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凝剂新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12
一、产品介绍
本品无毒、无氯、不燃,使用本品可延缓混凝土及砂浆的凝结时间,从而明显降低混凝土的初期水化热,延缓热峰出现时间,成功解决炎热季节和混凝土高温部位的散热和中间交接问题。
本品也具有一定的塑化作用,可提高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施工,充分做好养护工作。
二、适用范围
本品适用于配制大体积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港工和水工混凝土、大模板滑模施工混凝土等场合。
三、执行标准:符合GB8076-1997缓凝剂标准。
四、参考掺量
本产品常用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6-1.0%,施工前应根据具体要求,试配选择最佳掺量。
五、技术性能及使用:
1、本产品缓凝效果显著,使用后,其混凝土1-3天龄期强度将略低于基准混凝土,但其它龄期强度达到并超过基准混凝土。
本产品为灰白色粉剂,液体为浅褐色。
2、本混凝土凝结时间可延长2-15小时,具体掺量可根据施工要求调节。
本品与拌合水一同掺入混凝土中,适当延长搅拌时间使之均匀。
本品与其它不同品种外加剂相溶,但对采用硬石膏、氟石膏作调凝剂的水泥,须作混凝土适应性试验,适应时方可使用。
在要留施工缝的地方,待混凝土浇灌完毕后0.5-1小时内,把缓凝剂刷在混凝土表面,缓凝剂可使施工缝表面上约
5mm厚的混凝土延缓24小时左右,待下层的混凝土终凝后,用具有一定压力的水冲去表面未凝固的浆层,就会露出混凝土骨料,使施工缝表面露出均匀的粗糙面,经这样处理后的施工缝与第二次浇灌的混凝土结合非常好。
六、包装及贮存:
本品采用编织袋内衬薄膜包装,液体为铁桶包装。
重量分别为50kg、200kg。
保质期内注意免受潮湿及曝晒,逾期须经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油井水泥外加剂评价方法第一部分缓凝剂SY/T 5504《油井水泥外加剂评价方法》分为八个部分:——第1部分:缓凝剂;——第2部分:降失水剂;——第3部分:减阻剂;——第4部分:促凝剂;——第5部分:防气窜剂;——第6部分:减轻剂;——第7部分:加重剂;——第8部分:充填剂。
本部分为SY/T 5504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SY/T 5504—1996《油井水泥缓凝剂评价方法》。
本部分与SY/T 5504—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评价方式,由在单剂配制浆中评价改为在配套水泥浆体系中评价(1996年版的4.1.1、4.2.1;本版的4.2.1,5.4.1和5.4.2);——修改了试验温度,由原单一温度点试验改为:评价时在其系列温度点条件下进行,质检时在代表性温度点条件下进行(1996年版的4.1.2.1和4.2.2.1;本版的3.6,3.7与5.4.3.1);——修改了”稠化时间可调性”试验内容与判定方法(1996年版的 4.1.2.1、4.2.2.1;本版5.4.3.2);——删除了产品等级的评定内容与判定规则(1996年版3.4和5.2);——删除了“168 h抗压强度与48 h强度之比”检验项目(1996年版3.4、4.1.3和4.2.3);——增加了”稠化线形”检查项目(本版4.2.1和5.4.3.2);——增加了不同循环温度条件下稠化和抗压强度的试验推荐条件(本版5.4.3.2中的表3); ——增加了试验仪器及材料要求(本版的5.1);——增加了质量稳定性试验方法及指标要求(本版4.2.2和5.5);——增加了可选项目”温度敏感性”和加量敏感系数”的评价内容(本版的 4.2.1,5.4.3.6和5.4.3.7)——增加了材料外观、密度、水溶性、细度、凝固点及水分等理化性能试验方法及要求(本版4.1,5.3和附录A);——增加了组批及采样方法(本版5.2)。
本部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混凝土中缓凝剂掺量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中的重要材料,但是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常常出现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不足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添加缓凝剂来解决。
缓凝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减缓水泥水化反应的速度,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延长,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需要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缓凝剂。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中缓凝剂的掺量标准。
二、缓凝剂的分类缓凝剂根据其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常见的有磷酸盐类缓凝剂、有机酸类缓凝剂、天然高分子缓凝剂等。
磷酸盐类缓凝剂是一种常用的缓凝剂,它能够使水泥中的三钙硅酸盐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这种新物质可以阻碍水泥的水化反应,从而减缓混凝土的凝结速度。
有机酸类缓凝剂是一种新型的缓凝剂,它具有良好的缓凝效果和防水性能。
有机酸类缓凝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与水泥中的钙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减缓水泥的水化反应。
天然高分子缓凝剂是一种天然的缓凝剂,主要由木质素和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
它可以与水泥中的一些成分反应,从而减缓水泥的水化反应,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三、混凝土中缓凝剂的掺量标准混凝土中缓凝剂的掺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缓凝剂的掺量应该在1%~3%之间。
但是,具体的掺量还需要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使用环境等因素进行考虑。
1. 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影响缓凝剂掺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当混凝土的水胶比较大时,需要添加更多的缓凝剂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混凝土的配合比中的砂率、石子率等也会对缓凝剂的掺量产生影响。
2. 使用环境混凝土的使用环境也是影响缓凝剂掺量的一个因素。
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混凝土的凝结速度会加快,因此需要添加更多的缓凝剂。
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混凝土的凝结速度也会变慢,此时需要适当减少缓凝剂的掺量。
3. 缓凝剂的种类不同种类的缓凝剂其掺量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磷酸盐类缓凝剂的掺量较大,有机酸类缓凝剂的掺量较小。
缓凝剂检测作业指导书哈尔滨市龙盛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持有人:缓凝剂检测作业指导书一、检测项目细度(密度)、pH值、7d抗压强度比、28d抗压强度比、凝结时间差、泌水率比。
二、主要仪器设备天平:称量100g,分度值0.1g试验筛:采用孔径为0.315mm的铜丝网筛布,筛框有效直径150mm、高50mm,筛不应紧绷在筛框上,接缝必须严密,并附有筛盖。
酸度计、pH电极搅拌机、振动台台秤:称量100kg,分度值50g三、执行标准GB 8076 -2008 混凝土外加剂四、代表批量掺量大于1%(含1%)同品种的外加剂每一编号最大代表批量为100t,掺量小于1%的外加剂每一编号最大代表批量为50t,不足100t或50t的也可按一个批量计,同一编号的产品必须混合均匀。
每一编号取样量不少于0.2t 水泥所需用的外加剂量,一般为每一批量不少于2kg 。
五、技术要求缓凝剂细度(密度)、pH 值、掺缓凝剂混凝土性能应符合下表六、试验步骤(一)细度(密度)取适量试样在100℃~105℃(特殊品种除外)环境中烘干至恒重。
称取烘干后试样10g 倒入0.315mm 方孔筛中人工筛样,将近筛完时,必须一手执筛往复摇动,一手拍打,摇动速度每分钟约120次。
其间,筛子应向一定方向旋转数次,使试样分散在筛布上,直至每分钟通过质量不超过0.05g 时为止。
称量筛余物,称准至0.1g ,以下式计算细度(%):细度=10001 m m 式中:m 1——筛余物质量,g ;m 0——试样质量,g 。
(密度:比重瓶法测试条件:液体样品直接测试固体样品溶液的浓度为10g/L被测溶液的温度为20℃±1℃ 被测溶液必须清澈,如有沉淀应滤去。
仪器:比重瓶:25ml 或50ml天平:不应低于四级,精确至0.0001g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超级恒温器或同等条件的恒温设备将已校正容积V 的比重瓶干燥,称出其质量m 0,然后灌满被测溶液,在20℃±1℃恒温,在天平上称出其质量m 1。
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的标准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
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人们开始研究添加外加剂的方法。
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的一种化学物质,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如增强强度、降低水泥用量、提高抗裂性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的标准。
二、外加剂分类1. 水泥外加剂2. 矿物掺合料外加剂3. 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4. 防水、防冻外加剂5. 其他特殊功能外加剂三、水泥外加剂标准水泥外加剂包括缓凝剂、加速剂、减水剂、膨胀剂等。
其标准如下:1. 缓凝剂:应符合GB8076-2008中的规定。
2. 加速剂:应符合GB8076-2008中的规定。
3. 减水剂:应符合GB8076-2008中的规定。
4. 膨胀剂:应符合GB8076-2008中的规定。
四、矿物掺合料外加剂标准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包括粉煤灰、矿渣粉等。
其标准如下:1. 粉煤灰:应符合GB/T1596-2005中的规定。
2. 矿渣粉:应符合GB/T18046-2008中的规定。
五、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标准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包括高效减水剂、高效增强剂、高效稳定剂等。
其标准如下:1. 高效减水剂:应符合JG/T223-2007中的规定。
2. 高效增强剂:应符合JG/T223-2007中的规定。
3. 高效稳定剂:应符合JG/T223-2007中的规定。
六、防水、防冻外加剂标准防水、防冻外加剂包括防水剂、防冻剂等。
其标准如下:1. 防水剂:应符合GB/T18473-2008中的规定。
2. 防冻剂:应符合GB/T26527-2011中的规定。
七、其他特殊功能外加剂标准其他特殊功能外加剂包括防腐剂、防火剂、纤维增强剂等。
其标准如下:1. 防腐剂:应符合GB/T18474-2008中的规定。
2. 防火剂:应符合GB/T8624-2012中的规定。
3. 纤维增强剂:应符合JG/T3064-1999中的规定。
八、添加外加剂的比例根据不同外加剂的性质和用途,添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混凝土液压缓凝剂加入量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液压缓凝剂是混凝土中的一种添加剂,用于缓慢凝固混凝土。
它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混凝土的水泥含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因此,混凝土液压缓凝剂加入量的标准非常重要,对于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分类混凝土液压缓凝剂主要有两类:基于糖化反应的液压缓凝剂和基于硬化反应的液压缓凝剂。
基于糖化反应的液压缓凝剂主要是葡萄糖、蔗糖等,通过糖化反应可以产生缓慢凝固的混凝土。
基于硬化反应的液压缓凝剂主要是硅酸盐水泥、膨胀剂等,通过硬化反应可以缓慢凝固混凝土。
三、混凝土液压缓凝剂加入量标准混凝土液压缓凝剂加入量的标准应该根据具体的混凝土配合比和使用要求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应该在5%-10%之间。
具体的标准如下:1、基于糖化反应的液压缓凝剂基于糖化反应的液压缓凝剂可以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使用要求来确定加入量。
在一般情况下,加入量应该在5%-10%之间。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加入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例如,在需要制作大块混凝土构件时,可以适当增加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降低混凝土的水泥含量。
2、基于硬化反应的液压缓凝剂基于硬化反应的液压缓凝剂可以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使用要求来确定加入量。
在一般情况下,加入量应该在5%-10%之间。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加入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例如,在需要制作高强度混凝土时,可以适当增加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四、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使用方法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使用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液压缓凝剂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液压缓凝剂应该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加入,加入时间应该在混凝土搅拌的中后期。
在加入液压缓凝剂之前,应该先将液压缓凝剂和水混合均匀,然后再将混合液加入混凝土中进行搅拌。
五、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注意事项1、在使用混凝土液压缓凝剂时,应该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和使用要求,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
水泥缓凝剂技术标准范围
水泥缓凝剂技术标准范围:水泥缓凝剂是一种用于延长水泥凝固时间的化学添加剂。
其技术标准范围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外观: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无机悬浮物和沉淀。
主要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标准。
pH值:应在6.0-10.0之间。
比重:应在1.05-1.25之间。
溶解性:应能在水中完全溶解。
密度:应在20℃时测量,应在1.05-1.25g/cm³之间。
凝结时间:应根据具体应用要求确定。
氯离子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标准。
水泥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标准。
抗压强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标准。
包装和储存: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标准。
以上是水泥缓凝剂技术标准范围的一些常见内容,具体标准和要求应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客户需求而定。
缓凝水泥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缓凝水泥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水泥,其具有较长的凝结时间。
缓凝水泥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是衡量其性能的关键指标,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控制施工进度和确保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确认并遵守缓凝水泥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标准对于建筑行业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详细探讨缓凝水泥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标准以及相关技术控制方法。
首先,我们将介绍初凝时间定义以及影响初凝时间的因素。
然后,我们将调研大部分国家对于初凝时间所采用的标准。
接下来,我们会阐述终凝时间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并介绍国际上常用的终凝时间标准。
最后,我们将详述控制缓决水泥初决和终决时间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并探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挑战。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缓决水泥初决和终决时间标准的概述和解释。
通过深入研究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义、相关因素以及国际标准,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缓决水泥的特性和性能。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一些控制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技术方法,并分析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挑战。
希望本文可以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2. 缓凝水泥初凝时间标准2.1 初凝时间定义:初凝时间是指水泥浆体开始变硬并不再可塑的时间点。
在施工过程中,初凝时间对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施工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旦水泥达到初凝状态,就不能再进行振捣或改变形状。
2.2 影响初凝时间的因素:初凝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a) 水泥种类和含量:不同种类的水泥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结晶特性,这会直接影响其初凝反应速率。
b) 外部温度:较高的环境温度会加速水泥中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缩短初凝时间。
c) 添加剂:某些添加剂可以延长或缩短水泥的初凝时间。
例如,掺有缓释剂或加入硫酸盐等物质可以延长初凝时间,而掺入快速硬化剂则会缩短其初始硬化时间。
d) 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合搅拌后水与水泥质量之比,水灰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水泥浆体的初始硬化时间。
混凝土缓凝剂标准一、前言混凝土缓凝剂是一种添加剂,它可以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使混凝土在搅拌和浇注过程中保持流动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可塑性、减小水泥用量和减少损失。
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行业常规,为混凝土缓凝剂制定一个全面的、具体的、详细的标准。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混凝土缓凝剂的生产和使用。
其中包括化学缓凝剂、有机缓凝剂、无机缓凝剂、水泥基缓凝剂等。
三、术语和定义1.混凝土缓凝剂:指能够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改善混凝土流动性的一种添加剂。
2.化学缓凝剂:指通过化学反应延缓水泥水化反应的缓凝剂。
3.有机缓凝剂:指采用有机物质制成的缓凝剂。
4.无机缓凝剂:指采用无机物质制成的缓凝剂。
5.水泥基缓凝剂:指采用水泥作为主要成分的缓凝剂。
6.凝结时间:指混凝土从开始搅拌到达到规定强度所经历的时间。
四、产品分类1.按照化学成分分类(1)有机缓凝剂(2)无机缓凝剂2.按照用途分类(1)常规缓凝剂(2)高效缓凝剂(3)特殊缓凝剂五、技术要求1.外观:无异物、结块、沉淀和分层现象。
2.凝结时间:按照用户需要,制定不同凝结时间的产品。
3.含水率: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不得超出合同规定的范围。
4.密度: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不得超出合同规定的范围。
5.酸度或碱度: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不得超出合同规定的范围。
6.挥发份的含量: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不得超出合同规定的范围。
7.含固体物的含量: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不得超出合同规定的范围。
8.贮存和运输: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受潮、受热或受冻。
六、检测方法1.外观:以肉眼观察为主。
2.凝结时间:按照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凝结时间的测定方法》(GB/T 1346-2011)进行测试。
3.含水率:采用烘干法进行测试。
4.密度:采用液位计或密度计进行测试。
5.酸度或碱度:采用酸度计或碱度计进行测试。
6.挥发份的含量:采用失重法进行测试。
7.含固体物的含量:采用称重法进行测试。
七、包装和标志1.包装:应采用塑料桶、铁桶、纸板桶等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
混凝土外加剂标准一、前言混凝土外加剂是一种能够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混凝土外加剂在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为了确保混凝土外加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相应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混凝土外加剂标准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根据国家现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2. 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内现有标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3. 考虑混凝土外加剂的特殊性和实际应用情况;4. 考虑标准的实施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三、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下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增稠剂、缓凝剂、早强剂、保温剂、防冻剂、膨胀剂、气泡剂、颜料等。
四、术语和定义1. 混凝土外加剂:指用于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
2. 减水剂:指能够降低混凝土水泥浆的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改善混凝土流动性和工作性能的化学物质。
3. 增稠剂:指能够使混凝土水泥浆的黏度增加,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强度的化学物质。
4. 缓凝剂:指能够延缓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调节混凝土凝固时间的化学物质。
5. 早强剂:指能够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提高混凝土的早强性的化学物质。
6. 保温剂:指能够降低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提高混凝土的保温性能的化学物质。
7. 防冻剂:指能够降低混凝土的冰点,防止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结冰的化学物质。
8. 膨胀剂:指能够使混凝土体积膨胀,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
9. 气泡剂:指能够在混凝土中产生气泡,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
10. 颜料:指能够为混凝土涂层提供颜色,改善混凝土外观的化学物质。
五、标准内容1. 产品分类1.1 减水剂1.2 增稠剂1.3 缓凝剂1.4 早强剂1.5 保温剂1.6 防冻剂1.7 膨胀剂1.8 气泡剂1.9 颜料2. 产品性能指标2.1 减水剂2.1.1 外观:无色或浅黄色液体2.1.2 含固量(%):≥352.1.3 密度(g/cm³):1.0-1.2 2.1.4 减水率(%):≥102.1.5 氯离子含量(%):≤0.5 2.2 增稠剂2.2.1 外观:白色粉末2.2.2 含固量(%):≥982.2.3 密度(g/cm³):0.5-0.7 2.2.4 干缩率(%):≤22.2.5 初凝时间(min):≥120 2.3 缓凝剂2.3.1 外观:无色或浅黄色液体2.3.2 含固量(%):≥402.3.3 密度(g/cm³):1.0-1.2 2.3.4 初凝时间(min):≥180 2.3.5 终凝时间(h):≤102.4 早强剂2.4.1 外观:无色或浅黄色液体2.4.2 含固量(%):≥402.4.3 密度(g/cm³):1.0-1.2 2.4.4 3h强度比(%):≥150 2.5 保温剂2.5.1 外观:白色粉末2.5.2 含固量(%):≥982.5.3 密度(g/cm³):0.5-0.7 2.5.4 导热系数(W/mK):≤0.05 2.6 防冻剂2.6.1 外观:无色或浅黄色液体2.6.2 含固量(%):≥402.6.3 密度(g/cm³):1.0-1.2 2.6.4 冰点降低量(℃):≤52.7 膨胀剂2.7.1 外观:白色粉末2.7.2 含固量(%):≥982.7.3 密度(g/cm³):0.5-0.7 2.7.4 膨胀率(%):≥22.8 气泡剂2.8.1 外观:无色或浅黄色液体2.8.2 含固量(%):≥352.8.3 密度(g/cm³):1.0-1.22.8.4 气泡持久时间(min):≥302.9 颜料2.9.1 外观:颜色均匀,色泽稳定2.9.2 含固量(%):≥982.9.3 密度(g/cm³):0.5-0.73. 产品检验方法3.1 减水剂3.1.1 减水率:按GB8076-2008《混凝土减水剂》中的方法进行。
磷石膏水泥缓凝剂标准
磷石膏水泥缓凝剂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它可以使水泥在混凝土中
缓慢凝固,从而延长混凝土的施工时间,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标准是指该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守的
一系列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成分标准: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其中主要成分为磷酸盐和硫酸盐。
2.物理性能标准: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物理性能包括颗粒大小、比表面积、水分含量、流动性等指标,这些指标对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有
着重要的影响。
3.生产工艺标准: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生产工艺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包括原料的选用、生产过程的控制、产品的包装和储存等方面。
4.质量控制标准: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5.安全性标准: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生产和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总之,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标准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生产企业和使用者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混凝土添加剂用量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添加剂是混凝土中的一种重要材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混凝土添加剂的用量标准是保证混凝土品质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从混凝土添加剂的种类、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因素、混凝土添加剂用量的计算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混凝土添加剂用量的标准。
二、混凝土添加剂的种类混凝土添加剂分为化学添加剂和物理添加剂两大类。
其中,化学添加剂包括缓凝剂、凝结剂、水泥替代剂和膨胀剂等。
物理添加剂则包括矿物掺合料、微细材料和细集料等。
1.1 缓凝剂缓凝剂是一种能够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的添加剂。
根据不同的化学成分,缓凝剂分为有机缓凝剂和无机缓凝剂两种。
有机缓凝剂的主要成分为磷酸盐或脲等有机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水泥中的钙离子结合,降低水泥颗粒的表面电荷,使水泥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减小,从而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无机缓凝剂则主要是硫酸铝钾,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水泥中的硅酸钙和铝酸钙结合,形成难溶性的钙铝复合物,从而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1.2 凝结剂凝结剂是一种能够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添加剂。
常见的凝结剂有硅酸盐凝胶、铁氧化物等。
硅酸盐凝胶是一种硅酸盐水溶液,在混凝土中会形成一种凝胶状的物质,能够填充混凝土内部的微小孔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铁氧化物则能够与水泥中的氢氧化钙反应,形成硬质化合物,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1.3 水泥替代剂水泥替代剂是一种能够替代部分水泥的添加剂。
常见的水泥替代剂有粉煤灰、矿渣等。
这些替代剂可以替代部分水泥,降低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成本。
同时,水泥替代剂还能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抗裂性能和耐久性。
1.4 膨胀剂膨胀剂是一种能够使混凝土体积膨胀的添加剂。
常见的膨胀剂有铝粉、硅粉等。
膨胀剂可以使混凝土体积膨胀,从而填充混凝土中的微小孔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1.5 矿物掺合料矿物掺合料是一种能够替代部分水泥的物理添加剂。
常见的矿物掺合料有粉煤灰、矿渣等。
缓凝剂的标准
缓凝剂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化学成分:缓凝剂应该选择无毒、无害、对水质没有污染的化学成分,例如聚合物、有机酸盐、无机盐等。
2. 缓凝效果:缓凝剂必须具有良好的缓凝效果,即能够有效地抑制水泥颗粒在混凝土中的聚集和沉积,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 稳定性:缓凝剂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稳定存在,避免发生分解、溶解或结晶等现象。
4. 可操作性:缓凝剂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包括使用方便、加入量易于控制、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小等。
5. 经济性:缓凝剂应具有较低的成本,能够在提高混凝土性能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缓凝剂缓凝剂是指高温(25~35℃)生产时能够明显延缓菱镁水泥初凝时间,降低菱镁水泥反应峰值温度的外加剂。
高温生产时,菱镁水泥固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放热峰值温度可达140℃。
如此剧烈的放热过程会使制品产生热膨胀,导致制品产生变形,甚至会出现微裂纹或裂缝。
菱镁水泥初凝时间过短,来不及操作菱镁料浆就失去可操作性,同时生成9·1·5相,减少了5·1·8相的比例,大量MgCl2以游离形式存在于菱镁制品内部,增加制品吸潮返卤的可能性。
(1)缓凝剂种类缓凝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分散菱镁水泥反应过程中的水化热,其理论有吸附理论、络合理论和沉淀理论。
常见的缓凝剂可分为有机酸及其相应盐类、无机酸及其相应盐类。
有机缓凝剂主要有柠檬酸、酒石酸、葡萄糖酸等,它们相对应的盐,如柠檬酸钠、酒石酸钠、葡萄糖酸钠、木质素磺酸钠等都具有很好的缓凝效果,无机缓凝剂包括磷酸、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硼酸、硼酸钠等也有一定的缓凝效果。
(2)缓凝剂对初凝时间的影响菱镁水泥初凝时间测定方法结合GB1346-201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和WB/T1023-2005《菱镁胶凝材料改性剂》相关要求进行测试。
此处介绍的实验方法与WB/T1023-2005《菱镁胶凝材料改性剂》相关规定稍有区别:①标准上规定试件原材料中含有标准砂,菱镁制品在实际生产中大多不掺加粗骨料,少数使用细砂,使用标准砂为原料测试改性剂的适用性没有实际意义。
②笔者将实验室试件养护温度由(20±2)℃提高到为(30±2)℃,试验时菱镁水泥量较少,缓凝剂缓凝优势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笔者设计菱镁水泥初凝时间测定方法介绍如下:仪器:标准维卡仪(含圆模)、行星式胶砂搅拌机、标准养护箱检测方法:菱镁水泥净浆原材料用量如下:轻烧粉450g卤水(450×N)g;改性剂 按推荐的掺量范围的取下限N 为菱镁水泥砂浆流动度为120mm~135mm 时,所有卤水与轻烧粉的比值;菱镁水泥砂浆流动度的原料配比为:轻烧粉 280g 标准砂 840g卤 水 约180g ,以菱镁水泥砂浆流动度为120mm~135mm时所用卤水的实际加入量为准。
中低温缓凝剂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在原有缓凝剂不能满足现有体系施工的要求下,引入新的中低温缓凝剂,通过实验调整,现场试验,总结体系调配及相应的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标签:中低温缓凝剂;水泥浆;固井1.目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陇东区块的不断开发,油井水平井长水平段、超长水平段井数量逐年增多,固井难度增大,需要足够长的水泥浆稠化时间,以确保施工安全。
为延长水泥浆稠化时间,需要性能优良的缓凝剂予以调节。
目前拥有的中温缓凝剂使用温度范围较小(55-85℃),虽基本能够满足陇东区域常规井的固井需求;但随着致密油气藏开发,油井水平技术日驱完善,采用一次全返封固固井,油水平井的水平段不断加长,无有效的缓凝剂,会给施工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固井缓凝剂要求在低温端(45-55℃)能够很好的控制水泥浆稠化和胶结时间(因水平段灰量较大,施工时间较长),确保施工安全。
由于目前分布在陇东油区,井温多数分布在45℃至65℃范围内,由于稠化与强度变化产生较大矛盾,直接影响固井质量,为此引入新的中低温缓凝剂是技术关键。
2.新引用的中低温型缓凝剂性能评价在水泥浆体系调整、评价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求引用缓凝剂具有良好的稠化时间可调性,还要求其配伍性优良,主要要求如下:①对体系早期强度的发展影响较低;②不影响体系稳定性;③不破坏体系的流动性;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评价性实验研究,并进行较为完整的性能评价。
2.1基础性能指标2.1.1对水泥浆稠化时间的影响中低温缓凝剂是一种灰白色固体粉末,无毒、无腐蚀性。
加量一般为0.01-0.2%(BWOC),该产品缓凝剂在不同加量,不同温度梯度下稠化时间可控可调,具有良好的缓凝性能。
2.1.2对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在常用温度50℃条件下,首先考察该缓凝剂对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每隔15min观察其稠度值变化,发现加入了该温带缓凝剂之后,水泥浆的流变性比不加該温带缓凝剂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原因是由于该缓凝剂通过吸附和螯合作用,在水化物的表面形成了一层隔离膜,阻碍了颗粒之间团聚,并减小了水泥颗粒直接的摩擦力,使水泥浆的流变性改善。
混凝土液压缓凝剂加入量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液压缓凝剂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土添加剂,它能够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从而使混凝土具有较长的可塑性和流动性。
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是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加入量标准,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效果。
本文将就混凝土液压缓凝剂加入量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基本特性混凝土液压缓凝剂是一种水溶性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铝酸盐、铁酸盐等。
它能够与混凝土中的水分子反应,形成一种胶状物,从而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加入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可塑性和流动性,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和温度升高,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三、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标准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质、施工条件和使用要求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应按照下面的标准进行。
1. 液压缓凝剂的种类根据液压缓凝剂的种类不同,其加入量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硅酸盐类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为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2%~5%,铝酸盐类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为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1%~3%。
2. 水泥品种和用量不同品种的水泥对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也有影响。
一般来说,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加入量为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2%~4%,高炉矿渣水泥的加入量为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3%~5%。
3.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配合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配合比也对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越高,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也应相应增加。
对于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不同配合比时,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也应相应调整。
4. 混凝土的施工条件混凝土的施工条件也是液压缓凝剂加入量的考虑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当混凝土施工温度较高或混凝土需要较长的输送距离时,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应相应增加。
5. 混凝土的使用要求混凝土的使用要求也应是液压缓凝剂加入量的考虑因素之一。
例如,对于需要较长使用寿命的混凝土,液压缓凝剂的加入量应相应增加,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油井水泥外加剂评价方法第一部分缓凝剂SY/T 5504《油井水泥外加剂评价方法》分为八个部分:——第1部分:缓凝剂;——第2部分:降失水剂;——第3部分:减阻剂;——第4部分:促凝剂;——第5部分:防气窜剂;——第6部分:减轻剂;——第7部分:加重剂;——第8部分:充填剂。
本部分为SY/T 5504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SY/T 5504—1996《油井水泥缓凝剂评价方法》。
本部分与SY/T 5504—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评价方式,由在单剂配制浆中评价改为在配套水泥浆体系中评价(1996年版的4.1.1、4.2.1;本版的4.2.1,5.4.1和5.4.2);——修改了试验温度,由原单一温度点试验改为:评价时在其系列温度点条件下进行,质检时在代表性温度点条件下进行(1996年版的4.1.2.1和4.2.2.1;本版的3.6,3.7与5.4.3.1);——修改了”稠化时间可调性”试验内容与判定方法(1996年版的 4.1.2.1、4.2.2.1;本版5.4.3.2);——删除了产品等级的评定内容与判定规则(1996年版3.4和5.2);——删除了“168 h抗压强度与48 h强度之比”检验项目(1996年版3.4、4.1.3和4.2.3);——增加了”稠化线形”检查项目(本版4.2.1和5.4.3.2);——增加了不同循环温度条件下稠化和抗压强度的试验推荐条件(本版5.4.3.2中的表3); ——增加了试验仪器及材料要求(本版的5.1);——增加了质量稳定性试验方法及指标要求(本版4.2.2和5.5);——增加了可选项目”温度敏感性”和加量敏感系数”的评价内容(本版的 4.2.1,5.4.3.6和5.4.3.7)——增加了材料外观、密度、水溶性、细度、凝固点及水分等理化性能试验方法及要求(本版4.1,5.3和附录A);——增加了组批及采样方法(本版5.2)。
本部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共有以下主要内容: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要求5.试验方法6.评价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 油井水泥缓凝剂理化性能评价报告格式附录B(规范性附录) 油井水泥缓凝剂应用性能评价报告格式附录C(资料性附录) 油井水泥缓凝剂质量检验报告格式SY/T 5504的本部分规定了油气井注水泥作业用油井水泥缓凝剂的性能要求、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报告。
本部分适用于油气井注水泥作业用油井水泥缓凝剂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 5504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510 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GB/T4472 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测定通则GB/T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6679-2003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6680-2003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 10238—1998 油井水泥GB/T 19139—2003 油井水泥试验方法SY/T 5381 钻井液密度计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SY/T 5504的本部分。
3.140 Bc~100 Bc的时间 transition time from 40Bc to 100Bc指水泥浆稠化试验过程中,稠度从首次到达40Bc开始计时,直至升到100Bc所经过的时间。
3.2加量敏感系数 dosag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表示缓凝剂加量变化对水泥浆稠化时间的影响程度的指标,用稠化时间增加率除以缓凝剂用量增加率得到`。
3.3温度敏感性 temperature sensitivity温度变化对水泥浆稠化时间的影响程度,其指标用温度升高5℃稠化时间变化率的绝对值表示。
3.4上限温度 upper temperature limit缓凝剂的最高适用温度。
3.5下限温度 lower temperature limit缓凝剂的最低适用温度。
3.6系列温度点 serial temperatures对缓凝剂进行应用性能评价时所采用的系列试验温度。
3.7代表性温度点 typical temperature对缓凝剂进行质量检验时采用的试验温度。
质量稳定性 quality stability不同生产批次之间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程度。
3.9参比样 reference sample在质量稳定性试验时所用的缓凝剂基准材料。
已通过合格检验、保存完好且尚处于保质期内的缓凝剂样品均可用作参比样。
3.10适宜稠化时间范围 fitting range of thickening time满足常规注水泥作业要求的合适的水泥浆稠化时间区域。
3.11基准配方 basic recipe在进行游离液、抗压强度、温度敏感性及质量稳定性试验时所采用的水泥浆配方。
4 要求4.1 理化性能密度、外观、水溶性、水分、细度、PH值及凝固点的性能要求参见附录A。
4.2 应用性能4.2.1 加有缓凝剂的配套水泥浆(密度为 1.90 g/cm3±0.01 g/cm3 )在其适用温度范围内的性能应符合表1的要求。
4.2.2表2 缓凝剂质量稳定性要求5 试验方法5.1 仪器与材料5.1.1 仪器主要包括:a)电子天平:精度0.01g;b)恒温干燥箱:温度范围0℃~200℃;c)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d)称量瓶:25mm×65mm;e)密度瓶:25mL或者50mL;f)分析天平:称量范围0~200g,精度0.1mg;g)试验筛:0.315mm筛孔;h)水泥浆恒速搅拌器:应符合GB 10238—1998附录A的要求;i)常压稠化仪:应符合GB 10238—1998附录B的要求;j)抗压强度试验机及强度养护设备:应符合GB 10238—1998附录C的要求;k)增压稠化仪:应符合GB 10238—1998附录D的要求;l)密度计:钻井液密度计或液体加压密度计,前者应符合SY/T 5381的要求,后者应符合GB/T 19139—2003第6章的要求;m)250mL量筒:应符合GB 10238—1998附录B的要求;5.1.2 材料主要包括:a)油井水泥:符合GB 10238—1998要求的高抗硫酸盐型(HSR)G级水泥;b)硅粉:0.095mm~0.075mm(160目~200目)筛筛余小于4%,SiO2含量不低于98%;c)水:蒸馏水或生活饮用水;d)缓凝剂:待测样品(质量稳定性检验时需要准备参比样);e)与缓凝剂配伍的其他外加剂材料。
5.2 组批与采样5.2.1 组批5.2.1.1 生产商以一个生产批次进行组批。
5.2.1.2 油田用户以一次进货的产品量进行组批。
5.2.2 采样5.2.2.1 按批为单位进行采样,每批的采样数按GB 6678-2003中7.6确定。
5.2.2.2 固体缓凝剂采样按GB 6679-2003中4.3.1进行。
5.2.2.3 液体缓凝剂采样按GB 6680-2003中7.1的规定进行全液位采样。
5.2.2.4 固体缓凝剂采样总量不少于500g,液体缓凝剂采样总量不少于1000mL。
5.2.2.5 将按批采到的样品进行充分混匀后,等量分装于三个清洁、干燥的瓶中,密封并贴上标签。
标签上应注明供货商名称、产品名称、批号和采样日期。
三瓶样品中,一瓶用于评价,一瓶待评价合格后作参比样,一瓶留作仲裁用。
留作参比样和仲裁的样品保存期为一年。
5.3 理化性能试验方法5.3.1 外观测定目测。
5.3.2 密度测定按GB/T4472中密度瓶法进行。
5.3.3 水溶性测定对于湿混用固体缓凝剂,在23℃±1℃条件下配制成5%的溶液,磁力搅拌器中档转速下搅拌10min 后,静置10min观察溶液底部有无明显的沉淀或分层现象。
5.3.4 水分测定固体缓凝剂的水分测定方法按GB/T 8077—2000第4章进行。
5.3.5 细度测定干混用固体缓凝剂的细度测定方法按GB/T 8077—2000第6章进行。
5.3.6 PH值测定液体缓凝剂的PH值使用精密PH试纸测定。
5.3.7 凝固点测定液体缓凝剂凝固点测定按GB/T 510进行。
5.4 水泥浆性能试验方法5.4.1 水泥浆初始配方的来源主要包括:——用户检验:供货商提供的初始配方或与本油田材料配套形成的初始配方;——供货商检验: 供货商自行配套形成或根据用户要求组成的初始配方;——第三方检验:委托方提供的初始配方。
5.4.2 水泥浆制备5.4.2.1 按照初始配方制备1.90 g/cm3±0.01 g/cm3的水泥浆,制备方法按GB/T 19139—2003第5章进行。
5.4.2.2 水泥浆密度测定按GB/T 19139—2003第6章进行。
5.4.2.3 在110℃(BHST)以上温度试验时,应加入35%(BWOC)的硅粉。
5.4.3 水泥浆试验5.4.3.1 试验温度点的确定对缓凝剂的评价应在其系列温度点条件下进行;对缓凝剂产品的质量检验应在其代表性温度点条件下进行,按照以下要求确定这些试验温度点:a)系列温度点包括在该缓凝剂的适用温度范围内所涉及的60℃、80℃、100℃、120℃、150℃、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油田用户也可根据本油田的作业温度情况自行确定系列温度点;b)代表性温度点根据该产品的适用温度范围而定,若其适用范围偏向于100 ℃以下,则以80 ℃作为代表性温度点;若其适用温度范围偏向于100 ℃以上,则以120 ℃作为代表性温度点,油田用户也可根据本油田的作业温度情况自行确定该产品的代表性温度点。
c)对于未知确切适用温度范围的缓凝剂产品或用户自组配套体系的外来缓凝剂产品的评价,应在其适用的大致温度范围内确定系列温度点(其中上下限温度通过摸索试验确定)。
示例1:如一缓凝剂适用温度大约90℃~160℃,先进行100℃、120℃和150℃性能试验,然后按下列内容进行上下限温度摸索试验:下限温度摸索试验:如100℃性能满足要求,则再降低10℃进行90℃试验,如不满足要求则升高10℃在110℃试验,依此类推,直至确定下限温度;上限温度摸索试验:如150℃性能满足要求,则再升高10℃进行160℃试验,如不满足要求则降低10℃进行140℃试验,依此类推,直至确定上限温度。
5.4.3.2 稠化时间可调性试验在确定的试验温度点条件下,稠化时间可调性试验按照下列要求进行:a)按初始配方配制水泥浆,在表3推荐的试验条件下,按GB/T 19139—2003第9章进行稠化时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