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第2课时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2讲 物质的转化【讲】知识点1酸碱盐的性质 (1)酸的性质 ①酸:H ++酸根离子 按强弱分:常见的强酸:盐酸、硫酸、硝酸等常见的弱酸:碳酸、亚硫酸、磷酸、醋酸、亚硝酸、硫化氢等按有无氧分: 常见的含氧酸: 常见的无氧酸:按有无挥发性(沸点高低)分: 常见的挥发性酸: 常见的非挥发性酸:②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
③酸的通性酸⎩⎪⎨⎪⎧+酸碱指示剂,如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活泼金属―→盐+氢气(置换反应)⎭⎬⎫+碱性氧化物―→盐+水+碱―→盐+水+盐―→新酸+新盐复分解反应例如:(2)碱的性质①碱:金属阳离子+OH -及一水合氨 按强弱分类常见的强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等 常见的弱碱:一水合氨、氢氧化铁、氢氧化铜等按溶解性分类 常见的可溶性碱: 常见的不可溶性碱:②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OH -。
③碱的通性碱⎩⎪⎨⎪⎧+酸碱指示剂,如使酚酞溶液变红色⎭⎬⎫+酸性氧化物―→盐+水+酸―→盐+水+盐―→新碱+新盐复分解反应(3)盐的性质①盐:金属阳离子(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可溶性盐:氯化钠、硝酸钾等 不可溶性盐:硫酸钡、氯化银等②同一类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组成上含有相同阴离子或阳离子。
③盐的通性盐⎩⎨⎧⎭⎬⎫+酸→新盐+新酸+碱→新盐+新碱+盐→新盐+新盐复分解反应 特别提醒 盐与盐、盐与碱能反应的条件一般要求二者都可溶。
【练】1.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的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 .硫酸、纯碱、石膏B .硫酸、烧碱、胆矾C .硫酸氢钠、生石灰、醋酸钠D .磷酸、熟石灰、苛性钠 答案 B解析 硫酸属于酸,纯碱是Na 2CO 3,属于盐,石膏属于盐,A 错误;硫酸属于酸,烧碱是NaOH ,属于碱,胆矾是五水硫酸铜,属于盐,B 正确;硫酸氢钠属于盐,生石灰属于氧化物,醋酸钠属于盐,C 错误;磷酸属于酸,熟石灰属于碱,苛性钠是NaOH ,属于碱,D 错误。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省教学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且经过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过程:【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4第一、二段,阐述上述原因【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感兴趣的事和物,我们不断的研究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物质,我们就必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主备人:李凤时间:2009年9月25日课程标准: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省教学要求:1、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2、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溶液、浊液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分类法了解分散系概念和本质,并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2、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
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导学号7391858(A)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淀粉溶液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D.雾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导学号7391858(C)
A.都是稳定的液体B.都是透明的液体
C.都是混合物D.都有丁达尔效应
3.分别将6滴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下列试剂:
①5 mL 20 ℃蒸馏水中
②5 mL沸水中并加热至红褐色
③5 mL 20 ℃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少量0.1 mol·L-1的NaOH溶液。
下列有关相应分散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导学号7391858(D)
A.分散质粒子直径:①<②<③
B.分散系稳定性:①>②>③
C.仅凭观察法就可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区别开
D.向三种分散系中加入酸性AgNO3溶液后,只有①中会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①得到FeCl3溶液,呈棕黄色;②得到Fe(OH)3胶体,呈红褐色;③得到Fe(OH)3沉淀。
三种分散系中均有Cl-,遇Ag+均可形成AgCl沉淀,D项错误。
4.(2017·广州高一检测)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并煮沸一段时间,可得到红褐色液体,此液体不具有的性质是导学号7391858(C)
A.光束通过该液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
B.插入石墨电极通直流电后,有一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
C.向该液体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沉淀产生
D.将该液体加热、蒸干、灼烧后,有氧化物生成
5.(2017·宝鸡高一检测)下列有关分散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导学号7391858(D) A.食盐溶液静置后会分层,下层比上层咸
B.悬浊液中一定不含直径小于10-9 m的微粒
C.加热溶液和胶体,溶液中不会析出晶体,胶体因凝聚而析出
D.豆浆、墨水、血液都属于胶体
6.(2017·金华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7391858(A)
A.泥浆中泥沙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
B.常用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C.凡是分散质能透过半透膜的分散系都属于胶体
D.碘酒属于胶体
7.下列有关胶体的性质说法中正确的是导学号7391858(C)
A.溶液澄清透明,胶体浑浊不透明
B.加热和搅拌不可能引起胶体聚沉
C.将一束强光通过淀粉溶液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大气中PM2.5(直径≤2.5×10-6 m的可吸入颗粒),一定属于胶体
8.(2017·雅安高一检测)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 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5.5~36 nm的磁流体。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导学号7391858(B)
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红棕色的Fe2O3
D.向分散系中加入NaCl固体,无明显变化
解析: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的分散系属于胶体,A错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Fe2O3为红棕色,而磁流体为黑色,C错误;该分散系胶粒带电荷,加入NaCl,发生胶体聚沉,D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7·邢台高一检测)用白磷还原法可制得一种金的分散系,该分散系在临床诊断及药物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操作步骤如下:导学号7391858
①取20%白磷的乙醚溶液0.5 mL,加蒸馏水60 mL。
②先滴加1%氯化金水溶液0.75 mL,再滴加0.1 mol·L-1的K2CO3 0.6 mL,振荡变成棕红色。
③加热煮沸至溶液变成透明红色。
④分离提纯,除去无机溶质。
所得分散系中,金颗粒直径为5~12 n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分散系属于__胶体__,其分散质是__金颗粒__。
(2)用一束强光照射该分散系,从侧面可看到__分散系中形成一条明亮的“通路”__。
(3)步骤④的分离方法是__渗析__。
(4)所得红色溶液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继续加热。
10.(2017·成都高一检测)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Fe2O3+6HCl===2FeCl3+3H2O__,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
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导学号7391858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FeCl3+3NaOH===Fe(OH)3↓+3NaCl__,此反应属于__复分解__反应。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成__红褐__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为__氢氧化铁胶体__。
(3)向第(2)题烧杯中的分散系逐滴滴入过量盐酸,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盐酸电离出的离子所带的电荷与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发生了电性中和,破坏了胶体的介稳性,从而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沉降下来__。
②随后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呈棕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Fe(OH)3+3HCl===FeCl3+3H2O__。
解析:Fe2O3粉末溶于盐酸生成FeCl3溶液。
(1)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2)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成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3)Fe(OH)3胶体中加入盐酸先聚沉,后沉淀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