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580.50 KB
- 文档页数:81
三月的原野【教学重点】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准备】录音机【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胀、籽、鸦、粪、觅、巷、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
(板书课题)二、理解感悟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
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
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
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让学生接受爱国教育,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和勿忘国耻。
教学准备1、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体会第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教学难点:体会第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教具准备:搜集保到的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本98页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
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
2、区别形近字,理解字义。
3、联系课文理解词义。
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
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而使透空明晰。
形容精工制作、内部镂空的工艺品。
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瑰宝:珍奇的宝物。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象征:用具体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
西洋:泛指欧、美各国。
有如:好像,仿佛。
损失:没有代价地消耗或失去的东西。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
举世闻名:举,全。
全世界都知道。
形容名望极大。
饱览:饱,足足地、充分地。
览,看。
充分地观看。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
清朝康熙皇帝将这里的一座面积约600亩的园林赐给他四子胤祯,并亲自题写园名为“圆明园”。
4、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遭毁灭的历史。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画蛇添足∣语文A版们情况做好就能够了,不要再去做余外的不恰当的事。
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这则寓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源:]明白得文字、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白得本文的寓意。
Z。
X。
X。
K][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重点】明白得这则寓言的内容用寓意。
【教学难点】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许多流传专门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明白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
今天我们来连续学习一则寓言《画蛇添足》《战国策》简介:《战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
是战国时期国别史和汉民族历史散文集。
[来源:学+科+网Z+X+X+K]整体感知1.明白得画蛇添足的意思2、字词学习祠(cí):祭奠。
舍人:指侍从来宾,左右靠近的人。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分析课文。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
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来源:]译文: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文: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伙儿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悠闲地上竞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延安》教案设计篇一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丰衣足食”、“不朽”的含义,并能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延安这一革命圣地在中国历的重要地位及其风光的美好,真切地感受延安人民与伟大毛主席的深厚情谊和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点和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引导教学用具:PPT课件、教科书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每幅图片上都配有关键词,大家看了以后,猜猜这是哪里?(播放图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杜鹏程走进延安。
二、检查自学1. 教师: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毛主席、河畔、率领、铃铛、沟渠、高粱、瓜果蔬菜、喜讯、捻毛线、飞窜、不朽、丰衣足食指名让学生读。
2. 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理解?(学生交流)注意关注学生对“丰衣足食”、“不朽”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评价或补充。
三、出示自学题目,引导学生自学。
1. 文章介绍了哪些内容?2. 结合收集到得资料说说毛主席为什么深受爱戴?3. 作者抓住了哪些人物和景物来描写延安的美好风光?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围绕自学题目,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1. 文章主要讲了(1)延安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环境。
(2)延安人民与之间的亲密关系。
(3)描写延安的美好时光。
三方面的内容。
2. 毛主席带领人民为民主自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依靠群众、扎根群众,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所以深受人民爱戴。
3. 作者抓住人物——放羊娃、老年人、姑娘、青年等,景物——大雾、红艳艳的太阳、宝塔山、山坡、谷子、高粱、果树林、延河、窑洞、灯光……来描写延安的美好时光。
(按时间顺序来写)重点词语有:早晨、红艳艳的太阳照射在宝塔山尖上的时候、太阳落山的时候、夜里4. 作者对延安的美好风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同学们有没有觉得特别优美、特别喜欢的句子?有的话,跟大家交流交流,看谁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朗读谈感受)六、回顾全文,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选读五六月雪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3、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红军爬雪山时的历史资料。
准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相关影片剪接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
(放红军爬雪山的影片。
)看过这段影片,你想到了什么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谈出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翻越这茫茫的大雪山,简直比蜀道还难。
可红军战士怕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六月雪》。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大声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想办法认识它们,理解它们。
谁有不会读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互帮互助。
(教师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情况时,重点理解体会“白雪皑皑、绝壁、山涧、偎依、瞬息万变、迷漫”等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比较生僻的词语特别记一记。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同桌互相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动的段落、语句是什么?分学习小组自由交流感受。
分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汇报。
特别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下来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通过这段环境描写,说明当时环境十分恶劣,从而体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令人感动的事件,让学生体会那位贵州籍同志只是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个代表。
及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回读全文,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六、总结全文读着这些文字,感受当时的情景,我们都很振奋。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松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有关松鼠的资料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二、学生交流资料: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
(板书课题)三、自读课文,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们谈感受: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
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
(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四、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学生总结:并板书: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四、交流: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五、作业: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A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A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二)教学内容(三)教学进度(四)教学措施:1、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放在首位,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
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4、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
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
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课前的“阅读提示”指导阅读,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6、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唐代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美好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语文乐园一教学目标: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3、通过阅读欣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4、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体会“金钥匙”中句子表达的效果,习作时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词语超市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
注意“胀”即是卷舌音,又是后鼻音;“寻”不能读成“xuán”。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
”2、教师指名反馈: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教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天晴后的云描述得这样形象生动呢?(仔细观察)4、教师小结:是呀,细心观察,用心创作,就能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来。
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5、集体反馈: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6、教师小结: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不仅能看到事物的特点,还能发现事物微妙的变化。
有了对事物直观、具体的认识,我们就能把它们描述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语文故事1、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2、教师导:杜牧的《清明》诗写得轻巧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广为传诵,便有了《趣改清明诗》的故事。
请同学们读一读。
3、指名反馈:人们把古诗《清明》改成什么样子呢?4、指导学生读好修改后的诗。
5、引导学生观察修改后的诗和原诗的区别。
6、教师:那么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相同吗?我们一起来理解改后的诗的意思和意境。
童年的朋友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3个,会写6个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回忆童年美好的时光。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3个,会写6个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回忆童年美好时光、生字词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式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朋友”的陪伴。
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
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
(板书:童年的朋友)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类叫做形声字,它的字形中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
例如:这课生字中的“瘾”,就是这样的形声字,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记住它们的字音、字形和意思。
你还发现哪些生字也是形声字,如何记住它们?2.学生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它和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指的是“我”童年时的玩具小熊。
课文讲“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
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册课本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课文”、“习作”和“练习全册课本共安排了八个单元。
右上角有*者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范围。
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八篇。
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八个。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读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
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继续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字,让显示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
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
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习作教材每课均包括例文、习作要点讨论和作业三部分。
例文一般根据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改写,十分贴近生活实际。
习作要点讨论的内容包括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和写作要点。
作业包括学生习作题目与要求,有的习作教材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
综合练习包括拼音识字、词句训练、熟记成语、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及写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三.本册教学总目标要求类别具体要求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6继续学习预习和复习,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能力知识目标1拼音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识字写字1准确认读182个生字。
2 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72个。
能按写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阅读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能复述课文。
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
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口语交际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
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作文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
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利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设想: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往往侧重听说技能的培养,但到了高年级阶段,语文阅读理解的考试却令许多小学生头痛。
因此,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就进行渗透培养。
一、精读精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学习词汇和句法,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并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所能解决的。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
教师可以灵活的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
要进一步的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在做完阅读题之后,让学生用语文口头复述课文的大体内容。
复述看似容易,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度比较高的,因为涉及到人称的转换,和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
二、泛读泛读,顾名思义,泛既是广的意思,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广泛地阅读。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
阅读以理解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篇的能力。
孩子在家庭阅读时,父母应经常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让他谈谈书的内容或对书的评价,避免盲读。
三、答题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五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表教师活动一、复习1.听写词语。
2.朗读偨诗,说说文中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教师板书)小路小草䰏白菊凤蝶…二、交待目标軙首诗掏画了一幅清新的陨过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呁味讗中瘄诬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诖。
三、品味诗句、绱习背诵(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5.小结学法:(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三)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说一说。
四、朗读、背诵全诗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么间的一条大河流。
水流快、山势陡,这是一种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ຒ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九天:天的最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釅称为九天。
诗里嵢容极高的夡空。
疑,怀疑。
眼前所见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皀高大、急的特炸塕示无遗。
请学生带着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表达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