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省区赤眼蜂科_缨小蜂科常见属的多样性初步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8.67 KB
- 文档页数:6
山西省熊蜂属区系调查(膜翅目,蜜蜂科)
安建东;姚建;黄家兴;邵有全;吴杰;李继莲;施海燕
【期刊名称】《动物分类学报》
【年(卷),期】2008(033)001
【摘要】作者在2005~2007年对山西省熊蜂属的区系进行了调查.根据所采集的标本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经鉴定该地区有熊蜂属10亚属28种,其中山西省新纪录种7种.另外,作者对该地区的熊蜂区系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总页数】9页(P80-88)
【作者】安建东;姚建;黄家兴;邵有全;吴杰;李继莲;施海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太原 032031;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8
【相关文献】
1.山西省三叉蚜茧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蚜茧蜂科) [J], 谷希树;赵庆贺
2.蜜蜂细胞培养基(西方蜜蜂膜翅目蜜蜂科) [J], 汪天澍;余林生;
3.中国铺道蚁属无刺蚁属和冠胸蚁属5个新记录种(膜翅目蚁科) [J], 徐正会;陈志萍
4.中国齿足条蜂亚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蜜蜂总科,蜜蜂科) [J], 黄海荣;朱朝东;吴燕
如
5.河北省熊蜂属区系调查(膜翅目,蜜蜂科) [J], 吴杰;安建东;姚建;黄家兴;冯学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11):30~34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11.005收稿日期:2023-10-09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023LZGC017)ꎻ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tsqn202309074)ꎻ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023TSGC0709)作者简介:代晓彦(1988 )ꎬ女ꎬ硕士ꎬ助理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天敌与授粉昆虫繁育研究与应用ꎮE-mail:151****7554@163.com通信作者:翟一凡(1984 )ꎬ男ꎬ博士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天敌与授粉昆虫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ꎮE-mail:zyifan@tom.com三种本土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能力比较代晓彦1ꎬ王瑞娟1ꎬ刘艳1ꎬ陈浩1ꎬ苏龙1ꎬ张峰2ꎬ李红梅2ꎬ赵金凤1ꎬ郑礼1ꎬ翟一凡1(1.农业农村部天敌昆虫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ꎬ山东济南㊀250100ꎻ2.农业农村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ꎬ北京㊀100193)㊀㊀摘要:番茄潜叶蛾Tutaabsoluta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ꎬ由于其对化学农药已产生抗药性ꎬ需要采取生物防治方法进行可持续防控ꎮ本研究旨在明确三种本地赤眼蜂(螟黄赤眼蜂㊁玉米螟赤眼蜂㊁松毛虫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潜能ꎬ为选育优良赤眼蜂种ꎬ挖掘对番茄潜叶蛾的控害潜能提供科学依据ꎮ室内测定三种赤眼蜂单头雌蜂24h内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卵粒数㊁羽化率及雌性比的结果表明ꎬ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均有一定的寄生能力ꎬ松毛虫赤眼蜂基本不寄生ꎻ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卵粒数为16.93粒ꎬ玉米螟赤眼蜂为10.80粒ꎻ寄生后代羽化率表现为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ꎬ二者后代羽化率达70%以上ꎬ雌性比在65%以上ꎮ综上ꎬ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可寄生番茄潜叶蛾卵ꎬ且前者更适合用于番茄潜叶蛾的生物防控ꎬ应用前景广阔ꎮ关键词:番茄潜叶蛾ꎻ螟黄赤眼蜂ꎻ玉米螟赤眼蜂ꎻ松毛虫赤眼蜂ꎻ寄生能力中图分类号:S476.3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11-0030-05ComparisonofParasitismAbilityofThreeIndigenousTrichogrammaSpeciestoTutaabsoluta(Meyrick)EggsDaiXiaoyan1ꎬWangRuijuan1ꎬLiuYan1ꎬChenHao1ꎬSuLong1ꎬZhangFeng2ꎬLiHongmei2ꎬZhaoJinfeng1ꎬZhengLi1ꎬZhaiYifan1(1.KeyLaboratoryofNaturalEnemiesInsectsꎬ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InstituteofPlantProtectionꎬShan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ꎬJinan250100ꎬChinaꎻ2.China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 ̄CABIJointLaboratoryforBiosafetyꎬBeijing100193ꎬChina)Abstract㊀Tomatoleafminer(TLM)ꎬTutaabsoluta(Meyrick)ꎬisaworldwidequarantinepest.Be ̄causeithasdevelopedresistancetochemicalpesticidesꎬbiologicalcontrolmethodsshouldbeneededforsus ̄tainablecontrol.TheaimofthisstudywastodeterminetheparasitismpotentialofthreeindigenousTri ̄chogrammaspecies(T.chilonisꎬT.ostriniaꎬT.dendrolimi)ontheirnaturalhosteggsofTLMꎬandtoprovidescientificbasesforbreedinggoodTrichogrammaspeciesandexploringtheircontrolpotentialtotomatoleafminer.TheparasiticeggnumberꎬemergencerateandfemaleratioofthethreeTrichogrammaspeciesonTLMeggswithin24hoursweremeasuredinlaboratory.TheresultsshowedthatT.chilonisandT.ostriniahadcer ̄tainparasitismeffectonTLMeggsꎬandT.dendrolimihadnoparasitism.ThenumberofparasiticeggsofT.chilonisonTLMeggswas16.93ꎬandthenumberofparasiticeggsofT.ostriniawas10.80.Theoffspringemer ̄gencerateofparasiticprogenywassequencedasT.chilonis>T.ostriniaꎬandbothweremorethan70%withthefemaleratiomorethan65%.InconclusionꎬT.chilonisandT.ostriniacouldparasiteTLMeggsꎬandT.chiloniswasmoresuitableforcontrollingTLMandhadbroadapplicationprospects.Keywords㊀Tutaabsoluta(Meyrick)ꎻTrichogrammachilonisꎻTrichogrammaostriniaꎻTrichogrammadendrolimiꎻParasitismcapability㊀㊀番茄潜叶蛾又称番茄潜麦蛾㊁番茄麦蛾ꎬ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ꎬ英文常用名tomatoleafminer[1-2]ꎬ原产南美洲ꎬ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ꎬ被称为番茄上的 埃博拉病毒 [3]ꎮ该虫最早于2006年传入西班牙ꎬ随后迅速传遍欧洲㊁亚洲和非洲[4-5]ꎬ短短十几年已在世界近9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危害ꎬ番茄受害面积达280万hm2ꎬ占全球番茄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6]ꎮ我国番茄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ꎮ番茄潜叶蛾于2017年8月在我国新疆地区露地番茄上首次被发现并迅速扩散[7-8]ꎬ2023年5月在山东济南首次发现并对当地保护地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ꎮ番茄潜叶蛾以幼虫潜食植物叶肉㊁顶芽㊁嫩茎㊁嫩梢或蛀食果实等方式为害ꎬ寄主范围广ꎬ涉及番茄㊁茄子㊁甜椒㊁菜豆等多种蔬菜ꎬ烟草㊁水果等经济作物以及粮食作物等[3]ꎮ目前ꎬ对于番茄潜叶蛾的防控以化学防治为主ꎬ但化学农药的大量不规范使用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ꎬ也导致其抗药性日趋增强[9-10]ꎮ因此ꎬ采用可持续的生物防控方法防治番茄潜叶蛾尤为重要ꎬ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赤眼蜂科㊁姬蜂科㊁茧蜂科等寄生性天敌[11-16]和烟盲蝽㊁短小长颈盲蝽等捕食性天敌[17-18]的田间应用ꎮ病原微生物对番茄潜叶蛾也有一定的防控效果ꎬ主要涉及白僵菌㊁绿僵菌等病原真菌[2ꎬ19]ꎬ苏云金芽孢杆菌(Bt)等病原细菌[20]ꎬ以及斯氏科㊁异小杆科等病原线虫[21]ꎮ目前相关技术在国外应用较多ꎬ国内应用较少ꎬ因此亟需发掘出更多的生物防治资源用于番茄潜叶蛾的防控ꎬ以确保农业安全生产ꎮ赤眼蜂Trichogramma属膜翅目Hymenoptera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ꎬ作为一类卵寄生蜂ꎬ其控害能力强㊁寄主范围广ꎬ是国内外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的天敌昆虫之一[22-23]ꎬ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水稻二化螟㊁稻纵卷叶螟㊁玉米螟等农林害虫的防治[24-25]ꎮ国外研究发现ꎬ暖突赤眼蜂Trichogrammaachaeae㊁卷蛾分索赤眼蜂T.bactrae㊁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均可寄生番茄潜叶蛾卵ꎬ寄生率高达85%以上[11-12]ꎬ但关于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㊁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对番茄潜叶蛾的寄生能力尚未见报道ꎮ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评价玉米螟赤眼蜂㊁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能力ꎬ筛选有寄生优势的赤眼蜂种ꎬ明确其对番茄潜叶蛾的控害潜能ꎬ以期为赤眼蜂防控番茄潜叶蛾相关技术的推广和高效应用提供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虫源番茄潜叶蛾卵:番茄潜叶蛾幼虫采集于山东省济南市垛石镇设施番茄ꎬ在温度(26ʃ1)ħ㊁光周期14Lʒ10D㊁湿度(70ʃ5)%的人工气候室内用番茄苗饲养多代用于试验ꎮ成虫产卵于番茄苗叶片或茎秆ꎬ及时收集卵用于试验ꎮ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㊁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均大规模饲养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天敌与授粉昆虫研究中心ꎬ饲养条件同番茄潜叶蛾ꎬ繁殖多代后用于本试验ꎮ1.2㊀试验设计及方法收集新鲜的番茄潜叶蛾卵粒(产后24h)ꎬ做成大小形状一致的卵卡ꎬ每张卵卡附着有40粒卵ꎬ分别置于平底玻璃管(直径2cm㊁高10cm)中ꎬ每管引入1头当日羽化并已充分交配12h的赤眼蜂雌蜂ꎬ管壁添加20%的蜂蜜水为其提供食物ꎮ将玻璃管置于人工气候箱ꎬ饲养条件同1.1ꎬ寄生24h后引出雌蜂ꎮ番茄潜叶蛾卵在人工气候箱中继续培养ꎬ及时移除未被寄生卵孵化的幼虫ꎮ待下一代赤眼蜂全部羽化后观察被寄生卵(即变黑的卵)粒数㊁羽化数及雌性比ꎮ每种赤眼蜂20个重复ꎮ1.3㊀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采用SPSS23.0和Sigmaplot14.0软件进行整理和单因素方差分析ꎬ应用Tukey sHSD法检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ꎬP<0.05为差异显著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的寄生行为番茄潜叶蛾卵长0.2~0.4mmꎬ圆筒状ꎬ乳白13㊀第1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代晓彦ꎬ等:三种本土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能力比较色ꎬ通常产于叶片的正面或背面及茎秆㊁嫩梢上ꎬ大多数单产ꎬ少数2~3粒聚产ꎮ观察发现ꎬ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可寄生于番茄潜叶蛾卵ꎬ且在每粒卵上只产1粒卵ꎻ番茄潜叶蛾卵被寄生4d后ꎬ整个卵粒变为漆黑(图1)ꎬ8~10d左右寄生的赤眼蜂羽化ꎮA㊁B:番茄潜叶蛾卵ꎻC:赤眼蜂正在产卵ꎻD:被寄生后的番茄潜叶蛾卵ꎮ图1㊀赤眼蜂寄生番茄潜叶蛾卵2.2㊀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能力三种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能力大小为: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图2)ꎮ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卵粒数(16.93粒)显著高于玉米螟赤眼蜂(10.80粒ꎬF(2ꎬ87)=201.78ꎬP<0.05)ꎬ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量最低(P<0.05)ꎬ寄生卵粒数为0.33粒ꎮ柱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赤眼蜂种间差异显著(P<0.05)ꎬ下同ꎮ图2㊀三种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量2.3㊀赤眼蜂寄生番茄潜叶蛾卵的后代羽化率及雌性比三种赤眼蜂寄生番茄潜叶蛾卵的羽化率(图3A)为: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ꎮ其中ꎬ螟黄赤眼蜂的羽化率显著高于玉米螟赤眼蜂(F(2ꎬ87)=589.33ꎬP<0.05)ꎬ羽化率分别为78.78%和71.30%ꎬ松毛虫赤眼蜂羽化率为零ꎮ赤眼蜂寄生番茄潜叶蛾卵的后代雌性比(图3B)为: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ꎬ分别为67.79%和65.46%ꎬ二者差异不显著ꎮ3㊀讨论与结论赤眼蜂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ꎬ其引种和释放前的科学评价不仅能够避免因盲目引种导致的资源浪费和防治失败ꎬ并且有利于优势蜂种的选择以达到更好的控害效果ꎮ本试验结果显示ꎬ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均有一定的防控作用ꎬ且螟黄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效果更好ꎬ松毛虫赤眼蜂基本不寄生ꎬ表23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图3㊀赤眼蜂寄生番茄潜叶蛾卵的后代羽化率(A)及雌性比(B)明螟黄赤眼蜂对该害虫适应性强㊁寄生率高ꎬ具有良好的控害能力ꎮCabello等[26]研究发现ꎬ暖突赤眼蜂Trichogrammaachaeae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率高达100%ꎬ温室条件下释放27d后ꎬ使番茄叶片㊁果实受损率减少91.74%ꎻ卷蛾分索赤眼蜂T.bactrae与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在温室条件下对其卵的寄生率也较高ꎬ达87%以上ꎬ使番茄植株损伤明显减少[11]ꎮ据此可借鉴国外早期防治经验ꎬ发掘本土优势赤眼蜂种防治番茄潜叶蛾ꎮ螟黄赤眼蜂寄主范围广ꎬ在我国已用于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㊁棉铃虫Helicover ̄paarmigera㊁甘蔗螟虫(二点螟Chiloinfuscatellus㊁条螟Procerasvenosatus㊁黄螟Argyroploceschista ̄ceana㊁向日葵螟Homeosomannebulella和桑螟Di ̄aphaniapyloalis)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 ̄da等害虫的防控[27-28]ꎬ相关技术比较成熟ꎬ已实现商业化生产ꎮ在全国玉米主要产区通过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已成为有效方法之一ꎬ对控制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密度㊁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重要意义[29]ꎮ但国内外对其防控番茄潜叶蛾的报道较少ꎮ史桂荣等[30]释放赤眼蜂防治露地番茄二代棉铃虫ꎬ发现螟黄赤眼蜂防治效果最明显ꎬ寄生率为74.5%~82.1%ꎬ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差ꎻ冷春蒙等[31]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小菜蛾ꎬ发现其对小菜蛾卵有较好的寄生效果ꎬ寄生率达65%以上ꎮ说明螟黄赤眼蜂具有防治番茄栽培中鳞翅目害虫的潜能ꎮ本研究测定了三种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卵粒数㊁羽化率及雌性比ꎬ显示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可寄生ꎬ但寄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ꎬ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卵粒数为16.93粒ꎬ玉米螟赤眼蜂为10.80粒ꎮ就后代羽化率和雌性比来看ꎬ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ꎬ羽化率均达70%以上ꎬ雌性比均在65%以上ꎮ综合分析表明ꎬ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可寄生于番茄潜叶蛾卵ꎬ但螟黄赤眼蜂更适合用于番茄潜叶蛾的防治ꎮ本试验结果可为番茄潜叶蛾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ꎬ在田间可根据其危害情况选择释放螟黄赤眼蜂的时期和数量进行早期防治ꎮ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进行ꎬ实际田间寄生效果还会受环境温度㊁寄主植物㊁其他寄主等因素的影响ꎬ因此其在田间释放的寄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渠成ꎬ罗晨ꎬ穆常青.番茄潜叶蛾的识别与防治[J].蔬菜ꎬ2023(1):81-83.[2]㊀梁永轩ꎬ郭建洋ꎬ王绮静ꎬ等.番茄潜叶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热带生物学报ꎬ2023ꎬ14(1):88-104. [3]㊀吴圣勇ꎬ张起恺ꎬ张烨ꎬ等.番茄潜叶蛾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ꎬ2023ꎬ49(2):6-12.[4]㊀VisserDꎬUysVMꎬNieuwenhuisRJꎬetal.FirstrecordsofthetomatoleafminerTutaabsoluta(Meyrickꎬ1917)(Lepi ̄doptera:Gelechiidae)inSouthAfrica[J].BioInvasionsRe ̄cordsꎬ2017ꎬ6(4):301-305.[5]㊀SantanaꎬPAꎬKumarLꎬDaSilvaRSꎬetal.Globalgeograph ̄icdistributionofTutaabsolutaasaffectedbyclimatechange[J].JournalofPestScienceꎬ2019ꎬ92(4):1373-1385.33㊀第1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代晓彦ꎬ等:三种本土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能力比较[6]㊀FAO(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nlinestatisticaldatabase:foodandagriculturedata[EB/OL].FAOSTAT(2017)[2022-09-23].http://www.fao.org/faostat. [7]㊀冼晓青ꎬ张桂芬ꎬ刘万学ꎬ等.世界性害虫番茄潜麦蛾入侵我国的风险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ꎬ2019ꎬ46(1):49-55.[8]㊀张桂芬ꎬ马德英ꎬ刘万学ꎬ等.中国新发现外来入侵害虫 南美番茄潜叶蛾(鳞翅目:麦蛾科)[J].生物安全学报ꎬ2019ꎬ28(3):200-203.[9]㊀JoshiAꎬThapaRBꎬKalauniD.IntegratedmanagementofsouthAmericantomatoleafminer(TutaabsolutaMeyrick):areview[J].JournalofthePlantProtectionSocietyꎬ2018ꎬ5:70-86.[10]GuedesRNCꎬSiqueiraHAA.ThetomatoborerTutaabsolu ̄ta:insecticideresistanceandcontrolfailure[J].CABReviewsPerspectivesinAgricultureVeterinaryScienceNutritionandNaturalResourcesꎬ2012ꎬ7(55):1-7.[11]SarhanAAꎬOsmanMAMꎬMandourNSꎬetal.Parasitiza ̄tioncapabilityoffourtrichogrammatidspeciesagainstthetoma ̄toleafminerꎬTutaabsoluta(Meyrick)(Lepidoptera:Gelechiidae)underdifferentreleasingregimes[J].EgyptianJournalofBiologicalPestControlꎬ2015ꎬ25(1):107-112. [12]BallalCRꎬGuptaAꎬMohanMꎬetal.ThenewinvasivepestTutaabsoluta(Meyrick)(Lepidoptera:Gelechiidae)inIndiaanditsnaturalenemiesalongwithevaluationofTrichogram ̄matidsforitsbiologicalcontrol[J].CurrentScienceꎬ2016ꎬ110(11):2155-2159.[13]BodinoNꎬFerraciniCꎬTavellaL.IshostselectioninfluencedbynatalandadultexperienceintheparasitoidNecremnustutae(Hymenoptera:Eulophidae)?[J].AnimalBehaviourꎬ2016ꎬ112:221-228.[14]BodinoNꎬFerraciniCꎬTavellaL.Functionalresponseandage ̄specificforagingbehaviourofNecremnustutaeandN.cosmop ̄terixꎬnativenaturalenemiesoftheinvasivepestTutaabsolutainMediterraneanarea[J].JournalofPestScienceꎬ2019ꎬ92(4):1467-1478.[15]LunaMGꎬPereyraPPꎬSánchezNE.BiologicalcontrolofTutaabsoluta(Lepidoptera:Gelechiidae)inprotectedtomatocropsinArgentina[J].IOBC/WPRSBulletinꎬ2012ꎬ80:177-182.[16]BiondiAꎬDesneuxNꎬAmiens ̄DesneuxEꎬetal.Biologyand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thepalaearcticParasitoidBraconnigricans(Hymenoptera:Braconidae)ontheneotropicalmothTutaabsoluta(Lepidoptera:Gelechiidae)[J].JournalofEco ̄nomicEntomologyꎬ2013ꎬ106(4):1638-1647.[17]BiondiAꎬZappalàLꎬDiMauroAꎬetal.CanalternativehostplantandpreyaffectphytophagyandbiologicalcontrolbythezoophytophagousmiridNesidiocoristenuis?[J].BiologicalCon ̄trolꎬ2016ꎬ61(1):79-90.[18]UrbanejaAꎬMontónHꎬMolláO.Suitabilityofthetomatobor ̄erTutaabsolutaaspreyforMacrolophuspygmaeusandNesidio ̄coristenuis[J].JournalofAppliedEntomologyꎬ2008ꎬ133(4):292-296.[19]KlieberJꎬReinekeA.TheentomopathogenBeauveriabassianahasepiphyticandendophyticactivityagainstthetomatoleafminerTutaabsoluta[J].JournalofAppliedEntomologyꎬ2016ꎬ140(8):580-589.[20]张桂芬ꎬ张毅波ꎬ张杰ꎬ等.苏云金芽胞杆菌G033A对新发南美番茄潜叶蛾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ꎬ2020ꎬ36(2):175-183.[21]刘奇志ꎬ赵映霞ꎬ严毓骅ꎬ等.我国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ꎬ2002ꎬ7(5):65-69.[22]KoKꎬLiuYDꎬHouMLꎬetal.EvaluationforpotentialTri ̄chogramma(Hymenoptera:Trichogrammatidae)strainsforcontrolofthestripedstemborer(Lepidoptera:Crambidae)intheGreaterMekongSubregion[J].JournalofEconomicEnto ̄mologyꎬ2014ꎬ107(3):955-963.[23]ZangLSꎬWangSꎬZhangFꎬetal.BiologicalcontrolwithTri ̄chogrammainChina:historyꎬpresentstatusꎬandperspectives[J].AnnualReviewofEntomologyꎬ2021ꎬ66(1):463-484. [24]郭震ꎬ阮长春ꎬ臧连生ꎬ等.吉林省稻螟赤眼蜂的发现和鉴定[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ꎬ2011ꎬ27(2):276-279. [25]宋静ꎬ黄静ꎬ王雷英ꎬ等.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J].昆虫学报ꎬ2015ꎬ58(7):783-790. [26]CabelloTꎬGallegoJRꎬFernandezFJꎬetal.Biologicalcon ̄trolstrategiesforthesouthAmericantomatomoth(Lepidopter ̄a:Gelechiidae)ingreenhousetomatoes[J].JournalofEco ̄nomicEntomologyꎬ2012ꎬ105(6):2085-2096.[27]罗兰芳.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试验效果研究[J].农业研究与应用ꎬ2018ꎬ31(1):38-41.[28]杨建国ꎬ赵猛ꎬ朱萍ꎬ等.螟黄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试验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ꎬ2019ꎬ39(11):59-61. [29]袁曦ꎬ邓伟丽ꎬ郭义ꎬ等.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寄生效果评价[J].环境昆虫学报ꎬ2022ꎬ44(2):290-296. [30]史桂荣ꎬ臧君彩ꎬ李国强ꎬ等.赤眼蜂防治露地番茄二代棉铃虫试验初报[J].植保技术与推广ꎬ2002(2):21. [31]冷春蒙ꎬ袁向群ꎬ周靖华ꎬ等.3种绿色防控技术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J].西北农业学报ꎬ2020ꎬ29(8):1278-1284.43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
基于不同基因序列构建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系统树作者:李虹兵刘雪莲高悦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2018年第11期0 引言由于地理隔绝所造成的昆虫的基因流受阻而形成的地理宗,即称谓地理种群。
一种昆虫由于地理隔绝造成基因流受阻形成地理宗,又叫地理种群[1]。
赤眼蜂属昆虫种群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理种群这种进化现象,主要是由于赤眼蜂分布非常广泛,其寄主的种类繁多、赤眼蜂种群的扩散能力较弱[2]。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多地区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进行取材的研究较少[3-6]。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选取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为样本,深入分析了各种群的不同基因序列,以此构建可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树,揭示了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及其联系。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昆虫本研究所设计的实验中,主要实验对象为玉米螟赤眼蜂,分别从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地区选取特定的种群,具体为:黑龙江省的佳木斯种群(种群1)、吉林省的长春种群(种群2)、辽宁省的沈阳种群(种群3)、山东省的烟台种群(种群4)、河北省的石家庄种群(种群5)、江苏省的南京种群(种群6)、广东省的惠州种群(种群7)。
实验步骤为,首先,采集来源于上述7个种群地区的田间的亚洲玉米螟寄生卵,进行饲养,实验条件为:温度26±1 ℃,湿度70%~80%。
之后用米蛾卵进行繁殖,实验条件为:温度4 ℃,贮存2天后进行繁殖。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本实验中,对于DNA的提取步骤为:(1)将缓冲液加入装有单头峰的离心管中,用封口枪头研磨样品,将其彻底捣碎;(2)加入蛋白酶;(3)将研磨液放入水中,水温要求为56 ℃,放置时间为2~3小时;(4)将离心管置于离心机进行残渣沉淀1 min,转速要求为3 000转/分钟;(5)将分离出的上清液保存待用,温度要求为﹣20 ℃。
2 结果与分析2.1 基于赤眼蜂mtDNA COI 序列的系统树本实验将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螟赤眼蜂种群聚集在一起,在这些不同种群内部组成不同分支,首先将种群3与种群4聚集在一起,之后再依次分别将种群7、种群6、种群1、种群5、种群2聚集在一起。
第8期收稿日期:2012-11-20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KJD180124);南京晓庄学院生态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项目作者简介:王晨曦(1991-),女,山西太原人,在读本科生,(电话)152********;通讯作者,虞蔚岩,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电话)138********(电子信箱)ywy138519@。
第52卷第8期2013年4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Vol.52No.8Apr.,2013蜻蜓目(Odonata)昆虫是昆虫纲中比较原始的种类,其幼虫水生,成虫陆生,全世界目前共记载约5500种,中国已知有600余种。
蜻蜓目昆虫多以其他昆虫为食,是一些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1];依据其稚虫对水质的不同反应,可监测水环境污染。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蜻蜓目昆虫的宝贵资源,作者于2000~2010年期间对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地区的蜻蜓目昆虫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1自然概况云台山地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境内,处于119°10′E、34°36′N,位于中国动物地理区系华北区与华中区的交汇处。
云台山地区可分为前云台山(花果山)、中云台山、后云台山(宿城)等。
总面积约160km 2,前云台山主峰大尖顶(又名玉女峰)海拔625.3m,是江苏省最高峰,成为黄海之滨的天然屏障。
后云台山主峰大桅尖海拔605m,鹰游山海拔359m,锦屏山海拔427m,其余山峰海拔400~500m。
云台山山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山系为泰山山系沂蒙山支脉的余脉。
云台山地区位于暖温带南缘南北气候交界地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因此比同纬度西部其他地区更显温暖湿润。
区内年平均气温14.1℃,1月份均温-0.4℃,7月份均温27.4℃,最高气温35.7℃,最低气温-13.2℃,无霜期219d。
年平均降水1038.1mm,年日照时数2569.1h,日均气温>10℃年均积温4898.7℃,年平均相对湿度82%。
露水河地区昆虫种类多样性研究Studies on Species Diversity of Insects in the region ofLuShuihe刘伟,邹宇亭,刘明双,岳艳,吴章艳,王万富,唐燕摘要:以长白山露水河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红松王、五道江口、老红松王等地方,采用扫网法对露水河地区的昆虫进行采集,研究了该区内的昆虫生物种类多样性。
采集时间为七月三号至七月十六号,平均气温在二十五摄氏度左右,其中在阴晴雨天均有采集。
在采集的标本中,双翅目和同翅目数量最多,其次为膜翅目、缨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
关键词:露水河,昆虫,多样性昆虫是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开展昆虫多样性的研究,明确其种类、分布与寄主范围,对认识与保护昆虫多样性,促进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次研究就是关于长白山地区露水河一带的昆虫种类多样性展开的调查讨论,对该地区的未来害虫防治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1.1 样地设置在露水河地区进行昆虫采集,采集样地如表1表1 样地选取样地序号样地名称1 老红松王2 红松王3 五道江口4 参地道旁5 红松林路边1.2 方法采集昆虫过程中,采用扫网法对昆虫进行捕捉,在树林和路边的草丛、枝叶中搜集,再用毒瓶将飞行类昆虫处理收集。
2.结果与讨论2.1总体概况经过采集、处理、分类以及查找验证,得出各个目昆虫的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 露水河地区昆虫各目的科、种数量目名科数种数个数直翅目7 ---- 183膜翅目8 11 557双翅目7 12 252脉翅目 1 1 42蜻蜓目 3 3 42鳞翅目7 88 1723同翅目 2 2 123长翅目 1 1 126半翅目 5 18 622鞘翅目13 13 1112缨翅目 1 1 4革翅目 1 1 36总计56 ---- 4822由表中数据可知,共采集12个目,总数达4822。
中国冠蜂科的分类研究(膜翅目:冠蜂总科)的开题报告摘要:中国冠蜂科是一种寄生昆虫,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冠蜂科昆虫的分类研究,为防治该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将使用DNA分子分类学方法和基于形态学特征的传统分类学方法,对中国冠蜂科昆虫的分类进行研究。
通过对样本的收集、提取DNA、PCR扩增、测序、序列比对和分类分析,确定中国冠蜂科昆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并且分析其分布、生态与形态学特征。
同时,将结合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已知和未知的中国冠蜂科昆虫进行分类并建立分类方法。
关键词:中国冠蜂科;分类学研究;DNA分子分类学;形态学特征;分类方法一、研究背景冠蜂科是一种寄生昆虫,其幼虫寄生在许多重要作物的害虫体内。
中国冠蜂科种类繁多,其中有些种类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例如蚜茧蜂、潜蛾豆象蜂等。
因此,对于中国冠蜂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冠蜂科昆虫的分类研究,以期了解中国冠蜂科昆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分布情况、生态和形态学特征,并通过综合分析的方式,建立分类方法,为防治该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一)资料收集和样本筛选:本研究将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冠蜂科昆虫样本,并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二)DNA分子分类学方法:本研究将通过DNA分子分类学方法,对中国冠蜂科昆虫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包括:提取DNA、PCR扩增、测序、序列比对和分类分析。
(三)基于形态学特征的传统分类学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对中国冠蜂科昆虫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确认分子分类学结果,并且研究中国冠蜂科昆虫的形态学变异情况。
(四)综合分析方法:本研究将结合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已知和未知的中国冠蜂科昆虫进行分类并建立分类方法。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中国冠蜂科昆虫的分类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生产的安全提供保障,并且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编号:1674-8085(2013)05-0097-06校园不同生境昆虫物种多样性比较*张争光1,2,匡东东1,涂汉1,杨艳敏1,林晓秋1(1.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2. 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吉安 343009)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生境中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对井冈山大学校园内3种生境(A区:灌木-杂草混生区、B区:乔木区、C区:杂草三种生境)的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共捕获昆虫567头,隶属于9目76种,其中鳞翅目、直翅目、同翅目为校园内的优势类群。
不同生境中,A区(灌木-杂草混生区)昆虫多样性最高,C区最低(杂草区)。
A、B、C三区的昆虫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00,1.99和1.94,丰富度指数D ma分别为12.75,9.09和4.51。
区域A与区域B昆虫相似性最高。
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昆虫群落相似性与植被类型有关。
人类活动通过影响昆虫生境,进而影响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格局。
关键词:昆虫;多样性;相似性中图分类号:Q9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085.2013.05.022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VERSITY OF INSCT IN THREE DIFFERENT AREAS IN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ZHANG Zheng-guang1,2 , KUANG Dong-dong1, TU Han1, YANG Yan-min1, LIN Xiao-qiu1(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2. Key Laboratory for Biodiversity Scienc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Jiangxi Province,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approach the differences of insect diversity of different habitat types in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campus,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insects in three types of habitats in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campus. A total of 567 insects were collected, belonging to 76 species, 9 orders, among which, Lepidoptera, Homoptera and Orhoptera were the dominant taxa. The species diversity was the highest in A type area, and the lowest in C type area. The H’ index of three areas was 2.00, 1.99 and 1.94, and the D ma index was 12.75, 9.09 and 4.51 respectively. The A and B is the most similar in three areas according to Jaecard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milarity of the insect community in the habitats was related to the plant types and people activities. Rich plants and poor people activities contribute to the strongest insect community stability. It indicated that habitat plants could affect insect survival, and further, affec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sect community.Key words: insect; diversity; similarity; campus; habitats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8前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前提,有关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进展已有大量综述文献[1-2]。
榆紫叶甲赤眼蜂基础生物学特性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王秀梅;臧连生;林宝庆;杨军;陈鹏;阮长春【摘要】榆紫叶甲赤眼蜂(Asynacta ambrostomae Liao)是榆紫叶甲卵期重要寄生蜂.在实验条件下对榆紫叶甲赤眼蜂生殖、寿命、性比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每粒寄主卵平均出蜂量为2.92头,雌雄比为3.64∶1,营两性生殖,孤雌产雄.不同营养条件对寿命有显著影响,其中成虫补充20%蜂蜜水和20%蔗糖水能显著增加雌雄虫寿命.组建了25℃条件下榆紫叶甲赤眼蜂成蜂补充不同营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成虫补充20%蜂蜜水、20%蔗糖水、清水、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物质)的净生殖力R0分别为74.42、65.27、56.77和44.50.可见,成蜂补充营养能提高种群生殖力.研究结果将为榆紫叶甲赤眼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20【总页数】7页(P6553-6559)【关键词】榆紫叶甲;榆紫叶甲赤眼蜂;生物学;营养;生命表【作者】王秀梅;臧连生;林宝庆;杨军;陈鹏;阮长春【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天敌昆虫应用技术工程中心,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天敌昆虫应用技术工程中心,长春130118;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向海134215;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向海134215;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天敌昆虫应用技术工程中心,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天敌昆虫应用技术工程中心,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贵州省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其食性专一,主要危害家榆、黄榆和春榆,取食榆树芽苞、叶片,常将叶片吃光,连年为害,使树势衰弱并引起其他病虫危害[1-2]。
蒙自石榴园传粉蜜蜂种类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作者:张睿代宏福沈登荣何超袁盛勇文易进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1年第09期摘要:石榴属于虫媒花,主要依赖蜜蜂授粉,调查果园内传粉蜜蜂的种类多样性,对野生蜜蜂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经调查发现,蒙自市石榴园传粉蜜蜂共计4科11属18种,除去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2种养殖蜂外,野生蜜蜂中以黄芦蜂(Ceratina flavipes Smith)分布数量最多,其次是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和黑足熊蜂(Bombus atripes Smith);从采粉器官发达程度及种群生活方式方面看,小蜜蜂和黑足熊蜂采粉器官发达、种群数量较大,是蒙自石榴园中理想的野生传粉蜜蜂。
关键词:石榴;传粉蜜蜂;种类;多样性中图分类号 S8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9-0030-03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云南低纬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是云南省重要的石榴种植区。
石榴花为雌雄同株,属于虫媒花,自花授粉的结实率远远低于异花授粉,要依靠昆虫授粉[1]。
蜜蜂总科大部分种为植食性昆虫,多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在其访花过程中,能为植物传粉,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传粉昆虫,经蜜蜂传粉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蜜蜂传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蜜蜂总科(Apoidea)有7科,即:短舌蜂科(Stenotritidae)、分舌蜂科(Colletidae)、地蜂科(Andrenidae)、隧蜂科(Halictidae)、准蜂科(Melittidae)、切叶蜂科(Megachilidae)、蜜蜂科(Apidae),除短舌蜂科外,其余各科中国均有分布[3,4]。
在传粉蜜蜂中,蜜蜂科蜜蜂属(Apis)中的东方蜜蜂(A. cerana Fabricius)和西方蜜蜂(A. mellifera Linnaeus)已有成熟的养殖技术,在为果树、蔬菜、油茶等作物的传粉上深受欢迎。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多样性的研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十分丰富。
作者通过2002年至2008年的陆续收集和2009年5月至10月间定期系统采集,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蛾科昆虫进行系统调查,初步研究了该地区天蛾科昆虫的多样性。
结果如下:根据采集到的2103号天蛾科昆虫标本,经鉴定获知,它们隶属于5亚科、32属、72种和亚种,其中有9种为福建新纪录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区内的天蛾科昆虫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可以划分为4种分布类型。
其中以东洋种为主体,共43种,占全部天蛾科物种数的59.7%;其次是广布种,并且有少量的古北种和特有种。
区系成分来源主要是以印度-马来亚区系成分为主,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成分为辅,亦有少量的中亚细亚和欧洲-西伯利亚区系成分。
不同采样地不同时间天蛾科昆虫的群落组成与分布均有较大不同,不同采样地、不同月份均有其各自的优势种类,但优势程度大多较低。
区内天蛾科昆虫的种类数以8月份最多,个体数则是7月份最多,种类和个体的高峰期基本集中在6、7、8三个月。
不同时间和不同采样地天蛾科昆虫的总体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在时间上,总体以6、7、8三个月较大,5月次之,9、10两个月最小;在采样地上,以米槠-丝栗栲林和青冈-毛竹林较大,甜槠-木荷林较小。
不同采样地的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各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各不相同,以多样性指数(H′)与优势度指数(D)的相关性最大,而优势度指数(D)与均匀度指数(J)的相关性最小。
对所选择三个采样地天蛾科昆虫的相似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采样地天蛾科昆虫群落之间为中等相似,且以青冈-毛竹林、甜槠-木荷林天蛾科昆虫群落的相似度最高、距离最短。
说明所选择的三个采样地基本能够代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中不同生境的特点,它们适宜不同天蛾科昆虫的栖息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