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海底电缆输电工程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
海底电力输送线设计海底电力输送线是指将电力从陆地输送到海底沉积物中的输电系统。
它使用高压直流技术,将电力有效且可持续地传输到远离陆地的海底油田、岛屿以及深海地区。
本文将介绍海底电力输送线的设计原理和优势。
海底电力输送线的设计首先需考虑电力传输的可靠性。
由于长距离传输和恶劣的海洋环境,海底输电需要经受高压、低温、高腐蚀和强电场等极端条件的考验。
因此,电力输送线必须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和电气性能,以确保电力传输的稳定和安全。
其次,设计海底电力输送线需要考虑环境影响。
海洋环境中存在盐蚀、海水浸泡和海底地震等自然因素,这些因素会对电力输送线造成损害。
因此,材料的选择和耐腐蚀性能的考虑至关重要。
常用的材料包括聚乙烯、聚氯乙烯和绝缘体包裹电缆等。
海底电力输送线还需考虑电力传输的效率。
使用高压直流技术可以降低电力输送时的能量损耗,提高电力输送的效率。
高压直流技术可将输电损耗降至最低,同时还可以通过光纤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线路故障并进行修复。
另外,设计海底电力输送线还要考虑施工和维修的便利性。
由于输送线位于水下,因此施工和维修都需要水下作业,这对工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挑战。
所以,海底电力输送线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拆卸性,以便在需要维修或更换时进行操作。
海底电力输送线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它可以将电力传输到远离陆地的地区,满足远离商业电力源的深海油田和岛屿的电力需求。
其次,海底电力输送线可以避免传统方式中的电能转化损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由于电力输送线位于海底,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海底电力输送线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任务。
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电力传输的可靠性、环境影响、效率、施工和维修的便利性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创新的技术手段,海底电力输送线将为远离陆地的深海油田和岛屿等地区提供可靠、高效的电力供应,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广泛应用。
2023年中国海底电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一、行业概况1、定义海底电缆(SUbmarineCabIe)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电缆,铺设于水下环境,用于传输电能或通信的线缆。
海底电缆可分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主要运用于海底观测网、通信、电力网络、海上石油开发、海上风电等领域。
前瞻根据功能作用、电压类型、绝缘类型、应用领域等标准对海底电缆进行分类如下:图表1:海底电缆分类功能作用海底通信电缆、海底电力电缆、海底光电复合电缆电压类型HVDC.DC.AC绝缘类型浸漆纸绝缘电缆、自容式充油电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聚乙烯绝缘电缆、乙丙绝缘电墟及充气电缆应用领域观测网用海底电缆、海上石油平台用电统、通信用海底电缆、海上风电发电用电缆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砒究院俘前瞳经济学人APP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原材料和化工原材料两大部分,金属原材料主要包括铜杆、铝杆、合金铝锭等,铜杆与铝杆成本占比较大。
化工原材料主要包括绝缘材料用于生产绝缘料、护套料、半导电屏蔽料的聚乙烯、聚氯乙烯、石墨烯、高性能聚酰亚胺等。
产业链中游为海底电缆的生产制造,下游应用市场主要为电力企业,包括国家电网和海上风电投资建设企业。
图表2:海底电缆产业睇构上游,中游■下游原材料I海缆供应商!I应用市场资料来源:前皤利研究院@前膜经济学人APP 分析中国海底电缆生态图谱。
上游原材料企业包括江西铜业、紫金矿业、中国铝业等金属材料企业。
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等海缆专用化工原料生产企业包括中天科技、鼎龙股份等国产企业,也有日本住友、东丽、杜邦等跨国企业,由于具备先发技术优势,跨国企业所占份额高。
中游的海缆生产供应商保罗普睿司曼、耐克森的跨国企业以及东方电缆、中天科技等国内企业。
下游应用市场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广核等。
图表3:中国海底电缆产业链生态图谱上游赢原材料海缆供应商应用市场金属材料江西SHk KiETft 中ISU业云ISJR份Cτ‹∙⅛CFrT∙P..*rτ∙⅛-ycF-1tk化工原材料日本住友、日本东Si、杜邦中天科技.1»龙JR份其他电力企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经济学人APP三、行业发展历程中国发展始于清朝时期,1886年第一条海底电缆台南至澎湖电缆通联台湾全岛以及大陆的水路电线,长53海里,主要作为发送电报用途。
什么是海底电缆海底电缆知识详解导读什么是海底电缆?海底电缆如何铺设的?海底电缆发展前景如何?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下海底电缆知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海底电缆。
什么是海底电缆?海底电缆如何铺设的?海底电缆发展前景如何?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下海底电缆知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海底电缆。
什么是海底电缆海缆分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
海底通信电缆主要用于通讯业务,费用昂贵,但保密程度高。
海底电力电缆主要用于水下传输大功率电能,与地下电力电缆的作用等同,只不过应用的场合和敷设的方式不同。
由于海底电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从环境探测、海洋物理调查,以及电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都应用复杂技术,因而海底电缆的制造厂家在世界上为数不多,主要有挪威、丹麦、日本、加拿大、美、英、法、意等国,这些国家除制造外还提供敷设技术。
……综上仅为摘抄,详细内容请点击“海底电缆是什么”海底电缆断了怎么办在浅海,如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域缆线采用埋设,而在深海则采用敷设。
水力喷射式埋设是主要的埋设方法。
埋设设备的底部有几排喷水孔,平行分布于两侧,作业时,每个孔同时向海底喷射出高压水柱,将海底泥沙冲开,形成海缆沟;设备上部有一导缆孔,用来引导电缆(光缆)到海缆沟底部,由潮流将冲沟自动填平。
埋设设备由施工船拖曳前进,并通过工作电缆作出各种指令。
敷缆机一般没有水下埋设设备,靠海缆自重敷设在海底表面。
……综上仅为摘抄,详细内容请点击“海底电缆如何铺设”海底电缆发展前景如何技术参数电线电缆多根成束燃烧测试:BS EN 60332-3-24/ BS EN 60332-3-25电线电缆多根成束燃烧测试:BS EN 50266-2-4/BS EN 50266-2-5电线电缆单根燃烧测试:BS EN 60332-1-2电线电缆烟密度测试:BS EN 61034-1/BS EN 61034-2电线电缆毒性测试:BS EN 50305 Section 9.2当前国内、国际海底电缆存在广阔的市场及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如下几个市场:1.沿海城市及岛屿市场海底电缆是沿海岛屿与城市之间电力与通信的重要传输手段。
海底光缆工程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战略考量摘要:海底光缆作为全球信息互联互通的关键基础设施,在保障新时期我国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受限于国际形势等原因,我国海底光缆数量较少,带宽难以满足需求增长,从中长期来看,加强海底光缆建设,对于保障新时期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国际通信一、全球海底光缆总体情况海缆(submarine cable)由特殊保护材料包覆光纤或金属线缆组成,铺设在海底,用于电信或电力传输,即海底光缆和海底电缆(海底通信电缆已基本淘汰)。
图1 海底光缆结构图海底光缆具有通信容量大,防止电磁波干扰有效,信息传输过程稳定,使用寿命较长(一般为25年)等特点。
海底通信系统从组成上可以划分为岸上设备与水下设备两部分,水下设备即海底光缆,是海底通信系统中最重要、最脆弱的部分。
海底光缆是全球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目前云计算、元宇宙、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价值链各方对信息连接的容量要求不断增大,速率需求不断提高。
在此过程中,海底光缆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社会运行,进行信息交互的基石。
现阶段除了海底光缆,还没有其它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国际通信对大容量和可靠性的要求。
图2 海底光缆组成示意图(一)总体信息互联状况全球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主要经济体所在陆地板块之间缺少陆路连结,例如亚洲板块和美洲,澳大利亚之间有着辽阔的太平洋。
尽管近年来通讯卫星数量大幅增加,但由于卫星通信带宽相对较小,难以满足大容量通信需要。
陆地光缆建设还存在路由可行性和建设征地问题,实际上大部分跨境互联网通信甚至是境内的通信都是依靠海底光缆来实现的,比如欧洲各国之间的通信主要是通过地中海多条海缆连接法国、英国、葡萄牙等若干个国家的核心节点实现的。
这也是近期欧洲四条海缆中断的事件给区域甚至全球通信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
截止到2021年底,全世界已投入使用的440条海底光缆总长度超过1300,000km,承载了全球99%的国际信息和通信交互。
海底工程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海底工程是指在海洋底部进行的各种工程活动,涵盖了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海洋科研、通信信息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海底工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本文将对海底工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2. 海底工程资源开发2.1 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海底油气储量广阔,具有开采难度大、投资高等特点。
目前,全球主要石油公司已将目光转向海底油气开发,并在技术研究和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2.2 矿产资源探测海洋中蕴藏巨大的矿产资源,如富含金、银、钴、锂等的阳极结核、锰结核,以及稀土元素等,对于人类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海底工程在矿产资源探测、开发和采集方面正逐渐兴起,但仍面临技术难题和环境风险。
3. 海洋能源利用3.1 海洋风电海洋风电利用海上风能发电,具有风能资源丰富、潜力大的优势。
各国纷纷投资建设海上风电场,推动了海洋风电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3.2 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除了风能之外,海洋还蕴含着大量的其他能源资源,如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
这些能源利用新技术的不断推进,为海洋能源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4. 海洋科研4.1 海洋调查与勘探海洋科研是海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海洋调查与勘探,科学家们可以了解海洋中生态环境、地貌地质等方面的信息,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4.2 海洋生命科学研究海洋中蕴藏着众多未知的生物物种,海洋生命科学研究对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5. 海底通信与信息技术海底光缆是全球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底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海底光缆也面临着海洋环境风险、恶劣天气等问题。
6. 总结与展望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底工程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科研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但同时,海底工程也面临着技术难题、环境风险等挑战。
海电缆发展现状海底电缆作为国际通信的重要设施,其发展现状正朝着高速、大容量、低延迟的方向发展。
目前,海电缆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海底电缆的发展受益于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人们对高速、稳定、可靠的网络需求越来越高。
海底电缆作为连接全球网络的主要方式,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接入,满足人们对数据传输的需求。
其次,海底电缆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各国政府积极推动海底电缆的布局和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电缆网络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海底电缆的保护和安全管理,提高了电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再次,海底电缆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新一代的光缆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应用,使海底电缆的传输容量和速率大幅增加。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海底电缆的传输速度达到了Tb级别,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满足了高质量的数据传输需求。
然而,海底电缆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海底电缆的布局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才。
由于海底电缆的敷设涉及到烂尾工程、海底地形复杂、海底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这些都给电缆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海底电缆的安全性和保护性亟待加强。
随着网络攻击的日益增多和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复杂,海底电缆成为网络攻击的重要目标。
因此,加强对海底电缆的安全保护和防护措施,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漏,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海底电缆的维护和修复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海底电缆长期处于水下环境中,容易受到海水侵蚀、地震、海洋生物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电缆的损坏和故障。
因此,建立起完善的海底电缆维护和修复系统,提高电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保障海底电缆网络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海底电缆作为国际通信的重要设施,其发展现状正在朝着高速、大容量、低延迟的方向发展。
虽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相信海底电缆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海底电缆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要点摘要:海底电缆输电工程是跨海域联网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电网国际化、区域电网互联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输变电技术的发展,在经济一体化、能源优化配置、减少环境影响等因素的推动下,跨海域输电技术、海底电缆制造技术、海底电缆工程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下面,文章就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分析海底电缆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要点。
关键词:海底电缆;工程项目;施工技术1工程概述项目位近海海域,场区中心离岸距离约10km,水深7~10m,海底地形较平坦。
风电场区呈多边形布置,东西长约10.4km,南北宽约9.6km,分为北区和南区,分别布置22台和21台单机容量7.0MW的风电机组,共43台,总装机规模为301MW。
陆上布置一座陆上220kV升压变电站。
风电场所发电能通过4回66kV 海底电缆登陆后转陆缆接入陆上220kV升压变电站升压至220kV后,就近接入220kV九清变。
本期工程敷设北区两回路66kV海底电缆,其中包括两根总长约21公里的66kV主送出海缆和20根总长约19公里风机间集电线路海缆,海缆转换井至架空线铁塔陆缆敷设3*0.8公里。
2海底电缆工程项目主要施工技术2.1工程测量施工船抵达施工现场前,我方将利用GPS测量系统对路由两端登陆点以及工程的各主要控制点进行测量复核。
在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利用海缆埋设监测系统对海缆的具体位置及埋设装置进行监控。
施工有关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埋设犁倾角传感器、电子罗经、姿态传感器、水深传感器、计米器、水泵压力传感器、电缆张力传感器、GPS导航定位等组成。
其中倾角传感器、姿态传感器、水深传感器在施工过程中能显示当前埋设犁在海底的姿态、当前的水深以及海缆埋深情况,电子罗经、GPS定位系统则在施工的过程中直观的反映当前的船位和埋设轨迹及埋设当前数据。
这些数据都将为我方施工提供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施工方法,确保海缆的安全以及施工的质量。
20世纪海缆系统综述自十九世纪末出现海底电缆以后海底电缆迅速成为连接沿海岛屿,继而连接各大陆的主要通信手段。
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发展的通信卫星技术因其技术先进又较少限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迅速成为国际通信的主要手段。
1988年世界上第一条跨大西洋光缆(TAT-8)的建成,标志著国际通信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海底光缆以其大容量、高质量、低价格、安全可靠等优势,不仅完全取代了海底电缆,也逐步取代了通信卫星,而成为国际通信的主要手段。
一、国际海底光缆发展概况国际海底光缆的发展可根据其技术层次和建设规模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低速率海底光缆系统低速率海底光缆采用每对光纤传输速率从l40Mb/s至622Mb/s的技术,建设最多的是560Mb/s的系统'与海底电缆几十至最多3000条电路传输容量相比,560Mb/s的系统传输容量可达7,500条'大大提高了系统传输能力;这些海底光缆的网络结构多为点对点或多点连接的结构,传输距离从几十公里至上万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至1997年间,全世界共建设这类海底光缆系统l00多个, 总投资约100亿美元总长度约22万公里其中建设规模较大的光缆有:除以上这些光缆外系统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光缆还有约30条,其余多为传输距离小于1000公里的区域性光缆。
2.高速率海底光缆系统高速率海底光缆系统每对光纤传输速率介于1.8-lOGb之间'网络结构采用多点连接和分支型连接的较多。
随著系统容量的不断提高,用户对通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因此具有自愈功能的环行结构网络开始出现在海底光缆中,TCP-5和TAT-12/13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跨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底光缆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从l994年至1999年间,全世界已建和在建的这类海底光缆约50条,总投资约90亿美元总长度约15万公里, 除以上光缆外'超过1000公里的光缆还有约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