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
- 格式:wps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制造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发展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发展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为此,《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明确了今后10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认识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的重要意义海洋工程装备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技术船舶具有技术复杂度高、价值量高的特点,是推动我国造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处于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世界造船强国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开发、保障战略运输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大国,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大局。
海洋与陆地的一个根本区别是海上的一切活动必须依托相应的装备,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都是伴随着包括造船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在内的装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
经略海洋,必须装备先行。
特别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向前推进,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已经对传统海洋强国形成挑战,西方强国在一些核心技术和装备上对我封锁。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建立自主可控的装备体系,必须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
浅析我国集装箱船产业的发展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集装箱船产业迅猛发展,我国的集装箱船产业发展如何?如何使我国在激烈的集装箱船行业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集装箱船产业;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u169我国集装箱船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紧张,但是在激烈的国际集装箱船产业竞争中还是不占有很大优势的。
发展我国的集装箱船产业需要从各方面努力。
1.我国集装箱船产业的发展现状要船用设备基本立足国内是集装箱船工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集装箱船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近来我国集装箱船工业出现的铅用设备国产化率和国产设备实际装船率逐年下滑的状况,十分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长此以往,甚至将成为阻碍我国集装箱船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集装箱船工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尽快采取得力措施,促进船用设备国产化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我国集装箱船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量潜在产值外漏,不但缩小了我国集装箱船工业的规模,而且使许多配套企业任务不足,经营困难,结构性矛盾加剧。
更有甚者,将严重削弱我国集装箱船工业的出口创汇能力。
按船用设备费用占船价40%计算,国产设备实际装船率每降低10%,净创汇能力将降低4%.19%年集装箱船总公司的国产设备装船率仅引.3%,也就是说,净创汇能力减少了23.5%。
尤为严重的是,由于船用设备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主要载体,这部分产值的外漏,将会显著降低我国集装箱船工业的附加值水平,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90年代以来我国集装箱船工业的增加值率逐年下降,与船用设备国产化率的下降不无关系。
同时,这种结构性外漏还将大大削弱我国开发高技术含量集装箱船的功效,甚至出现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率的不正常状况。
集装箱船工业是一个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这种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配套产业实现的.在我国集装箱船工业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外漏中,相当部分的带动作用也随之漏向了国外。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潜力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几年伴随着大国的崛起,对于资源的要求与日俱增,现阶段,陆地上的资源已经被开采的日益减少,并且开采的费用却是越来越高,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部分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海洋资源的丰富程度不断吸引着人们对它进行着探索,开发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了维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0年10月,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关键字:海洋工程装备;经济;竞争;资源中图分类号:f426.41.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阻碍:1.1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落后在目前的国际竞争格局中,我国仍处于第三梯队,在全球海洋工程链的低端;另一方面,从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幼稚期,存在着产业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专业化制造能力和本土化生产能力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赖进口。
“这些问题如不解决,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始终受制于人。
”曹钢说。
我们要快速发展,支持政策陆续出台。
事实上,国家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随着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系列相关规划和文件相继发布,产业扶持政策也陆续出台。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副司长胡卫平提出,未来10年将是海洋石油产业,特别是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应逐步提升设计自主化的水平,加强产业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企业。
要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是需要船舶工业、石油石化行业、钢铁行业、机电设备行业等多个相关的行业共同努力、协同发展。
二是要坚持总装和配套、研发和制造两个并重,同时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努力改变自身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使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5]。
1.2我国海洋开发,缺乏国家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说。
《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之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发展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为此,《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明确了今后10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认识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的重要意义海洋工程装备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技术船舶具有技术复杂度高、价值量高的特点,是推动我国造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处于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世界造船强国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开发、保障战略运输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大国,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大局。
海洋与陆地的一个根本区别是海上的一切活动必须依托相应的装备,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都是伴随着包括造船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在内的装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
经略海洋,必须装备先行。
特别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向前推进,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已经对传统海洋强国形成挑战,西方强国在一些核心技术和装备上对我封锁。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建立自主可控的装备体系,必须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南海开发进程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海上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空间开发等相关装备的需求将更为急迫,也对我国高端海洋装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国重器》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2007年11月,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
他们管理团队又拿下了工程未来的管理项目。
作为项目总承包商,他们提振了约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GDP增长。
带动上百家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
当全世界的港口都在使用着中国的港机设备时,振华港机又走向更高更远的远洋海工装备,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水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铺管船、大型海上浮吊已经制造完成。
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目前,收购了有“风车王国”之称荷兰的风电制造企业达尔文公司,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下一代太阳能和陆地、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这将在未来国际核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
十八年前,在新时代公司成立初期,我们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缺少市场经验。
但是我们凭借着对松花粉项目的坚定信心,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仅有的500万资金,建成了第一条松花粉生产线,功克了松花粉破壁等历史性难题,在租用的狭小办公室里,开始了松花粉销售的第一步。
十八年来,新时代创业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尝试和探索,首创“店铺+销售员”的“中国新时代专营体系”,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直销道路。
2021年1月1期总324期现代雀理科孝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January2021No.l Total No.324构建江苏工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张明从海燕[摘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
江苏是工业大省,应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关键技术可控,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利用外循环积累的竞争优势重塑双循环发展优势,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巩固和增强工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能力,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
[关键词]工业经济;双循环发展;高质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刘鹤,2020),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岀的重大决策,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在视察江苏时指岀,江苏要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江苏是工业大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要性。
必须在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应对、积极作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巩固和增强江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能力,发展的新篇章。
一、工业经济双循环的内涵和特征工业是强国之基,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工业经济双循环发展,就是以国内市场为主体,通过创造升级强大的内需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强关主创新,提升工业供给体平,使得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全"更可持续增长的一种发展方式。
工业经济双循环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工业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微观基是产业链供应链。
构建“自主、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可以有效促进双循环发展。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作者:钱春泰来源:《唯实》2022年第08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擴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江苏应紧紧抓住海洋强国建设战略机遇,科学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战略意义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面对日益高涨的国际国内海洋开发浪潮,江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落实党中央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历史反复昭示我们,向海而兴,背海则衰。
21世纪,人类已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
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实施这一战略部署,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应当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步伐,努力走在海洋强国建设前列。
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客观需要。
江苏拥有海岸线954千米,管辖海域3.75万平方千米,沿海滩涂和湿地面积位居全国之首,海洋生物资源、海港资源和海洋风能得天独厚。
然而,长期以来,江苏海洋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沿海一直是全省发展的“洼地”,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海洋无疑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
自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沿海地区发展步入了后发快进、加速崛起的快车道,海洋经济也初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展望未来,江苏只有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才能突破人多地少、陆域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真正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5中国设备工程Engineer ing hina C P l ant中国设备工程 2020.02 (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处于下行期,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逐步显现;国民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全年实现平稳运行难度很大。
2015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十大重点领域。
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报告,提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技术及基础设施”;2019年,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发布《德国工业战略2030》,提出“到2030年,逐步将制造业增加值在德国和欧盟的增加值总额(GVA )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扩大到25%和20%”;各国都在试图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还采取关税壁垒、技术封锁、出口管制、经济制裁、知识产权壁垒、军事威慑和政治联盟施压等方面的多种措施,对中国高端制造业进行打压、限制、分流和封锁。
中美贸易磋商第一阶段协议达成后,短期能稳定外部发展环境,减轻部分出口压力,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利好我国制造业发展。
但长期来看,美国对我们高端制造业的限制是长期的,应当高度重视美国各项打压措施对我国产业链的影响,一是要警惕美国加大关税来强制我国电子信息和纺织类产业链的转移,比如向东南亚的迁移;二是美国在高端制造、系统软件、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封杀、限制我国发展,应对这些风险进行产业链影响评价。
1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水平201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3.68万亿,同比增长6.82%。
2019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7.5%和8.2%,产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总体上,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逐步趋稳。
1.1 我国制造业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具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海工装备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
在“蓝色经济”驱动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迅速崛起。
面对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虽然当前发展势头迅猛,但关键配套设备等基本被国外供应商垄断。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涛认为,我国海工装备核心技术并不存在受制于人的局面,但海工装备企业仍需着力提高核心设备国产化水平。
倪涛介绍,海工制造是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很重要。
2012年,由中远船务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业内创造了世界顶尖高科技海洋工程装备“中国制造”的佳绩。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日韩造船企业国产化程度很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只能说是他们的本土化程度很高。
”倪涛指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从国外购买关键设备的专利,然后与国内企业合作完成配套设备在中国的制造,提高我国海工装备本土化水平”。
目前国家鼓励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倪涛对此非常认同:“近年来,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但这个行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国家应从政策上加强引导,扶植几家有实力和研发能力的重点骨干企业,不要让很多企业一哄而上。
”
倪涛说,我国海洋油气开采产业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慢,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
他建议,国家应规划和引导国内油气公司提升海上采油能力,并鼓励其使用先进的国产海工装备。
未来我国海工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将来自自主研发。
倪涛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希望国内企业在核心设备方面提高国产化水平,制造出性价比更优的海工装备。
为此,国家应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
企业应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尽快突破核心技术,逐步提高国产化配套率。
此外,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要继续发挥支持民族工业“走出去”的优势,提升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旨在打造覆盖全球海工领域高端展会平台,聚集国内外行业巨头于一堂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展览会(CM2015)将于2015年3月26-2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办,本次展会国内外著名参展商有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中船重工、中船集团、粤新海工造船、辽宁陆海石油装备、北方重工、三一重工、中国船级社、DNV、巴拿马海事局、俄罗斯船级社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船东如北京太船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威敏船舶供油有限公司、挪威乌斯坦(Ulstein)、法国波邦公司、美国潮水TIDEWATER、Island Offshore、Atlantic Offshore、Icon Offshore等前来采购,CM 2015将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展示,在交流中达成合作,特邀您一起畅享海工之旅!
展会同期将举办“2015海工金融和新装备技术北京国际论坛”,探讨全球金融产业和新装备技术在海工行业的发展格局、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德国DVB银行海工融资部总经理GeirSjurseth先生、国家开发银行船舶评审一局付局长顾安先生、中国船舶集团公司董事长胡问鸣先生、中国船舶重工股份公司总经理孙波先生、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副总裁戴文凯、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先生、中海油工程部总经理杨树波先生、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副总裁纪福星先生等将受邀出席论坛,已收到中远船务、大连深蓝泵业、TSC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踊跃报名参加论坛听会,本次活动将是一场极具务实性、前瞻性、专业性和强互动的行业盛会。
论坛日程安排
2015年3月27日上午全球海洋工程项目的发展前景和机会
海工融资在中国的发展实务
中海油对FLNG、TLP和 FPSO等海工项目的规划
2015年3月27日下午如何协同合作开发高端、高价值和热门项目应对海工新技术发展挑战的策略
中集来福士开拓海工市场的体会和展望
2015年3月28日上午海工装备的发展机会和挑战
海工船东对融资和新技术的体会
浮动海工平台和海工辅助船的未来市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