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对应急救援军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3
汶川地震后一年参与灾区医疗救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李喆;李进;刘阳;廖红;冯媛;孙学礼【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年(卷),期】2009(9)11【摘要】目的调查5·12汶川地震后一年,灾区参与医疗救援医务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以及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方法按照目的抽样方法抽取2009年5月12日到5月18日期间在绵竹、德阳、什邡、成都、绵阳、彭州、梓潼、安县八个市县参与地震医疗救援的医务人员共500名。
采用PTSD-17项筛查问卷(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
对回收有效问卷按地区分为灾区组(绵竹、什邡、绵阳、彭州、安县)和非灾区组(德阳、成都、梓潼)。
结果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为96.2%。
汶川地震后一年,从上述参与医疗救援的医务人员中共初筛出PTSD112例(23.3%),焦虑240例(21.6%),抑郁104例(49.9%),焦虑合并抑郁94例(19.54%)。
两组在PCL-C总分(48.29±29.90vs34.76±18.03)、PCL-C频率分(16.27±15.14vs9.99±10.25)和PCL-C严重程度分(32.03±15.26vs24.85±8.60),SAS粗分(37.39±10.35vs32.22±7.61)和SAS标准分(46.73±12.94vs40.27±9.51)以及SDS粗分(42.00±8.32vs37.99±9.63)和SDS标准分(52.50±10.39vs47.48±11.92)方面,灾区组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PTSD(28.52%vs16.59)、焦虑(28.89%vs12.32%)、抑郁(58.15%vs39.34%)、焦虑共病抑郁(26.67%vs10.43%)的初筛阳性率比较发现,灾区组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人们不仅需要面对失去亲人、家园和财产等现实问题,还会遭受心理上的创伤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地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创伤后应激障碍地震发生后,受到影响的人们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包括闪回、噩梦、恐怖和愤怒等。
这些症状可能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抑郁和自杀。
2. 焦虑和恐惧地震对人们的心理状态也会造成焦虑和恐惧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害怕或无助,担心再次发生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
这种焦虑和恐惧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
3. 社交隔离地震也可能导致人们的社交隔离,因为受灾者可能被迫离开家园或失去亲人、朋友等,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此外,一些人可能会避免与其他人接触,担心再次受到伤害。
这种社交隔离可能会加剧心理上的创伤和困扰。
二、地震心理干预的措施1.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在地震发生后,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受灾者克服心理上的创伤和困扰。
心理医生和志愿者可以提供诊断和治疗,帮助受灾者恢复心理健康。
2. 促进社交支持社交支持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地震发生后,需要促进社交支持,包括组织社区活动、建立支持小组和提供心理援助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受灾者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强自我价值和信心。
3. 开展心理教育和宣传活动心理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帮助受灾者了解和应对心理方面的问题。
这些活动可以提供关于心理发展和应对压力的知识,帮助受灾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灾难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活动来鼓励受灾者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
4. 改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提供住房、食品和医疗等基本需求,为受灾者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受灾者的经济压力和焦虑,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抗震救灾应激事件对官兵心身损伤状况的调查李晓琼;甘景梨;张伟红;张东卫;段惠峰;赵兰民;高存友;陈涛【摘要】目的探讨抗震救灾应激事件对官兵心身健康水平的影响,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MI),对参加抗震救灾的252名官兵(救灾组)进行心身症状测评,对其中60名官兵进行血清皮质醇(COR)、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水平检测,并与未参加抗震救灾的来自同部队157名官兵(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救灾组SCL-90总分和躯体化、焦虑、恐惧因子分,以及CMI的部分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救灾组血清COR( 176.77±31.53) nmol/L、FT3(161.15±19.03) p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2.51±24.79)nmol/L和(150.03±14.59)pmol/L(P<0.01).结论抗震救灾应激对官兵心理和生理指标影响显著,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十分必要.【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28)009【总页数】3页(P831-833)【关键词】抗震救灾;应激损伤;心身健康【作者】李晓琼;甘景梨;张伟红;张东卫;段惠峰;赵兰民;高存友;陈涛【作者单位】454003河南焦作,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454003河南焦作,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5军事应激损伤是造成非战斗减员和潜在战斗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1]。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部队官兵紧急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紧张的行动和灾区的环境对救灾官兵心理和生理状态提出了严峻考验[2]。
汶川地震一年后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状况的调查杨霞;尚秀花;李君;于强【摘要】目的探讨汶川地震1年后救援官兵的心理应激状况及干预对策.方法2009年5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08年5月12-24日在绵竹、德阳、什邡、成都、绵阳、彭州、梓潼、安县等8个市县参与地震救援的一线官兵300名,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和症状自评量表对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结构式访谈.结果地震1年后,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为5.74%,PCL-C各症状因子分均<2分;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因子得分高于国内常模(P<0.05).结论经历汶川地震灾难1年后,部分救援官兵仍存在PTSD,应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与康复方案,提高救援官兵应对危机的能力.【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年(卷),期】2010(027)024【总页数】3页(P1858-1860)【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心理干预【作者】杨霞;尚秀花;李君;于强【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总后勤部司令部管理局卫生处;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1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个体经历异乎寻常的创伤事件后罹患的一种精神障碍,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人群的 PTSD发病率为3%~58%。
“5抦12”汶川地震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灾难性事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个体长期的应激反应,导致情绪消极、思维混乱、行为失控等。
在汶川地震中,亲身经历或目睹地震灾难的救援官兵,事后若未适时疏解及辅导,可能会出现中期或长期的心理冲击,由此产生的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可能成为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1-2]。
地震救援人员早期心理状况分析陈文军;浦金辉;邓胜平;徐志鹏;武强;吴乐【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2009(024)002【摘要】目的:调查和分析汶川地震救援某部队官兵早期心理健康状况,为部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36例参加抗震救灾的某部队官兵进行测评和心理晤谈,并依据救援种类、独生子女等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SCL-90结果显示救援部队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地方常模(P<0.05),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偏执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地方常模(P<0.01或0.05);参加搬运尸体组的躯体化因子分、强迫、焦虑及敌对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未搬运尸体组(P<0.01或0.05);独生子女SCL-90躯体、抑郁和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结论:抗震救灾早期救援部队官兵总体心理状态良好;搬运尸体组和独生子女组救援人员的应激反应水平较高.【总页数】2页(P109-110)【作者】陈文军;浦金辉;邓胜平;徐志鹏;武强;吴乐【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相关文献】1.玉树地震救援人员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J], 高宏光;张志;韩恩泽;胡海;曹钰2.COVID-19流行早期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感知压力及心理状况 [J], 陈芸;张乔阳;杨海燕;董贯中;张敏;曹音3.COVID-19流行早期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感知压力及心理状况 [J], 陈芸;张乔阳;杨海燕;董贯中;张敏;曹音4.地震救援部队早期心理状况分析 [J], 陈文军;浦金辉;徐志鹏;邓胜平;华沙5.汶川地震救援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远期患病的中间变量分析 [J], 刘辉;周林;于亮;杜卫;王利萍;苏凡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大地震中530名救援官兵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覃家浪;李春祥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09(031)005
【摘要】目的了解驻茂县抗震救灾武警救援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参与茂县抗震救灾的某军530名救援官兵进行心理创伤后应激后自评量表(PTSD-SS)测定.结果救援官兵轻度反应36人占6.79%,中度反应12人占2.26%.结论救援官兵的整体心理状况良好.
【总页数】2页(P726-727)
【作者】覃家浪;李春祥
【作者单位】武警广西总队医院精神心理科,南宁市,530003;武警广西总队医院精神心理科,南宁市,53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1
【相关文献】
1.远程网络心理服务中基层官兵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J], 索红梅;马修堂;薛蓓蕾;崔婷;陈斐
2.新时期消防官兵在执勤训练和灭火救援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J], 费文海
3.危化品槽车事故中救援人员伤亡问题分析及防范对策 [J], 白延波
4.危化品槽车事故中救援人员伤亡问题分析及防范对策 [J], 白延波
5.消防救援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对策 [J], 周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震救灾官兵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裴蕾;王进华;宋绢
【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9(26)3
【摘要】目的了解重大灾害中救灾战士的心理问题发生状况,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次赴四川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383人,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战地无记名调查,并给予总结.结果本组参与调查问卷的官兵中.189人给予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其中正常156人,轻度焦虑21人,中度焦虑10人.重度焦虑2人.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为17.5%;194人给予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其中正常94人,轻度抑郁59人.中度抑郁37人.重度抑郁4人.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51.5%.结论参与抗震救灾官兵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主要以抑郁情绪为主,适当的心理援助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救灾任务.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裴蕾;王进华;宋绢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贵宾诊疗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贵宾诊疗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贵宾诊疗科,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1
【相关文献】
1.汶川地震中耿达乡抗震救灾官兵焦虑和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
2.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官兵心理防护模式探索——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反应的成因
3.抗震救灾官兵应激心理问题类型及特点
4.某部赴玉树抗震救灾官兵急性高原反应调查分析
5.在抗震救灾中锻造过硬心理素质——空军抗震救灾部队高度重视做好官兵心理疏导工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