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13
我国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与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转型的关键【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采取城乡分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政策,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加剧。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二元结构的成因及其具体表现,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变迁来实现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
【关键词】二元结构;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型一、我国的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显著而又普遍的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而我国的经济不仅具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二元结构的特征,还极具自己的特殊性。
我国的二元结构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则形成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
(一)我国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人民迫切希望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状况,实现民族振兴。
因此,重工业的发达被当做是国富民强的标志,再加上当时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现工业化的成功,给中国以强烈的示范效应。
然后,当时的中国不仅在技术上十分落后,资金也是相当的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必须集中力量,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比如: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原材料、农产品和劳动的价格,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和农民身上提留积累。
因此,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国家实施了以计划为特征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并对资源实行集中计划配置。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
1958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
除此之外,国家还在食品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划分开来。
为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国家以法令的形式自上而下推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和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愈发突出。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制度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李冀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40901083摘要在苏联改革、东欧改革相继失败之后,中国走上了自己的改革之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特色改革。
这场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渐进性”,这既是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平衡利益集团利益、追求突破发展的相机之举,路径依赖深深影响着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轨迹,渐进式改革正是路径依赖的平衡结果,只有仔细探究其中规律,克服其低效的路径依赖,才能促进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关键词渐进式改革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演变路径前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转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和社会转轨的路径选择上,中国没有谋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避免社会过度震动,在保持社会稳定条件下推进改革,将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社会转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曾经的“避重就轻”“迂回曲线”改革遗留下许多顽疾,新的社会和结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我们在肯定历史改革成绩的同时,也越来越怀疑改革的负外部性,如何纠正改革中的问题,避免新的破坏性的路径依赖继续存留,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
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原是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的,诺思把技术变迁的上述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
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路径依赖有两种基本类型:诺思路径依赖Ⅰ和诺思路径依赖Ⅱ。
诺思路径依赖Ⅰ指的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能产生较好的适应效率,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诺思路径依赖Ⅱ指的是在市场不完全和利益集团压力等因素影响下,一种无效的制度有可能继续下去,甚至被“锁定”( lock-in)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中,难以自拔。
正方提问一、2008年xx的柑橘现象说明了说明问题?二、xx的经济、政治、文化靠谁来发展的?三、xx公司两搬迁,xxx出现了“yy”现象,谁来挽救市场?四、市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环境谁来保护?五、非盈利性的公共事业能否由市场来主导?反方提问一、政府主导市场就是按照政府的意愿分配生产要素,向公平和公正挑战,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场比赛如何进行?二、政府和企业在市场中各有其责,共同发展的两翼,现在政府要在市场中越俎代庖,承担企业的功能,请问一个断了翅膀的雄鹰还能正常发展吗?三、政府主导市场就是政府当主角,这与国家政策、WTO规则相违背,如果这样,xx还能跨越发展吗?四、靠什么检验政府决策的理想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基础?五、xx跨越式发展政府应该如何主导?正方辩论选手1辩 2辩 3辩 4辩反方辩论选手1辩 2辩 3辩 4辩正方:xx是跨越式发展中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一.为什么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一)政府的理性或明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达到有效与高质的基本前提是政府必须是理性或明智的政府,否则只能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的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敏锐把握与顺应中央政府改革意图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势。
如珠江三角洲的腾飞就得益于地方政府对国家改革进程的敏锐把握,以及与中央政府的良好互动。
二是能有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优化金融环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优化金融环境,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
金融环境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多因素,这决定了优化金融环境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
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其领导作用,形成财政、税务、工商、公检法、银行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改善和维护金融环境的良好局面。
(三)特色产业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区域经济理论看,改善经济运行环境,最根本的一条是要突出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
地方政府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中的制度分析原文作者:付华英【摘要】如何建立高效的制度体系,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制度变迁的演变历程,阐述了地方政府可选择的具体制度安排,并以德庆县率先建立“群众工作站”,进而发展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站)”为切入点,总结了德庆县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制度创新,有效化解当地各种矛盾纠纷的成功经验,可供地方政府借鉴参考。
【关键词】地方政府矛盾纠纷路径依赖制度分析一、引言在化解农村矛盾纠纷过程中,政府和农民是两个制度变迁的主体,一般而言,政府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农民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但事实上却很难清晰界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而无论是基于经济政治发展,还是基于国家社会结构的完善,我国农村目前都是最需要变革的地方,农民都是最需要帮助的对象,这一现状决定了政府——尤其基层县镇政府在这场变革中的主导地位,要求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承担主要的推动责任,主动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在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实践中,德庆县政府于20XX年9月在广东省率先建立了“平安德庆乡镇群众工作站”(后按广东省的统一要求,改建成“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站)”)。
自20XX年5月起,德庆县投入万元,建立了县“综治信访维稳中心”、13个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193个村(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
在群众家门口搭建起解决问题的平台,将调处工作的端口前移到最基层的乡镇、村落,有效解决了群众上访难的问题,把矛盾纠纷解决在最基层。
同时,德庆县还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建设“绿色通道”,搭建信访信息平台,让群众信访、反映诉求更加便捷。
德庆县政府主动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实践,生动阐述了处于主导地位的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基于政府制度变迁理论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尝试提炼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以供地方政府参考。
政府在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所扮演角色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在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文根据制度变迁方面的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调整初期政府需要积极担当制度变迁的主导者,而在调整的中后期要逐渐成为制度变迁的辅助者。
关键词:制度变迁;二元经济结构;地方政府一、引言1.制度变迁理论介绍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成本与收益的变动会使制度产生了不均衡,并诱致了制度安排的变迁。
林毅夫对其进行了完善与补充,提出制度变迁包括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货品,而‘搭便车’问题又是创新过程所固有的问题,所以如果诱致性创新是新制度安排的唯一来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社会最优。
”因此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制度创新体制的供给,保证了制度创新的来源。
杨瑞龙提出了中间扩散模型理论。
黄少安提出了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同一轨迹上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先增后减假说,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市场化进程假说以及制度变迁主体角色定位与角色转换假说)。
2.我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根据刘易斯在二元经济理论中提到的内容,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传统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
通常我们可以用二元对比系数来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程度。
二元对比系数,即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二元对比系数在0与1之间变动,如果为0,表示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结构完全不均衡,农村经济与城市工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二元对比系数为1,表示农村生产率与城市部门的生产率相等,二者之间不存在差异。
从中国2011年的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计算出2010年中国的二元对比系数是0.194。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而发达国家的这个系数一般是0.52-0.86。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作为最早接受现代经济学训练并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家之一,林毅夫教授坚持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并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提炼出一般性的经济发展理论,不仅对于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中国改革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许多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积极推动了规范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国内的运用。
一在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与拓展林毅夫教授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他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耕作制度的变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在发表于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年12月号的《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一文中,他以博弈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发生于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的原因,认为由于农业生产中的监督极其困难,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只能依靠社员之间达成一种可以自我实施的协议,但是,1958年之后社员的退出权被剥夺,导致这种协议无法维持,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率大幅滑坡,从而导致了农业危机的出现。
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1992年)第82期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则用现代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1978年以后中国农作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作出定量估计,发现农作制度由生产队体制转变为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变革对1978-1984年间的农业高速增长的贡献达到42%。
而在《中国农业家庭责任制改革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中,林毅夫教授进一步探讨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作制度发生变革的原因,由于农业生产中的监督困难,生产队中的最优监督水平一般很低,造成社员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激励条件下社员的努力程度和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在家庭农场劳动的农民,因而触发了这场农作制度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林毅夫教授还分析了农作制度改革对于农场投资和农业新技术扩散的影响。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研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困境的结构解析及再设计
刘晓苏内容提要 人事制度供给是组织变革的源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困境制约了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导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且被忽视的方面在于人事制度结构的缺陷。优化人事制度的功能,需要从规则体系、制度对象、制度理念以及制度载体等方面入手,进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结构要素。关键词 事业单位改革 人事制度 功能困境 结构要素
人事制度的结构解析可以为事业单位制度变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逻辑前提,因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在公共部门体制变迁的进程中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在于其人事制度的应然功能没有得到释放。功能是结构的属性,没有结构就无所谓功能,完善的结构是制度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其制度结构的完备程度。一、问题的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功能困境 制度之所以被选择或创造出来,在于其具有满足组织需要的功能。功能是对事物属性的表征,是由事物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功用和效能,即特定制度产生于特定的行为过程并作用于特定行为者,这是制度的基本属性。人事制度的供给构成了事业单位组织变革与机制创新的重要源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为事业单位的目标达成提供功能保障。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殊性、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理论准备以及政府推动力不足等原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其制度功能得不到有效提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功能困境可以从社会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描述。(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的社会困境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设立了由国家核拨经费的,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领域服务的社会组织。基于设立的社会公益性质不同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统称其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承担着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人类社会中的物品供给是一种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只有不
绪论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思想与定价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900年巴契里耶(Bachelors)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提出了随即过程,并给出了描述布朗运动的数学方程。
在前人所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费雪·布莱克(Fisher Black)和麦隆·舒尔斯(Myron Scholars)立足市场均衡假设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理论,在1973年提出了着名的期权定价模型[ Black F. And Scholars M.,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pp.637-645] ,为金融期权创新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几起衍生品亏损事件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种金融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尤其是风险度量模型,如JP Morgan公司(1996)正式提出的VAR风险价值计量模[ JPMorgan,“RiskMetric-Technical Document, Fourth Edition”, 1996a, .]等等。
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Lodgerhentschel和Clifford W. Smith,Jr.在1996年首次提出了代理风险[ Ludger Hentschel and Clifford W. Smith Jr., “Controlling Risks in Derivatives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1996, pp.101-125.]概念,他们在那些着名风险事件中发现公司或银行的经理或交易员从事的衍生交易的规模和头寸巨大,根本没有按照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
米什金(Frediric S. Mishkin)则在1998年讨论了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其引起的金融结构问题[ Frederic S.Mishkin,“UnderstandingFinancial Crises: AdevelopingCountry Perspective”, 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7.]。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导言 本文借鉴西方经济学近年来在信息,产权,交易费用,诱致性创新,家庭生产,公共选 择以及国家理论等领域内所取得的进展来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以及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的 机制.这样做的用意在于表明: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 -供给"这—经典的理论构架来进行分析.文中对经济制度变迁中国家的作用给予特别的注 意. 对制度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之一.与此相反,传统的新古典 经济学却把现代西方经济的制度视若当然.在建立经济模型时,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备的信 息和无摩擦交易一般均被当作暗含的假设.再加上对生产和效用函数特征——即所谓"古典 环境"所作的假设,福利经济学上两个有名的最优定理在市场经济中似乎就有可能实现了: 首先,如果存在完全竞争,资源配置就会是帕累托最优;其次,任何在技术上可行的特定的 帕累托最优都可以通过建立自由市场和适当的要素所有制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被缩 减为生产函数的同义词(参考书目71),除市场之外的制度安排没有考虑的必要(因为市场 能更有效地执行资源配置功能),而政府的干预也只有在"古典"环境因受侵犯而导致市场 失灵时才被允许施行. 然而,即使在最先进的经济中,也存在着与市场并列的不同制度.大型现代科层制企业 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协调生产和配置资源的制度,与市场发生竞争.已经有人指出,现代科 层制企业的发明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发明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扩张垄断权的 欲望(参考书目70).政府也远不是那种其功能只限于提供法律和秩序以及保护产权的"最 小国家".制度市场中不同的制度之间会发生竞争.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显然,特定的制 度确实至关重要,它们动不动就变化,而且事实上也正在变化着,人们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 社会福利正试图对不同的制度变迁作出社会选择."(参考书目60,第1114页)传统经济学 将现行的市场制度当作既定不变的假设条件,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它在对付多种经济问题时的 可用性. 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的产权等假设条件,在处理不发达地区(那里的要 素和产品市场不完全)的许多经济问题和理解历史的演进过程时显得尤其不适当.在过去几 年里,一些经济学家试图扩展新古典学派的分析构架以便把制度当作内生变量进行处理.信 息和交易费用在确定市场经济(参考书目4,70,72),原始社会(参考书目52)和农村经 济(参考书目9)中的有效制度时所起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样的分析构架也 被扩展后再用来解释制度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变迁(参考书目10,16,27,28,44,45, 58).本文也试图在已有的诸多文献的基础上再作出进一步的讨论. 本文的基本论点如下:在任何社会(无论原始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都面临 不确定性和灾难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他拥有工作能力的生命周期又很有限.他希望活 下去,并希望达到高层次的满足.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制度可以 被设计成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无论它是市场 的还是非市场的都可以提供有用的服务.与任何其他服务一样,制度性服务的获得要支付一 定的费用.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交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中的核心,用最 少费用提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安排.从某种现行制度安排转变到 另一种不同制度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费用昂贵的过程;除非转变到新制度安排的个人净收益 超过制度变迁的费用,否则就不会发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通常需要集体行动.因此 "搭便车(freeriber )"是制度变迁所固有的问题.而且,制度安排一旦被创始就会成为公 共货品.所以,由自发过程提供的新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最佳供给.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 是彼此关联的.不参照社会中其他相关的制度安排,就无法估价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效率. 因此,在一个社会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另一个社会未必有效.在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政府是 最重要的一个.政府可以来取行动来矫正制度供给不足.然而,需要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论 来说清楚政府是否有这样做的激励.只有在政府收益高过费用时,政府才建立新制度.政府 在建立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方面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例如: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集团利益 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限制等等.经济增长将由于制度性服务供求变动而废弃某些现行的 制度安排,新的制度安排将因此而创始以捕捉伴随经济增长而至的获利机会.所以,制度变 迁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说明为什么鲁宾逊世界仅仅是一种虚构.在这一部分中 对个人行为及其面临的环境提出了明确的假设,对社会制度安排的决定因素也作了专门的说 明.第三部分用供求理论分析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说明了制度不均衡的原因,并讨论了诱致 性制度变迁动力学.第四部分提出了一种国家理论,着重强调了为什么政府通常不能成功地 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第三和第四部分,对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作出了区分.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 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虽然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 行动来加以促进,但为了便于分析起见,本文将这两种变迁类型作了区分.第五部分是结束 语. 制度的功能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制度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不幸的是, 经济学教科书中讲得最多的故事是关于鲁宾逊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说明了每个决策者面对 的选择和约束,但用它作为探究经济行为的起点却会把人引入歧途.鲁宾逊世界不需要制度, 但人从其历史起源来看却始终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并且不得不和其他人发生关联.传统观点 也说人是"社会动物",或称人们具有一种加入团体的"本能".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增加对制 度的认识.与其说因为人必须在团体中生活才需要制度,不如说是以物换物,易货贸易和用 一种东西交换另一种东西的需要才使得制度不可或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与其他人 交换货品,那么一般来说每个人的结果将不仅仅取决于他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人 的行动"(参考书目69,第11页).因此,要使交换成为可能,就需要有管束个人合作和竞 争方式的行为规则.本文将在制度功能和制度决定因素范围内进行研究,但首先有必要对导 致制度出现的个人行为特征以及环境特征作一专门的说明. 制度需求 要解释为什么制度对人是不可或缺的理由,必然要依托人能力的有限性和人生活环境的 特征.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经济学家指的是当个人在交换 中面对现实的选择时,他将挑选"较多"而不是"较少".按贝克尔的说法,这种分析人的 行为的方法把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区分出来(参考书目7).实际上,近几十年来经济 学上大多数的进展都可以归因于对这种解释的再解释,以及把那些过去认为是"非理性"和 超出经济学探究视野的行为并入理性分析构架的做法.这种再解释通过引入信息费用和执行 费用等而得以完成.仿效贝克尔的方法,本文假设个人具有稳定的偏好,"它们由生活的基 本方面,如健康,声望,官能快乐,仁慈或忌妒来决定",这些基本方面可表示为商品(参 考书目7,第5页).个人可以用买来的货品,以及用他自己的时间来生产这种商品以求他 自己偏好的最大化.因此,个人并不只关心物质收益和货币收入.对健康,声望,快乐以及 其他非物质商品的追求,可能诱致个人摒弃他可得到的最大物质收益.个人并不一定是利己 的,然而,只有在他的利他主义的报酬超过他作为利他主义者的费用时他才利他.理性并不 意味着个人不犯错误.尽管如此,理性人在发现错误,并发现改正错误的费用小于改正错误 的收益时,他将不会再犯同样的措误(参考书目19,第9页).虽然个人是理性的,但他的 理性受到接收,储存,检索以及处理信息的神经物质能力的限制,也受到让其他人理解他的 知识和感觉的语言能力的限制(参考书目70).由于有界理性的缘故,个人偏好的全局最大 化在复杂环境下将得不到保证.不能达到全局最大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费用昂贵.需要时 间,努力,有时还要花钱才能获得数据资料并充分理解它们的含义.因此,如果额外信息的 预期收益低于获得额外信息的费用,那么不拥有完全信息是理性的. 光有有界理性并不构成制度不可或缺的充分条件.鲁宾逊在进行他的生产和消费决策时 也是理性的.一方面,个人的生命周期,健康和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灾害;另一方 面,技术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效果也都是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由于人的生命周期和他面 对的不确定性,也由于人"局限于知识,预见,技巧和时间"(参考书目62,第199页), 人需要用制度来促进他与其他人的合作,从而为确保年幼和年老时的安全作好准备,拉平随 时间而变化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并获得对风险和灾难的保障.本文称这些功能为安全功能. 制度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来自规模经济和外部效果的收益.作为生产单位的个人是太小了, 以致于他不能把这些经济中的大部分内在化.为开拓这些收益需要有集体的行动,这些功能 本文称为经济功能.正是出于安全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人们才需要彼此交换货品和服务并 使制度成为不可或缺. 制度的经济学研究 在作进一步研究之前,有必要把涉及制度的两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讲清楚. 制度安排的定义是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 也可以是不正式的.正式的制度如家庭,企业,工会,医院,大学,政府,货币,期货市场 等等.相反,价值,意识形态和习惯就是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例子.经济学家用"制度"这 个术语时,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制度安排.第二个概念是制度结构,它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中正 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本文下一部分将说明制度变迁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指某 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结构中的其他制度安排不变),而不是指整个结构中每个制度安排 的变迁.由于没有搞清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在论述制度变迁作内生变量可能性的文献 中曾引起过一番争论(参考书目23). 安全和经济是制度安排,从而也是制度结构存在的两个基本原因.出于安全目的而存在 的制度安排有家庭,合作社,保险和社会安全项目.实现经济功能的制度安排有公司,灌溉 系统,高速公路,学校和农业试验站.以上所列只是制度安排中的几个例子.应该指出的是, 像家庭和合作社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同时实现多种功能. 制度安排是获取集体行动收益的手段.由于个人理性并不必然暗含着团体理性,个人会 为自己的利益去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因此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个人常常不得不对其 他人的工作质量或贡献作出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有关质量的信息是昂贵的,不确定的或甚 至是不可能得到的.集体行为因而会产生某些当个人单独工作时所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 包括欺骗,"磨洋工",搭便车以及道德危险.产权经济学家,交易费用经济学家以及公共选 择经济学家都强调了这些问题(参考书目2,18,26,49,70).为了减轻这些问题的影响, 产生了一些制度安排以实现监督,强制执行等功能.等级,合同和法律都是这方面的制度安 排.磨洋工,搭便车和道德危险问题也增加了供给基本的制度安排服务的费用.因此也有某 些制度实排,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供给基本的制度服务的费用.私人产权,货币, 合同,习惯,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就是这些制度安排中的几个例子.私权,法律系统,货 币等制度安排的存在都以假定国家的存在为条件.没有一个国家理论,对制度的讨论是不完 整的.然而,本文在第四部分之前暂不考察国家问题. 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 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长期以来,意识形 态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关心的主题.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直到最近西方主流经济学 家才较多地注意这一问题.然而,正如阿罗所指出的那样:"雇员听从命令和市民服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