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联邦经济概况与中缅合作前景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0
东盟十国投资指南之四(缅甸篇)缅甸一、基本国情介绍国名全称:缅甸联邦国土面积:67.65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5750万(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2.3万亿缅元(2009年,按官方汇率计算,约410亿美元)货币名称:缅元(KYAT)汇率:官方汇率1美元≈5.6缅元市场汇率1美元≈1000缅元(2010年2月)官方语言:缅甸语主要宗教:缅甸是个信仰自由的国家,不同宗教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信仰佛教人数最多,占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的89.3%。
基督教占5.06%,伊斯兰教占3.8%,印度教占0.5%,崇神教占0.2%。
气候: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国土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小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处于亚热带。
全年气温变化不大,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0℃-25℃;最热月(4、5月间)平均气温为25℃-30℃。
缅甸雨量丰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6、7、8三个月。
缅甸全年分为热季、雨季和凉季三季。
二、中缅经贸合作(一)双边贸易据中方统计,2008年,中缅双边贸易额达26.2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我对缅出口19.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4%,我自缅进口6.48亿美元,同比增长71.2%,我对缅贸易实现顺差13.31亿美元。
2009年,中缅双边贸易总额为29.0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
其中我对缅出口2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4.3%;我自缅进口6.46亿美元,下降0.2%。
(二)我对缅投资据缅方统计,截至2009年3月31日,我对缅投资累计达13.31亿美元,其中对矿产、电力、油气领域的投资分别为8.66亿美元、2.81亿美元、1.24亿美元,我在缅投资位居泰国、英国、新加坡之后,继续保持第四位。
据中方统计,截至2009年3月底,缅在华投资项目累计222个,合同外资3.20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93万美元。
(三)我在缅承包工程情况据我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3月,我在缅甸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合同额58.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9.1亿美元。
中缅边境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建议摘要:中缅边境贸易的不断增长使得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双边协议和金融机构间的制约等因素,中缅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障碍、对比国内外相关和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中缅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顺利进行,从而更好地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缅边境,人民币跨境结算,障碍,对策建议一、背景介绍随着中缅两国关系的不断加强和边境贸易的不断增长,中缅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日益增加。
而目前,中缅之间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中缅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顺利进行,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二、障碍分析1.历史遗留问题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缅之间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缅甸原英属殖民地时期存在的几个地区与中国接壤,但如今已成为缅甸领土,因此对相关区域的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实行了一些控制和限制,导致边境地区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很难实现。
2.双边协议的限制2004年,中缅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民主共和国边境合作协议》,以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然而,该协议在人民币跨境结算方面存在一些条款限制,如只能在协议规定的边境口岸进行结算,无法在中缅两国内部自由跨境结算。
3.金融机构间的制约目前,缅甸许多金融机构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和管理方法的问题,跨境结算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中缅之间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
同时,中缅之间对跨境支付和结算规则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差异,加大了人民币跨境结算难度。
三、对策建议1.加强沟通针对中缅边境的历史遗留问题,两国应加强沟通,形成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同时,两国应在签署新的双边协议时,尽量减少针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限制,开放更多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口岸,促进中缅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自由化。
2.培育金融机构中缅两国应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缅甸金融机构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跨境支付和结算的能力。
从德宏视角看中缅农业合作的发展前景摘要:德宏是云南省与缅甸接壤的6个州市之一,国境线长503. 8公里,占滇缅国境线长的四分之一。
自实施替代种植起,德宏拉开了与缅甸农业合作的序幕,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德宏的实践具有典型意义,对相关问题善加破解,则可对中缅农业合作向纵深发展产生良性促动作用。
关键词:对缅农业合作;发展前景;德宏视角一、德宏与缅甸农业合作的基本情况毒品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各国政府都不遗余力的打击贩毒吸毒,20世纪90年代后,毒品问题不但没能根治,反而愈演愈烈,迫使世界各国把目光放在根除毒源上。
不断对毒品种植、生产的国家或地区施加压力,敦促他们全面禁种罂粟、大麻等。
为此,缅甸克钦地方民族组织主席布朗生在1991年4月宣布在克钦控制区全面禁种罂粟,让烟农改种其它经济作物。
德宏顺势开拓性的开展了“政府倡导、市场导向、企业为主”的境外替代种植行动,从此拉开德宏与缅甸农业合作的序幕。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德宏参与境外替代种植的企业达31家,主要种植有甘蔗、橡胶、柠檬、麻竹、咖啡、石斛、腰果、玉米等,据我们对瑞丽、陇川、盈江的调研资料进行不完全统计:协议种植总面积115万亩,实际种植18. 68 万亩,协议投资4. 2亿元,实际投1.02亿元。
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緬甸掸邦的木姐、九谷、腊戍、南度、木帮、东枝及克钦邦第一、二特区的迈扎央、木巴坝、南伞坝等地区,沿德宏州国境线纵深深入(直线距离)20——30公里,少数深入近百公里。
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六种:一是合资开发,如瑞丽市金星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3月与缅甸国防武装特警部队滚弄开发公司、緬甸银月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资在缅甸掸邦北部滚弄市开展替代种植15万亩天然橡胶,签约资金9,000万元,其中,中方公司占50%,缅方两公司各占25%。
二是参股开发,如1998年瑞丽和兴商贸有限公司出资150万元,参与缅甸阿夏莱教家庭有限公司已种植的1.78万亩天然橡胶的开发。
中国对缅甸经贸发展动态研究中国和缅甸是传统友好邻邦,两国历史交往悠久、经贸往来密切、文化交流丰富。
近年来,中缅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在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的承建、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推进。
当前,中缅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倡议,促进了亚洲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
而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家,缅甸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对外发展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中缅经济关系回顾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缅经济关系逐渐发展。
1990年代初期,中国在果敢等地修建中缅油气管道,加强了中缅经贸往来。
2001年缅甸轰炸事件后,中缅双边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方积极帮助缅甸发展经济,并成为了缅甸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
在双边经济合作中,中缅油气合作是最为明显的特点。
当前,中缅油气管道已经具备日输送原油和天然气能力。
据统计,2019年1至10月,中缅原油进口量为239万吨,同比增长43.17%;天然气进口量为10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1%。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农业技术、通信卫星等领域,中缅经贸合作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中国在缅甸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缅甸首个现代化高速公路、红河-瓦砗铁路、曼德勒堤防修建、中缅边境贸易区建设等。
此外,中缅经济合作区和中缅经济走廊也是中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中缅经济合作区占地约15.3平方公里,包括中缅产业园、中缅农产品贸易中心、中缅物流中心等;而中缅经济走廊则是亚洲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缅经贸合作瓶颈尽管中缅经贸合作在不断加强,但在实施时仍然存在不少瓶颈。
首先,双边官方贸易仍然不平衡。
据统计,2019年1至10月,中缅进出口总额为197.9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缅甸出口到中国的商品约占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农产品和木材。
中方对缅甸的出口也以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钢铁等制成品为主,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制成品优势。
“一带一路”下中缅边境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王婕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摘要: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各国积极寻求区域合作机会,以期获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红利。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国和缅甸作为区域经济合作体内的两个国家,双方经贸往来日趋频繁,贸易成果日渐显著。
深入分析中缅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现状、基建、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制约问题,促进经贸发展,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速优化贸易结构、解决贸易不平衡;加强政策沟通、促进政治互信。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缅边境贸易;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1-0032-02收稿日期:2020-09-03作者简介:王婕佳(1990-),女,浙江绍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
一、中缅边境贸易现状(一)中缅边贸成交额本文以2012-2018财年(2012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为例,统计了缅甸对外边境贸易总额以及中缅边境贸易总额,并对其做出分析。
2017-2018财年,缅甸边贸总额达84.64亿美元。
其中,中缅边贸额为67.54亿美元,占缅甸边贸总额的79.80%,同比增长1.63%。
在2013年“一带一路”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提出后,两国边境贸易额不断增加,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于边境贸易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边境贸易这部分,缅甸对中国有较高的依赖程度。
表12012-2018财年中缅边境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2012-20132013-20142014-20152015-20162016-20172017-201834.3342.6152.0071.5474.4084.6429.0035.8044.6058.4458.1667.5484.47%84.02%85.77%81.69%78.17%79.80%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驻缅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官网数据整理(/)(二)中缅边境开放口岸现状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与载体,中缅边境贸易主要依托口岸为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合作协议文章属性•【缔约国】缅甸•【条约领域】环境资源能源•【公布日期】•【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内比都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在下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简称为“中方”,该表述视为包含其继承国;缅甸联邦政府简称为“缅方”,该表述视为包含其继承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合称为“双方”)鉴于:二〇〇五年七月四日在北京签订的《缅甸联邦能源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二〇〇八年一月二日在北京签订的《缅甸联邦能源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油气领域合作的会谈纪要》;双方认为在油气领域的合作符合两国利益,加强这种合作对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双方支持建设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项目,并希望共同促进项目的实施和安全可靠运行,以进一步扩大双方在油气领域的长期互利合作;双方按照平等互利,长期合作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第一条天然气管道项目一、双方同意,通过中缅天然气管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供气100亿立方米/年,稳定供气30年。
为达到上述目的,缅方同意将A1、A3区块天然气按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MOGE)、大宇联合体与中国联合石油公司(CHINA OIL)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签署的缅甸税气田购销协议出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为资源国,缅甸应考虑将境内其他区块未来天然气优先出售给中方。
二、双方同意,支持各自指定的公司合作建设中缅天然气管道,管道的起点为缅甸西海岸兰里岛,管道的终点为中缅边境缅甸境内交付点。
三、双方同意,中方指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作为中缅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的具体执行单位,缅方指定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为中缅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的具体执行单位。
双方同意,大宇联合体参股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
中缅与印缅经济关系的比较研究缅甸地处南亚和东南亚的交界处,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其“挪不走的邻居”。
当前,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寻求经过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同时印度也积极从“向东看”向“向东干”转型,积极拓展与缅甸等东盟国家的地缘经济合作,在此背景下,研究比较中缅与印缅这两对双边关系,更为必要,也更有意义。
本文试从比较的视角出发,关注中印两国与缅甸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框架和特点,进而对未来中缅、印缅经济关系的走势做出预判。
当前国内学者对中缅关系有过较为充分的研究,部分学者的研究涉及中国对缅经济关系,他们指出中缅经济关系的形成受到缅甸政治环境、中国对缅产业需求和中缅双方政治考量的影响。
与之相比,学界对印缅关系的关注还较为有限,已有一些学者尝试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印度文化对缅甸文化的影响,以及英帝国时期印缅的冲突与合作。
近年来,也有学者在不断地关注印缅关系的发展动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但是鲜有专门针对印缅经济关系的系统研究,更缺乏对中、印与缅甸经济关系的比较分析。
一、中印两国与缅甸经济关系的历史脉络(一)中缅经济关系的历史脉络中缅于1950年正式建交。
中缅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奠基阶段(1950年-1962年)、波动发展阶段(1962年-1988年)、全面提升阶段(1988年-2010年)。
这三个阶段恰好反映出两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执政思路的变化。
中缅经济关系伴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起伏而变化。
1954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了《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同年11月,缅甸总理吴努访华,签订了多项货物互换和贸易协定,并互设领事馆。
1955年,两国达成更细致的合作协议,签订了航空运输协定和邮电协定。
1956年,中缅民用航线通航。
1956年12月,周总理再次访缅,促进中缅关系的发展此后两国高层互访与民间交往都顺利展开,两国还解决了边境勘测划界的问题。
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本法律法规信息已被VIP在线数据库优先收录了解更多>>•【法规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颁布单位】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发文字号】•【颁布时间】1997-3-25•【失效时间】••【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签订日期1997年3月25日生效日期1997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为了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两国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认识到共同维护与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稳定和安宁的必要性,认为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将为两国边界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往来提供方便,并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着的传统的胞波情谊,达成协议如下:第一部分定义第一条在本协定中:一、“边境地区”系指附件一所列的中方一侧的县(市)、缅方一侧的镇区。
二、“边民”系指在边境地区的任何一方的常住居民。
三、“地方当局”系指本协定第四条所指、经各自政府授权处理边界事务的双方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四、“执行公务人员”系指各自任命的边防代表、边防副代表和联络官;从事边防检查、海关、商检、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及在贸易组织工作的人员;官员;以及从事文化、体育和卫生工作的人员。
五、“界河”系指边界线所通过的河流、小溪和渠道。
第二部分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和界线标志的维护第二条中缅两国边界已根据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划定和标志。
双方重申尊重两国的边界线及界线标志。
第三条双方依据下列文件的规定维护两国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界线标志和方位物:(一)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三)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四)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缅甸瑞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缅甸瑞丽是中缅边界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地处云南省瑞丽市境内,是中缅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和中缅经济合作的重要节点。
本文将围绕缅甸瑞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1.地理位置优势缅甸瑞丽地处中国和缅甸交界处,是中缅边境贸易的重要枢纽。
其地理位置优势使得瑞丽成为中缅经济合作的重要节点和贸易中心。
进出口贸易、跨境旅游和物流运输业是瑞丽的主要经济支柱。
2.贸易合作的深化近年来,中缅两国经济合作逐渐深化,中缅贸易额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
作为中缅边境上的重要贸易通道,瑞丽对于中缅贸易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瑞丽市政府致力于提升边境贸易的便利化程度,加强与缅甸的贸易往来,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3.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瑞丽成为中国游客前往缅甸的重要出境口岸。
近年来,中缅边境旅游逐渐兴起,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
瑞丽市政府加大了对边境旅游的投资,建设了多个旅游项目和景点,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未来趋势分析1.贸易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缅甸之间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缅甸作为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经贸伙伴,将与中国深化合作,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瑞丽作为中缅边境上的重要贸易通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贸易合作的潜力巨大。
2.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中缅边境旅游作为瑞丽的重要支柱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两国之间交往的加深,中缅边境旅游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瑞丽市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和景点,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物流运输的发展空间广阔中缅两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
瑞丽地处中缅边界,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节点,将受益于中缅物流合作的发展。
未来,瑞丽可以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与缅甸之间的物流合作,扩大物流服务的范围和规模。
结语缅甸瑞丽作为中缅边境上的重要城市,在经济合作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缅甸国家概况第一章小结缅甸联邦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简称缅甸,是东南亚国家(地区)联盟的成员国。
1.1.1地理概况缅甸位于亚洲中南半岛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毗邻,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和泰国相连,西南濒临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西部和西北部与孟加拉国和印度接壤,海岸线长2,832公里,国土面积67.66万平方公里。
缅甸全国分为7个省、7个邦和2个中央直辖市。
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国土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小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处于亚热带。
缅甸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灾害较少。
2005年,缅甸首都由仰光迁至内比都,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唐河谷的狭长地带,属缅甸中部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全市总面积2,725万平方英里,人口约92万人。
仰光是缅甸第一大经济中心,是仰光省省会、缅甸最大城市、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仰光下辖33个镇区,面积312平方英里,人口约600万,其中华人华侨约20万。
1.1.2政治概况1974年缅甸制定了《缅甸社会主义联邦宪法》。
1988年军政府接管政权后,宣布废除宪法,并于1993年起召开国民大会制定新宪法。
2008年5月,新宪法草案经全民公决通过,并于2011年1月31日正式生效。
2008年宪法规定,缅甸是一个总统制的联邦制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度。
主要政党包括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全国民主联盟、民族团结党、掸族民主党以及若开民族发展党。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
缅甸联邦议会由人民院和民族院组成,实行两院制。
当前缅甸政治的基本特征是议会选举制度。
2011年缅甸联邦议会召开首次会议,确定改国名为“缅甸联邦共和国”,并启用新的国旗和国徽,军政府同民选政府进行了权力交接。
同年,缅甸举行全国选举,民盟赢得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各半数以上席位,获得单独组阁权。
缅甸法院和检察院共分4级。
设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下设省邦、县及镇区3级法院和检察院。
丝路65国国别市场指引连载——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简称为缅甸,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其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中缅国境线长约2185公里,其中滇缅段为1997公里。 产业&资源 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甘蔗和黄麻等。缅甸森林资源丰富,全国拥有林地3412万公顷,覆盖率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产量最大的国家。全球95%的翡翠、树化玉产自缅甸,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钨、锡、锑、铅锌、铜、锰、金、银以及煤等。 投资环境 缅甸在军政府领导下的几十年中,一直处于孤立状态。在这期间,几乎没有跨国公司把缅甸视为可以投资的热土。2011年初吴登盛当选总统,领导国民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举措实施改革开放。除了政治领域的改革之外,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改善了腐败问题,完善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鼓励外国公司向缅甸逐渐开放的经济领域进行投资等。 投资合作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底,外国企业在缅甸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投资115个项目,投资额达143.72亿美元,占外商在缅甸投资的32.46%。目前有16个国家在17个内陆天然气开采区块经营,有15家公司在20个近海天然气区块进行勘探和生产。中国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北方石油以及泰国的PTTEPI 、韩国的大宇、法国的道达尔、越南石油等公司都已与缅甸签署油气勘探开发区块协议。 中缅双边合作 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建交以来,中国一直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发展与缅甸的传统友好关系,双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中缅两国友好关系继续稳步发展,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从原来单纯的贸易和经援扩展到工程承包、投资和多边合作。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我对缅主要出口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纺织品、摩托车配件和化工产品等,从缅主要进口原木、锯材、农产品和矿产品等。为扩大从缅甸的进口,我先后两次宣布单方面向缅甸共计220个对华出口产品提供特惠关税待遇。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4年,中缅贸易额249.7亿美元,同比增长144.9%,其中我出口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7%,进口156亿美元,同比增长446.2%。中国为缅第一大贸易伙伴。缅甸已经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和投资目的地。 尽管缅甸经济基本稳定,拥有很强的增长潜力,但因为它在经受几十年的市场混乱后,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同时该国家也更易受通货膨胀和货币波动的影响。未来几年,商业运营方面的挑战和其他威胁仍需关注。
思想战线 2012年第2期第38掌№.2,2012 Vo1.38 中缅油气合作:进展、动因、挑战与前景
一、
中缅油气合作的快速发展
中缅油气合作从2001年开始起步,但发展 迅速,其中中缅油气管道是标志性的旗舰合作 项目。迄今为止。中缅油气合作集中在勘探、 运输等领域,炼化和销售方面的合作较少。 (一)中国油气公司积极参与对缅甸的油气 勘探- ̄9:F发 从2001年至4"-。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等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都先后在缅甸开展了油气 勘探业务。2001年11月16日,中石油 (cNPc)旗下的中油国际有限责任公司(CIL) 与中油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合营公司,共同投资 缅甸的油田项目。这是中缅油气合作的开始。 此后。中国企业先后与缅甸能源部下属的缅甸 石油与天然气公司签署了勘探和开发缅甸油气 的合同。根据缅甸能源部公布的信.0,-,到2008 年,中资公司在缅甸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投资项 目已经有10个。 (二)中缅油气管道顺利签约并开始修建 中缅油气管道最初由云南大学的3位学者 在2004年7月提出,很快进入两国政府决策层 面进行考量。2006年11月,中缅两国代表签 署了《缅甸联邦能源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 有限公司关于共同开发缅甸境内天然气项目合 作的谅解备忘录》,奠定了两国天然气合作的基 础。经过谈判,2008年6月20日,中石油、缅 甸能源部、韩国大宇、韩国燃气、印度石油和 印度燃气等四国六方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共同签 署了3个重要文件。2008年12月24日,上游 气田开发联合4#-与中石油在缅甸仰光签署了 《关于瑞气田的天然气购销协议》。2009年3月 26日。两国能源部门领导在缅甸签署了《关于 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2009 年6月16日,中缅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开 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谅解备忘 录》。至此中缅之间关于油气管道的全部协议签 署完毕。2009年10月30日,中缅油气管道的 关键工程皎漂港码头动工。2010年6月中缅油 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中缅石油、天然气管线均起于缅甸西海岸 马德岛的皎漂,经缅甸若开邦、伊洛瓦底省、 勃固省、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从木姐经 陈 茵 瑞丽进入中国。中缅油气管道原计划2013年4 月建成投产,目前已进入全面施工的高峰期, 其中米坦格河跨越工程、4 ̄-';8-瓦底江穿越工程、 卡拉巴及耶罔gr,-海沟穿越工程等三大4,2制性工 程进展顺利。 (三)中缅两国在炼化与销售方面的合作 早在2004年,中石化云康公司就与缅甸人 合作。在缅甸的木姐、腊戍和曼德勒设立了15 个加油站,从事成品油的批发和零售,每月销 售量在2 000吨左右。此外,根据中缅油气管 道的相关协议,中石油将协助缅甸在曼德勒新 建一座炼油厂,中方投资51%,缅方投49%, 计划日炼油量为5.6万桶。 二、中缅油气合作进展顺利的动因 中缅油气合作之所以进展顺利,关键是项 目本身对双方而言是互利共赢的。 (一)缅甸方面的动力 缅甸选择和中国开展油气合作,主要是由 其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需求所决定的。 首先,2003年5月30日昂山素季又一次被 软禁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甸的制 裁急剧升级,缅甸迫切需要中国的支持来缓和 国际社会对缅甸的压力。而开展油气合作尤其 是修建中缅油气管道对改善中国能源安全具有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缅甸军政府希望 通过油气合作迅速地巩固和深化中缅关系。 其次,与中国开展油气合作的经济收益将 高于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且比较快捷。中国和 缅甸在资源、资本、勘探开发技术和市场方面 均有较强的互补性。缅甸的油气资源丰富,但 是缺乏资金和技术,油气的开采、加工和生产 技术方面都十分落后,加之西方主要油气公司 受到对缅制裁的限制,因此,缅甸军政府为了 能够尽快地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 优势,选择了资金和技术雄厚且中国政府能主 导的中石油合作。 第三,充分发挥缅甸的地缘优势,改善其 外交处境。缅甸政府官员和学者都认为,处于 东亚、南亚、东南亚三大板块以及中印两个大 国之间的缅甸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缘优势 是缅甸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缅甸也深谙,中 国与缅甸修建油气管道是第一步。还要沿管道
引言:缅甸作为一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国家,拥有广阔的资源和潜在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目光。
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缅甸的投资环境相对较为复杂。
本文将对缅甸的投资环境进行优劣势分析,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的投资情况,为其做出明智的决策。
概述:缅甸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国家,与中国、印度和泰国等国家接壤,具有广阔的自然资源和潜在的市场。
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缅甸的投资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尽管如此,缅甸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进入。
下面将详细分析缅甸投资环境的优劣势。
正文:一、政府政策优势1.1.政策稳定性:缅甸政府一直致力于吸引外资,并重视投资者的权益保护。
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投资优惠政策,如减税、免税、优惠贷款等,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2.开放市场:缅甸正在逐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并积极吸引外资进入。
政府鼓励外资在多个行业进行投资,为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1.3.建设基础设施:缅甸政府也在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例如,缅甸正在修建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并扩大电力供应等。
二、资源优势2.1.面向世界贸易:缅甸地处亚洲次大陆的心脏地带,是主要国际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
投资者可以利用缅甸的地理位置,将其作为贸易和物流的中心,打开连接世界各地的贸易通道。
2.2.丰富的自然资源:缅甸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等。
这些资源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能源、矿产和农业等领域。
2.3.潜在的市场:缅甸人口众多,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中产阶级的崛起,缅甸的消费市场将成为投资者的重要目标。
三、劳动力优势3.1.人口红利:缅甸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人口多且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为投资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
投资者可以在缅甸雇佣高素质且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缅甸投资指南缅甸投资环境的优劣势分析(一)引言:缅甸作为一个新兴的投资目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缅甸的投资环境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些独特的优劣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缅甸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缅甸,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正文:1. 经济潜力- 缅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为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 缅甸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吸引了外资进入,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 缅甸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印度等大国接壤,有利于发展贸易和经济合作。
2. 法律和政策环境- 缅甸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改革,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营商环境。
- 缅甸加入了多个国际经济组织和协议,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和机会。
- 缅甸政府鼓励外资投资,并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3. 市场前景- 缅甸国内市场巨大,人口超过6000万,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 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为各个行业的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缅甸正积极推动国内企业国际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为外国投资者带来更多商机。
4. 挑战与风险- 缅甸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包括交通、电力等方面,可能对投资产生一定的限制。
- 缅甸的政治环境相对复杂,政策的变化随时可能对投资造成影响。
- 缅甸的法制建设相对薄弱,法律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可能对投资者权益产生一定风险。
5. 投资建议- 在投资缅甸前,投资者应充分了解缅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熟悉当地的法律和政策。
- 在选择投资领域时,可以根据缅甸的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投资方向。
- 投资者应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当地的商业习俗和文化。
总结:缅甸的投资环境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经济潜力、法律和政策环境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
然而,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缅甸国家概况●中缅关系一、双边政治关系回顾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
两国于1950年6月日正式建交。
五十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六十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率先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
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中缅领导人有着互访传统。
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老一辈中国领导人都曾访缅,缅甸吴奈温主席、吴山友总统和吴貌貌卡总理等也多次访华。
周总理九次访缅和吴奈温十二次访华被两国人民传为佳话。
近年来,两国继续保持高层互访,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1991年1月和1997年3月)、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1993年2月)、李鹏总理(1994年12月)、李瑞环主席(1995年12月)、吴邦国副总理(1997年10月)、司马义·艾买提国务委员(2000年5月)先后访缅。
缅方苏貌主席(1991年8月)、丹瑞主席(1996年1月)、貌埃副主席(1996年10月和2000年6月)、钦纽秘书长(1994年9月和1999年6月)、丁吴第二秘书长(1994年11月和2000年4月)、温敏第三秘书长(2000年10月)和吴温昂外长(1999年12月)分别访华。
1997年底,江泽民主席与丹瑞主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晤。
2000年是中缅建交50周年。
6月,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上将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中缅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文件的联合声明》。
7月,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对缅甸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
访缅期间,双方签署了《中缅科技合作协定》、《中缅旅游合作协定》和《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二、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中缅建交后,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发展。
1954年两国签订第一个贸易协定。
缅甸联邦经济概况与中缅合作前景 中国驻缅甸大使 李进军
联邦概况 缅甸联邦位于亚洲中南半岛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毗邻,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和泰国相连,西南濒临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西部和西北部与孟加拉国和印度接壤。首都仰光( Yangon )位于缅甸南部,缅甸语和英语为缅甸官方用语。缅甸是中南半岛国土最大的国家,面积为676580平方公里,以山地、高原为主;从北往南流经缅甸中部的伊洛瓦底江河谷两岸是历史最悠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享有“缅甸谷仓”的盛誉。 缅甸联邦共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据统计,2004年全国人口达到5300万。缅甸信仰自由,不同宗教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信仰佛教人数最多,占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的89.3%。全国分为7个邦和7个省。 缅甸历史悠久,18世纪初论为英殖民地。20世纪初开始寻求独立。1948年1月4日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以后,1948年至1962年是吴努政府执政时期。1962年至1988年,是奈温将军执政时期。奈温政府建立缅甸式的“社会主义”,奉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民经济严重衰退。1988年3月和6月首都仰光爆发了由学生、市民和工人参加的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奈温下台。但此后历届军政府与主要反对派“民主联盟”的斗争仍是长期和复杂的。 经济发展 1988年,以苏貌大将为首的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简称“恢委会”)全面接管政权,进行缅甸经济改革。1992年丹瑞大将接任国家恢委会主席后,继续大力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现政府执政以来所采取的有关措施如下: 1、废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2、颁布法律,强调发展私营经济,扩大出口。 3、积极吸引外资,加强海外合作,开发缅甸丰富的自然资源。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 5、积极加入区域经济合作,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 缅积极参加和举办东盟内部的各类区域合作会议,以期打破西方国家对缅的经济封锁;1997年加入了东南亚和南亚经济合作组织——BIST-EC; 2003年还举办了首届“缅、老、泰、柬四国经济合作战略首脑会”…… 尽管政府经济状况较前有所好转。但由于缺乏经济管理经验、资金严重短缺和西方制裁等原因,缅甸经济困难依旧,发展缓慢。 1、农业:缅甸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农村人口约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其次为豆类、小麦、玉米、高粱等。油料作物为花生、芝麻、葵花籽。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橡胶、甘蔗、烟草、咖啡等。农业产品是缅甸的主要创汇产品,主要出口大米和大豆。 缅甸全国可耕地面积有4500多万英亩,而目前的净种植面积仅为2200多万英亩,尚有2300多万英亩的土地可供开发。近年来,缅甸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发展农业,鼓励私人企业家和外国投资者承租开垦荒地。 2.林业:缅甸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2.28%,盛产各种木材和各种林产品,尤其是缅甸产柚木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等柚木,林业在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渔业:缅甸海岸线长,沿海鱼、虾捕捞区总面积为225000平方公里,鱼、虾储藏量为176035吨,在不毁坏资源的情况下年可捕捞量为105万吨,是东南亚国家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1年,缅政府新颁布了关于缅甸渔业领域合资经营的法规、条例,鼓励外国公司与缅甸渔业局、缅合资公司和缅私人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进行捕捞及渔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方面的合作。 4、工业:缅甸工业落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大部分属于手工作坊和小工厂,工业品大部分需进口。为扭转工业落后局面,缅政府重点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型化工业,同时吸引国外资金逐步建立能源开发、钢铁、水泥等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雏形…… 5、电力:缅甸电力发展落后,电力生产严重不足。尽管缅电力部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建设电站,但经济发展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6、对外贸易:缅甸为传统农业国,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日用消费品及国内生产需要的各类生产物资都靠进口,而外汇收入来源基本上依靠出口各类初级产品。2002年,缅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3.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其中缅出口30.23亿美元,进口23.32亿美元,分别增长26.7%和下降19.17%。缅首次实现贸易顺差6.91亿美元。2003年1-2月,缅甸进出口总额为8.48亿美元,其中缅出口5.25亿美元,进口3.23亿美元。但“5.30事件”后,受新一轮经济制裁的影响,缅甸进出口贸易大幅下滑,缅停止公布新的统计数字。缅主要贸易伙伴为:泰国、中国、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 7、外国投资: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外国对缅投资项目共有377个,协议投资额为75.57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为:石油天然气,制造业,旅游业。主要投资国家和地区为:新加坡,英国,泰国,马来西亚。因缅外资政策不够开放,外商尚不能享受国民待遇,投资环境不理想,外资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年外国对缅投资协议金额为9532万美元,投资项目10个。 8、矿产:缅甸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锡、钨、铅、锌、锰、金、银等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有宝石、玉石、重晶石、煤、石灰石、石膏等。缅甸宝石、玉石蕴藏量极为丰富,且品种多,质地优良,所产红、蓝宝石和翡翠闻名于世。曼德勒省摩谷是缅甸最著名的宝石出产地。因资金有限,缅通过吸引外资共同开发矿藏。 9、能源:缅甸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据统计:原油储量约为4.19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4420.5亿立方米。近年来,外国在油气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出口也逐年增长。2002年,缅天然气出口量为93.36亿立方米,创汇8.59亿美元,成为缅第一大创汇产品。 10、电信业:近年来缅甸电信业发展较快,开通了国际卫星电话,还可以通过亚欧海底光缆同33个国家直接接通。截止到2003年3月底,缅有127个自动交换台和599个人工接线台,电话线路342317条。移动通讯方面,共有模拟机8500部,Digital European Cordless通讯系统移动电话2700部,CDMA移动电话30050部,GSM移动电话21900部。网络业务也发展迅速。 总的说来,缅甸经济发展缓慢,举步维艰。近年来,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2001年3月缅停发外资进出口公司的营业执照和许可证,造成外资的迅速撤离;2003年2月缅出现私人银行储户挤兑现象,但政府应对措施不力,事件演变成波及全国的银行危机,市场上缅币汇率跌至1100缅币兑换1美元;2003年“5.30事件”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实行新的经济制裁,美国禁止从缅进口货物、冻结军政府在美国及相关银行的资产、禁止到缅投资等,这些措施使缅对外贸易遭受很大影响,缅不得不取消了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外贸结算制度,改为以欧元或日元进行结算。缅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中缅经贸合作 中缅友好交往的“胞波”情谊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国边界长达2100多公里。中缅经贸从边民互市开始,逐渐发展为大宗机器设备交易、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并日趋繁荣和多元化。 (一)双边贸易 1988年以前,中缅双边贸易额一般维持在4000万至2.7亿美元之间。1995年达7.67亿美元,为当时最高纪录。1996年以后,由于受金融危机和缅政府调整贸易政策的影响,双边贸易额连年下降。但从2000年开始,我对缅承包工程带动大宗机器设备出口,双边贸易额开始剧增。2000年双边贸易额仅为6.21亿美元,2002年即达到8.62亿美元,2003年升至10.77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我出口9.0771亿美元,进口1.69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3.8%。2004年1月1日开始我对缅进口的110种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预计2005年双边贸易额将达到15亿美元。 我对缅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我自缅进口主要商品为原木、宝石和锯材等。 (二)承包劳务合作 我对缅承包工程始于1982年的比邻糖厂(当时是以经援方式承建),截至2003年,我公司在缅签订承包工程合同近2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近17亿美元,缅已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开展承包工程业务的重要市场之一。我在缅承建的主要项目包括:电站、桥梁、码头、工厂(如糖厂、船厂、烧碱厂等)等。近年来,由于我工程承包单位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机电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和产品已逐渐被缅项目建设部门认可和接受,为我进一步开拓缅甸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企业在缅甸开展承包工程业务,产生的最大效益是带动了我各类成套机电产品的出口。据我海关统计,近五六年来,机电产品出口额已占我对缅出口总额的45%至50%。 缅甸也是接受我出口信贷的主要国家之一。1996年以来,我在缅承包工程已从之前的现汇支付为主转变为带资承包或延期支付为主,其中多依靠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提供的卖方信贷支持。缅甸现寄希望于中国。近年来,缅政府拖欠贷款问题逐渐显现,截至目前,缅方拖欠我出口信贷已逾3亿美元,值得注意。 近几年中缅劳务合作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03年,我对缅劳务合作累计合同额近74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近4500万美元。我在缅劳务人员主要从事建筑业、纺织业、渔业、宾馆、餐馆、医药、珠宝加工及政府项目等。 (三)对缅经济援助 自1961年以来,我陆续向缅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我帮助缅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建设农机厂、纺织厂等;帮助缅甸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桥梁,新建国家通讯骨干网等;帮助培训技术人员,介绍我改革开放经验和传播我先进技术。 (四)对缅投入 我对缅投资规模较小,据缅方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对缅投资13个项目,投资额6415万美元,仅列外国对缅投资的第15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