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所谓超临界流体,是指物体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的状态。这种流体兼有液体和气体的优点,密度大,粘稠度低,表面张力小,有极高的溶解能力,能深入到提取材料的基质中,发挥非常有效的萃取功能。而且这种溶解能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急剧增大。这些特性使得超临界流体成为一种好的萃取剂。而超临界流体萃取,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一强溶解能力特性,从动、植物中提取各种有效成份,再通过减压将其释放出来的过程。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物理分离和纯化方法,它是以CO2为萃取剂,在超临界状态下,加压后使其溶解度增大。将物质溶解出来,然后通过减压又将其释放出来。该过程中CO2循环使用。在压力为8--40MPa时的超临界CO2足以溶解任何非极性、中极性化合物,在加入改性剂后则可溶解极化物。

一、超临界萃取的技术原理

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是单一的,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所以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过程是由萃取和分离过程组合而成的。

超临界CO2是指处于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称为临界点)以上状态的一种可压缩的高密度流体,是通常所说的气、液、固三态以外的第四态,其分子间力很小,类似于气体,而密度却很大,接近于液体,因此具有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气液两重性质,同时具有液体较高的溶解性和气体较高的流动性,比普通液体溶剂传质速率高,并且扩散系数介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而且没有相际效应,因此有助于提高萃取效率,并可大幅度节能。

超临界CO2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在非临界状态的液体和气体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密度是溶解能力、粘度是流体阻力、扩散系数是传质速率高低的主要参数,因此超临界CO2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具有一系列的重要特点。超临界CO2的粘度是液体的百分之一,自扩散系数是液体的100倍,因而具有良好的传质特性,可大大缩短相平衡所需时间,是高效传质的理想介质;具有比液体快得多的溶解溶质的速率,有比气体大得多的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和携带能力;具有不同寻常的巨大压缩性,在临界点附件,压力和温度的微小变化会引起CO2的密度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可通过简单的变化体系的温度或压力来调节CO2的溶解能力,提高萃取的选择性;通过降低体系的压力来分离CO2和所溶解的产品,省去消除溶剂的工序。在传统的分离方法中,溶剂萃取是利用溶剂和各溶质间的亲和性(表现在溶解度)的差异来实现分离的;蒸馏是利用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蒸汽压)的不同来实现分离的。而超临界CO2萃取则是通过调节CO2的压力和温度来控制溶解度和蒸汽压这2个参数进行分离的,故超临界CO2萃取综合了溶剂萃取和蒸馏的2种功能和特点,进而决定了超临界CO2萃取具有传统普通流体萃取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通过调节压力和温度而方便地改变溶剂的性质,控制其选择性;适当地选择提取条件和溶剂,能在接近常温下操作,对热敏性物质可适用;因粘度小、扩散系数大,提取速度较快;溶质和溶剂的分离彻底而且容易。从它的特性和完整性来看,相当于一个新的单元操作,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二、超临界萃取的特点

1、超临界萃取可以在接近室温(35~40℃)及CO2气体笼罩下进行提取,有效地防止了热敏性物质的氧化和逸散。因此,在萃取物中保持着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而且能把高沸点、低挥发性、易热解的物质在远低于其沸点温度下萃取出来;

2、使用SFE是最干净的提取方法,由于全过程不用有机溶剂,因此萃取物绝无残留的溶剂物质,从而防止了提取过程中对人体有害物的存在和对环境的污染,保证了100%的纯天然性;

3、萃取和分离合二为一,当饱和的溶解物的CO2流体进入分离器时,由于压力的下降或温度的变化,使得CO2与萃取物迅速成为两相(气液分离)而立即分开,不仅萃取的效率高而且能耗较少,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费用成本;

4、CO2是一种不活泼的气体,萃取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且属于不燃性气体,无味、无臭、无毒、安全性非常好;

5、CO2气体价格便宜,纯度高,容易制取,且在生产中可以重复循环使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6、压力和温度都可以成为调节萃取过程的参数,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达到萃取的目的,压力固定通过改变温度也同样可以将物质分离开来;反之,将温度固定,通过降低压力使萃取物分离,因此工艺简单容易掌握,而且萃取的速度快。

4、在化学工业中,混合物的分离。许多碳氢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CO2,只能采用非均相聚合(如分散聚合、沉淀聚合、乳化聚合等);而无定型的碳氟高聚物和硅酮高聚物能溶解于CO2,则可采用均相聚合。在液体或超临界CO2体系中进行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其优点在于:不使用有机溶剂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省去了脱溶及回收溶剂的工艺;可改进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及加工性能;可按分子量的大小对产品进行分离;可回收未进行反应的单体并可去除次反应物及过反应物杂质;

可通过超临界多元流体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染色、加香及改性。

5、在生物技术开发中,(1)固定化酶的催化反应:超临界CO2是一种非极性反应溶剂,可代替脂溶性的有机溶剂,进行酶催化反应,脂溶性的反应物可溶于超临界CO2中,而酶则不溶解,并且有些酶的生物活性反而会有所提高,从而可提高反应速率,有利于产品的分离及精制。国内已在试验室研究开发了月桂酸丁酯、油酸香茅酯、油酸乙酯、油酸辛酯、油酸油酯、乙酸异戍酯等酯化反应技术。(2)淀粉及纤维素的水解:淀粉及纤维素是地球上太阳光合作用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可用于生产能源、化学品、食品和药品,传统的工艺是发酵及水解,存在着转化率低、三废难治理、纤维素的水解腐蚀性强等难以克服的缺点,采用超临界水进行非催化转化则可彻底克服这些缺点。

由于超临界流体特殊的溶解性能,它除了在萃取分离方面的应用外,还在其他领域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环境工程中

的应用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2.1活性炭再生

活性炭因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水质深度净化中有重要的应用。然而,活性炭再生技术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活

性炭吸附技术的使用成本提高,影响其推广应用。超临界C02流体对非极性和中性物质具有超强的溶解能力,但对活

性炭本身却不溶解。因此,利用超临界C02 流体再牛活性炭技术逐渐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并不断发展。

2.2固废处置

这些固废中往往含有各种有毒的重金属成分,它们在雨水的冲刷后会渗滤到土壤中污染地下水。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在超

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是提取的关键。用超临界CO x流体技术提取其中重金属的效果,发现超临界C02流体对zn,Pb,Mn,Cd,Cu,Ni,Cr等均有一定的提取效果,用甲醇修正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提取率,部分重金属提取率达~J98%。该方

法也可以用来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塑料、橡胶等高分子产品因其生产工艺成熟、成本低廉以及耐用性能好等优点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废旧高分子产品难于降解的特点使回收处理成为曰益关注的环境问题。Giray 对废旧轮胎

的资源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应用超临界技术对废旧橡胶进行提取生产石油产品,获得了成功。用超临界技术对固体

塑料的分解的研究在日本已经进行了多年,这项技术已经被证明在经济、技术上均具有可行性。它可在不用试剂和催化

剂条件下使废塑料快速分解为油品;加上它的存在又抑制了焦化反应的发生,使残渣减少,提高了油品的回收率?。在

日本,对几种高分子材料的超临界分解已经逐步工业化。

2.3核废料的处理:超临界技术在核废料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与常规的溶剂萃取过程相比它能极大地减少二

次废料的产生,并且萃取速率高,容易实现快速分离。如可以清理由核电厂、政府和国防实验室、反应堆、医院和工厂

产生的低含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物质。

2.4超临界水氧化(SCWO):超临界水氧化法是由Modell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能彻底破坏有机物结构的新型氧

化技术。在超临界水中,有机物和氧可以完全互溶,这样就使得反应物成为单一流动相。在温度较高的时候(400~600~C),

有机物和氧迅速发生反应,几分钟内有机物可以被完全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2 4 1含氮有机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工业废水中含氯有机物的存在非常普遍,研究它在废水和污泥中的氧化进度

对提高超临界氧化效率至关重要。

2 4.2含酚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酚属高毒物质,人体摄入一定量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

可引起头晕、贫血及神经系统障碍。水体中的酚含量达到5mg L时,鱼类将中毒死亡。酚作为一类典型的污染物,在环

境工程中受到相当的重视。当前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一般采溶剂萃取法预处理后,

再进行二级生化处理。随着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开发,部分技术人员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该项技术把酚类化合物一步氧化

去除。研制了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废水的装置,他用含酚废水做实验后发现,在650~C左右酚的去除率达到了99.9%。chen。等人研究发现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苯酚类化合物能够使废水中的COD值降低90%以上,且随着温度、压力和

停留时间的增大处理效率能够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发现温度和停留时间对处理效率的贡献要大于J土力;在对苯胺、硝

基苯、苯酚三种物质进行同步处理后,发现处理效率硝基苯<苯胺<苯酚。

2.4.3含硫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含硫废水主要来源于石化、制革、化T等行业,目前针对含硫废水的治理有多

种方法,但都有各种缺陷。如燃烧法处理产生的s0 气体会造成一二次污染。用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处理含硫废水。结

果表明增加反应空时、压力、氧硫比以及升高反应温度可显著提高硫的去除率,在恰当状况下将硫离子完全去除。

2 4.4污泥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当前的污水处理厂一般都会‘生大量的污泥,由此而引起的污泥处置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污泥大多足采用简单预处理后土地填埋,该方法被证实如果应用不善存在诸多

环境风险。美国德克萨斯州哈灵根首次大规模应用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处理污泥,日处理量达9.8吨干污泥。系统运行证明其COD的去除率达~E]99.9%以上,污泥中的有机成分全部转化为CO。、HzO以及其它无害物质,且运行成本较其它方法为低,在运行中产生的余热和c0,气体可以通过回收进一步降低处理成本。

3 小结

虽然超临界技术应用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优势。然而超临界技术自前还存在着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难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设备及工艺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较大;关键设备的防腐和盐沉积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在反应机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伴随着这些制约因素的解决,超临界技术在环境工程方面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超临界萃取技术主要有两类萃取过程:恒温降压过程和恒压升温过程。不同点在于前者是把SCF经减压后与溶质分离,后者是SCP经加热实现溶质与溶剂分离。溶剂都可以反复循环使用。常用作SCF的溶剂有CO2、H2O、C2 H 6、C3H6、NH3、甲苯等。其中CO 2是工业上最常用萃取剂,其特点是:a)临界温度低(31.06℃),萃取可以在室温附近的温和条件下进行,对易挥发组分或生理活性物质极少破坏,适合于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b)临界压力适中(7.14MPa),操作条件易于达到,在室温下液化压力为4Mpa—6MPa,便于储运。c)安全无毒,尤其适合制药、食品工业,且萃取分离一次完成,无溶剂残留。d)具有化学惰性不可燃,操作安全,价廉易得。

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

2.1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由于超临界状态流体溶解度特异增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因而理论上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作为一种通用高效的分离技术而应用。

2.2 萃取效率高,过程易于调节

超临界流体兼具有气体和液体特性,因而超临界流体既有液体的溶解能力,又有气体良好的流动和传递性能。并且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的少量变化有可能显著改变流体溶解能力,控制分离过程。

2.3 分离工艺流体简单

超临界萃取只由萃取器和分离器二部分组成,不需要溶剂回收设备,与传统分离工艺流程相比不但流程简化,而且节省耗能。

2.4 分离过程有可能在接近室温下完成(二氧化碳),特别适用于过敏性天然产物

2.5 必须在高压下操作,设备及工艺技术要求高,投资比较大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展望

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工业污染的普遍关心,以及世界各地对食品管理卫生法规有日趋严格的趋势,天然产物,“绿色食品”将取得不断发展。然而,传统的天然产物分离,精制加工工艺中的压榨;加热;水汽蒸馏和溶剂萃取等工艺手段往往会造成天然产物中某些热敏性或化学不稳定性成分在加工过程中被破坏,改变了天然食品的独特“风味”和营养。而且加工过程溶剂残留物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人们一直在寻找新的天然产物加工新工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将有可能满足人们这一要求。所以在过去20年中,国际上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领域上投人大量研究工作。并在食品和香料加工领域取得一批有价值的应用成果,引起广泛关注。但超临界流体萃取并没有像有些人所期望那样取代传统的分离方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展趋势渐缓,没有新的,有影响力的工业化成果出现,综观其原因,超临界流体萃取存在着以下弊端:

⑴分离过程在高压下进行,设备一次性投资大。

⑵萃取釜无法连续操作,造成装置的时空产生率比较低。

⑶过程消耗指标不容忽视。

因此,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其经济性能,只有那些能充分发挥该技术固有优点的过程才具有工业实用性的观点,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国超临界萃取技术历经引进和仿制设备,工艺技术等阶段,已逐步走向工业化。只有结合我国丰富天然产物资源开发出自己的分离新工艺,新技术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超临界产品如何走向市场,也是本技术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殷切希望在全国同行努力下,使我国超临界流体萃取产业能够形成特色,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1 Keil C51的使用(汇编语言)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Keil C51(汇编语言)和ZY15MCU12BD型综合单片机实验箱的操作和使用,能够输入和运行简单的程序。 二.实验设备: ZY15MCU12BD型综合单片机实验箱一台、具有一个RS232串行口并安装Keil C51的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及环境: 在计算机上已安装Keil C51软件。这个软件既可以与硬件(ZY15MCU12BD型综合单片机实验箱)连接,在硬件(单片机)上运行程序;也可以不与硬件连接,仅在计算机上以虚拟仿真的方法运行程序。如果程序有对硬件的驱动,就需要与硬件连接;如果没有硬件动作,仅有软件操作,就可以使用虚拟仿真。 四:实验内容: 1.掌握软件的开发过程: 1)建立一个工程项目选择芯片确定选项。 2)加入C 源文件或汇编源文件。 3)用项目管理器生成各种应用文件。 4)检查并修改源文件中的错误。 5)编译连接通过后进行软件模拟仿真。 6)编译连接通过后进行硬件仿真。 2.按以上步骤实现在P1.0输出一个频率为1Hz的方波。 3.在2的基础上,实现同时在P1.0和P1.1上各输出一个频率同为1Hz但电平状态相反的方波。 五:程序清单: ORG 0000H AGAIN:CPL P1.0 MOV R0,#10 ;延时0.5秒 LOOP1:MOV R1,#100 LOOP2:MOV R2,#250 DJNZ R2,$ DJNZ R1,LOOP2 DJNZ R0,LOOP1 SJMP AGAIN END 六:实验步骤: 1.建立一个工程项目选择芯片确定选项 如图1-1所示:①Project→②New Project→③输入工程名test→④保存工程文件(鼠标点击保存按钮)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苏家建曹柏荣汪志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苏家建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MCS-51指令系统 3-1 MCS-51指令系统有哪几种寻址方式?按功能分类有哪几种指令? 3-2 设A=0FH,R0=30H,片内RAM的(30H)=0AH, (31H)=0BH, (32H)=0CH,下列程序段运行后的结果? MOV A,@R0 ;A=0AH MOV @R0,32H ;(30H)=0CH MOV 32H,A ;(32H)=0AH MOV R0,#31H ;R0=31H MOV A,@R0;A=(31H)=0BH 3-3 (1)R0的内容传送到R1 MOV A,R0 MOV R1,A (2)内部RAM 20H单元的内容传送到A MOV A,20H (3)外部RAM 30H单元的内容传送到R0 MOV R1,#30H MOVX A,@R1 MOV R0,A (4) 外部RAM 30H单元的内容传送到内部RAM 20H单元 MOV R1,#30H MOVX A,@R1 MOV 20H,A (5) 外部RAM 1000H单元的内容传送到内部RAM 20H单元 MOV DPTR,#1000H MOVX A,@DPTR MOV 20H,A (6)程序存储器ROM 2000H单元的内容传送到R1 MOV DPTR,#2000H CLR A MOVC A,@A+DPTR MOV R1,A (7) RAM 2000H单元的内容传送到内部RAM 20H单元 MOV DPTR,#2000H MOVX A,@DPTR MOV 20H,A (8) RAM 2000H单元的内容传送到外部RAM 30H单元 MOV DPTR,#2000H MOVX A,@DPTR MOV R0,#30H MOVX @R0,A (9) RAM 2000H单元的内容传送到外部RAM 1000H单元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代码:PE123037 参考学分:3 参考学时:48 课程管理系部:计算机系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开发人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团队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数据库管理及开发人员的基础支撑课程。 2.课程定位 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学生基于当今主流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确立了本课程作为开发后台数据库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今各类信息系统、动态网站、移动应用的开发都需要使用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时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为软件开发、动态网站的创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前导课程:程序设计基础 后续课程:网页设计、JSP动态网页开发、.NET编程技术、高级编程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整个课程通过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驱动,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原理和工具的使用。 本课程的理论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实践环节安排在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讲授知识,指导项目设计,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1)项目贯穿教学

以学生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为载体开展教学,贯穿数据库的整个开发过程,包括:概念模型设计、关系模型设计、创建与维护数据库、创建与维护表、对表的查询、建立存储过程、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安全等。 (2)任务分解知识点 明确每堂课的任务、子任务,教学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相关知识,以达到“任务完成,知识掌握,本领学会”的教学目的。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讲解项目、分解任务、传授知识、演示示范;学生重复操作过程,学习知识技能;做拓展项目,如“选课管理”数据库、“图书管理”数据库、“活期存单”数据库等可供学生选做。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表1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选取难易度适中的案例、项目,加以分解、序化,兼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合作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工作。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0924]《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作业一 [单选题]MCS―51单片机一个机器周期由()个振荡周期构成;A:2 B:4 C:8 D:12 参考答案:D [多选题]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有()A:CPU B:存储器 C:输入设备 D:输出设备 参考答案:ABCD [单选题]MCS-51单片机是()位机。 A:4 B:8 C:16 D:32 参考答案:B [单选题]使用MCS51汇编语言指令时,标号以()开始。 A:标点符号 B:数字 C:英文字符 D:中文字符 参考答案:C

[多选题]CPU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A:运算器 B:控制器 C:程序存储器 D:数据存储器 参考答案:AB [判断题]MCS-51单片机复位后,RS1、RS0为0、0,此时使用0组工作寄存器。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MCS-51单片机复位后,部特殊功能寄存器均被清零。 参考答案:错误 [填空题] 1.十六进制数30H等于十进制数(); 2.十六进制数20H的压缩BCD码为(); 3.与十进制数40相等的十六进制数为( ); 4.十六进制数037H对应的压缩BCD码可表示为( ); 5.字符"A”的ASCII码为(); 6.字符"D”的ASCII码为(); 7.字符"1”的ASCII码为(); 8.字符"5”的ASCII码为(); 9.位09H所在的单元地址是()字节的()位; 10.编写程序时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有()、()、()三种; 11.MCS―51单片机有四个工作寄存器区,由PSW状态字中的()、()两位的状态来 决定; 12.定时器的工作方式()为16位为定时/计数方式; 13.串行通讯分为()和()两种基本方式; 14.串行通讯工作方式1和方式3的波特率有SMOD值和()控制。 参考答案: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 二、先修课程 电子技术类基础课程和微机应用类基础课程 三、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电子类相关专业的的一门专业课程。本大纲可作为(高中后大专、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层次学生的教学参考。 课程的任务: 它以MCS-51单片机为例,详细介绍片内结构、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微机在智能仪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技术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单片机内部硬件结构、工作原理及指令系统,掌握程序的设计基本方法,能够较熟练地设计常用的汇编语言源程序; (2)掌握单片机的接口技术,熟悉常用的外围接口芯片及典型电路。 (3)熟悉设计、调试单片机的应用系统的一般方法,具有初步的软、硬件设计能力。 (4)能够熟练地掌握一种单片机开发系统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 初步具备应用单片机进行设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微机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 熟悉微处理器、微型机和单片机的概念及组成。掌握计算中常用数制及数制间的转换,了解BCD码和ASCII码。熟悉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计算中常用数制及数制间的转换。 难点: 微处理器、微型机和单片机的概念及组成,微机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内容 1、微处理器、微机和单片机的概念; 2、微机的工作过程。 (四)本章小结 1、数制有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等。 2、计算机系统中常包含有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 3、微处理器是由运算器、控制器两部组成 4、单片机是由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时钟电路、存储器、运算器、控 制器几部分组成 (五)思考题 1、试用计算机汇编语言指令完成12*34+56÷7-8的计算步骤? 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 (一)教学目的 熟悉MCS- 51单片机内部结构、引脚功能以及单片机执行指令的时序;掌握单片机存储器结构和输入/输出端口结构特点。掌握堆栈的使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8051的存储器配置及特点; 2、21个特殊功能寄存器(SFR)的功能; 3、堆栈的概念; 4、复位电路。 难点: 1、MCS- 51单片机内部结构; 2、CPU时序。 (三)教学内容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后答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后答案 第一章 选择题 1、A。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通常分为三级模式的总体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二级映像,实现了数据的独立性。其中三级模式结构指的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二级映像指的是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对于外模式/模式映像,当模式改变时,相应的外模式/模式映像作相应的改变,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而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来编写的,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就没必要修改,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对于模式/内模式映像,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变了,模式/内模式映像会作相应的改变,以使模式保持不变,而模式不变,与模式没有直接联系的应用程序也不会改变,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逻辑独立性指的就是当模式改变时,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所以选项A正确。C选项的内模式改变,模式不变指的是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所以C选项不正确,B选项中前后两句与C选项相比顺序不符,所以B选项不正确。D选项中,应为“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不应为“外模式”,所以D选项不正确。 2、B。 DB指的是数据库(DataBase),DBMS指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S指的是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A指的是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Data指的是数据。

由书中概念易得DBS(数据库系统)包括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和控制DB(数据库),而DB载入、存储、重组与恢复Data(数据)。所以B选项正确。 3、C。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有:⑴、实现数据共享;⑵、减少数据冗余度;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⑷、数据的独立性;⑸、安全保密性;⑹、并发控制;⑺、故障恢复 由以上可得C选项错误,应改为数据冗余度“低”。 4、C。 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DBMS 是把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转化为对系统存储文件的操作,有效地实现数据库三级(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转化;MIS指的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由以上概念可知,位于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DBMS。所以C选项正确。 5、C。 书中图1.6明确指出模式/内模式映像把概念数据库与物理数据库联系起来,所以C选项正确。 6、C。 数据库有这样三层关系,第一层和第三层不能直接发生关系,所以D选项不正确,内模式与外模式没有直接关系,应改为“模式与应用程序不变”。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第三版)(1、2、3、4、7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 给出下列有符号数的原码、反码和补码(假设计算机字长为8位)。 +45 -89 -6 +112 答:【+45】原=00101101,【+45】反=00101101,【+45】补=00101101 【-89】原=11011001,【-89】反=10100110,【-89】补=10100111 【-6】原=10000110,【-6】反=11111001,【-6】补=11111010 【+112】原=01110000,【+112】反=01110000,【+112】补=01110000 2. 指明下列字符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形式。 AsENdfJFmdsv120 答:41H 73H 45H 4EH 64H 66H 4AH 46H 6DH 64H 73H 76H 31H 32H 30H 3.何谓微型计算机硬件?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并简述各部分的作用。 答:微型计算机硬件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系统总线等组成,中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是微型计算机运算和控制中心。存储器是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的记忆装置。输人设备是向计算机输人原始数据和程序的装置。输出设备是计算机向外界输出信息的装置。I/O接口电路是外部设备和微型机之间传送信息的部件。总线是连接多个设备或功能部件的一簇公共信号线,它是计算机各组成部件之间信息交换的通道。微型计算机的各大功能部件通过总线相连。 4.简述8086CPU的内部结构。 答:8086微处理器的内部分为两个部分:执行单元(EU)和总线接口单元(BIU)。执行部件由运算器(ALU)、通用寄存器、标志寄存器和EU控制系统等组成。EU从BIU的指令队列中获得指令,然后执行该指令,完成指今所规定的操作。总线接口部件BIU由段寄存器、指令指针寄存器、地址形成逻辑、总线控制逻辑和指令队列等组成。总线接口部件负责从内部存储器的指定区域中取出指令送到指令队列中去排队。 5.何谓总线?总线按功能可分为哪几种? 答:总线是连接多个设备或功能部件的一簇公共信号线,它是计算机各组成部件之间信息交换的通道。总线功能来划分又可分为地址总线(Address Bus)、数据总线(Date Bus)和控制总线(Control Bus)三类。 6.内部存储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7.简述8086中的存储器管理? 答:8086把1M空间分成若干块(称为“逻辑段”),各个逻辑段之间可在实际存储空间中完全分开,也可以部分重叠,甚至可以完全重叠。每个逻辑段容量不超过64K字节,这样就可用16位寄存器提供地址访问。一个存储单元的地址可由段基址和偏移地址组成,这个地址我们称为逻辑地址,一般表示为“段基址:偏移地址”。而1M存储空间中的20位地址称为物理地址。逻辑地址是程序中使用的地址,物理地址是访问存储器的实际地址。 物理地址=段基址×16 + 段内偏移地址 8.什么是接口电路?接口电路有何功能? 答:I/O接口电路是外部设备和微型机之间传送信息的部件。接口电路主要功能。(1) 数据的寄存和缓冲功能。(2) 信号转换功能。(3) 设备选择功能。(4) 外设的控制和监测功能。(5) 中断或DMA管理功能。(6) 可编程功能。 9.外部设备与CPU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常见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外部设备与微机之间的信息传送传送方式一般有无条件传送方式、查询传送方式、中断控制方式等。无条件传送方式是指CPU直接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送。查询传送方式又称为条件传送方式,是指CPU通过查询I/O设备的状态决定是否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中断是一种使CPU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而转去处理特殊事件的操作。即当外设的输入数据准备好,或输出设备可以接收数据时,便主动向CPU发出中断请求,CPU可中断正在执行的程序,转去执行为外设服务的操作,服务完毕,CPU再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 10.什么是单片机? 答:单片机是把微型计算机中的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接口、中断系统等电路集成到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形成的微型计算机。因而被称为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为单片机。 11.和一般微型计算机相比,单片机有何特点? 答:主要特点如下: 1) 在存储器结构上,单片机的存储器采用哈佛(Harvard)结构 2) 在芯片引脚上,大部分采用分时复用技术 3) 在内部资源访问上,采用特殊功能寄存器(SFR)的形式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版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D 4. C 5. D 6. B 7. A 8. B 9. D 10. B 11. C 12. D 13. D 14. D 15. B 16. C 17. D 18. A 19. D 20. A 21. D 22. D 23. C 24. A 25. C 二、填空题 1. 数据库系统阶段 2. 关系 3. 物理独立性 4. 操作系统 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6. 一对多 7. 独立性 8. 完整性控制 9. 逻辑独立性 10. 关系模型 11. 概念结构(逻辑) 12. 树有向图二维表嵌套和递归 13. 宿主语言(或主语言) 14. 数据字典 15.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16. 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 A、数据不保存。 B、系统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C、数据不共享。 D、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 A、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 B、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C、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D、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E、数据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特点: A、数据结构化。 B、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底。 C、数据独立性高。 D、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2、从程序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数据管理的规模日趋增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要求,数据库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数据共享和更高的数据独立性,进一步减少了数据的余度,并为用户提供了方便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习题答案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习题答案 习题与思考题1 1-2 单片微型计算机与一般微型计算机相比较有哪些区别?有哪些特点? 答:与通用微型计算机相比,单片机的硬件上,具有严格分工的存储器ROM和RAM和I/O端口引脚具有复用功能;软件上,采用面向控制的指令系统和硬件功能具有广泛的通用性,以及品种规格的系列化。单片机还具备体积小、价格低、性能强大、速度快、用途广、灵活性强、可靠性高等特点。 1-4 单片机的几个重要指标的定义。 答:单片机的重要指标包括位数、存储器、I/O口、速度、工作电压、功耗和温度。 习题与思考题2 2-2 MCS-51单片机的EA、ALE和PSEN端的功能是什么? 答:ALE——ALE为地址锁存允许信号,在访问外部存储器时,ALE用来锁存P0送出的低8位地址信号。 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的读选通信号。当访问外部ROM时,PSEN产生负脉冲作为外部ROM的 选通信号;在访问外部RAM或片内ROM时,不会产生有效的PSEN信号。PSEN可驱动8个LSTTL 门输入端。 EA——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控制信号。对8051和8751,它们的片内有4KB的程序存储器。当EA为 高电平时,CPU访问程序存储器有两种情况:一是访问的地址空间在0~4K范围内,CPU访问片内 程序存储器;二是访问的地址超出4K时,CPU将自动执行外部程序存储器的程序。对于8031,EA 必须接地,只能访问外部ROM。 2-3 程序计数器(PC)有多少位?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程序计数器有16位,它的功能和一般微型计算机的相同,用来存放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当按照PC 所指的地址从存储器中取出一条指令后,PC会自动加l,即指向下一条指令。 2-5 MCS-51单片机如何实现工作寄存器组R0~R7的选择? 答:每个工作寄存器组都可被选为CPU的当前工作寄存器,用户可以通过改变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中的RS1、RS0两位来任选一个寄存器组为当前工作寄存器。 RS1RS0寄存器组R0R1R2R3R4R5R6R7 000组00H01H02H03H04H05H06H07H 011组08H09H0AH0BH0CH0DH0EH0FH 102组10H11H12H13H14H15H16H17H 113组18H19H1AH1BH1CH1DH1EH1FH 2-6 单片机复位后,各特殊功能寄存器中的初始化状态是什么? 答: 特殊功能寄存器初始状态特殊功能寄存器初始状态ACC00H TMOD00H PC0000H TCON00H PSW00H TL000H SP07H TH000H DPTR0000H TL100H P0~P30FFH TH100H IP xx000000B B00H IE0x000000B SCON00H PCON0xxx0000B SBUF不定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数据概述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操作系统有关,操作系统的类型决定了能够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B.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必须经过操作系统实现才能实现 C.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不经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读取数据库文件 D.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隐藏了数据库文件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 2.下列关于用文件管理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用文件管理数据,难以提供应用程序对数据的独立性 B.当存储数据的文件名发生变化时,必须修改访问数据文件的应用程序 C.用文件存储数据的方式难以实现数据访问的安全控制 D.将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有利于用户对数据进行分类,因此也可以加快用户操作数据的效率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特征的是C A.提供了应用程序和数据的独立性 B.所有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此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 C.用户访问数据时,需要知道存储数据的文件的物理信息 D.能够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可靠性,即使在存储数据的硬盘出现故障时,也能防止数据丢失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D A.相互调用 B.数据库管理系统调用操作系统 C.操作系统调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D.并发运行 6.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独立性是指D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数据的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7.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有效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它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属于A A.系统软件B.工具软件 C.应用软件D.数据软件 8.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下列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组成部分的是B A.数据库B.操作系统 C.应用程序D.数据库管理系统 9.下列关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和文件服务器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客户/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端,文件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存储在客户端 B.客户/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处理后的结果数据,文件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包含客户所需数据的文件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习题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习题 第1章 1、什么叫单片机?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2、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 3、微型计算机由哪几部分构成? 4、微处理器与微控制器有何区别? 5、单片机与PC机有何区别? 6、微型计算机有哪些应用形式?各适于什么场合? 7、单片机的分类标准是什么?请列举单片机的型号并简述其特点。 8、简述单片机的开发过程。 9、常用的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方法有哪些? 第2章 1、简述8051单片机40个引脚及功能, 2、简述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并绘制内部结构示意图。 3、8051单片机的存储器的组织采用何种结构?存储器地址空间如何划分?各地址空间的地址范围和容量如何?在使用上有何特点? 4、8051单片机的P0-P3口在结构上有何不同?在使用上有何特点? 5、如果8051单片机晶振频率为12MHz,时钟周期、机器周期为多少? 6、8051单片机复位后的状态如何?复位方法有几种? 7、8051单片机的片内、片外存储器如何选择? 8、8051单片机的PSW寄存器各位标志的意义如何? 9、8051单片机的当前工作寄存器组如何选择? 10、805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低端(0000H-0002AH)的几个特殊单元的用途如何? 11、位地址7CH与字节地址7CH有何区别?位地址7CH具体在片内RAM中何位置? 第3章 1、8051系列单片机的指令系统有何特点? 2、8051单片机有哪几种寻址方式?各寻址方式所对应的寄存器或存储器空间如何? 3、访问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可以采用哪些寻址方式? 4、访问内部RAM单元可以采用哪些寻址方式? 5、访问外部RAM单元可以采用哪些寻址方式? 6、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可以采用哪些寻址方式? 7、为什么说布尔处理功能是8051单片机的重要特点?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2版)张毅刚》第2章习题及答案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2章 AT89S51单片机的片内硬件结构 思考题及习题2 1.在AT89S51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s 2.AT89S51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答:12 3.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的字节地址分别为和。答:28H,88H 4.片内字节地址为2AH单元最低位的位地址是;片内字节地址为88H单元的最低位的位地址为。答:50H,A8H 5.若A中的内容为63H,那么,P标志位的值为。答:0 6.AT89S51单片机复位后,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为,因上电时PSW= 。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组工作寄存器区。答:04H,00H,0。 7. 内部RAM中,可作为工作寄存器区的单元地址为 H~ H。答:00H,1FH 8. 通过堆栈操作实现子程序调用时,首先要把的内容入栈,以进行断点保护。调用子程序返回指令时,再进行出栈保护,把保护的断点送回到,先弹出的是原来中的内容。答:PC, PC,PCH 9.AT89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所决定的,因为AT89S51单片机的PC是16位的,因此其寻址的范围为 KB。答:64 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使用AT89S51单片机且引脚EA=1时,仍可外扩64KB的程序存储器。错 B.区分片外程序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的最可靠的方法是看其位于地址范围的低端还是高端。错 C.在AT89S51单片机中,为使准双向的I/O口工作在输入方式,必须事先预置为1。对 D.PC可以看成是程序存储器的地址指针。对 1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

思考与练习题1 1.1单项选择题 (1)单片机又称为单片微计算机,最初的英文缩写是( D ) A.MCP B.CPU C.DPJ D.SCM (2)Intel公司的MCS-51系列单片机是( C )的单片机。 A.1位 B.4位 C.8位 D.16位 (3)单片机的特点里没有包括在内的是( C ) A.集成度高 B.功耗低 C.密封性强 D.性价比高 (4)单片机的发展趋势中没有包括的是( B ) A.高性能 B.高价格 C.低功耗 D.高性价比 (5)十进制数56的二进制数是( A ) A.00111000B B.01011100B C.11000111B D.01010000B (6)十六进制数93的二进制数是( A ) A.10010011B B.00100011B C.11000011B D.01110011B (7)二进制数11000011的十六进制数是( B ) A. B3H B.C3H C.D3H D.E3H (8)二进制数11001011的十进制无符号数是( B ) A. 213 B.203 C.223 D.233 (9)二进制数11001011的十进制有符号数是( B ) A. 73 B.-75 C.-93 D.75 (10)十进制数29的8421BCD压缩码是( A ) A.00101001B B.10101001B C.11100001B D.10011100B (11)十进制数-36在8位微机中的反码和补码是( D ) A.00100100B、11011100B B.00100100B、11011011B C.10100100B、11011011B D.11011011B、11011100B (12)十进制数+27在8位微机中的反码和补码分别是( C ) A.00011011B、11100100B B.11100100B、11100101B C.00011011B、00011011B D.00011011B、11100101B (13)字符9的ASCII码是( D ) A.0011001B B.0101001B C.1001001B D.0111001B (14)ASCII码1111111B的对应字符是( C ) A. SPACE B.P C.DEL D.{ (15)或逻辑的表达式是( B ) A.A?B=F B. A+B=F C. A⊕B=F D.(A?B)=F (16)异或逻辑的表达式是( C ) A.A?B=F B. A+B=F C. A⊕B=F D.(A?B)=F (17)二进制数10101010B与00000000B的“与”、“或”和“异或”结果是( B ) A.10101010B、10101010B、00000000B B.00000000B、10101010B、10101010B C.00000000B、10101010B、00000000B D.10101010B、00000000B、10101010B (18)二进制数11101110B与01110111B的“与”、“或”和“异或”结果是( D ) A.01100110B、10011001B、11111111B B.11111111B、10011001B、01100110B C.01100110B、01110111B、10011001B D.01100110B、11111111B、10011001B (19)下列集成门电路中具有与门功能的是( D ) A.74LS32 B.74LS06 C.74LS10 D.74LS08

单片机原理和应用习题答案解析(第三版)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1-1:何谓单片机?与通用微机相比,两者在结构上有何异同? 答:将构成计算机的基本单元电路如微处理器(CPU)、存储器、I/O接口电路和相应实时控制器件等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其为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单片机与通用微机相比在结构上的异同: (1)两者都有CPU,但通用微机的CPU主要面向数据处理,其发展主要围绕数据处理功能、计算速度和精度的进一步提高。例如,现今微机的CPU都支持浮点运算,采用流水线作业,并行处理、多级高速缓冲(Cache)技术等。CPU的主频达到数百兆赫兹(MHz),字长普遍达到32位。单片机主要面向控制,控制中的数据类型及数据处理相对简单,所以单片机的数据处理功能比通用微机相对要弱一些,计算速度和精度也相对要低一些。例如,现在的单片机产品的CPU大多不支持浮点运算,CPU还采用串行工作方式,其振荡频率大多在百兆赫兹范围内;在一些简单应用系统中采用4位字长的CPU,在中、小规模应用场合广泛采用8位字长单片机,在一些复杂的中、大规模的应用系统中才采用16位字长单片机,32位单片机产品目前应用得还不多。 (2) 两者都有存储器,但通用微机中存储器组织结构主要针对增大存储容量和CPU对数据的存取速度。现今微机的内存容量达到了数百兆字节(MB),存储体系采用多体、并读技术和段、页等多种管理模式。单片机中存储器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存储器芯片直接挂接在单片机的总线上,CPU对存储器的读写按直接物理地址来寻址存储器单元,存储器的寻址空间一般都为64 KB。 (3) 两者都有I/O接口,但通用微机中I/O接口主要考虑标准外设(如CRT、标准键盘、鼠标、打印机、硬盘、光盘等)。用户通过标准总线连接外设,能达到即插即用。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外设都是非标准的,且千差万别,种类很多。单片机的I/O接口实际上是向用户提供的与外设连接的物理界面。用户对外设的连接要设计具体的接口电路,需有熟练的接口电路设计技术。 另外,单片机的微处理器(CPU)、存储器、I/O接口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而通用微机的微处理器(CPU)、存储器、I/O接口电路一般都是独立的芯片 1-4 IAP、ISP的含义是什么? ISP:In System Programable,即在系统编程。用户可以通过下载线以特定的硬件时序在线编程(到单片机内部集成的FLASH上),但用户程序自身不可以对内部存储器做修改。 IAP:In Application Programable,即在应用编程。用户可以通过下载线对单片机进行在线编程,用户程序也可以自己对内部存储器重新修改。 1-6 51单片机与通用微机相比,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是严格区分的,前者为ROM,后者为RAM; (2)采用面向控制的指令系统,位处理能力强; (3)I/O引脚通常是多功能的; (4)产品系列齐全,功能扩展性强; (5)功能是通用的,像一般微处理机那样可广泛地应用在各个方面。 1-7 51单片机有哪些主要系列产品? (1)Intel公司的MCS-51系列单片机:功能比较强、价格比较低、较早应用的单片机。此系列三种基本产品是:8031/8051/8751; (2)ATMEL公司的89系列单片机:内含Flash存储器,开发过程中可以容易地进行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后习题答案(张毅刚)习题参考答案1章

第1章单片机概述 1.除了单片机这一名称之外,单片机还可称为和。 答:微控制器,嵌入式控制器。 2.单片机与普通微型计算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将、、和3部分集成于一块芯片上。 答:CPU、存储器、I/O口。 3.8051与8751的区别是。 A.内部数据存储单元数目不同B.内部数据存储器的类型不同C.内部程序存储器的类型不同D.内部寄存器的数目不同 答:C。 4.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单片机应属于微计算机的。 A.辅助设计应用;B.测量、控制应用;C.数值计算应用;D.数据处理应用答:B。 5.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微处理机、CPU、单片机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答:微处理器、微处理机和CPU都是中央处理器的不同称谓;而微计算机、单片机都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单片机特指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用于测控目的的单片微计算机。 6.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型芯片分别为哪几种?它们的差别是什么? 答: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型芯片分别是8031、8051和8751。它们的差别是在片内程序存储器上。8031无片内程序存储器,8051片内有4KB的程序存储器ROM,而8751片内集成有4KB的程序存储器EPROM。 7.为什么不应当把51系列单片机称为MCS-51系列单片机? 答:因为MCS-51系列单片机中的“MCS”是Intel公司生产的单片机的系列符号,而51系列单片机是指世界各个厂家生产的所有与8051的内核结构、指令系统兼容的单片机。 8.AT89C51单片机相当于MCS-51系列单片机中的哪一种型号的产品? 答:相当于MCS-51系列中的87C51,只不过是AT89C51芯片内的4KB Flash存储器取代了87C51片内的4KB的EPROM。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定时器)

*****数学计算机科学系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实验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 姓名:学号:实验室:硬件实验室 同组同学: 实验时间:2013年3月20日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项目:定时器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定时器0实现1s定时,流水灯显示上的数据每秒加1。 二实验环境 PC机一台,实验仪器一套 三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 1.在pc机上,打开Keil C。 2.在Keil C中,新建一个工程文件,点击“Project->New Project…”菜单。 3.选择工程文件要存放的路径 ,输入工程文件名 M, 最后单击保存。 4.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 CPU 厂商及型号。 5.选择好 Atmel 公司的 89c51 后 , 单击确定。 6.在接着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是”。 7.新建一个 C51 文件 , 点击file菜单下的NEW,或单击左上角的 New File快捷键。 8.保存新建的文件,单击SAVE。 9.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保存文件名MAIN.C,再单击“保存”。 10.保存好后把此文件加入到工程中方法如下 : 用鼠标在 Source Group1 上单击右键 , 然后再单击 Add Files to Group ‘Source Group 1'。 11.选择要加入的文件 , 找到 MAIN.C 后 , 单击 Add, 然后单击Close。 12.在编辑框里输入代码如下: #include "reg51.h" //包含头文件 sbit LE1=P2^0; //位选573锁存器使能 sbit LE2=P2^1; //段选573锁存器使能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完整版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 设计 《图书馆管理系统》 数据库设计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班级:09级二班 姓名:谢泽勇、彭广川、彭圆圆、肖玲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面对成千上万的图书和众多的借阅者,妥善的管理图书 和借阅者的资料是及其重要的,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可大大减 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根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要求而做。 课程作业要求如下: 1、严格按照数据库设计步骤,完成该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结 构设计; 2、需求分析分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两部分。其中需求调查应首先明确调查对象 (即,图书馆)。然后按照课程讲授的需求调查内容、步骤与方法,对图书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通过需求分析得到“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并严格按照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的标准格式与图符进行描述。 3、在得到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基础上,通过概念模型设计方法,得到“图 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 4、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转换为SQL Server2000支持的关系模式, 并按标准关系模式格式描述。 5、通过SQL Server2000对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设计;组织数据入库,利用SQL 语言进行简单、连接、嵌套、组合、统计等查询操作,将SQL代码及其运行结果保存;利用SQL语言对数据进行更新、删除和修改操作。 一、功能分析 (1) 读者信息的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种类、性别、借书数量、 借书期限、备注。 (2) 书籍基本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类别、关 键词、备注。 (3) 借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借 书日期、借书期限、备注。 (4) 还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还 书日期、还书期限、备注。 (5) 有条件、多条件查询各种信息.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00 适应专业:电子类专业 制订人:段安红 2010年6月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适应专业:电子类专业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其在教学及产业界的技术推广仍然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热点,学习单片机并掌握其设计应用技术已经成为电子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也是现代工科学生的一个基本条件。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应用电子技术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或汇编语言等课程为基础。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训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为将来从事电子电器新产品设计开发,电子产品的检测和维护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将来在电子类专业领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学科的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本课程的“项目”包含了单片机就用技术的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为将来从事应用电子产品的设计、检测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析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按单片机项目实施的顺序逐步展开,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