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人护理服务需求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78.06 KB
- 文档页数:4
Kano模型在住院患者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Kano模型在住院患者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01月01日—12月31日我院住院患者292名,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了解护理服务需求指标的Kano属性,根据Kano模型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明确改进关键点。
结果:住院患者服务需求的4个维度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医疗环境以及护理技术,必备属性2个,期望属性1个,魅力属性1个,对满意度的关键点进行改进,比较改进前后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满意度情况。
结论:应用Kano模型对住院患者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保障必备属性项目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魅力属性项目内容,明确薄弱服务项目,针对性进行关键点改进,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及满意度。
关键词:Kano模型;住院患者;护理服务需求;Kano模型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服务质量分类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领域,尤其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具有可行性[1]。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Kano模型识别住院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按照优先顺序制定整改措施,一定程度上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为医院优化管理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21年01月01日—12月31日我院住院患者300名,纳入标准:患者智力或认知功能正常无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者,自愿参加,自行或在调查人员帮助下能完成问卷的填写,调查人员为我院经过培训的6名护理人员,代为填写的内容均真实反映被调查者的想法。
1.2研究方法1.2.1调查问卷:根据Kano模型制定护理服务需求问卷,了解护理服务需求指标的Kano属性,Kano属性有魅力属性(A)、必备属性(M)、期望属性(O)、无关属性(I)、逆向属性(R)。
问卷由4个维度(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医疗环境以及护理技术),23个指标组成。
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研究进展延续性护理模式是指在患者出院后,由医院或医疗机构提供的一种持续性护理服务,旨在提供病人所需的护理和支持,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减少再次住院的风险。
近年来,国外在延续性护理模式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创新,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进行分析。
首先,国外的研究表明,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一项在英国进行的研究发现,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患者在康复期间的痛苦和不适感明显较低,且能够更好地控制症状和减轻疼痛。
此外,这种模式还能够提供更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和期望,增加患者对护理的依赖和信任。
其次,研究发现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减少患者的再住院率。
一项在美国进行的研究发现,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患者的再住院率明显较低,而且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
这是因为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康复护理、心理支持、社会支持等,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返院前的康复和自理能力。
此外,国外研究还表明,延续性护理模式对于特殊群体的患者尤为重要。
例如,一项在澳大利亚进行的研究发现,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的老年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方面表现更好。
类似的结果也在其他国家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说明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提供特殊群体的护理和支持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然而,延续性护理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延续性护理模式需要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和设备支持,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地区来说可能存在困难。
其次,延续性护理模式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个体化护理计划,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人力投入。
此外,延续性护理模式中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也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和信息管理系统。
总之,国外的研究进展表明,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再住院率和满足特殊群体的护理需求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延续性护理模式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解决相关问题并提供支持和支持,以促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护理服务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李少玲;魏丽丽;宋蕾;张晓云;谷如婷;邢淑云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中旬版》
【年(卷),期】2016(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护理服务体验及需求。
[方法]对17例住院病人进行半结构访谈,应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及Nvivo 8.0中文版软件辅助分析资料。
[结果]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护理服务体验及需求可归纳为:住院环境、护士态度、护理技术、信息告知、情感支持5个主题群。
[结论]应用整体护理和人文关怀的理念改善服务态度和护理技能等,为住院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其需求。
【总页数】4页(P206-209)
【作者】李少玲;魏丽丽;宋蕾;张晓云;谷如婷;邢淑云
【作者单位】[1]青岛大学护理学院,266000;[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3
【相关文献】
1.住院患者对夜间护理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 [J], 杨雪娇;胡嫦;刘义兰
2.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护理服务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J], 李少玲;魏丽丽;宋蕾;张晓云;谷如婷;邢淑云
3.住院病人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J], 王建宁;刘炎玲;王霞;万伟英;赵曼一;吴黎华
4.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护理难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J], 常晓梅;熊莉
娟
5.骨科住院患儿及家长对儿童医疗辅导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 [J], 单明;吴小花;俞君;许丽琴;陆小桐;王焱;徐红贞;陈朔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间手术延续性护理服务的研究进展1995年,国际日间手术协会将日间手术定义为“病人入院,手术和出院在一个工作日中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
2015年,中国日间手术联盟根据中国医疗状况,将中国版日间手术定义为“在一个工作日内,也指24小时内完成患者入院,手术,术后短暂观察及出院的一系列工作的诊疗措施,并指出日间手术不含门诊手术;对于特殊病例需要延期住院的患者,住院最长时间不超过48小时。
”[1]日间手术是快速康复理念的落实。
但是,由于住院时间短,患者脱离医疗环境,难免产生一系列后续问题,为了满足患者的院外需求,延续性护理服务的应用及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延续性护理在日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为日间手术院外护理发展提供参考。
1 日间手术延续性护理服务的需求黄定朱等[2]采用自行设计的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问卷,对一定样本量的患者进行现场调查,有55.8%的患者对延续性护理服务完全不了解,只有8.1%的患者接受过延续性护理服务,82.6%的患者希望出院后继续接受医疗照护,说明日间手术患者对延续性护理服务存在着一定的需求量。
殷宇等[3]对开展了不同日间手术的288名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不同人群和手术方式在出院后的生理,心理,信息获得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导致了术后延续性护理需求量的不同。
1.1服务内容的需求日间手术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包括伤口自我观察和护理指导、并发症观察和护理指导、疼痛缓解方法指导、服药方法指导及注意事项指导等等。
黄定朱等[2]对日间乳腺手术患者延续性护理内容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乳腺手术患者对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需求量高。
殷宇[3]等对LC、下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白内障、乳腺疾病、胃/肠息肉6种疾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伤口自我观察和护理指导需求量最高,其次是复诊方式指导和预防疾病复发的指导。
赵延慧等[4]同样对以上6种日间手术延续性护理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疾病对服务内容的需求不同。
浅析住院病人护理需求及满意度相关因素【关键词】住院病人;护理;需求;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26-01护理质量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中心目标。
很多因素影响护理质量的效果,而病人作为被照顾对象,是护理质量最重要的因素[1]。
住院病人对医院环境、工作人员、治疗程序都不熟悉,这些因素不但会影响到患者本身的行为,而且会影响病人的病情发展。
所以在照顾病人时,尽早正确评价出需求并协助满足其需求,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责任[2]。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的护理需求及满意度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全面康复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我院的内科和外科住院病人200例 ,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问卷有效率为95.5%。
191例中,男111例,女80例;年龄18-89岁,平均(50.91±17.51岁)。
内科病人99例,外科病人92例。
住院天数为1-65天,平均(13.98±12)天。
完全自理者68例,小部分自理者43例,完全不能自理者14例。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1-2]进行修改、补充,并由护理专家进行评议后使用。
问卷由3部分构成病人的基本资料、需求内容及满意度内容。
病人的基本资料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天数、自理程度等。
需求内容和满意度分别由环境设施、生理舒适、信息沟通、家属陪伴及心理支持等5方面构成。
评分方法采用级评分法,“非常需求”为4分,“需求”为3分,“不需求”为2分,“根本不需求”为1分。
调查人员由作者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后开展调查。
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直接发给患者,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等方法描述一般资料;运用t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科室的病人的护理需求或满意度的区别。
舒适护理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舒适护理作为现代医学创新它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性的、整体的、个性化的护理方式。
其主要是通过患者在治病的同时,能在心理、生理、社会上有个愉快的过程[1]。
【关键词】舒适护理;应用现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215-02目前,国内舒适护理刚刚起步,主要以舒适护理方法为主。
现笔者结合临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舒适护理概念和内容1.1 概念舒适护理是美国学者Kolcaba1995年首次提出,1998年,“萧氏双c护理模式(萧氏舒适护理模式)”[2]由台湾萧丰富提出该理论。
“双c”是指“care+Comfort”中文意为“护理活动和舒适活动”,Care是指照顾病人池包括简单的舒适护理;Comfort 是指舒适活动让病人获得舒适。
1.2 内容舒适护理主要内容有心理舒适、生理舒适、精神舒适、社会舒适4个方面。
①生理舒适:患者身体上的感觉。
②心理舒适:患者心理的感觉。
③社会舒适:包括人际关系、职业、家庭、经济以及学校等等。
作为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护理的手段来减轻病人的社会压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④精神舒适:信仰,宗教等。
又称灵魂安慰,是指宗教信仰和个人信念等[3]。
2.舒适护理的分类与状态2.1 分类包括基本舒适护理和高级舒适护理[4]。
基本舒适护理属于较低层次的护理服务,不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或理论研究。
高级舒适护理指的是更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进行护理研究。
2.2 状态护理人员应该帮助病人达到舒适的四种状态:①缩短(shortening),即尽最大的努力将不愉快的时间缩短,但不增加病人的不愉快;②减少(relief),即尽最大努力将不愉快的程度降低,但不增加病人不愉快的时间;③自在(ease),即将不愉快完全消除;④超越,不仅将病人不愉快的状态完全消除,更令其有愉快、兴奋、超越自在的感受。
3.影响舒适护理的因素(1)护理管理体制:目前国内主要是根据病人疾病来分类,难以满足病人舒适需求[5]。
肿瘤内科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初探南京市第二医院护理部(210003)夏春香姚启燕【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内科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做法与效果。
方法围绕患者需求进行护理服务创新与持续质量改进,同时开展定期护理质量检查和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
结果肿瘤科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从81.54%上升到98.46%,五项临床护理质量指标分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新型护理管理模式。
【关键词】肿瘤内科;患者需求;优质护理;护理管理全球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癌症已成为一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
肿瘤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压力,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较复杂的心理反应。
如何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成为护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1年8月我科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优化以患者需求为原则的服务流程,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肿瘤内科是我院重点科室之一,主要开展对各种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及免疫治疗。
护理人员共20名,均为女性,年龄22—44(23.53±6.21)岁。
职称:主管护师7名,占35%;护师9名,占45%;护士4名,占20%。
学历:本科9名,占45%;大专9名,占45%;中专3名,占35%。
开放床位40张,床护比为1:0.5。
2、实施方法2..1转变服务观念、达成全员共识结合肿瘤内科专科性强、基础护理工作量大、患者及家属对护理需求较高等特点,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组织召开科室护士大会,传达优质护理服务相关精神并分别组织讨论,统一各层护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性化护理,全面落实基础护理,科学改革护理模式,深化护理专科内涵,为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
护理服务如何满足住院患者的多方面需求【摘要】目的:通过优质护理对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2014年度实施优质护理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与2013年度未实施优质护理时的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2014年度实施优质护理以来满意度99%,较未实施时90.5%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住院患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在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护理服务;健康教育;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297-01我院自2014年1月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本文通过对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患者满意度的调查来评价护理服务情况,现表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各科室每周向患者发放5份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调查表,护理部每季度向每个科室患者发放5份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调查表,为了保证调查表的信度,我们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560份进行了统计,患者一般情况为;男性342例,怒新218列,年龄21-75岁之间,文化程度初中72例,中专312例,本科170例,研究生6例。
调查者以内科患者为主,平均住院日10左右。
1.2护理服务要点1.2.1服务热情,患者来到医院,对环境比较陌生,加上身体的疾病,患者希望接待的护士态度和蔼,服务热情,热情服务会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增进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作为护士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做事过程中要体现热情.主动.耐心及时服务,给患者带来良好的感觉[1]。
和蔼的态度,热情的服务,能是患者的心情愉悦,情绪稳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能拉近患者,家属和护士的距离,为日后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
1.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认真执行医嘱,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我们的细小失误,会增加病人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呼吸内科住院病人护理需求与护理满意度调查【摘要】目的:调查并分析呼吸内科住院病人护理需求与护理满意度。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35例患者做为研究组。
另外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40例患者做为对照组。
调查对照组护理需求,完善护理细节并应用于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结果:患者对安全、生理、自我实现、自尊、爱与归属感等五个方面均存在较强需求;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对各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重视呼吸内科住院病人的护理需求,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尽量予以满足,能够提高护理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需求护理满意度本文重点对呼吸内科住院病人护理需求与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提高护理效率,减少医患纠纷,促进患者康复。
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35例患者做为研究组,其中男性78例,女性57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9.5±6.3)岁;首次入院90例,再次入院45例;伴有高血压47例,糖尿病28例,冠心病1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例,高中70例;高中以上38例。
另外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40例患者做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5例,女性55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58.7±6.8)岁;首次入院88例,再次入院42例;伴有高血压43例,糖尿病27例,冠心病1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68例;高中以上36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次数、基础疾病、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本次研究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由专门护理人员发放我院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方向主要为患者对护理的需求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内容包括安全需求、生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尊需求、爱与归属感需求等几个方面。
连续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引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也逐步提高。
连续护理是指在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通过电话、网络或上门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连续不断的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护理模式。
连续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支出。
本文旨在探讨连续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一、连续护理的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及医疗技术和服务素质的提升,慢性疾病、手术后恢复期、疾病康复期等需进行连续护理服务的人数逐年增加。
在现有医疗体系里,患者往往只能在医院内得到全面、专业的治疗和护理,而出院后的病情跟踪和康复过程则面临着许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连续护理服务成为一种有效的措施。
二、连续护理的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1. 美国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连续护理服务的试点,此后连续护理逐渐普及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服务模式。
1999年,美国颁布了新的《连续护理法案》,在保险支付范围内,明确规定了连续护理是必要的医疗服务之一,增加了保险支付的费用和项目。
美国的连续护理服务形式多样,包括电话咨询、视频监护、互联网服务、到家式护理、尿素脱毒等。
其中,利用电话咨询进行连续护理服务是最为常见的。
2. 加拿大加拿大的连续护理服务起步比较晚,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管理、药物治疗和康复。
加拿大不同省份连续护理服务的标准和支持力度也不同。
例如,在安大略省的联合医院中,实施了一套连续护理服务模式,包括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临床咨询、医疗知识教育、药物管理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1. 连续护理对糖尿病管理的影响该研究是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连续护理实践经验研究。
采用随机选择的方法,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分为20个。
实验组进行了长达1年的电话连续护理,对糖尿病的管理水平、生活质量、住院率等进行追踪观测。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住院率也降低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