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制度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0
浅析证人保护制度[摘要]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出庭作证是证人的一项义务。
事实上证人出庭作证比率非常低。
如何提高证人出庭作证比率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因而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证人保护机制,才能打消证人的后顾之忧,让其大胆出庭作证。
[关键词]证人保护;保护主体;保护范围一、证人保护制度的重要性调查显示:在刑事案件中,有明确证人的案件超过80%,而最后证人能出庭作证的却不足5%。
造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诸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证人担心其因作证而遭到打击报复, 我国曾有学者对证人拒证心理进行了分析,认为“证人为怕受到威胁和人身报复,为安全考虑而不愿作证的占到78.3%。
”因此,维护司法公正,体现司法权威,证人出庭作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证人保护制度的构建,将成为证人出庭的重要保障,能极大地推进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二、简析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不足大多数国家的证人保护主体是国家机关,同时一些国家的民间保护组织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各国关于保护手段的规定更是多种多样,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第一,对证人的信息进行保密。
第二,为证人安置住所和变更身份。
第三,采取特殊的佐证方式等。
与国外相比,我国立法存在以下不足:(一)证人保护机构不统一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在我国证人保护是分段进行的,即公检法各管一段,具体来说就是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负责,起诉阶段由检察机关负责,这一规定表面看似合理,实际会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或相互推诿责任。
(二)保护范围过窄我国证人保护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范围过窄及客体范围过窄。
其一,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保护的主体范围为证人及其近亲属。
然而近亲属只是表明证人与其他人存有血缘和精神上的联系,实践中,证人的精神依托是多方面的,相应的这些人会对证人的证词产生重大的影响,近亲属只是其中之一。
其二,国家机关保护的是“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容易让人狭义地理解为只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而忽视其他安全的保护。
关于完善加强对证人证言的保护制度探究卢瑛瑾昌图县人民检察院【摘要】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证据种类之一。
因其本身具有较强的中立性、客观性,也较为生动和具体,在刑事诉讼中颇为重视。
但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却少之又少,大多以控辩双方宣读证人证言的形式参与法庭质证,这大大降低了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和证明力,不利于查明事实和真相。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未能确立较为完善的证人保护机制。
因此,当前刑诉法再修改,应把完善证人保护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证人证言证人保护出庭作证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证据种类之一。
因其本身具有较强的中立性、客观性,也较为生动和具体,在刑事诉讼中颇受重视。
但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却少之又少,大多以控辩双方宣读证人证言的形式参与法庭质证,这大大降低了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和证明力,不利于查明事实和真相。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未能确立较为完善的证人保护机制。
因此,当前刑诉法再修改,应把完善证人保护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一、我国证人保护的相关规定及证人保护现状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保护,是指法定的机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及相关合法权益,保障证人依法、如实提供证言。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八十五条关于报案、控告、举报的形式及注意事项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该为他保守秘密。
”刑法第三百零八条规定:“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仅仅依靠“应当保障”的笼统规定,__________又没有指定保护的责任机关、保护程序,依照先行法律及相关规定很难达到保护证人的理想效果。
论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证人是诉讼活动的重要参与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证人在诉讼程序中的证言总会使一方利益受损,因此,证人面临着威胁、恐吓甚至报复。
对此,国外一些国家有专门的证人保护法,以保障证人的权利。
但是,我国没有证人保护法,只有一些笼统的保护证人的规定,在证人保护方面有很多欠缺。
证人作证要独立承担由作证引发的不利后果。
证人的不公正待遇引发的后果是谁都不愿作证人,庭审无证人成了我国法庭审判的普遍现象。
长此以往,对国家打击犯罪是极其不利的,也有损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一、我国关于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以及缺陷(一)我国关于证人保护制度的主要法律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了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涉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
第43条规定:”控告人、检举人、如果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姓名,在侦察期间,应当为他保密。
”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85条规定:”侦察人员询问证人,可以到证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但是必须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知证人到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刑法》第306条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307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同时该条第三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第308条规定”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率偏低,证人保护制度尚不完善,应当在借鉴国外关于证人保护制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
完善的证人保护机制是推行对抗制的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
证人能否得到切实保护,不仅在于他们对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的维护作出了多少贡献,更在于因其特殊身份所遭致的特殊风险需要国家的介入。
因此,有必要扩大证人保护的对象和范围、建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关、并且颁布《证人保护法》将证人的保护措施进行系统规定,强化对证人权利的救济。
[关键词]证人;证人保护制度;完善措施一、证人保护概念何为证人?证人是指知道案件情况并提供证言的人。
在我国,除因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而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以外,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证人应如实地提供证言,如果作伪证或隐匿罪证,要负法律责任。
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之一,证人证言历来受到广泛重视。
一个自然人,根据自己的感觉器官对案件客观情况的感知程度所作的真实陈述,不同于其它刑事证据,具有不可选择性。
证人保护制度的含义在我国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共识,不同法学专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程宗璋认为“证人保护程序是由司法机关对证人及其一定范围的亲属的人身安全加以保护的制度”(——《关于证人制度的比较与思考》);何家弘认为它“是指国家对证人在履行公民作证义务的同时所给予的人身及财产方面的法律保障”(——《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戴泽军则给出了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概念。
“狭义的是人民法院对出庭作证的证人及其一定范围内亲属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和财产予以保护的制度;广义的证人保护还包括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到案作证的证人的保护”(——《证据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家都对证人保护是对证人人权的保护这一本质没有争议。
二、证人保护的发展(一)国际方面证人保护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目的主要是防止有人使用暴力、威胁、恐吓等方法,阻止证人履行作证的义务;或在证人作证后,对证人实施伤害、侮辱或其他打击报复行为,包括对证人的财产和名誉进行损害和破坏。
论新刑诉法背景下的证人保护制度摘要 2012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了证人保护制度,但新刑诉法关于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尚存在不足,不能充分保障证人作证制度的实现,应予以完善。
关键词新刑诉法证人作证证人保护一、新刑诉法在证人保护制度方面的规定与不足(一)新刑诉法在证人保护制度方面的规定证人证言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证人的出庭对查明案件事实,正确定罪量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情况并不乐观,证人出庭作证率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刑诉法缺乏对证人保护的系统规定。
今年刑诉法的修订,弥补了证人保护方面的空白,对证人作证方面进行了大幅的修改和完善,形成证人保护制度的体系。
具体来说,新刑诉法从以下几方面对证人保护进行了规定:第一,明确了证人保护的具体措施。
新刑诉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该条款明确了对证人人身安全方面的保护。
第二,明确规定了证人保护机关及证人的申请保护权;新刑诉法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三,明确规定了证人作证费用的补偿制度。
新刑诉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及误工损失,应当给予补助。
对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证人保护计划证人保护计划是指为了保护证人的安全和利益而制定的一项保护措施。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的证言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证人可能涉及到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其他危险因素,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证人的安全,确保其能够安全地作证并不受到威胁和打击。
首先,证人保护计划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
这个机制包括对证人的身份信息进行保密,采取必要的隐名措施,避免证人的身份暴露在公众和媒体的视线之下。
同时,还需要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保障,确保证人及其家人的安全。
此外,还需要配备专门的保护人员,对证人进行全天候的监护和保护,防止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其次,证人保护计划需要加强对证人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作为证人可能会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折磨,因此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疏导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其度过这段困难时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另外,证人保护计划还需要加强对证人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障。
在涉及到案件的审理和庭审过程中,证人可能需要法律援助和法律保护,确保其在法律程序中的权益不受损害,可以公正地作证并获得法律保障。
最后,证人保护计划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
对于证人保护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需要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证人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总之,证人保护计划是一项重要的司法保护措施,对于保护证人的安全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心理疏导和支持,保障法律援助和权益保障,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保护证人的安全和利益,维护司法公正和公平。
希望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高度重视证人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和加强证人保护计划,确保证人的安全和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公通字【2017】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提高证人作证积极性,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部。
公安部2017年1月23日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机关证人保护工作,提高证人作证积极性,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和规章,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以下统称证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有关人员安全。
第三条公安机关证人保护工作应当遵循必要、适当、及时、有效的原则。
第四条公安机关按照“谁办案、谁负责”的原则,由承办证人所涉案件的办案部门负责证人保护工作,被保护人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其他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配合,重大案件由公安机关统一组织部署。
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指定有关部门负责证人保护工作。
第五条对于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案件,公安机关在侦办过程中发现证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或者证人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的,办案部门应当结合案件性质、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证人证言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证人自我保护能力、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等,对证人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现实性、程度进行评估。
第六条办案部门经评估认为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制作呈请证人保护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实施证人保护措施。
刑事出庭证人的法律保护[摘要]刑事案件出庭证人参与庭审直接推动着刑事诉讼进程,影响法官的自由心证,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但我国现在的刑事证人出庭率不足5%,无法发挥出庭证人在刑事案件审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究其原因,出庭证人的法律保护不足是关键所在,大部分证人害怕打击报复,不敢出庭,敢于出庭的证人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危险,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刑事审判的公开、公正,也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依法治国理念实现的信心,因此必须把对刑事出庭证人法律保护放在刑事诉讼制度完善的重要议题之中。
[关键词]刑事案件;出庭证人;法律保护刑事案件出庭证人的程序法价值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存在的刑事案件证人不出庭、出庭证人受到打击报复、出庭证人得不到补偿、对刑事出庭证人立法的缺漏等现象,影响了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良性运行,因此必须加大对刑事出庭证人的法律保护,从立法、保护部门、保护范围等多方面完善;同时借鉴国外的制度,维护刑事案件出庭证人的权益,维护刑事诉讼的公正进行。
一、我国刑事出庭证人概述(一)刑事出庭证人的定义根据证人是否参加法庭审判可以分为出庭证人和不出庭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作证的方式之一;刑事出庭证人即在刑事案件中参加法庭审判,陈述案件事实,并接受控辩双方和法官询问的证人。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第五十八条第二款:“对于出庭作证的证人,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等双方询问,质证,其证言经过审查确实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两条对证人作证做了原则性规定,依据这两条,刑事案件的证人原则上都是要参加庭审的,但我国的现状是大部分证人都不出庭。
(二)刑事案件出庭证人现状出庭证人出庭参加庭审,客观陈述自己对案件的认知,是对不对等诉讼地位的平衡,出庭证人的证词以及其回答控辩双方问题的内容直接影响法官的判断,有效防止公权力的滥用。
可见出庭证人在刑事案件审判中的重要地位,但反观我国的刑事案件出庭证人的现状,则让人较为堪忧。
探究我国证人保护制度摘要:证人是诉讼活动必不可少的参加人,对能否做出公正的判决和惩治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但主要由于我国法律不完善,导致无法形成完善有效的证人保护制度,使得很多证人不愿作证。
通过对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分析,提出对策以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
关键词:证人保护;证人保护制度;现状;构想一、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现状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理论上是源自《宪法》第41条第2款,这一条文从根本上明确了证人的权利是受宪法保护的。
我国对证人保护的规定主要体現在宪法、刑法、治安处罚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之中。
《刑法》中分别规定了处罚有关妨碍证人为案件事实作证的行为、对证人作证之前或之后受到打击报复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犯罪嫌疑人及其指使的相关人员对相关报案人员、进行控告的受害人、了解案情的作证人员打击、报复的,从重处罚;还涉及了对有关被犯罪嫌疑人及其指使的相关人员威逼利诱、欺辱、殴打作证人员及其亲友的惩罚方式和力度;并进一步规定了以各种手段打击报复作证人员及其亲友,所要受到的行政处罚的具体内容。
近年经全国人大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完善了有关对作证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优点及不足(一)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优点我国现有的证人保护制度方面的规定有积极的进步作用,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1)明确规定了证人保护可以适用的案件类型。
这一点体现在新刑诉法第62条的规定:“危”、“恐”、“黑”、“毒”等案件中涉及的主要证人均属保护对象。
(2)明确规定了证人保护的一些具体措施。
新刑诉法第62条中对证人信息的高度保密、人身及住宅保护、隐蔽式作证形式等保护措施,形成了全方位、多种形式的事前事后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3)明确规定了对证人作证支出的必要费用的补助。
刑诉法63条规定了证人有得到因出庭作证而产生的花销的经济补助的权利。
(4)明确规定了某些证人享有拒绝出庭作证权。
刑诉法规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及子女可不受出庭作证义务的限制,有权拒绝出庭作证,这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近亲属享有拒绝出庭作证权利。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浅析管腾(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内容摘要】:证人出庭作证率低下,甚至不出庭作证,多数证人是害怕自己为一方作证之后会遭到另一方的打击报复。
因此,从诉讼开始到诉讼终结,证人常常感到势单力薄、孤独无助,这种感觉甚至会从诉讼开始之前一直延续到诉讼之后,而他们单靠个人的力量却无能为力,尽管证人对这一场诉讼起到了多么关键的作用。
而在证人保护问题上,因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漏洞和缺陷,证人常常徘徊于法庭之外。
本文从证人保护角度出发,旨在探讨解决当前证人所面临的困境,且考虑到了提高证人保护制度的标准,但这也涉及法律法规的修改,并非易事。
总而言之,解决证人保护的根本之道,在于提高立法质量,加大对侵害者的制裁力度。
【关键词】:人身权拒证权证人保护制度侵害行为制裁一、当前社会背景下的证人保护制度问题目前,由于我国法律对证人作证尚无完备的保护制度,《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是规定公、检、法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但这亦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尚缺乏更具体、更细致、可操作性更强的法律规定,况且公、检、法三家在此问题上的损伤权属分工亦不明确,故证人出庭作证后的安全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另外,在我国诉讼实践中,证人不出庭或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
有关调查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工人日报》报道,“北京市各法院审理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中证人出庭率只有10%,而约90%的证人都只提交书面证言”。
①学者对河南某县人民法院1992——1996年间的民事案件的证人出庭情况进行过详细统计,该县法院其间审理的民事案件共1537件,其中需证人到庭作证的案件为1396件2380人,然而竟无一人到庭作证。
②学者王亚新在最新的证人出庭问题调查中,就五个基层法院2001年与2003年的证人出庭作证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五个法院在2001年的出庭作证率在7%——8%之间,在2003年有所上升,大约在10%——14%之间。
浅谈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问题与完善作者:舒易求来源:《卷宗》2019年第19期摘要:人证是刑事诉讼中最为常见的证据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但是实践中证人不愿意作证,尤其是出庭作证的就更少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证人缺乏权利保护。
近年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针对证人的保护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
本文着眼刑事证人保护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浅显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刑事证人;安全保护;经济补助;证人保护前言:证人证言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特别是对直接证据不够的刑事案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证是活的证据,是动态的,直接明了。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证人或者举报人时常受到犯罪分子的打击报复,这就可能导致很多的证人因为担心自己或者是家庭的原因不愿意作证。
这就大幅度地提升了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的难度,也是所有侦查部门侦破案件的难题所在。
1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方面的法定义务。
然而证人能否愿意提供证词,尤其是真实证词,其前提条件就是可以保护证人的自身安全以及证人亲属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立整体的证人保护模式,确保证人和家属安全,证人在提供證词的时候首先会考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无担忧的出来作证。
司法部门希望人民群众更好地协助办案部门侦破案情,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大幅度的提升法律的威慑力[1]。
对于证人保护而言,我国立法上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比如《宪法》中规定不能打击报复证人;《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公安、检察院与法院应该保护证人和其家属的生命财产安全;《刑法》中规定报复证人以及证人家属的应该采取相应的刑事处罚。
所以说,根据当下的立法来看,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证人保护模式大体的骨架,但是依旧不够具体和全面,例如关于证人安全与误工费的保护方面规定还是很少的,证人保护的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2 证人保护制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责任主体划分不清。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浅析补偿费用”。
①因此,可以看出我国证人出庭的经济补偿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元化的,而应区分对待。
具体而言,可以依据证人出庭方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补偿制度。
对当事人自行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费用由当事人落实并实际支付。
这种补偿应体现平等协商、公平合理的原则,它符合民事诉讼的自治性;对于法院主动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形,证人的经济补偿应该先由法院承担和支付,然后法院可以在判决书中向败诉方的当事人进行追偿。
法院不应该是这部分费用的最终承受者。
2、出多少的问题。
证人出庭作证的交通、食宿费按规定的标准实报实销,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以资鼓励;有固定单位的,要求所在单位对其出庭期间的工资福利照发;无固定单位的,法院按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予以补偿。
(二)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财产保护《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第2、4项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和对证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307条和308条也分别规定了妨碍作证罪和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罪。
可见我国立法对证人保护也作出了必要的规定。
但如何有效地保护证人,这是世界各国司法系统都面临的一个即重要又棘手的问题。
一般来说,司法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证人保护,而且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我国要加强对证人的人身保护,应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1、立法上明文规定,司法机关审前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侦查阶段应采取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身份保密,禁止被告方与证人单独接触,派专人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等措施。
2、司法机关在审后应加强保障措施,免除证人作证的后顾之忧。
禁止可能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人接近证人的住所,“为证人改名换姓并在报复人可能不知晓的地区为证人安排合适的工作”,②及时制止并严惩任何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等。
①王亚新陈杭平:《证人出庭作证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法学2005年版,第54页。
1
2020年6月23日
刑事案件证人保护
制度初探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2
2020年6月23日
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制度初探
年1月17日, 山西省兴县刘迎儿故意杀人案一审宣判, 案犯毫无悬念地被判
处死刑。被告人刘迎儿在短短一小时内连杀7人, 被害人从14岁花季少女到68
岁花甲老人, 用刘迎儿自己的话说”一律格杀勿论”。为被害人引来杀身之祸的原
因是, 数十年前, 被害人本人或父兄曾作为证人对刘的罪行进行过指证。
作为主审法官, 掩上卷宗, 心中并无一般案件审结之后的轻松愉悦, 相反纠结
更多的是挥之不去的沉重。刘迎儿案是全国罕见的直接针对证人实施的极端报复
型案件, 血淋淋的事实促使我们不得不对中国现行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制度进行审
视与反思。
一、 中国现行证人保护制度的缺陷
中国法律法规对于证人保护的规定散见于宪法、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如
《宪法》第41条第2款规定: ”对于公民的申诉、 控告或者检举, 有关国家机关必
须查清事实, 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刑法》307条规定: ”以
暴力、 威胁、 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她人作伪证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
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308条规定: ”对证
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徒刑。”另外,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也规定了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
胁、 侮辱、 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
重的, 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能够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与实体相比, 诉讼法
的规定相对详细。《刑事诉讼法》第43条强调, 审判人员、 检察人员、 侦察人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3
2020年6月23日
员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了解案情的公民, 有客观地、 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
件。第49条进一步明确: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
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 侮辱、 殴打或者打击报复, 构成犯
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该法第
56、 第57条规定, 被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得以任何方
式干扰证人作证。第85条规定: ”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
报案人、 控告人、 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 控告人、 举报人如果不
愿公开自己姓名和报案、 控告、 举报的行为, 应当为她保守秘密。”《民事诉讼
法》第102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上述法条构成了中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基本框架, 形成从实体法到程序法的规
范体系, 确定了证人保护的范围、 保护主体、 保护内容、 处罚措施。但从司法
实践来看, 中国证人保护制度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证人保护的范围上不同法律间存在矛盾。《刑法》保护仅限于证人
本人, 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保护范围是”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二者之间没
有很好地衔接起来, 也使得作为刑事法的《刑法》和作为行政法的《治安管理处
罚法》相脱节, 属立法上的漏洞。这就会使那些对证人近亲属打击报复的行为逃
脱应有的惩罚, 或者惩罚力度不够。
其次, 实施证人保护的主体分工不明确。《刑事诉讼法》将公安机关、 检察
机关和法院相提并论, 规定公、 检、 法都是证人保护机关, 但对三机关如何分工
以及在不同诉讼阶段各自承担哪些职责等未作详细规定, ”大家负责”成为”无人负
责”, 使证人保护在实践中很难落到实处。保护证人是需要花费成本的, 无论是审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4
2020年6月23日
前保护, 如为证人提供安全蔽护场所、 住所迁移, 还是审后保护, 如为证人改变身
份、 住址等, 均需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和财力。在没有充分的法律规定及足够的
经费保障情况下, 很难期望上述三个部门会真正关注、 执行证人保护计划。
再次, 证人保护的内容相对狭窄。现行法律规定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这里”安全”的范围在实际操作中仅着重于人身安全, 忽视了对其财产、 名誉、 心
理等方面的保护。
最后, 保护的手段和措施过于局限, 主要限于对证人遭受打击报复后的事后补
救, 缺乏预防性保护。刑事诉讼是一个系统工程, 证人无论在审前、 审中或审后
均有可能遭到威胁、 报复, 而仅注重事后保护无法彻底消除证人的恐惧, 没有预
防性的保护措施, 等到证人已经付出了惨痛代价后再获得法律救济, 这迟来的矫正
正义也实非其所愿。
上述问题表明, 零散、 宽泛、 缺乏可操作性的证人保护规定不但造成了法律
体系本身的矛盾, 而且会使证人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济。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一个
行为的决定过程同时也是利益的选择过程。证人是否作证、 是否出庭作证, 一般
会从作证行为带来的后果和作证对案件可能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权衡, 作出相
应的价值判断。法官和当事人最关注的可能是证人能否提供有价值的证言, 而证
人在选择时往往会不自主地趋利避害。证人作证有可能遭到报复, 如果证人权益
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势必会影响到证人作证的积极性、 主动性以及证言的真实性
和客观性。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5
2020年6月23日
刑事诉讼中, 大多数案件的被告人都是基于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被起诉, 审判
结果直接关系到被告人的重大人身利益甚至生命, 被告人对不利于已的证人实施
报复行为的可能性比民事诉讼要大得多, 特别是在控方证人的证言不利于被告人
时, 极易引发被告人对证人的仇恨而导致报复证人。
证人在对法治建设做出贡献时, 还要因为制度设计的缺陷拿自己的身家性命
来冒险, 这是与公平正义原则相背离的。因此, 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二、 国外证人保护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当前, 世界上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刑事诉讼制度中都建立有比较完善的证人
保护制度, 都很重视刑事诉讼程序中对证人权利的保障。
美国是最早以立法形式实施证人保护的国家, 1970年制定了《有组织犯罪控
制法》, 其中规定了”证人保护计划”以保护证人及其亲人的安全, 1982年又经过了
《被害人、 证人保护法》, 经过建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对证人提供保护。在美
国, 证人保护的官方主体是检察官执法办公室, 主要负责证人保护计划的核准与管
理, 具体的保护工作由直属于联邦司法部的警察局负责。另外, 美国的司法部还成
立有专门的证人保护局, 负责实施证人保护计划。在英国, 1997年证人保护制度
取得了重大进展, 苏格兰政府又发布了一份咨询案, 即《重要的声音———帮助
证人出庭作证》, 对证据法中保护易受伤害和恐吓的证人的规定进行了全面的分
析, 旨在为将来的法律改革提供依据。英国负责证人保护任务的官方组织是地方
警察机关, 英国皇家检察院成立以后, 证人的保护工作由警察局与检察机关联合实
施, 随后又成立了部门间的证人工作小组。1998年12月, 德国专门的《证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