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之声》赏析_电影艺术欣赏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
音乐剧论文--《音乐之声》观后感《音乐之声》观后感音乐剧,在我上完这个选修课的时候,才对它有了基本的定义。
记得在初中和高中的音乐课上,音乐老师都给我们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电影:初中的时候看了《音乐之声》,而高中就看了《放牛班的春天》。
不过那时候都一部电影是分开了好几节课看的,一下课就暂停,虽然感觉不太爽,但每节课下课后心情和想法都会和上课前大有不同,音乐的感染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次看《音乐之声》之后,对剧情有了比初中时候更加清楚的了解。
一开始玛丽亚在草原上高声尽情歌唱的情景已经撼动了我的心灵——不是因为她的样貌而是她的动作和歌声。
在那之前我真的很少见过那么奔放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呢。
再想起我不太乐观的生活,我立即就喜欢上并想继续看这部音乐剧。
由于她的性格有点与她作为一个修女应该具有的性格有点出入,她后来被派去霍普家做家庭教师。
但这时她的行为和想法又与这个有着军队纪律的家庭产生了矛盾,而可幸的是,玛丽亚能够从音乐中找到勇气,去坚定自己的立场,保持自己奔放与自信的心态,并用她的善良和温柔去打动那七个小孩,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爱戴。
她重新把音乐赋予了这个气氛死沉沉的家,让舰长从由妻子的死产生的阴影中走出。
后来真的没想到舰长以前也是个擅长唱歌的人,而且还会唱《雪绒花》这首那么深情的歌。
但又仔细想想,这是一部音乐剧,当然在电影的每个地方都会充满戏中角色音乐才能的表现与感情的抒发。
玛丽亚后来和孩子们合演木偶戏,,在宴会上表演《So Long,Farewell》等情节也让这个家庭开始充满乐趣与欢笑。
后来男爵夫人的主动退出、玛丽亚与舰长结婚和霍普一家人逃离奥国前登台表演等剧情,一度将剧情推向高潮。
在这部音乐剧中,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贯穿了始终,无论是对玛丽亚个人,还是对霍普这个家庭,还是对奥国这个国家,音乐中通过其所表达的感情和想法,都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包括玛丽亚,舰长,舰长的七个小孩,男爵夫人,马克叔叔等。
仙乐飘飘乐融融──《音乐之声》赏析
仙乐飘飘乐融融──《音乐之声》赏析
《音乐之声》于1965年在美国进行第一次演出,时隔四十年,该片仍作为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受到全世界各阶层人们的欢迎。
我觉得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它的音乐和影片中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纯真甜美的微笑。
《音乐之声》以音乐贯穿全程,音乐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成为整部影片最动人的部分,被观众广为传诵。
高山之巅,玛利亚独唱充满激情的《音乐之声》;修道院里,修女们运用说白与歌唱结合的形式讨论玛利亚迟到的原因;田野里,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欢快动听的《哆来咪》;音乐节上,上校一家一边演唱深情款款的《雪绒花》,一边逃离奥地利……所有这些可爱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完美无暇的《音乐之声》。
影片处处充满了阳光一般温暖的气息和浪漫情调,观众一边听着动人的音乐,一边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容易就被融于其中的淳朴之情打动。
国际电影巨星成龙曾经给这部影片以很高的评价:“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得到放松。
”影片通过音乐很好地阐释了真善美的主题。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做的所有事情,最终极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还有爱,是这四者令我们生存的世界。
从《音乐之声》看电影音乐《从〈音乐之声〉看电影音乐》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以动人的故事、出色的表演和美丽的画面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其精彩绝伦的音乐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这部影片中的音乐犹如璀璨的明珠,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深度。
电影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影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营造氛围,让观众迅速沉浸到影片所设定的情境之中。
在《音乐之声》的开场,当女主角玛利亚在阿尔卑斯山的草地上歌唱《音乐之声》这首歌曲时,那欢快的旋律、清新的歌词以及女主角优美的嗓音,瞬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美丽世界。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那自由自在的氛围,都通过音乐得以生动展现。
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微风的吹拂,嗅到青草的芬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所营造的强烈氛围。
电影音乐还能够塑造人物形象。
在《音乐之声》中,每个主要人物都有与其性格特点相契合的音乐主题。
玛利亚的音乐主题通常是充满活力和乐观的,这与她天真善良、勇敢无畏的性格相一致。
而男主角冯·特拉普上校的音乐主题则显得严肃而深沉,反映了他过去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
通过这些特定的音乐主题,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仿佛与角色建立了一种心灵上的联系。
此外,电影音乐对于推动剧情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影片中,音乐往往成为了情节转折和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例如,在孩子们与玛利亚一起排练歌曲和舞蹈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家庭的氛围也越来越温馨。
而这些音乐表演不仅是欢乐的场景,更是他们情感交流和关系深化的重要时刻,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上校听到孩子们的歌声,他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这也成为了他性格转变和家庭关系改善的关键节点。
音乐在这里巧妙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让故事的进展更加自然流畅。
电影音乐还能够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看到玛利亚和孩子们在困难面前依然保持乐观,唱起《哆来咪》等歌曲时,那充满希望和勇气的旋律会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
影评: 音乐之声《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剧电影,它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精彩的音乐和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而深深地触动了我。
这部电影不仅给我带来了欢乐和感动,更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的重要性。
首先,这部电影以其精心编排的音乐和歌舞场景让我陶醉其中。
从开篇的山坡草地到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壮丽景色,再到舞台上动人的歌声,每一幕都让我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特别是那首《Do-Re-Mi》,它不仅让我跟随着歌词一起唱,更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快乐的魅力。
音乐在这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角色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他们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动力。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玛丽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女孩,她的音乐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深深地被吸引。
而冷酷严厉的冯·特拉普上校在音乐的魔力下逐渐敞开心扉,这个转变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和谐的重要性。
角色们的情感和成长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电影中的主题——自由和勇气,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
在纳粹统治下的奥地利,音乐成为了人们追求自由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和社会的压力。
他们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意识到了自由和勇气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总的来说,电影《音乐之声》给我带来了欢乐、感动和思考。
它通过动人的音乐、精彩的角色和深刻的主题,让我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剧,更是一部关于追求梦想和自由的启示录。
无论是对音乐的热爱,还是对人生的思考,这部电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音乐魅力探究【摘要】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剧片,讲述了一个音乐家将音乐带给一个孩子们的故事。
音乐在电影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通过描写音乐的手法来展现音乐的魅力,还通过经典歌曲传递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
音乐不仅令人沉浸更是电影中情绪的精髓所在。
经典歌曲的魅力与电影的故事结合得天衣无缝。
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会被音乐的美妙所打动,不仅是因为歌曲本身动听,更是因为音乐与情感之间的深刻联系。
《音乐之声》以其优美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惊喜与感动的世界,不仅带给观众愉悦的体验,更通过音乐的力量传达了电影的主题与情感。
【关键词】音乐之声、电影、音乐、魅力、描写、情绪、经典歌曲、观众感受、作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音乐之声》是一部由罗伯特·怀斯执导的经典音乐剧电影,于1965年上映。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子玛丽亚在二战期间来到一家富裕家庭担任家庭教师,逐渐赢得家庭成员的信任和爱情的故事。
电影以音乐为主题,通过歌曲和音乐舞蹈展现了其中的情感和冲突,引人入胜。
故事背景设置在奥地利的山脉之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音乐的魅力。
整个电影充满了温馨、感人的情节和旋律动听的歌曲,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触动,深深沉浸在音乐之声中,体验到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1.2 电影简介《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切尔执导,朱丽·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的1965年美国音乐剧电影。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奥地利女教师玛丽亚被派往冯特普男爵家中担任子女的家庭教师,最终她用音乐和爱温暖了这个家庭,赢得了男爵及其子女们的心。
这部电影以其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剧情而闻名,成为了经典电影中的一部。
它不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还通过音乐传达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观众们在欣赏这部电影的也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力量和情感共鸣。
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赏析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赏析1、简介1.1 影片概述1.2 制片信息1.3 主要演员介绍2、音乐剧风格2.1 音乐剧的定义与历史2.2 《音乐之声》的音乐剧风格2.3 影片中的音乐舞蹈表现形式3、原声音乐3.1 原声配乐的作曲家介绍3.2 影片原声音乐的特点3.3 著名音乐片段赏析4、歌曲分析4.1 《Do-Re-Mi》4.1.1 歌曲的背景故事4.1.2 歌曲的音乐特点4.1.3 歌曲的寓意与感染力4.2 《My Favorite Things》4.2.1 歌曲的背景故事4.2.2 歌曲的音乐特点4.2.3 歌曲所传递的情感与主题4.3 其他影片中的经典歌曲分析5、音乐与故事情节的关联5.1 影片中音乐与故事情节的呼应关系5.2 音乐在影片中的角色与作用5.3 音乐的表现手法对剧情的推动效果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版权法:保护创作者对其作品的独立权益,包括音乐的著作权。
6.2 表演权:指演员对其表演作品的独立权益,如音乐剧中演员的表演权。
6.3 音乐授权:指将音乐创作授权给特定个体或机构进行使用。
7、附件7.1 影片剧照7.2 歌曲原声录音7.3 音乐剧相关资料-----------------------------------------本文档涉及附件:请查看附件部分。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6.1 版权法:保护创作者对其作品的独立权益,包括音乐的著作权。
6.2 表演权:指演员对其表演作品的独立权益,如音乐剧中演员的表演权。
6.3 音乐授权:指将音乐创作授权给特定个体或机构进行使用。
豆瓣电影Top250《音乐之声》影评与观后感《音乐之声》不仅是一部经典的音乐剧电影,也是豆瓣电影Top250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部电影以其醉人的音乐、出色的演员阵容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观众的热爱和赞誉。
它将音乐、戏剧和人性完美融合,成为了一部超越时代的杰作。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让人难以忘怀。
它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和上校冯·特拉普之间一段充满波折和温情的爱情故事。
玛丽亚用她的音乐才华和热情奔放的性格,逐渐融化了冯·特拉普上校冰冷的外壳,为他和他的孩子们带来了欢笑和温暖。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音乐,还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爱情的力量。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之一。
从开头的《音乐之声》主题曲到后来的《雪绒花》、《哆来咪》等经典歌曲,每一首都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
这些歌曲不仅让观众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还成为了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
每当听到这些歌曲,人们就会想起这部电影,想起那些温暖而动人的瞬间。
在角色塑造方面,朱莉·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的精彩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
朱莉·安德鲁斯饰演的玛丽亚充满活力和热情,她的笑容和音乐才华让人难以忘怀。
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的上校冯·特拉普则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物,他在玛丽亚的影响下逐渐敞开心扉,展现出了温柔和善良的一面。
两位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真实,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除了音乐和演员表演外,这部电影还传递了许多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价值观。
其中最明显的是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
玛丽亚用她的音乐和热情打破了上校家的沉闷氛围,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追求自由的勇气。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国家层面。
在纳粹势力日益逼近的背景下,上校和他的家人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他们最终选择站在正义和自由的一边,用勇气和智慧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观后感方面,《音乐之声》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影视欣赏《音乐之声》影视艺术鉴赏——赏析《音乐之声》李妍(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河南安阳 455002)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影视逐渐成为一门新的艺术门类,它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影视鉴赏学也应运而生,指导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影视审美需求,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到电影的艺术内容的多面性。
影视艺术作品是由各种艺术要素组成的多维层面的综合体,也就是说它是编、导、演、摄、美、录等协同运作,融而为一的集中成果。
因此,影视鉴赏必然以影视片鉴赏为核心,从影视片出发进而鉴赏编、导、演、摄、美、录各个部分,再从各部分如摄影进入更为具体的镜头运用等因素的鉴赏。
从宏观方面讲,影视艺术鉴赏选择层面大体可分为:影视艺术的文学因素层面鉴赏、影视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层面鉴赏、影视艺术的风格层面鉴赏。
现在,就从影片《音乐之声》入手进行影视鉴赏。
一、影视艺术的文学因素层面鉴赏影视艺术的文学因素层面鉴赏,主要包括对于故事、人物、结构、细节、语言等。
影视艺术就吸收了文学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对象是人物和事件,各种艺术手段尽管不同,但都含有刻画人物、叙述事件和表达情思这些目的。
(一)故事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第一要素。
在影视作品中,这是文学层面的核心和主体。
故事即事件,但它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
因为故事一般地是循序发展的,有环环相扣的情节,所以又称故事情节,由于人心态本能上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观众在艺术鉴赏活动中,首先加以关注和感知的对象就是故事。
在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一般有三种表现形态:即强化形态,弱化形态和淡化形态。
其中,淡化形态的影视片有诗化、散文化倾向,其情节因素虽存在,但往往被有意消弱、淡化,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主要来自其他方面。
〈音乐之声》影评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
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
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还是在音乐节上。
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
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
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
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看似最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
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
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音乐之声>>我都忘了是什么时候看的了,现在再次重温,感慨良多.对外国歌曲有记忆就是源于这部影片吧!<<123>>,<<雪绒花>>的旋律一直没忘.以至我也爱上了唱歌,也爱像剧中的玛丽亚一样喜欢在山野之间放歌.这部影片的音乐就好像是一场洗礼,唱得人心胸开阔,唱得人心明眼亮!而剧中那群孩子也在这种洗礼中渐渐长大,由桀敖不驯到善解人意,个个脱胎换骨!现在的教育界一直在探讨课改.依我之见,各位老师应向玛丽亚学习.她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教育,让学习变得愉快起来.还记得这么个镜头:她带孩子们去郊外,在集市中买西红柿,八个人用西红柿玩起了接力,不料一个西红柿在传送中掉在地上摔烂了,孩子吓得一咧嘴要哭,但玛丽亚一个温暖的笑,一个小姿势就让小女孩破涕为笑了.你看这就是教育!而现在一些的老师抑或家长,只要孩子一做错事,轻则骂,重则打,这样的方式不仅没效果,还有可能让孩子的心蒙上阴影导致学得更不好!你再看,在她教孩子音符时,孩子记不住,她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马上把七个音符和谐音字联系在一起,编成一首歌,琅琅上口,孩子们马上学会了.而现在孩子学习有困难时,师长们只埋怨他们--笨,却从不想想是否是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对头!正是玛丽亚的愉快教学法让七个孩子学得又快又好,最终能登上家庭演唱会的舞台,还获得了冠军!功不可没啊!玛丽亚不仅教育好了孩子,还让一个古板的只会用哨子来指挥人的一家之主--特拉普,变得温情脉脉,亲情重新回到了家中,曾经冰冷的家从此充满了欢声笑语!那首雪绒花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一切也是他们为什么能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纳粹,并胜利逃亡的原因吧.我觉得<<音乐之声>>值得一看,再看,三看!《音乐之声》影评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聆听音乐——《音乐之声》我们常常会因为一首歌曲、一段音乐的精彩而感受出一部电影的经典。
多年以后,也许我们对那些电影的情节、内容已不再持有清晰的记忆,但想起它们中一些出色的乐曲,总能使人产生往复的回味。
所有能够流传后世、传播四方的优秀影视音乐作品,往往是由于它们透过稳定的共性把音乐和作曲家的情感、发展、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与束缚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让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欣赏者也同样受到感染,这才是影视音乐真正的美。
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发展历史上,我们再找不出一部电影能够如此让人心动,因感动人而成为经典。
尤其是电影里面的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角色、动人的情节、曲折的经历达到了家喻户晓,而且主题歌曲也被人们广为传唱。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这部电影中的音乐具有如此的魅力呢?我认为应有下面几个方面:(一)音乐通俗易懂剧中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达到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程度,与音乐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具有很大的关系。
剧中音乐旋律优美而简洁流畅,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朴实而真挚,剧中采用的插曲悦耳动听,唱起来也朗朗上口。
例如,玛丽亚在教孩子们学唱歌的时候,设计了让从未学过音乐的孩子轻松学习音乐的歌曲《Do Re Mi》。
歌曲几乎全部由“1 2 3 4 5 6 7 ”这些自然音阶的七大骨干音构成。
其余歌词都是与这七个骨干音相结合的用来将这些抽象的音形象化的句子。
使得乐曲显得十分简单,唱起来朗朗上口,观众几乎能跟着旋律进行哼唱。
在剧中孩子们载歌载舞,音乐与剧中不断流动的画面相结合,给观众展示出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
这首通俗易懂的歌曲,既满足了剧情中主人公要教从未开口唱歌的小朋友学习音乐,又满足了旋律优美动听的特点。
由于音乐具有通俗性,才能吸引人们对此欣赏,使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二)音乐内涵丰富剧中音乐除了具有通俗易懂这一特征外,同时也内涵丰富,极具艺术性。
作曲者美国杰出音乐家理查德·罗杰斯负责这部电影中音乐,理查德创作的歌曲有1 000多首,歌剧有十几部,改编后的《音乐之声》也是其中之一。
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音乐之声》出自1965年,被誉为有电影以来最成功的一部音乐歌舞片。
影片里美妙的音乐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影片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上映。
影片曾获得1966年奥斯卡8项提名5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
女主角朱莉叶安德鲁斯曾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该片被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
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算是部很陈旧的电影了。
但当我欣赏完这部电影时,再次证实经典是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
《音乐之声》讲述了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海军上校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几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来管教孩子。
孩子们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生气。
玛丽亚来到上校家后,顺应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特点,教他们唱歌跳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使家中充满欢乐。
她的热情、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最终也赢得了上校的爱慕,后来成了孩子们的母亲。
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爱国的上校不愿意效力于纳粹海军,于是,在一次民谣节上,上校带领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从音乐自身的角度看,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既有较强的通俗性,又具有相当的艺术性。
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感情真挚朴实,音乐简单流畅,里面的插曲悦耳动听有简单上口,以至被很多人误认为这些歌曲就是奥地利的名曲。
《音乐之声》里的音乐就像是所有角色的栖息地,他们被音乐所吸引在一起,又被另一种音乐所离别。
最近慢慢接受了这种欧洲歌剧式电影,说不清为什么,看后是无限的感染,结局后我们会对他们的剧情之外生活想像,而最大的感染就是这份没有尽头的想像,肯定会剧终人散,我们还是会占据自己的一小部份思想去幻想这之外的故事,重新幻想场景,角色,时间,地点,一分一秒也不差的相遇和心跳。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我很喜欢里面那些经典的音乐:
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
电影中玛利亚乐观开朗,充满爱心,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
可是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
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在上校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Captain的爱国,Maria的纯真,修道院长的睿智,以及贯穿了整个影片的音乐、画面和对白,统统让人的心灵得到提升和净化。
但“上帝在此处关闭了一扇门,就会在别处打开一扇窗”,“修道院的高墙不是用来逃避”假如你爱这个人,并不表示你爱天主少了”等对话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优美的音乐是电影的灵魂,电影《音乐之声》最令人兴奋和过后难忘的,正是其中几首韵调轻扬、词句烂漫的歌曲。
《音乐之声》的题材来自生活,却又将之升华从而使之高于生活。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the sound of music”、轻快跳跃的“The Lonely Goatherd”、欢快活跃的“Do-Re-Mi”,特拉普上校演唱的一派深情的“Edelweiss”,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可爱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等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为大家所传唱。
音乐是这部片子的灵魂,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
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
《音乐之声》是真正的爱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