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等值理论探究论文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翻译等值论的认知语言学解读翻译活动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语言差异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而翻译等值论正是分析这种差异及其影响的重要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翻译等值论,以深入探究翻译活动中词汇、文化和认知方面的差异。
翻译等值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探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等值关系,据此分析语言翻译的过程,研究并识别语言中的等值结构。
根据翻译等值论,存在三种基本等值类型:字面等值、概念等值、以及背景等值。
首先,字面等值是指源语与目的语在语义上保持相同,但在文本层面却存在不同的情况,例如某个单词在语义上的具体含义可能会有所差异。
其次,概念等值又分为相同概念等值、等价概念等值、以及抽象等值,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概念的抽象程度和源语与目的语的程度。
最后,背景等值是指源语和目的语在文本层面上一致,但考虑到语境,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文化背景引起的。
翻译等值论在语言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强调翻译应考虑到不同语言中词汇、语法、文化以及认知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此外,翻译者还应该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发言者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等值论的原理,运用等价翻译手段,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义等价。
此外,翻译等值论在语言学习领域也有所作为,有研究发现,熟悉源语和目的语的词汇和概念等值关系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外语,进而更有效地完成翻译任务。
综上所述,翻译等值论在语言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有用的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框架,使翻译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语言差异及其影响,并根据翻译等值论的原理,运用等价翻译手段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义等价。
它不仅有助于改善翻译质量,而且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
不同的文化下,语言的涵义,使用的范围,影响各有不同。
本文试着用奈达的等值理论从语义、逻辑、功能及风格四方面对英语同汉语互译中的等值问题进行阐述,证明作为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等值理论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同时,它是相对的,在翻译的时候应更注重格式及内容。
[关键词]语义等值逻辑功能格式一、理论概念语义等值(Semantic Equivalence)理论早在1790年就被英国杰出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好的译文是将原文的长处完完全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里,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的人能毫不含糊地领会,强烈地感受,正像原作所属国的人所领会,所感受的一样。
”但真正将此理论系统化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Nida,1914-),国际公认的20世纪翻译理论界的泰斗,他著述丰富,立论鲜明,其中的精华是翻译等值论,他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一译“灵活对等”)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 valence),把读者反应作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的主张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影响非常的深远。
现代翻译中,语义等值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翻译要达意;第二,译文要再现原文的风格;第三,译文要自然。
其中,“达意”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1.语言涵义的等值问题语言涵义是等值翻译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产生了很多不同文化背景民族难以理解或解释的词汇。
如汉语中的阴阳,精神文明,工夫茶,政治面貌等词汇,在英语中基本是找不到对等的词语,翻译的时候只能通过对该词意义上的理解,选择意译来传达该词涵义。
但也有一些词汇如果只用意译的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关于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的探讨作者:崔宇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4期摘要等值翻译原则要求译文读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相同。
等值包含三个方面:文体等值、社会文化等值和语言等值,其中语言等值又可进一步分为语用等值、语法等值。
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雅”规范。
本文简单的对功能翻译局限性进行论述,并且对等值翻译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以及对局限性的产生原因进行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等值翻译理论基础理论对等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1 翻译理论中的对等翻译理论发展历程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翻译理论发展历程,有关的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等作了如下论述:(1)对等原则是二战后西方现代语言研究蓬勃发展的产物;(2)Roman Jakobson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认为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3)Catford,J.C.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翻译是将语言组织成文的材料替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成文材料”正式把等值的概念写进了翻译的定义中;(4)Nida于60年代初率先提出等效论,特别是其“动态对等”最为引人注目。
动态对等是指“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文体对等”,“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上相同”;(5)70年代初Koler曾预言“等效原则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原则”至此,对等、等值、等效等等值理论在西方正式确立起来;(6)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对等翻译理论由西方转达到了中国,对我国的翻译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 等值翻译的局限性等值翻译原则要求译文读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相同。
等值包含三个方面:文体等值(stylistice quivalence)、社会文化等值(social - culturalequivalence)和语言等值(linguistic equivalence),其中语言等值又可进一步分为语用等值(pragmaticequivalence)、语法等值(grammatical equivalence) 和语义等值(semantic equivalence)。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摘要】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语言学派运用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开拓出西方译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在西方译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卡特福德和奈达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翻译等值所作的语言学探索。
【关键词】卡特福德奈达对等翻译等值对比一、引言约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翻译理论都在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他们力图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卡特福德和奈达分别从系统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方面对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进行了描述。
本文以两位学者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探索关于翻译等值的论述,并对二人的翻译等值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
二、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理论基础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理论均来源于语言学,并加以改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然而.二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却是不同的。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主要得益于韩礼德(michael a.k.hmliday)的系统语言学。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提出,语言有三个基本层次:实体(substance)、形式(form)和语境(context)。
系统语言学含两个基本出发点:第一,强调语言的系统性。
第二,系统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社会紧密联系,研究语言必须从社会着手。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以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g grammar)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转换生成语法将语法结构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提出了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形成了一整套语法体系。
通过分析词汇在上下文中的语义关系,奈达冲破了传统翻译观中词类对应的局限,不再单纯以一种词性去对应另一种词性,而是提出四个语义单位(semantic category),即事物单位(object)、事件单位(event)、抽象单位(abstract)和关系单位(relation),并在此基础上,用七个核心句来讨论句子内在的关系。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一、翻译等值理论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着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
跨文化交际与等值翻译透析论文一、引言翻译等值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翻译理论。
造成等值翻译的相对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其中有形式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化方面的原因: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会阻碍翻译活动。
翻译时往往“形”与“神”不可兼得,如何取舍,如何通过翻译尽量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缩短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和距离,是从事翻译的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翻译中取得等值几乎是不可能的,等值翻译只能作为一种追求的理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我们也应看到,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与日益融合,为翻译等值论带来了无限生机。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等值翻译的问题。
二、等值翻译原则在西方众多翻译理论学中,最受推崇的当属美国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
奈达在其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认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一方是原文与原文的接受者,另一方是译文与译文的接受者。
同样一个信息要用两种语言进行表达,对象不同,却要产生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等值翻译的主要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词的等值要服从词组的等值,词组的等值要服从句子的等值,尽可能在原作与译作各层次间找到最大的等值转换关系,在某一级缺乏等值成分时,就要转移到较高一级确立等值成分。
2.等值翻译应在最大限度保存原文表层结构逻辑式和语音式中带共性的因素的条件下,运用翻译转换规则进行有关语言的参数对比和转换,翻译成规范地道的译文。
3.在等值翻译过程中要兼顾有关语言语符表层、语用修辞层、语义深层的等值转换。
如果层次不能全等,那么表层服从于修辞层,修辞层服从于深层。
4.原文本身无论语义层次、语用层次或语符层次,还可能存在不必要的冗余信息。
为了在翻译中取得输出信息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功效,要尽可能降低冗余度。
费道罗夫的“等值翻译论”刍议摘要论文阐述了西方译界代表人物对等值翻译的仁者见仁的观点,探讨了“等值翻译论”的内涵及其本质,分析了“等值翻译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具体应用,认为“等值翻译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用性,是译者追求的理想境界,但难于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费道罗夫奈达纽马克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尤其是语际翻译,是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译界围绕传统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展开了反复争论,但始终未能超出清末民族著名翻译家严复所创立的这一翻译原则或标准。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国外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一些翻译家将一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上,这些重要的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进,促进了我国译界翻译研究的发展。
而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a.v.fedorov)(1953)所提出的“等值翻译论”作为一个中心概念,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对翻译等值进行了各种探讨。
这样,就把翻译讨论的焦点从传统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标准之争引向了深入。
一“等值翻译论”的引进与争辩在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中,我们率先看到“等值翻译论”这一理论;随后,英国翻译理论家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1965)也提出了翻译的“等值论”观点。
而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根据自己翻译《圣经》的切身经验认识到卡特福德的定义有些过于武断,于是在他的著作《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新概念”。
他认为以前的翻译,重点过多地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强调对原文的忠实、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不大考虑译文读者的反映。
因此他认为,翻译还要取得“功能对等”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奈达发展了他的理论,由原来的重视意义而轻文体,演变成为形式与内容并重。
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他从《圣经》翻译中摘取的著名例子是“lamb of god”一词。
内容摘要: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思想研究。
摘要:翻译是人类活动的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是一个复杂的和多方面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但是,事实上,翻译的过程中却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的变换。
翻译常常会受到诸如不同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作家风格,读者群体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因此,翻译的任务就在于使译文保留原文风格和表现力的基础上达到表意功能全面,内容准确。
为了研究原文和译文的对应关系,翻译的等值性问题尤为值得关注,苏俄著名语言学派...关键词: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思想翻译的等值性作为语言中介的一种,翻译的特点使其有别于所有其他类型的中介手段,主要在于它要求译者对原文进行完整的替换并使译文的功能价值与原文完全一致。
然而,有时虽然在翻译中不能找到完全的等值替代物,却这也不影响翻译的跨语际交际功能的实现。
而等值性这一术语就是为了描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即源语和译入语的相似性,它也被普遍认为是翻译等价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条件。
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思想在实际的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翻译单位可能完全的一一对应,抑或部分的等值,而翻译的最终目的则是要建立在每个等级上最大程度的等价。
1990年,科米萨罗夫在其翻译理论方面的著作《翻译理论(语言学方面)》一书中根据翻译达到的等价的程度,对其进行了五个层次的划分:1.交际目的层面的等值2.情景描写层面的等值3.表达层面的等值4.句法结构层面的等值5.语言符号层面的等值根据该划分理论,翻译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原文和译文内容个层次的等值。
译文和原文的语言单位的对等可以在表现在满足五个层次的要求,也可以表现为满足几个或一个层次的要求。
完全的或者部分的语言单位对等和表达的潜在等值性客观地存在与译入语和译出语当中,但对他们正确的评价,选择和使用则取决于译者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还要考虑到所有语言和超语言因素。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寻求并正确的使用等值单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两种语言的表达的交际等效性。
论文网>> 英语论文>> 外语翻译论文>>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论文翻译等值理论探究作者:秦毅出处:论文网时间:2009-08-09“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一、翻译等值理论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 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著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卡特福德和奈达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论文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
【摘要】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语言学派运用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开拓出西方译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在西方译学研
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卡特福德和奈达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翻译等值所作的
语言学探索。
【关键词】卡特福德奈达对等译者等值对照
约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翻译
理论都在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他们力图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
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卡特福德和奈达分别从系统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方面对翻译的
本质和过程进行了描述。
本文以两位学者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探索关于翻译等值的论述,并对二人的翻译等值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
二、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理论基础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理论均来源于语言学,并加以改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体系。
然而.二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却是不同的。
卡特福德的译者理论主要归功于韩礼德(michaela.k.hmliday)的系统语言学。
韩礼
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明确提出,语言存有三个基本层次:。
文学翻译中的等值理论作者简介:杨阳,(198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应用语言学与测试学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等值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出现,认为等值是相对于传统翻译标准的更为科学的衡量翻译质量的尺度。
并通过例子来证实文学翻译中的完全等值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且介绍了不同的处理文学翻译中不等值的补偿方法。
关键词:翻译标准等值标准补偿方法中图分类号:h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一部外语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其语言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那么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在读者看了译文之后,其感受的相等性。
等值翻译理论是比较科学的翻译标准,为评定译作质量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等值概念的内涵是建立在思想与语言统一的基础上,不但包括作品思想艺术内同的等值,而且也包括作品语言形式的等值。
而翻译是一种改变语言形式而同时尽量保存思想内容和言语特征的交际活动。
等值论要求着重从思想形象内容的等值转换着眼,从言语形式的等值转换着手,达到内容等值与形式等值的统一。
在文学翻译中,则要求神似与形似的统一,要求作品艺术价值的等值与作品言语价值等值的统一。
从理论上讲,翻译的完全等值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践中,翻译的完全等值是不可能达到的。
文学翻译中的不完全等值现象比比皆是,下面来举例说明:在《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关于晴雯的判词这样写道“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原文中“霁月”,明净开朗的境界,旧时称赞人品行高尚、胸怀洒落;雨后新晴叫霁,寓“晴”字。
“彩云”,喻美好;云呈彩叫雯,寓“雯”字。
在译文中“霁月”翻译成为了”clear moon”,“彩云”翻译成为了“bright clouds”,英文中bright意为明亮的,鲜明的。
译文传递的信息远远少于原文,造成了信息的缺失。
产生译文和原文的不等值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探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等值关系。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系统探讨了翻译等值理论的意义、基本原理、实践应用、争议和未来发展。
研究发现,翻译等值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结论部分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的启示和思考,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等值理论的意义、原理和应用,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翻译等值理论、意义、研究背景、基本原理、语言、文化、实践应用、争议、未来发展、启示、思考、展望、关键词1. 引言1.1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的意义翻译等值理论探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等值现象,探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翻译规律和原则,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翻译等值理论提供了研究翻译现象的新视角,有助于加深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探究翻译等值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和目的,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增进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研究翻译等值理论还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促进翻译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升。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的意义在于为促进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2 研究背景翻译等值理论探究的意义在于更好地理解和探讨翻译的本质和原则,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研究背景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翻译在各个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等值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流和交流的背景下,翻译等值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解决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障碍,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也可以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满足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
加深对翻译等值理论的探究和了解,对于推动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000字英语教学:翻译等值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5000字英语教学论文。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语言学家J.Austi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由美国语言学家Searle补正、完善的,是从行为角度阐述人类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
Austin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陈述和描述事物的,也可以用来实施某种行为。
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三种行为:(1)叙事行为(1ocutionaryact),即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大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意指相同,指发出的语音、音节、说出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等;(2)施事行为(illocutlonaryact),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行为,即说话人通过字面意义所表达的真实意图;(3)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act),是指说话所产生的交际效果,即说话人所说的话在听话人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动上产生影响或效果。
例如:当一位丈夫下班回到家,对妻子说我饿了。
他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叙事行为告诉妻子他现在肚子很饿;施事行为叫妻子为自己准备食物;成事行为妻子听了他的话,给他拿来了食物。
在这三种行为当中,叙事行为本身并不能构成言交际,成事行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唯有施行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是言语行为理论注的核心。
Austin不惜花费大量精力把施事行为的话语按照他们的语力(illocutionaryforce)做了细的分类,但遗憾的是他的分类实际上并不是在施事行为进行分类,而是在对行为动词进行分类。
1976年美国哲学家Searle对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他认为应该按照施事行为本身(或者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把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类:断言行为(assertives)、指令行为(di reetives)、承诺行为(eommisives)、表态行为(ex pressives)和宣告行为(declaratives)。
“等值”翻译原理评析摘要:“等值”翻译是翻译教材中的必不可少的反映奈达翻译思想的翻译原理,然而它曲解了奈达翻译思想。
汉语“等值”二字中的“等”的意义是相等。
奈达不要求译文与原文相等,只要求译文与原文相似、相当。
“值”字含混不清。
翻译理论家对“值”的理解和解析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奈达翻译理论中根本没有“值”这个概念,“等值”是对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
equivalece/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当”、“相似”或“对当”。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等值;原则中图分类号:h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57-02一、引言“等值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翻译教材的金科玉律。
汉语“等值”二字中的“等”的意义是相等。
奈达不要求译文与原文相等,只要求译文与原文相似、相当。
“等值”二字中的“值”字含混不清。
翻译理论家对“值”的理解和解析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奈达翻译理论中根本没有“值”这个概念,“等值”是对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
equivalece/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当”、“相似”或“对当”。
“等值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翻译理论界将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为“等值”,围绕文学作品《红与黑》的不同译本所采用的翻译原则,即所谓的“等值论”(翻译理论界将“等值论”视为“直译”)与中国的“再创造论”(以许渊冲为代表)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宏大的大调查、大讨论。
用所谓的西方翻译理论“等值论”打败了中国的文学翻译理论《再创造论》。
研究发现“等值论源于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
“等值论”是翻译教材的金科玉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专门讨论“等值论”,标题是《功能目的论和等值论》。
翻译文化信息等值理论及英汉互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只有注重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信息传递,克服外来文化障碍,实现文化信息的对等,才能准确地翻译和传递信息。
本文运用翻译理论分析了影响对等翻译的文化差异,阐述了中英文在文化和思维以及语言和表达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对等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文化信息等值不同语言是不同文化的载体,所以在商务英语的翻译,只有注重文化信息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传递,克服异国文化的障碍,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才能准确的翻译传达信息。
文章通过翻译理论分析影响等值翻译的文化差异,比较英汉文化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体现,探讨了对翻译文化信息等值理论的理解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具体运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
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差异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商务英语的翻译。
所以要使不同语言间顺利交流,必然需要解决的是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间题、达到等值交流沟通的目的,这同样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
1.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差异并存商务英语的涵盖范围很广,根据应用的不同场合可以分成不同的语域,比如经贸英语、金融英语、经济学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广告英语等。
每个语域又有不同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的各自的变体及其规律,运用的翻译方法也尽不同。
此外,各种语言的组成特点、使用特点也有很大差异,如汉语的逻辑性往往是用合理地调整语序来反映,强调的是观点;而英语则注重结构形式,以紧凑的结构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而不是追求形式的对应。
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语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
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想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既要熟悉专业知识和语言特点,又要注意文化信息的等值传递。
国内外等值翻译理论探讨述评[ 摘要] 阐述西方翻译理论学者对翻译等值理论的批评意见, 简要回顾等值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等值理论的精邃, 在此基础上, 批判性地分析等值理论反对者的意见, 指出等值理论仍是翻译研究的核心之一。
[ 关键词] 等值; 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一、引言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 翻译学界围绕等值翻译理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甚至可以说等值概念是20 世纪末翻译界各方争论的核心和焦点。
尽管这场争论现在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等值理论不再像以前那么红火。
那么, 等值理论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本文将对此进行一点探讨。
二、对等值理论的主要批评意见许多学者对/ 等值这一概念提出了疑问,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equiv alence0 这一概念在翻译学中的定义十分模糊。
Wilss( 1982) 认为, 等值是一个难以操作, 又很难取得一致意见的概念。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有三:一是译者因素。
译者特有的语言即超语言的经验, 不同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差异将导致译文难以做到等值。
二是话语因素。
话语本身存在的含糊、歧义、语法结构的不严谨、风格的差异等均可形成多种/ 可为人们所接受的不同译文, 妨碍了/ 客观的翻译等值条件与标准0 的建立。
三是接受者因素。
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通常缺乏密切的合作, 译者往往并不清楚作者心目中的读者群, 也不知道译文给谁看, 自然难以确定准确性、可读性和风格的衡量尺度。
这就使等值成为一种/ 以经验为依据0 的翻译标准,仅对具体翻译实践有效, 对别的材料不是毫无用处最多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供借鉴而已。
( 廖七一, 2002: 121)Wilss 认为, 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差异, 译文总有一定程度的缺少, 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
Snell- H or nby( 1988) 对英语和德语两种语言进行研究后认为, 等值/ 不适合作为翻译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0 ,因为/ equiv alence 这一术语除了本身不精确和定义不明( 甚至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激烈争论后依然如此) , 还给人一种各种语言之间是对称的错觉, 而这种对称除了只是一定程度的近似外是几乎不存在的, 因此, 它歪曲了翻译的基本问题。
论文网>> 英语论文>> 外语翻译论文>>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论文翻译等值理论探究作者:秦毅出处:论文网时间:2009-08-09“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一、翻译等值理论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 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著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
正如威尔斯在《翻译学- 问题与方法》中所指出,由于译者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文本的复杂性和接受者之间的差异,翻译在力求等值的同时,损失不可避免,完全等值是很难达到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等值概念的理解中应该包含着对‚等值度‛的考虑,尽管等值概念具有模糊性,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最高的‚等值度‛应该是每个译者追求的目标,由于客观或译者主观上的原因造成的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在某些方面不等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同一信息,两套不同的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翻译等值的主要原则。
二、翻译等值理论的应用等值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表达上应达到等值效果,符合语言本身的要求。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译,意译等方法来达到等值翻译,实现两种语言间的交流。
直译与意译实质上是建立在把语言分成两个层次(语义和语符层,即深层和表层) 的基础上。
强调深层语义等值是意译;强调表层语符等值是直译。
但语言的客观实际是在语义层和语符层之间,还有语用层存在,即在表层深层之间有广义的修辞层存在。
修辞层是根据情境和语言意图的要求,输入言语个性特征(包括文体和风格) ,以达到实际最佳效果的层次。
等值原则就是建立在把语言分成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以及修辞层面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的。
[论文网LunWenDataCom]三、直译表层达到翻译等值直译,是在较低层次上的翻译,指翻译时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总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反映在语言文化里,便会出现某些契合现象。
众所周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总用意象手法表现爱情。
英汉两种语言中‚玫瑰‛代表了爱情,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比较容易运用直译方法以达到翻译的等值。
如英国诗人Robert Burns 的爱情诗‚Red Red Rose‛中两句‚Till a’the seasgang dry‛‚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与汉语‚海枯石烂‛几乎完全对等。
又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Marry a cockand follows the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s the dog) ,原文表层意义很简单:嫁给鸡就得跟鸡过,嫁给狗就得跟狗过。
可深层意义却十分丰富,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婚姻观和男尊女卑思想。
原文语言诙谐幽默,可内容深刻、凝重。
译文也是两句,只用了cock ,dog , marry , follow 四个实词,搭配与原文珠联璧合。
以上两例便是通过直译来达到翻译等值的。
四、意译深层达到翻译等值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意译不注意原文形式,但意译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原文随意修改。
译文意译是较高层次上的翻译,一般采用句子和句子以上的翻译单位。
它往往把整个句子甚至一段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翻译,而不考虑词语的对应。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长期以来人们自然形成了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种,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的象征。
所以汉语说‚力大如牛‛,按照英语民族的喻体,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老黄牛‛‚, 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说:‚work like a horse‛。
再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英语则说:‚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译文用的就是意译等值法。
中国受佛教影响较深,信‚天‛,西方受基督教影响深信‚上帝‛。
二者内涵不同,可在中国人心中的‚天‛跟西方人心中的‚上帝‛在语言功能上是等值的。
另外,Anger is only one letter short of danger. 这个成语更象中文的‚心字头上一把刀‛,如若不‚忍‛,‚心‛就被‚刃‛了,多危险啊! 而英文也是玩的文字游戏:anger 前面只要加上个‚d‛就是danger ! 如果直译成‛生气离危险只有一步之遥‛,那么原句的文字游戏就体现不出来了,也就没有达到翻译等值。
所以在此种情况下译者便需要通过意译使目标语的翻译尽量贴近源语的文化背景及习惯以达到翻译等值。
五、语用修辞层达到翻译等值翻译等值论主张,当我们无法在译文语言中找到与原文完全对等的表达时,我们只能寻求译文语言中能够起大致相同作用,亦即产生大致对等语用功能的形式传达出源语信息。
我们都知道,修辞一般见诸于形式,表现为符号体系,修辞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被读者体认,复制的修辞风格自然应该能够为译文读者所体认,而要体认复制的风格,它就必须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
这也正是语用修辞层达到翻译等值的具体表述。
比如白如雪(as white as snow) 无法被异域文化中的读者认同和理解时,就出现了奈达所谓的‚零位信息‛,这时如果还按照字面直译,译文则会变得毫无意义,也就不可能指望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什么信息或者感受了,正所谓‚意之不存,味将焉附‛。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或许我们可以求助于译文读者所熟知的形象表达,如‘白如霜’(如果他知道‘霜’为何物的话) ;或者寻求译入语中最为近似的习惯表达,如‘白如白鹭毛’、‘白如蘑菇’等,尽管其来源不一样,但其引申意义和喻义也许是相同或相似的;或者我们还可借助想象,寻求‚对等‛的表达,如可译成‘白如食盐’、‘白如面粉’等等;如果根本就找不到这类近似的形象化表达,我们或许还可以选择放弃原文中的形象,采用直白的非形象化的说法。
这一主张‚借鉴了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强调了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刘宓庆,1989) ,这样语用修辞层便达到了等值。
六、结束语翻译等值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它的界定、价值和作用译界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因为它涉及到了翻译的本质、评判标准、翻译的实践原则等根本问题。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理解翻译等值的内涵,从而确定科学的翻译标准,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翻译等值是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等值原则,充分利用直译、意译等方法达到表层深层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使译文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与原文的读者所接受的信息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论文网] “参考文献”“1”贝克. 换言之: 翻译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曹敏祥. 论等值翻译“J”. 中国翻译,1998 , (2) :25 - 28.“3”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费道罗夫. 翻译理论概要“M”. 中华书局,1955.“5”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刘宓庆. 论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J ”. 中国翻译,1989 , (1) :12 -15.“7”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8”威尔斯.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9”张南峰. 从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看中国译论研究中的价值判断“J”. 外国语,1999 , (5) :44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