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创造性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创造性?

“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这是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展望新世纪的讲话。我是深有感触:知识经济时代,国家拥有大批的自主创新成果并且能够不断产生新的自主创新成果,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而自主创新的基础在于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创造性教师。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作为一名教师,结合自身谈谈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力。。

教师劳动是指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和完成的实际劳动。关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里的关键是“创造性”。怎样的教师劳动才具备创造性特征?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组成,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它又包含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有三个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我觉得每位教师都具有创造力。同样一节课,各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认真备课,备课内容可以一样,但教学效果不一定一样。我们要考虑到人的因素、环境因素。比如说1班和2班上同样的课,学生不一样、上课的时间不一样、上课的气氛也不可能一样。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能死搬硬套、按照教学设计一成不变的去上课,需要自主创新,灵活掌握,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应该说每节课都自觉不自觉的体现着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自己摸索、大胆创新、自主创新,才能将这门课程顺利开设下去。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创新精神,不具备创造力,他所执教的课程就没有了生命力,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创新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教师应该不是称职的教师。

几千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俗语说:“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教师必须打好自身基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无亏于这份职业。推陈出新就要据有创新精神创造力。

怎样能做到随机应变且别出心裁的创造性呢?那就是教师专业素质中要有充分的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以为创造性行为提供条件。在教师的自我意识中,包括言行举止展示在内的所有专业劳动,都是面向因多样而未确定的学生群提供服务。学生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和知识也不同。怎样把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同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这不是靠一成不变而机械固定的一套方法方式可以实现的。根据儿童的变化和发展,选取相应教育方法,这需要教师的创造力。教师创造性意识的培养是建造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基础上的。

意识到教师劳动需要创造性之后,教师本人怎么把它应用到思维活动中去,就会是一种主动的习惯方式。影响创造性的有知识、智力、个性和环境等因素,发展教师创造性思维、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思维印痕,表明教师追求专业成长内涵中,必须包含对这些因素的完善。结构合理的知识、足够的智商水平、上进自主的毅力和开放性的环境,本身是对创造性意识做出的思维反应。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劳动,比如教案设计、课堂组织、课堂观察判断和测试的推敲验证,无的放矢或刻板机械,可以说是把教师职业和工作看成一种“传声器”“复印机”,不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劳动,典型表现在一个教案可以用上一辈子、用在所有的学生身上,课堂过程就是教案的照搬。当然,其结果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否认学生是能动的,自顾自的唱独角戏。

创造性并非一次教学活动中的“点睛之笔”,创造性深嵌于教师劳动中,是本质特征所在。刘德武老师的创造性,不在于他使用的迁移法是个人的独创,而是面对课堂中的特定情景,恰如其分和不失时机地使用了产生实效的有效方法。这就表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深深地结合现场实际、因应现场实际的。某些创造性就表现在方法的生动有效组合上。创造性劳动

也给教师工作带来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思考和行为。

创造性和创造力是对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劳动的根本要求。总的来说,创造性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属性之一。教师劳动的有效和成功,有赖于这种创造性的开发和发挥。可以想象,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劳动和教育活动味同嚼蜡,既引不起学生兴趣,也是使教师劳动陷入僵硬单调之死胡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