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怎样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正确理解常用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理解和分析一篇文章的基础,也是近年中考试题阅读理解的常见考题。
那么,怎样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词语构成的词素,分析推断词义例句:鲁迅洞察一切,与反动派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句中“洞察”一词,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成“洞中察看”,首先要分析理解构成该词语的词素:洞,透彻、深入;察,观察、察看。
字面意思就是观察十分深透。
然后再结合文句理解,“洞察”一词表现了鲁迅先生远大的*眼光及其敏锐的观察力。
二、从词语的相互联系中理解词义每个词语在文章中都不是孤立的,词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复杂多样的联系。
因此,理解词语,要注意从词语间的相互联系中细细体味在文中的含义。
例句:1。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2。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例句中“排出”与“摸出”两个词,在一般意义上都有“拿出”的意思,都是描写付酒钱时的一个动作。
但通过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排出”一词形象地表达了经常欠酒债的孔乙己在有了酒资时的得意神气,勾画出了他爱慕虚荣、想做上等人的心理;而“摸出”一词,则刻画了他勉强能付酒钱时的一副寒*相。
三、从词语所处的语境来理解词义所谓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上下文。
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其本来的意义,但很多词语的词义在文章中往往会因为上下文的关系而有所变化。
例句:1。
……父亲少年出外谋生,*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2。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
“颓唐”一词的本来意义是形容堕落或精神萎靡不振。
但依据词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例1中的“颓唐”是形容父亲半生潦倒、家境衰败的惨淡境况,表达父亲在败落境况下的忧患与哀愁。
例2中的“颓唐”则是形容孔乙己窘迫的神态,表现了他灵魂深处的疮疤被戳痛时骤形于*的窘态。
四、从词语表达的感**来理解词义很多词语富含感**,但词语的感**不是固定的,带什么感**,常常取决于它所处的语言环境。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在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2、把握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特定含义;4、理解词语在特殊语境中暗示的言外之意或隐含的深层含义。
概而言之,一是理解指代含义,二是理解语境含义(二)词语的语境义1、多义词:多义词义项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围、中心的意义;比喻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固定意义2、其他词的语境义: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意义。
与多义词不同,它的意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这个语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例:去年的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天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隐了。
吞咽:尽情地享受。
1)语境义的理解:一个原则是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
下面是方法技巧(1)借助该词的基本义;(2)分析该词在句中的搭配成分或修饰成分;(3)联系上下文的感情色彩(褒贬中);(4)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讳饰义、反语义)(5)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概而言之:一是借助词的基本义;二是词语所处语境。
2)从探究词语的搭配关系方面入手正确地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也就是要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而关键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2、从释句处入手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
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答题技巧
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答题技巧一般如下:
词语的基本义。
在说明文中,它通常是指词语最常用的意义,这是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在议论文体或新闻文体中,它通常保持中性态度,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词语的语境义。
在文学文体中,词语有时会临时赋予某种新的含义,这是为了适应表达的需要。
这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需要找到这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感情倾向,这可以通过对前后的句子进行分析来完成。
回答这类问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定位词义:在文中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确定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
2. 理解词义:根据词语在句子或段落中的意思来判断,是表示说明还是比喻、拟人等。
3. 整合信息:将找到的所有与该词相关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答案。
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常是临时赋予的,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词语的感情色彩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带有不同的感情倾向。
回答问题时要根据具体的文章体裁和语境,选择适合的词语义项进行回答。
四年级阅读理解技巧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理解的关键期,阅读理解技巧的掌握对于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在阅读理解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正确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准确理解整个文章的意思。
那么,四年级阅读理解技巧中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呢?首先,四年级学生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要注重上下文的语墅。
通常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墅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因此,通过上下文的语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一个生词可能会在前文或后文中有解释或者同义词,四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其他词语来联想、推测生词的意思。
其次,四年级学生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通过找出关键词来帮助理解。
有时候,文章中一个生词的意思并不容易理解,但是通过找到文章中其他关键词,可以帮助四年级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生词的意思。
比如,“热情”这个生词,如果不知道它的意思,可以通过关键词“笑容”、“热情洋溢”等来帮助理解。
第三,四年级学生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文章中的句子、段落之间通常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通过这些逻辑关系,四年级学生可以推测出生词的意思。
比如,“这个小女孩不停地嘴上说着某个单词,看起来非常开心。
”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可以推测出“开心”这个生词的意思。
最后,四年级学生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通过词语的词根、词缀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有时候,一个生词的词根、词缀可以帮助四年级学生找出其意思。
比如,“un-”前缀表示否定,所以“unhappy”就是不开心的意思。
综上所述,四年级阅读理解技巧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找出关键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词语的词根、词缀等方法可以帮助四年级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多积累一些方法和技巧,相信能够在阅读理解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0字】。
如何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中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看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在今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许多分析词语含义的试题都需要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一方法尤其要认真掌握.
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结句中,则需要我们根据上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须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词语的妙用:
1.解释词语(在语境)的意思;
2.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思想主题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
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的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阅读理解中的词语意思的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是很多考试中都会出现的题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含义。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 上下文理解:有时候文章中的词语并不容易理解,但是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测出它的含义。
例如,如果文章中提到“他的表情十分阴郁”,可以推断出阴郁的意思是悲伤或沮丧。
2. 对比分析:有时候文章中会出现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如,如果文章中提到“他的笑容跟以前相比更加明亮”,可以推断出明亮的意思是开心或愉快。
3. 前缀后缀:有些词语有特定的前缀和后缀,通过这些前缀和后缀可以推测出词义。
例如,如果文章中出现了“re-”,可以一定程度上推断出这个词的含义与“再次”“重复”有关。
4. 根据词性:有些词语的含义与它们的词性有关。
例如,动词“细看”和名词“细节”表示的含义是相似的。
5. 查字典: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解决,可以尝试查字典来查找词语的含义。
以上是阅读理解中词语意思解题的一些技巧。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含义,提高阅读理解的得分。
- 1 -。
如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在阅读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词有多种意义,但是这个词在文中使用时又只能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有时甚至在词典中也找不到确切解释,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呢?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确定它的读音、色彩、意义、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一)根据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具体含义《九年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的基础上,再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数一数二”这个词,孤立地看很难判断它的具体意义,可能是指数(shǔ)数(shù),也可能是指顺序排在前头。
但如果说“他的技术在我们中间可算得上数一数二了”,那么这个“数一数二”的意思就具体了——强调这个人的技术在我们几个人之中很突出。
如果上下文还有更具体的材料可凭借,比如乒乓球,那么“数一数二”就更具体了。
再如,早饭快熟的时候,我家来了个熟人,他是我下放时的朋友,听他说如今在乡里开拖拉机,而且开的挺熟。
我问他进城干什么,他说田里的谷子快熟了,来买台打谷机。
这段中有四个“熟”字,但意思各不相同,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切理解。
第一个“熟”字是指饭达到可吃的程度,第二个“熟”字是熟识之意,第三个意思是熟练,第四个是成熟。
(二)根据全文的内容来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有些词义的确定,必须从全文着眼考虑,文章整体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表达作者什么样的爱憎感情,这样才能准确理解。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里有一句话,“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的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如果单从这一句理解,把“珍贵”理解成“珍奇贵重”是不对的,它在这里既不是“珍奇贵重”之意,也不是“来的非常不易”之意,只有从全文内容考虑,我们才能理解这里的“珍贵”是“有特殊意义”的意思。
(三)结合修辞方法分析词语的具体含义在一些句子中,由于使用了比喻、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那么对文中的字词的理解就不能停留在本意上,要弄清它在特定语境下的本意和临时意义才行。
如何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如何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那么,什么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呢?所谓“重要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或体现作者观点的,或反映深层含义的,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字词。
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在解题时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1、自然科学类文章中的名词术语,其含义必须准确而严密,文章中对名词术语的准确认知,通常是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
如定义“人”,人(被定义者)是会说话能制造工具(种差)的动物(属概念)。
由此可见,被定义者包含于属概念,属概念又包含若干种概念;种差,即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差异,是种概念(即被定义者)的特有属性。
解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是: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
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选项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捷地选出答案。
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
[方法示例](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7题)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解题指导]解答此题的有效信息是原文第二段中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
这一有效信息准确界定了“温室效应”(即被定义者)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素:一是主体“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二是原因“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三是属概念“保温效应”。
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1. 上下文理解:根据句子或段落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如果说“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总是在努力学习”,那么“勤奋”可以理解为“努力工作或学习”。
2. 反义词理解:通过对词语的反义词进行推测来理解其意思。
如果说“这个任务很简单,不需要太多思考”,那么“简单”可以理解为“不复杂或容易”。
3. 同义词理解:通过找到与词语意思相似的其他词来理解其意思。
如果说“她非常善良,总是愿意帮助别人”,那么“善良”可以理解为“慈善、友好”。
4. 构词法理解:通过拆解词语的构词成分来理解其意思。
如果说“他非常勇敢,敢于面对困难”,那么“勇敢”可以理解为“无畏或大胆”。
5. 逻辑推理理解:通过逻辑推理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果说“她是一个令人钦佩的领导者”,那么“钦佩”可以理解为“值得尊敬或赞赏”。
6. 比喻理解:通过将词语比喻为其他事物来理解其意思。
如果说“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那么“温暖”可以理解为“令人感到舒适或安慰”。
7. 词根词缀理解:通过对词语的词根和词缀进行分析来理解其意思。
如果说“这本书很有教育性”,那么“教育性”可以理解为“具有教育价值或能够教育人”。
8. 比较理解:通过将词语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来理解其意思。
如果说“这个城市很繁华,就像一个不夜城”,那么“繁华”可以理解为“热闹或繁忙”。
9. 情感推断理解:通过对说话人的情感和语气进行推断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果说“这部电影真无聊”,那么“无聊”可以理解为“乏味或枯燥”。
10. 文化背景理解:通过对特定文化背景的了解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果说“他是一个风趣的人,总是能让人开怀大笑”,那么“风趣”可以理解为“幽默或诙谐”。
11. 定义解释理解:通过查阅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来找到词语的定义并理解其意思。
如果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那么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来获得其确切含义。
12. 个人经验理解: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背景知识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果说“这个城市很安静”,那么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其意思。
如何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作者:潘宁
来源:《阅读(高年级)》2017年第03期
汉语言词汇浩如烟海。
其实,汉语言不但词汇总量丰富,而且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也是丰富的,很多词语具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当把一个词语放到文章中的时候,它还具有了在这篇文章中独特的意思,这里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如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这是各种花儿的祖先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生存繁殖逐步形成的结果。
植物在什么时候开花,往往与外界的温度、湿度、光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珍贵的昙花,它的花瓣又大又娇嫩。
白天阳光太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这时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
在深夜,往往气温过低,对它的开花也不适宜。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钟的气温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欣欣然徐徐张开了浅雅的苞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要理解一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当然要结合文章,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但是怎么解答呢?首先找到这个词语在文章中描写的对象,然后想一想这个词语是如何形容这个对象的。
按照这个方法,我们来解释“密不可分”就比较容易了——形容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湿度、光照的关系很紧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父亲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父亲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父亲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人只认得钱,托他们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聪明”是一个褒义词,指人天资好,理解记忆能力强。
但是用在这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含有作者的自责、悔恨,这是一种褒义词贬用的方法。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时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需要我们结合这篇文章的背景。
“我”的伯父是鲁迅先生,他生活的年代是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时期,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当然要受到敌人的迫害。
知道了这些,“碰壁”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
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春天”原本指现实中的春季,但在这里作者把儿童比喻成了“春天”,是说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
因此,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时还需要注意词语是否具有比喻义。
亲爱的同学们,以上技能你们掌握了吗?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理解关键词语的本义,更要掌握它们在文中的意思,这样可以轻松地理清文章线索,把握人物性格,从而深入了解文章主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