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82.05 KB
- 文档页数:5
收稿:1997年3月,收修改稿:1997年5月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展周恒辉 慈云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100871)刘昌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100080)摘 要 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中正、负电极材料的制备、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正极材料包括嵌锂的层状Li x M O 2和尖晶石型Li x M 2O 4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M=Co 、Ni 、M n、V ),负极材料包括石墨、含氢碳、硬碳和金属氧化物。
侧重于阐述控制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可逆嵌锂容量和稳定性的嵌锂电极材料的结构性质。
给出118篇参考文献。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嵌锂材料 正极 负极Progress in Studies of the ElectrodeMaterials for Li -Ion BatteriesZhou Henghui Ci Yunxiang(College o f Chemistry &Mo lecula r Engineering ,Peking Univ 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Liu Changyan(Institute of Chemistr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 s the rela tionship betw een synthesis,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intercala tio n electrodes with lay ered Li x M O 2a nd spinel Li x M 2O 4structures (M =Co 、Ni 、M n 、V )as cathodes ,and g raphite ,disordered ca rbo n a nd m etal o xide as an-odes in Li-ion batteries.Em phasis is focused on the structural pro perties o f intercalatio n electrode m aterials w hich a re related to the recharg eable capacity and stability during cy-cling of Li io ns .118references are giv en .Key words Li -ion batteries ;intercalatio n materials o f Li ions ;catho des ;ano des 自1859年Gaston Plante 提出铅-酸电池概念以来,化学电源界一直在探索新的高比能量、循环寿命长的二次电池。
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相比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循环性能。
硬碳负极材料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能量密度:硬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通常比石墨负极材料高,可以达到 300mAh/g 以上,因此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2. 良好的循环性能:硬碳负极材料的循环寿命长,可以达到数千次甚至上万次,因此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3. 良好的安全性:硬碳负极材料的热稳定性好,不易发生热失控,因此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硬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高温热解、化学气相沉积、水热合成等。
其中,高温热解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通过在高温下将有机物热解,可以得到硬碳负极材料。
硬碳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
随着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要求不断提高,硬碳负极材料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负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等优点。
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硬碳负极材料将会在未来的锂离子电池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和其他传统能源越来越稀缺,迫切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
但是,这些新能源供应不稳定且持续不断,因此需要先转换成电能再输出,这促进了可充电电池的研究。
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存在使用寿命短、能量密度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应用。
当前,电池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可替代传统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的可充电电池,迫切需要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电极材料和电池隔膜以及无污染的电池。
与传统的二次化学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吸引人的特性已经在电子产品中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引言国际能源结构正从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低碳、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以二次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已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技术之一。
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和体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主体由正极、隔膜、负极、封装壳体四部分组成,就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言,提高负极的性能相对于改进正极、隔膜、封装壳体更为容易。
负极又包括了电流集流体(通常是铜箔)、导电剂(通常是乙炔黑)、粘结剂(通常是聚偏氟乙烯)和具有与锂离子可逆反应的活性材料。
电极的性能几乎取决于活性材料的性能。
1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机制可以描述为,材料结构中可以容纳一定的外来的锂离子,相变形成新的含锂的化合物,并且能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脱出外来的锂离子,恢复到先前的原始结构。
嵌入型负极材料,包括已经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非石墨化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TiO2以及钛酸锂等。
其中碳质材料的优点包括良好的工作电压平台,安全性好以及成本低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电压滞后、高不可逆容量的缺点。
钛酸盐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安全性、成本低、长循环寿命的优点,但能量密度低。
石墨作为层状碳材料,是首先被商业化和人们所熟知的LIB负极材料,也是最成功的嵌入型负极材料,锂离子嵌入后可生成层状LiC6,其放电平台在0.2V(vs.Li+/Li)以下,有优异的嵌/脱锂动力学性能,是比较完美的LIB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是一种经典的可充电电池,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在移动通信、电动车、储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锂离子电池技术在结构设计、电极材料、电解液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从多个角度探究其发展趋势和前景。
一、锂离子电池的结构设计电池的结构设计是决定其性能和循环寿命的关键。
一般来说,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主要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等组件。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结构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正极材料方面,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例如LiCoO2、LiMn2O4、LiFePO4等)是锂离子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其中LiFePO4正极材料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电化学性能,正在成为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
在负极材料方面,将碳材料的石墨化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减轻电池重量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
最近,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石墨化碳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改进,例如采用硬碳、微米纤维等材料来改善石墨化碳的性能。
电解质是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使用电解液来实现离子的传导。
新型电解液材料的出现,能够提高电池的韧性、抗干扰性、安全性和电化学性能。
现在,固态电解质被认为是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的最有前途的电解质方向之一。
二、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起到媒介传导作用的关键组成部分。
近年来,针对锂离子电池中的电极材料进行了很多研究。
正极材料方面,磷酸铁锂是新兴的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170mAh/g)、较高的放电平台电压3.45V(vs Li/Li+)以及优良的循环寿命。
二氧化钛正极材料则是另一种热门材料,其通过改变二氧化钛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来增加其电容量,进一步提高了电量的密度。
负极材料方面,石墨负极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近年来,人们通过增加石墨负极材料的粗度和孔隙度来提高电池的效率和循环寿命。
硬碳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①苏广州,李 巧,吴敏聪,布嘉豪(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珠海 519000)摘要:本文讨论了硬碳负极材料不同比例混合于人造石墨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在人造石墨中硬碳的比例增加,电池的首次放电效率和放电容量随之降低,电池的倍率充放电性能、低温充放电性能、常温循环和高温循环性能也随之变差。
对比100%人造石墨负极电池,当掺杂量达到10%-30%时,电池的性能有所提升;当掺杂量超过30%时,电池性能变差,其中当掺杂量为10%时性能最佳。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硬碳;石墨;容量;首次效率;电池性能中图分类号:TM91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23(2019)03-0137-05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rd Carbon Anode Materialin Lithium Ion BatterySU Guang-zhou,LI Qiao,WU Min-cong,BU Jia-hao(Yinlong Energy Co.,Ltd.,Zhuhai,Guangdong Province,519000)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with hard carbon anodematerials mixed with artificial graphite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that: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hard carbon in the artificial graphite,the first dis-charge efficiency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the battery decrease,and the multiple charge and dis-charge performance,low temperature charge and discharge performance,cycle performance of thebattery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also become worse.Compared with 100%arti-ficial graphite anode battery,when the doping amount reaches 10%-30%,the performance of thebattery is improved.When the doping amount exceeds 30%,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 be-comes worse,and the best performance is when the doping amount is 10%.Keywords:Lithium ion batteries;Hard carbon;Graphite;Capacity;First efficiency;Battery performance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化学储蓄电池,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较大的体积和重量能量密度、稳定的充放电电压平台、较长的使用时间、且耐低温、对环境友好[1],已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移动通讯、电动玩具、可视化穿戴产品等领域。
硬碳在负极锂离子电池中的作用
1. 储存锂离子
硬碳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储存锂离子。
在锂离子电池中,锂离子从阳极经过电解质移动
到负极,与硬碳材料发生反应并嵌入其中。
当电池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脱出并通
过电解质移动到阳极。
硬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储锂性能,能够有效地储存和释放锂离子,因
此在锂离子电池中被广泛应用。
2. 提高电池性能
硬碳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硬碳材料具有高的储锂容量,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另一方面,硬碳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长寿命,能
够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此外,硬碳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能够提高电
池的输出功率和循环性能。
3. 降低电池成本
硬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成本相对较低。
与采用其他材料相比,使用
硬碳材料可以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增加电池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硬碳材料还具有丰富
的资源和较低的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硬碳材料在负极锂离子电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储存锂离子、提高
电池性能、降低电池成本,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锂离子电池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
和需求的增长,硬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赵永胜(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天津 300130)摘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中石墨化碳、无定形碳和碳纳米材料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探讨了该类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材料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orlithium ion batteriesZhao Yongsheng(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Abstract: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three main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in recent years. Graphitized carbon,amorphous carbon,carbon nano-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in these materials and the feasibl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is prospected.Keywords:Lithium ion batteries;anode materials;carbon materials 自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开发成功以碳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LixC6/LiX In PC-EC(1:1)/Li1-x CoO2)以来(LiX为锂盐),锂离子电池已迅速向产业化发展,并在移动电话、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器上大量应用[1]。
硬碳脱嵌锂电位一、什么是硬碳脱嵌锂电位?硬碳脱嵌锂电位是指利用硬碳材料作为负极材料,通过控制电压和电流来实现锂离子在负极和正极之间的往返运动,从而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
二、硬碳脱嵌锂电位的优点1.高能量密度相比于传统的镍氢电池和铅酸电池,硬碳脱嵌锂电位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以存储更多的电能。
2.长寿命硬碳脱嵌锂电位具有较长的寿命,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以使用数年甚至十年以上。
3.环保与传统的铅酸电池相比,硬碳脱嵌锂电位不含有任何有毒物质,对环境友好。
4.快速充放电硬碳脱嵌锂电位具有快速充放电特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充放电过程。
三、硬碳脱嵌锂电位的应用领域1.汽车行业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硬碳脱嵌锂电位在汽车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许多汽车厂商都开始采用硬碳脱嵌锂电位作为动力电池。
2.家用电器硬碳脱嵌锂电位可以用于家用电器,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与传统的镍氢电池相比,硬碳脱嵌锂电位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寿命。
3.航空航天由于硬碳脱嵌锂电位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电特性,因此在航空航天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许多卫星和航天器都采用硬碳脱嵌锂电位作为动力来源。
四、硬碳脱嵌锂电位的研究进展1.材料设计当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硬碳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方法,以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2.界面调控界面调控是实现高性能硬碳脱嵌锂电位的关键。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界面调控策略,以提高硬碳脱嵌锂电位的性能。
3.电解液设计电解液是硬碳脱嵌锂电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电解液,以提高硬碳脱嵌锂电位的性能。
五、总结硬碳脱嵌锂电位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动力源。
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环保等优点,在汽车行业、家用电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硬碳脱嵌锂电位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提升。
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马嘉玲;宋焕巧;何志宏;罗明生
【期刊名称】《电池》
【年(卷),期】2024(54)1
【摘要】锂离子电容器是弥补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缺陷的选择之一。
锂离子电容器由电容型正极和电池型负极组成,但电池型负极材料较差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导致与电容型正极材料性能不匹配,阻碍了其应用。
对负极材料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介绍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讨论锂离子电容器对负极材料的要求及转化型、合金型和插层型等3种负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对未来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进行展望。
【总页数】4页(P107-110)
【作者】马嘉玲;宋焕巧;何志宏;罗明生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燃料清洁化及高效催化减排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533
【相关文献】
1.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的研究进展
2.炭基锂离子电容器负极预嵌锂技术研究进展
3.锂离子电容器硬碳负极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4.Co-
MOFs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5.过渡金属硫化物/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回复1. 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的定义和原理生物质是指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中获得的可再生和可降解的资源。
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是一种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负极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能量存储装置的负极,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可控热解和活化处理等工艺,将生物质转化为高比能量和高容量的碳材料。
2. 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的发展现状目前,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人员利用多种生物质原料,如纤维素、木质素、葡萄糖等,经过一系列的制备和改性方法,成功地制备出了不同形貌和结构的硬碳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导电性能和良好的循环性能,有望在电池领域取代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
3. 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的优势和挑战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相比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以下优势:(1)可再生性: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的资源,制备的硬碳材料可持续利用,降低了环境压力。
(2)高比能量和高容量:生物质衍生的硬碳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能够储存更多的锂离子,提供更大的储能密度。
(3)较低成本: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生物质衍生的硬碳材料制备成本较低,有助于大规模应用。
然而,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仍然面临一些挑战:(1)工艺控制:生物质材料的制备工艺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时间和原料比例等参数,以确保所得到的硬碳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性能。
(2)导电性能:生物质材料本身的导电性能较差,需要通过添加导电剂或进行表面活化等方法来改善。
(3)循环稳定性:生物质衍生的硬碳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体积膨胀和结构破坏等问题,导致循环性能下降。
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解决这些挑战是进一步推动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应用的关键。
4. 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生物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有望在能源储存领域发展出更多的应用。
2020年第3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13期 ·115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高敬园(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PMC,福建宁德352000)[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被人们研究开发。
本文从碳负极材料和非碳负极材料两个方面对锂离子负极材料的研究发展进行了汇总,同时对其制备也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锂电池;负极材料;负极材料的制备[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03-0115-02,Study on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yGao Jingyuan(PMC,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Ningde 352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widely us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more and more anode materials have been researched and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anode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arbon anode materials and non carbon anode material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lithium-ion anode materials is also briefly reviewed.Key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carbon anode material;preparation of anode materials随着科技的发展,锂电池凭借高电压、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性能、低自放电等突出优势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清洁、高效的能源存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通讯、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其中,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负极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负极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明确了负极材料在电池性能中的作用。
综述了不同类型负极材料(如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合金材料等)的性能特点和应用优势,分析了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接着,重点介绍了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新型纳米技术等,并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总结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分类与特点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性能也在持续提升。
以下将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特点。
碳基负极材料:碳基负极材料是最早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软碳、硬碳等。
石墨负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层状结构以及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石墨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电池循环性能下降。
软碳和硬碳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更高的比容量,但其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
锡基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良好的嵌锂性能,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工08-1 3080313115 班继航摘要: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材料已商品化,但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所以寻找性能更为优良的非碳负极材料仍然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综述了在锂离子电池中已实际使用的碳素类负极材料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情况,并且介绍了正在探索中的锂离子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非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与其它二次电池相比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质量轻、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工具等领域,并有望成为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动力汽车的能源供给之一。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或非碳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的。
锂离子电池能否成功地制成,关键在于能否制备出可逆地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石墨类碳负极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但由于存在较低的质量比容量(理论值为372 mAh/g )和较差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尤其是体积比容量相当有限。
因此进一步提高其容量的空间很小,远不能满足未来高容量长寿命电子设备的需求。
近年来,金属及合金类材料是研究得较多的新型高效储锂负极材994 料体系,其中锡金属与锡合金具有高质量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mAh/g)和低成本的优势,特别是具有高体积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7200 mAh/cm3,是碳材料体积比容量的10倍,因此现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主流负极材料之一。
然而,传统的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研究方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锡基候选电极材料的多样性,因此从理论上去寻求锡基嵌锂材料,探索一种合金理论设计方法,并用于指导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模拟和预测锡基材料的各种电化学性能,对未来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选择一种好的负极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比能量高;相对锂电极的电极电位低;充放电反应可逆性好;与电解液和粘结剂的兼容性好;比表面积小(小于10m2/g),真密度高(大于2.0g/cm3);嵌锂过程中尺寸和机械稳定性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空气中稳定、无毒副作用。
硬碳负极的微孔和比表面硬碳负极是锂离子电池中的一种重要材料,其具有高比容量、高充放电效率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
然而,硬碳负极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低电导率、低倍率性能和易发生表面SEI膜形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对硬碳负极进行了多种改性方法的研究,其中微孔和比表面的调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硬碳负极的微孔结构硬碳负极的微孔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硬碳负极的微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微米级别的大孔,另一类是纳米级别的小孔。
大孔的存在可以增加硬碳负极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而小孔的存在则可以提高硬碳负极的电导率,从而改善其倍率性能。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成功地调控了硬碳负极的微孔结构。
例如,采用模板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形貌和尺寸的硬碳负极材料;采用气体吸附法可以准确地测量硬碳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等信息;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可以观察硬碳负极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特征。
二、硬碳负极的比表面硬碳负极的比表面是指单位质量硬碳负极材料所具有的表面积大小。
由于硬碳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其能够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同时,硬碳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也与其表面的化学性质有关,例如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等。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通过不同的方法成功地调控了硬碳负极的比表面。
例如,采用氧化还原法可以在硬碳负极材料表面引入含氧基团,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采用表面修饰法可以在硬碳负极材料表面引入其他功能性物质,从而改善其电化学性能;采用热解法可以在高温下将有机前驱体转化为硬碳负极材料,并同时调控其比表面积和微孔结构等参数。
三、微孔和比表面对硬碳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微孔和比表面对硬碳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比容量:微孔的存在可以增加硬碳负极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研究表明,当硬碳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时,其可逆容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NaODFB基醚类电解液与硬碳负极及磷酸钒钠正极的相容性研究NaODFB基醚类电解液与硬碳负极及磷酸钒钠正极的相容性研究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储能设备,在如今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电池材料的相容性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NaODFB基醚类电解液与硬碳负极及磷酸钒钠正极的相容性研究结果。
NaODFB基醚类电解液作为一种典型的有机电解液,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然而,醚类电解液的稳定性和相容性一直是困扰电池研究人员的问题。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硬碳负极和磷酸钒钠正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NaODFB基醚类电解液与这两种电极材料的相容性。
首先,我们对硬碳负极和磷酸钒钠正极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分析。
硬碳负极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锂离子电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磷酸钒钠正极以其高电压、高比容量和较好的安全性能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焦点转向醚类电解液与硬碳负极的相容性。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醚类电解液在硬碳负极表面的分布情况,我们发现醚类电解液能够与硬碳负极形成相对均匀的涂层。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循环伏安测试来研究电解液与负极的反应动力学。
结果表明,NaODFB基醚类电解液与硬碳负极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保证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率。
然后,我们将研究重点转向醚类电解液与磷酸钒钠正极的相容性。
通过SEM观察,我们发现醚类电解液与磷酸钒钠正极形成了均匀的涂层,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脱层和剥离现象。
通过循环伏安测试,我们发现电解液与正极的反应动力学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这表明NaODFB基醚类电解液与磷酸钒钠正极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最后,我们还对NaODFB基醚类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醚类电解液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且在短路测试中没有出现明显的热失控和爆炸现象。
这表明NaODFB基醚类电解液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能,适合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
硬碳负极材料产业化现状硬碳负极材料的概述硬碳负极材料的定义硬碳负极材料的特点现有硬碳负极材料的分类硬碳负极材料产业化的背景和意义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硬碳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作用硬碳负极材料产业化的意义硬碳负极材料产业化的技术挑战生产工艺的改进单体材料的性能提升电池制造工艺的优化硬碳负极材料产业化的现状国内硬碳负极材料产业化的发展企业数量和规模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市场份额和竞争形势国际硬碳负极材料产业化的发展主要生产国家和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市场份额和竞争形势硬碳负极材料产业化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市场需求的增长技术创新的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结论硬碳负极材料的概述硬碳负极材料的定义硬碳负极材料是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负极材料,其主要成分为碳,具有较高的容量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硬碳负极材料的特点硬碳负极材料具有以下特点: - 高容量:硬碳负极材料可以嵌入较多的锂离子,因此具有较高的电容量。
- 长循环寿命:硬碳负极材料具有较低的膨胀系数,可以有效减轻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对材料的破坏,从而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 耐高温性能:硬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热稳定性,在高温环境下电池性能衰减较慢。
现有硬碳负极材料的分类目前,硬碳负极材料主要可以分为天然石墨、人工石墨和未活化石墨等几个类别。
天然石墨是从矿石中提取的纯天然石墨,具有较高的结晶性和电导率;人工石墨是通过高温石墨化处理天然石墨而得到的材料,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和纯度;未活化石墨是一种较低纯度的石墨材料,具有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循环寿命。
硬碳负极材料产业化的背景和意义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高能量蓄电池,早期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动汽车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锂离子电池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硬碳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作用硬碳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包括嵌锂和释放锂离子,以及提供电子导体的功能。
第33卷第ll麓2005年11月
亿工豢黧耪辩
NEWCHEMICALMATERIALS
V01.33No,ll
·7.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矜颢蒲薇华何向嗳李建军娄长印万泰荣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材料化学实验室,北京102201)
熵薹硬碳葵青嵌锂容量大,遥徐诋,矮蓼寿命长等貔点,是镧蚤蕊安全蛙栏离子电池雯缀潜在的优良材粹。
介绍了硬碳材料的结构、特性及其用途,并综述了硬碳材料改性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硬碳,负极,锂离子电池,包覆,改性
Pr0嘎;ress主nhardearbonanodemateri撕sforL卜ionbat重erySunYingPuWeihuaHeXiangmingLi了ianjunJiangChangyinWanChunrong(MaterialsChemistryI丑b,INE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2201)
A换;毫穗畦}芰a趟。
8rbcmiSp姻戚si魏ga聃ode豫aterial赫flithium奶nbatteriesduet。
i{sh遮he&辨ci锣andbwcost.融thispapef,thepeffo瑚ancesandcharacteristicsofhardcarbonwereintroduc确,andrecentpfogressinits
searchwasrevie、删.
羹妇yW0rdshardcarb。
n,anDde琢aterial,Li-ionbattery,coating,m。
dification
键离子电池的性能优劣与能可逆嵌入、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息息相关。
这类材料要求具有;④在镁离子戆嵌入过程中塞盘憩交化小,反应嘉度可遂|⑦键离子在负极材料的豳态结构中有高的扩散率;③具有良好的电导率;④优良的热力学稳定性以及与电髌质良好的捆容性等。
目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璇材瓣穰共有特殊络梅的其它含碳仡合物‘1。
1990年,Sony公闭:2]以石油焦炭作为负极,使键离子电滤的骚究遘入实焉纯除羧,放两萼l发整赛范围的研究热潮。
目前.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具有实用价值溅应用前景的碳材料主要有3类:①加热软碳至24∞℃以上褥刘的蔗度石墨诧的碳楗料,可逆嵌铿容爨在300mAh/g左右}②低予800℃热解得到的含一定量氢的软碳和硬碳,可逆嵌锂容量600~900mAh唐;③lOoo℃左右处理的含单碳层及大量纳米徽孔的硬谈,可逆容鏊5∞~?∞徽Ah/g之间‘引。
现在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是人造石墨,但其372mAh/g的容量过低,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而且脆弱结构会导致很有限的稳定性,对电解液也高度敏感。
嚣蕊,人懿把注意力转移铡其毽碳材搴毒上,例如软碳、硬碳。
硬碳以其无规排序所具有的较高容量、低造价和优良循环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Sony公司n3于1991年开发了使用聚糠醇(壬)FA)热装解裁得的硬碳俸为负极拳孝辩静铿离子电洮。
但是其不可逆容量过大,放电电压过商导致放电充电曲线滞后。
l硬碳负极材料
硬碳是指难石爨化碳,是高分子聚合物的热解碳。
将具有特殊结构的交联楗滕在1000℃左右热解可得硬碳。
这类酸在2500℃以上的高溆也难以石墨化,常见的硬碳有树脂碳(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聚糠醇PF冬e等)、有机聚合物热解碳(如PFA、pVC、PVⅨ7秣pAN等)秘炭黑(乙炔煞)等。
研究发现,硬碳材料均具有很高的可逆比容鬣(一般为500~700mAh/g)。
其中,聚糠醇树脂碳PFA_C
作者篱介:羚颡(1§82一),贯,获学士学位,谯谈硬±研究生,癖扶俺自葫葺4薪究受,研究方商为锤离子雹漓簧援材辩。
何向明(1965一),弱,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树料。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孙颢, 蒲薇华, 何向明, 李建军, 姜长印, 万春荣, Sun Ying, Pu Weihua, He Xiangming, Li Jianjun, Jiang Changyin, Wan Chunro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材料化学实验室,北京,102201
刊名:
化工新型材料
英文刊名:NEW CHEMICAL MATERIALS
年,卷(期):2005,33(11)
1.Fey G T K;Chen C L Synthesis of non-stoichiometric lithium nickel cobalt oxides and their structural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外文期刊] 2001(5)
2.Hu J;Li H;Huang X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3.Wang Q;Li H;Chen L Q;Huang X J Lamellar structures of symmetric diblock copolymers: Comparisons between lattice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and self-consistent mean-field calculations[外文期刊] 2002(25)
4.徐炳焜;徐徽;王先有;肖立新锂离子电池 2002
5.Noel M;Suryanarayanan V Role of carbon host lattices in Li-ion intercalation/de-intercalation processes[外文期刊] 2002(2)
6.Azuma H;Imoto H;Yamada S;Sekai K Advanced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cells[外文期刊] 1999(0)
7.FranklinRE查看详情 1951
8.Buiel E;Dahn J R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
9.Be'guin F;Chevallier F;Vix C;Saadallah S Rouzaud J N Frackowiak 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rreversible lithium insertion mechanisms in disordered carbons[外文期刊] 2004(2/3)
10.Xing Weibing;Dahn J R查看详情 1997(04)
11.Nagaura T;Tozawa K查看详情 1990
12.周恒辉;慈云祥;刘昌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1998(01)
13.Isaev I;Salitra G;Soffer A;Cohen Y S Aurbach D Fischer J查看详情 2003
14.尹鸽平;周德瑞;程新群;夏保佳,史鹏飞掺硼酚醛树脂热解碳的制备及嵌锂性能研究[期刊论文]-高技术通讯2001(03)
15.Schonfelder H H;Kitoh K;Nemoto H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7
16.Wu Yuping;Fang Shibi;Jiang Yingyan Carbon anodes for 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based on polyacrylonitrile[外文期刊] 1998(2)
17.尹鸽平;周德瑞;夏保佳;史鹏飞掺磷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嵌锂行为[期刊论文]-电池 2000(04)
18.Brown A J;Burgess C C V;Everett D H;Nuttall S查看详情 1997
19.Thomson W T查看详情 187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gxxcl200511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