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篇一: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中西诗歌的差异一、情感表达差异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
而另一个人Tr. S. Obata则翻译成了“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相比较许渊冲的“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我们可以发现,Tr. S. Obata相较Fletcher 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对思乡的把握仍是不到位的。
这跟中文诗歌中的意境不无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月往往是悲情的,不完满的。
月的形象总是跟短暂与变幻联系在一起。
睹月思乡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宣泄。
除此之外,王建曾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中国是人情社会,西方是法治社会。
文化的差异,其实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了。
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还会发现许多有差异的地方: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激;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
这些事例数不胜数,而这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大部分都归结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形成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一,文化背景不同。
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这些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而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
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二、对整体和个体的看法不同。
中国人更看重团体利益,往往把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齐,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团体利益。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三、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出于农业社会。
人们比较安分保守。
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能够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
而西方的是商业经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
他们经常要外出走商,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不一样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构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我的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的10大不同
1、西方人喜欢白色,纯洁;东方人喜欢红色,喜庆。
2、西方人遇到麻烦找律师,按规则办事;东方人遇到问题找熟人,靠人情解决。
3、西方人是魔鬼,相互监督;东方人是天使,一个人说了算。
4、西方人遇到牙疼喜欢冰敷,怕发炎;东方人遇到牙疼热敷,加快血液流动。
5、西方人喜欢排队,打造秩序社会;东方人喜欢加塞,创建和谐社会。
6、西方人喜欢里子,注重实用主义;东方人喜欢面子,重视面子工程。
7、西方政府像物业,看业主的脸色行事;东方政府像家长,老子的家,不听话就滚。
8、西方人喜欢冷食;东方人喜欢吃热食。
9、西方人人情淡薄,办事靠钱;东方人热情好客,办事靠面。
10、西方人好孩子的标准是创新;东方人好孩子的标准是听话。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下面为你讲讲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指导教师:王颖倩二、课题组成员:仇笑烨树君慧方苇嘉杜鑫浦诗怡陆春蕾时越汤朝三、课题的提出: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的孩子在拼命学习,西方的很多孩子都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但最后在科技方面有重大突破的却是西方人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断地强调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西方是只讲个人主义的国家,但我们在中国却屡屡看见很多倒地需要帮助的人无人敢帮,而国外却有很多的慈善机构,为此我们小组决定对从中西方饮食文化、中西方节日、中西方礼仪文化、以及中西方教育方面入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在加强对西方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努力从自身做起,让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主要的研究手段我们运用了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在太仓图书馆进行了多次研究与调查五、主要研究成果(一)中西方饮食文化方面:“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
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二)中西方节日方面首先是对中西最隆重的节庆春节和圣诞节作一比较,两者都是合家团聚,充分体现亲情恩情的节日;它们都是人们怀念祖先,感谢大地养育之恩的重大传统节日,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欢庆的形式。
西方节日的庆祝更加有激情,更加注重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悦中国的春节:在春节之前,中国家庭都会做很多准备,清理房子,做专门的食物。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
越来越国际化。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
中国服饰的特点:①式样,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②外形,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③结构特征,外形特别强调横向感觉,并使衣着人体变得纤细,特别就是并使四肢存有拔长美感。
④图案,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方服饰的特点:①古波斯服饰,德武雷瓦、直筒裙装式②古希腊服饰,迷人、优雅③古罗马服饰,奢华富丽、庄重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笨拙⑤哥特式服饰,新奇、荒诞和大胆⑥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⑦巴洛克服饰,男装最艳丽最疯狂的时期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发推至繁盛至极的华服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①社会功能,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
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的封建官员还没有中国历代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王宫贵族的穿戴与一般平民是有鲜明区别的。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注重,已沦为促进服装改良技术创新的两大源动力。
③形态构成,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
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坚信在将来可以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做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存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这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并存、共生的基础。
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横越。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
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
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
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
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
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
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本文由收集整理,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
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
相对来说,西方的语言就较为严谨,例如这个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语言表达比较繁琐,要一层层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
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一、颜色的差异: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
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
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
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
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
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
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
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图案寓意深刻。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
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
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去探索其中的共通之处与融合之道。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中西方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价值。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喜欢煲汤炖菜,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简单的烹饪和生吃食材。
在礼仪习惯方面,中国人讲究尊重长辈和传统,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或排斥。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非黑即白的。
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对待友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在对待自然和环境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倡导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要重视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积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交流与对话,可以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团等方式,让中西方文化能够相互借鉴和吸收,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对话,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让我们携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文化交流环境。
【这篇文章旨在辅助理解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非文化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中国作为东方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传承着自古以来5000年的历史,在文化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与西方文化对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下面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对中西的文化差异进行简要的对比。
一,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Differences in V alue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他们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在西方文化中,与" 自我" (self) 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
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self-image (自我形象) 等等。
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
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
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
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
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导致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
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什么是中西文化差异?一、概述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西方在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展的人们更是如此。
二、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这方面有以下几点:1.东方人注重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强,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以及实用性思维。
2.东方人注重人情世故,注重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尤其重视面子;而在西方社会,直率、坦诚的表达更受推崇。
3.在需要进行决策的时候,中西方的思考方式也不同。
东方人通常进行的是细致、认真思考,遵循传统和经验,而西方人则通常会更加倾向于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三、习惯和生活方式中西方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存在许多差异。
1.饮食文化:中国人偏爱米饭和面食,而西方人则偏向面包、烤肉等。
2.睡眠文化:在东方社会,午后的小憩非常普遍,但这在西方社会却相对较少。
3.礼仪文化:在中国,礼貌和尊重非常重要,在社交场合中也更加讲究贵族风格;而在西方社会,礼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相对要小些。
四、人际交往无论是在跨国经商还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理解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
1.面子观念:在中国,面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公开场合下避免做出让对方面子不好看的事情;而在西方社会,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可以直接表达出来。
2.交际目的:东方人在交际的时候,重视人脉和人际关系,在网络和社交场合也一样;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时间观念:在中国,守时观念相对较弱,但是约会的意义却非常重要,通常会等待对方一段时间;而在西方社会,守时观念要明显强一些。
五、总结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确存在,并且对跨国交流、跨国经商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在跨国领域中工作的人来说,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中西文化差异案例一、饮食文化差异。
1. 案例一:早餐的较量。
我有个中国朋友小明和一个美国朋友杰克住在一起。
一天早上,小明拿出油条、豆浆和茶叶蛋,热情地招呼杰克一起吃。
杰克一脸疑惑地看着这些食物。
他拿起油条咬了一口,皱着眉头说:“这东西怎么这么油啊,感觉像在吃油炸面团。
”然后他又喝了一口豆浆,嘟囔着:“这是什么味道,有点像没加糖的奶昔,但是又很奇怪。
”而小明呢,看着杰克的反应觉得很有趣。
杰克接着拿出他的早餐,是一大杯冰牛奶、几片全麦面包和一块黄油。
小明尝了一口面包,觉得干巴巴的,没有什么味道,冰牛奶也让他的胃有点不舒服,他说:“这面包怎么像在嚼纸一样,冰牛奶早上喝也太凉了。
”这个案例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中美饮食文化在早餐上的差异。
在中国,早餐讲究热乎、有滋有味,油条豆浆是经典搭配。
而在美国,冷的牛奶、简单的面包黄油是常见的早餐选择,注重方便快捷和营养搭配。
2. 案例二:吃动物内脏。
我和一群外国朋友去吃火锅。
当我点了毛肚、鸭肠、猪肝等内脏类食物时,他们都露出了惊恐的表情。
其中一个英国朋友说:“你们怎么能吃这些东西呢?这在我们那里是不被接受的。
”我笑着说:“这些可都是美味啊,尤其是毛肚,在火锅里七上八下涮一涮,又脆又嫩。
”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中国人对内脏类食物的喜爱。
在西方文化中,很多人认为动物内脏是不干净或者不适合食用的,而在中国,经过精心烹饪的内脏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像卤煮、九转大肠等都是很有名的菜肴。
二、社交文化差异。
1. 案例一:见面打招呼。
我在国外旅行的时候,遇到一个法国姑娘。
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很热情地问她:“你吃了吗?”她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回答说:“还没有,怎么了?”我才意识到这个招呼方式让她很困惑。
在法国,人们见面通常会亲吻脸颊或者简单地说“Bonjour(你好)”。
而在中国,“吃了吗”是一种很常见的打招呼用语,这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以及这种问候背后的一种亲切和关怀的态度,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被误解为真的在询问吃饭与否的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
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
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
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
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
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
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
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
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
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
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
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
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
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
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
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
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
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而西方文化
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
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
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
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
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
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
治国平天下。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
“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
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后又有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
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
中西文化的差异为中西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基础,而西方列强的侵略又为中
西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条件。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
经济上,我国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变为他人的原料产地和市场,被列强掠
夺。但是同时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等等,中国被迫的工业化和现
代化。政治上,从中央集权沦为别人的代理政府,成了人家的看家狗。文化上,
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被冲击的
七零八碎。国学衰落,西学盛行。思想上,大量先进的和具有开创性的人类思想
的结晶被引进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思维和眼界。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
斗争和极端思想的盛行。
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弊端,并希望以新的文化形
态完善和改变自身的传统。以新文化运动为例,以胡适,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大多作过译介外国著作,传播西方文艺思潮。其中
大多数的译作都以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等为宗旨,在国内
引起巨大的波澜,给闭塞的国人思想注入新鲜的现代气息。“五四”短短的几年
时间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进化论,人
道主义,人性解放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思潮促成了
中西方文化交汇撞击,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大大拓展了新文学创导者,以及国内
民众的视野,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思考本民族的生活。
另外,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挥舞着“科学和民
主”的大旗,高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处在社会制度转型
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强烈震撼了中国思想界和民众的心灵。马克思列
宁主义理论成为中国思想界强大的潮流,引发了20世纪初中国政治格局的巨变,
也对中国之后的走向起了关键性的指导。
白话文运动的推行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创举,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古文系统
受到强烈的冲击。白话文的出现不但是表达方式的口语化,平民化,使文化不再
只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为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通过
对话语方式的变更一定程度更改了国人的思维方式。
此外,民国初期新式教育的推进改变了传统的有着诸多弊端的私塾教育,以
西方学制为模本建立了相对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以蔡元培为
代表的教育家积极筹办大学院,以及科研机构如全国最高的科研机关中央研究
院,大量吸收学成归国的科技人才。中央研究院的部门设置同近代西方科学的发
展方向并轨,有力地发展了中国的科技事业。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辅佐”下的中国近代化使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与世
界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国度,也使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走向独立自强的现
代社会。在肯定西方侵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民族危难,国家主权受侵犯
时国人的团结以及爱国志士的救国图存之举。如果不是一股内在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恐怕早已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形同散沙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