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 格式:pdf
- 大小:97.67 KB
- 文档页数:2
糯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糯玉米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作物,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在我国,糯玉米的生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产量,而且随着企业对该品种的研究和探索,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一、糯玉米生产现状目前,我国糯玉米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其中,四川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最重要的糯玉米产区之一。
而就农民的种植习惯来看,糯玉米是一种农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作物,很多家庭都会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施肥和收割。
在糯玉米种植的技术方面,农民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常常出现糯玉米因为生长环境不当而产量低下或者质量不好的现象。
同时,糯玉米的繁育也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因为其需要种植地的温度、含水量、阳光和酸碱度等要素的平衡,因此,这对于种植者的技术和经验要求也相对较高。
二、糯玉米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糯玉米的潜力,并且不断尝试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糯玉米的培育朝着更高效、品质更好的方向迈进。
因此,糯玉米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1、生产者生产模式的转变针对目前农民种植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未来糯玉米的生产将趋向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工劳动对农民身体的损害。
同时,新型的种植技术和繁殖技术也将逐渐推广,使得糯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
2、多元化产业链未来,随着人们对养生食品的需求的增加,糯玉米也将被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中,比如健康食品。
螺旋藻和羊肉等都与糯玉米有很好的搭配,因此,在珍品糯玉米的基础上,人们也可以将其他食材与之结合,制作出更多美味可口的健康食品。
3、开发新的市场未来,糯玉米也会涉足到更多的市场领域中,比如糕点、零食、饮料等。
同时,由于全球范围内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糯玉米的市场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总之,糯玉米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糯玉米的种植和应用也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更为丰富的市场空间。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推广措施探究1. 引言1.1 玉米种植现状分析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种植面积广泛、产量稳定等特点。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但单产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壤疾病、缺肥现象严重,种植技术不够科学化,病虫害防控手段不够有效,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不足等。
由于农民对于玉米种植技术了解不够深入,导致种植管理不善,进一步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针对当前玉米种植现状,有必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以推动我国玉米产量的提升。
希望通过本文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推广措施的探究,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促进玉米种植业的持续发展。
1.2 玉米产量提升的重要性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如何提高玉米的产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提升玉米产量可以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
同时,玉米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其产量的提升也可以促进畜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提高玉米产量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
因此,通过科学种植技术和推广措施,提升玉米产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科学施肥技术科学施肥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之一。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科学施肥可以有效调节土壤养分结构,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从而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科学施肥需要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玉米生长需求合理施用化肥。
通过土壤测试,了解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根据测定结果确定施肥比例和品种。
根据玉米生长期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保证植株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供应。
科学施肥还需要结合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的运用。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促进养分转化和释放。
浅谈当前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者:王春华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7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玉米生产大国。
玉米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但要求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同时还需要玉米育种方面的技术创新。
我国的玉米品种主要经历了农家品种和部分品种间杂交种、优良农家种和双交种、单交种等发展阶段,到21世纪以来,随着玉米品质的不断优化,我国开始进行玉米产量和玉米质量并重,不断推广特制玉米品种。
文章基于当前玉米制种发展的现状,开始了对当前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探究,以期为下一步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我国玉米育种产业发展现状21世纪以来,我国玉米产量得到不断增长,玉米增产已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体现,但伴随着近年来玉米产业消费总量的不断上升,玉米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逐渐由玉米出口国变成了玉米进口国。
据报道2009年以后,我国每年都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玉米,进口数量从2009年的100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230万吨。
作为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我国每年玉米所需的杂交种9亿kg。
基于现实需求,我国种子企业发展迅速,种子市场得到全面开放,虽然在种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由于产业发展起步晚,时间较短,产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农民看中品种却不识品牌,对市场不够了解,呈现出多而散、小而乱的局面。
二、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1、育种针对性不明确,种植资源狭窄玉米育种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光照等多个条件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地域,玉米育种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河北省北纬36°-北纬42°,北部张承海拔较高,多为山地,平原面积较小;南部石家庄、邯郸平原面积广大,而当前在审定的玉米品种中,这些品种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较窄,多个品种只是适应局部小气候,育种针对性有待增强。
目前新培育的新品种,多个品种间遗传背景相似,未能有效的利用各地方资源的优势,导致品种间抗逆性和抗病性能类似,一旦出现病虫等逆境危害,玉米产量和品质将会遭受严重破坏。
玉米种子行业分析 一 国际市场现状 国际种业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行业高度集中 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行业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 (二)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甚至世界农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其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1、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生物技术 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地测绘植物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所以这些都表明,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种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如美国先锋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开发并推广了转基因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和转基因大豆,效益显著。 2、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二——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的人才的竞争,种子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种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物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另一方面,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种业企业家,即具有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人才。 (三)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不断的并购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种子产业本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其对农业发展的特殊战略意义,世界各国都把种子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种子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在众多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各国种子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逐渐走向国际化。 二 国内市场现状 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常年种植玉米面积4亿亩,年需种子量约8亿公斤,市场潜力巨大。同时,《种子法》自2000年12月1日实施后,随着各公司对市场的开发及挖掘,我国玉米种子已经充分市场化,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再加快。 目前,国内的大环境已经非常有利于种子企业的自由发展。《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审定办法》、《植物品种退出机制》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均对我国种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近几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农业特别是种子行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均对种业发展具有极好的政策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供法律保护 法律法规保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种质资源。同时,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净化种子市场。 (二)实行商品种子经营许可证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种子经营者必须先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凭种子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或者变更营业执照。 (三)种子行业将重组和整合,产业集中度提高。 种子市场的有序放开,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将更激烈,这为选育、生产、经营一体化程度高、资本金额大的种业公司创造更大的经营和市场空间。种业也将由过去分散的、小规模区域自给性经营向专业化、集团化转变,其经营和市场份额将向实力强、规模大的种业公司集中。 (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种子法》的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投资种子产业热情将高涨,科研、生产、经营脱节状况能得到迅速的转变,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将使中国种业走上育、繁、推、产、销一体化道路。 (五)我国2009-2010年度主要玉米种子公司(见下表): 区域 注册 省份 主要企业 主推品种 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建议作者:吴宪来源:《科学家》2017年第17期摘要玉米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它具有极大的市场容量,它营养丰富、有益健康。
随着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持续加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进而加大了玉米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巨大作用。
通过高科技措施,不仅使玉米的产量提高,还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玉米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深入剖析了目前的玉米产业,阐述了在我国玉米产业的现状,提出了未来玉米产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玉米;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 S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7-0005-011 我国种子产业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种子生产经营和玉米育种的发展,然而它也对其产生了束缚作用,使得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非常滞后。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玉米应用和育种技术处于较先进水平,然而不合理的结构、落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程度不高的商业化,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种业发展的适当时期少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的育种体系商业化转移已完成,而我国已接近90%的杂交种普及率,但施行的管理方式仍然是带有计划经济特点,种子产业还徘徊在迅速发展外。
1)个体和民营科研单位有较多的育成区域性品种,但通过审定的品种不多。
不能审定区域性很强的品种,在市场经营中也不能进入,导致区域性强的品种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2)向现代化企业过渡是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后的必然选择。
竞争将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尽管优秀的科学家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有水平的经理人员也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3)选育中穗超级玉米品种密植的较少,大穗型品种稀植的较多。
因稀植大穗品种还是农民的生产习惯,缺乏完善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使得目前还不能广泛应用尖端育种技术,极大影响了超级玉米品种的选育。
4)育成品种远缘的少,血缘相近的多。
一旦育成自交系或有新品种,那么市场上就会通过各种形式有一系列相近的品种涌出,限制了个性品种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农学研究方向: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哈尔滨2017年5月文案大全摘要玉米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有益健康,市场容量大,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随着玉米产业的生产发展,其在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使玉米在更多的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玉米不仅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又是食品、化工、燃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本文在产量、进出口、需求等多方面对目前玉米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总结了玉米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了目前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未来玉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玉米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玉米生产发展;玉米需求;发展趋势文案大全AbstractMaize is the second largest grain crop in our country. It is rich in nutrition, healthy and large in market capacity.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od sources for human be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ize industry,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ain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The use of high-tech means to increase corn production, while making corn in more area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At present, cor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eed crop, but also an important raw material in the food, chemical, fuel, pharmaceutical and other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demand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rn industry conducted in-depth analysis, summed up the cor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industr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ize industry is put forward, and on corn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forecast.Keyword: Maize production development;Corn demand;Developing trend文案大全目录摘要 (I)英文摘要 (II)1.前言................................................................................................................................................ - 1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我国玉米需求状况分析................................................................................................................ - 9 -2.1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鲜食玉米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徐 丽 赵久然 卢柏山 史亚兴 樊艳丽(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摘要:我国鲜食玉米年种植面积达134万hm2以上,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我国对鲜食玉米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从鲜食玉米分类和起源入手,介绍了我国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剖析了产业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鲜食玉米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鲜食玉米;育种;品种多样化;营养强化;种业提升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收,并像水果、蔬菜一样食用其鲜嫩果穗的一类特用玉米[1-2],具有营养价值高、口感好、附加值高、效益好、低脂高纤维等综合优点和时尚特性,是近年来北京及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科技帮扶、乡村振兴战略的首选作物,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突破134万hm2,成为全球第一大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均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走质量兴农路子,提高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饮食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对鲜食玉米这类农产品的关注度由“有无”转变为“质优”,市场对优质鲜食玉米的需求将不断增加[3]。
因此我国鲜食玉米在种业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应用等方面既有广阔前景,也面临更高要求。
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鲜食玉米育种发展历程及现状等,并分析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鲜食玉米基本情况1.1 鲜食玉米的分类 从生物学角度(主要依据籽粒形态和成分),玉米可分为马齿型、硬粒型、半马齿型、粉质型、甜质型、甜粉型、爆裂型、蜡质型和有稃型等9种类型。
甜玉米就是其中的甜质型玉米,糯玉米是蜡质型玉米,二者均是玉米大家族的重要成员。
从收获物和用途上划分,玉米可分为籽粒用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玉米三大类型。
2024年浅析玉米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位居前列。
然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也制约了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种植技术落后、病虫害频发、市场信息不对称、政策支持不足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种植技术落后我国玉米种植技术在整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落后现象。
很多地区仍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缺乏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导致玉米生长缓慢,产量低下。
例如,一些地区的土壤肥力管理不合理,缺乏科学施肥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土壤贫瘠,玉米生长受限。
此外,种植密度、灌溉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进一步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技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推动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各级农业部门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普及科学种植知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二、病虫害频发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难题。
由于种植技术落后、防治手段单一等原因,玉米病虫害频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例如,玉米螟、玉米叶斑病等常见病虫害,不仅会导致玉米叶片枯黄、产量下降,还可能引发玉米倒伏、霉变等问题,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其次,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保型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最后,加强病虫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三、市场信息不对称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往往难以获得合理的销售价格,导致种植效益低下。
同时,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容易导致农民销盲目售跟风。
种植,造成针对市场这一问题,供需我们需要失衡加强,市场进一步信息的影响收集和玉米发布的价格工作和。
·10·产 业 开 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12期摘要:简单介绍了爆裂玉米的选育目标和方法;阐述了我国爆裂玉米的科研与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并对我国爆裂玉米的科研和产业发展提出见解。
关键词:爆裂玉米;品种选育;科研;产业;发展趋势1 爆裂玉米的起源爆裂玉米的学名为(Zea mays Leverta Sturt)它是玉米八大亚种之一。
据外国考古学家推测,它起源于美洲墨西哥的中部地区[1]。
早在距今七、八万年前,那里的印第安人就已经栽培驯化和利用它了。
1880年美国的植物学家和农民将熟悉的爆裂玉米作为菜园作物种植。
1910年这类玉米开始走如寻常百姓家[1]。
2 国外爆裂玉米的种植及发展状况目前,爆裂玉米的生产地主要在美国,据报道,早在1971年播种后收获的爆裂玉米面积就为6 946hm 2,产量已达3 692kg/hm 2 [2]。
进入21世纪爆裂玉米的面积已达到14万hm 2左右[2]。
爆裂玉米在美国产业化进展十分迅速,商业化规模较大。
3 爆裂玉米的选育工作3.1 主要育种目标爆裂玉米的育种目的是尽最大可能满足爆裂玉米食品工业对品种的要求[3]。
首先是应具有较好的爆裂品质,包括爆花率应达到98%以上;爆花倍数应为25到30倍。
其次是外观及食用品质,籽粒性状以米粒型和珍珠型为好,粒形要整齐,色泽要纯正鲜艳,不能有杂色粒。
食用起来要香脆酥甜,风味可口,不能有较多的皮渣和硬质芯。
3.2 选育方法选育程序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有自交选育、回交选育、轮回选择等方法。
唯一不同的是要对选择的自交系与杂交种进行PV值的测定,选择有较高的膨爆性能,即在高的膨爆率和膨爆倍数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和抗性。
从长远来看做好爆裂玉米育种,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利用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原始爆裂品质与马齿型优良杂交种进行杂交,在子代经测配选择二环系;第二,利用优良的综合品种或组建优良群体也可引进国外群体,从中选择品质优良、配合力高的爆裂玉米自交系;第三,依据爆裂玉米杂交种繁殖的种群,划分优势群以探求爆裂玉米的组配杂交模式,避免盲目组配杂交种[2]。
玉米育种发展动态田清震张世煌* 李新海李明顺谢传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及现代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对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诱导玉米品种选育朝着优质、高产、抗逆、高效、早熟等方向发展。
在边缘化的环境中,干旱、土壤贫瘠和病虫草害等生物与非生物逆境对生产的危害呈加重趋势,哺育和种植耐逆性强、水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是实现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继续提高产量的途径之一。
现在,份子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育种技术不断改造升级,为新品种选育带来深刻的影响。
加入WTO,一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对玉米生产与科技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强烈。
本文简要综述世界玉米育种研究动态,并提出我们的发展对策。
玉米,育种,生物逆境,非生物逆境,品质,生物技术20 世纪前半期,各国玉米生产种植的多为OPV,最佳种植密度18,000-20,000 株/英亩。
后来随着推广杂交种、化肥、除草剂和窄行种植技术,使得通过密植提高产量成为可能。
与此相适应,企业哺育的商业杂交种株型结构趋于合理,茎秆顽强。
随着增加密度,个体之间对水、肥和光照资源的竞争加剧,形成逆境胁迫。
先锋公司在美国15 个州66 个点的试验[2]表明,最佳种植密度受环境和栽培因素影响。
早熟品种植株较低,叶面积较小,为了提高光合面积和产量潜力,种植密度越来越高。
多数情况下,最佳种植密度在25,000 株/英亩以上,目前已经达到30,000 株/英亩(74,135 株/hm2 )[2]。
在此基础上,早熟品种和青贮玉米的密度可再提高5%-10%。
在瘠薄或者高寒地带,密度可提高15%。
现代品种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效率、灌浆期辐射利用效率和明显的抗逆性,于是更适合密植[3] 。
研究表明,在低密度下,不同年代哺育的品种产量没有明显差异,而在高密度下,现代品种抗逆性增强,产量显著高于老品种[4] ,从这个意义上讲,产量就是抗逆性。
保护生态环境和环绕生产成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耐旱和耐贫瘠种质改良深受重视。
有机鲜食玉米发展现状及栽培初探有机农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农业,根据国家农业部的规定,有机农业是“利用自然生态循环规律,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利作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种科技创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鲜食玉米的种植和加工,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鲜食玉米在国内市场上的销量和价格都在逐年攀升。
特别是在一些绿色蔬菜的生产基地,有机鲜食玉米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在有机鲜食玉米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中,对于土地的选择、施肥、种植、管理、采收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有机鲜食玉米的生产工艺复杂,投入资金高,但其市场价值高,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加大有机鲜食玉米的生产投入。
有机鲜食玉米的栽培和传统玉米有所不同,其具体种植与管理方法如下:(一)土地选择:选用土地肥沃、通风、透水性好的区域,避免选用农药和化肥使用史比较长的土地。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采用厩肥、沼液等天然有机肥料,使土壤更具肥力。
(二)施肥:有机鲜食玉米的肥料选择应该是滞留时间短、营养丰富的肥料,以使玉米吸收的养分更加易于消化。
如人新粪、家禽粪、畜牧粪、厩肥、沼液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施肥宜深耕,深耕可保证肥料和土壤混合更加均匀,玉米吸收肥料更为均匀。
(三)种植:有机鲜食玉米的种植时间一般以气温升高、土壤温度达到10摄氏度为宜。
为避免病虫害,建议在栽培前先对土地进行消毒处理。
引种的玉米种子应该是有机苗种,根据不同的生态适应性选择不同的品种。
种子的数量也应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适当增减种子数量。
种植前需要先把土壤割平,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好行列距离和株距,然后种植玉米。
(四)管理:有机鲜食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按照时令要求喂水和进行草刈。
草刈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杂草,草量过大不利于玉米叶面光照,以及使土壤通气性不好,会阻碍玉米生长。
喂水量要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喂水,保证土壤湿润。
(五)采收:有机鲜食玉米采收时间以果穗饱满、鲜嫩、无病虫害为准。
2009.10专题论述
浅谈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
李军张志鹏姜翠棉杨少青温利军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河北张家口075000)
我国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2400万hm2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单产5000kg/hm2左右,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1我国玉米生产现状1.1突破性优良新品种少,大面积应用品种单一近年来全国每年审定品种虽达上百个,但生产上能真正大面积推广品种却寥寥无几,玉米生产上无论是夏播区还是北方春播区郑单958、先玉335等少数品种及其类似的衍生品种占了很大比例,玉米生产存在潜在的粮食生产安全隐患。1.2栽培技术滞后、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在栽培技术方面,缺乏合理轮作,片面强调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施用,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成本高,尽管国家收购价格较高,但农民的收入仍很低。1.3品质较差、缺乏竞争力优质专用玉米育种在我国相对滞后,造成我国玉米品质和专用性相对较差,且玉米深加工技术、设备滞后,加工成本高、品种少、档次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1.4病虫害日趋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玉米生产面临病虫的严重危害,特别是抗病性已经成为玉米育种的永恒目标。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国际间种质交流的日益频繁,新老病害的蔓延此起彼伏,近年来丝黑穗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和南方的纹枯病、锈病都有扩大之势,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危害。玉米的虫害,特别是玉米螟和地下害虫是玉米生产中的“老大难”问题,多年来靠药剂防治,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1.5资源与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许多地方已经丢弃了施用农家肥料的好传统,再加上提高复种指数,过度垦植,土壤肥力下降,盲目过
量施肥、不合理施肥严重恶化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
巨大浪费。此外,水资源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
限制因素,干旱是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威胁。缺乏水、
肥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的新品种。如何提高土壤肥
力,经济合理地施用化肥,改进农家肥料的加工与施
用技术,如何节约用水,合理灌溉等,应引起农业科技
工作者的重视。
2玉米生产发展方向
2.1选育推广具突破性、创新型、多样性优良品种
2.1.1经济高效型高产品种具有一定生产潜力,而
又能使生产的投入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经济高
效型高产品种不是以追求单纯的高产为目的,而是把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综合抗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集于
一体的高产品种。例如,它们有高的经济系数,极低的
空秆率、秃尖率和倒折率,有高度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有极强的抗旱性和耐瘠性等等。
2.1.2多样性的优质专用品种改变单纯追求高产
的片面性观点,根据市场需要制定生产计划,再根据
生产计划确定育种目标。今后若干年内应该根据饲
料、食品、化工、能源、药品等各方面对玉米的需求,确
定玉米品种类型和比例,逐步改变单一化“丰产型”的
马齿品种局面。通过育种途径选育高产、优质、专用玉
米良种,满足不同用途的需求,例如高支链淀粉和高
直链淀粉专用品种,高油玉米和普通高淀粉玉米专用
品种,色、香、味俱佳的鲜食玉米品种等,特别重视研
究和推广饲料价值较高的优质蛋白玉米,为玉米生产
的农、工、贸一体化奠定原料的基础,增加玉米的产
值,避免玉米结构性的过剩。
2.1.3抗性强的稳产型品种近十几年来我国育种
工作者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通过抗病性的改良,保证
了玉米生产的持续和稳定的增长。随着生产水平的提
高,化肥投入增加和密度增大,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
重,这是今后若干年内应该加以着力解决的重大目
8--
专题论述2009.10
种子产品不同生命周期
对促销策略选择的影响
王正方张高德王海洋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洛阳471023)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营销学先进理论在各行业的运用日益广泛,其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企业制定产品决策以及整个市场营销组合决策的重要依据,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而农作物种子作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一种特殊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从投放市场的那一天起,便开始了它的生命周期,大体要经过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然后进入衰退期的过程。每个时期的市场状况具有不同的特征,种子企业要据此来确定采取的营销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种子的销售。1导入期的市场特征及营销策略市场导入期是商品生命的第一阶段。根据以往的营销实践经验,种子产品的市场导入期大约为两年,
包括品种审定前一年(即参加生产试验的那一年)和
审定当年,在这一阶段,作为种子消费主体的农民对
即将进入导入期的品种不知晓或知之甚少,企业的生
产还没有形成规模,单位成本较高。这一时期的营销
任务主要是打造品牌种子的市场声势,尽早让品牌种
子家喻户晓,为进入成长期做准备。为此,种子企业
必须做到:
1.1
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策划
据现有的品种审定程序,农作物品种的审定一般
要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至品种审定前一年,种子企业
对自己的品种能否通过省或国家审定已有初步预测,
摘要:
种子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要经过市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然后进入衰退期,文章论述了
种子产品不同生命周期的市场特征,并就不同时期应采取的促销措施发表了看法。
关键词:
种子产品;生命周期;促销
标。此外,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有能力解决玉米螟等虫害的危害,应该把战胜虫害列入玉米改良的重要目标。与稳产有密切关系的另一重大目标是抗旱性,因此,应努力挖掘抗旱资源,把玉米的抗旱性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差别,不同地区还存在耐热性、抗寒性、耐荫蔽、耐盐碱等各种需求,也都应当给予适当的重视。2.2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采用优良品种和配套适用栽培技术,创造一个适宜的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环境,充分发挥措施效益,把先进的配套适用技术和传统的精细农艺结合,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组建新型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玉米高产新观念,做好播前准备,包括深耕改土、精细整地、精选良种、浸种消毒,实现一播全苗,让玉米沿着理想型的预定优化途径发展,实现玉米的高产量、高效益。2.3发展畜牧业和深加工业,实现“种、养、加”相结合玉米是一种可以持续利用的周期短、产量高的可再生资源,其综合利用有两个主要去向:供作畜禽饲
料,即“过腹”转化;按玉米所含成分加工成工业产品,
即“过机”转化。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对玉米资源开发
利用的理念,转变对玉米资源粗放的、单一的利用,对
玉米资源进行精深开发利用,如发展玉米饲料工业、
酒精工业、淀粉工业、高果糖浆及甜味剂等深加工业,
充分挖掘利用其多种价值属性,大大提高玉米资源的
附加值。
2.4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
随着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经营模式的形
成,实现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成为必然趋势。但目前我
国玉米收获机械还应在一下方面加以改进:
(1)提高关键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
(2)提高玉米收获机与拖拉机配套性能;
(3)提高机具利用率,开发收获机专用动力平台,
通过换装割台,实现一机多用;
(4)开发生产新型玉米收获机,满足市场多元化
需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