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菜肴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的差异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
3.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的差异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4.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
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饮食方式和食物选择各不相同。
中西方饮食文化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将对其进行比较。
一、饮食习惯中西方在饮食习惯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餐一般以米饭、面条为主食,注重口感的软硬和配料的混搭。
而西餐则以面包、马铃薯为主,一餐中会提供肉类、蔬菜和主食等多个食物。
此外,中餐中常见的传统饮品有茶和粥,而西餐中喝的多是咖啡和果汁。
二、用餐礼仪中西方的用餐礼仪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中餐中,人们一般习惯使用筷子,并多人一起分享一道菜,表达团结和融洽的象征;而西餐中常用刀叉进行进餐,一锅一客,强调个体独立和私人空间的尊重。
三、菜肴特点中西方菜肴在调味品、口味和烹饪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餐以大量使用酱油、盐、味精等调味品,口味偏重,多采用炒、煎、炸等炒制方法,突出原料的鲜嫩和香味。
而西餐则注重原料的原汁原味,大量使用黄油、橄榄油等天然调味品,多采用烤、煮、焯等健康烹饪方法,强调食物的营养和口感。
四、饮食结构中西方在饮食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
中餐以米饭或面食为主食,并会配上蔬菜、汤和一些肉类,形成四菜一汤的搭配;西餐则以荤素搭配为主,主食和配菜相对独立。
五、餐前餐后中西方在餐前和餐后的习惯也有不同。
中餐中常见的餐前小菜是提供茶或汤水;而西餐则以面包或沙拉作为开胃小菜。
在餐后,中餐一般会提供水果作为甜点,而西餐则有更多选择,如巧克力、蛋糕等。
六、饮食文化节日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节日也有不同。
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会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而西方的圣诞节和感恩节则是重要的饮食文化节庆日,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节日大餐,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庆祝。
总体上,在不同的饮食文化中,人们的口味、喜好和习惯都有所不同。
中餐注重的是调和各种食材的口感和香气,追求齐心协力的氛围;而西餐则更注重食物原汁原味的体验和个体的独立性。
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只是在于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还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社交关系、人际交往、个人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和价值观。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因为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人重视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肴端上台面,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
”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卡路里不够。
”规范与随意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仅仅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
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此外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但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须色彩鲜艳,丧宴忌红色;穷汉杀馋应浓油厚汁,老饕会餐宜新鲜别致)。
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
所以,中国烹调不但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
分别与和合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
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的差异是什么?饮食文化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以下展开具体差异:一、饮食习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五味调和,以素菜为主,兼备荤素搭配。
而在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更注重单一食材的味道和品质,注重荤食,少食素菜。
小点内容:1.中国饮食文化中,吃饭时搭配多样化,荤素搭配是一道菜肴种类丰富的主要原因。
2.西方饮食文化强调食品的鲜美和口感,更注重单一食材的味道和品质。
二、餐桌礼仪中国人在餐桌上注重素质礼仪,用餐时有许多规矩和禁忌,例如: 勿放筷子于饮料杯中;不可大声嚼食;不可在杯中剩余一点饮料等等。
而在外国,餐桌礼仪则相对简单,规矩也少,更强调舒适自然。
小点内容:1.中国人在餐桌上注重礼仪,用餐时难得见人吵嚷和打闹。
2.大部分外国的餐桌礼仪相对简单,食物的量和品种也较中国少。
三、饮食文化历史中国饮食文化悠久,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体系,并且不断演变和创新。
而在外国,虽然也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但没有像中国这样持续演进,注重保持特色。
小点内容:1.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
2.其它国家的饮食文化虽然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没有像中国这样持续演进,注重特色保持。
以上就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它们因各自的文化背景、传统和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
虽然差异明显,但各国饮食文化中同样富含着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和智慧。
了解彼此饮食文化差异让我们相互倾听,增强交流与了解,不断推陈出新,提升饮食文化的品位和质量。
中西菜肴文化差异
09酒店2班 李海燕 093090103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
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
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
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
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
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
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
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
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
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
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
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
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
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
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
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
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
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
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
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但俗话说“剑亦有弊也有利”,也就是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西餐
饮仍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和弊端。那么如何避免和剔除两者的缺点,如
何改善两者的饮食结构,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如何让中西方饮食为人
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课题小组特经过细致的调查和认真的比较,这里
将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
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
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
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
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
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
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
能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
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
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
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
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
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
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
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
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
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
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
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
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
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
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
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
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
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 许多中国人习
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
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
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
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
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
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