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休闲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8
休闲产业发展综述程福军休闲产业是第三产业中主要为满足人们的休闲消费需求提供服务的行业的集合。
近年来我国休闲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拉动经济增长,丰富人们的生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本文就前人的研究结果,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做了如下综述。
一、休闲产业发展概述1、休闲从字义的角度考察,休,古有吉庆、美善、欢乐之意,《诗·商颂·长发》:“何天之休。
”郑玄笺:“休,美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
”杜预注:“休,福禄也。
”闲,有范围、限制、约束的意思,并有娴静、纯洁之意。
《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
”《易·家人》:“闲有家。
”孔颖达疏:“治家之道,在初即须严正立法防闲。
”“闲”又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之意。
因此,休闲一词多指轻松悠闲的生活。
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
和“休闲”一词相对应的英文词汇是“leisure”,它源于希腊语中的“schole”,其意是休闲与教育,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1〕,在娱乐中获益,提高知识水平。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
自由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有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2〕。
人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物质财富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摆脱物质财富的束缚而获得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3〕。
农家乐旅游发展与研究—文献综述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和偏好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
“农家乐”就是新生旅游产品中的一朵奇葩。
“农家乐”旅游是城市需求和农村特别是城郊农业综合资源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和结果,开辟了一条传统农业增加收入,调整结构的新路子;同时也为广大农民改变精神面貌,加快文明进程提供了机遇。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重视农家乐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成为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8年10月,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也给出了“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解决‘三农’难题”的指示。
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可行途径。
农家乐休闲旅游具有价廉、环保、节能的产业特点,并结合生态、地理、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成为新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纽带。
人们为暂别城市生活的喧嚣,走进农村、亲近大自然也成为一种新时尚,尤其在金融危机影响蔓延的当下,借助短途旅游产业来拉动内需也受到极大的重视。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我国对于农家乐旅游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才真正起步,其涉及的内容包括管理、产品、营销和规划等诸多方面,学者深入探讨了文化、非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在与农家乐旅游相结合的问题。
而更多的则是研究事多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粗略的总结。
到21世纪,研究的数量增多,结合实例的实证研究增多,基本以定性为主。
2002 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展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对各地发展“农家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第2章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21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因为本文所研究的是厦门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而发展模式更是要站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之上,在有了休闲农业的概念框架研究,才能谈其发展,有了发展以后才有模式类型的划分研究。
因此本文对文献的梳理也是按照这个逻辑,从休闲农业的概念研究到休闲农业的发展研究,最后到模式分类的研究这三个大方面进行综述。
2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的概念研究是休闲农业研究中最基础的研究部分,因为概念的确定关系到整个休闲农业理论体系的构建。
国外学术界对休闲农业概念的定义要比国内复杂,比较接近的词汇至少有-、-、、、、等。
但是在常见的英文词汇中,基本没有直译式的--和这样的词汇。
和更常见是在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文献中的英文翻译。
戴维斯,1992将休闲农业看成是一种乡村旅游的一种,但没有涉及其具体内涵。
克拉克,1996认为农场旅游与农场上的旅游有所不同,前者更是一种体验,后者则强调的是一种观光,将体验的含义引入其中。
托斯卡拉旅游局认为主要含义是将休闲农业看作是农场经营的一种形式,经营的主要内容是给旅游者提高食、宿、餐、饮等服务[2]黛博拉,2019则将休闲农业解释为一种以对农业种植、生产、收获等一系列农事活动的参观和体验。
松尼诺,2019则从供给角度进行解释"体闲农业是一种以游客接待行为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形式,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以游客参观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并支付一定的金额报酬来满足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
麦基,2019认为体闲农业能够发展起来的外因是经济效益,而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则是内因[3]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称法一般都认为与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相互替代,但定义也略有不同。
刘达华1989将旅游农业的含义定义为为在现有农业的基础上,把规划、设计、施工和农业建设、商品生产、科学管理、艺术加工和游客动手融为一体,使游客享受到其他地方享受不到的意趣和新兴农业艺术[4]卢云亭1995把观光农业描述为满足游客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享受,把观、尝、娱、劳、购融入农业之中来吸引游客[5]化夷1999年提出了休闲观光农业,并将其界定为一种新型边缘行业,此时国内叫法也开始逐步趋向休闲农业[6]郭一新1999认为休闲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的。
【关键字】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休闲状况研究*刘俊伟(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当前我们正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
新农村建设决不能忽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农民休闲无疑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本文研究了当前农村农民休闲生活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提升农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休闲于光远先生曾指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从现在看将来,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经之路[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支出会越来越少,而人的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
闲暇时间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如何丰富每个人的闲暇时间,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影响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的发展自我[1]。
我国要建设的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样丰富的新农村,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丰富农民的休闲生活。
农民的休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状况。
因此研究当前农村农民休闲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休闲的内涵休闲是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在舒适良好的空间中,人们愉快地进行某项活动,从而对自身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2]。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3000美元时,该国国民就能较多的进行休闲活动。
根据IMF的数据, 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300美元,因此在此时研究农民休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对农民休闲生活的研究早就有。
田翠琴、齐心(2005)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个维度对河北农村农民休闲生活进行了分析和测评;张敏、包佳道(2006)分析了农民休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目前农民休闲的困境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余三乡、范松仁(2007)分析了农民休闲的重要意义、农民休闲的现实困境和农民休闲的未来可能;袁小武、范松仁(2009)分析了农民休闲娱乐的现状并论证了农民休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休闲农业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活动方式,不仅丰富了人民的休闲生活,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从休闲农业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对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未来发展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demand for leisure life is increasing.Leisure agriculture, as a new type of leisure activity, not only enriches people's leisure life, but also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development history, development status, future development一、引言休闲农业是在农业基础上,以观光、旅游、娱乐、采摘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的休闲活动方式。
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文献综述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城市老人的生活方式和养老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和养老服务,越来越多的城市老人选择到农村休闲、养老、度假。
那么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是一种怎样的方式,同时又有哪些优缺点呢?本文将对关于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从事养老工作的决策者和普通老年人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的意义1、减轻市区压力,获得“绿色养生”城市压力大、空气质量差、生活压力大等问题是困扰大多数成年人的现代难题。
与此相比,在农村生活则环境清新舒适,空气质量好,有大量的生态资源如山林湖泊、河流等可以供养老人免费享用。
同时,农村生活也缓解了市区生活的压力,不再有交通拥堵、人山人海和高楼林立的现象,老人们可以感受到“绿色养生”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他们可以获得健康的物质与心灵愉悦的感受。
2、深度沉浸于传统文化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往往有所不同。
城市中由于消费逐利和追求时尚奢华,文化节能往往是失去了某些经典的记录或精神。
农村则保留着更长的传统文化特色,如传统习俗、戏曲、剪纸、年画、民俗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传承之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通过到农村养老,老人能够深度沉浸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家乡式的亲切感和历史积淀。
3、减少一些生活成本和养老费用在农村生活,生活成本和养老费用相对比较低。
因为在市区中,房租高、交通费用贵、食品价格也不便宜,而在农村中则均不受这些因素影响,生活成本则更加低廉,为不孳耗舒适的生活之资金,这对所有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二、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的优缺点1、优点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环境好,能够让老人享受自然生态的美好。
(2)农村生活方式适宜老年人,能够带来更多的健康和愉悦。
(3)农村有较便宜的物价,生活成本低,适合老人的固定收入,并且生活形式简单、安逸,符合老人们的需求。
(4)农村社会安定、治安环境相对比较好,使老年人得以获得更为安全的生活环境。
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文献综述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老年人群体日益壮大,老龄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养老的问题。
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人开始考虑到农村寻求休闲和养老的机会。
本文将对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养老这一话题进行综述。
一、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的背景老龄化的趋势已经逐渐显现,这也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和需求发生了改变。
从生活和营养方面,他们需要更多的精力和关注。
休闲和娱乐也成为老年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城市的老年人面临着生活压力大,环境繁杂等问题,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到农村休闲养老来改善居住环境,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养老的优势1、自然环境优美:农村地区具有天然的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让城市老人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恢复。
2、生活成本较低: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成本要低得多,这使得老年人可以更容易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3、文化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如果老年人想体验与城市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那么农村休闲和养老绝对是好选择。
农村的习俗和风土人情也非常有吸引力。
4、健康生活方式:在农村,老年人可以跟随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保持健康。
通过在共同参与农村生活,他们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享受新鲜的农产品,体验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以此来保持身体健康。
5、新兴的农村旅游业:农村旅游业的开发使得农村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旅游的乐趣和文化体验,并且在旅游过程中收获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愉悦。
三、城市老人到农村休闲养老中存在的问题1、交通条件较为复杂: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交通条件较为简陋,城市老年人对交通出行情况不够了解和熟悉。
2、生活设施和医疗条件不足:农村地区的服务设施和医疗保障相对较差。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到购买生活必需品、日常清洁服务、医疗、社交等方面的不便。
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指出了注重农民休闲观培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现存农民休闲行为的现状与成因,以及科学的休闲观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休闲行为类型动机现状结构对策一、引言培育农民科学的休闲观是改善农村精神风貌的重要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村落和谐的重要动力,有利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休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在建设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 农民休闲有助于促进农民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但传统价值观念、农村现有科技水平、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特有文化背景时当前农民休闲带来了困扰。
他们的休闲活动仍比城镇居民贫乏,无论是参加个体性的、家庭性的休闲活动还是参加社区性的、公众性的休闲活动,其参加人数比率都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文章认为,休闲方式的这种差异有其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二、休闲行为的概念及特征与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的意义研究。
1、概念:休闲是指人们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所必须的时间以外, 按照规律或计划停止工作或劳动、摆脱压力, 参加各种满足精神需求、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并且与谋生无关的活动的总称。
(刘宁宁)休闲性质的活动自古有之, 现代意义上的休闲, 也就是产业意义上的休闲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 休闲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对休闲的追求。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爱的, 本能得感到有价值的方式, 在内心之爱驱动下的行动, 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是一种高度自我的, 强调个体心理满足的, 重视兴趣爱好的非功利性的, 以人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由休闲活动引发的与其相关的满足其需求的经济活动就形成了(以旅游业、娱乐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的相关部门为主) 休闲产业。
(关丽萍, 何瑛)它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文化及所有组成行动感知领域的一切,也包括价值观、语言、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观、艺术、组织等等。
乡村振兴旅游文献综述乡村振兴旅游是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的一种发展模式。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旅游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下面将对乡村振兴旅游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旅游研究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主要从农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农村旅游的影响因素、农村旅游的价值等方面开展研究。
例如,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传统农业旅游模式、环境生态旅游模式、文化旅游模式和特色旅游模式等。
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根据地方资源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
此外,农村旅游发展还受到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
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一些具有独特资源和条件的地区,如苏州古村落、丽水乡村旅游区等。
这些地区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然而,乡村振兴旅游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乡村振兴旅游在一些地区存在开发过度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此外,一些地区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针对乡村振兴旅游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是加强政府导向,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有效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乡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旅游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正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
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指出了注重农民休闲观培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现存农民休闲行为的现状与成因,以及科学的休闲观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休闲行为类型动机现状结构对策一、引言培育农民科学的休闲观是改善农村精神风貌的重要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村落和谐的重要动力,有利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休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在建设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 农民休闲有助于促进农民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但传统价值观念、农村现有科技水平、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特有文化背景时当前农民休闲带来了困扰。
他们的休闲活动仍比城镇居民贫乏,无论是参加个体性的、家庭性的休闲活动还是参加社区性的、公众性的休闲活动,其参加人数比率都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文章认为,休闲方式的这种差异有其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二、休闲行为的概念及特征与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的意义研究。
1、概念:休闲是指人们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所必须的时间以外, 按照规律或计划停止工作或劳动、摆脱压力, 参加各种满足精神需求、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并且与谋生无关的活动的总称。
(刘宁宁)休闲性质的活动自古有之, 现代意义上的休闲, 也就是产业意义上的休闲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 休闲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对休闲的追求。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爱的, 本能得感到有价值的方式, 在内心之爱驱动下的行动, 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是一种高度自我的, 强调个体心理满足的, 重视兴趣爱好的非功利性的, 以人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由休闲活动引发的与其相关的满足其需求的经济活动就形成了(以旅游业、娱乐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的相关部门为主) 休闲产业。
(关丽萍, 何瑛)它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文化及所有组成行动感知领域的一切,也包括价值观、语言、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观、艺术、组织等等。
休闲取决于每个个体的经济条件、社会角色、宗教取向、文化知识背景及类似的因素。
(马惠娣)2、意义: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就是人们生活中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休闲活动日趋丰富。
在我国,随着五天工作制的推行,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休闲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休闲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休闲需求的增长、休闲产业化和休闲市场的开发等已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增长空间。
(苏徐)休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休闲不仅与产业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我们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休闲不仅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的模式;标志着人开始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地发展自己。
休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它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文化角度看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
它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它给我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我们的精神。
因而,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
”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
(皮普尔)3、特征:休闲活动具有很大的可替换性, 休闲具备“非必须”性。
日常必须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小, 而休闲产品的需求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其三, 休闲是一种无形产品。
对顾客来说, 休闲是一种体验, 是有形物和无形物相结合的无形产品其四, 休闲品味和需求具有不确定性。
人们对休闲的品味和对其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受时尚流行的影响较大, (李逝红宋桂兰)其一, 休闲活动由静态为主逐步向以动态为主过度。
人们以往的休闲活动主要是看电视、听音乐、读书报、品茶聊天等, 以相对静态的活动为主; 如今则把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用以进行各种动态活动, 如体育健身、旅游、户外运动等。
参照发达国家休闲业的现状, 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最终将发展为动静结合, 以动态型为主。
其二, 健康的休闲活动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更多的用休闲时间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和文化活动等。
看电视、逛商场、打麻将等“亚健康”型的活动已经不再是休闲的首选项目。
其三, 新兴的休闲活动倍受欢迎。
城市居民对新兴的休闲活动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比如: 由于电脑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而促成的网络休闲活动系列———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旅游; 迎合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渴望反璞归真的心理而兴起的以“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休闲活动等。
未来的休闲活动并将为满足人们需求的千变万化而不断推陈出新, 但无论如何, 这些活动的宗旨都应是让人们去体验某种不同以往或渴望回味的感受, 并在内心留下美好的特殊回忆。
在设计休闲产品和项目时, 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牢牢把握市场。
其四, 休闲活动与国际接轨。
在国外比较普及或者受欢迎的休闲活动渐渐得到我国城市居民的青睐, 例如: 登山攀岩、室内游泳、家庭宴会以及自助露营、自驾车旅游、城郊一日游等休闲旅游。
有资料表明: “2002 年, 我国京沪穗等大城市的居民已表现出了较浓重的近郊游倾向⋯⋯一日游游客的增长率为34 %。
”(刘德谦, 2002 , p107)31 休闲时间延长三、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结构与类型研究现阶段, 我国居民进行休闲活动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是时间(可用于休闲的时间) 和金钱(可自由支配收入) 。
时间是唯一的产生休闲行为不可缺少的条件。
休闲活动本身就是消磨时间、享受时间的过程, 时间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休闲的各项行为特征。
休闲场所多样化。
休闲观念、休闲方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等因素影响居民对休闲场所的选择,家庭作为主要休闲场所的地位逐步让位给图书馆、健身房、公园、近郊景点等,可选择的休闲场所范围在地理特征上以家庭为圆心向外扩展;在类型上向多层次、多种类方向发展。
休闲时间延长。
休闲场所是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进步、休闲方式的变化和交通设施的日益发达,可选择的休闲场所范围在地理特征上会以家庭为圆心不断向外扩展;在类型上也会突破传统的家庭、商场、影院等地,向多层次、多种类方向发展。
四、农村居民休闲消费研究金钱对休闲活动的促发作用是动态的。
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 当社会处于极度贫穷和极大繁荣两极附近时, 金钱不是休闲行为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前者, 人们会选择不需要花钱的休闲活动; 在后者, 人们将以享受社会福利的形式免费进行休闲。
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两极之间时,金钱的作用才会比较突出。
我国大多数城市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 居民必须用金钱购买休闲产品才能获得不断提升的完美体验。
人们用于休闲活动的消费日渐增长。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休闲产品的购买中;二是人们的平均次休闲消费金额有所增加。
(刘宁宁)农村居民的五种消费需求层次和消费行为。
贫困型人均年收入不足?元的农户,大约占农村总人口的左右。
其恩格尔系数在以上, 还停留在维持基本生存消费阶段。
这部分消费者主要集中在西部部分地区和偏远山区。
近几年农村消费者整体收入增缓, 贫困型消费群体的消费支出超出当年购买力的近一倍, 需靠不多的积累度日。
温饱型人均年收人在一?元的农户, 大约占农村总人口的。
年其恩格尔系数为, 在西部地区恩格尔系数高达。
属低水平的温饱型消费。
这个消费群体的消费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 边际消费倾向和实际消费倾向较高对各类消费品需求呈数量扩张, 受较高收人群体的影响, 买低档次的耐用消费品表现出较强的消费欲望, 市场空间较大。
其占有的购买力比重仅为, 购买力及有效需求比重低于人口比重, 说明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温饱向小康过渡型这部分消费者人均年收人在一元的家庭, 大约占农村总人口的。
其恩格尔系数约为, 基本生活消费品已有保障。
该群体因为户均有千元的商品购买能力, 所以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由数量增长型扩张过渡到质量提高阶段。
其消费观念处于由农村向城镇转变阶段在日常消费品、生产资料以及家电产品的需求上, 开始对品种、质量、品牌和档次表现出明显的关注。
而要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尚需积累一定时期的能量。
在准备时期, 其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力弹性表现得比较低近几年未来收入增长预期不高, 即期消费受到抑制。
小康型人均年收人在?元以上的家庭, 占农村总人口的左右。
其恩格尔系数在, 购买力占, 住房面积宽敞, 是砖木结构或钢筋结构, 重视文化娱乐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说明其消费结构升级的欲望强烈, 消费观念明显趋向城市化, 生活消费的商品化程度和质量较高。
随着一般生活用品的普及, 该群体消费热点已转向中档和较高档次的家电产品很多家庭对电冰箱、摩托车、彩电、录像机、照相机、空调等较高档次的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日趋旺盛,未来一年内有购买意向的家庭占这个群体家庭总户数的。
富裕型年收人超过万元的家庭, 占农村总人口的, 其恩格尔系数为。
因为常接触生意人、城里人, 其消费观念是新的。
他们主要是农村中的工商大户, 养殖专业户和建筑队、家庭装修包工头。
这类家庭已开始消费英寸大屏幕彩电、家庭影院、通讯设备、空调、微波炉、热水器等高档家电产品以及经济实用的小家电产品和产品尚未购买这些产品的家庭也表现出较强的购买意向。
他们的住房不但注重面积和质量, 而且开始注重装修。
(严先溥)五、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的现状、动机及成因研究1、现状:第一是形式固化单一。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现实情况不能满足农民主观上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他们只能被迫接受简便可行且于组织且不需很多成本花费的传统休闲方式,如串门、聊天、打牌、打麻将等等。
休闲种类比较单一,且大多是传统的方式,几乎没有网络等现代科技因素的踪迹。
据调查显示,男性的休闲方式主要是打麻将和打牌,分别占调查总数的66.7% 和22.2%。
女性的休闲方式主要是串门、聊天,占女性总数的88.9%。
这与当地的传统习俗有关,农闲时女性做完家务喜欢三五成群地串门聊天,或者边聊天边做一些手工针线活。
每天都看电视的占了100%,只是时间的多少有所差异。
当地的广播成了一种摆设,只是用来村干部通知事情的工具,没有发挥传播信息的作用。
90%以上的农户没有专门订阅报纸杂志的习惯,因此,看电视就成了他们接受外界信息的最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