众,想要在水陆法会期间,为往生先祖超度或为在世的亲人延寿祈福的信众,寺院也可以为不能前来水陆法会的信众代立牌位,在水陆法会期间诵经超度、祈福、回向。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佛教寺院常举行佛事活动,这种佛事又称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在“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
在水陆法会上悬挂供奉的三界诸神水陆画像即称为水陆画,又称为水陆法会图,是水陆法会中使用的重要媒介。
水陆画在绘画史、宗教史、民俗学上,都有其相应的地位,被称为“稀有文化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起源发展水陆法会起源于印度,在中国的正史上并无确切记载中国的水陆道场起于何时。
内典中最早关于创制水陆仪文的记载是在南宋时期,也就是说至宋代才形成具有规范仪轨的水陆道场。
元明时期,水陆法会十分盛行,到清代晚期时,水陆法会开始走向衰落。
最初水陆法会是由朝廷斥资主办的。
在朝廷的主导下,皇亲贵族、文士商人、地方官吏和一般民众也纷纷修设水陆道场。
经长期衍变,后期的水陆法会内容已发展为追思祖先,祈福求愿。
清代晚期水陆法会已成为寺庙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全国各地的大型寺院、道观都要举行水陆法会。
水陆画于何时起源尚无定论,学者们一致认为依附于水陆法会的水陆画出现的时间应不早于唐代,到晚唐五代时期,水陆画才逐渐形成体系。
至宋代初期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建观设醮,促进了水陆画完整规模的形成和发展。
水陆画只有在举行水陆法会时才会悬挂,法事活动结束后,寺院就会将其珍藏起来,以备下次法会使用。
水陆画南、北多寡不一,并无定制,在内容上也是有分有合,很难与仪轨一一对应。
到元明时期,悬挂于水陆道场的水陆画数量基本定型,它的悬挂幅数依法事规模而定。
由朝廷主办的水陆法会使用的水陆画可达200余轴。
这些水陆画绘制的严谨工整,艺术精湛,内容囊括了民间崇信的所有神祇。
民乐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多达116轴,其中明嘉靖以前绘制的64轴,清康熙年间绘制的52轴。
由此可见,目前保存下来的水陆画卷轴多为明清时期所绘,而现存的水陆壁画多集中于山西、河北两省的寺庙内。
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一、水陆法会的缘起与仪轨水陆因水陆法会而设,水陆法会藉水陆画而宣演。
(一)水陆法会的兴起水陆法会是佛教追荐亡魂的一种仪式,也称水陆道场。
所谓“水陆”,宋僧遵式(963—1032)在《施食正名》上说:“水陆者,所以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谓也。
”这种法会的活动,即是对水陆一切有情供养斋食、礼忏经文。
水陆法会是佛教佛事活动中极为隆重的法事,一般以7昼夜为期,最长可达49昼夜;参加的僧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佛教举行水陆道场始于何时,南宋僧人宗鉴推测是在梁武帝时。
他在嘉熙年间(1237—1240)所撰《释门正统》卷四中谈道:又有所谓水陆者。
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
亦因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
”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
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中夜披览。
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
遂于润(今镇江)之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诏佑律师宣丈。
世涉周隋,兹文不传。
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因异人之告,得其科仪,遂再兴焉。
宋僧宗鉴把水陆法会的仪文制作及修设,上推至梁武帝时,这是后世的推想,并无历史依据。
阿难见面燃饿鬼一事始见于《佛说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经中有关于释迦弟子阿难施食众饿鬼及婆罗门诸仙以免其苦的记载:阿难独居净处,一心计念,即于其夜三更之后,见一饿鬼名面燃,往阿难前,白阿难言:“却后三日,汝命将尽,即便生此饿鬼之中。
”阿难闻此语已,心生惶怖,问饿鬼言:“我此灾祸,作何方计得免斯苦?”尔时,饿鬼报阿难言:“汝于晨朝,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及仙人等,以摩伽陀国斗,各施一斛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离于饿鬼之苦,得生天上。
”(二)水陆法会仪轨水陆法会的盛行实际始于宋代。
宋熙宁(1068—4077)中,东川杨锷祖述梁武帝旧仪撰成《水陆仪)三卷。
从传统到新兴——中国水陆画研究述评和前景展望水陆法会是汉传佛教中历时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佛教法事。
这种佛事活动是外来的佛教文化和本土丧葬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佛教不断中国化的产物。
佛教从最初的梵音,经过历代僧众的努力,渐渐适应中国国情和本土文化,从精英型佛教转型为信仰型宗教。
水陆法会图是伴随着水陆佛事活动悬挂的图像,现在简称水陆画。
水陆画是法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佛教史、历史学和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水陆法会和水陆画的研究是佛教史和佛教美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佛教史和佛教美术史上兼有双重意义。
目前,水陆画(水陆法会图)和水陆法会的研究渐成研究热点之一。
等觉位十地菩萨本文的缘起,是笔者最近看了不少水陆的研究文章和参加了不少水陆研讨会〔1〕,兼之看到一篇关于水陆研究的学术回顾文章《中国佛教水陆画研究的回顾和展望》〔2〕,以下简称《回顾》。
笔者发现目前学者们对水陆画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水陆画的研究在进一步推进,但最终没有把水陆法会中佛道问题弄清楚,而认为水陆法会和水陆画的起源是佛是道尚不明确,甚至有人认为水陆画是道教性质〔3〕。
学界认为还存在道教水陆画,对水陆是佛教的法会和图像尚无正确认识,甚至有研究者没有理解南北水陆法会分类的意义,没有理解现存水陆画的解读文献为何是《天地冥阳水陆仪文》〔4〕。
此外,通过对外文资料的梳理,发现中文以外研究者的错误一般集中在题材的错误,也就是使用图像材料发生错误〔5〕。
《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发展再考》就水陆起源和发展的问题〔6〕、《佛教图像抑或道教图像——几本宗教著作中图像题材归属问题之商榷》就图像之间的区别〔7〕、《水陆画题材新见》就佛道二教融合问题〔8〕、《中国佛教仪礼研究——以斋供仪礼为中心》涉及水陆法会的历史流变〔9〕,《佛教水陆画研究》《南水陆和北水陆》〔10〕明确表明水陆法会和水陆画的佛教性质和南北水陆划分的必要性,但目前看来有些学者对水陆法会和图像的性质及南北水陆划分的意义并不理解和了解。
水陆仪起源的理论思考作者:李翎来源:《东方论坛》 2018年第1期宗教美术研究,从20世纪初的艺术欣赏性研究,转向21世纪的图像学研究。
这种转变的结果就是学者将目光从精美的艺术品,转向并不太精致的民间性宗教绘画。
人们关注作品所携带的图像学意义超过了其表达的艺术性,这是图像学研究不同于艺术性研究的主要点。
由此,一向冷门的民间工匠的水陆画进入学者的视野。
但是,水陆画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同于组织性寺、观的“正统”图像。
这就引发一些学者在这类图像研究上进入一个思路上的误区。
对于这个研究目前的讨论分歧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水陆画的起源、二是水陆画源于佛教还是道教。
一、水陆仪是什么?通过文献记载来看,至少从宋代开始,中国的佛寺、道观流行一种度亡施食法会,佛、道皆称之为“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什么?水,指的是水中的亡者;陆,指的是地面上的亡者。
水陆法会就是在一些特别的时间里,为那些死于水中或陆地上的亡者进行超度和施食,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各种鬼怪。
在举行仪式时,要请神、降鬼、摆放祖先(亡者)牌位。
因此,这个仪式的一个特点就是除了诵仪文、唱腔和“舞蹈”外,还需要有请降诸神鬼的图像。
神鬼图像,从形式上大致分两类,一种是可移动的板画、卷轴、小画片,另一种是不可移动的寺观壁画。
晚唐两宋时,寺观建筑群中往往单建一个水陆院,或者将弥陀院作为水陆院,在此绘制诸鬼神画壁和举行施度法会。
笔者参加过几次现在佛、观的水陆法会,结果令人非常失望,那就是诸神图像的几近消失。
现在佛教的水陆仪,在一般寺庙中几乎不再使用图像。
道教也只简单地摆放三清(有的仅是单清)、然后再加一个鬼王(救苦天尊),正一派的话,会再摆放张天师的像。
云南剑川法会,只在结界的地方悬挂一些简单的图像,降神时法师手持符木,在空中书写神的名字即可。
至少在清代甚至民国时还存在的丰富水陆图,变成了历史的陈迹。
于是,这引发了笔者的一个思考,水陆仪或者说宗教文化中,图像的意义到底有多大?通过今天的调查,可以让我们对宗教图像在仪式中的重要性重新思考。
水陆画及水路法会作者:陈之伟张秀莲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06期[摘要]水陆画也称“水陆帧子”,是佛教寺院举行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画。
甘肃省民乐县博物馆所藏116幅水陆画皆为明清遗物,质地有绢、布本两种,用金银粉、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绘就,颜色至今鲜亮如故。
画面工笔重彩,色彩绚丽,堪称珍品。
它们与敦煌壁画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被称之为“可移动的敦煌壁画”,是河西地区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宗教文化、民俗信仰、服饰装潢、绘画艺术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水陆画;水陆法会;民乐县博物馆一、民乐水陆画的由来解放前,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堡弥陀寺保存水陆画116轴。
1953年拆除寺院时移交民乐县文化馆保存,1989年入藏新成立的民乐县博物馆,现为镇馆之宝。
民乐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夏商周三代为戎、羌驻地,春秋战国为乌孙、月氏牧地,秦汉之际被匈奴占据,汉武帝元狩年间版图归汉,唐宋时期,先后被吐蕃、回鹘、党项人占有,再后来,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也在这儿繁衍生息,这里是一个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地方,也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多种宗教信仰混杂发展的地方。
县境内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较多,有童子寺石窟、上天乐石窟、圣天寺、洋尕峡石刻(石佛爷)、圆通寺塔等佛教系列的文物古迹,有六坝北极宫、洪水玉皇阁、列四坝聚风楼等道教系列的文物古迹,也有四家魁星楼、永固文昌阁基、五坝仓颉楼基等儒教系列的文物古迹。
佛教系列的圆通寺塔佛龛中既保存着佛教系列的佛、菩萨、金刚、弟子等造像,也保存着道教系列的玉皇大帝、真武祖师等造像。
这里的人们对儒、释、道三教似乎都有信仰,但都信得不深。
可以说是“见庙就烧香,逢神就磕头”,“平日不上香,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们让释迦牟尼、玉皇大帝、孔圣人三教长老共享一炉香火,共同担负普渡众生的神圣使命。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人群、特殊的土壤中产生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民乐水陆画。
解读西游记真相_解读西游记的人(4)婆婆说得更为详细:1. 声音:好似我儿陈光蕊。
2. 长相:恰和我儿子光蕊形容无二。
为什么婆婆说得比温娇要具体肯定?因为温娇和陈光蕊相处的时间短,而婆婆和陈光蕊相处的时间要长。
所以婆婆会更加肯定些。
总之,温娇和婆婆都认为唐僧和陈光蕊长得很像,这一点是一致的。
但是,儿子是不是一定要长得像父亲?这个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没有任何理论支持儿子一定要长得和父亲一模一样。
另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长得很像,也是常有的事。
唐僧长得不像别人,偏偏就像那个陈光蕊,你说这怪不怪?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只要联系上下文看,答丨案就很清楚了。
唐僧之所以长得像陈光蕊,完全是观音菩萨在幕后操纵的结果。
在观音菩萨她们这个组织内部,掌控着一套“投胎转世”的设备,(后面自然会论述到)。
观音菩萨要唐僧长得像陈光蕊,并且一模一样,完全具备这个条件。
因为做假做的太逼真了,反而露出了破绽。
破绽在哪儿呢?破绽就出在声音上。
婆婆道:“你声音好似我儿陈光蕊。
”陈光蕊是海州人,而唐僧是江州人。
口音是不会一样的。
不要说隔州,就是隔县(甚至隔乡),口音也是有差别的。
不同州的人说话,应该是存在一定的语音障碍的,所以这就是个破绽。
那么,观音菩萨为什么要让唐僧长得和陈光蕊“形容无二”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 借婆婆之口,给天下舆论一个明确的交代,让大家都知道唐僧是状元陈光蕊的儿子。
你看,唐僧向天祷告之后,“将舌尖与婆婆舔眼。
须臾之间,双眼舔开,仍复如初。
”请问:如果没有观音,唐僧他有这个本事吗?2. 唐僧是观音选定的一个取经人,观音菩萨让唐僧长得和陈光蕊“形容无二”,这是她做下的一个独特的“标记”。
以防止将来认错了。
《西游记》第12回,唐太宗请天下高僧做法事,热闹非凡,观音菩萨和木叉杂在众人丛中,也去观看:这菩萨直至多宝台边,果然是明智金蝉之相。
观音见到唐僧的长相是“明智金蝉”之相。
一眼就认出来了。
唐僧是金蝉长老转世,金蝉长老长的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唐僧就是陈光蕊的长相!因为唐僧和陈光蕊长的“形容无二”,所以才不会认错。
The Evolution of Shui Lu Rites Function i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作者: 戴晓云[1]
作者机构: [1]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出版物刊名: 敦煌学辑刊
页码: 100-10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敦煌卷子;水陆卷子;唐五代;水陆法会的功能
摘要:水陆法会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形式,梁武帝时用于超度家亲弟兄等,唐
五代时期功能扩大,到宋代以后又集中到家亲、亡魂和孤魂上,实际上发展成为普度众生佛教仪礼。
这便是水陆法会功能的变化。
本文勾稽敦煌卷子中的水陆卷子,集中考察唐五代水陆法会功能,唐代重新兴起的水陆法会与梁武帝时期、宋代之后的水陆法会在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
唐五
代乃至宋初水陆法会的功能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度亡,还包括难产、生病、病愈、瘟疫、战争爆发、出征、远行、佛堂石窟落成(庆赞)、制成佛像或幡幢(庆赞),等等。
从南朝梁到唐五代,水陆
法会的功能有巨大的嬗变。
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
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
目录
简介
渊源发展
概述
宋元丰年间
南宋乾道九年
宋代以后
元代
明代
内容仪式
外坛
展开
简介
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最隆重的一种经忏法事,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又称水陆斋,是设斋供奉以超度水陆众鬼的法会。
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
水陆法会 - 起源
“水陆”之名,始见于宋遵式(964—1032 )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见《金园集》卷四)。
[1]
渊源发展
概述
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说:“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志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
帝躬临地席,命僧佑禅师宣文。
”其年代或说在天监七年(508、据《事物纪原》,或说在天监四年505,据《佛祖统纪》等)。
经过周、隋各代,其传渐衰。
至唐咸亨中(670—673 )西京法海寺道英从吴僧义济得其仪文,遂再兴法会于山北寺(《释氏稽古略》卷三)。
宋苏轼重述《水陆法像赞》,后谓之《眉山水陆》。
熙宁中(1068—1077 ),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仪文三卷(佚失),行于蜀中,最为近古。
江淮京浙,所用像设一百二十位者,是后人踵事增华,以崇其法[1]。
宋元丰年间
宋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佛印(了元)住金山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了元亲自主持,大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
绍圣三年(1096),宗赜删补详定诸家所集,完成《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依法崇修。
今其文亦不传,仅可从其所撰《水陆缘起》一文,得知其内容一斑(见《施食通览》)。
南宋乾道九年
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明人史浩尝过镇江金山寺,慕水陆斋法之盛,乃施田百亩,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以为报四恩之举;且亲制疏辞,撰集仪文。
孝宗闻之,特给以“水陆无碍道场”寺额。
月波山附近有尊教寺,师徒道俗三千人,施财置田,一遵月波山四时普度之法。
众更力请志磐续成《水陆新仪》六卷,推广斋法。
并劝十方伽蓝,视此为法,大兴普度之道(《佛祖统纪》卷三十三)。
宋代以后
著名的水陆法会见于记载者,如宋元祐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王氏设水陆道场(《东坡后集》卷十九)。
绍兴二十一年(1151)慈宁太后施钱为真歇清了于杭州崇先显孝寺修建水陆法会(正觉《真歇了禅师塔铭》)。
同时王机宜为亡弟留守枢密兴建水陆佛事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应庵昙华(1103—1163 )曾为升座说法(《应庵昙华禅师语录》卷五)。
水陆法会自宋代流行以后,很快地普及于全国,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常行的一种超度法会。
宗赜《水陆缘起》说:“今之供一佛、斋一僧,尚有无限功德,何况普通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
……所以江淮两浙、川广、福建,水陆佛事,今古盛行。
或保庆平安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善。
追资尊长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孝。
济拔卑幼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慈。
由是富者独力营办,贫者共财修设。
”这是后世所谓“独姓水陆”与“众姓水陆”的渊源。
元代
元代延祐三年(1316),朝廷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寺,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一千五百人,径山元叟行端有《朝廷金山作水陆升座》法语(行悦《列祖提纲录》卷十六)。
至治二年(1322)所修水陆法会,规模尤大。
正印《金山大会归上堂》:“金山大会,诚非小缘。
山僧得与四十一人善知识,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来大光明藏,各说不二法门,共扬第一义谛。
”(《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卷上;又有《朝廷金山寺建水陆会升座》法语,见《列祖提纲录》卷十六)此外大都(今北京)吴天寺、五台山、杭州上天竺寺等南北各地,亦都曾举行盛大水陆法会。
又元代四川华严学者痴庵祖觉住眉州中岩寺,尝修《水陆斋仪》行世(《大明高僧传》卷一),其时流行于四川可知。
明代
明初洪武元年至五年(1368—1372 ),相继于南京蒋山设广荐法会,即水陆法会。
其中以洪武五年(1372)正月所修法会之规模为最大。
前后法会均请四方名德与会。
如楚石梵琦、季潭宗泐、来复见心、东溟慧日、梦堂昙噩等,均曾应邀赴会说法,参加僧众常达千人。
太祖曾命宗泐作《赞佛乐章》八曲,使太常奏曲歌舞;太祖与群臣均赴会礼佛。
法会仪式,具见于宋濂《蒋山寺广荐佛会记》。
以上是历代水陆法会举行的概况。
内容仪式
关于水陆道场的仪式,从现存十三世纪时日僧承澄(1205—1282 )所辑《阿婆缚抄》卷一百六十六中的《冥道供》一文看(冥道即水陆的异名),其坛场布置、形象配列、法器供物及法事进行等仪式,与今《水陆仪轨》大致相同。
宗赜尝谓杨锷祖述旧观,撰《水陆仪》三卷行于蜀中,颇存古法,可能即是采取密教冥道仪轨而写成的。
杨锷《水陆仪》原本已失,但据《施食通览》所引有《初入道场叙建水陆意》,宣白召请上堂八位圣众,宣白召请下堂八位圣凡等。
稍后,苏轼《水陆法象赞序》中说:水陆道场随世增广,唯蜀人颇存古法,像设犹有典型。
“虔召请于三时,分上下八位云云”(《东坡后集》卷十九)。
其中上堂八位与下堂八位的名称与《水陆仪》一致,可知二者前后有关系。
宗赜撰《水陆缘起》,则叙述更详。
他说水陆供养的对象分上中下,上则供养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
次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一切尊神。
下则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
六道中有四圣六凡,普通供养。
……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菩提心。
未脱苦轮者,因此得不退转。
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陆胜会,得成佛道。
明代江浙之间,有北水陆和南水陆之分。
四明所行的南宋志磐续成的《水陆新仪》为南水陆。
而金山旧仪,则称为北水陆。
明末袾宏不从北而从南,即依志磐《新仪》,稍事改削,行于杭州(智旭《水陆大斋疏》见《灵
峰宗论》卷七之四)。
清仪润依袾宏之意,详述水陆法会作法规则,撰成《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轨会本》六卷,成为现行水陆法会仪式的手册。
其后咫观更就袾宏《水陆仪轨》详细增补论述,成《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略称《鸡园水陆通论》;此外又撰《水陆道场法轮宝忏》十卷。
皆为现行水陆法会之所取则。
其法事内容,在七昼夜之间,主要为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
上堂三宝十位圣贤,奉请于午前;下堂圣凡十位神灵,召请于初夜(《水陆仪轨》卷二)。
此仪式中的上下堂十位,即依旧制上下堂八位增订而成(《普说水陆缘起》见《水陆仪轨》卷二)。
其上堂十位是:十方常住一切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诸菩萨僧等。
下堂十位是:十方法界四空四禅六欲诸天天曹圣众、五岳四渎福德诸神等。
至于现行水陆法会坛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其人数,牌轴的规定和进行的程序等,依《鸡园水陆通论》等所说,法会坛场分为内坛和外坛。
法事以内坛为主,像设布置香花供养,力求庄严。
正中悬挂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下置供桌,罗列香花灯烛果品供物。
其前安置长方台四只成四方形,台上分置铜磐、斗鼓、铙钹、手铃及仪轨等,为主法、正表、副表、斋主四人所用。
四围绕以布幕,将内坛分成三间。
两侧分挂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陆画像。
画像之下列插牌竿,详记每位圣凡名称。
牌上皆画宝盖,下画莲花,中用黄纸;下堂则用红纸以为区别。
外坛
有六个坛场:大坛二十四人,专门礼拜《梁皇宝忏》。
诸经坛七人,讽诵诸经。
《法华》坛七人,专诵《妙法莲花经》。
净土坛七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华严》坛二人,静阅《大方广佛华严经》。
瑜伽坛,亦称施食坛,为夜间施放焰口之用,人数由各坛临时调用。
此外监坛一人,共计四十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