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文化(试题)(1)

  • 格式:pdf
  • 大小:247.12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高中历史电子作业题库(试题部分)

【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选择题】

【A层】

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5.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6.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7.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8.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9.《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0.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图8

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

【B层】

1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12.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