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 格式:pptx
- 大小:338.71 KB
- 文档页数:24
2022年-2023年法律职业资格之法律职业客观题二自我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法国A公司在英国依照其法律全额投资注册设立B公司,B公司主要营业地在中国,B公司在我国从事经营活动中与丙公司发生纠纷,并被诉到我国法院。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该公司的股东权利义务适用法国法律B.该公司的股东权利义务适用英国法律C.公司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适用法国法律和英国法律D.公司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可适用英国法或中国法【答案】D2、李某为其子投保了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期限5年,保费已一次缴清。
两年后其子因抢劫罪被判处死刑并已执行。
李某要求保险公司履行赔付义务。
对此,保险公司应如何处理?A.依照合同规定给付保险金B.根据李某已付保费,按照保单的现金价值予以退还C.可以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也不返还保险费D.可以解除合同,但应全额返还保险费【答案】B3、以下案件中,确定当事人正确的是:()A.甲雇乙为自己的果园挖渠灌溉,乙不慎将邻近的丙家菜地的蓄水池挖开,丙以甲和乙为共同被告诉至法院B.乙报社刊登甲投稿的照片1幅,丙以照片侵犯自己肖像权为由,以乙报社为被告,诉至法院C.甲公司因乙国企欠款久拖不还而诉至法院,二审期间,乙企业未经清算即被上级主管部门撤销,法院将该上级主管部门列为共同被告D.丁未同自己所在的甲公司解除聘用合同即接受乙公司的聘请,甲公司起诉丁,法院追加乙公司为共同被告【答案】B4、甲在某酒店就餐,邻座乙、丙因喝酒发生争吵,继而动手打斗,酒店保安见状未出面制止。
乙拿起酒瓶向丙砸去,丙躲闪,结果甲头部被砸伤。
甲的医疗费应当由谁承担?A.由乙承担,酒店无责任B.由酒店承担,但酒店可向乙追偿C.由乙承担,酒店承担补充赔偿责任D.由乙和酒店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答案】C5、彭兵是一家(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依公司章程规定,其任期于2017年3月届满。
由于股东间的矛盾,公司未能按期改选出新一届董事会。
2023年最新的《民法通则》对照适用版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七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将第七条修改为: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八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公民(自然人)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九条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条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
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
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九章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法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A.适用有关法律关系准据法所属国的法律 B.法院地法C.当事人的属人法 D.当事人自己选择的法律2.对于失踪或死亡宣告的管辖权,许多国家认为()A.应由失踪者的国籍国管辖B.应由失踪者的住所地国管辖C.原则上是由失踪者本国法院管辖,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其住所地或居所地国管辖D.申请人的住所地国管辖3.从实务上看,各国法院在对外国人作死亡宣告或失踪宣告时,一般都适用()A.外国法 B.内国法C.国际法 D.国际惯例4.关于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准据法,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原则上依()A.当事人的属人法 B.法院地法C.行为地法 D.当事人自己选择的法律5.关于禁治产宣告的管辖权,多数国家主张()A.只能由被宣告禁治产者本国法院管辖B.只能由被宣告禁治产者的居住地国法院管辖C.由申请宣告者本国法院管辖D.原则上由被宣告禁治产者本国法院管辖,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由其居住地国法院管辖6.关于外国法人在内国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范围即它的特别权利能力的范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A.法人的本国法 B.法人的住所地法C.法人的属人法 D.重叠适用法人的属人法和内国法7.关于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范围,我国实践中的做法()A.依法人的本国法 B.依法人的住所地法C.重叠适用法人的本国法和内国法 D.重叠适用法人的住所地法和内国法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行为地法对属人法的限制一般不适用于()A.亲属法领域 B.继承法领域C.处理外国不动产的法律行为能力 D.财产法上的交易2.关于禁治产宣告的法律适用,各国的立法例有()A.适用禁治产人本国法 B.适用法院地法C.重叠适用禁治产人本国法和法院地法 D.分别适用禁治产人本国法和法院地法三、判断题1.由于各国法律均规定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的权利能力问题不会发生冲突。
⾃然⼈的民事权利和⾏为能⼒适⽤于哪⾥的法律
当今社会下,在国际私法的民事主体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些疑问,那么针对⾃然⼈的民事权利和⾏为能⼒适⽤于什么地⽅的法律,店铺⼩编整理了相关资料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然⼈的民事权利和⾏为能⼒适⽤于哪⾥的法律
⾃然⼈的民事权利能⼒,适⽤经常居所地法律。
⾃然⼈的民事⾏为能⼒,适⽤经常居所地法律。
⾃然⼈从事民事活动,依照经常居所地法律为⽆民事⾏为能⼒,依照⾏为地法律为有民事⾏为能⼒的,适⽤⾏为地法律,但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的除外。
相关知识点
第⼀⼗⼆条⾃然⼈的民事⾏为能⼒,适⽤经常居所地法律。
⾃然⼈从事民事活动,依照经常居所地法律为⽆民事⾏为能⼒,依照⾏为地法律为有民事⾏为能⼒的,适⽤⾏为地法律,但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的除外。
第⼀⼗三条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适⽤⾃然⼈经常居所地法律。
第⼀⼗四条法⼈及其分⽀机构的民事权利能⼒、民事⾏为能⼒、组织机构、股东权利义务等事项,适⽤登记地法律。
法⼈的主营业地与登记地不⼀致的,可以适⽤主营业地法律。
法⼈的经常居所地,为其主营业地。
第⼀⼗五条⼈格权的内容,适⽤权利⼈经常居所地法律。
以上知识就是店铺⼩编对相关法律问题进⾏的解答。
如有关国际私法⾃然⼈的民事权利和⾏为能⼒适⽤于何处的法律的其他问题或者纠纷,欢迎到店铺进⾏法律咨询,店铺专业律师为你在线解答。
第五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一)法律关系是社会内容与法律形式的统一(二)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并得到法律保护的关系(三)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二、法律关系的种类(一)依据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处于抽象状态还是已被具体化: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法律关系1.一般法律关系(抽象法律关系)⑴含义:是指抽象法律主体或法律角色之间尚处于法律条文的关系状态之中,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法律设定或法律宣告的方式存在⑵抽象法律关系概括了法律关系的共性、普遍性,是判断具体法律关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效力的依据2.具体法律关系(现实法律关系)⑴含义: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已经具体化,是现实中特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⑵具体法律关系体现了法律关系的个性、特殊性(二)依据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单方确定还是双方确定: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1.绝对法律关系⑴绝对法律关系中主体的一方(权利人)是确定的、具体的;另一方(义务人)则是不确定的,而是除了权利人之外的所有的人⑵表现形式:一个主体对其他一切主体⑶最典型的绝对法律关系:物权关系⑷由于绝对法律关系是对现实关系的确认,而不需要义务人积极的行为,又称确认性的法律关系2.相对法律关系⑴相对法律关系的主体,无论权利人还是义务人,都是确定的⑵表现形式:某个主体对某个主体⑶最典型的相对法律关系:债权关系⑷由于相对法律关系需要义务人积极行为的配合来创设一种新的关系,所以又称为创设性的法律关系(三)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否适用法律制裁: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1.调整性法律关系⑴调整性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在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它是主体权利能够正常实现的法律关系,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⑵调整性法律关系又称为第一性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发挥指引作用的过程中,在人们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关系2.保护性法律关系⑴保护性法律关系是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能正常实现的情况下通过法律制裁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它是在违法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2010年司法考试国际私法复习笔记: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1.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适用(有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法院地法、属人法);尽管各国法律均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由于它们对“出生”和“死亡”的理解和规定不同,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也会发生法律冲突。
2.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缔结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原则上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本国法或住所地法),但有两个例外:一是处理不动产的行为能力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二是有关商务活动的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可以适用行为地法,即只要其属人法或行为地法认为自然人有行为能力,就应认为其有行为能力。
3.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通常重叠适用其本国法和内国法我国规定:见下表类别涉外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自然人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1)《民法通则》第14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适用定居国法。
(2)《民通意见》第179条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
外国人《民通意见》第180条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有民事行为能力。
无国籍人《民通意见》第181条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法人外国法人《民通意见》第184条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
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
2010年司法考试国际私法笔记:时效法律适用和物权的法律适用时效的法律适用《民通意见》195条: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依冲突规范确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准据法确定。
论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摘要: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才有资格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是民事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本文将对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进行具体阐述,并探究其区别与联系。
一,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它是成为民事主体的前提条件,具有了民事权利能力,即具有了法律上的人格,才能以独立的民事主体的资格参与民事活动。
民事权利能力根据主体的不同,分为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两者有着不同的特点。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对于需要经过核准履行登记手续的法人,其权利能力应从登记后产生。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到法人终止时消灭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不能背离法人的宗旨及其工作或业务活动范围,而且法人的权利能力没有自然人权利能力中包含的那种特有的人身权利能力的内容。
而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能力。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依法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这是法律赋予公民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
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就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就不能成为民事主体,也不能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公民的权利能力与公民的人身不可分离。
公民个人可以处理或放弃其主观权利,如将自己的财产出卖或赠与他人所有,但不能以任何方式放弃自己的权利能力。
公民的权利能力,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加以限制和剥夺。
我国公民的权利能力具有主体的平等性,内容的统一性,实现的现实可能性等三个特点。
主体的平等性主要表现为:1.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职务高低、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等方面有何差异,但他们在民事权利能务方面都是平等和无区别的。
国际私法判断题整理第一章A为对B为错* 判断题* 1、国际私法调整的涉外民商事关系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B* 2、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域,因此,地球上有多少个国家,就是多少个法域。
B* 3、国际私法的直接调整方法是用冲突规范来完成的。
B* 4、国际统一实体规范是否属于国际私法的范围是中国学者目前主要的分歧点。
A* 5、现代的国际法不仅仅指国际公法,而是指调整超越国界的一切国际社会关系的法律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私法是现代国际法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A* 6、目前,最常见的国际私法名称是“国际私法”和“冲突法”。
A* 7、荷兰学者罗登伯格(Rodenburg)于1653首先使用“国际私法”这个名称B* 8、美国学者斯托雷(Story)于1834年在其《冲突法评论》中提出了“私国际法”这个名称。
A* 9、国际私法与国际私法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A* 10、1989年施行的《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是当代国际私法立法的典范。
A第二章* 判断题* 1、国际私法的渊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有国内法渊源,又有国际法渊源。
A* 2、《法国民法典》最早规定了成文的冲突法规范B* 3、《德国民法施行法》是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中最早的单行法规。
A* 4、1989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是当代国际社会最详尽、最完备的一部国际私法典。
A* 5、判例在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渊源。
A* 6、学说和法理在有些国家,如泰国,可以作为解决国际私法案件的依据A* 7、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目前国际上最主要的统一国际私法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A* 8、我国虽然参加了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但到2001年为止,我国还没有加入一项冲突法方面的国际条约。
A* 9、国际私法中的“国际惯例”就是国际公法中所说的“国际习惯”。
B* 10、国际惯例既可以通过当事人选择,也可以由法院或仲裁庭直接适用于国际私法案件A第三章? 判断题? 1、罗马法中的“万民法”是国际私法规范的最初形态。
责任能力与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概念关联[吴亚楠]责任能力与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概念关联吴亚楠摘要:应当区分民事责任的认定和民事责任的实际承担,即应否承担和能否承担。
民事责任作为民事法律对不法行为的否定性评价,不论行为人是否意识到其行为的后果,是否具有行为能力均不受影响。
行为人均应当认定有责任能力,只要是自然人均具有民事责任能力,即具有权利能力者即具有责任能力,而民事责任的实际承担与民事主体或自然人的责任财产有关。
关键词: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意思能力民法上所谓的能力是指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所应具备的地位或资格。
有学者认为,19世纪以降之民法学说理论,一般将自然人的民事能力分解为权利能力、意思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四种。
其中,意思能力为所谓的天然能力或称自然能力,其余三项则为所谓法定能力。
一、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一)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概念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或地位。
通说认为,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关于出生的标准各国虽不一致,各种标准主要有阵痛说、露出说、断带说、出声说、独立呼吸说等学说。
但均以出生为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标准。
如《德国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完成之时。
台湾地区民法典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权利能力终于死亡,包括生理死亡和拟制死亡(宣告死亡)。
拟制死亡并非真正死亡,需要有权机关得根据申请进行宣告。
生理死亡系真正死亡,各国标准不一,我国通常的经验是以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及瞳孔放大为标准。
关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有学者认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行为能力, 指自然人实施一切行为的资格, 既包括实施合法行为(法律行为及法律行为之外的合法行为)的资格, 也包括实施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及侵权行之外的违法行为)的资格; 狭义的行为能力, 则是自然人实施合法行为的资格。
第1篇一、引言行为能力是指个人能够独立进行法律行为,即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是指法律对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进行规范和保护的过程。
在我国,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个人权益的保护、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法律的权威性。
本文将从行为能力的概念、法律适用原则、具体适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行为能力的概念1. 行为能力的定义行为能力是指个人在法律上具有独立进行法律行为的能力。
具体来说,行为能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权利能力:个人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
(2)行为能力:个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能力。
2. 行为能力的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行为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完全行为能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独立进行一切法律行为。
(2)限制行为能力: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只能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法律行为。
(3)无行为能力: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进行任何法律行为。
三、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原则1.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行为能力法律适用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处理涉及行为能力的问题时,应确保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公平对待。
2. 诚信原则诚信原则要求行为能力人在进行法律行为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得欺诈、胁迫他人。
3. 合法原则合法原则要求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4. 实际原则实际原则要求行为能力人在进行法律行为时,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确保行为效果与社会公共利益相一致。
四、行为能力的具体适用1. 完全行为能力人的法律适用对于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其在法律上可以独立进行一切法律行为。
具体包括:(1)签订合同: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签订各类合同,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
(2)处分财产: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处分自己的财产,如出售、赠与等。
(3)承担法律责任:完全行为能力人应当承担因其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法律的适用和法律适用条件的适用方式法律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适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法律能够准确有效地适用于具体案件或事项,法律适用条件的适用方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法律适用范围、法律适用条件和法律适用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律适用范围法律的适用范围是指法律规定适用的对象或情形。
法律适用范围的明确对于保障公平正义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适用范围根据具体法律的性质和目的而异,可以划分为行政法律适用范围、刑事法律适用范围、民事法律适用范围等。
在法律适用范围的界定中,需明确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不得过度解读或变相扩大或缩小适用范围。
切实保障每个案件或事项能够在明确的法律适用范围内进行判断和决策,确保法律的公平正义得以实现。
二、法律适用条件法律适用条件是指在实施法律规定时,必须满足或具备的一定条件。
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法律适用条件有所不同。
例如,在合同法中,法律适用条件包括主体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合同是合法、真实、有效和有效证据等。
在法律适用条件中,需准确理解法条的规定并对法律事实进行明确的认定。
同时,对于涉及专业领域的案件,也需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只有在确保法律适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正当的法律适用和判断。
三、法律适用方式法律适用方式是指在实践中具体履行法律规定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实践需要,法律适用方式可能有多种。
在具体适用法律时,可以采用解释适用、综合适用、比较适用、引证适用等方式。
在法律适用方式的选择中,需综合考虑相关的法律规定、案例判例以及实践经验,以确保适用方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同时,在适用方式的过程中,也要坚持积极的解决疑问和困惑,确保法律的适用得以准确无误。
总结:法律的适用和法律适用条件的适用方式是确保法律适用准确有效的重要环节。
在法律适用范围的确定中,需明确适用对象和适用情形,不得过度解读或变相扩大或缩小范围。
在法律适用条件的界定中,需准确理解法条规定并对法律事实进行明确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