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1)
- 格式:docx
- 大小:45.67 KB
- 文档页数:11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一、对陕茶文化历史的简要回顾发现和利用最早源于神农时期,系农业之神炎帝氏,陕西宝鸡市姜城堡一带就是他诞生的地方。
所以唐朝陆羽〈〈茶经》中概括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从〈〈茶经》中记载的史料推断延伸,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说道:“鲁周公旦,鲁是国名,公是封爵,旦是人名。
”按史料所说:在西周文王时,他辅佐武王伐纣,封於鲁。
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一直是在辅佐武成王,因而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的楷模,而今岐山县周公庙古遗址就是人们寻根祭祀的圣地。
与茶相关的还有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在〈〈大雅绵》中有这么说:“周原言寺言寺,堇荼如饴”。
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中有七处,其中三处让人以茶比较,分别是在〈〈诗郸风谷风》中有记:“谁谓荼苦?其甘如养。
”;又在〈〈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璃号鸟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从字面意思来说,更接近茶生活,有人指是说采茶,也有人说是指采“苦菜”,但已经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在说茶事。
地处秦巴东南之端,川陕鄂三省交汇处的安康地区,是以紫阳茶为代表性的,确是陕茶的“鼻祖”。
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写道:“山南: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意指今日的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
又据〈〈紫阳县茶业志》载:白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为唐代金州土贡’茶芽’ 的传统产品。
我国茶学界研究认为在宫廷贡茶中:“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年间,距今1700多年)”。
紫阳县也曾惊现出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官府文件,显示在光绪三年(1877)正月,陕西省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贡茶事案”信票,其字迹至今清晰可见,上面写有:“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字样。
其中还提到在今紫阳县境内的麻柳坝、毛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在英国,茶文化尤其是红茶文化也是渊源颇深。
中国茶在向西方各国传播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只是传去了茶叶,而只有在英国真正形成了一种文化。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茶的种类相同点:中国与英国同样爱好红茶不同点:中国人除红茶外同样喜好:绿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英国人则偏重于喝红茶茶具相同点:喝茶时,都需要茶杯、茶壶茶勺等工具不同点:(1)材料中国,主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英国,茶具多用陶瓷做成也有金属制作的(2)茶具的花纹,造型中国,国壶花色多为中国式人物、树木花草或是无花纹,保持壶身的整洁,古朴每个朝代茶具的花纹又各有特色,古代茶具较为多见的有朵花纹,蕉叶纹,团菊纹,卷草纹,缠枝纹,折枝花纹等。
英国,茶具上面绘有精美的英国植物与花卉的图案,轻松、优雅;而且,英式茶具都是成套使用并镶有金边的杯组.喜好中国1.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清饮法):茶叶冲以煮沸,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2.求多种享受的饮茶习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
一般采用”调饮法”喝茶习俗相同点: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不同点: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英国人喝下午茶与东方人品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是随意地吃些点心,而通常是搭配成套,包括一壶茶及一份点心,点心有三明治、奶油松饼或是小蛋糕,各家餐厅点心的搭配有点不同。
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一、介绍茶和丝绸都是中国的传统特产,而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贸易通道。
本文将探讨茶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包括茶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茶叶的贸易流通以及茶叶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二、茶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1. 茶的起源茶是中国的国饮,起源于中国。
据史书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最早的茶叶是野生茶树,后来经过人工种植和改良,发展出了各种品种的茶叶。
2. 茶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茶叶的传播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茶叶开始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茶叶不仅成为一种饮品,也被用于药用和礼仪等方面。
3. 茶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茶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茶叶不仅成为贸易品,也成为交流文化的媒介。
丝绸之路的商人通过茶叶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三、茶叶的贸易流通1. 茶叶的贸易路线茶叶的贸易路线与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有着很大的重叠。
茶叶主要通过陆路和海上两种方式进行贸易流通。
陆路贸易主要通过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海上贸易则通过丝绸之路的海上航线。
2. 茶叶的贸易商品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被广泛流通于丝绸之路的各个贸易站点。
茶叶不仅供应给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旅行者,也被远销到西亚和欧洲等地。
3. 茶叶的交易方式茶叶的交易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交易、借贷交易和以茶叶为货币的交易等。
茶叶的交易方式与丝绸之路上的其他商品类似,都是以物换物或以物换钱的方式进行。
四、茶叶对丝绸之路的影响1. 经济影响茶叶的贸易带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茶叶的贸易活动促进了商业繁荣,增加了贸易站点的繁忙程度,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叶种植、制茶和茶具制作等。
2. 文化影响茶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影响了沿线地区的文化。
茶文化逐渐融入到丝绸之路上的各个文化中,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符号和交流媒介。
3. 人文交流茶叶贸易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人文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茶文化简介好嘞,咱们聊聊丝绸之路上的茶文化。
这个话题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想象一下,古代的商队在阳光下骑着骆驼,载着香喷喷的茶叶,穿越广袤的沙漠和高山,嘿,真是个壮观的场面。
茶叶,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货物之一,简直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
那时候,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文化的载体。
人们喝茶,聊人生,谈理想,几乎成了社交的必备利器。
就像如今咱们喝咖啡一样,茶在当时也有点“时尚”的意味。
说到茶,咱们不能不提中国。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时,喝了泡在水里的茶叶,结果就发现了这玩意儿的神奇之处。
从那以后,茶就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说,喝茶就像是和朋友聊心事,浓淡相宜,温暖如春。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开始沿着丝绸之路,渐渐地传到了中亚、西亚,甚至远到欧洲,真是“走南闯北,无所不至”。
在沿途的国家,茶的喝法和文化各有千秋。
比如说在中亚,茶是待客的神器,客人来访时,主人总是热情招待,端上热腾腾的茶水。
大家围坐一起,谈天说地,气氛热络得不得了。
每一口茶,都是对友谊的祝福。
再说到波斯,那里的茶文化更是有声有色,时常会搭配各种甜点,享受生活的乐趣,简直让人垂涎欲滴。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享受一场茶的盛宴,谁不想沉浸其中呢?到了阿拉伯地区,茶又是另一番景象。
那里的茶,浓郁而香甜,配上薄荷,喝起来清凉无比,仿佛能驱散心头的烦恼。
他们还喜欢用茶具展示一种独特的优雅,泡茶的仪式感十足,真的是一门艺术。
可见,茶在不同文化中,成为了人们生活的调味剂。
再比如,到了欧洲,茶叶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时尚,下午茶的习惯就是这样诞生的。
人们开始在悠闲的午后,坐下来品茶,搭配些小点心,真是惬意无比。
你想啊,喝茶、聊天,生活多么美好!茶的流行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茶叶。
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每一种茶都有它独特的风味和魅力,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这就像是在参加一场“茶的世界博览会”,各国茶叶齐聚一堂,各显风采。
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茶文化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之一,它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
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在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基础上培育和发展茶文化产业,构建以茶文化为特色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推动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的全面发展。
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
一、丝绸之路和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古代的一条商路,起点从中国的长江流域,终点通向以罗马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
这条古老的商路贯穿了中国、中亚和中东地区,连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交流。
茶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丝绸之路的商路上,茶叶是一种重要的商品,也是一种文化瑰宝。
茶叶始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叶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交流,不仅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的发展战略1. 建设茶文化特色小镇和茶文化产业园: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城镇和乡村,建设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小镇和茶文化产业园。
这些特色小镇和茶文化产业园将涵盖茶叶种植、加工,茶文化传播和茶文化旅游等方面。
2. 发展茶文化的旅游产品:基于茶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开发和推广茶文化旅游产品。
如茶园观光、品茶体验、茶文化博物馆等。
这些旅游产品将成为推动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的重要支撑。
3. 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的发展需要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茶文化节、茶艺比赛、茶文化讲座等活动,进行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4. 优化交通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交通和旅游配套设施。
通过修建和改善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推广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建设茶文化旅游设施,如茶文化博物馆、丝绸之路茶道馆等,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以下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主要方面:
1.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国茶叶最早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随着茶叶
的贸易,中国茶文化开始被外界所了解和接受。
2.文人雅士的推广: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对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茶作为文化
艺术的一部分来推广。
他们以诗、书法、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茶的赞美,进一步扩大了茶文化的影响力。
3.佛教的传播:佛教起源于印度,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寺庙常会供奉茶叶,茶也
成为修行者的饮品。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茶文化在中国境内的发展和普及。
4.宋代的煮茶法:宋代时期,煮茶法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一种重要的茶道方式。
此时茶文
化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茶具制作技术不断提升,煮茶艺术得到广泛推崇。
5.茶艺表演的兴起:明、清时期,茶艺表演开始在社交场合流行。
茶席上的优雅动作和精
致茶具的展示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茶艺表演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6.茶园与品牌的建设:近代以来,中国开展了茶园的规划和茶叶品牌的建设,大力推广茶
叶的生产和销售。
同时,茶文化也成为旅游业重要的资源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学习。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
它通过贸易、文化推广、宗教影响、艺术表演等多种途径扩展和深化,成为中国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喜爱。
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商贸之路,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津梁。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茶作为重要的商品之一,被广泛贸易。
唐时印度尼西亚遣使到中国明州(宁波)进行贸易,主要的输出品就包括丝织品、茶叶、瓷器等。
明清时期,欧美诸国经大西洋、绕非洲好望角、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至广州的“黄金水道”,也非常繁忙,茶叶是其中的主要贸易商品之一。
其次,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茶文化的传播,使得西方国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接受中国的文化,从而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
此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业的发展不仅造福一方人民,更带来茶产业生态系统、经济格局的腾飞,创造无限辉煌。
茶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茶与丝绸之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茶叶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在丝绸之路上被广泛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业的发展更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带来了巨大的推
动力。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多个世纪前。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简要概述:1.早期传播:中国茶叶最早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朝鲜半岛和日本。
据史料记载,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南北朝时期),茶叶随佛教由中国传入高丽国(今朝鲜和韩国)。
到了唐代,朝鲜半岛已开始种茶。
而日本最澄、海空禅师在公元805、806年先后到中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
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中国传入茶籽种植。
2.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国茶叶通过海路传播到更远的地区。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经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传到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波斯、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3.欧洲的传播:16世纪,中国茶叶开始传至欧洲各国,成为欧洲人新的饮品。
最早通过葡萄牙商船将茶叶带入欧洲。
后来,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洲。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直接从中国运茶入英。
4.美洲的传播:17世纪,中国茶叶传至美洲。
美国在1690年获得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1776年独立后,来华的第一条商船“中国皇后”号于1784年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茶叶。
5.非洲的传播:20世纪60年代,应非洲国家的要求,我国多次派出茶叶专家去西非的几内亚、马里、西北非的摩洛哥等国家指导种茶,使非洲开始了真正的茶叶栽培。
总之,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如今,中国茶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对人类健康和文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茶文化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茶叶和丝绸都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
如今,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茶文化和丝绸之路的结合成为了一个发展巨大的旅游文化经济带。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丝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物品。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丝绸之路则在汉代就已经形成。
茶文化和丝绸之路的结合,必将带来强大的文化魅力和经济效益。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西部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茶叶产地集中区。
在这些地区,发展茶旅文化可借助本土的茶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丝绸之路文化,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如“丝路茶马古道”、“丝路茗香”等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品茶的同时,感受到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氛围。
同时,在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茶产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向。
通过整合本土茶业资源,发掘茶文化内涵,打造茶旅品牌,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此消费。
一方面,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普洱茶、岩茶、大红袍等特色茶叶,深入了解本地茶文化和茶叶种植、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当地茶叶销售和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在茶文化旅游和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发展茶文化衍生的其他产业,如手工艺品、地方特色餐饮等,扩大文化经济产业链。
这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当地艺术家和手工艺人提供更多展示和推广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更多当地的人文和历史。
在茶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提升茶文化旅游的互动性和体验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打造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将茶文化旅游推广给更多人,扩大市场影响力。
总之,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不仅可以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升级;也可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型的经济增长点。
丝路中国茶道文化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丝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线,也成为茶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将从丝路中国茶道文化的历史渊源、特色与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带您领略中国茶道在丝路上的辉煌。
一、丝路与中国茶道文化丝路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及欧洲的重要贸易通道,茶叶在这条商道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元6世纪初,中国茶叶由东方丝绸之路传至中亚,逐渐向西方辐射传播。
随着茶叶交流的深入,中国茶道文化也融合了许多进入丝路的西方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丝路中国茶道文化。
二、丝路中国茶道文化的特色1. 茶叶种类的多样性:丝路上的茶道文化使得中国茶叶的种类得以向西方扩展。
通过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国茶叶的品类逐渐丰富,如乌龙茶、普洱茶等等,丰富了茶道的味道和形式。
2. 饮茶礼仪的多元化:茶道文化在丝路上也吸收了多元的饮茶礼仪,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文化交融使得茶道的礼仪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例如,中国的茶道注重尊重和对客人的服务,而西亚的茶道则强调沉思和团体参与等。
3. 艺术与文学的融合:茶道文化在丝路上通过与中亚、西亚等地的艺术和文学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丝路中国茶道文化。
这种文化融合使得茶道与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为茶道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韵味。
三、丝路中国茶道文化的影响1. 文化传承与发扬:丝路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播,不仅使得茶道在中国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向西方国家传递了丝路文化的精髓。
中国茶道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国际茶文化爱好者的广泛热捧,茶道在国际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响。
2. 世界茶叶贸易的推动:丝路上的茶道文化交流也推动了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
中国茶叶的出口需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运输,这促进了东西方的茶叶贸易,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尝鲜的机会,丰富了全球的茶文化。
3. 促进民间交流与友谊:丝路中国茶道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商贸往来,更重要的是在人文交流和友谊建立方面。
茶道作为一种邀请来宾品茶的方式,为东西方人民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
丝路茶香:哈萨克斯坦茶文化传承及其与当代社会的交融第一篇范文丝路茶香:哈萨克斯坦茶文化传承及其与当代社会的交融茶,一种神奇的植物,自人类文明早期起便在丝绸之路上散发着它独特的香气。
哈萨克斯坦,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哈萨克斯坦茶文化的传承及其与当代社会的交融。
哈萨克斯坦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221年,哈萨克斯坦的祖先——游牧民族匈奴,就开始与中原地区的茶叶贸易。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茶叶逐渐成为哈萨克斯坦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哈萨克斯坦的茶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既有东方茶的品味,又有西方茶的礼仪。
茶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承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商务宴请,茶都是不可或缺的饮品。
哈萨克斯坦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认为茶是表达敬意和友好的方式。
在哈萨克斯坦的茶文化中,泡茶和饮茶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
例如,泡茶时要用沸水,茶叶要放入茶壶中反复冲洗,以确保茶叶的香气散发出来。
饮茶时,要用茶杯轻轻品味,不能一饮而尽,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哈萨克斯坦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活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哈萨克斯坦的茶文化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与当代社会交融。
例如,现代哈萨克斯坦的茶馆不仅提供传统的茶饮,还提供各种西式糕点和小吃,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人们前来品味茶香。
此外,哈萨克斯坦的一些企业和品牌也开始注重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茶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茶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为哈萨克斯坦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发展机遇。
茶文化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同时,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二篇范文3W1H模型视角下的哈萨克斯坦茶文化传承及其与当代社会的交融What(发生了什么)哈萨克斯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见证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茶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承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商务宴请,茶都是不可或缺的饮品。
简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茶文化传播作者:朱虹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4期“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现今重大的开放战略,通过历史遗存和地缘关系将中国的发展与定位向更高更大的目标推进。
这条路也无疑成为中国和东盟等国家交流的新通道。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以及当今茶叶作为世界重要原料作物的背景下,深入开发中国茶文化即是中国文化和东盟各国文化共同交流的桥梁,也是撬动中国同东盟国家合作发展的撬杠。
对中国同东盟各国的贸易交往及国际传播具有深刻意义和价值。
中国作为世界最早种植桑茶的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重要的茶叶产地和传播地,在种植和饮用茶叶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中国有很多记载茶叶相关的古籍。
清朝人邵之棠编写的《论茶务》一书中提到:“中外通商后,出口至货物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之茶,西人所不能少也。
”可见在古丝绸之路兴盛之际,中国茶在国际商业贸易中占较大的比重。
同时,西方人饮茶,也促进了西方人对茶产地的思考和幻想,有了猜测就有了证明的动力,这就使得更多的西方人想要了解茶产地的更多认知。
茶作为国与国之间联系的媒介更作为桥梁,联通异地之间的交流与活动。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茶文化开发和挖掘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促进合作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十九世纪,丝绸之路作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路线,茶叶使得中国和地缘国家以及更远的地方的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民族等促进了他们的融合。
中国茶叶产区共分为四个产区,华南地带、西南地带、江南地带、江北地带,中国茶的产区较大,南自北纬18度附近的海南岛,北自北纬38度附近的山东蓬莱山,西自东经94度的西藏林芝,东自东经122度的台湾地区。
作为世界种植茶叶大国,同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茶文化的推广切合现如今的政治导向,具有很强的行为导向,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推广以茶文化、茶叶种植和茶叶二次开发为主要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与茶文化李宁1㊀马晓云2(1.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㊀033000ꎬ2.中共铜陵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㊀㊀摘要:茶叶源于中国ꎬ茶饮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ꎬ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饮习俗ꎬ发展成为全球主要饮品之一ꎮ自古以来ꎬ中央王朝历来重视茶叶的种植㊁生产和出口ꎬ茶叶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利润来源产品之一ꎬ同时也是中央王朝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工具ꎮ近代以来ꎬ茶饮传播至世界ꎬ诞生了世界知名的茶饮品牌ꎮ新中国成立之后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成就显著ꎬ诞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新兴茶饮习俗ꎮ关键词:丝绸之路ꎻ茶叶贸易ꎻ茶文化㊀㊀丝绸㊁瓷器㊁茶叶三大产品奠定了古代中国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ꎮ茶叶贸易历来是我国对外大宗贸易的主角之一ꎮ自唐代茶叶逐渐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必需品之后ꎬ伴随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ꎬ茶叶和茶饮也走出国门ꎬ走向了世界ꎮ在蒙古㊁俄罗斯ꎬ形成了以砖茶为主的茶饮模式ꎻ在日本㊁朝鲜㊁韩国等儒家文化圈ꎬ茶饮被发展到极致ꎬ即为茶道ꎮ抹茶在日本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ꎮ[1]在东南亚地区ꎬ因地处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ꎬ水果茶日渐兴起ꎮ在我国西藏㊁青海㊁新疆ꎬ由于受到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ꎬ奶茶成为主流ꎬ在北京花茶较受欢迎ꎬ在福建青茶为主ꎬ在云南砖茶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ꎮ20世纪以来ꎬ伴随冷饮的流行ꎬ冰与茶之间的相互碰撞ꎬ诞生了享誉世界并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珍珠奶茶等新兴茶饮ꎮ多样的茶种㊁多类型的饮茶方式共同组成了中国饮茶的习俗与文化ꎮ1㊀丝绸之路中的茶叶贸易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以来ꎬ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之一ꎮ伴随丝绸之路的兴起ꎬ茶叶因其成本相对低㊁价格相对低㊁利润相对高而需求量大的特点ꎬ注定了其势必成为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大宗商品之一ꎮ我国西藏㊁青海㊁新疆㊁内蒙古等地区的气候特点不适合茶叶种植ꎬ而食肉饮乳的生产生活习惯却使上述地区对茶叶消费成为习惯和必需ꎮ在强烈的需求之下ꎬ从成都㊁昆明等地通往西藏㊁青海的川藏茶路兴起ꎬ成为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ꎮ茶叶与盐巴㊁粮食等一样成为茶马古道上的硬通货和主要贸易商品ꎮ在内蒙古㊁外蒙古等地区ꎬ兴起于明朝盐引制度的晋商借助地利之便主导的万里茶路ꎬ把江南的茶叶贩运至塞北ꎬ延绵明清两朝ꎬ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商帮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区域ꎬ由西安ꎬ经天水㊁兰州㊁河西走廊ꎬ至新疆ꎬ翻越葱岭到达波斯㊁印度㊁罗马的贸易大通道ꎬ是古代世界贸易的中心ꎮ在古代世界贸易中心ꎬ茶叶是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ꎮ通过朝贡贸易赏赐㊁表彰或惩罚地方土著领袖ꎬ是历代中央王朝管理边疆地区㊁开发边疆地区的重要方式ꎬ古代中央王朝对茶叶㊁茶路的管制是拉拢或者打压制衡地方力量尤其是维护边疆安定的重要经济手段和金融手段ꎮ[2]晋商等民间商帮的兴起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朝贡贸易ꎬ为开发边疆㊁稳定边疆和丰富边疆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动力ꎮ因此ꎬ有 先有晋商复盛公ꎬ后有包头市 的俗语ꎬ这也表明了山西与内蒙古之间业已形成的紧密关系ꎮ在抗日战争时期ꎬ因为历史上山西等中原地区与蒙古高原之间的紧密关系ꎬ保障了祖国北部边疆地区的稳定与统一ꎬ这其中小小的茶叶和茶叶贸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ꎮ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ZZ103)ꎻ陕西省社科基金面向 十三五 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2016ZDA01)ꎮ 62 蚕桑茶叶通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205期2㊀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茶叶贸易安史之乱之后ꎬ伴随中国经济中心从北到南的转移ꎬ尤其是北宋建国之后ꎬ海上丝绸之路兴起ꎮ海上贸易对大宗商品的货运量高㊁安全性强等特点ꎬ茶叶贸易主要的方向集中在东南地区ꎬ朝鲜㊁日本㊁波斯㊁阿拉伯㊁印度等地区是主要的进口国ꎮ日本高僧荣西来华求学期间ꎬ全面学习了宋朝的种茶㊁制茶㊁饮茶技术ꎬ把日本的饮茶习俗带到了新的高峰ꎬ并著有世界第二部有关茶叶的专门著作㊁日本第一部饮茶著作«吃茶养生记»ꎮ该书分类统计了茶种㊁茶产区ꎬ研究了茶饮的历史ꎬ详细记载了宋朝的上层㊁下层社会的饮茶习俗ꎬ并从医药角度分析了茶的医用功能ꎮ«吃茶养生记»在日本的传播ꎬ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ꎮ北宋㊁南宋㊁元朝海上贸易是主要的财税来源之一ꎬ由于政府的鼓励和支持ꎬ海上贸易在此期间达到了高峰ꎮ[3]«马可波罗游记»作为享誉西方世界的畅销书ꎬ对遥远中国的记载反应了古代中国人的茶饮习俗已经传播至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各地各民族ꎮ 黑石号 南海一号 象山小白礁Ⅰ号 沉船等见证过海上茶叶贸易的沉船记录了茶叶贸易的高峰ꎬ海洋的强腐蚀性毁灭了不耐腐蚀的茶叶ꎬ但是成千上万件的茶具却完美保存下来ꎮ明清两朝以闭关锁国对外策略为主ꎬ但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茶叶贸易和对内茶叶贸易的通路并未完全关闭ꎮ对内茶叶贸易ꎬ明清两朝的盐引制度成就了晋商和徽商两大商帮ꎬ南方茶叶由于中央王朝的边疆政策得以在蒙古㊁新疆㊁西藏等地区而发展壮大ꎮ«清史稿»载ꎬ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ꎬ储边易马ꎻ曰商茶ꎬ给引征课ꎻ曰贡茶ꎬ则上用也ꎮ明清两朝贡茶㊁商茶兴起ꎬ饮茶习俗上至皇亲国戚ꎬ下至黎民百姓ꎬ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之中普遍的消费品ꎮ[4]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ꎬ来自西方的帝国主义者为掠夺茶叶贸易之中的巨额利润ꎬ通过偷窃㊁强盗的手段终于获取到了中国茶叶种植㊁制作的全产业链ꎬ并在印度等地复制了中国茶叶种植㊁制作技术ꎮ英国㊁法国等西方帝国的生活方式因为中国茶叶的到来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ꎬ茶叶在近代化的殖民体系之中传播至世界各地ꎬ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饮品之一ꎮ自近代之后ꎬ伴随中国茶叶的知识产权和贸易顺差被迫丢失ꎬ中国进一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ꎮ传统小农种植式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模式被西方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ꎬ在出口方面至今未能恢复到宋㊁元㊁明的海外茶叶贸易的高峰时期ꎮ3㊀近现代以来的茶叶贸易自近代以来ꎬ伴随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地ꎬ中国被迫裹挟进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ꎬ沿海沿江地区的小农茶叶种植户相继破产ꎬ以安徽㊁山西为代表的民族商帮被来自西方的大资本家㊁大工厂主㊁大种植户所挤出市场ꎬ相继破产ꎮ英属印度㊁俄属高加索等西方资本主义的茶叶品牌利用不平等条约倾销至中国内地和新疆㊁西藏㊁蒙古等边疆地区ꎬ掠取了巨额的利润ꎬ西方资本主义大茶商成为了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㊁分裂中国的工具ꎮ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茶叶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ꎮ我国茶叶产量在2017年达到258万tꎬ茶叶市场规模2353亿元ꎬ主要以国内贸易为主ꎬ出口额可以忽略不计ꎮ初级加工的散装为主㊁知名茶叶品牌不多㊁大规模公司基本为零的尴尬局面是我国茶叶经济的基本格局ꎮ[5]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ꎬ部分传统的茶叶民族品牌㊁老字号得以复兴和壮大ꎮ武夷山大红袍㊁西湖龙井㊁安溪铁观音㊁普洱茶等具有地理产地标识的名茶产业崛起ꎬ发展成为中国茶叶的中坚力量ꎮ目前ꎬ具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约128个ꎬ品牌总价值为293.22亿元ꎬ平均品牌价值为2.92亿元ꎮ中国茶叶企业品牌传播力较强的企业包括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㊁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㊁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㊁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㊁天福控股有限公司㊁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㊁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㊁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㊁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㊁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ꎮ[6]以阿里巴巴㊁京东㊁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为中小微为主的中国茶叶经济的复兴和走出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金融支持ꎮ中国茶叶经济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ꎬ依然是以中小微茶叶种植户和经营户为主的经济结构ꎬ电子商务符合了当前我国茶叶经济结构ꎬ因此成为广大中小微茶叶种植户㊁经营者的重要销售渠道之一ꎮ尽管茶叶种植户㊁经营者的规模较小ꎬ但是数量庞大ꎬ这促成中国茶叶电子商务的兴起ꎮ更贴近生活㊁更贴近消费72㊀2020年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蚕桑茶叶通讯者的茶叶品牌在电子商务的助力下诞生并逐渐崛起ꎮ4㊀一带一路中的茶叶贸易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我国的改革开放迈入了新时代ꎮ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ꎬ我国茶产业借此良机迈上了新的台阶ꎮ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提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ꎬ同年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首提海上丝绸之路倡议ꎬ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向之一ꎮ一带一路倡议是复兴古代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ꎮ茶叶源于中国ꎬ茶饮源于中国ꎮ茶叶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主打产品ꎬ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历史性机遇ꎬ把中国茶叶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当前主要工作之一ꎮ[7]作为茶叶的种植㊁生产和销售大国ꎬ中国有义务㊁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世界茶饮做出更大的贡献ꎮ改革开放以来ꎬ西方知名的茶饮品牌进驻中国市场ꎬ利用中国茶叶原材料市场开拓中国市场ꎬ在中国这个新兴的14亿消费市场之中分一杯羹ꎮ在以立顿㊁川宁为代表的茶饮品牌冲击之下ꎬ我国的茶饮产业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茶饮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ꎬ并在国内金融支持下ꎬ逐渐发展壮大起来ꎬ形成了新兴的知名茶饮品牌ꎬ例如瑞幸㊁喜茶等受到新时代消费群体欢迎的茶饮ꎮ作为最知名的茶饮之一ꎬ珍珠奶茶从无到有ꎬ从国内市场走向世界市场ꎬ成为国际级的新兴茶饮品种ꎮ以瑞幸㊁喜茶等为代表的中国饮茶新时尚的形成代表了中国茶饮另辟蹊径开拓新市场的一种新开拓ꎮ在当前我国茶饮市场以散装初加工产品为主的大环境下ꎬ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加大品牌推广的方式是有助于中国茶饮冲破西方知名茶饮品牌封锁ꎮ作为传统饮茶方式代表的小罐茶正是在这样的方式下ꎬ杀出一条血路ꎬ把中国茶饮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ꎮ以小罐茶为代表的茶饮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茶方式和饮茶习俗ꎬ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ꎮ伴随中国经济规模的壮大和国人走出去ꎬ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一 饮茶得以传播到海外ꎮ[8]一带一路倡议以来ꎬ依托大企业㊁大品牌的综合实力ꎬ把中国传统的饮茶习俗标准化㊁规模化和品牌化ꎬ从出口茶叶原材料向出口茶叶新时尚㊁新生活模式转变ꎬ这成为中国茶叶产业升级改造的必由之路ꎮ依托 公司+农户 的模式ꎬ中国茶叶产业既可以精准扶贫ꎬ更能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ꎮ参考文献[1]郭卫东.丝绸㊁茶叶㊁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4(4):133~143.[2]姜含春.国际贸易视野下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比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8(4):146~155. [3]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ꎬ2015(5):9~11.[4]王郁风. 丝绸之路 与我国茶叶早期对外贸易[J].茶叶ꎬ1988(3):1~3.[5]SharmaJayeeta.BritishscienceꎬChineseskillandassamtea:makingempire'sgarden[J].Indianeconomicandeocialhis ̄toryreviewꎬ2006(4):429~455.[6]庄国土.从丝绸之路到茶叶之路[J].海交史研究ꎬ1996(1):1~14.[7]陶德臣. 一带一路 :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主渠道[J].农业考古ꎬ2015(5):257~268.[8]彭博.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茶叶行业国际博弈的新机遇[J].福建茶叶ꎬ2017(6):40.82 蚕桑茶叶通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205期。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一、对陕茶文化历史的简要回顾发现和利用最早源于神农时期,系农业之神炎帝氏,陕西宝鸡市姜城堡一带就是他诞生的地方。
所以唐朝陆羽《茶经》中概括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从《茶经》中记载的史料推断延伸,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说道:“鲁周公旦,鲁是国名,公是封爵,旦是人名。
”按史料所说:在西周文王时,他辅佐武王伐纣,封於鲁。
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一直是在辅佐武成王,因而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的楷模,而今岐山县周公庙古遗址就是人们寻根祭祀的圣地。
与茶相关的还有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在《大雅绵》中有这么说:“周原詩詩,堇荼如饴”。
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中有七处,其中三处让人以茶比较,分别是在《诗邶风谷风》中有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又在《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鸱鸮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从字面意思来说,更接近茶生活,有人指是说采茶,也有人说是指采“苦菜”,但已经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在说茶事。
地处秦巴东南之端,川陕鄂三省交汇处的安康地区,是以紫阳茶为代表性的,确是陕茶的“鼻祖”。
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写道:“山南: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意指今日的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
又据《紫阳县茶业志》载:自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为唐代金州土贡‘茶芽’的传统产品。
我国茶学界研究认为在宫廷贡茶中:“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年间,距今1700多年)”。
紫阳县也曾惊现出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官府文件,显示在光绪三年(1877)正月,陕西省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贡茶事案”信票,其字迹至今清晰可见,上面写有:“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字样。
其中还提到在今紫阳县境内的麻柳坝、毛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
特别是唐代的“茶马互市”和宋明的“茶马法”,为紫阳茶开辟了广阔的西北市场,紫阳茶曾左右陕西全省茶市千百年,意义长远。
在陆羽《茶经》开篇中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说明当时的古巴蜀(也包括今天的汉中区域)就生长着野生的大茶树,这也是我国茶叶的摇篮。
汉中茶区属古老的巴蜀茶区的最北缘,种植茶树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
汉中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唐代的朝廷曾以汉茶赐贡,宋代“汉中买茶,熙河易马”,形成了茶马互市,相互繁荣的局面。
汉中因茶课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
明代每年以“汉中茶3万担易边马3万匹”……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贡茶。
“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巴、西乡县一带,当时风靡朝野。
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1987年4月份,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在重建塌毁的“真身宝塔”时,意外发现了塔基下修建的秘密地宫,内有金银器、陶瓷器、琉璃器、石雕、丝绸、服饰等古文物600余件,并有物账石碑。
这是晚唐咸通十五年(874),由懿宗、僖宗封藏于法门寺以供幸佛骨的稀世之宝,距今1114年。
在这批古珍奇宝中,珍藏有一整套金银茶具摆放在宫室里,这是皇帝最喜爱的金银茶器,都当作陪奉品深藏于此,带有着厚重的佛茶文化历史,给现代人品茶论道留下了更多的悬念与考究。
茶香天下,茶道大行,这就是最为典雅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茶禅一味”的意象,足见大唐帝王崇尚品茗和对茶痴迷的水准及对供奉佛祖的虔诚。
正如中唐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学者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而另一方面,法门寺博物馆就以此为背景,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其结论无不说明了博大精深的茶道根植长安,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依据。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砖茶。
我国大地的原点泾阳县,在北宋神宗年间就生产出第一砖———“泾阳茯砖茶”,成为我国黑茶加工制作的源头,深受西北地区民族的青睐。
就秦地饮茶风俗来说,曾有“清初大儒”之称的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如有茗饮之事。
”从此句话中能够得出,陕西是茶叶种植、加工、饮茶与茶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现今,置身于西安大唐西市或古城墙上,向大西北眺望,古老通达的丝绸之路上,至今还留有着陕茶飘荡不尽的醇厚香味。
陕西茶文化就像一座发掘不尽的“聚宝盆”,让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羡慕至极。
难怪外国友人说:来中国不到古城西安,等于就没有来到中国一说。
加之陕茶有这么多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外界人猜想,足能够支撑起陕西茶叶走向海内外,顺其自然的就成为全国的茶叶大省强省,而事实上其实难副。
就拿当前陕西茶产业来说,纵向比较有发展,横向与全国产茶省区相比,更显名落孙山。
据省农业厅提供的资料来看:截止2013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可采面积达到9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3.5-4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
计划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可达到28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3万吨以上,生产总值达150亿元以上,使全省茶产业步入全国中上游行列,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产茶名省或强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陕西茶产业有自己客观上的实际情况,茶园大多都集在陕南三地市22个县,实事实是的说:分布零散,茶园管理粗放,产业化密集度不强,发展迟缓。
自从2012年秋,陕西省政府研究决定将持续了10之久的茶产业管理权限重新划归到省农业厅后,上下管理渠道顺畅,并于2012年11月13日首次召开了全省茶产业工作会议。
会上决定省财政每年将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全省茶叶发展,激发起了陕南茶乡干部茶农真抓实干的决心和信心。
这带“金”的措施,无疑为陕茶产业重新崛起、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上加了“一把火”,前景十分广阔。
问天问地问茶史,当前陕西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方面,茶产业处于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那么怎样拓展思路,强化措施,全力以赴推动全省茶产业大发展?作者从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的报告中看到了另一个方面,即就是说:“立足资源禀赋,拓展茶业文化。
一是要发展茶旅游;二是要展开茶事活动;三是挖掘茶文化资源……”且讲得非常详细深刻,真正是想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拉动陕西茶产业,这是一招高瞻远瞩的“妙棋”与策略,落实做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4年8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这就是陕茶产业发展的“尚方宝剑”,茶企、茶农吃上了“定心丸”,可操作性强。
其中文件中的第九条指出:“促动茶文化建设。
坚持茶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旅游及文化产业等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大力发展茶区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
鼓励展开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推动茶产业发展。
”这能够说是陕西茶文化的春天也来临了。
但是,如何落实,让文件接地气,政策开新花,就是我们需要探求而执行的问题。
按现在政府部门相关公务人员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认为:这是宣传、文化与地方部门的事情,农业口是管茶叶种植园区建设的,可能是多管闲事,其实这是对蓬勃发展中的茶产业一种曲解。
现在,茶叶大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茶经济、茶产业、茶贸易、茶科技、茶品牌、茶安全等方面,缺一不可。
而且茶文化就是从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分支出的一个叶片,有着巨大的包容性。
文化的力量就来自于认同感的凝聚,这个点,我们涉及到茶叶的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二、茶文化拉动陕茶产业的具体措施思考业、茶文化真正的复兴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初期,中国茶文化也从此蓬勃发展起来。
从那时起,一种以茶为载体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书写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而陕西就是1994年在扶风法门寺举办了首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后,从而也拉开了陕西茶文化的序幕……而这方面活动中,作者就是参与者、办会者、宣传者和推动者之一,从而从中也学得和总结出了很多经验与教训。
随后,我就持续参加海内外茶事交流活动,耳闻目睹了全国众多茶区的先进经验,在比较中有了鉴别,因而在长时间的思考着陕茶的发展与命运,我认为要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拉动陕西茶产业,则要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1.领导重视,理解到位,统一思想行动事实最有说服力。
这方面的典型事例莫过于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他从福建到河南工作后,在信阳市茶叶产地调研时,敏锐的捕捉到了我国和世界茶叶市场上的消费趋势,几年间主推“信阳绿茶改红茶”的主张,一举获得成功,在全国茶叶市场上瞬时刮起了“信阳红”风暴,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终于让信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信阳,把河南茶产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信阳市就类似于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产茶市,都是相邻的省份,比较起来,人家成功了,陕茶滞后了,这在一定水准上说明老陕人对国内外茶叶市场缺乏战略研究,经常是在心动与激动中彷徨,就是缺乏行动和决策上的执行力。
这就要行政官员逐步从外行变内行,准确领导。
2.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让陕茶文化饮品走出去,为发展陕西茶旅游业奠定坚实基础历史总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昭示未来。
近年来,从上到下,从中国到国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宏图大展。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与此同时,陕西“非遗”大放异彩,有7处遗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以前的秦始皇陵现总计有8处。
这些都是以丝绸之路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在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陕西文物古迹驰名中外,也是文博旅游大省。
陕南产茶三地市都有着丰富独特的茶乡自然资源、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坚实的茶乡社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汉中市城固县张骞墓也在今年的“非遗”成功之列,可谓是天赐良机。
这就需要陕南茶乡在充分发挥茶叶旅游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注重开发群众性、表演性、扩大参与性、增强娱乐性和发展教育性的旅游产品与项目,激发起游客对陕茶的感知、体验与文化的探究。
但在此方面,陕南茶乡最为薄弱,无一成功案例。
常给人印象是茶园面积管理落后,风景十分暗淡,设施没有配套,置身茶乡平淡,喝茶买茶没客店,与江南茶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没有创造力和推动力,哪来“茶饭碗”。
这就需要农口与旅游、文化部门相对接,实行综合开发,让游人“进得来”、“可参与”、“有收获”,在一种“慢生活”中品味一方风士人情。
就是说:游茶乡,闻茶香,知茶趣,一缕清香演不尽天下事;品茶味,得茶理,悟茶性,一杯清茶道不完人生味。
只要游客回归了自然,茶乡的“原生态”茶文化就得到了弘扬,茶品顺其自然就会被消费,打造中国西部乡村茶旅游品牌就会逐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