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形成的主要机制
- 格式:docx
- 大小:14.99 KB
- 文档页数:1
吕洪波的解释--白云岩表面刀砍状溶沟的形成机理白云岩表面刀砍状溶沟的形成机理1. 引言在地质学领域,白云岩是一种常见的岩石类型。
然而,令人着迷的是白云岩表面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刀砍状的溶沟,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吕洪波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关于白云岩表面溶沟形成机理的解释,本文将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2. 白云岩表面刀砍状溶沟的特点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白云岩表面刀砍状溶沟的特点。
这些溶沟通常会呈现出一种笔直的、均匀分布的形态,就像是被利刃切割一般,因此被称为刀砍状溶沟。
这种独特的地貌特征呈现出了白云岩在地球表面长期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环境。
3. 吕洪波的解释吕洪波认为,白云岩表面刀砍状溶沟的形成机理与地质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这些溶沟的形成可以归因于受到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影响。
具体来说,他认为地壳的挤压和扭曲作用导致了地质断裂带的形成,白云岩表面因此受到了较为剧烈的剪切和压力作用,最终形成了刀砍状的溶沟地貌。
4. 理解白云岩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在了解了吕洪波的解释之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白云岩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白云岩作为一种碳酸盐岩,其独特的地貌特点往往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地壳的运动和构造活动能够对白云岩表面造成明显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溶蚀地貌,包括刀砍状溶沟。
通过对白云岩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
5. 总结与展望吕洪波的解释为理解白云岩表面刀砍状溶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探讨白云岩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地质现象。
当然,白云岩表面刀砍状溶沟的形成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揭示白云岩地貌形成的奥秘。
6.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白云岩表面刀砍状溶沟的形成机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
吕洪波提出的地质构造运动对白云岩表面溶沟形成的解释是合理的,但仍需要更多的实地考察和实验证据来加以支持。
读书报告――川东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优质储层的形成1. 研究川东北白云岩的意义从沉积学角度来看形成油气的优质储层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1)必须是滩坝(如鲕粒滩)高能环境沉积物;(2)必须是白云岩,如果没有白云岩,即使是储层,效果也不好。
而四川盆地东北部蕴藏着丰富的烃类资源,并且这里的三叠系飞仙关组的结晶白云岩就很符合这两个条件,所以它们是最主要的储层和产层,这也就使得飞仙关组白云岩成为人们近年来高度关注的对象。
2. 川东飞仙关组白云岩分类:黄思静老师等主要将川东飞仙关组的白云岩分为三种主要的端元类型,分别是微晶白云岩(包括泥晶白云岩)、具有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
其中微晶白云岩和具有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都很好地保留了原始的结构,如原始机构中的微晶或泥晶部分在白云化以后都基本上保留了微晶或泥晶的结构。
而在结晶白云岩中,即使在结晶白云岩中也可以具有粒屑结构,但是构成岩石的白云石基本上都是结晶白云石(细晶一中晶一粗晶)。
(1)微晶白云岩,具有泥晶结构或微晶结构(白云石晶体大小在微晶以下)或者泥微晶机构,几乎完全白云石化,没有可利用的孔隙度,水平层理是最常见的原生沉积构造,在纵向上,这类岩石主要分布于向上变浅旋回顶部的泻湖潮坪环境中。
(2)具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岩石具有明显的粒屑结构,粒屑主要由凝块石、叶状藻、团粒、鲕粒构成。
填隙物可以是微晶基质,也可以是亮晶,局部有不均一分布的斑块状亮晶白云石。
岩石白云化程度很咼(白云石含量咼达90% 以上),粒屑或基质可以由微晶甚至泥晶级的白云石构成(在这一点上不同于结晶白云岩),亮晶则由它形的不等晶白云石构成,川东北飞仙关组的这类白云岩中常有示底构造。
这类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向上变浅旋回的上部,或台隆边缘浅滩相上部靠近泻湖潮坪相的部位。
(3)结晶白云岩,岩石具有结晶结构,白云石晶体大小通常为细晶一粗晶(在这一点上结晶白云岩不同于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因此,该类岩石的亚类可以有细晶白云岩、中晶白云岩和粗晶白云岩等。
白云岩的主要成分
一、引言
白云岩是一种具有重要地质学意义的岩石,其主要成分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白云岩的主要成分进行详细介绍。
二、白云岩的定义和形成机制
白云岩是一种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钙组成。
它通常形成于海洋或湖泊中,由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钙离子反应而形成。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白云岩可能会发生变质作用,从而形成大理石等其他类型的岩石。
三、白云岩的主要成分
1. 碳酸钙
碳酸钙是白云岩最主要的组分,通常占据了其总体积的大部分。
它具有很高的晶体密度和硬度,并且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碳酸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包括生物沉积、水化学沉淀以及深海沉积等。
2. 镁质矿物
除了碳酸钙之外,一些含镁矿物也可以在白云岩中被发现。
这些矿物通常包括镁铁石、菱镁矿等。
它们的存在可以提供有关白云岩形成环
境的重要信息。
3. 硅质矿物
硅质矿物是另一类可能存在于白云岩中的成分。
这些矿物通常包括石英、长石等。
它们的存在可以表明白云岩曾经经历过变质作用,从而
形成了其他类型的岩石。
4. 其他成分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成分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成分也可能存在于白云
岩中,例如铁、钾、钠等元素。
它们的存在可以提供有关白云岩形成
环境和地质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
四、结论
综上所述,碳酸钙是白云岩最主要的组分,占据了其总体积的大部分。
此外,镁质矿物、硅质矿物以及其他元素也可能在白云岩中被发现。
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白云岩的形成机理有多种,主要包括原生沉淀作用、准同生白云岩、成岩或成岩后白云岩、混合化白云岩和淡水白云石等。
1.原生沉淀作用:在富含Mg2+的高盐度的水溶液中,以化学方式直接沉淀出白支石而组成白去岩。
2.准同生白云岩:沉积物脱离水体但没有脱离沉积环境,高Mg盐水与CaCO3交代。
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潮上带。
3.成岩或成岩后白云岩:在成岩期或成岩后时期,晚于准同生白云岩,当高Mg盐水对表层沉积物白云化基本完成以后,多余的高Mg盐水向下回流渗透,穿过下伏的碳酸钙成石灰岩时,就使它们发生白云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潮间带。
4.混合化白云岩:海水与淡水混合,在混合溶液作用下,形成白云石。
控制方解石被交代的主要因素是混合溶液对二者的饱和度。
5.淡水白云石:在淡水和海水混合带中,以及在其他淡化或淡水作用的环境中,溶液中镁钙比率近于1:1,这种情况下生成白云石的作用称之为淡水白云岩化。
此外,还有高速白云化作用、生物作用、热液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机理。
地质学家通常认为,早期海洋大规模白云石的形成,很可能是由最初海水中沉淀的方解石或文石等碳酸钙矿物,在漫长的地质埋藏过程中、在高温下(>100℃)受到热液或者富镁流体交代作用而形成。
多年研究未果后,某科研团队从湖北省长江三峡樟村坪地区的两个钻孔中,取得距今五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白云岩作为研究标本,采用新兴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测温技术开展研究。
团队发现,几乎所有的白云岩样品形成温度在0℃至60℃之间。
为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机制,研究团队还对白云岩样品开展稀土元素、流体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和显微岩相学观察。
结果进一步表明:这些白云岩形成于一个低温且微生物活跃的海水溶液环境。
实践证明,这种努力是可行的。
如需更多与白云岩相关的知识,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论文获取更专业的解答。
白云岩的构造和特征简析白云岩是一种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其主要成分是方解石和镁方解石。
它通常呈现出白色或淡黄色,并且具有独特的构造和特征。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白云岩的构造和特征,并分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1. 构造特征在构造上,白云岩常常呈现出层状、结状或节理状结构。
这是由于岩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而形成的。
层状结构是指白云岩中形成的厚度相对一致的平行层次,这种结构常见于沉积环境较平静的海相沉积物中。
结状结构是指岩石中形成的带状或块状的结构,这种结构常见于受到构造运动影响的地层中。
节理状结构是指岩石中形成的平行节理面,这种结构常见于由于地壳变形而破裂形成的岩石中。
2. 特征特点白云岩具有多种特征特点,其中包括其颜色、质地、硬度和溶解性。
白云岩通常呈现出白色或淡黄色,这是由于其中的方解石和镁方解石的颜色造成的。
质地上,白云岩可以是细粒度的、均质的,也可以是粗粒度的、非均质的。
细粒度的白云岩通常具有较高的均质性和坚固性,而粗粒度的白云岩则具有较低的均质性和坚固性。
硬度上,白云岩的硬度较低,通常在Mohs硬度尺度上为3至4级。
溶解性上,白云岩易溶于酸,当接触到酸性物质时,白云岩会发生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3. 构造与地质意义白云岩的构造与地质意义不可忽视。
白云岩是一种重要的沉积岩石,在地质记录中有重要的环境信息。
通过研究白云岩的构造特征,可以了解过去的地质环境,包括海洋环境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白云岩的特征特点对于了解地层变形和岩石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白云岩中的节理状结构,可以推测地壳运动的方向和程度。
白云岩的溶解性特点也对地下水和洞穴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看来,白云岩作为一种特殊的岩石,其构造和特征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的重要线索。
通过研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壳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白云岩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装饰品和石灰生产等方面。
对白云岩形成机理的再认识蔡雪峰;闫志为;夏源【摘要】Dolomite usually can form one of the best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carbonate. Multiresolution is directly de-termined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genetic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olomite. However the origin of dolomite is quit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solve in long term in the domain of carbonate petrolog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chanism, all the current main dolomit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styles:primary dolomites and secondary dolomites. Whether they be-long to the real primary dolomites still needs further research,large numbers of primary dolomites have been foun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dolomite and carbonate reservoir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o clarify the origin of dolomite.%在碳酸盐岩体系中,白云岩通常能形成最好的储层.对白云岩成因演化和储层展布的认识直接决定勘探部署.而白云岩成因是碳酸盐岩岩石学中最复杂、争论时间最久、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机理的不同,当前各种主要的白云岩成因模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原生白云石模式和次生白云石化模式.虽然原生白云石的例子已被大量发现,但它们是否属真正的原生白云石仍需后续研究;理清白云岩成因问题,对认识白云岩及其相关的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勘探工作尤为重要.【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3页(P145-147)【关键词】白云岩;白云石;成因模式;碳酸盐岩【作者】蔡雪峰;闫志为;夏源【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5白云岩(CaMg(co3)2)主要由含量大于50%的白云石组成的沉积碳酸盐岩。
贺兰山地区寒武系三山子组白云岩成因沈凡;邹楚悦;李凤杰;张昊;陈政安;倪子尧【摘要】The dolomite genesis of the upper Cambrian Sanshanzi Formation in Helanshan Mountain area,Ordos Basin is studied based on field profile measurement,rock structure analysis,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re earth element of dolomite.Three kinds of structures occur in the dolomite,including granular dolomite, metasomatic relict texture dolomite and saddle shaped dolomite. The formation of dolomite is controlled by two kinds of genetic effects, the burial dolomitization and tectonic hydrothermal dolomitization.In fact,the Sanshanzi Formation dolomit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early burial dolomitization,late burial dolomitization and super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ydrothermal dolomitization.Theδ18O measurement of dolomite samples indicate a dry and hot environment,and analysis of dolomite trace element shows saline water sedimentation (Sr/Ba>0 .8 ),with relatively high strontium contents.Burial dolomite is composed of crystalline dolomite,recrystallized oolite, dolarenite of metasomatic relict texture,with obviouslynegativeδ18O and strong reductibility (V/(V+Ni)≥0.54).Tectonic hydrothermal dolomites occur mainly in the crush zones and fault zones and possess typical saddle shape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positive δEu anomaly of rare earth distribution patterns.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value (Z>120), lower Th/Ucontent,positiveδLa anomaly and weak negativeδCe anomaly of rare earth distribution patterns,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ccurrence of crinoid and brachiopods in the dolomite indicate that dolomitized fluid is characteristic of high salinity sea-source fluid in Helanshan Mountain area.On the basisof analyses of lithological properties,geochemical features as well as paleogeographical settings in the study area,two genetic models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burial dolomitization and tectonic hydrothermal dolomitization in Sanshanzi Formation,Helanshan Mountain area.%以野外剖面实测与岩石学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碳氧同位数、痕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贺兰山地区上寒武统三山子组白云岩成因进行了探讨.该区主要发育晶粒白云岩、交代残余结构白云岩和鞍状白云岩,它们的形成受控于埋藏白云石化和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白云岩主要经历了早期埋藏白云石化、晚期埋藏白云石化和后期构造热液白云石化叠加改造阶段.样品的δ18O值反映其处于相对炎热干燥的环境,且为咸水沉积(wSr/wBa>0. 8),Sr含量较高.埋藏白云岩主要为晶粒白云岩,样品的δ18O值明显偏负,并显示较强的还原性(wV/wV+Ni≥0. 54).构造热液白云岩发育典型的马鞍状白云石,具有正δEu异常稀土分配模式,多局限在破碎带、断裂带和裂缝带附近.整体碳氧同位素(Z值)>120、较低的wTh/wU比值、正δLa异常和弱负δCe异常的稀土分配模式,以及镜下见海百合和腕足类化石,都说明该地区的白云石化流体具有高盐度海源流体的特征.根据岩石学特征和各种地球化学指标,结合古地理背景,建立了研究区埋藏白云石化和构造热液白云石化2种成因模式.【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5)004【总页数】13页(P402-414)【关键词】白云石化;成因;三山子组;贺兰山;鄂尔多斯盆地【作者】沈凡;邹楚悦;李凤杰;张昊;陈政安;倪子尧【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45;P534.41白云岩储层中的油气产量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1/4以上[1]。
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制罗美;周运超【摘要】为探明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机制,了解石漠化的发生情况,采用拆分方法对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的各级团聚体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制为胶结剂先把小颗粒胶结成小团聚体,再由胶结剂进一步将小团聚体和细小的颗粒胶结形成更大的团聚体,而胶结剂中游离氧化铁铝是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最主要的作用力,尤其表现在>5 mm 的团聚体颗粒上,可达89%的作用,而随着粒径的减小,其作用力减弱,但仍然达57.2%;随着粒径的减小,胶结剂胡敏酸的作用力逐渐增大,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变弱,大团聚体中有机胶结剂胡敏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力近似;活性 Ca2+、Mg2+的作用不大。
%The various aggregates of soil developed from dolomite were detected by split method to explore aggregat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ggregate developed from small particle glued,then small aggregates combined small particles and small aggregates to become larger aggregates.The main glue was dissociated Fe2 O3 and Al2 O3 , especially larger than 5 mm aggregate which could contribute more than89%,although as particle size changed from large to small the contribution of Fe2 O3 and Al2 O3 changed from 89% to 57.2%,the contribution was more than half.Particle size changed to become smaller,humic acid was of more contribution but active carbonhydrate was of less,and the same contribution was found at the largest aggregate.The contribution of active Ca2+ and Mg2+ was small.【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白云岩;土壤团聚体;形成机制;胶结剂【作者】罗美;周运超【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1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影响因素等是土壤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1]。
勘资 2000沉积岩石学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20分)l.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质及少量宇宙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及沉积后成岩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2.母岩是地壳表层的先存岩石,能够为沉积岩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
3.底形在河床或水槽中,流水沿着河床上非粘性沉积物(如砂、粉砂)的床面上流动时,在沉积物表面所铸造的几何形态就称之为底形。
4.平行层理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为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平行层理主要产出于砂岩中,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具平行层理的砂岩沿层面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
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沉积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共生。
5.启动流速流水把处于静止状态的碎屑物质开始搬运走所需要的流速叫做启动流速或开始搬运流速6.重力流这是一种高密度流体,这种流体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流动。
7.鲕粒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2-0.25mm),很象鱼子(即鲕),故得名。
常见的鲕粒为粗砂级(1-0.5mm),大于2mm和小于0.25mm的鲕粒较少见。
粒径超过2mm者称豆粒8.波痕指数波痕长度与波痕的高度之比。
9.杂基是指与碎屑颗粒同时以机械方式沉积在颗粒间的细小碎屑物质,粒度 <0.03mm,成份主要是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长石。
10.粘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粒度小于0.005mm的碎屑,二是指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层状铝硅酸盐矿物。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 30分)l . 简述水流流速、颗粒大小与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与沉积的关系。
答案要点:①碎屑颗粒的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不同;②不同粒径颗粒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及其差值;③不同粒径颗粒搬运与沉积特点、搬运难易程度不同。
2.简述陆源颗粒大小与颗粒成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①砾级颗粒主要为岩屑;②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③粉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④泥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及云母。
白云岩的形成机制:
自然界大多数白云岩都是交代成因的,主要证据:
(1)野外与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多数白云岩具有交代结构,白云岩中有时可见交代残余的灰岩斑块。
(2)模拟自然沉积环境,到目前人工还无法在实验室合成白云石。
主要有5种模式
(1)原生沉淀作用:以化学沉淀的方式从水体中直接沉淀出来的白云石。
(2)毛细管浓缩作用(蒸发泵作用):在现代热带地区的潮上带,其表层的碳酸盐沉积物中正在进行着准同生白云化作用,表层沉积物主要是文石。
a:沉积物疏松,粒间充满水,粒间水是正常的海水。
b:由于气候干热,蒸发作用强烈,这些粒间水就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
同时,海水又通过毛细管作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这些疏松的沉积物的颗粒之间。
久而久之,这些粒间水的含盐度就变大了,正常的海水就变成了盐水。
c:从这种盐水中首先沉淀出来的是石膏,也可能其他盐类矿。
石膏的沉淀使粒间水或表层积水的Mg/Ca比率大大提高。
这种高镁的粒间盐水或表层水与文石颗粒相接触,将不可避免地使文石被交代,被白云化。
(3)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
在潮上地带形成的高镁粒间盐水,当其对表层沉积的的白云化基本结束后,地质条件仍然持续存在,多余的高镁盐水向下回流。
这种向下回流渗透的高镁盐水,在其穿过下伏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会使它们发生白云石化;从而形成白云岩或部分白云化的石灰岩。
这三种成因机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需要干热的气候,都需要高Mg/Ca比率的盐水,都把白云石当作一种蒸发矿物看待。
(4)混合白云岩化作用
当大气水与正常海水混合时,且海水为5~45%的混合液范围内,将发生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的作用,即白云化作用形成白云岩。
(5)埋藏白云岩化作用
在地下较深处,温度较高,邻近的泥页岩、地层内部富镁矿物以及碳酸钙矿物的稳定化释放出镁离子,沉积埋藏压实流和地形驱动流及其伴生的地下对流驱动镁离子运移到石灰岩中导致白云岩化。
另外还有调整白云岩化作用和生物白云岩化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