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摆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纷纷在政治上走向独

立、在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的新兴民族国家。

2、以人为本的发展: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的一种发展方式。

3、华盛顿共识: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观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以及基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

念并且旨在削弱甚至最小化政府角色的一系列政策。

4、洛伦兹曲线:用于测度收入分配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程度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

5、基尼系数:通过计算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与90度线所围的面积而得到的用来

表示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6、库茨涅茨倒U形假说:在经济增长初期,收入分配有恶化趋势,而在以后的阶段将得到改善。如果

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那么随着人均GNP的提高,收入分配显现出一条倒U 形的轨迹。

7、诱惑型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由于人们在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自发进行的一种行为。

8、人力资本: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9、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指在资本——劳动比不变的条件下,使得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

率不发生变化的技术进步。

10、工业化: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

11、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

展,消费品工业的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发展,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实现工业化。

12、配第克拉克定理:说明利润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简答

1、AK模型

AK模型在生产函数中排除了诸如劳动、自然资源等稀缺要素的投入。其生产函数为Y=AK,A表示影响技术的任何要素,K表示资本存量。假定储蓄率是s,又假定没有人口增长和资本折旧,则所有的储蓄都转化为资本存量的增量,这样储蓄率影响到了资本增长率。(公式见书本)

2、罗托斯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罗托斯将所有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3、制度变迁的原因

出于对自身利益不断增进的要求,人们会不断寻求能够带来更高利益的制度安排,这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项制度的变迁是由于新制度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而这种利益来源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规避风险以及信息。

4、贫困恶性循环论

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和产品需求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包括两方面:一是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二是在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正是资本形成的供求两方面的约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资本形成不足是“贫困恶性循环”的主要障碍。

5、大推进论的基本思想

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落后就要实现工业化,而实现工业化需要资本形成,在资本的形成中必须达到

一定的规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存在两个特征:工业化条件的“不可分性”以及缺乏实现工业化的“外部经济”。大推进论提出应该同时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相互创造需求,提供市场,克服“不可分性”,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6、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

健康设施和服务;在职培训;初、中和高级的正规教育;不是由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为适应工作机会的改变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移民。

7、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又称“三部门模型”,描述了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引入了就业概率、预期工资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概念。(画图说明)

8、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发动因素:技术进步与创新、制度变迁与创新、企业家的创新管理能力

限制性因素:人口因素、制度因素、文化传统、经济政治形等

9、“四化”及其相互关系

四化指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四化之间的关系是内在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而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和前提,对其他三化都有重大影响,而信息化则会对其他三化都产生促进作用。总之四化必须协调、同步发展。

10、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广义的工业化包括了农业的概念,农业是工业化内在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农业为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农业和农村都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内在的现实意义。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与工业要相互协调发展。

1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

传统农业是工业化以前的农业发展形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农业技术长期停滞,生产率低下;以劳动、土地为主要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农民具有较强的回避风险意识。而现代农业则是经过对传统的农业进行改造而成的,它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相待的工业化为农业提供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利用现时代的生产管理方式对传统农业改造,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停滞的农业改造成开放的、市场化的、不断增长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率比传统农业高。

1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将各种地理条件抽象化,从区域地租的角度分析农业各个部门的分布特征,他提出了一个“理

想国”假设,即有一个中央大平原为没有开垦的荒野所包围而和外界隔离,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

中心,其他地方为农业腹地,城市是剩余农产品的唯一市场。他认为合理的农业布局应该尽可能

降低农产品的运输费用,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利润。基于不同农产品对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有不

同的承受能力,他认为合理的农业布局应该是:自由农业带、林业带、轮作农业带、谷草农业带、三圃农作带以及畜牧带。

三、分析论述

1、如何看待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方面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物质资本的积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诸如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等经济学家都将资本的形成作为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唯一解决途径,足以说明了物质资本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物质资本其实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影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的还有其他因素,如先进的科学和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先进的教育体制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方式等。总之物质资本只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循环积累因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