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考前冲刺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49.07 KB
- 文档页数:21
法学概论第十四版的重点笔记一、法学的基本概念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法律制度和法律发展的科学。
它涵盖了法律的本质、功能、体系、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
在法学概论中,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以及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二、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商法等各个法律部门。
法律制度则是指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规则和原则。
在法学概论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法律部门的职能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法律的历史发展是法学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古代到现代,法律经历了从神权法、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逐渐从神秘、专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工具。
我们需要了解法律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主要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
四、法律的价值与伦理法律的价值与伦理是法学概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背后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在法学概论中,我们需要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如何体现和保障社会公正、自由、平等、人权等基本价值。
五、法律的实施与运行法律的实施与运行是法学概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法律的实施需要依靠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共同努力。
在法学概论中,我们需要了解法律实施的基本机制和程序,以及法律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法律执行难、司法腐败等。
六、法律改革与发展法律改革与发展是法学概论的最后一个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在法学概论中,我们需要关注法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以及法律发展的前景和展望。
总结:法学概论第十四版的重点笔记涵盖了法学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法律的历史发展、法律的价值与伦理、法律的实施与运行以及法律改革与发展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以及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法学概论第六版的重点笔记一、法的概念与特征概念: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特征:(1)法就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的意志性。
(3)法就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4)法具有普遍性。
(5)法就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6)具有程序性。
二、权利与义务概念:权利与义务就是法的最核心的内容与要素,就是贯穿于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法律部门与法的运动过程的法律现象,就是法最基本的范畴。
权利与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
权利的概念:(1)指公民依法应享有的权力与利益;(2)就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3)制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与保障手段。
权利的特征:(1)权利得到国家的认可与保障;(2)权利的行使具有自主决定性;(3)权利总就是与利益相联系;(4)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
义务的概念:(1)它就是指义务人必要行为的尺度或范围;(2)它就是指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律约束;(3)它就是指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
一个表现利益,一个表现负担;一个就是主动的,一个就是受动的。
(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总就是相等的。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直接体现法律的价值目标,义务保障价值目标与权利的实现义务有助于建立秩序,权利有助于实现自由。
(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权利与义务何者为本位,在历史上就是变化着的。
三、法律关系概念:就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特征:(1)法律关系就是一种合法的关系(2)法律关系就是体现意志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溉体现国家意志,也体现当事人的意志.(3)法律关系就是具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学概论》考前冲刺笔记5第九章刑法第一节刑法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1 、刑法: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刑法的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3 、基本原则:1 )罪刑法定原则: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 )罪刑相当原则:4 、适用范围:1 )对地域的效力2 )对人的效力:3 )时间效力。
第二节犯罪的本质和概念1 、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2 、基本特征:1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 )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 )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第三节犯罪构成1 、犯罪构成: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四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2 、犯罪客体: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分类:1 )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
2 )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
3 )直接客体:指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
简单客体: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的叫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一个犯罪行为不止一个直接客体的叫复杂客体。
法学概论吴祖谋第十三版笔记一、法学的基本概念1. 法学:研究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 法律现象: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4. 法律制度:国家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建立的法律规范体系。
5. 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们行为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法学的分类1. 理论法学:研究法律现象的本质、规律和价值取向的法学分支。
2. 应用法学:研究法律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实施的法学分支。
3. 历史法学: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法学分支。
4. 比较法学: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异同和相互影响的法学分支。
5. 国际法学:研究国际法律规范和国际法律关系的法学分支。
三、法学的研究方法1. 历史分析法:通过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价值取向。
2.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发现其异同和相互影响。
3. 逻辑分析法: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分析法律规范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4. 实证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案例,检验法律规范的实际效果和适用性。
5. 经济分析法: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法律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四、法学的基本问题1. 法律的本质:探讨法律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和价值取向。
2. 法律的来源:研究法律规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 法律的功能:分析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法律的效力:探讨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保障机制。
5. 法律的实施:研究法律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实施过程。
五、法学的价值取向1. 法治:强调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普遍约束力和公正性。
2. 人权:关注法律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和维护。
3. 民主:强调法律制度应体现人民意志和公共利益。
4. 效率:追求法律制度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经济性和高效性。
5. 和谐:倡导法律制度在调整社会关系时注重和谐与稳定。
六、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法学与哲学:哲学为法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法律的起源1 、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1 )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 )奴隶制的出现。
2 、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 )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 )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 )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 )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 )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第二节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最本质的属性)2 、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1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 )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 )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3 、法律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三节法律的渊源和分类1 、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2 、法律渊源的种类:(1 )制定法(2 )判例法(3 )习惯法(4 )引证法(5 )宗教法(6 )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3 、法律的分类:(1 )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又称习惯法。
(2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 )根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4 )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一般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适用,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
一:填空题1.《民事诉讼法》将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两大类。
2.2001年3月1日汪某因受胁迫与张老三结婚,现汪某欲请求撤销与张老三的婚姻,她应当在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之前提出。
3.按照证据材料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4.按照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的关系不同,可以将证据划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5.不服刑事诉讼第一审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10日。
6.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7.地主性法规可以设定除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8.订立合同主要有两个程序,即要约和承诺。
9.对犯罪客体可按其范围大小划分为三种:直接客体、同类客体和一般客体。
10.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
11.对于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12.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案例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作废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3.法的社会作用包括法的政治作用和法的社会公共作用。
14.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15.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16.法律事实包括行为 和事件 。
17.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8.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可为模式、19.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20.犯罪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21.任何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其结构至少包括行为模式、法律后果、适用条件和法律后补四个部分。
22.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天,对裁定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天。
23.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期限为 10天,对裁定提起上诉的期限为5天。
《法学概论》考前冲刺笔记6第十章刑事诉讼法第一节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1 、刑事诉讼:指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2 、刑事诉讼法: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 、任务: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4 、基本原则:1 )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2 )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3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4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5 )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6 )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7 )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节管辖1 、刑事诉讼管辖:指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上下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2 、职能管辖:又称部门管辖,它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权限的划分,是解决三机关的职责分工问题。
3 、审判管辖:指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判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分为普通管辖(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和专门管辖。
4 、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5 、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第三节证据1 、证据: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特征: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
种类:1 )物证、书证2 )证人证言3 )被害人陈述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5 )鉴定结论6 )勘验、检查笔录7 )视听资料2 、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指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
法学概论考前冲刺笔记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法律的起源????1 、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 ?(1 )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2 )奴隶制的出现。
????2 、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 )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 )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 )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 )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 )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第二节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最本质的属性)????2 、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1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 )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 )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3 、法律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三节法律的渊源和分类????1 、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2 、法律渊源的种类:(1 )制定法(2 )判例法(3 )习惯法(4 )引证法(5 )宗教法(6 )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3 、法律的分类:?(1 )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又称习惯法。
????(2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 )根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法学概论吴祖谋第十三版笔记《法学概论》是吴祖谋编写的法学入门教材,是法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
本书第十三版是在第十二版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以下是对《法学概论》第十三版的笔记概要,涵盖了书中的主要内容。
一、法学的定义与特征1.法学的概念:研究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的一门学科。
2.法学的特征:科学性、实用性、文化性。
二、法学的相关学科1.法学与哲学:法律的哲学解释、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2.法学与社会学: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法律的社会功能。
3.法学与政治学: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法律的政治功能。
三、法律的定义与特征1.法律的含义:由国家制定、强制力保障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
四、法律的分类1.按照法律的层级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和刑法。
2.按照法律的性质分为公法和私法。
五、法律体系与法律层级1.法律体系:由多个法律组成的系统,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2.法律层级:宪法最高,普通法律居中,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居下。
六、法律适用的原则和方法1.合理性原则:法律的适用应当合乎逻辑、合乎道义,符合社会公平公正原则。
2.权威性原则:法律的适用应以法律规定为准绳。
3.先例性原则: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参照相似案例的判例进行适用。
七、法律责任与法律权利1.法律责任:依法应承担的义务或后果。
2.法律权利: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八、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1.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人类行为,包括合同、行政行为等。
2.事实行为:无意识或无法控制的行为,不具备法律效力。
九、法治与法律治理1.法治:国家权力受法律约束,政府及其机构行使权力应当以法律为准绳。
2.法律治理:以法律为基础,运用法治的方式来管理社会。
十、法学与法理学1.法学:研究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的实践科学。
2.法理学:研究法律的规范特征、规范结构、规范功能的理论科学。
十一、法学研究的方法1.逻辑分析方法:运用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自考法学概论的重点笔记
一、法的基本概念
1. 法的定义: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 法的特征:规范性、普遍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可诉性。
二、法律体系
1. 法律体系的定义: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法律规范中不同部门法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 法律体系的构成: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程序法、社会法等。
三、法律关系
1. 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 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四、法律行为
1. 法律行为的定义: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
行为。
2. 法律行为的分类:单方行为、多方行为、民事行为、行政行为等。
五、法律责任
1. 法律责任的分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2.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六、法治理念
1. 法治的定义: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依法进行,国家机关和公民都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2. 法治的基本原则:宪法至上原则、权利义务原则、证据原则、自由裁量原则等。
3. 法治的意义: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法律的起源????1 、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 ?(1 )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2 )奴隶制的出现。
????2 、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 )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 )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 )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 )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 )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第二节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最本质的属性)????2 、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1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 )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 )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3 、法律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三节法律的渊源和分类????1 、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2 、法律渊源的种类:(1 )制定法(2 )判例法(3 )习惯法(4 )引证法(5 )宗教法(6 )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3 、法律的分类:?(1 )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又称习惯法。
????(2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 )根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4 )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一般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适用,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
????特别法: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是特别法。
????(5 )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6 )公法和私法(7 )法系:大陆法系: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
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英国法系: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仿效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
也称普通法系英美法系。
第四节法律的历史类型????1 、法律历史类型: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
????2 、奴隶制法律:?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
????特点:(1 )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2 )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 )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 )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3 、封建制法律:?经济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特点:1 )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 )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3 )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4 、资产阶级法律: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无产阶级被剥夺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
????特点1 )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则。
5 、社会主义法律:第五节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1 、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1 )经济基础决定法律(2 )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法律和政治3 、法律和道德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1 、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 )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2 )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3 )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 、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2 、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1 )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 )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 )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4 、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5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1 )社会主义法律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1 )维护社会主义民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2 )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实现对敌专政????(2 )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1 )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 )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4 )社会主义法律在对外方面的作用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1 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1 )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 )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3 )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除过时的法律;(4 )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2 、制定的基本原则:(1 )从实际出发;(2 )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3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4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3 、制定的程序:?(1 )法律议案的提出;?(2 )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3 )法律的通过; ?(4 )法律的公布。
????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1 )宪法2 )法律3 )行政法规4 )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 )军事法规和规章6 )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 )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4 、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结构:适用条件、行为准则(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5 、种类:(1 )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2 )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的确定程序,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
????6 、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系统化:系统化方式:(1 )法律汇编(2 )法律编纂。
7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1 、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实施的方式有二种:(1 )法律的适用(2 )法律的遵守。
????2 、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1 )概念:即通常所说的执法,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2 )特点:1 )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它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活动。
2 )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和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3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
????(3 )总的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4 )原则:1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 、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1 )概念: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4 、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包括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 )空间效力:(2 )时间效力:(3 )对人的效力:????5 、社会主义法律的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
????(1 )从解释的主体上分类:正式解释(立法、司法、行政)、非正式解释。
????(2 )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字面解释。
????(3 )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6 、违法与法律制裁:?(1 )违法: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要件:1 )违法的客体2 )违法的客观要件3 )违法的主体4 )违法的主观要件????(2 )法律责任: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
????(3 )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7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1 )概念: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 )特点:1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2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3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3 )结构:1 )法律关系的主体:?2 )法律关系的客体:3 )法律关系的内容:????(4 )法律事实:那些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叫做法律事实。
????分类:1 )事件2 )行为。
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优越性:1)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3)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1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2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