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族皇家女性服饰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明代至现代汉族婚礼服饰600年变迁
纵观历史,汉族人民在结婚时所穿的彩绣大红吉服、凤冠霞帔、大红盖头等婚礼服饰其实在明代才有了明确的定制并且一直沿用至清代和民国初期。
明代的婚礼服饰奠定了此后500年汉族新妇结婚时穿凤冠霞帔、大红吉服等婚礼服饰的基本形制,但是在近现代随着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遭遇了异常的变动,随之而来的是汉族传统婚礼服饰也消失殆尽。
时至今日,中式传统婚礼和中式传统婚礼服饰又受到了青睐但是却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即汉族传统婚礼服饰究竟应该追溯到什么朝代才能算是传统的婚礼服饰。
对明代至现代汉族婚礼服饰的变迁进行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现代人了解汉族传统婚礼服,并对传统的汉民族婚礼服饰的设计有所指导和启发。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服饰主要以树叶、兽皮、鸟羽等为材料,形式简单、粗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服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1. 先秦时期: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由上衣、下裳两部分组成,主要是深衣的形式。
此外,还出现了冠、冕等礼服形式。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古代服饰进一步发展。
秦朝时期,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强调华丽的装饰和细节。
而汉朝时期,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出现了许多方便日常穿着的款式。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变革期。
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兴起了一股追求奢华、讲究风度的风气,服饰以宽衣博带为主,呈现出飘逸、柔美的风格。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融合了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
女性服饰以华丽的色彩和繁复的款式为特点,如唐装、汉服等。
5.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简洁、清新、典雅为特点,强调自然、舒适、实用的设计理念。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服饰文化,如宋裙、元袍等。
6. 明朝和清朝:明朝和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在款式、色彩、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变革。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工艺技术,如明式旗袍、蟒袍等;而清朝时期则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元素和风格,如满族传统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的融合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饰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和风格。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性,更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的起源及各朝代发展简介神话及传说时代汉服(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初)夏朝汉服(前22世纪末—前17世纪初)神话及传说起源——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黄帝统⼀华夏部落。
在他治下,政治安定,⽂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字,农业,⾳乐,历法等。
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创养蚕制丝织绢,从⽽发明了汉服。
嫘祖⾐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实际起源——远古时期,⽣产⼒极端低下,对⼈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
⽯器时代后,⼈们掌握了制造⼯具和使⽤⼯具的⽅法,发明了⾻锥和⾻针.从⽽创造了原始服装。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器时代的仰韶⽂化时期,⼈们的⽣活⽇趋稳定,产⽣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织成的⿇布来做⾐服,后⼜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们的⾐冠服饰⽇臻完备。
中国汉服⽂化——商朝汉服(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简介商朝汉服样式商朝是中国第⼀个有⽂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这⼀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和下裳(裙)。
袖⼝较窄,没有扣⼦,在腰部束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条像裙⼀样的“蔽膝”,⽤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以暖⾊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和褐⾊,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
只是以朱砂和⽯黄制成的红黄⼆⾊,⽐其他颜⾊更鲜艳,渗透⼒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直保存⾄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法往往染绘并⽤,尤其是红、黄等正⾊,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画笔添绘。
上⾐下裳:据考证,商朝时期就出现了上⾐下裳(注:上穿⾐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过那时的上袖⼦较短,下裳也较窄,那时已出现交领,后来⼀直延续到明。
常服礼服那时就已分开,礼服制度,初步建⽴在那时,但还不完善。
上⾐下裳为举国通⾏的统⼀款式。
综上所述,那时民族服装属性已经确⽴,上⾐下裳为漢服体系的第⼀个款式,也是在后期属于最本原的款式。
论述中国古代女子深衣的发展演变过程一、女子深衣的起源和定义女子深衣是中国古代女性传统服饰之一,起源于商周时期。
它是由上衣和下裳组成的一种长袍式服装,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正式礼服。
深衣的名称来自于其下摆长度较长,能够遮盖住鞋子,使人看不到脚部。
二、周代女子深衣的发展在周朝时期,女子深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贵、优美的礼服。
它通常由绸缎等高档面料制成,并配以丝绸绸带和金银首饰。
同时,在周朝时期,女子深衣还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的款式和颜色,比如红色、黄色和紫色等。
三、汉代女子深衣的变化在汉朝时期,女子深衣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变化。
首先,它逐渐变得更加宽松舒适,并且增加了许多流苏、花边等装饰物。
其次,在汉代时期,女性开始流行穿着褙子来搭配深衣,这也使得深衣更加美观。
四、唐代女子深衣的繁荣在唐朝时期,女子深衣达到了它的巅峰。
在这个时期,深衣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礼服,几乎所有的高贵女性都会穿着它出席各种场合。
同时,在唐代时期,女子深衣的款式和颜色也更加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场合进行选择。
五、宋代女子深衣的变革在宋朝时期,女子深衣开始逐渐变得简洁大方。
它不再使用过多的装饰物,而是更注重面料和剪裁的品质。
同时,在宋代时期,女性开始流行穿着襦裙来搭配深衣,这也使得整个造型更加优美。
六、明清时期女子深衣的演变在明清时期,女子深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更加华丽、精致的服装。
它通常由绸缎等高档面料制成,并配以各种金银珠宝和丝绸绸带等装饰物。
同时,在明清时期,女性开始流行穿着对襟长袍来搭配深衣,这也使得整个造型更加庄重华贵。
七、现代女子深衣的传承尽管现代女性的穿着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女子深衣仍然被一些人所喜爱和传承。
现代女子深衣通常由丝绸等高档面料制成,并且注重设计和剪裁的品质。
同时,在现代,女性也开始尝试将深衣搭配各种不同的鞋子和配饰,以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时尚感。
八、结语总体来说,女子深衣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
简述中国各个朝代汉族服饰的特点中国的历史悠久,汉族服饰也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从古代到现代,汉族服饰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变迁,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从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汉族服饰特点进行简述。
夏、商、周朝:夏、商、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这个时期的服饰以裙装为主。
夏朝的服饰主要有衣、裳、巾、冠等,男子穿衣裳,女子穿衣裳和裙装。
衣裳的特点是松散舒适,多用白色、黑色等素色布料制作。
巾的样式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用来固定头发。
冠是夏朝贵族的标志,通常以木材、玉石等材质制作而成,形状高大华丽。
商朝的服饰与夏朝相似,但质地稍为精细,颜色也更加丰富。
周朝时期,服饰开始趋于庄重,男子的衣裳逐渐变长,女子的服装则开始出现褶皱和刺绣等装饰。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代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周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新的特点。
秦朝男子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裤子,长袍的长度和袖子的宽度都有所加大,以显示统一帝国的威严。
女子的服饰则以长衫和裙子为主,裙子的下摆常常有褶皱装饰,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而大方的风格。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汉代的服饰也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男子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裤子,长袍的袖子多为肥大的蝙蝠袖,裤子则是宽松的裤腿。
女子的服饰则更加多样,既有华丽的宫廷服饰,也有简约的民间服饰。
汉代的女子常常穿着宽松的长袍和裙子,裙子下摆常常有褶皱装饰,以突出女性曲线的美感。
此外,汉代的服饰还注重配饰,如发饰、耳环、项链等,以增添服饰的华丽感。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唐代的服饰也体现了盛世的繁华与风采。
男子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裤子,长袍的袖子比较狭窄,裤子则是紧身的裤腿。
女子的服饰则更为华丽,既有宫廷服饰,也有民间服饰。
宫廷服饰通常采用丝绸、绢和金银线等材质制作,颜色鲜艳夺目,常常配以各种珠宝饰品。
民间服饰则更加注重舒适和实用,多采用棉麻等材质制作,颜色比较素雅。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介绍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而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清代汉族女子服饰介绍,希望你喜欢。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
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
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
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
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
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
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清代佩饰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
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
晚清氅衣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
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晚清刺绣衬衣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有五粒钮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长至腕)、半宽袖(短宽袖口加接二层袖头)两类,袖口内再加袖头。
清代女式衬衣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以绒绣、纳纱、平金、织花为多。
周身加边饰,晚清时的边饰越来越多。
清代领衣袍褂是清代最主要的礼服。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
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
汉服发展史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气质,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可以说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不但是一件衣裳,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
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褒衣宽袖、系带隐扣,讲究天人合一,以其平淡自然、柔美流畅、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气质,展现柔静安逸、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体现中国人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人生境界。
汉服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起源于黄帝时代,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
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汉服是一个比较独立的服饰体系,也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并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
冠服开始初步形成,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上衣和下裙;一般以小袖居多,而且没有扣子,大多衣服的长度在膝盖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两截。
穿在上身的那一截,称做衣;穿在下身的那一截,称做裳。
汉服基本定型。
周朝末年,多国并存,每个国家受到风土人情、百家学说影响,服饰空前丰富。
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其短衫、长裤、靴子等费非常有特色的胡服,给汉服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元素。
秦汉时期的汉服得到了一定的传承。
承前朝的影响,仍以袍为典型,分为曲裾和直裾,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秦朝男女日常生活中服饰形制相差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间系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服饰制度在秦汉的基础上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与之前也有了相当大的不同。
此时期,八王之乱带来了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随后,北朝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与之对应,南朝有宋齐梁陈。
因此,这个时期汉服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服饰以宽松舒适为主,男子用巾包头,好佩戴假鬓,袖口肥大,不受束缚。
清代汉服发展历程清代汉服发展历程可从康熙时期开始,当时满族统治者康熙皇帝提倡“宽容政策”和“多元文化”,并逐渐接受了部分汉族服饰,为清代汉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熙时期,汉族服饰逐渐融入满族服饰,形成了一种新的服饰风格。
这一时期的汉服主要包括衫、襦、短褂、袍等。
雍正时期,满族统治者开始加强对汉族服饰的控制。
为了防止汉服对满族服饰的影响,雍正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禁令,限制汉族人穿戴汉服。
然而,由于满族统治者不再强调对汉族文化的排斥,汉服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乾隆时期,汉服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乾隆皇帝喜欢穿汉服,经常穿戴汉服出巡。
这一时期的汉服,不再受到明代汉服的束缚,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衣袖的宽松和裙摆的蓬松等。
嘉庆时期,汉族服饰再次受到限制。
嘉庆皇帝出台了一系列禁令,规定汉族人只能穿满族服饰,并禁止汉族人穿汉服。
这一时期的汉服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汉族服饰的风格也与以前有了明显的差异。
道光时期,汉服再度出现了一些变化。
道光皇帝对汉服的限制放松,人们开始重新穿戴汉服。
这一时期的汉服,重新回到了明代汉服的风格,更加注重衣袂的飞扬和裙摆的蓬松。
咸丰时期,汉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咸丰皇帝非常喜欢穿戴汉服,他经常穿汉服接见大臣,对汉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汉服,不仅在款式上更加华丽,而且在细节上更加精致,堪称汉服发展的巅峰之作。
同治时期,汉族服饰再次受到限制。
同治皇帝出台了一系列禁令,规定汉族人只能穿满族服饰,汉服再度面临压制和遭受排斥。
这一时期的汉服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人们再次被迫改穿满族服饰。
光绪时期,汉族服饰逐渐恢复,人们重新开始穿戴汉服。
这一时期的汉服受到了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促使了汉服的发展。
总的来说,清代汉服发展历程经历了起起落落,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限制和排斥,但在一些时期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康熙、乾隆和咸丰时期是汉服发展的高峰期,而嘉庆和同治时期则是汉服发展受到压制的时期。
中国古代历代服饰特点概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风格。
从先秦时期的质朴简约到明清时期的华丽繁复,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统。
先秦时期,主要的服饰样式为上衣下裳。
商代的服饰以窄袖短衣为主,腰间束带,下身着裳。
而周代则出现了深衣,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这一形制在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服饰色彩较为简单,以黑、白、赤、青、黄为主。
秦汉时期,服饰风格逐渐统一。
秦朝的服饰崇尚黑色,秦始皇规定官员的服饰以黑色为主。
到了汉代,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是常见的款式。
女子的曲裾深衣绕身盘旋,层层叠叠,而男子则多穿直裾深衣。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袍服,这是一种宽松的长衣,一般在正式场合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民族融合,服饰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服饰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变得更加宽松和飘逸。
男子多穿着大袖衫,女子则流行上襦下裙,且裙摆越来越长。
同时,这个时期的服饰色彩也更加丰富,花纹图案更加精美。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服饰华丽多彩,开放包容。
男子的常服为圆领袍衫,女子的服饰则种类繁多,有襦裙、衫裙、帔帛等。
其中,高腰裙是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色,能够展现出女子的婀娜多姿。
唐代的服饰花纹精美,色彩鲜艳,常用的图案有牡丹、凤凰等。
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于简约、素雅。
男子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头戴巾帽。
女子的服饰则以窄袖褙子和长裙为主,色彩较为淡雅。
宋代的服饰注重实用和舒适,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元代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因此其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蒙古男子多穿长袍,头戴皮帽,脚蹬皮靴。
女子则穿着袍服,领口和袖口常常镶有皮毛。
元代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以龙凤、花卉为主。
明代的服饰恢复了汉族的传统,在继承唐宋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男子的服饰有盘领袍、直身、道袍等,女子的服饰有袄裙、披风等。
古代妃嫔服饰古代妃嫔服饰古代中国的宫廷中,妃嫔们是皇帝的贵妇和妾室,她们的服饰一直以来都是华丽而典雅的,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与审美观念。
在古代,妃嫔的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制度,不同的妃嫔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她们穿着的服饰款式和颜色的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妃嫔的服饰种类。
古代的妃嫔服饰主要分为上衣、下衣、配饰以及鞋履等几个部分。
上衣有褙子、襦子、对襟衫等款式,下衣有裙子、裤子等款式。
配饰方面,妃嫔们会佩戴发饰、耳环、项链、手镯以及腰带等,这些配饰都是由宝贵的珠宝、玉石以及金银制成的。
鞋履方面,妃嫔们通常穿着绣花鞋、凤凰鞋等,这些鞋履也是精心制作而成的。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妃嫔服饰的颜色。
在古代中国,颜色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妃嫔们的服饰颜色通常是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这两种颜色都是古代中国皇家的象征。
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而黄色则代表着尊贵和权威。
当然,妃嫔们的服饰颜色也会根据季节和特殊场合的需要而有所变化,比如在春天,妃嫔们会选择一些清新明亮的颜色,而在冬天,她们则会选择一些暖色调的服饰。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妃嫔服饰的款式。
古代中国的服饰款式非常繁多,有着丰富的变化和细腻的工艺。
妃嫔们的服饰通常都是以丝绸、绢织物为主,这些材料柔软光滑,质地轻盈,非常适合女性穿着。
妃嫔们的服饰款式通常是宽松的,以突出女性的柔美姿态。
褙子和襦子是妃嫔们最常穿的上衣款式,它们都是敞开式的,配上一条长裙或者裤子,给人一种优雅而庄重的感觉。
此外,妃嫔们的服饰还会加上一些精美的绣花、刺绣和金银丝线的装饰,使整个服饰更加华丽。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妃嫔服饰的制作和传承。
古代中国的服饰制作技艺非常精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
这些技艺通常由皇宫的专门工匠传承,他们世代相传,保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妃嫔们的服饰制作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从设计、裁剪、缝制到绣花、装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处理。
这些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工匠精神和创造力的传承。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1.先秦时期:妇女不穿裤子穿裙子,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2.汉朝时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
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条纹间色裙走红,飘逸的长裙是诸位贵族女士的标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标准,宽大的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袖贴,条纹间色长裙让视觉很有跳跃感。
4.隋唐时期:隋朝时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
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朝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5.宋辽夏金元: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
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6.明代: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汉服服饰制度。
明代皇帝戴乌纱折上巾(乌纱翼善冠),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7.清代: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8.民国时期:(1)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
(2)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
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9.现代服饰: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贵族女性服装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19世纪80年代初,著名学者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1981年)一书问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服饰研究被列入专题研究对象,研究队伍日益扩大,成果不断涌现,使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服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既有对服饰的起源、发展、变化、沿革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又有以服饰为基点,从文化理论史学理论、美学理论、科学技术、文字学、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等角度对服饰进行的多方面阐述和论证,从而体现出了服饰文化跨学科的特点。 本文拟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概述中原地区贵族女性服饰的沿革。 一、 远古至先秦:文明初绽,朴拙之美 古代服饰远古与近古区别很大,与今天相比更是大相径庭。从考古挖掘出来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骨针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缝制衣服。最早缝制的衣服应该是“裳”,因为那时人们只穿裳。树叶和兽皮是当时缝制裳的主要原材料,大约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葛麻织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的距今6000年前的植织物残片证),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及探索经验的积累,我们的祖先们才慢慢学会了用纺帛织布。据说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术的人是黄帝之妻“嫘祖”,她植桑养蚕、缫 丝、织绢、制衣。 狭义的“衣”专指上衣,与“裳”对举。如《诗经·邶风·绿衣》所云:“绿兮衣兮,绿衣黄裳。”1这里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据《汉服系统知识大纲(第
一版)》载:“上衣下裳制”乃华夏民族最早服饰.中国古代服饰最迟在国家形成后,就已超过驱寒护身的功能,成为“身之表”,即身份地位的表征和象征。《易·系辞上》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中的“衣裳”就是指“中原—汉”民族上衣下裳的基本性质,这种衣裳制一直沿用到清末的汉族妇女服饰中。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代,男性穿裙子,而女子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商代服饰,上身为“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及膝;下身着“裳”,常长至足踝,腰部束一条宽边要带,腹间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用来遮蔽膝盖,又叫“蔽膝”。商人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术的进展,丝、麻已占特别重要的地位,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至讲究雅致与礼仪的周代,人们才开始将下裳两片布合成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为雅观。春秋战国时期,上衣下裳干脆合在一起,这即为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看起来颇有点连衣裙的味道。战国时期的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观体现在着装上的表现就是衣瘦袖窄(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贵妇直裾单衣)。 先秦时女子的曲裾(我国古代深衣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先秦至汉代),
1 任自斌,和近健《诗经鉴赏辞典》,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通体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分宽窄两式,袖口多镶边,衣领部分颇具特色,常用交领,领口低开,以便露出里衣。 中国的刺绣在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沈从文在《蜀中锦》一文中说:“春秋战国以来,锦出陈留。薄质罗纨和精美刺绣出齐鲁。”湖北省江陵出土战国晚期丝织品龙凤虎纹绣罗禅衣以精细的绣工,多种彩色丝绣出蟠龙飞凤,描绘出凤鸣虎啸的神奇画面,构图巧妙,彩色华丽,展示出我国在战国时期刺绣工艺的高度成就。 二、 两汉:玉阙琼楼,汉宫秋月 汉代服装形制与春秋战国及秦朝曲裾大致相同:三重衣、下摆曳
地、呈鱼尾状、袖阔、腰收得很细,充分显示出女子曼妙的身姿。深衣在汉代时期从曲裾发展到了直裾,与传统的上衣下裳相比,这种深衣穿着简便,而且更加适体。所以在汉代,它是王侯贵族女子惯穿的家居礼服,亦为部分男人所穿用。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一件绛红纱印彩续衽直裾绵深衣,衣长130厘米,交领、右衽、胡袖、直裾,袖与下摆均镶大幅的宽缘,这件衣服的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宽大的续衽,即衣襟。自腋下镶于下裾部位,直通与下摆平齐,好像是右衽的继续,故名:“续衽”。这种续衽宽边直裾式深衣,是西汉流行款式,但保持了以前直裾的形式,与“曲裾”形式相对应。 上襦下裙早在战国就出现了,及至汉代由于深衣普遍流行,穿这种式样的女子日渐稀少。这个时期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及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我国古代女子常见的一种服装式样,自战国一 直持续到清,前后跨越两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变化不一定,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最初样式。 三、 魏晋南北朝:动荡岁月,闺阁幽怨 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 却是极其自由解放,最为热情。魏晋的服饰文化是极富个性审美意识。“褒之博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普遍服饰,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文人以傲世为荣,在服饰上寻找宣泄,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魏晋时期,倡谈玄学之风,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强调返本归真,一任自然。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生动了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识。 魏晋南北朝妇女服装承袭秦汉遗俗,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长曳地,下摆宽松。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这时男子已不穿传统的深衣,妇女间却仍有延续,只是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如在服饰上饰以“纤:所谓“纤”,即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即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至南北朝时,这种“杂裾垂服”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四、 隋唐:盛世华章,千古风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打下的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民族融合的趋于完成,使隋唐时期的各个方面达到了顶峰。隋唐朝的服饰文化是对美的 释放,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开放也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 隋唐女子服饰,以襦裙为主要款式。在隋代及唐初,女子短襦多用窄袖,下着紧身长裙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此外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初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唐代传至民间。唐朝女子喜穿半露酥胸的襦裙,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之内衣面料、图案极为考究,色彩缤纷,异常华丽鲜艳。唐代女服领子,亦有不同的款式,比较常见的有:圆领、翻领、长领 、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等。盛唐前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乳于外。唐诗中“粉胸半掩疑暗雪”,的句子,即是形容这一装束。另外,还有一种开放的服装,“绮罗丝缕见肌肤”,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诗十分流行,且一直延续到五代。唐朝女装,富于时装化,变化多样,美不胜收,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传至民间,被教坊或妓院及其它女子纷纷效仿,又常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唐代追随时尚的潮流,其中石榴裙(即红裙)流行时间最长,如《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女子穿男装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在陕西等地墓室出土的壁画中,均有大量的发现和反映。男装女穿,主要是指胡服、官服、朝服、礼服等。 五、 五代十国:“花间”丛中,唐风犹存 五代时期,蜀地及南唐的女子服饰风格与晚唐略同,当时的壁画和绘画所显示的女子服饰,呈现出一片华丽奢靡之风,只是色彩明净素雅,不似唐代那么鲜艳大气。 《南唐书》卷十六中记载,周后“创为高髻纤裳及首翘云朵之状,人皆效之。”衣裙花纹细碎,近于薄质小花锦。胸襟已不像盛唐及中唐那么开放,裙虽系于乳下,乳沟却不再裸露于外。这时的女子也穿男装,尤其是乐妓、宫人、侍妾等。皇后、嫔妃和贵妇,服饰仍很华丽,除襦、裙之外,有的女子还身着云肩或霞帔。一般而言,上襦和下裙色泽不一,讲究互相搭配。上衣素淡则下裙必繁复,反之亦然;或上白下绿,或下青上红,不一而足。印花布料极为流行,特别是素花,既可作上衣,也可制花裙。 六、 两宋:分土裂疆,纵情纷扰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竭力推崇封建伦理纲常的程朱理学渐起主导作用,使弥漫于上层阶级的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染上了一层孤冷、伤感和忧郁的情调。宋初盛行的淫丽、浮华的风气逐渐受到人们的批评, 从而使男性审美中那种大刀阔斧、直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阴柔病态的审美之韵。这种审美意识的变化,自然就影响到了妇女服饰。 这一时期, 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宋人,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女性服饰趋于拘谨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亦不如以前鲜艳,质朴、洁净为其主流风格。基本式样主要是:紧身、收腰、瘦长、窄袖、交领。襦和袄形制较短小,下身配群,颜色常以嫩红、丹紫、青 白、粉绿、鸭黄为主。中间色用得较多,色调偏暖或冷,亦用碎花织锦、各类刺绣作为点缀。图案各异的丝绢薄纱,更是富贵女子、大家闺秀的上等衣料。宋代襦裙的样式大体与唐代襦裙相同。宋代也流行多褶裙,即“八幅大裙”,裙长拖地,掩饰足型。2其特点也是以窄为美,腰身细长,下摆宽大,袅袅婷婷。宋代张子野《菩萨蛮》“:簟纹衫色娇黄浅,钗头秋叶玲珑剪,轻怯瘦腰身,纱窗病起人。”庞元英《老妇吟》:“紫襦叶叶绣重重,金雀银凤各一从。汗湿时装行渐困,横瑭水影同春送。” 3宋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在此可见一斑。 贵族女子所穿服饰,礼服宽衣大袖、长裙,头梳高髻,衣饰异常华丽;便装时兴瘦、细、长,色调偏于淡雅素净,衣饰花纹流畅自然、生动典雅。大袖原是皇后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后传至民间,成为贵族妇人的礼服,普通女子不能穿用。民间所称大袖,是由旋袄演化而来,秀笼加宽,下摆放大。此种大袖,在敦煌莫高窟、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均有反映,福州南宋墓也有该种服制出土。 此外,宋代女性开始了辛酸的缠足经历,这可谓是中外服饰史上之奇观,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男性权势者那阴柔病态的审美趋向。在文人骚客的推波助澜下,这种审美思潮愈演愈烈,使得妇女们不惜摧残自己的肢体,把脚缠成“红菱形”“、新月形”以满足古代男性那病态的审美意识。 七、 明清:繁华奢靡,余晖晚照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明朝开始,大体上恢复了含人的装束及穿戴。
2 柯大课《中国辽宋金夏习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页。
3 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