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
- 格式:ppt
- 大小:5.62 MB
- 文档页数:76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题型:填空20%名词解释(包含换热器型号表示法)20%简答10%计算(4题)50%0 绪论热交换器:将某种流体的热量以一定的传热方式传递给他种流体的设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名词解释]) 热交换器的分类:按照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向分为: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混流式按照传热量的方法来分: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填空])1 热交换器计算的基本原理(计算题)热容量(W=Mc):表示流体的温度每改变1℃时所需的热量 温度效率(P):冷流体的实际吸热量与最大可能的吸热量的比率(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名词解释])传热有效度(ε):实际传热量Q与最大可能传热量Q max之比2 管壳式热交换器管程:流体从管内空间流过的流径。
壳程:流体从管外空间流过的流径。
<1-2>型换热器:壳程数为1,管程数为2卧式和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法(P4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名词解释])记:前端管箱型式:A——平盖管箱B——封头管箱壳体型式:E——单程壳体F——具有纵向隔板的双程壳体H——双分流后盖结构型式:P——填料函式浮头 S——钩圈式浮头 U——U形管束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胀管法和焊接法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等边三角形排列(或称正六边形排列)法、同心圆排列法、正方形排列法,其中等边三角形排列方式是最合理的排列方式。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填空])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基本构造:⑴管板⑵分程隔板⑶纵向隔板、折流板、支持板⑷挡板和旁路挡板⑸防冲板产生流动阻力的原因:①流体具有黏性,流动时存在着摩擦,是产生流动阻力的根源;②固定的管壁或其他形状的固体壁面,促使流动的流体内部发生相对运动,为流动阻力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热交换器中的流动阻力: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管程阻力:沿程阻力、回弯阻力、进出口连接管阻力管程、壳程内流体的选择的基本原则:(P74)管程流过的流体:容积流量小,不清洁、易结垢,压力高,有腐蚀性,高温流体或在低温装置中的低温流体。
间壁式换热器的分类和应用分析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是一种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的热量交换设备。
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
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
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
文对几种主要的间壁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适用范围,为工作人员对各种间壁式换热器正确选型和使用提供参考意见。
2. 间壁式换热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2.1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最初用于食品工业,50年代逐渐推广到化工等其它工业部门,现已发展成为高效紧凑的换热设备。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组金属薄板、相邻薄板之间衬以垫片并用框架夹紧组装而成,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半片进行热量交换。
如图2.1为板式换热器矩形板片结构示意图,其四角开有圆孔,形成流体通道。
冷热流体交替地在板片两侧流过,通过板片进行换热。
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安装清洗方便、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2.2板翅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是一种更为高效、紧凑、轻巧的新型换热器。
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型式很多,但其基本结构元件相同,即在两块平行的薄金属板(平隔板)间,夹入波纹状的金属翅片,两边以侧条密封,组成一个单元体。
将带有流体进、出口的集流箱焊到板束上,就成为板翅式换热器。
板翅式换热器的主要优点是:传热性能好。
由于翅片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湍流并破坏了传热边界层的发展,故传热系数很大。
冷、热流体间的传热不仅仅以隔板为传热面,大部分热量是通过翅片传递的,结构高度紧凑,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可达2500m2/m3,最高可达4300m2/m3。
通常板翅式换热器采用铝合金制造,因此换热器的重量轻。
同时由于翅片对隔板的支撑作用,其允许的操作压力也较高,可达5MPa。
基本定义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将某种流体的热量以一定的传热方式传送给其它流体的设备,称为交换器。
对换热器的基本要求:①满足工艺过程所提出的要求,热交换强度高,热损失少,在有利的平均温差下工作。
②要有与温度和压力条件相适应的不易遭到破坏的工艺结构,制造简单,装修方便,经济合理,运行可靠。
③设备紧凑。
④保证较低的流动阻力,以减少热交换的动力损耗。
热交换器的分类:①按用途分:预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
②按制造材料分:金属的,陶瓷的,塑料的,石墨的,玻璃的。
③按湿度状况分:温度工况稳定的热交换器:::热流大小以及在指定热交换区域内温度不随时间变化:温度 工况不稳定的热交换器:传热面上的热流和温度都随时间变化④按照热流体和冷流体的 流动方向分: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混流式 ⑤安传递热量的方法: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 热交换器的计算方式 ①热计算 ②结构计算 ③流动阻力计算 ④强度计算一、热交换器的热计算的基本原理1 热计算公式:tm ∆=KF QtdF k F∆=⎰Q热平衡)()('2"22"1'11i i M i i M -=-=Q 1:热流体 2:冷流体 ⎰=-=--=111'1"111'1"1111t M t t M t t M C C C Q )()( ⎰=-=222'2"2221t M t t M C C Q )( 热平衡:不考虑散至周围环境的热损失时,冷流体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热流体所释放的热量MC W =称为热容量,它的数字代表该流体的温度每改变1℃时所需的热量,用W 表示。
2,平均温差:指整个热交换器各处温差的平均值。
算数平均温差:)(min max m t t 21t ∆+∆=∆对数平均温差:minmax min max m t t lnt t t ∆∆∆-∆=∆)(3,温差修正系数:在计算温差时,常将流体按逆流时,根据出口湿度算出对数平均温差,然后乘以考虑因流动方式不同于逆流而引入的修正系数ϕ,称为温差修正系数。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复习考核重点第二章管壳式热交换器1、管壳式热交换器按其结构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浮头式和填料式四种类型。
管壳式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选材范围广、适用范围广、处理能力大、清洗方便等优点,还能适应高温高压的要求。
但传热效果较差、体积比较庞大,因此在某些场合需要使用在传热性能、体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点的其他型式热交换器。
(1)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将管子两端固定在位于壳体两端的固定管板上,固称之为管板式热交换器。
结构比较简单,重量轻,在壳程数相同的条件下可排的管数多。
但是他的壳程不能检修和清洗,因此宜于流过不宜结垢和清洁的流体,当管束与壳体的温差太大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时,常会使管子与管板的接口脱开。
从而发生流体的泄漏。
为避免后患可在外壳上装设膨胀节,但它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由于温差引起的热应力。
这种方法不能照顾到管子的相对移动。
(2)U形管式热交换器:管束由U字形弯管组成。
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弯曲端不加固定,使每根管子具有自由伸缩的余地而不受其他管子及壳体的影响。
可将整个管束抽出清洗,但要清除内壁的污垢却比较困难,因为弯曲的管子需要一定的弯曲半径,因而在制造时需要不同曲率的模子弯管,且使管板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此外,损坏的管子也难于调换,U形管中间部分空间对热交换器的工———————————————————————————————————————————————作有着不利的影响,从而使热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3)浮头式换热器: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以法兰实行固定连接(为固定端),另一端的管板不与壳体固定连接而可相对于壳体滑动,这一端为浮头端。
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壳体与管束之间不会因差胀而产生热应力。
需要清洗和检修时,仅将整个固定端抽出即可进行。
它的缺点是:浮头盖与管板法兰连接有相当大的面积,结果使壳体直径增大,或壳程与管束之间形成了阻力较小的环形通道,部分流体将有此处旁通而不参与热交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