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数控系统发展趋势從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数控系统正在向电气化、电子化、高速化、精密化等方面高速发展。
标签:数控系统;发展趋势;高精尖一、性能发展方面1.1高精高速高效化速度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关键的性能指标,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
若采用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高分辨率检测元件、交流数字伺服系统配套电主轴、直线电机等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今后的几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超精密加工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材料及新零件的出现,更高精度要求的提出等都需要超精密加工工艺,大力发展新型超精密加工机床,完善现代超精密加工技术,以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超精密数控机床正在向精密化、高速化、智能化和纳米化发展,汇合而成的新一代数控机床,1.2多轴化多轴联动加工,零件在一台数控机床上装夹后,可进行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能转工作台等操作,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加工,可使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加工表面粗糙度值低,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一般,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比3轴联动加工能发挥更高的效益。
1.3软硬件开放化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数控系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用户的使用范围不再受生产商的制约。
1.4实时智能化在数控技术领域,实时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正沿着: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学习控制、前馈控制等方面发展。
如编程专家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当系统出了故障时,诊断、维修等实现智能化。
二、功能发展方面2.1图形化界面功能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档数控系统发展对图形化界面的功能和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用户希望看到更丰富、更形象、更直观的界面,以此减少用户编程难度,提高编程和加工效率。
数控车床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数控车床是机电一体化典型的产品,其为集于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检测、机械等技术作为一体的自动化设备。
它非常适合加工品种多、小批量和结构繁琐的零部件。
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数控车床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且探讨了数控车床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数控车床;发展现状;趋势引言自从二十世纪中期数控技术发展以来,数控机床给机械制造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
伴随着现代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对数控机床众多的需求,数控机床应用范围不断的进行扩大,并且不断得以发展,进而更加适合生产加工的基本需求[1]。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新机遇,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国内需求拉动效果较为明显。
我国已经全面启动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的重大专项。
在数控机床当中,数控车床所占的比例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并且结构最为复杂的现代化设备[2]。
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数控车床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一步带动我国数控车床发展,不断提升我国数控车床技术水平。
1.我国数控车床技术发展现状1.1高速切削技术对于高速切削研究和应用来说,我国发展比较晚。
这项技术是在1990年后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当前,国产的高速立、卧式加工中心,工作台的直径范围为320-500mm机床,主轴的转速达到了20000r/min,工作台直径范围为63~1000ram的机床,主轴的转速大于15000r/min[3]。
最近几年时间里,尽管我国高速机床技术得到了迅速进步。
然而,和国外产品向比较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其主要体现在电主轴方面。
国产的电主轴无论是性能、品种和质量都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目前高转速、高精度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所用的电主轴主要从国外进口。
1.2超精密车削技术我国超精密机床的研制起步并不太晚,始于1960年代,虽然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超精密非球面车床还不能批量化生产;机床的精度一般比国外要低一个等级;机床精度的保持时间大大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精密空气主轴、微位移机构、精密CNC伺服系统、机床热变形和精密恒温控制、结构稳定性和防振隔振技术都呕待深入研究。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作为⼀个制造⼤国,主要还是依靠劳动⼒、价格、资源等⽅⾯的⽐较优势,⽽在产品的技术创新与⾃主开发⽅⾯与国外同⾏的差距还很⼤。
下⾯,店铺就为⼤家讲讲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起来了解⼀下吧!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不仅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业化的象征,⽽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领域的扩⼤,它对国计民⽣的⼀些重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尽管⼗多年前就出现了⾼精度、⾼速度的趋势,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境的,⾼精度、⾼速度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正在向着精度和速度的极限发展。
从世界上数控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主要有如下⼏个⽅⾯: 1.机床的⾼速化、精密化、智能化、微型化发展 随着汽车、航空航天等⼯业轻合⾦材料的⼴泛应⽤,⾼速加⼯已成为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速加⼯具有缩短加⼯时间、提⾼加⼯精度和表⾯质量等优点,在模具制造等领域的应⽤也⽇益⼴泛。
机床的⾼速化需要新的数控系统、⾼速电主轴和⾼速伺服进给驱动,以及机床结构的优化和轻量化。
⾼速加⼯不仅是设备本⾝,⽽且是机床、⼑具、⼑柄、夹具和数控编程技术,以及⼈员素质的集成。
⾼速化的最终⽬的是⾼效化,机床仅是实现⾼效的关键之⼀,绝⾮全部,⽣产效率和效益在“⼑尖”上。
2.五轴联动加⼯和复合加⼯机床快速发展 采⽤五轴联动对三维曲⾯零件进⾏加⼯,可⽤⼑具最佳⼏何形状进⾏切削,不仅光洁度⾼,⽽且效率也⼤幅度提⾼。
⼀般认为,1台五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三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进⾏⾼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五轴联动加⼯可⽐三轴联动加⼯发挥更⾼的效益。
但过去因五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三轴联动数控机床⾼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制约了五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数控技术的发展,使得实现五轴联动加⼯的复合主轴头结构⼤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作者:王晓东刘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
而数控系统是数控制造技术的核心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实时控制系统。
本文介绍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技术内容,分析了开放式数控技术发展现状,探讨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开放式数控系统技术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77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现代制造业逐渐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变, 同时, 还有高精、高效、高速加工的需要以及企业为实现异地制造和远程诊断所需的联网功能及智能控制, 开放式数控系统已成为数控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一、开放式数控概念的提出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中小批量生产的趋势日益增强,机械产品的机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对数控机床柔性、通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制造业向着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快速的市场响应、易操作性等方向发展。
传统的数控系统在结构上提供给用户有限的选择,用户无法对现有数控设备的功能进行修改以满足自己特殊的需求。
传统的数控系统是一种专用封闭式系统,它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数控系统的缺点如下:(1)与通用计算机不兼容,不同厂家的数控系统不兼容,甚至同一个厂家的不同系列的数控系统也不兼容;(2)各种数控系统的内部结构复杂,一旦数控系统发生故障,往往需要找生产厂家来维修,很不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维修费用;(3)难进行升级和进一步开发;(4)专用封闭式数控系统的发展一般滞后5年左右,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传统数控系统的上述特点严重制约着数控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对数控技术新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80年代就提出了开放式控制系统的概念。
早在1987年,美国开始了名为“下一代控制系统”的NGC计划,并成立了“美国国家制造科学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在拟订并推进关于新一代开放式控制系统的详细分析规范。
浅谈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随着计算机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是近年来应用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项综合性的高新技术,文章结合国内外情况,分析了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测量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技术,是近年来应用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项综合性的高新技术。
它是为适应高精度、高速度、复杂零件的加工而出现的,是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柔性化、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基础,是现代机床装备的灵魂和核心,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数控技术现状趋势一、国内外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
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
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CAD/CAM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
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
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
关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探究开放式数控系统是指数控系统的软硬件架构是开放的,并且可以与其他硬件、软件进行兼容和通信。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是指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使不同厂家生产的数控设备能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本文将探究开放式数控系统标准化的必要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标准化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数控设备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控制指令集、通信协议以及数据格式,导致这些设备之间无法互联互通,数据无法共享,使用效率低下。
而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数控设备之间的互通,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目前,国内外对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标准化已经有所探索。
在硬件方面,已经有一些标准被广泛采用,如ISO6983(G代码)和ISO14649(刀具数据)等。
这些标准对数控设备的控制指令集和刀具数据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不同厂家生产的数控设备提供了通用的编程语言和数据交换格式,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通和数据共享。
在软件方面,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标准化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目前,数控系统的软件往往是由不同厂家自主开发的,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编程接口和数据交换格式。
这导致了不同数控系统之间的软件无法互相兼容,给使用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制定统一的标准对软件的编程接口和数据交换格式至关重要,可以实现不同数控系统之间的软件互通和数据共享。
未来,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标准化将继续向更深层次发展。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数控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在这一背景下,制定统一的标准,将不仅仅局限于硬件和软件,还会涉及到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方面。
只有通过一体化的标准化,才能实现不同数控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精选文库-- 数控技术大作业题目数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专业学号学生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12年5月21日摘要数控系统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对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作顺序等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系统。
数控系统已经实现纳米插补与控制技术,并广泛地运用机器人、智能化加工技术和CAD/CAM技术,数控系统本身也从封闭转向开放式,并朝着高速、高精度化、网络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控系统开放式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目录一、国外数控系统现状 (4)1.美国A- B 公司 (4)2.日本FANUC公司 (5)3.德国SIEMENS公司 (6)二、国内数控系统现状 (7)1.华中数控 (7)2.广州数控 (9)3.北京航天数控 (9)三、国内外数控系统比较 (10)四、结论 (10)参考文献 (11)数控系统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对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作顺序等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系统。
从1952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1 台实验性数控系统,到现在已走过了半个世纪。
数控系统也由第一代电子管的硬联接数控发展到第五代MPCNC的软联接数控。
数控系统已经实现纳米插补与控制技术,并广泛地运用机器人、智能化加工技术和CAD/CAM技术,数控系统本身也从封闭转向开放式,并朝着高速、高精度化、网络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一、国外数控系统现状国外数控系统发展总体趋势如下:1.新一代数控系统向OG化和开放式体系结构方向发展。
2.驱动装置向交流、数字化方向发展。
3.增强通信功能,向网络化发展。
4.数控系统在控制性能上向智能化发展。
在国际市场,德国、美国、日本等几个国家基本掌控了中高档数控系统。
国外的主要数控系统制造商有西门子(Siemens)、发那克(FANUC)、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海德汉(HEIDENHAIN)、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日本大隈(Okuma)等。
下面对几个主要系统进行功能介绍与应用分析。
基于PC机的开放式多轴软数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一、本文概述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作为其核心设备,其性能与精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近年来,开放式数控系统因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并实现一种基于PC机的开放式多轴软数控系统,重点探讨其关键技术,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实时性能优化、多轴联动控制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旨在为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数控系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介绍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分析了传统数控系统的不足以及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优势。
随后,详细阐述了基于PC机的开放式多轴软数控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件平台选择、操作系统支持、数控软件设计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实时性能优化技术,包括任务调度算法、中断处理机制等,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多轴联动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运动学建模、插补算法优化、伺服驱动控制等。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轴联动的高性能控制策略,实现了高精度、高效率的切削加工。
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提高数控机床的性能和精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开放式多轴软数控系统概述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作为其核心设备,其性能和控制精度对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传统的数控系统大多基于专用的硬件和固定的软件架构,这不仅限制了系统的灵活性,也增加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成本。
因此,研究和实现基于PC机的开放式多轴软数控系统,成为了当前数控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开放式多轴软数控系统,是指采用通用计算机硬件平台,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多轴联动控制的一种数控系统。
它打破了传统数控系统的封闭性,允许用户根据实际需求定制和扩展系统功能,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
同时,基于PC机的软数控系统还具有成本低、易于维护、升级方便等优势,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浅谈数控技术的国内外分析与发展趋势的展望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化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得到长足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潮流中勇创佳绩,已经成为了拥有独立且最为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
“十四五”规划,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五年,我国的工业化正在逐步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智能绿色、协同开放”方向加快升级转变。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不断革新进步,而制造业又是我国的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不断前行的征途上,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制造业潜能不断被发掘,数控技术就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关键词:数控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在机械制造业中新兴的综合性技术,集合了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光机电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对数控技术不断优化提出新要求。
谋求进步就要理清发展脉络,本文将浅谈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
一、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一)国外数控技术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外数控技术大致经历了两阶段式发展。
第一阶段称为NC(Number control即数字控制),是由操作者自己运用文本符号等编程进而实现机器自动化运行。
第二阶段称为CNC(Computer number control即计算机数值控制),是通过计算机中高效的系统控制软件进行机器运行数值计算,直接发出运行和控制指令。
195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成功的电子管数控系统开启先河,随后又创造出晶体管数控系统,但由于装备零件昂贵难以得到广泛推广,科学家开始向集成电路控制系统研究,并在之后生产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数控系统,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和精度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创造出开发式数控系统,不仅能够在不同平台运行,还可以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实现操作目标。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
而数控系统是数控制造技术的核心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实时控制系统。
本文介绍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技术内容,分析了开放式数控技术发展现状,探讨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开放式数控系统技术内容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7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制造业逐渐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变, 同时, 还有高精、高效、高速加工的需要以及企业为实现异地制造和远程诊断所需的联网功能及智能控制, 开放式数控系统已成为数控系
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开放式数控概念的提出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中小批量生产的趋势日益增强,机械产品的机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对数控机床柔性、通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制造业向着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快速的市场响应、易操作性等方向发展。
传统的数控系统在结构上提供给用户有限的选择,用户无法对现有数控设备的功能进行修改以满足自己特殊的需求。
传统的数控系统是一种专用封闭式系统,它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数控系统的缺点如下:
(1)与通用计算机不兼容,不同厂家的数控系统不兼容,甚至
同一个厂家的不同系列的数控系统也不兼容;
(2)各种数控系统的内部结构复杂,一旦数控系统发生故障,往往需要找生产厂家来维修,很不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维修费用;(3)难进行升级和进一步开发;
(4)专用封闭式数控系统的发展一般滞后5年左右,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传统数控系统的上述特点严重制约着数控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对数控技术新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80年代就提出了开放式控制系统的概念。
早在1987年,美国开始了名为“下一代控制系统”的ngc计划,并成立了“美国国家制造科学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在拟订并推进关于新一代开放式控制系统的详细分析规范。
其后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计划在世界各国相继启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omac计划,欧共体的osaca 和日本的osec计划等。
二、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技术内容
开发基于 pc 机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以开放性、通用性作为设计原则。
整个系统的研究、开发包括系统硬件结构和系统软件结构两大部分。
1、硬件结构方面
目前,开放系统有两种基本结构:(1)cnc+pc 主板:把一块pc 主板插入传统的cnc 机器中,pc 板主要运行于非实时控制,cnc 主要运行以坐标轴运动为主的实时控制。
(2)pc+运动智能控制板:把运动智能控制板插入pc 机的isa 标准插槽中作实时控制用,而pc 机主要作非实时控制。
对于许多熟悉计算机应用的系统厂家,
往往采用第(2)方案。
其结构原理如图1 所示。
图1 硬件配置
2、软件结构方面
系统采用了前、后台型软件结构,即由前台程序和后台程序所组成。
前台程序指实时中断程序,包括实现插补、伺服驱动、机床相关逻辑、故障检测与诊断等所有实时任务。
图2 为后台服务程序。
后台程序是指循环运行程序,主要功能是实现各种功能的切换、数据处理、动态显示运行状态等。
本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实时多任务处理,人机界面设计技术等,以便能充分发挥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资源。
最终达到零件程序可以离线开发,然后传送到生产车间的编程系统,在cnc 控制器上运行,操作者可以观察、检测刀具运行情况和加工过程,还可以对加工过程进行必要的修正,实现真正的
cad/cam/cnc 集成,并趋向于智能化控制。
图2 后台服务程序
三、开放式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1、国外开放式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美国20 世纪90 年代提出了ngc 下一代控制器计划,其核心是开放体系结构的研究,首要目标是开发开放式系统体系结构标准规范sosac,用来管理工作站与机床控制器的设计和结构组织,目的是使系统制造厂、机床厂及最终用户,分别从缩短开发周期、便于系统集成、二次开发、简化系统使用、维护等方面受益。
欧洲德、
法、意等国1990 年联合进行了“自动化系统中开放式体系结构osaca”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分层的系统平台+结构功能单元”的结构,系统平台由系统硬件及系统软件组成,系统软件含有系统的核心部分,系统平台通过api 对外提供服务;osaca 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通讯系统、参考体系结构与配置系统。
日本的几个公司共同提出,讨论的重点集中在nc(数字控制)本身和分布式控制系统上。
osec 的开放式cnc 系统体系结构,包括3 个功能层和7 个处理层。
osec 提出了fadl (工厂自动化描述语言)和osel 加工语言,实现加工信息的标准化和制造控制系统与cad/cam 系统之间的直接互连。
2、我国开放式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新型开放式数控系统主要有两种:(1)基于软件芯片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将数控系统的功能进行抽象并封装,把数控软件设计成具有稳定通用的接口和可以重用的sic,每个sic 完成数控系统的一个独立模块功能。
经对sic 进行管理,能添加新sicos 用户,在组装数控系统或者进行二次开发时,能将芯片库中检索出的sic,按照用户要求的功能进行集成。
其局限是由芯片决定的,只是简单程序源代码的重用,是极为有限条件下的移植。
(2)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将大量并行信号转化为串行信号,能用双绞线或光缆在上百台设备之间实时传递信号。
目前,现场总线接口与数据交换大多遵循sercos 协议。
sercos
构成一个封闭环路,根据伺服系统和plc 的不同地址,利用插在计算机中的softsercans 卡来实现计算机和数字伺服系统之间实时
的数据通信,从而形成数控系统。
但是,sercos 有3 万多个参数是默认值,且其总线技术较昂贵,这对于普及应用会有些不利影响。
3、开放式数控系统分类简介
(1)软件的开放型:数控系统软件,包括系统控制软件、应用软件、管理软件等。
体现在应用软件范畴,例如机床制造厂可自行设计可编程机床的逻辑控制;用户可用丝杠螺距误差补偿、间隙补偿等功能,以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
(2)硬件的开放型:提出开放型后,通用计算机的部分电路,例如cpu 板、显示卡、接口板、图形卡等,都被直接用到数控系统中。
此时,数控系统制造厂只需做些专用板,例如位置板、i/o 板等与相关的计算机集合起来,就可组成一台完整的数控系统。
四、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界面友好:采用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作为其软件操作平台,具有易操作、界面友好的特点。
2、兼容性好:软、硬件平台结构包容性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及软件资源丰富性。
3、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化:通过选择不同的标准化模块可组成各种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能方便地移植计算机行业或自动化领
域的成果,也便于现有的数控系统进一步扩展及升级;
4、高速、高可靠性:主轴最高转速可达60000r/min,进给速度达到60m/min,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ibf)达到30000h 以上;
5、cnc 的智能化:引进自适应控制技术,系统可自动调整有关参数,以达到系统运行的最优化。
6、网络化:具有强大的通讯联网功能,保证数控系统与标准网络(包括互联网)无缝连接,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
开放式数控技术是制造自动化的基础,也是现代制造装备的灵魂,更是国家工业和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其水平的高低及数控装备拥有量的多少,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石宏,罗继曼,蔡光起,史家顺.并联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j]. 机床与液压. 2005(05)
[2] 陈吉红.开放式网络化数控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机械工人.冷加工. 2002(06)
[3] 张广军,宁仲良.开放式数控网络化加工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 机床与液压.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