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叟曝言》看夏敬渠的情爱观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情的成语第四字情不可却情面上不能推却。
情不自禁禁:抑制。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情不自已犹情不自禁。
感情兴奋得无法掌控。
特别强调全然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情长纸短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的情意。
形容情意深长。
同“纸短情长”。
情窦初开窦:孔穴;情窦:情意的出现或男女爱情晶灵。
指刚刚懂爱情(多指少女)。
情非得已指情况出于不得已。
情孚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亲密,般配。
同“情投意合”。
情急智生情况紧急时,突然想出应变的好办法。
情见乎词情感整体表现在言辞当中。
同“情见乎辞”。
情见乎辞见:通“现”;乎:于。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情见乎言情感整体表现在言辞当中。
同“情见乎辞”。
情见力屈情:真实情况;见:通“现”,暴露。
指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情见势屈情:真情;见到:通在“现”,曝露;势:形势;屈:屈曲。
指军情已被敌方介绍,又处于劣势的地位。
情见埶竭指军情已被敌方了解,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同“情见势屈”。
情见于色真情从脸色中整体表现出。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理难容孟:放任,原谅。
指无论在人情与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忍。
情面难却由于面子、情分的关系,很难推却。
情凄意切指心境十分哀伤。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情深骨肉骨肉:比喻至亲。
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比亲人还要浓厚。
亦并作“情逾骨肉”、“情愈骨肉”。
情深似海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情深潭水比喻友情浓厚。
情深一往指对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
情深义重指情感深刻、恩义厚实。
情深意重情意深重。
情深友于友于:本所指兄弟重归于好,后亦为“兄弟的”代称。
比喻情谊比兄弟之间还要浓厚。
情恕理遣恕:原谅;遣:排遣。
以情相恕,以理排遣。
指待人接物宽厚和平,遇事不加计较。
情随事迁情况变小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至了变化。
情天孽海孽:罪恶。
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
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
第一节清代文化与文学概况第一篇:第一节清代文化与文学概况第三章清代文学第一节清代文化与文学概况一、清代文化概况1、独尊程朱理学清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康熙皇帝特别崇尚朱熹,曾说朱熹“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
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御纂朱子全书·序言》)。
康熙皇帝还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次,成为第十一哲。
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严厉控制社会文化思想(1)疏:办法是编书。
《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均为其具体表现。
(2)堵:办法是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案件之繁,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均从来所未有。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其典型。
3、乾嘉汉学的兴起从学术源流看,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但从社会文化根源看,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必然结果。
“疏”与“堵”,使人们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故纸堆,进行文字训诂、名物的考证、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
当然,客观地说,乾嘉汉学家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二、清代文学概况郭绍虞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中说清代:“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
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正因为此,清代文学繁富驳杂,其发展演变较难把握。
当然,相比之下,小说、戏曲的成就最为巨大。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G5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u(号月填:?)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我国戏剧舞台上,传统戏剧的青春化表达渐成趋势。
创作者们通过对题材选择、剧情构思、人物关系以及舞台设计等各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以契合新生代观众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方式讲述主旋律故事,在实现艺术欣赏和主流价值观双重目标传递的同时,也拓展了传统戏剧的审美样态和创作范式,为戏剧“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①______当今戏剧舞台上,反映革命历史、英模人物、脱贫攻坚、城市建设等现实题材的戏剧作品仍占主流。
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讲述年轻人故事”的青睐:如纪念“左联五烈士”的话剧《浪潮》;再现“三湾改编”历史的话剧《三湾,那一夜》;讲述长征故事的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歌颂塞罕坝建设者的话剧《塞罕长歌》;表现王继才、王仕花夫妻守卫海岛边防哨所的京剧《楝树花》;以革命先烈瞿秋白生平事迹为主题的昆剧《瞿秋白》、音乐剧《瞿秋白》;黄梅戏《不朽的骄杨》、川剧《江姐》等,皆是聚焦主人公的青年时代,着力刻画青年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环境下的人生选择和革命理想,彰显年轻人的成长、勇气与担当。
用《浪潮》导演何念的话来说,就是要“以当时的青年来感染现在的青年”。
在剧情设置和形象塑造方面,这些作品以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为切口,将家国情怀等庄严厚重的主题融入平民叙事中,有效实现了作为剧作表现对象的“当时青年”和作为剧作观众的“现在青年”之间的情感互通。
这些作品中所共同表现出的主人公对爱情、亲情、友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塞罕长歌》中佟振保想要“逃离”塞罕坝的脆弱,《敦煌女儿》中樊锦诗初到敦煌和所长“三击掌”的倔强、误认为屋外有狼时的惊慌……这些“人之常情”的刻画,无不体现了传统戏剧创作团队以“人”为主体、寓伟大于平凡的叙事策略。
乡土的篱笆的阅读答案【篇一:山西省八校联考2016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lass=txt>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忧乡土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
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
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
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春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许多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从这方面看,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欧美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发展以来,一些思想家和文学家提倡人生自由,面对现实,正式人生。
他们在文学作品上以“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状况,对人民大众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人道主义同情,由此衍生“为人生”的主张,而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组织并提倡文学应该反应社会与服务人生。
而乡土文学正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影响下发展出现的。
任何形式的文学,从来没有主宾、贵贱之分,只有质的优劣;文学也从来不歧视它生长的环境,所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所有生长苦难和希望的地方,都是产生文学的沃土。
乡土文学作品中传达的爱憎与哀乐使身处都市喧嚣的人们重新拾得那份纯真天然并带着浓浓乡土之气的人之本性,使他们摘下了时刻保持警惕的冷漠与隔阂的面具。
儒林外史中的婚姻观念与家庭生活《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绘宋代儒生黄世仁一家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几个主要角色及他们的婚姻观念、家庭关系入手,探讨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深层意义。
首先,小说中的黄世仁和叶翠翠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世仁秉持着儒家思想中的“天地和合”的观念,认为夫妻关系应该是和谐相互的,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
他和翠翠的相处模式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两人虽然性格截然不同,但通过默契和互补,能够和谐共处。
他们的家庭生活也是平等和睦的,彼此分享家务劳动,互相扶持。
这种婚姻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中尊重妇女、重视夫妻平等的一面。
其次,小说中的另一对夫妻——吴天阔与吴植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则截然不同。
吴天阔是个注重名利的人,他对婚姻关系持有功利的态度。
他的世界观是以权势和地位为核心,婚姻只是他获得社会认同的手段之一。
与此相反,吴植则是个守望相助的妻子,她尽力维持婚姻的完整,但却得不到足够的家庭关爱和尊重。
他们的家庭生活充满了冷漠和疏离,缺乏亲情和温暖。
这种婚姻观念的冷漠和功利主义凸显了当时社会中财富地位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此外,小说中还通过一些次要角色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的描写来丰富故事情节。
比如,吴天阔无情抛弃的妻子武大夫人是一个被剥夺了权益的代表。
她原本以为婚姻是一种相互扶持、永远不离不弃的关系,但却遭遇了背叛和伤害。
这种不幸的婚姻给读者展现了婚姻观念受到社会制约的一面。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呈现了多样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于当时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
相比于功利主义和冷漠,黄世仁与叶翠翠的婚姻观念充满人情味和温暖,他们的家庭生活也更健康和和谐。
然而,也正是通过对比,小说中对探讨当时社会相关问题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呈现了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从元代妓女散曲看元代文士与妓女的关系文人雅士与妓女的交往古已有之,《全元散曲》中的妓女散曲,明确地反映了元代文士与妓女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貌。
同时,元代文士在两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矛盾的心态,本文亦试图找出其中的社会原因。
标签:文士;妓女;关系;心态“娼妓”这一行业起源甚早,它在历史上的变迁受到了环境、文化、经济、种族等诸多改革的影响。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载:“由殷代成汤至纣亡国,凡六百四十四年,为巫娼时代;由西周至东汉灭亡,凡一千三百三十年,为奴隶娼妓及官娼发生时代;由三国起历南北朝至隋亡,凡四百三十五年,为‘家妓’及‘奴隶娼妓’并进时代;唐宋元明四朝为官妓鼎盛时代;自清开国以后,为私人经营娼妓时代。
”“娼妓”,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她们与文人的密切关系,是从两晋南北朝开始的。
自此以后,在古代士人的生活中,我们可随时看到妓女的影子。
本文所讨论的妓女散曲,指的是明确妓女以及妓女亲自创作的散曲作品。
在《全元散曲》中,这类作品大约占了总数的十二分之一,数量不可谓不多。
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元代文士与妓女的关系,并可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元代文士的心态。
一、元代文士对妓女的态度1.文士对妓女的赞赏一般说来,做妓女少不了要有姣好的面容和风流的体态。
元代妓女散曲中,这两者成了文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元散曲家如杜仁杰、王和卿、孔文升、马致远、曾瑞、张可久、吕济民等均有此类作品。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吴昌龄的【正宫·端正好】《美妓》:墨点柳眉新,酒晕桃腮嫩,破春娇半颗朱唇,海棠颜色红霞韵。
宫额芙蓉印。
【滚绣球】藉丝裳翡翠裙,芭蕉扇竹叶樽。
衬缃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
秋波两点真,春山八字分。
颤巍巍雾鬟云鬓,胭脂颈玉软香温。
轻拈翠靥花生晕,斜插犀梳月破云。
误落风尘。
【倘秀才】莫不是丽春园苏乡的后身,多应是西厢下莺莺的影神,便有丹青画不真。
妆梳诸样巧,笑语暗生春。
他有那千般儿可人……在这里,作者从眉、脸颊、朱唇、额、头发、颈部乃至妆扮和风韵,全方位地描写妓女,目的为突出妓女之“美”,有着如此美貌和风流的体态,难怪作者发出“便有丹青画不真”的惊叹。
明清女性戏曲作家的情爱书写t孟梅明清女性戏曲作家单纯以爱情为主题的,有马守真的5三生传6、梁孟昭的5相思砚6、李怀的5双鱼谱6、曹鉴冰的5瑶台宴6、吴兰徵的5三生石6和5绛蘅秋6、顾太清的5梅花引6和5桃园记6,姚氏与其夫合写的5十二钗6。
刘清韵现存的十二种戏曲中有四种是写婚恋情爱的,分别是5鸳鸯梦6、5英雄配6、5氤氲串6、5镜中圆6。
除此之外,王筠的5繁华梦6、5全福记6、刘清韵的5飞虹啸6、古越嬴宗季女的5六月霜6等均有对男女之情、婚姻关系的涉及和思考。
这些作品或含蓄或热烈,风格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
但是通过集中阅读,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通过文本阐释对爱情的理解和期待,表达出相似的婚恋观和/情爱理想0。
一、/柏拉图0式的男女/私会0在女性剧作家笔下很难见到私奔和幽媾的情节。
对于女性来说,私奔,或者是在婚前以身相许是伤风败俗##240之举,是/不道德0的,是女性难以洗刷的污点。
清代女作家林以宁曾经激烈抨击5西厢记6:昔元稹欲乱其表妹而不得,乃作5会真记6污其事,金人董解元、元人王实甫先后谱曲以传之。
稹此文,正当令中使批颊,而5西厢6所谱之曲,董则连缀方语,王则捃摭旧词,原非有奇文隽味,足以益人,徒使古人受污,而俗流惑志,最无当于风雅者也。
¹林以宁对5西厢记6及其作者如此严厉的声讨,其原因就是5西厢记6中崔莺莺违背礼教,在没有成婚之前就向张生自荐枕席。
林以宁认为这样的描写是对女性的诬蔑。
女性剧作家笔下的主人公绝对不会跟人私奔,即使一见钟情两厢情愿,他们依然要等待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结合,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0。
但是,无论作者的性别如何,在爱情题材的创作中,都不得不设置一个男女相见的场景,概因为不是自己亲见则不能钟情,不能钟情则爱情故事便不会发生。
而女性所受的教育使她们深深地知道,在结婚之前,是不可以见到自己的丈夫的,更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男子暗生情愫。
出于对女性群体发自内心的维护,她们在文本构思中有意无意地对这种/违背礼教0的行为做出辩护和化解。
一、《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中的书生爱情观之异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聊斋志异》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是蒲松龄历时三十余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中有对科举弊政的声讨,有对腐朽的官场文化的抨击,而书中数量最多、也最精彩的是描写婚姻爱情的篇章,如《香玉》《连城》《婴宁》等篇中那些花妖狐魅与人之间的感人的爱情。
在这许多花妖狐魅与人的婚姻爱情故事里,蒲松龄塑造了许多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青年男女,同时又将自己的身世之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熔铸在小说之中,从而折射出其孤愤背后的那颗至情至真之心。
另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崭新的内涵,明确肯定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在《聊斋》的许多篇章里,他不仅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和婚姻制度,还歌颂了以真心相爱为前提,以两情相悦为基础,以相互信任为根基的爱情,并借以传达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和婚姻观。
在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生存秩序中,蒲松龄所传达出的爱情观不可避免地存在保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后产生的民主思想。
所以说,他所传达出的是一种继承传统而又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向来以其杰出的讽刺艺术而为世人所熟知,自其问世以来就被认为是抨击八股科举、揭露儒林群丑的力作。
吴敬梓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备受八股科举制度摧残的假儒、迂儒形象,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还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等洁身自爱、襟怀冲淡的真儒。
同时他还写了一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等。
而与之相比,又着力塑造了真名士的典型杜少卿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历来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多是从讽刺艺术等方面入手的,而对书中书生爱情观的关注却很少。
虽然全书涉及到男女婚恋的描写仅有十几处,但这些描写并非闲笔。
作者通过对处于科举边缘的女性的描写,对以功名富贵为条件的婚姻家庭的描写以及真假名士对纳妾的态度等的描写,表现出了书生的爱情观,并借此传达出自己进步的妇女观,呈现出小说独有的社会意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 2007年1月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8, No.1, Jan.2007海山闻说风能引,也在虚无缥缈间———从《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看士人情爱观刘坡(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明末清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期沈复的《浮生六记》作为明清自传体笔记,自问世以来便因其中深蕴的夫妻缱绻深情而备受推崇。
本文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的文本为根据,以人文状况为背景,通过对文中沈复和陈芸、冒襄和董小宛的婚姻生活,以及士人重情与薄情背后原因的分析,试图以小见大,借芸芸众生的一隅看士人情爱观。
关键词:重情;薄情;无她教;无我教;妻性中图分类号:I 207.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9779 (2007) 01-0082-06The Literators’Love Notion Reflected from Memories forYingmei An and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LIU Po(School ofHumanities, Jilin University, Jilin130012, China)Abstract:Mao Xiang wrote The Memories for Yingmei An in the turning tim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Shen Fu did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The two books were praised highly since they had been produced, because of the deep love between couples. On the base of the books as Memoirs for Yingmei An and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love notion of the literators from the married life of Shen Fu and Chen Yun, Mao Xiang and Dong Xiaowan. As a result, we can learn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literators’attitude towards the love .Key Word:faithful for love; unfaithful for love; ignore of the female; self-sacrifice of the female; wifelism士人的情爱观到底如何?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对待与之发生感情的对象———女子———的态度。
从《野叟曝言》看夏敬渠的情爱观作者:魏健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1期摘要:《野叟曝言》的主人公文素臣是一个作者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他和六位女性的故事展示了他的情感世界,体现出比较独特的情爱观。
与封建时代大多数士人一样,主人公文素臣的择偶标准既重品性、重才貌,同时也重视女性的生育能力,但不同的是,在与女性的关系方面,文素臣始终存在着情与理的冲突与抉择,他以圣人自诩,能淡然面对各种美色的诱惑,但又一再上演纵欲的闹剧;他同情女性,赞赏女性对婚姻自主的追求,但又以各种不得已的理由娶了二妻四妾。
作者情爱观的这种矛盾,既和作者炫才的创作目的有关,又和他的道德追求以及生活经历有直接的联系。
关键词:《野叟曝言》夏敬渠情爱观《野叟曝言》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小说以主人公文素臣为中心,以网格状的手法交叉叙述了他与六位妻妾从相识、相知到相守的过程,虽然其中各有坎坷,但最终都修成正果。
这六位妻妾身上既体现出一些共性,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她们与文素臣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窥探到文素臣的择偶标准和女性观。
文素臣在处理与这些女性之间的关系时,往往要衡量一下情与理之间的矛盾。
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势必会产生一种矛盾的情爱观,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文素臣的择偶标准及其女性观许多学者认为《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是夏敬渠的自况,因此要弄清夏敬渠的情爱观,最直接的路径就要从文素臣的婚姻情况入手。
作为一个男人,在择偶时都有一定的标准。
文素臣娶妻,首先重品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娶妻娶贤的传统,这要求女性要具有孝顺、忠贞、勤俭和有情义等美好的品德。
“在这个讲求…德‟与…孝‟的国度里,好口碑就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赖以生存的本钱,也是她们的经济基础。
”[1]于是,女人们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贤德,积累资本来维护自己在男人眼中的形象和在家族中的地位。
“由内容,可窥见黄氏温婉贤淑之性格。
将其对照《野叟曝言》中,以黄氏为人物原型所创造的角色…田氏‟(文素臣正妻),二者之间,颇为相近。
”[2](P155)具体来看,田氏作为文素臣的正妻,当得知水夫人因璇姑之事而对文素臣大怒时,她挺身而出,将文素臣再三辞绝璇姑一家的苦情禀明水夫人。
事成之后,她亲自为璇姑收拾房间,知道璇姑通晓文墨,就取来书架和一切文房用具,还把自己的算盘拿过来送给璇姑,使得文素臣不得不夸其贤德。
这也确保了她虽然出身不高,但仍能与公主比肩的左夫人的地位。
其次是才貌双全。
文素臣六位妻妾都各具美貌,例如,写璇姑:“髻挽乌云,仿佛巫峰神女;裙拖绿荇,依稀洛浦灵姝。
元精含玉兔之光,目注一泓秋水;秀气撷青冥之色,眉横两道晓山。
笑看万丈银河,欲夺天孙之锦;胸罗二十八宿,常腾宝婺之辉。
”[3](P71)如此美貌,引得公子连城和靳仁都不择手段地想要将她据为己有。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外貌这个肤浅的层面上,他对女方的才学也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璇姑精通算法,素娥擅长医术,湘灵性耽笔墨,难儿武艺超群。
才、貌、德都具备了,接下来她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繁衍子嗣。
小说中写到,文素臣的每一个妻妾都为他生了儿女,共二十四人,儿女又各自结婚生子,到水夫人一百大寿时,已然达到六世同堂的地步,人丁兴旺,可见一斑。
在古代男人的眼中,女人更多地是被看做生育的机器,如果作为一个女人却不能生育,那么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女人,而且她在家中几乎是没有地位的。
从作品中的具体描写可以看出,《野叟曝言》的作者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观念,在婚姻中,女人的地位是需要靠她的生育能力来维持的。
由此可见,文素臣认为娶妻要娶贤惠者和才貌双全者,而且在婚后,一定要能为自己开枝散叶,让自己后继有人。
这种择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
二、情与理的冲突与抉择就婚姻来说,夏敬渠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婚恋自由。
具体来看,小说中的文素臣虽然妻妾众多,但每一位对文素臣都有深厚的感情,并非单纯的政治联姻或者家族联姻。
湘灵与文素臣结缘是因文素臣为她撕衣治痘,湘灵感其恩,性耽笔墨的她被文素臣的才品所吸引,立志非文素臣不嫁,且因思念而奄奄一息,鸾吹看到湘灵的词后评价说:“读妹两词,落予双泪,如听猿啼夜月,雁叫寒霜,恐河满一声阳关三叠,无此酸楚也!忧能令人老,还望贤妹消遣则个!”[3](P470)不仅写出了湘灵文笔之美,还把她对文素臣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生怜悯。
后来由文素臣的朋友洪长卿做媒,出身官宦之家的湘灵如愿成了文素臣的妾。
又如,田氏是文素臣的正妻,小说中文素臣的母亲水夫人说道:当初你父亲死后,家计日落,富室宋祖太因无子息,必欲招你为婿,承受彼业,是我决意力辞。
后来你丈人谪降按察司照磨,代本府阅文,取你案首,托人议婚,我访知媳妇德性,一口应允。
当时亲友见我辞富就贫,颇有以为迂阔的。
那宋祖太为人,仿佛今日之田老,以盘折起家。
他既无子,其毒不得不流于女,我焉肯以汝为之婿,代受其祸乎?[3](P166)水夫人同意让文素臣娶田氏为妻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看重其父亲的官位与家庭的财富,田氏的道德素质较好,这是水夫人选择儿媳妇最主要的条件。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嫁入文家之后,田氏孝顺婆婆,体贴丈夫,对于文素臣纳妾一事也表现得十分大度。
不管是璇姑、素娥、难儿还是红豆,她们都爱慕文素臣的品性或者才能,在对文素臣动心之后,大胆表明自己的心迹,冲破封建束缚,自择其偶,鞭挞了古代讲究门第财产的婚姻观。
但是另一方面,作者仍然摆脱不了古代门第婚姻观的限制,体现了一种矛盾的创作心态。
难儿,武艺了得,帮助文素臣剿灭赤身毒蟒,后来被文素臣推荐入宫,保护圣驾。
由于护驾有功,被封为勇安郡主,在皇上欲把她配与北楚王世子为妃之时,她才表明愿嫁给文素臣做妾,最终如愿。
红豆,原名金羽,系鸾吹之妹,因落水被楚王所救,七岁即被皇上称为女神童,因学识渊博,皇上又命她作为郡主、公主之师,并多次在危难之中为文素臣解围,赢得文家一片赞赏。
璇姑评价道:“那真是神童,性情和厚,学术醇正,更一心为国,翊护东宫,消弭衅隙,如李邺侯之于唐代宗,真国家之福也!知道奴系相公之妾,便百般亲热,说当今之世,擎天玉柱,惟相公一人耳!”[3](P670)之后,皇帝将红豆赐给文素臣为妻,文素臣拒婚不成,红豆最终以公主身份嫁入文家,成了文素臣的右夫人。
作者设计红豆作为公主嫁给文素臣这一情节,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文素臣与鸾吹之间是有情的,但最后却没有走到一起,红豆作为鸾吹的妹妹,嫁给文素臣,也是弥补了文素臣与鸾吹之间的遗憾。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红豆是作为公主嫁给文素臣的,她出身高贵,而文素臣的正妻田氏,家世普通,无法给予文素臣政治上的帮助。
有了公主作为右夫人,文素臣就成了皇亲国戚,有了坚实的社会背景,其社会地位就立刻高出了许多。
同理,难儿作为郡主嫁给文素臣也融合了作者门第情爱观的思想,作者想通过政治联姻来提高文素臣的社会地位,以彰显他“儒家超人”的魅力。
夏敬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婚恋自由,但又不忘遵守封建礼教,寻找情与理之间的平衡点。
面对众多有才有貌有德的女子的追求,文素臣作为一个儒家思想的卫道士,多次选择却色。
例如在庙中,面对鸾吹的诉请托付,文素臣态度强硬,直言却色,最终两人结为兄妹。
又如文素臣在与璇姑双双生情后,虽同床共枕,但仍为礼法所拘。
再从璇姑的一方面来看,她为了素臣,坚持抵抗外界的诱惑,拼死守住自己的贞洁,最终得偿所愿嫁给文素臣。
皋于厚说:“在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融铸了作家的主体精神,读者可以从作品中清晰地感受到作家心灵的律动。
”[4](P153)因而,带有自况色彩的主人公文素臣的种种却色行为,说明了夏敬渠认为男女之间应该发乎情,止乎礼。
双方首先会被对方的某一优点所吸引,继而动情,在相处的过程中,要遵循礼法的约束,体现了作者情爱观中既追求情又遵循理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特征。
文素臣与素娥、湘灵成婚之后,由于璇姑尚在东宫,所以,文素臣希望璇姑回来之后他再去素娥与湘灵房中留宿。
而且素娥和湘灵也支持文素臣的做法,于是导致小说中出现这样一个情节:“是夜,素臣要宿在田氏房中,田氏道:…他们正值吉期,尚知退让,奴岂因以为利?‟”[3](P661)于是就把文素臣劝出房外。
他到了素娥与湘灵门前,竟然也被拒之门外,“要送素臣进田氏房”[3](P661),最后文素臣不得不宿在水夫人的房中。
小说中写文素臣与众妻妾的关系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彻底排除了欲的成分。
但是小说第一百三十而回写文素臣得了失心症,惧见外人,“只把小内监宫女抱着玩耍”[3](P1532),后又写到文素臣与又全之妾在一起的淫乱生活,这虽名为借放荡以避祸,实则是为了满足作者的心理。
因而,文素臣与妻妾们节欲的关系和文素臣在假装癫狂时的疯狂纵欲,都说明他在情与理这个问题上的矛盾。
正如杨旺生所说:“它既遵循着一般色情小说的规律,写了一夫多妻,却有着纯情小说的明显特点,当…处于理智状态时,男女主人公们的行为从不逾轨。
只是当外部原因导致他们暂时陷入疯狂时,他们才会失去自我控制‟。
”[5](P136)三、情爱观的矛盾及其原因从小说中不难发现,夏敬渠鼓励婚恋自由,又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赞美难儿等人积极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举动,却也要接受水夫人为文素臣挑选的贤惠妻子;夏敬渠鄙视门第婚姻,但又向往以联姻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水夫人拒绝了高官家里向文素臣抛来的联姻高枝,同时夏敬渠又不得不找各种理由接受皇帝为文素臣安排的公主妻子。
他一直试图在情与理的矛盾之间寻找着一个平衡点。
那么,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情爱观呢?首先,从思想上来说,文素臣是一个封建卫道士,他有捍卫道统的自觉。
程朱理学讲求限制自己的欲望,以达到天理的高度。
可是文素臣偏偏又娶了六房妻妾,作为圣人却好色,这正是作者创作的矛盾之处。
一方面,他希望文素臣受到各种女性的崇拜,从而凸显他的才能和地位;而另一方面,他又要坚守理学的道德底线,做一个完美的圣人。
于是,夏敬渠设计了文素臣却色的环节,文素臣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拒绝美色,除非是拒绝不了,才会迫于形势而就范。
例如文素臣本意虽然不想娶湘灵,但是湘灵嫁不了他就肯定会郁郁而终,于是,文素臣只好抱着救人性命的心态将湘灵收为妾。
夏敬渠在着力追求一种合乎儒家伦理道德的理想性的情爱观,为了宣扬儒学,他把文素臣塑造成一个儒家超人,因此文素臣在面对人的七情六欲时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将封建礼教与自己的行为统一起来,于是,夏敬渠只能寻找各种道义上的理由让文素臣的“却色行动”失败,从而产生一种符合儒家的人伦道德但又不逾矩的情爱观。
其次,自身条件和生活经历的限制。
《野叟曝言》被冠以才学小说之名,鲁迅先生评价道:“至于内容,则如凡例言,凡…叙事,说理,谈经,论史,教孝,劝忠,运筹,决策,艺之兵诗医算,情之喜怒哀惧,讲道学,辟邪说……无所不包,而以文白为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