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p24-28教育学的价值)(1)发展教育理论:通过发展、改造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2)解释教育问题:为解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视角,为科学解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3)改造教育实践为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
(4)提高教师素质:为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书匠”的形象,成为“教育家”服务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宏观)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观)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
(微观)教育学经的发展历了哪里个主要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著作是怎样的?(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期的时间范围欧洲: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我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末2、萌芽期教育学的特点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对教育事实的描述,研究问题还不完整,教育学还包含在哲学体系之中,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萌芽期中西方出现的有关教育的著作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无名氏《中庸》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乐正克:《学记》《雄辩术原理》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又名《论演说家的培养》。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4.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诚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简述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的关系摘要: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教育中最基本而同时又是最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本篇文章目的在于分别解释两个概念,并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阐释。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价值问题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它进行认识上的澄清,对于树立科学教育观,开展教育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价值从属于价值的大范畴下,所以在解释教育价值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何为价值。
一般而言,价值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含义,即指某客体具有某种效用性。
二是经济学中所使用的价值含义,指凝集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社会劳动,“表明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属性。
”三是哲学中使用的价值含义,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由于哲学的上位性,以及教育学对哲学的隶属关系,因此,教育学中的价值的含义宜取哲学中价值的一般含义,即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从关系的视角出发,谈价值不能仅从个体内在需要出发,也不能仅从客体属性中寻找,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科学价值观的一般内涵。
根据以上价值的含义我们可以来看什么是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即是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会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追求,进而形成不同的教育形态;不同教育形态,反映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价值追求。
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种社会现象,那么,教育便具有社会价值,即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把教育看作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那么,教育便具有个体价值,即适应并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种现实工作,那么,教育便具有现实价值,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体的生存、生活;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种未来事业,那么,教育便具有理想价值,即有利于社会、个体朝更高水平、更完善状态进步。
如果视教育为一种具有本体性的实践活动,那么,教育便具有本体价值,即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社会生活的主体;如果把教育看作工具性的活动,那么,教育便具有工具价值,即所有实现本体目的的一切形式和内容。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规律与教育价值[文件] 13886.doc [科目] 教育学 [标题] 教育规律与教育价值 [作者] 扈中平 [内容] 任何教育活动,不仅应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而且要追求某种教育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活动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规律讲得比较多,对教育价值却讲得比较少,致使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主体性。
此外,我们对教育规律与教育价值的关系也知之甚少。
一、教育是一种规律性的活动任何教育活动都必然要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都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
所谓教育规律,简单讲就是教育活动的客观必然性。
一般认为,教育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并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
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规律存在于教育与社会和教育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之中,是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客观依据。
教育的历史与现实表明,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是沿着两个方面逐步深入的,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思想家们对教育的这两个方面分别作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一系列教育规律,并建立了一系列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科。
1 / 9于光远在谈到教育的科学体系时,把教育明确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方面,一是作为认识现象的方面,并分别提出了教育社会现象学(学科群)和教育认识现象学(学科群)。
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有道理的。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的法则,是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
不顾教育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教育就成了一种无外在根据的无规范的活动,这种教育实际上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不顾教育与人的必然联系,教育就成了一种无内在根据的无针对性的活动。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3、信息教育的四大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
4、教育学的发展:《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过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康德《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5、当代教育的现状: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养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时间改革的关系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3、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章教育目的1、概念: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2、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3、教育目的的类型:价值型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4、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5、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民族性和世界性。
《教育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C )A.勒图尔诺B.沛西·能C.孟禄D.康德2.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C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3.杜威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D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 B )A. 柏拉图B.赫尔巴特C.卢梭D.洛克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错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和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的。
错误。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进行划分的。
教育的本质与意义如下:
1.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过程,是活着的生命成长过程,作为过程主体的受教育者值得关注和敬畏。
个别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教育核心价值的回归和学生个性的释放。
教育的意义应该是让我们无所畏惧地获得自由。
2.教育本质是指教育内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
和「教育现象」相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自自人类社会以来就有,其功能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这一基本特征存在于各种社会的教育活动中,使其有别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
3.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的一句话: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同时,我也探讨了内在自我现象学的描述,而在雅斯贝尔斯的论述中,他主张人性的独特性和自由。
儿童教育的本质意义,还在于儿童内在的灵魂是否得到唤醒。
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不作为的教育(没有看到教育的行为或发生,但它确实影响着儿童的心灵,帮助儿童发挥内在潜能)。
表面上无为的教育,实际上却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影响,我想这就是教育界中最好的方法。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P32教育的个体/本体/固有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2、P33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了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3、P59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4、P5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目的总原则下为培养教育对象规定的具体标准。
5、P61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6、P9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P11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8、P12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
9、P14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P155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1、P163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价值、作用和功能的概念界定与解析关于教育的“价值、作用和功能”三个概念的概念界定与相互关系问题,来自于05年还在北师大读研期间刘焱老师课上她向大家提出的一个问题,当时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但莫衷一是、最终没有结果,也因此给子自己脑子里留下了一大悬疑。
2010年的仲夏一个凌晨,早早醒来读教科出版社的《教育学基础》一书,再次遇到这个问题,突然头脑灵光,豁然顿悟了这个问题。
第一,“价值、作用和功能”的差异和区别一、《现代汉语辞典》对“价值、作用和功能”三个概念的解释的差异:价值:①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②用途或积极作用作用:①动词,对事物产生影响;②名词,对事物产生某种影响的活动③名词,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效用。
功能:名词,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
二、意义相近、相关的英文单词value和function释义看三个概念的差异:Value: ①how much sth is worth in money or other goods for which it can be exchanged.(商品)价值。
②the quanlity of being useful or important. 用途、积极用途Function: a special activity or purpose of a person or thing . 作用、功能、职能、机能。
由此可见,“value”与中文“价值”的意义接近,而“function”则与中文“作用”、“功能”相近。
三、从逻辑关系角度的差异:虽然在生活中这三个词语经常被人们混用,但作为人对一个事物属性不同侧面的认识,其区别还是有的。
价值:人对某种事物与其层级他相近事物进行功能和作用比较而形成的主观评价;作用:某种事物相对于另外一个或若干事物的关系;功能:某种事物区别于周围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殊性;第二,教育的“价值、作用和功能”的差异和区别一、定义的区别教育价值:人们对教育这一社会活动与社会中同层级的人类活动,比如“工业制造、农业种植、行政管理”等活动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比较,而最终形成对教育特殊性的主观评价。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2024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2024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包括以下部分: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的萌芽
2.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 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 哲学基础
2. 心理学基础
3. 社会学基础
4. 生理学基础
五、教育学的价值
1. 教育学的理论价值
2. 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六、课程与教学论
1. 课程实施
- 课程实施的取向
-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教师与课程
2.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的含义
- 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
- 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3. 课程改革
- 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七、德育论
八、教师与学生发展
九、教育管理
十、现代教育技术
十一、中国教育史
十二、外国教育史
十三、教育心理学
十四、教育研究方法
十五、综合考试
以上是2024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的参考内容,具体考试内容和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年份和专业有所调整,建议查阅相关官方网站或咨询相关机构获取最新信息。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代表人: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社会)起源说:具体观点如下1、人类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至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随机性)狭义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特点有三: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有专业的教育者;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实现。
更狭义的教育:德育(二)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要素(一)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一切中介的总和)(二)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三者的互相对立并互为中介运动和发展的。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一)古代教育其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实质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近代教育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
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无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动”或“加速”的作用。
“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当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表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表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增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一级学科一、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定义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是教育学一级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文教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旨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入探讨,致力于探究学科教学(语文)的规律性,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二、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内容1. 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是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范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 语文教学方法研究语文教学方法研究是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重要内容,旨在发掘多种适合不同教学场景的语文教学方法。
包括课堂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方法、写作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综合能力。
3. 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是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具体应用,通过对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分析和总结,探索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途径和方法。
4.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是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重要内容,旨在针对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文教学特点,制定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规律的语文课程标准,以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意义和价值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2.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科教学(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教育”定义的理解: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撞门的教育人员、机构以及与性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有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合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
特点:1.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论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是一门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重读张伯苓》沈卫星)。
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教育,教育学的目的也就是提高教育质量。下面就从几个方面
论述教育学的意义。
一
于社会。教育学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在古代没有独立
的成为一个学科,电脑已可初见睨端,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孔子得天下三千英
才而教育之„„因而教育许饿的意义是指向社会的。张伯苓说过:“自强之道端
在教育。”陶行知先生也有言:“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
社会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不能改造人的内心,就不能彻底的
改造社会。”从中教育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是在于国民的
质量,一个优秀的民族是永远不会灭亡的,美国之所以能称霸全球,决定因素还
是在于其得天下之英才,可以想象一下,把美国的精英全拉到中国来,那它肯定
很快就会跨下来,社会的进步也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黄埔军校、北大、南开
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之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学校,
那中国社会的进程会倒退多少?教育事业中,教师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应该
放在第二位,没有进步的老师,何来进的学生,没有进步的学生,何来进步的公
民。教育学是改造教师的学科,也就是改造社会的学科,教育学的价值就在于斯,
目前,我国教育存在两大问题:
一、对教育事业还是不够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我们是“穷国
办穷教育”。
在教育事业中又不重视师范类的教育。我国教育办学观念落后,现在很多的
师范院校纷纷把自己改造为综合性大学,认为这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象征,在法
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可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什么我们的领导都想把师范的帽
子摘掉呢?
二、学校对教育学的重视又不够。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艺
提高最有效的学科,却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认可,曾经看过一则报道,有次对
教师的考核中有这样一个题目:说出三种教育杂志的名称。但结果却有80%的人
答不出来。
二
于地方。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人杰地灵,而是充分显
示了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人才济济是一个地方发展水平的最关键代表,云南地
处边陲、地域闭塞,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十分大的差距。改变差距最有效
的方法就是从教育事业入手。虽然云南在西南联大时期,就创办了昆明高等师范
学校(即:云师大),现在云南也是师范院校济济一堂,但云南的教育水平还是
十分落后,师资水平还是十分低下,用教育家、杂文家吴非的话来说叫做:卑鄙
下流(吴非在云南给教师上课时,见云南教师之状态,当场就骂。参见吴非《不
跪着教书》)。这是云南的耻辱,但也是云南的现实,教育学作为提升教师素质
最有效的学科,该是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发光发热的时候了。
云南要发展,就必须靠人才。教育培养人才虽然效果来的不是那么快,但最
深刻的影响还是教育,一方面可以吸引全国之英才来云南,但好象不是怎么的现
实,云南吸引人才的实力是不够的,怎么也不可能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提并论,从
来都只有“孔雀东南飞”之说,“孔雀西南飞”可是闻所未闻。因此更多的人才
就得自己来培养,远水不解近渴,当然要字立更生,办好教育,就得重视教育学,
也该是我们重视的时候了。
三
于学校。一所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水
平是必须从高水平的师资水平入手,一个学校中,好的管理机制固然重要,但真
正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水平,观古今,有那一所名校,不是吸引、聘用名师名家
的呢?可见教师水平往往成了决定力量来左右学校之存亡,学校水平之高低。聘
用名师名家在云南还是有些不现实,那么自己来开展培训、再教育就成了最可靠
的途径了,重视教育学成了每一所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
于个人。从个人的角度来来了解教育学的重大意义,就得从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两方面来探究。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中国从事教师行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云南尤甚。譬
如我念的学校,有80%以上的人是被逼无奈,才上了师范院校。古人言:男怕如
错行。今天女也是如此,真不可以想象,这么多的人在未来是被逼上讲坛的,在
那里,大家没有热情、更没有激情,这不过是监狱(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现在大
家都只是好的人民币有热情,所以还在岗位上混日子)。
其实一个人是可以爱上教育的,拿我来说,一开始,也是无奈之下走上师范
院校的“绝路”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浏览教育杂志、上教育网站、看教育书
籍。渐渐和教育恋爱了。并走上了迷恋的“不归路”。
所以,我相信,在接受教育学过后,人民的观念会改变,能够在教育的岗位
上挥洒自己的热情,这对集体来说是好事,对自己也是一样,从教育学上爱上教
育,从而提升教育水平,在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恐怕天下最幸福的事也不过如
此。云南的特级教师名家,在我看来,要么是通过后门混来的,要么是拿命苦来
的,从未听说过乐(即:在工作中很快乐)来的。有了教育学的理念提升,就会
给教师带来生命质量的提高,体验做教师的幸福生活。
五
于学生,对于广大幸幸学子来说,有一些好的老师在自己的身边,那是多么
荣幸和关键,能够让自己的一生站在优秀教师的肩上成长,这也是自己一生的幸
运,孟母三迁的典故就足于说明这一点,择师利则强,择师不利则亡,这恐怕是
所有家长和学生的通识,学生的需求通过教师转换在教育学上。同时学生喜欢教
育学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的明事理、理解
老师,也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
学习教育学,任重道远,意义深长。
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
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
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
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
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