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设计及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研究 范育珂
- 格式:pdf
- 大小:235.87 KB
- 文档页数:2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及策略庄尚坤发表时间:2019-05-14T10:46:47.1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庄尚坤1 张伟男2 [导读] 摘要:生态建筑要求人们重新审视社会的发展,不能一味的求快,求高经济收入。
1.日照嘉轩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兴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日照 276800摘要:生态建筑要求人们重新审视社会的发展,不能一味的求快,求高经济收入。
更应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将持续发展落实到实际中来。
每一处建筑的细节,都应该将生态学与建筑学合理结合,沿着科学的设计思路发展。
本文探讨了房屋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运用。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运用 1前言建筑设计一直在生态理念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因为建筑的本身就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而建筑的设计也是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人来完成的。
在今后的建筑工程中就必须充分地去修建生态建筑,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将生态建筑充分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来,才能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2生态建筑的特点生态建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
生态建筑在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参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将生态学和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舒适健康。
使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高效、无污染、低能耗等优点。
生态建筑是以自然为基础,加以科学合理的人工创造,实现了统一和谐的环境,实现了人、建筑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的一个很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就是因地制宜,这种地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建筑与地域、气候等实体要素的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人文、历史等抽象要素的结合。
3房屋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运用 3.1依据当地环境,设计生态建筑在建筑建设和施工的工程中,选择最优的地理位置对建筑的影响很大。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及策略分析黄书铭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各个城市都有自身的设计美感,建筑物设计的重要性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突出,基于生态化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出现,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开展对生态化模式下建筑设计理念的分析,以提高建筑设计的美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化;分析党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这个重要的举措也足以说明建设生态国家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的吃饱穿暖,而更加看重的是生活的品质与质量,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也变得更加迫切。
在建筑行业中也不例外,从先前的只注重建筑的质量到如今的确保建筑质量满足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建筑设计的生态性。
建筑生态化模式已然成为当前建筑领域中研究的焦点话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与策略的探究,以为建筑设计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1.按室内外设计分类的生态化模式策略分析1.1室内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策略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分为两大方面:一种是室外设计;另一种是室内设计。
为了提高设计的有效性,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物生态设计中,应将两者进行有效区别。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有如下几点是值得重视的地方:第一,提高建筑物的采光性。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在购买房屋时,除了关注房屋质量高低外,还对房间内的采光情况格外重视,因此在设计时必须了解建筑物所处区域阳光照射状况,对阳光照入室内的范围以及角度进行准确衡量,以确保室内的光照充足。
第二,通风系统的合理化设计。
在房屋通风方面,设计人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当地的通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空间进行科学的布局与设置,确保房屋内部形成自然的流通风,这样做一方面可让人们在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另一方面也能起到节约的效果。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应用研究报告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 (2)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 (2)1.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2)1.2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2.1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3)1.2.2 绿色建筑的现状 (3)1.3 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与意义 (3)第二章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4)2.1 生态优先原则 (4)2.2 节能环保原则 (4)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4)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5)第三章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5)3.1 绿色建筑的整体设计方法 (5)3.2 绿色建筑的细部设计方法 (5)3.3 绿色建筑的技术集成与创新 (6)3.4 绿色建筑的评估与优化 (6)第四章绿色建筑的材料应用 (6)4.1 生态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 (6)4.2 生态建筑材料的种类与特点 (7)4.3 生态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 (7)4.4 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案例 (7)第五章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 (7)5.1 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 (7)5.2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 (7)5.3 建筑设备系统的节能设计 (8)5.4 建筑能源管理策略 (8)第六章绿色建筑的光环境设计 (8)6.1 光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8)6.2 自然采光设计方法 (9)6.3 人工照明设计方法 (9)6.4 光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 (9)第七章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 (10)7.1 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10)7.2 室内空气质量保障措施 (10)7.3 室内声环境设计 (10)7.4 室内热环境设计 (11)第八章绿色建筑的水资源利用 (11)8.1 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11)8.2 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 (11)8.3 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12)8.4 水资源管理策略 (12)第九章绿色建筑的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12)9.1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原则 (12)9.2 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回收利用 (13)9.2.1 建筑废弃物分类 (13)9.2.2 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 (13)9.3 废弃物处理设施设计 (13)9.3.1 设计原则 (13)9.3.2 设计要点 (13)9.4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案例 (14)第十章绿色建筑的政策与法规 (14)10.1 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制定背景 (14)10.2 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14)10.3 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14)10.4 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发展趋势 (15)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减排、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绿色施工方法,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一种建筑形式。
结合“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类型的生态建筑研究摘要:建筑回应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结合地方气候。
只有积极回应地方气候条件,建筑才能从基本上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的利用,天然冷源的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降温等,才能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从而达成“生态建筑”这一使命。
不同的国家地域,不同的气候环境特征对各自地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种对“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类型的生态建筑的研究,对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气候;生态建筑;技术研究一、引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人与环境的联系中,能量是一个重要的纽带。
建筑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限定一定空间的有别于自然气候的人工气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建筑环境的维持必须依靠一定的能源层级支持来完成,它是一个通过不断输入能量而形成、维持并逐渐复杂化的有序结构。
地球上最原始、最初级的能源首先表现为气候能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源都是气候能源转化的结果。
气候能源无处不在,来源广泛,不产生污染,是洁净可再生能源,所以如何被动式地直接把气候能源运用于建筑中,成为生态建筑发展的首要任务。
日本建筑师长谷川逸子在《作为第二自然的建筑》一文,明确指出建筑不应该被视为一种人工化产物,它本身就是另一种形态的自然。
他说:“我的目的之一是重新思考过去的建筑,这些建筑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让人类与大自然共生,把人类和建筑视为大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结合地方气候,建筑才能获得存在于那个特定地点的充分理由——建筑由此而获得了地方性。
建筑回应自然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积极利用阳光、水、空气、土壤和植物等环境资源,创造符合地方气候特征的宜人的建筑物理环境,并同时取得较好的环境效益。
采用被动式的方法从环境中获得可再生能源,节约了常规能源,也减少了污染。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纵观建筑的发展历史,建筑营造室内物理环境的技术方式基本有主动系统和被动系统两种。
浅析生态建筑学的发展与反思梁玉珂1发表时间:2019-05-07T11:08:31.4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作者:梁玉珂1 左丰2 [导读] 然后分析了生态建筑学的发展策略及目标;最后探讨了对生态建筑学发展的现实思考。
1金科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 401120 2恒大地产集团重庆有限公司重庆市 401120 摘要:现阶段,由于时代的快速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城市化建设的越来越快,一座座高楼大厦矗立而起,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了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建筑学应运而生。
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日渐殆尽,我们应更积极的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的协调,进而在满足我们的发展需求的状况下,更为接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站在高中生的角度,首先阐述了生态建筑学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生态建筑学的发展策略及目标;最后探讨了对生态建筑学发展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发展现状;发展策略在建筑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通过生态建筑理念的不断渗透,降低建筑设计的整体能耗,不断强化城市建设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1生态建筑学含义及其原则 1.1生态建筑学定义生态建筑是将符合生态环保的建筑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的结果。
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是人工生态系统。
始终秉持生态学原理,借助现代化的领先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布局和安排,综合考虑组织建设等多元化因素,将环境的良好建设和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生物调节能力始终处在健康的水平,并最终形成优质的室内气候环境,与人们对生态建筑的高品质实现良好的对接,建立人、自然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建筑行业整体缩减能耗,不断践行生态建筑理念,实现生态环境和生态建筑的相互作用系统。
《城市区域空间景观建筑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发展迅速的今天,空间景观建筑设计与城市的融合、共存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而研究城市区域空间景观建筑设计不仅是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好布局,也是为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本篇论文将对城市区域空间景观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城市区域空间景观建筑设计的定义与重要性城市区域空间景观建筑设计是指将城市空间、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城市带来更宜居的居住环境。
这种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可以满足人们对舒适、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的需求。
三、城市区域空间景观建筑设计的研究方向1. 历史文化的融入:通过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空间。
2. 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绿色、低碳、环保为设计理念,将自然元素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3. 空间布局的优化: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合理规划建筑的空间布局,使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4. 建筑材料的选择:选择环保、耐用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5.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提升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城市区域空间景观建筑设计的实践案例以某城市的公园建筑设计为例,该设计在保留原有绿地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公园空间。
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用了大量的绿色植被和环保材料。
同时,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合理规划了公园的空间布局,设置了休闲区、运动区、儿童游乐区等多个功能区域。
此外,还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公园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五、结论通过对城市区域空间景观建筑设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石乐萌摘要:生态建筑设计是一个技术集成的设计,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问题等,需要建筑师和其他各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通过运用基本的生态技术策略,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旨在为促进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理;方法前言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
从中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1.生态建筑设计原理1.1设计与自然相融原理由于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远远大于其组成部分功能之和,所以在进行建筑活动时,必须首先明确或预测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建筑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建筑活动应优先考虑建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要。
保护地球生物圈的植被,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消除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建筑活动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另外,要使建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合理优化,要求在建筑活动时,不仅要关注“生物人”和“社会人”的生态需要,同时还要顾及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强调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和权利,认为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道德优先性。
长期以来,建筑活动忽略了建筑服务于其上层系统的功能,只考虑到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由此造成了盲目建设,滥用资源,使地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整体优先”的原则,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1]。
1.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原理在目前资源匮乏的现状下,特别强调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材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充分体现“4R”原则:1)Reduce,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以某人才公寓为例,浅谈绿色建筑设计【摘要】通过控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实现绿色建筑的意义所在——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保证使用者身心健康、减少能耗的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绿色建筑的定义,其次结合实际项目探讨绿色建筑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对绿化建筑设计原则进行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一、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高效的应用空间,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建筑的功能。
绿色建筑评估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居住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建筑寿命等方面的表现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评定建筑安全耐久性能指标,并根据气候、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置应非常合理,使其充分利用太阳光、节约能源、营造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亲近感。
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方式,充分体现自然和收益的平衡,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尽量避免。
二、绿色建筑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与讨论以某人才公寓为例,本案位于常熟市,规划用地面积约34824平方米,常熟市所在气候分区夏热冬冷。
该人才公寓共11层,总建筑面积12660.93平方米。
拟建成一座一星级的绿色建筑人才公寓,绿色设计如下:1、建筑设计:在建筑造型上无大量无功能的装饰性构件,利用建筑本身柱、梁、墙、窗设计立面效果,达到一个节材、节省资源的效果。
在外墙、分户墙采用B06级加气混凝土砌块,即能达到一个保温效果,同时还可以隔音降噪。
1F、2F公建部分采用高光LOW-E+12氩气+6透光外窗。
3F以上宿舍部分,东南西三面采用70系列平开隔热铝合金窗(29mm隔热)5Low-E+19Ar+5+9Ar+5(中置百叶),传热系数1.80,北向窗采用70系列平开隔热铝合金窗(29mm隔热条)5Low-E+9Ar+5+9Ar+5(暖边),窗户自遮阳,传热系数1.80,达到一个节能的效果。
1. 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担负着诸如功能属性、社会属性、象征属性以及美学等多种角色,而遮风避雨、抵御寒暑是其诸多功能的基本性能之一。
建筑抵御气候的变化的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是因为各地气候恶劣程度不同而程度和深度不同罢了。
正如英国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所说:“没有气候问题,人类就不需要建筑了”[1]。
这一辩证关系在传统建筑适应当地气候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清楚地得到印证。
19世纪以前,人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选址和建造,正是为了抵御不利的自然气候,获得宜人的居住环境,满足人的舒适要求。
但是到了近代,当人类可以通过机械技术有能力摆脱气候的束缚的时候,建筑与气候逐渐被分隔开来,被还原成建筑要素的组合。
从此建筑师不再关心气候问题,室内热环境依赖空调、采光依赖电灯来解决。
这不仅消耗和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变化,更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全球暖化”、“病建筑综合症”、“空调病”等问题皆于此有关。
自1973年能源危机以来,建筑节能设计思路再次被重新重视起来,到了21世纪,全球暖化引起的气候异常更是引起了各国政府、各级组织的重视,建筑师更加迫切的认识到建筑设计必须适应气候,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于是,基于气候适应策略建筑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兴趣。
2. 建筑设计的气候适应策略 基于气候适应策略建筑设计方法及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程序转换,逻辑化的设计方法并非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最终得出摘要 基于气候适应策略建筑设计方法及过程建立在科学分析、科学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思路,使其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语言。
论述了建筑设计气候策略的主要方法,总结了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过程及步骤。
介绍了了甘泉地区这一严寒区域的生态住宅设计应用气候策略的设计实例。
关键词 气候策略 严寒地区建筑设计 生态住宅ABSTRACT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based on climate adaptation strategies, processes of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can provided thoughts for problem-solving and ideas are become an alternative module for building design.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main methods of using climate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 architecture design, sums up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in regards to climate, and introduces an example of ecological house design using climatic strategies in extremely cold areas as Ganquan.K E Y W O R D S c l i m a t i c s t r a t e g i e s ,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severe cold area, eco-housing*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50978210;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项目项目编号:09JK555;该设计获得“ECOHOUSE STUDENT DESIGN COMPETITION 2009(UK)”一等奖(主办单位:The Concrete Centre、TIA、Architectural Press)。
适宜性生态化建筑设计的方法研究 Research on the Eco’——suitabil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宋明星Song Mingxing魏春雨Wei Chunyu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所在研究小组对适宜性生态化建 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多个研究小组设计的已 建成建筑作品,对适宜性生态化策略在南方丘陵地区的建筑 设计中多个层面的研究,论证了该策略的意义与评价效果。 关键词:风拔效果复合立面与边庭架空层水面场地 原有环境 2005年建设部颁发了《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 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思路和 途径,以及主要政策和措施等指导性意见。近年来,我国的建 设持续增长,土木建筑领域处于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未来 15年内城镇新建的建筑总面积将达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建 筑面积的总和,或者说未来15年将重建一个中国的城镇。建 筑物要消耗大约30—40%的资源(能源和材料),同时对环境 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选择更为有利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人所在研究小组立足于湖南本土的基 本气候、地理状况,在建筑学学科领域,一直致力于对低技术 条件下的生态化建筑设计进行研究,目的是在我国(尤其是 内陆城市)现有的地理、经济、施工条件下,通过发掘传统设 计方法中的精华,结合部分课题组的实验,形成适宜性生态 化建筑的一套设计理论。 风拔效果 通过物理学最基本的空气流动原理,在建筑的空间中形 成风洞的形态,以热空气沿风洞向上拔,冷空气自下补充的 原理,在建筑内环境中形成自然的空气流动,带走室内热量, 降低室内温度。这种原理在发达国家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 应用较广。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类是建筑内的中庭,通过设 计比例达到要求的中庭,形成竖向强有力的风拔效果;另一 类则是通过复合玻璃幕墙,在双层甚至多层玻璃幕墙中形成 空气间层,在玻璃幕墙上端和下端开1:3,形成风拔,形成空气 流通,在建筑外立面形成一层循环流动的表皮,从而达到生 态化节能的效果。由于高空间的中庭需要规模较大的高层或 超高层建筑才能实现,而复合玻璃幕墙的技术要求、加工精 度、建造费用均不适合我国目前内地大部分城市建筑项目, 在技术上有很大的推广难度,因此我们在低技术生态化的研 究中,关注的是利用建筑形体自然形成风拔体块,通过植被 与风洞部分形成空气温度调节,从而达到生态化的目的。在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新楼的设计中,建筑东立面咖啡厅外。形 体生成的逻辑是一二层为实体凸出体块,三四五层是虚体掏 空。该逻辑是从建筑设计理念的立方体切割而来,在该理念的 指导下,东面凸出实体再进行掏洞处理,形成一个高度与底面 积达到一定比例的风洞,种植南竹于其中利用植物自身的绿色 屏障阻挡夏季阳光直射,而风洞的比例又能形成一定的风拔效 果。建筑投用后,通过专业气流测试机器的测试,风洞起到了 部分气流循环的作用,部分达到了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风拔的处理办法在节能生态方面起到了以下三个作用: 1、避免东西面夏季阳光的直射: 2、在东立面上通过风拔,由一面采光形成三面采光,增 大了采光面,形成竖向气流。 3、南竹种植后,形成了形体上的焦点和绿化景观。
生态建筑设计及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研究
范育珂
发表时间:
2019-07-08T17:18:38.7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作者: 范育珂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诸多显著成绩,然而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恶化,不但使得雾
霾、酸雨等自然灾害气候频繁出现,还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针对于此,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生态建筑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室内气
候调节能力以及节能环保性,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
广东华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诸多显著成绩,然而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恶化,不但使得雾霾、
酸雨等自然灾害气候频繁出现,还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针对于此,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生态建筑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室内气候调
节能力以及节能环保性,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而笔者也对生态建筑的设计要点以及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开展深入研究。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笔者认为,生态建筑与一般性建筑的主要区别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建筑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内部能源循环等,而另一方面
则是生态建筑的节能环保性,例如在生态建筑的建设阶段以及竣工使用期间内,对建筑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系数较低,以及建筑运行能源
消耗量较低。因此笔者认为,对生态建筑的设计要点以及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应从上述两方面加以着手,具体研究如下。
一、生态建筑的主要设计原则分析
第一,生态建筑的协调性设计原则。相较于其他建筑工程而言,生态建筑的主要设计理念与原则为,将生态建筑视作为一个完整的生
态体系,并在生态建筑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的首要设计理念为找寻建筑设计、建筑使用以及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实现生态
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一方面需要保障生态建筑内部空气的清洁程度,又要保障生态建筑在使用与建设期间内对周边生
态环境的污染破坏系数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二,生态建筑的环保性设计原则。在生态建筑的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于在生态建筑的施工阶段以及使用期间内,对于能
源的消耗系数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例如在生态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配置层面中,设计人员应注重于优先选择绿色环保型施工
材料,并在施工方案设计阶段中,制定好生态建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计划,例如废弃施工材料的掩埋地址、净化流程等。
第三,生态建筑的节能性原则。首先,在生态建筑的消耗能源类别层面上,设计人员应优先选择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环保型能
源,并通过优化生态建筑的照明系统等配套系统的配置与运行模式,来降低生态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总量。其次,设计人员也应
从生态建筑的格局设计、施工材料配置等层面上实现对生态建筑运行能耗的降低,例如适当添加建筑墙体玻璃施工材料的配置比例,从而
实现在室外光照强度系数较高的前提基础上,生态建筑的室内明亮度符合使用要求,从而降低生态建筑照明系统的运行能耗。
第四,生态建筑的人性化原则。笔者上述所提及三项设计原则皆站在生态环境与生态建筑层面上。然而在生态建筑的设计阶段中,设
计人员也应注重于人性化原则,避免出现过度追求对生态建筑节能环保性的降低,而忽视了对生态建筑的居住适宜性、便捷性的要求。例
如,建设过程无任何污染的原始土坯房并不被称为生态建筑。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首先应注重的是保障与提升建筑的居
住适宜度与便捷性,做到以人为本。
第五,生态建筑的实际性原则。虽然在生态建筑的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需要优先选择配置绿色建筑施工材料。然而在生态建筑的建
设过程中,设计人员也应适当考虑到生态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从实际着手,避免出现生态建筑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施工情况,以及工程
造价成本过于高昂等问题。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发展研究
(一)进一步提高生态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率
在现阶段生态建筑的施工阶段中,普遍存在着产生大量废弃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材料的实际使用率过低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也
使得生态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浮于表面,并且极大提高了生态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降低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针
对于此,笔者认为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为,提高建筑施工材料的实际使用率,并注重于配置绿色节能环保建筑材料,
具体如下:一方面,施工企业应通过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施工设计方案科学性来从根源上避免反复施工等问题的出现,降低施工材料的损
耗废弃比例,以此来提高建筑施工材料的实际使用率;另一方面,虽然相比而言,现阶段我国部分绿色节能环保建筑施工材料的采购价格
稍高于其他施工材料,但绿色节能环保施工材料的使用寿命、性能都远高于一般性施工材料,其采购性价比较高。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以
及施工材料采购环节中,施工企业不应过重考虑于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显性造价成本,也应考虑到建筑工程的实际使用寿命等隐形成
本,通过逐步提高绿色节能环保施工材料来实现建筑生态化发展。
(二)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的新能源所占消耗比重
笔者上述提及,在生态建筑的设计阶段中,主要的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之一为,充分注重于对新能源的使用与配置。例如在生态建筑
的设计阶段中,选择日照时间、日照强度较强的区域,通过划定生态建筑特定区域来安装太阳能电池等相关设备,来降低生态环境对旧有
能源的消耗总量与依赖程度。而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相较于燃气、煤炭等旧有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具有能源消耗洁净、长期消
耗性价比高、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等优点,这也是生态环境区别于一般性建筑的主要依据所在。
而通过上述阐述分析,笔者认为建筑设计生态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为,提高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的配
置,以及建筑运行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所占比重,从而实现对建筑运行成本的降低以及生态化发展。唯有从新能源应用方向着手,才能在根
源上完善建筑工程竣工使用期间内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破坏问题。
(三)建筑重复利用生态化发展趋势
在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存在着建筑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例如部分城市出于城市统一规划发
展,将所建设不久的建筑进行拆迁重建,建筑工程项目烂尾而导致的建筑推倒重建等问题。而这一类问题也导致了对周边生态环境污染破
坏程度大幅提升问题的出现,与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出现较强差异化。因此,笔者认为建筑升级生态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为,在建筑设
计阶段中,设计方在旧有的建筑基础上加以设计施工方案,在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设计方案风格整体协调性与统一性的前提基础上,
适当降低工程量,保留旧有建筑的建筑主体结构。
此外,对建筑的重复利用,也并非仅局限于对建筑结构的重复利用,也可体现在对旧有建筑的施工材料的重复利用上。例如,在建筑
工程的施工阶段中,施工材料的采购成本是工程造价成本的主要支出,且建筑工程的施工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主要源自于废弃施
工材料的处理。因此,如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适当使用旧有建筑的施工材料,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还实现了对生态
环境的保护,这也是建筑设计生态化理念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总结
笔者为进一步降低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影响系数,积极响应国家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号召,笔者对生态建筑的主要设计原则,以及建筑设计生态化的主要未来发展趋势开展深入研究,在保障生态建筑的建筑质量、居住
适宜度的前提基础上,为生态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具体研究成果如上。
参考文献:
[1]
杨宝华.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城市建设设计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4):79-81.
[2]
范志高.生态建筑设计及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分析[J].规划设计,2015(02):14-15.
[3]
刘青.生态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研究[J].建筑科学,2016(0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