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最喜爱的弟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孔门七十二贤的故事孔门七十二贤,是指孔子门下的七十二位杰出弟子,他们各有所长,传承了孔子的学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讲述其中几位贤者的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风采。
一、颜回:安贫乐道颜回,字子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性格内向,为人谦逊,一生安贫乐道,勤奋好学。
孔子曾赞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的品德和学识深受孔子器重。
二、子贡:擅长辞令,外交高手子贡,字子贱,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擅长辞令,口才极佳,曾为孔子游说各国,为孔子的学说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子贡还擅长经商,是孔门弟子中的首富。
三、曾子:以孝著称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
他性格刚毅,为人正直,以孝著称。
曾子认为,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顺,又怎能关爱他人?他的孝行感动了孔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四、子路:勇猛果断子路,名由,孔子的弟子。
他性格勇猛,行事果断,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子路尊敬孔子,但有时也会因意见不合而与孔子争论。
孔子曾评价他:“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五、漆雕开:刻苦钻研漆雕开,字子开,孔子的弟子。
他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对孔子的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
漆雕开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孔子的学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闵子骞:品行高尚闵子骞,字子骞,孔子的弟子。
他品行高尚,为人正直,忠诚厚道。
闵子骞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深受孔子器重。
七、冉有:政事能手冉有,字子有,孔子的弟子。
他擅长政事,曾任鲁国季孙氏的家臣。
冉有在孔子的教导下,以德治政,为百姓谋福祉,得到了良好的口碑。
孔门七十二贤各有所长,他们的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在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他开创了儒家思想,并传授给了许多弟子,他们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来讲述孔子的弟子们的一些故事。
孔子的弟子们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颜回、子路、子贡等人。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才能,但都受到了孔子的教导,成为了忠诚的门徒,传承着儒家思想。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谦虚好学,勤奋向上。
有一次,孔子问他:“你觉得我是不是很有学问?”颜回谦虚地回答说:“我并不敢这样说。
”孔子听后很是高兴,赞扬颜回懂得尊敬师长,不妄自尊大。
颜回的谦逊和虚心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子路是孔子的另一位得意门生,他性格直率,善于言辞。
一次,在与孔子讨论礼仪之事时,子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孔子并不完全同意,但却欣赏子路的坚持和思考。
孔子说:“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成为后人赞美子路的代名词,他的坚守原则和率直直率深受大家尊敬。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他深得孔子信任,被委以重任。
有一次,孔子让子贡去见齐宣王,希望他可以为儒家思想宣讲,提倡礼仪之道。
子贡虽然面对困难,但他勇敢坚毅,最终取得了齐宣王的赏识,为儒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除了这几位得意门生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孔子弟子,他们各有卓越之处,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通过讲述孔子的弟子们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精髓,更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学习,踏实行事,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伟业。
愿我们继承孔子的教诲,传承儒家思想,让这份价值观得以永续。
孔子评价颜回的话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可谓非常高度。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也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孔子曾经多次表达对颜回的赞赏和敬意。
孔子说过:“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这句话意味着颜回不仅仅是孔子的助手,而且在听取孔子的教诲时,能够理解并运用其中的道理,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显示了颜回在学问上的聪慧和才智。
孔子还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这句话强调了颜回在品德和道德方面的高尚。
他的内心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三个月都没有偏离过仁德的原则。
这表明颜回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另外,孔子还曾赞美颜回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他说:“回也,其志三分,有至于斯四焉。
”这意味着颜回的志向和抱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他的奉献精神和努力程度也是非常出色的。
综上所述,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他认为颜回在学问、品德和奉献精神等方面都具备了卓越的素质。
颜回的才智、品德和忠诚让他成为了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也是后世人们学习和崇敬的楷模。
1/ 1。
孔子最牛的四大弟子,权倾天下富可敌国还有一位很像李逵《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是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对诸位弟子的评价。
话中提到的十人被被认为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后世称之为孔门十哲。
孔子最为认可的弟子是颜渊(颜回)。
颜渊比孔子小30岁,全盘继承了孔子的学问和品德,青出于蓝。
但是颜渊有点死板,安贫乐道,既没有得到官职,对传播孔子的学问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孔子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声望,经常推荐弟子到各国做官。
因此颜渊也得到了多次面试机会,但都没有获得任用,以至于郁郁寡欢,三十多岁就愁白了头,40岁就去世了,令孔子很悲伤。
孔子真正最优秀的弟子是十哲中的子夏、子贡、冉有、子路。
他们中有的位极人臣,有的富可敌国,有的学问通天。
一,子夏--魏文侯的老师。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晋国人,也有的说是卫国人。
现在山东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
子夏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在鲁国莒父宰。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中最有学问的,关系也很融洽。
子夏曾与孔子一起修订《诗》《易》《春秋》等。
不过,子夏在政治思想上与孔子很不一样。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子夏则提倡顺应时代,辅佐明主,建功立业。
孔子去世后,子夏受到魏文侯的邀请来到魏国,被文侯尊为老师。
子夏除了为文侯提供治国的主张外,主要还是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为魏国吸引人才,并在西河仿照孔子建立学院,培养人才。
魏国的改革家李悝、吴起、商鞅都是子夏的学生,曾跟随子夏学习。
魏文侯的改革获得巨大成功,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子夏的名头也传遍华夏。
子夏在魏国办学,传播孔子的学问。
曾子在鲁国执掌孔子的学校,两者相互声援,相互借重,同为孔门正宗。
子夏晚年很不幸,丧子以后又哭瞎了眼睛。
曾子把他接回鲁国,子夏帮助曾子修了半部《论语》,又继续修《易》。
孔子评价颜回的话
一、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贤良的一位。
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极高,他说:“回也其心三月矣。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颜回的认可和赞赏。
颜回以他的品行和才能,成为了孔子心中的得意门生。
二、颜回的品德与才能
颜回的品德和才能在孔子的弟子中堪称佼佼者。
他为人谦逊,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颜回的生活十分清贫,但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坚定地追求道德和智慧。
孔子曾称赞他说:“回也,其心志乎!”这句话充分肯定了颜回的品德和志向。
三、颜回在孔门中的地位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颜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还是其他弟子们的楷模。
颜回不仅在道德品质上受到孔子的赞誉,还在学问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他遵循孔子的教诲,致力于传播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颜回的影响与传承
颜回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他遵循孔子的教诲,传承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在他的影响下,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后世许多儒家学者都把颜回视为楷模,尊奉他为“复圣”。
总之,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他的品德和才能在孔门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的楷模。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他的教导和哲学观念对于他的弟子们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跟随和传承孔子的思想,不仅继承了他的智慧和品德,也在各自的实践中展示出了孔子教育的成果。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弟子们的故事展开,探索他们与孔子的关系、他们的行为和成就,以及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
1. 弟子颜回:承传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弟子颜回被誉为“回溯圣贤之迹,建立历史之实”。
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精通音律、礼仪和各种学问。
在孔子度过颜回的寿而没有得到埋葬的悲伤时,颜回主动为孔子请求准许臣生以示孝道之意。
通过这一行动,颜回充分展示了他对孔子的敬爱和对孝道的追求。
2. 弟子子思:重视道德修养子思是孔子的贤弟子之一,他承袭并发扬了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
子思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他认为礼仪、义理、德行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基石。
他曾提出:“君子之所修学者三:事亲、事君、事神”,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子思的观点对于后世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弟子子贡:以诚待人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没有成为官员的人。
子贡对孔子的教诲深感荣幸,并以孔子为师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以诚待人的原则,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才能建立起长久的人际关系。
子贡所追求的以诚待人的精神,对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维系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启示。
4. 弟子曾子:追求真理与谦逊曾子以聪明才智、谨慎和勤奋而著称。
他对孔子的教诲充满敬意,并把孔子视为宗师。
曾子遵循孔子的教导,谦逊地追求真理,注重自我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指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追寻道德与知识。
曾子的谦逊和学习态度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5. 弟子子路:勇于实践和崇尚公正子路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之一,也是最具沉稳和果断性格的弟子之一。
子路注重实践并勇于践行道德原则,他主张“实学以质行”。
为什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儒宗孔子“诲人不倦”,一生从事文化教育的时间长达数十年。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在众多学生中,颜回最得孔子之意,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颜回好学,能自我改善。
孔子极为好学,他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文”,也以“文”(他勤奋学习所掌握的《诗》《书》《礼》《易》《乐》等文化知识)教授弟子。
不过,孔门学问中比“文”更重要的“学”,是培养君子德行和进行人伦道德实践,因而孔子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道德行为的培养比掌握文化知识更为重要。
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教学内容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学问是德行。
《论语·先进》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分科记录了孔门优秀弟子名单:“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个排行榜印证了孔门学问首重德行。
孔子认为学习者的首要任务是改善自身,把自己培养成道德“君子”。
培养德行的正确路径在于能够“反求诸己”。
他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为己之学”是将所学真知运用于自己的生命实践,真实地改善自我;“为人之学”则是以知识技能示人,以之获取功名利禄。
《礼记·大学》概括了儒家的为学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随即指出,达成“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目标的路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孔子在众多弟子中最喜欢哪个弟子?孔子在众多弟子当中最喜欢那个弟子?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
孔子喜欢颜回主要有如下几个理由:“一是颜回特别虚心,学习领悟孔子思想最到位。
如对于仁的理解即是如此,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是颜回安贫乐道的行为最符合孔子的要求,成为孔子为其他弟子树立的楷模。
三是颜回学习刻苦,最理解孔子的思想。
”但在这里再补充说明几点。
一、颜回理想最大,追求的境界最高。
颜回问孔子的都是大问题,如“颜渊问为邦”,即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便是非常精彩的“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的一段话,表现出孔子对于前代文化精华的精熟与选择的标准。
颜回还问“仁”,孔子回答的是最高标准,即“克己复礼为仁”,而仲弓和司马牛也问仁,孔子回答的不一样,说明对三个人的要求不同,三个人当时水平不同。
颜回这样的学生,什么样的老师都会喜欢。
二、颜回性格特点与孔子很接近孔子意志坚定,有大志向,但为人却比较内敛,因此对比较外向比较张扬的子贡和子路多所批评,即使是赞美也有保留。
唯独对颜回,只有赞美而没有批评。
我认真阅读过有关文献,孔子对于颜回确实非常喜欢。
有时怀疑颜回迟钝,有点愚蠢,但仔细分析颜回的表现,又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回也不愚”。
颜回非常内敛,曾子曾经赞美他“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一般注释者都认为曾子说的是颜回。
这种品格正是内敛,有高度修养的表现。
什么时候,低调做人也是修养高的表现,也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三、颜回最刻苦,修养也最高孔子赞美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这是极高的赞美与评价。
他赞美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能做到这两点的便是大君子。
在季康子问孔子弟子谁最好学时,他回答的依然是颜回。
颜回追随孔子最坚决,而冉有等人则没有达到全心全意的程度。
冉有曾经说不是不追求老师的“道”,是力量不够,孔子批评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浅析《庄子》一书中的颜回形象本文针对《庄子》中庄子借孔子之口,给颜回灌输道家思想,对这一独特的现象,从表面看似矛盾的篇章中,探求庄子之真实用意:即庄子在刻画颜回形象的篇幅中,多次使用了“重言”,来压抑时论,从而不露痕迹地贬低了儒家,宣传了道家。
标签:《庄子》;颜回形象颜回本是儒家的代表,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被尊为“复圣”。
而他的形象,却屡屡出现在道家代表著作《庄子》一书之中,被庄子赋予了新的性格。
一、《论语》中的颜回在探究《庄子》中的颜回之前,我们首先寻找一下《论语》一书对颜回是如何描述的。
孔子曾对颜回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在世人看来清苦的生活,颜回却能安于贫贱、自得其乐。
这应该是最接近颜回真实生活的写照。
不但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后世学者尤其是宋明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安贫乐道”,成为了人们对颜回最深刻的印象。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之中,颜回以“德行”而著称。
《论语·颜渊篇》开篇便是“颜渊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
而颜回也是将孔子的“仁”贯彻的最彻底的学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可见,在践行“仁”这一点上,颜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由此,“仁”,也成了颜回身上鲜明的标志。
而最为孔子所称道的,是颜回的聪颖好学。
《论语》中,曾多次出现关于此点的描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述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颜回的聪慧,连孔子都自叹不如。
《论语·雍也篇》也曾记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里的三位拜师者《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内容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论道德、治学问,闻名中外古今”。
其中,“三人成虎”的故事就发生在《论语》中,讲述了有关三位拜师者向孔子请教问题的故事。
本文将对于《论语》里的三位拜师者进行评述,分析他们的个性、思想及行为微言。
先来介绍三位拜师者:有曾参、有颜回和子路三位弟子。
曾参居于宋国之兰陵,他渴望求学,从而径直来到鲁国找寻孔子,希望能得到孔子的教诲。
有颜回居于陈留,曾为梁惠王的宰相,但事业上出现阻碍而转而向孔子求学。
子路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之一,出生于鲁国千家庄亲贵家庭,但因匡弼不遂,最终追随孔子,拜他为师。
在三位拜师者中,曾参是个怀有强烈钻研志向的人,他一心想寻求孔子的指导,希望能更好地学习文化,在人生中成就非凡。
曾参到了孔子所在地鲁国之后,主动请缨到城门口担任守门官,等待孔子的到来。
孔子发现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横溢,决定把他收为弟子。
曾参向孔子请教一个问题:“先王失道,后王失德,天下共举秦孝公。
”孔子告诉他,无论先王还是后王,都是由于失德而被废黜的,唯秦孝公不同,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这是因为他以儒士的标准来治理国家,并坚守了他的信仰和道德。
孔子的答案,让曾参大为感悟,对孔子越来越钦佩。
有颜回是另一个向孔子请教问题的弟子。
在陈留时,他曾经为梁惠王当过一段时间的宰相,但因为不能得到朝廷中其他人的认可,而离开独风,转而回到了故乡。
他来到鲁国之后,向孔子请教如何能够做到“仁人”这样的人。
孔子教他如何通过行为践行仁德,比如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友善待人、宽容谦让等。
有颜回在孔子的指引下不断吸取经验,珍视知识,终于成为了一位有信仰的仁人。
最后是子路,他来自鲁国千家庄,是一个村庄中最富有的家庭之一,家世光荣。
但是他并不因此而自满,反而对于修养和品德孜孜不倦的追求,最终追随孔子。
子路非常尊敬孔子,私下里曾称呼孔子为“夫子”。
孔子常常与他探讨学问,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哲学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历史赏析及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历史赏析及答案引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儒家学者,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位人物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赏析。
子路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名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是鲁国人,是孔子的早期弟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官职。
子路性格直率豪放,为人忠诚勇敢,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
子路的主要思想是注重实践和忠诚。
他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主张人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去践行道德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忠诚、正直和勇敢等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空谈。
在儒家学派中,子路被视为实践道德的楷模。
他的直率和忠诚深受孔子的喜爱,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的形象代表了对道德实践的重视,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皙曾皙(前512年-前435年),名参,字子产,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是鲁国人,曾任鲁国的大夫。
曾皙性格温和、谨慎,是孔子的晚辈弟子。
曾皙的主要思想是注重礼制和仁爱。
他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他还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儒家学派中,曾皙被视为礼制的权威。
他的温和谨慎的形象深受孔子的赞赏,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
曾皙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儒家学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冉有冉有(前541年-前402年),名雍,字子产,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是鲁国人,曾任鲁国的大夫。
冉有性格温和、谨慎,是孔子的晚辈弟子。
冉有的主要思想是注重仁爱和忠诚。
他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还强调忠诚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国家中。
在儒家学派中,冉有被视为仁爱的代表。
他的温和谨慎的形象深受孔子的喜爱,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
孔子的10位学生各有风采1.勤奋好学的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
孔子说,我有三千个弟子,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个人,其中最好学的就是颜回。
孔子评价颜回是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他不把自己的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一个地方犯个错误之后,他坚决在同样的地方不会犯第二次。
这是一种很高的品德,孔子说他教书三十年,才做到了“不迁怒”,可见难度有多大。
颜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克己复礼”,那就是要管好自己。
孔子说,颜回非常贤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说明颜回的生活欲望很低,所以,他才能过得快乐。
2.勇猛果敢的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一个喜欢打架、好勇斗狠的少年,他个性最鲜明,有什么事就出来保护老师。
在周游列国中,孔子一路碰壁,他对学生们说:我的理想没有地方实行,我要乘一个木筏子,移民国外算了,我看到时候能跟着我的,也只有子路了。
子路听后,很高兴,觉得老师还是信任他的。
在《论语》里边有个小故事,那就是“子见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是一个风流的美女。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南子给她下了个帖子,希望能见见孔子的面。
因为南子名声不好,子路就劝阻老师最好别去。
孔子说,我是一个学者,去见见一个美女还能怎么样?这样孔子不但去见了南子,而且还坐在她的车子后面,在卫国国都转了一圈。
回去之后,子路对就对老师说:怎么样,您被她利用了吧?子路向孔子讨教为政的秘诀,孔子对他说:首先要身先士卒,这样就会有表率作用,身边的官员自然就会向你学习;再一点,就是无倦,就是为老百姓服务不能倦怠,要持之以恒。
子路听到了,也做到了,果真仕途发展不错。
3.好学深思的子夏子夏这个人比较内向,也很爱学习。
他向孔子讨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对待父母,子女要保持和颜悦色,有事儿要办时年轻人要代劳,吃饭喝酒的时候,要让年龄大的人先吃喝。
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对弟子子贡的评价端木赐,也就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子贡,子贡不仅在学术上精通的很,而且因为家庭经商的原因,在经商也有很大的聪明才智,他很少在孔子身边待着,而是经常去一些国游行,做一些生意,所以为孔子众多弟子的首富。
子贡被孔子比喻为瑚琏,对于孔子的这一比喻,很少有人懂,有的人认为是精石确凿的美丽玉器,还有人认为是巧夺天工的坚硬木器,有的人认为是美观坚固的实用瓦器,众说纷纭,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绝对是一种非常贵重的东西,古代人认为瑚琏是祭奠神圣的贵重之器。
瑚琏其实是古代的玉器,但是这种玉器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用到的,这种玉器是古代人用来供奉在寺庙与佛堂上面的,这种场所相当于中央政府,皇宫里的布置,摆在最上方,显得十分的庄严神圣,干净利落,因为这种东西是高贵与清白的象征,把子贡的这种精神比喻成这样的典型,未免有一些,太高尚贵重了,太清白了。
在古代有一些特别隆重的庆典的时候,才能把瑚琏请出来亮相的,平常只能锁在柜子里面,让人保护起来。
有的人说子贡什么都不想做,专门去做生意,而且凭着自己聪明的脑子,做出的生意总是会发财,孔子的晚年生活很安详,都是子贡照顾着,子贡这人特别慷慨,任何事物都不会拘束他,但是他为人从来不骄傲,所以孔子说他高贵,清白的风格,低三下四的事从来不做,这就像瑚琏性格。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门生。
他始终跟随孔子学习,直到孔子去世。
虽然他只是孔子的弟子,但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成就,甚至超过孔子。
子贡为人善辩,有才干,办事通达。
在老师孔子眼中他的优点,则是通达事理。
但孔子觉得子贡不太安贫乐道,他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并且他更有追求财富的才能。
所以孔子把他比作“瑚琏”,以用来提醒子贡:修为尚未成功,学习仍须努力。
正是因为子贡言语上的才能和追求财富的欲望,他不仅成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也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子贡这种世俗的成功,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比内涵深沉的孔子要强。
原因也正在于他政治上外交的成功与成功商人让他备受赞扬,这也是子贡的主要成就。
孔子十哲的排序1.孔子十哲的背景介绍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智者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孔子十哲是孔子所选出的他认为最具才华的十个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后来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以下是孔子十哲的排名,以及他们的生平事迹。
2.第一名:颜回颜回是孔子的最爱,他是孔子十哲中最难得的才能,也是唯一被孔子较高评价为“肯钻研”的学生。
颜回性格默默无闻,但他精湛的学问和勤奋的天性使他在学问上颇为出色。
除此之外,颜回在态度和敬重长者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是孔子心中最为得意的学生。
3.第二名:子路子路是孔子第一个接受浸礼的弟子,他有极高的学习热情,是颜回之后孔子心中排第二的弟子。
他在孔子的教导下,慢慢成为了富有同情心的人,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倡导者和领袖,这一点在他后来在鲁国的官职任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4.第三名:子贡子贡是孔子重要的学生之一,他虽然有很多缺点(比如爱好贵族生活和包容性差),但是他有很强的向上取得的决心和极佳的口才,是在孔子门下中非常优秀的一位弟子,同时他也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孔子的思想。
5.第四名:子夏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中极有才华的一位,同时也是处事圆滑和善解人意的人。
他深刻地理解,并能尽善尽美地实践孔子的教义。
子夏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和传统的儒家,他的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教育。
6.第五名:子张子张是孔子门下最为早期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爱好博学,精通多领域的知识,尤其是文学和哲学。
他在孔子生前,就已经成为了一名非常有教养的人,并在孔子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儒学思想家。
7.第六名:微子微子,名缪,是孔子的一位重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道德素质和学术能力。
他热心帮助国家和人民,曾经担任了很多重要的公职,比如宋国的相国。
他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纳入了儒家的传统,以此影响并改善了后人。
8.第七名:公西华公西华是孔子十哲中最年轻的一员,但他的才华却非常杰出。
他擅长经济学,以及在国内和国际领域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孔子最著名的四大弟子的简介
1、颜回:公元前6世纪学者,一生追求理性,孔子曾对他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也是《春秋》《论语》的作者,有“良言一句三冬暖”之美誉。
2、子路:公元前6世纪学者,他以坚韧著称,以严肃著称,以教学能力著称,是孔子最晚收习的大弟子,其见解教训、哲学思想一举扬名,有“子路秉政”的评语。
3、张仪:公元前6世纪学者,就职“太师”,史书尊他为全国前四大诗人之一,以忠心、乐群而著称,也是《春秋》《论语》的作者之一,现在更有“张仪之乞,可数以陈”的谚语传诵。
4、颜渊:公元前6世纪学者,名“世乡”,最著名的是《中庸》的作者,被称为经学大宗师,细心温文,性情天真,更被誉为“泉渊之贤”,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重要的编年学家。
孔子十大弟子_孔子十大弟子介绍颜渊、仲由、言偃、卜商、曾参、子贡、端木赐、冉雍、冉耕、闵损为孔门七十二贤中孔子的十大弟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十大弟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十大弟子介绍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
浅析孔子最喜爱的弟子
颜回,孔子三千弟子之一。
作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勤劳好学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及仁礼治国的思想,使其成为七十二贤人之首。
颜回的一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行为与事迹影响了千千万万儒门学子,他的人格魅力,对后人影响也巨大。
本文从颜回的生平出发,阐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从历史角度对颜回做出客观的评价。
标签:颜回人格魅力影响
一、颜回概述
颜回,字子渊。
春秋末年鲁国人。
生年不详。
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敬重孔子如同敬重自己的父亲。
颜回的思想品德高尚,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吃苦耐劳、安贫乐道,不仅另同窗深深佩服,也令其老师孔子多加称赞,更令后人对其刮目相看。
颜回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得老师喜爱和后人敬仰。
二、颜回人格的独特魅力
1.安贫乐道
孔子曾这样评价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从孔子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颜回在物质上绝对是贫乏的,甚至是极度困窘的,但是,他丰富的精神世界是谁也无法比拟的。
颜回出身于地位低微的平民家庭,作为一名草根百姓,体会不到帝王贵胄之气,自然就有了立世的根据和底子。
颜回安贫乐道,即使处于贫困当中,也毫不改变自己的志趣,好不丢弃自己的理想,坚守着自我。
生活的艰苦,地位的卑微,更加练就了他自得其乐的宽阔胸襟与胸怀天下的雄伟志向。
他的气概,令贵胄也不得不敬重三分。
换做其他人,很有可能因为忍受不了物质缺少的痛苦而失掉精神上的本真,而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种安贫乐道、豁达率真的人格魅力,多么令人钦佩!
2.尊师重道
颜回比老师孔子小三十岁。
颜回对待自己的老师极为尊重,宛如对待自己的至亲。
尊师重道的颜回,是世世代代为人子弟的榜样。
对于颜回来说,老师孔子是品德最高尚的、学识最渊博的人,天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超过老师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对于孔子的教诲,颜回一字一句的牢记在欣赏,对于老师讲解的每一句话,颜回都仔细揣摩,毫不懈怠。
可以说,颜回与孔子之间已经达到一种统一的生命高度。
对于这样的弟子,孔子每每谈起也是不吝赞赏之词。
颜回天资聪颖,学习努力,勤于思考,孔子把他视为最有修养的学生。
他尊师重道而又谦虚努力人格魅力,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3.仁礼之道
孔子最大的政治主张是“仁”与“礼”,作为最敬重孔子的一名弟子,颜回的政治理想与孔子自然有相似之处。
颜回主张“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
”这与孔子的根本主张是相近的,却又不同于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更不是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自然蓝图。
颜回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礼义,践行仁礼之道的和谐社会。
在颜回理想的国度里,君主知道如何做到与民同乐,知道怎样以德治国,知道如何用礼义去教化百姓,知道如何做才是以民为本。
而百姓也知道如何对国家和自己负责,抚养儿女,赡养老人,安居乐业。
因此,颜回主张的“礼”,是一种对百姓的道德教育。
颜回主张的“仁”,是一种对统治者的劝谏。
颜回的政治抱负起于他对知识的钻研,以及对老师思想的追求,并把知识和老师的思想升华为一种旁人所不及的政治理想。
三、对颜回的评价
1.对其道德修养的评价
颜回的性格和品质里,有很多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借鉴。
颜回对老师的尊敬超过其他人,而尊师重道,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世界普遍认可的、关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准则。
颜回尊重孔子,对孔子的谆谆教诲记在心上,对老师的行为言论加以揣摩和模仿,又能不失本心,从而成就了自我。
此外,颜回还是一个安贫乐道、虚心好学的人,他从不标榜自己的伟大,也从不夸夸其谈,而是脚踏实地学知识,踏踏实实做学问。
即使时间过去几千年,他的品德也成为众多学子的模范,被加以效法。
2.对其政治思想的评价
颜回的角色首先是孔子的学生,而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颜回的政治思想自然也脱离不了儒家范围和孔子的影响。
如果说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仁”与“礼”,那么颜回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仁”上。
颜回追随着孔子,成为主张立世改良的一份子。
然而,颜回所处的时代却是春秋晚期,那时候的中华正处于列国争霸之秋,颜回主张“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可以看出他反对用战争的暴力手段治理国家。
不争的事实是,春秋末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暴力推翻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必然,因此,颜回的主张有不符合社会潮流的一面。
3.对其后世影响的评价
颜回对世人的影响,集中在他高尚的道德素养上。
首先他好学,勤于学习,以学习为乐趣,比起物质的享受,他更愿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其次,他善于思考,对待老师的话仔细揣摩,加以实践。
后世很多帝王和百姓把颜回当做仁德的象征和善良的化身,甚至把他和尧舜同等看待。
颜回的一生是很短暂的,但是他的一生是散发着人性最耀眼的光芒的,给后世留下重大教育意义。
结论
颜回热爱学习,安贫乐道,豁達泰然,坚持自我。
贫穷无法掩盖他的智慧,物质的匮乏无法磨灭他精神的丰裕,一生践行“仁”与“礼”,“善”与“德”,把追求知识、升华自己、治理国家铭记在心,他的人格魅力,经过千年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启发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参考文献
[1]非常师生——孔子为何偏爱颜回?[J]. 芮文嘉. 教育艺术. 2014(01)
[2]从颜氏之儒的思想特质看其与易学的关系[J]. 颜炳罡,陈代波. 周易研究.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