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朝鲜战争的历史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还认为明朝很弱?那是你不知道张居正变法后的万历三大征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大多失败不同,张居正变法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功,其中国家财政从此前的入不敷出,几年后变为国库积银六七百万两,储备的粮食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
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不仅有效缓解了当时业已激化的社会危机,更重要的是有力支持了万历年间的三次远征,有效维护了明朝疆域的和平安定,在一定程度延长了明王朝的寿命。
至今看来,万历三大征都是整个明王朝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一个王朝的晚期,依然能打出这样宏伟的战绩,这既是在万历领导下整个国家万众一心的结果,也是张居正变法获得短期成功的有力佐证。
万历皇帝三次远征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其中宁夏之役发生在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
这年的2月18日,嘉靖时降明的蒙古人哱拜,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等在宁夏叛乱。
3月4日宁夏副总兵李昫率兵进行围剿,遭遇叛军强烈抵抗。
4月明廷又派李如松担任宁夏总兵,由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时年7月,明军捣毁了叛军套部大营,将叛军追逼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外。
之后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围住,并决水灌城。
城内的叛军失去了外援,已经是弹尽粮绝,内部争斗与火并不断。
不久李如松率兵攻破宁夏城,哱拜阖家自尽,哱拜之乱被成功平息。
万历宁夏之役就在宁夏之役的同一年,完成日本统一大业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首尔),朝鲜八道沦陷七道,朝鲜国王仓皇逃往义州,并向明朝政府求援。
明廷得讯后,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结四万兵马奔赴援助朝鲜,先后收复平壤和开城,扭转战局。
但在进逼王京途中明军遭到伏击,损伤惨重。
后刘綎、陈璘率军抵达朝鲜后,紧扼临津、宝山等处,成功切断了日军的粮道。
在严重缺粮的情况之下,日军不得不退缩至釜山,并开始与明军谈判,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试论壬辰战争的原因及消极影响作者:陈佳仪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1期摘要: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指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及朝鲜两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行为的战役。
明末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间,是日本第一次侵朝战争,也是中朝两国初次联合进行反侵略战争。
这场战役不但是世界变化背景下东亚主要三国的关系及东亚国际局势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更是明朝由辉煌走向衰亡的重大转折点。
本文以本次战役为出发点,对明朝的实际政治情况进行阐述,深入解析众多政治问题,并在辩证的基础上客观看待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壬辰战争;万历朝;战争16世纪末,丰臣秀吉在一统日本之后,趁势向朝方发起侵略战争。
明朝军队以朝鲜后援军队身份参战,最终击退日军,壬辰之役以日军的侵略企图破碎而结束。
笔者试图从战前日方自身因素、国际局势与战后造成的主要影响为突破口,对壬辰战争做出简单分析。
1.国际环境在16世纪的东亚区域,政治局势充满了复杂性,来自西方列强的渗透、明朝综合实力的逐渐衰弱与朝方由激烈的社会矛盾进而发展为各党派间的利益纷争均导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同时也促使各国的边防逐渐松弛。
此时明朝仍保持相对强大的综合国力,因此并未使统治阶级考虑到有关外部侵略的问题。
而从朝鲜来看,自1392年李氏王朝于朝鲜建立政权后,在其间的近两个世纪中并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政治事件或是对内及对外战争,本国社会始终保持着稳定状态,其国家统治者仍认为本国状况并未存在危局。
这种情况促使两国的国力日趋衰弱。
周边国家国力虚弱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丰臣秀吉的扩张野心,促使其冒险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2.日本国内原因2.1政治动因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前,日本刚刚经历过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期的混乱。
室町幕府手中的中央权力逐渐失控,手中势力一再缩减,而由封建地主所发展而来的战国大名各自割据地方势力,混战不断。
从另一方面来看,农民阶级势力快速发展,趁统治阶级内乱而不断发动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活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万历时期明朝军队援朝初战平壤受挫真相
导语:祖承训六月渡江之后平壤便宣告陷落,明军将领听了朝鲜君臣的哭诉,当即决定将收复平壤作为第一个目标,以显示天兵的战斗力。
可是当祖承训
祖承训六月渡江之后平壤便宣告陷落,明军将领听了朝鲜君臣的哭诉,当即决定将收复平壤作为第一个目标,以显示天兵的战斗力。
可是当祖承训整军向平壤进发的时候,一路的状况让他瞠目结舌:朝鲜境内毫无秩序,负责军队、后勤、船只运输的朝鲜官员几乎没有哪个肩负起了自己的责任,一个个畏缩不前。
明朝之前素来认为朝鲜国也算是强兵之国,现在的种种情况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朝鲜军兵的低劣素质和低迷的士气让祖承训更为轻视日军。
战胜这样的军队,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明军在朝鲜一路跋涉,除了拖后腿的无能朝鲜官员之外,老天爷也开始与明军作对。
半路上天降豪雨,旬日不止,让全都是骑兵的明军部队行军更为艰难。
行进至七月十四日,明军前锋猝然遇敌,当即阵亡两人。
刚与日军接触便有军官阵亡,这给明军未来的战争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受此影响,祖承训的心情也焦躁起来。
对己方能够得胜,祖承训并不怀疑,他害怕的是这场遭遇战会打草惊蛇,使得平壤日军闻风而逃。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一场属于他的大胜必将付之东流。
就这样,祖承训满心烦乱地率军行进到了与平壤一江之隔的嘉山,随即寻来当地人询问平壤军情。
当得到日军居然还在平壤,并未撤退的消息后,祖承训这才放下心头大石,他兴奋地仰天祝祷:“贼寇居然还没逃跑,这真是老天爷送给我的大功劳啊!”欣喜之情现于面色。
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书籍如何评价万历朝鲜战役中的明朝军队?中国有“抗日神剧”,日本有“抗明神史”前些年中国不是有不少抗日神剧吗?当年在日本也有不少“抗明神史”。
不论神剧还是神史,其心理根源是一致的,同样都是出于自卑,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事情,就通过想象来意淫。
拿碧蹄馆之战举例。
这一战,中日朝三方谁跟谁的数据都对不上,而且各方之中又有不同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之间也互相对不上,究竟谁的数准可能从一开始就无从考证。
虽然不知道哪个数对,但是哪个数明显有问题还是可以加以排除的。
首先日方说斩首明军2万余,这个数显然不靠谱,因为明军一共才去了4万多人,如果一战被斩首两万,算上伤病,这支军队估计都快没人了,那后面是怎么收复王京的呢?那么明军总兵力4万多人这个数字准吗?相对还是准的,因为这4万多人是从全国调去的,明军没必要为了造假把调兵的细节都整体改了。
这4万多人的组成也挺复杂,主力是李如松的辽东军1万,其次是宣府、大同骑兵各8千,蓟镇、保定步兵各5千,江浙步兵3千,还有川军5千,加上各部统领,这要是造假也造得太详细了。
而且朝鲜根本提供不了补给,粮草都要从辽东运,兵多了也养不起,要说朝鲜这个狗屁地方回回援助他都得自掏腰包,连顿饭都不管,明朝时候就这样,抗美援朝还是那个德行……不光第一次打日本用了4万多人,第二次初期依然还是4万多人,所以基本战斗力对比就是4万明军对15万日军会僵持在南部沿海,再增加一倍才能把日军赶下海,钩稽关系还是很清楚的。
所以明军一共4万人,不可能如日方所述,一次斩首2万,他们要是有这本事,平壤怎么几天就丢了?合着剩下那2万老弱病残明军之后就把他们从王京吓跑了呗?所以不可能。
也有某些日本、朝鲜史料记载明军被斩首6000人,这个数同样不可能。
6000的斩首,加上重伤,至少也要到1万+,对于4万的部队,战损比达到30%还不崩,那是不可能的,别说明军做不到,现在的美军都做不到,全世界能做到的估计也就只有解放军了。
而且这次交锋明军的前锋是查大受,这位是辽东副总兵,是李如松的自己人,他带的兵能是什么兵?只能是辽东军,以明军的派系之复杂,别的兵他根本带不走,而辽东军一共1万人,他一个先头部队能给他多少?所以中方资料记载,他带着4千疾驰是很合理的安排,很可能就是李如松轻取平壤之后以为日军不堪一击,所以让自家私兵跑在前面争功的。
万历三大征巩固了中国疆域,对明朝的发展是好是坏?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很熟悉万历的三大特点,即:蒙古平定宁夏的李之战、朝鲜李抗击日本丰田丰臣秀吉之战、李华龙广播州之战;即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有三次重大的对外军事活动。
万历三征在整个古代历史战争中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对历史社会和明朝发展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三个征巩固了中国的疆域。
然而,关于万历三大神迹的争议非常大。
有人认为,万历三大神迹为明朝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不仅稳定了明朝的边疆,还除掉了背叛明朝的大臣杨应龙。
同时也帮助朝鲜打退了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可以说是内外兼修。
当然,也有人认为,万历三大征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力物力,取得的成就只是短期的。
此后不久,万历三大征的成果在万历皇帝的懒政下化为乌有,耗费大量精力的战争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那么,万历三大神迹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对明朝的发展是好是坏?本文着重分析这一问题,看看明朝在万历三大征过程中的得失。
首先,我们分别来看这三场战役。
第一次大战,宁夏战役这一军事活动的目的是镇压“白勺”的混乱。
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白勺”调和其子程恩、养子“邵云”和吐温修发动叛乱。
他们试图翻身当皇帝,推翻明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面对这次比较大规模的叛乱,明朝政府派时任副总司令的李卫负责镇压总司令,希望军队能够全力击败叛军。
然而,为了这次叛乱,“邵”早有预谋,叛军相对强大,但李的“邵”并没有一下子打破它。
因此,为了尽快稳定边境地区,明朝朝廷抽调李率领宁夏总兵和辽东、宣、达、晋、浙、苗等地的士兵进行围剿。
这场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期间有无数残酷的斗争。
最后,明军包围了宁夏,用水攻迫使叛军投降。
由于长期被洪水围困,宁夏城弹尽粮绝,人民失去了外部资源的支持,叛军别无选择。
各路势力的叛军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发生了内部冲突,在宁夏城外等待的明军得到消息,猛攻宁夏。
面对这样的内外夹击,索柏军陷入了混乱。
最终,名将李突破宁夏城,包围了索百军。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碧蹄馆战役中,中日两方到底谁败了?1588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对外作战,以期获得更多土地。
1592年,日军渡海侵入朝鲜,并发动了战争。
明朝闻后,集结以辽东军为主力的部队,由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战场。
关于此次“抗倭援朝”,由于中日史料在战役过程和细节上的记载差异较大,使得这场战争充满了争议性,尤其体现在明朝的出兵规模和损失上。
有说,明军出兵45000人,与朝鲜军3000人齐聚顺安,约近5万兵力参与了前期的平壤作战。
但也人认为诏令命4万余人开赴朝鲜,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作战人数。
如万历二十年,宋应昌在《报进兵日期疏》中就说,以副将杨元统领中军,共10,639人,副将李如柏统领左军,共10,632人,以副将张世爵统领右军,共10,626人,此外还有陆续赶到的蓟镇步兵2800人、山西兵2000人和部分将领家丁,总人数约38000余人,远不到5万人。
而此时日本在平壤城的部队,已从巅峰期的18000人锐减至15000人。
无论如何,两军作战,明军在人数上还是占据了一定优势。
东亚地区地图(局部)平壤是明军入朝后第一个要拔出的战略要地,总帅李如松移营药山上,命其他部队把整个平壤城包围了起来。
随后日军主动出击平壤城南,朝鲜军大溃崩散,死伤惨重,直到辽东军赶来支援,才勉强站住阵脚。
但这次失败不是没有价值,李如松从中发现了日军五处致命破绽。
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第一个是自大。
从壬辰年四月开战,日本人在陆地上还没遭遇过大的挫折,过于顺利的战局养出了一伙骄兵悍将。
李如松推测,耀武扬威的日军一定不会放过夜袭的机会,便吩咐麾下做好准备。
果然小西行长率3000兵马发动夜袭,但狼狈而归。
第二个是弹药匮乏。
李如松注意到,日军的铁炮射击密度远远不如之前那么大。
很多战斗中,日军选择了白刃战,甚至使用朝鲜伪军的弓手。
这一切迹象表明,日军的弹药储备已经低到了一定程度。
所以在大明的火炮辎重队抵达不久,李如松决定初八发起攻击。
明万历年的朝鲜战争之碧蹄馆之战碧蹄馆战役背景:日军平壤战败后,日本侵朝“前指”众将在退守之间展开了争论,在宿将小早川隆景的坚持下,决定全线收缩兵力退守王京,伺机与明军决战。
十七日,小西败军退至王京,十八日开城日军退却,至王京集结。
这时,京城日军的数量超过了五万人,有资料认为达到了七万人,也有资料说是12万(12万的说法比较夸张,不太可信,一般认为日军是5万到7万),而在朝鲜的明军总兵力约四万人,朝鲜正规军在日军侵略前号称约二十万人,但是在明军攻打平壤战役中只能出兵5000人相助,可见朝鲜军损失之严重。
李如松九日收复平壤,十九日先遣部队进至开城,二十四日李如松率大军进至开城。
在开城,李如松召集了各路将领会议,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以游击将军钱士桢为首的稳健派认为,日军重兵集中于王京,敌众我寡,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以副总兵查大受为首的激进派认为,平壤一战大获全胜,日军必然胆寒,若不及时追击,敌人必定会放弃王京远遁。
由于各路将领意见不统一,朝鲜方面提供的情报又不确切,致使东征军无法明确下一步作战计划。
于是李如松派出查大受、祖成训(祖大寿之父)等率3000明军向京城方向搜索前进,探勘沿途地形,以便于指定进攻京城的军事计划。
战役过程:第一阶段——查大受军队在二十七日于高阳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相遭遇,双方展开战斗,明军斩首600余级(《中日关系史》),日军败退。
查大受对战场形势产生误判,鼓勇直前,率领这支仅3000人的搜索部队直扑王京。
其实,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王京[汉城]日本军总部。
日本大将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于是按先前的计划,以宇喜多秀家率一部分军力守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20000人赶来进行会战。
当查大受发现时,想摆脱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退守碧蹄馆(距离京城五十华里),被日军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部包围。
应该说,查大受这支明军战斗力是极高的,被优势日军重重包围达一天一夜居然能坚持下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
明朝海外赤子:大明万历援朝,最重要的情报来自一个医生明朝海外赤子:大明万历援朝,最重要的情报来自一个医生文/老张在路上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个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东邻日本也有个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比中国的战国时代要晚得多,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
应仁之乱(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封建领主间的内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在永禄三年(1560年)击败今川义元,名声大振。
此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
(织田信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织田信长身亡。
织田信长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
此后经过多年征伐,逐步统一日本。
天正十三年(1585年)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氏,后被天皇赐姓“丰臣”。
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
丰臣家分裂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
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年、16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日本战国时代结束。
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大明王朝的明宪宗朱见深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
丰臣秀吉的“桃山时代”正是大明王朝的明神宗万历时代。
(丰臣秀吉)01日本从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死亡,46岁的丰臣秀吉取得政权,到天正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灭后北条氏,基本上统一了日本。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他的雄心并不是止盯着日本那些狭窄的的海岛,他贪婪的目光瞄向隔海的近邻。
他要在东方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最后再征服印度,其他的东方小国就不在话下了。
这一年,丰臣秀吉在给菲律宾总督的信中,曾经赤裸裸地说:“一有欲治大明国之志,不日泛楼船到中华者,如指掌矣!”(丰臣秀吉)狂妄的丰臣秀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准备去做的。
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作者:徐昊来源:《人间》2016年第24期摘要: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在统一统封建割据的日本、结束日本战国时代后,为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权力欲望,于 1592 年 4 月悍然发动了对李氏朝鲜的侵略战争。
朝鲜兵弱无力抵抗,国王李昖一路逃到中朝边境,向万历皇帝求救。
明朝应朝鲜请求出兵援救,帮助朝鲜军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史称“万历援朝抗倭战争”,又称“壬辰倭乱”。
关键词:万历年间;朝鲜战争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95-01一、战争缘起从十五世纪起,日本各地诸侯逐渐强大,彼此之间互相征伐,国家内部四分五裂,民不聊生,日本史称“战国时代”。
到十六世纪中叶,织田信长不断发展壮大,并平定本州岛,自称为右大臣,成为日本最大军阀。
万历十年(1582),织田信长麾下部将明智光秀暗杀信长、进行叛乱。
丰臣秀吉发兵讨诛乱党,之后东征西伐,平定日本国内各大诸侯,日本形成统一局面,丰臣秀吉被天皇授予“关白”(关白即替天皇统摄朝政的最高官职)职务,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统治者。
中国自古物产丰庶,极易引起邻邦窥伺。
早在万历六年(1578),丰臣秀吉率师征伐播磨国时便曾对部下说:“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
”①而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朝政荒殆,军备废弛。
加之东南沿海海盗与倭寇相互勾结,故丰臣秀吉对东南沿海守备了如指掌,据《宣祖修正实录》二十四年(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五月一记:召晨时汪五峰之党问之,汪五峰者,以中原人尝导犯江浙者也。
对曰:“吾等曾以五百余人自南京劫掠横行,下福建,过一年,全甲而还,唐畏日本如虎,灭大唐如反掌也。
”关白曰:“以吾之智,以吾之兵,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何城不摧,何国不亡,吾帝大唐矣。
除此之外,日本日益迫切的对外贸易也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伴随日本统一战争的进行与结束,商人阶级迅速膨胀他们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
日本书籍如何评价万历朝鲜战役中的明朝军队?关于万历朝鲜战争,其评价多出现于有关丰太阁的书籍中。
虽然多以小说形式出现,但也算中肯。
比较著名的有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铃木良一、津木阳等人的。
而近乎统一的口径,通常是形容丰臣秀吉“梦断桃山”。
之所以这样说,其实还是有意抬高丰臣秀吉的。
因为1592年的进攻,日本方面可以说是占了大便宜的,并且俘虏了朝鲜的两个王子。
1593年5月,沈惟敬出使日本,签订龙山停战协定,与小西行长瞒天过海,将有争议条款私下改动,使得明廷和丰臣秀吉都以为答应了各自的要求。
而事后,小西行长并没有因此事受到什么处理,这说明日本方面对于此等拙劣行为的容忍,不过,对沈惟敬,日本人是绝对瞧不起的。
文禄之役,由于占了些便宜,日本方面自然是窃喜不已。
而庆长之役,却有颇多说辞。
其主要理由,一是出兵于盛产河豚之地,使得很多将士在未出发前,因口腹之欲,先死于河豚之毒;二是,志摩水军的铁甲船是近海船,没能航行到朝鲜半岛,而朝鲜的龟船,事实上,战斗力是不如九鬼家族水军所造的真正的铁甲船的。
《高丽船战记》中的一份日文资料包含一场战役的描述,由两名日军指挥官于1592年7月9日亲身经历。
相关部分如下:“大约早上8点,由58艘大船和50余艘小船组成的敌舰队(李舜臣的舰队)开始向我方发动攻击。
其中三艘大船是铁包的盲船(龟船)。
”日本人认为,朝鲜龟船数量少、战斗力低,尤其操控性差,所以称之为“盲船”。
如果日方的铁甲船在,龟船是不堪一击的。
对李舜臣的军事指挥能力,日本人也颇多微词。
毕竟,李舜臣面对的是以关船为主,少量安宅船为辅的军队,而不是真正强悍的铁甲船队,且依赖岸炮支援,李舜臣胜之不武,其真实的指挥海战的能力大打折扣。
露梁海战中,最先获悉日军情报的,是大明水师,负责总体部署的则是提督陈璘,反观李舜臣,在追击中身亡,日本人瞧得起大明水师,却相当看不起侥幸得功、急功近利的李舜臣及朝鲜水军。
陆战方面,由于几乎都是由大明军队打主力,思文禄之役,朝鲜军队的窝囊劲儿,简直不堪提及。
明朝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明朝万历三大征明朝万历三大征是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帝年间,大明王朝史上轰动一时,是受千万众人瞩目的大事。
万历三大征前后绵延了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万历三大征是明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是明王朝军事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这三次战役被称为明朝万历三大征。
宁夏之役是以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为首的军队平定蒙古人的叛变,仅用了几个月李如松等人就将叛变平定了。
播州之役是主将李化龙平定以杨应龙为首的苗疆土司的叛变,历时一年。
朝鲜之役则是对外军事活动,又称为援朝逐倭之战,由李如松和麻贵等人共同击退了日本丰臣秀吉政权的军事入侵。
朝鲜之役是时间拉扯最长的一次战役,第一次冲突用了一年时间解决,时隔四年又发生了第二次冲突。
作为明朝万历三大征的主心骨,李如松等人将自己的青春和满腔热血都奉献给了大明王朝。
诚然,还有千千万万个无名士像李如松一样奉献出自己的全部,为了这一波三折,动人心魄的战争。
虽然明朝万历三大征每一场都以明王朝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每一场战争都打得艰辛和困难。
在取得胜利的同时,朝廷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暂且不说开支花费方面,因战争而动荡不安的时局给百姓带来无限恐慌。
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公元1592年至1600年间李如松平叛蒙古的宁夏之役、李化龙西南平叛苗疆的播州之役、和李如松、麻贵对战日本的朝鲜之役。
三大征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历时时间长,军资耗费过度,给明朝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财政危机。
那么,在弊端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进行三大征呢?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自从万历十五年(1587)起,万历的皇帝就基本不怎么上朝了,但却时刻关心着朝政,对政治变动洞察得一清二楚。
万历年间的明朝对周边仍然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努尔哈赤从八次朝拜,被封为“龙虎大将军”。
当时,明朝一边镇压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叛乱,一边又对付欲以剑指朝鲜的日本军队。
国人不应忘记万历年间那场关系国家命运的抗日援朝战争作者:李沣公元1591年(万历十九年),刚刚完成日本统一的政治领袖丰臣秀吉,立即召令诸侯会师京都,宣布占领朝鲜、出征中国的决心。
翌年(公元1592年)正月,动员兵力18万多人,舟师数百艘,从釜山登陆,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侵朝战争。
由于朝鲜国王的昏聩和党派的纷争,对抗日战争毫无准备,朝鲜军队“怯不谙战,皆望风溃”①日军奇袭成功,兵不血刃,占领王都汉城,并乘胜北上,从开城到平壤,一直打到鸭绿江边。
朝鲜王子被俘,国王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急忙遗使向大明王朝求援。
大明王朝考虑到“朝鲜为我藩篱”,唇亡齿寒,决定出兵抗日援朝。
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率兵前去支援。
平壤之战明军大胜,乘胜追击,日军退守汉城。
李如松偷袭并焚毁日军在龙山仓库的数十万军粮后,日军撤出汉城,龟缩到釜山一带。
由于明朝兵部尚书石星一味主和,入朝作战的明军几乎全部撤回国内。
丰臣秀吉利用明军撤离朝鲜的战争间隙,重整军备,调兵遗将,准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并直接对明军作战。
公元1597年(万历25年)正月,丰臣秀吉调动水陆军14万人,第二次进攻朝鲜。
明政府即派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征发十万大军,入朝作战。
经过蔚山会战、泗川会战、东南海滨作战,日军节节败退。
日本政治领袖丰臣秀吉又突然病死,日军陷入政治、军事混乱,殘余日军撤回日本,日本发动的长达七年的侵朝战争结束。
一、抗日援朝战争,是一场大规模、长时间的全面战争。
《中国历代战争史》提供的数据是:长达七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朝、日三国用于战场的总兵力约90万人②;三国直接用于作战的总兵力共63万人。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朝鲜李朝实录》对早期战争有如下记载:“天朝大将军李(如松)提督已发蓟辽兵七万,大同兵三万,苗蛮兵八万,天津留镇军六万,山西兵三万,陕西兵三万,浙江炮手七万,已渡大同江,欲潜师分三路进兵。
”③明万历21年,提督李如松亲自调兵40万,过大同江入朝作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
导语:万历皇帝朱翊钧亲政统治期间,先后在发动了三场规模浩大的军事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万历三大征”,有一场是对外作战,另两场是国内平叛。
万历皇帝朱翊钧亲政统治期间,先后在发动了三场规模浩大的军事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万历三大征”,有一场是对外作战,另两场是国内平叛。
这三场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如何,它们有什么影响和好处?下面我们来看看万历年间这三场最为后人关注的大战。
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是指公元1592年至1600年西北平叛蒙古的宁夏之役、西南平叛苗疆的播州之役、对战日本的朝鲜之役。
宁夏之役前后历时7个月,原降明蒙人哱拜累功升至都指挥使,领兵卫守宁夏。
公元1592年哱拜率领其儿子承恩等人举兵反叛。
魏学曾命令李昫暂代总兵一职率兵前往镇压,哱拜叛军实力强盛,李昫数攻不克。
朱翊钧又调麻贵前往支援,麻贵分兵两部,一部攻宁夏城,一部阻击哱拜的蒙古部族援兵,杀伤敌军众多。
此后1月,朱翊钧又令李如松为宁夏总兵,节制大明多地兵马前往围剿叛军。
到了7月,麻贵将哱拜蒙古本部攻克,追杀残遗一路到了贺兰山。
朱翊钧命叶梦熊接替魏学曾的总督位,叶梦熊统帅各路兵马将宁夏围的水泄不通,并掘黄河水灌没宁夏城。
9月,叛军在外援尽去,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对顽抗到底还是开城投降发生了分歧火并。
明军轻松破城,尽擒叛军首脑,宁夏之役宣告结束。
朝鲜之役前后历经两次大战,第一次是公元1592年至1593年,第生活常识分享。
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的“丰臣秀吉中国人说”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王朝称“壬辰倭乱”,①1592—1598)是发生于16世纪末的一场东亚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由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②在明朝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1592)挑起,其侵略行径导致朝鲜王朝几近亡国。
当时的明朝响应藩属国朝鲜的援救请求,以军事、外交手段介入战争,最终在6年之后以武力将日本侵略军全部驱逐出境。
战争结束后,在朝鲜国内流传着不少与战争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梦游录》系列的《达川梦游录》、《皮生冥梦录》等,俘虏小说系列的《崔陟传》、《南胤传》等,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壬辰录》讲史小说系列。
《壬辰录》有70余种版本,其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宣扬了朝鲜民族精神的振兴和对日本的民族优越感,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③其中的一种汉文版《壬辰录》传播甚广,其开篇讲的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平秀吉(丰臣秀吉)的来历情况:皇明嘉靖年间,倭贼自江南入杭州,州人朴世平死其乱。
其妻陈氏,姿色冠天下,以故被构而入于杀马岛,为平伸妻,在世平时已有娠矣,及其解胎之日,陈氏梦黄龙捉胸,惊悟而视之,1/ 19异香满室,黄气氤氲,乃生男子,骨格奇俊,龙颜虎口,猿臂虎颔,真天下贵人之像也,名曰秀吉,实朴氏之裔。
三年,不学而成,智谋兼备,自有四方之志,遍游山川。
见关伯,伯见气像,爱其子,遂携而归,与语国事。
倭六十六州威服,海中诸国,四方闻风,群雄如云集。
于是秀吉遂废倭帝源氏,称以大黄帝,建号天定,并吞诸岛。
④该《壬辰录》将丰臣秀吉指为杭州人朴世平的遗腹子。
朴世平在嘉靖倭乱中罹难,其妻陈氏当时已有身孕,因姿色绝世而被倭寇掳至日本的杀马岛(即萨摩岛)成为日本人平伸的妻子。
丰臣秀吉出生时有异相,受到日本关伯“关伯”即“关白”,此处指日本战国大名织田信长。
的知遇之恩,后来废黜倭帝而自立。
另一种《壬辰录抄出》也以相似内容开篇,其谓苏州士人寿平死于嘉靖十八年(1539)的倭寇之乱,其孕妻陈氏被执送到菩马州(意指萨摩州)成为日本人平信之妻,不久即产下遗腹子平秀吉(丰臣秀吉)。
明清史研究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摘要:《明史纪事本末》是谷应泰网罗一批明史专家在两年时间内所编成的清初最早一部明史著作,长期以来颇受重视,近年来学界对其史源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价值受到质疑。
本文以卷六二《援朝鮮》为具体考察对象,其对万历朝鮮之役的历史书写采取贬斥、否定、反讽的手法,否定明朝军队的战绩,这符合清初政治的需要,并为王鸿绪《明史稿》所抄录、继承,并最终被清官修殿本《明史》所沿袭,构成了清朝官方对这场战争的基本认识。
因此,只有深入全面考察此书对清官修《明史》等史书的学术影响,方能更进一步认识其学术价值。
关键词!《明史纪事本末》;万历朝鮮之役;殿本《明史》;清官方意识谷应泰(1620 -1690)的《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清官修《明史》之前,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其对于明史许多问题的历史书写,对清官修《明史》过 影响。
此书按专题对明史进行叙述,使读者较易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甚 明史初学者的人门书籍。
唯其,对于此书的,颇为人关注。
台湾明史学由徐泓教授等组织明代典,逐 《明史纪事本末》,对于史源进行细致探讨,刊了一系列,!影响很大。
他们《明史纪事本末》各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史实、史料剪裁粗疏、故意曲解、论评价与史实叙述矛盾等等问题,不一而足,加深了对此书的认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神话,其学术价值受到了很大挑战。
笔完全认同前人的研究,对于其史源的探讨及所取得的成就,深表敬佩。
再考察其对后世的学术影响,也就会更为全面。
笔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历史书写的角度,借助卷六二《援朝鲜》的分析,试 剖这个文本形成的各种,并就其对清官修《明史》的影响,探讨,希望丰富对《明史纪事本末》的 。
_、《明史纪事本末》之成书《明史纪事本末》共10卷,60多万字,起自元至正十二年(1352),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乃收稿日期:2018-10-12作者简介: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明清中朝关系史与史学史。
112万历朝鲜战争和萨尔浒战役中明军的比较研究■李博宇/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摘 要:万历朝鲜战争和萨尔浒战役,是发生在明朝晚期的两次重大战争或战役,前后相距不过二十余年。
在两次战争中,明军一胜一负,取得了迥异的战果。
本文试图从战略格局、武器装备、士兵素养、将帅的临阵指挥等多方面,比较研究两次战争,解读明军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万历朝鲜战争 萨尔浒战役 明军一、万历朝鲜战争经过简述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史上战火纷乱之时。
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死后,接过了统一日本的大旗。
成功统一日本本土后,丰臣不满足于日本既有领土,开始觊觎明朝。
而要对明有所企图,就须先征服朝鲜。
于是,丰臣向朝鲜国王致国书,直言“明年将大举假途,直犯上国”①。
1592年4月,丰臣秀吉派遣以小西行长为首的十余万日军侵略朝鲜,浃旬之内,朝鲜“三都沦陷,十八道瓦解”。
应朝鲜李朝所请,宗主国明朝派遣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的4万多明军渡过鸭绿江援朝。
明军于1593年正月初八收复平壤,初十夜收复开城,基本匡复朝鲜绝大多数领土,救回被俘王子。
于是中日议和,明军于1594年正月班师,第一次入朝作战结束。
1595年,和议失败,明朝派遣以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军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镐为经略朝鲜军务,率领3万多明军入朝作战。
在经过稷山之战获胜、蔚山战役先胜后输、鸣梁海战与露梁海战等多次战役之后,战局陷入胶着状态,加上丰臣秀吉于1598年病逝,军后勤不稳,无心恋战,只得退。
中朝联军取得最终胜利。
二、萨尔浒战役经过简述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8年,他在盛京发布“七大恨”告天,正式向明廷宣战。
明廷派遣杨镐为辽东经略,李如柏为总兵官,率领包括朝鲜、叶赫一并12万大军于1619年三月初一兵分四路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率军将四路大军逐一击破,五天之内明军三路覆没,一路败退,后金军完胜明军。
三、两次战争中明军的不同表现浅析从万历朝鲜战争到萨尔浒之战,其间相隔不过二十年。
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No.6 2003·明史研究·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樊树志(复旦⼤学 历史系,上海 200433)[摘 要] 万历⼆⼗年间,⽇本“关⽩”丰⾂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朝皇帝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出兵援助,当时称为东征御倭援朝。
丰⾂秀吉发动战争的⽬的,不仅为了霸占朝鲜,⽽且意欲以此为跳板,“假道⼊明”,进⽽实现其“⼤东亚构想”,甚⾄妄想把⽇本天皇的⾸都搬到北京,建⽴“⼤东亚帝国”。
明朝当局对此估计不⾜,以为只要答应⽇本⽅⾯的“封贡”要求,便会天下太平。
其实不然。
就在明朝皇帝册封丰⾂秀吉为⽇本国王不久,丰⾂秀吉⽴即重开战端。
在战争的相持阶段,丰⾂秀吉突然死亡,⽇军不得不仓惶撤退,使⽇军的失败提前到来。
这场战争暴露了⽇本统治者妄图称霸东北亚的野⼼,丰⾂秀吉的后继者们始终没有放弃这种野⼼,因此,这段历史就具有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 丰⾂秀吉 万历三⼤征 ⽂禄庆长之役 壬⾠丁⾣倭乱[中图分类号] K248.3 [⽂献标识码] A [⽂章编号] 02570289(2003)060096007所谓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是指发⽣在1592—1597年的⽇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朝⽅⾯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出兵援助,于是在朝鲜战场上演⼀场持续数年的战争,战争的⼀⽅是丰⾂秀吉指挥下的⽇本远征军,另⼀⽅是明朝和朝鲜的联军。
这场战争明朝⽅⾯称为东征御倭援朝,与平定宁夏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并称为“万历三⼤征”。
⽽⽇本⽅⾯把这场侵略朝鲜达六年之久的战争,轻描淡写地称为“⽂禄、庆长之役”(按:⽂禄、庆长是⽇本后阳成天皇的年号)。
朝鲜⽅⾯则称为“壬⾠、丁⾣倭乱”(按:壬⾠即万历⼆⼗年亦即1592年,丁⾣即万历⼆⼗五年亦即1597年)。
关于丰⾂秀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由及其背景,《中国历史⼤辞典》的有关条⽬,甚⾄篇幅庞⼤的断代史专著《明史》(南炳⽂等撰),对此都语焉不详。
明朝万历年间朝鲜战争的历史评价
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影响。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
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
入德川幕府时代。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
的作用。
明朝
这场战争前后打打停停7年(大多时间在和谈)。明朝方面虽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战争消
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战争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为一些少数民
族首领发展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潘州的杨应龙趁机发动叛乱、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
陷入全面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在战后不到50年终告灭亡。根据1569年兵部侍郎谭纶的记
载,明朝全国军队定额为313万8300人,而实际上仅有84万5000人。推测北边服役的军士为50
万人,马匹10万匹,这些数据是根据黄仁宇所著《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引述大明会典
与皇明经世文篇所推估的。就支出的经费方面,对于明朝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明朝税收有一个特
性是税率极低,据统计税率在5.5%~12%之间,所以一般正常情况下,政府税收是无法支应突发状
况,而援助朝鲜的支出在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的,太仓库在1592年时有700万两,每年流入是约
当209万2000两,以军费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万两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鲜的支出造成了太仓
库的赤字,再考虑到万历三大征发生的年代几乎都接近,这也就是为何在万历过世后,根本上太仓
库是已经完全匮乏的原因,也造成财政的紊乱。此战辽东军伤亡惨重,精锐损失殆尽。据户科都给
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说减少了60%;
辽河东西25个卫所中,每卫当时仅有1600个士兵,壬辰战争后,辽东兵力之不足、防御之单薄可
见一斑。这恰恰成为一些有野心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播州之役的杨应龙叛乱、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便是明证。
朝鲜
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战争期间,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军队掳掠,。
在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大减,使得朝鲜社会处于崩溃边缘,因本场战争之故,朝鲜与日本从此
不共戴天。在战争之后,朝鲜断绝了与日本的邦交,直到1604年时朝鲜高僧惟政访日,此为与日本
和解的破冰之旅。至1609年,朝日签订《己酉约条》,宣告正式结束战争状态。经此战争后,朝鲜
受此战争影响多方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训练,所以在炮手的训练上甚为卓著,可以参考李光涛先生的
《记明季朝鲜之(丁卯虏祸)与(丙子虏祸)》一书,里面提到为了对明战争,清朝的藩属国朝鲜所派出
的炮手在松山之役重创了明军。
日本
日本的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损兵折将,期间更造成丰臣家内部出现文治派与武功派的内部斗
争。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于1600年展开关原之战,反德川联合军与丰臣文治派的
联军(史称西军)同德川军与丰臣武功派的联军(史称东军)间的战争,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虽然尚年
幼,其母淀夫人实际掌权,在东、西两军中保持中立。但此战之以德川家康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故
使丰臣家的威信大不如前。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1615年大坂夏之阵德
川家康彻底歼灭丰臣家。
万历朝鲜之役是明朝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
前史所未有”。这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在战场上,明军和日军均有过良好表现,当然,双方也都在不
同时期犯过错误,遭受过败绩。而在停战议和期间,中日双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
同时,战争期间也有极富戏剧化的人物和荒谬的事件参差其中,颇具野史和演义色彩。战与和期间
无休止的纷争,使整个战争的进程诡谲多变。当后人透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时,必会被其跌宕起伏、
风云变幻的场面和情节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