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 格式:pdf
- 大小:77.88 KB
- 文档页数:2
实验5:分析IP1. 实验目的1)深入理解IP报文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用Wireshark分析俘获的踪迹文件的基本技能。
2. 实验环境1)运行Windows 2008 Server/Windows XP/Windows 7操作系统的PC一台。
2)PC具有以太网卡一块,通过双绞线与校园网相连;或者具有适合的踪迹文件。
3)每台PC运行程序协议分析仪Wireshark。
~3. 实验步骤1)分析俘获的分组打开踪迹文件,用鼠标点选感兴趣的帧,按右键出现如图菜单。
该菜单提供了许多非常有用的功能,详细情况可以参见系统软件自带的“Wireshark用户指南”的表。
例如,当选中编号10的分组,用鼠标指向其源地址,打开如图23所示菜单,点击“Selected”,就会出现如图24所示的界面。
可见,系统已经自动用其源地址作为过滤条件,从众多分组中过滤出与有关分组了。
更一般的定义过滤条件,可以选用“Analyze/DisplayFilters”功能。
有关过滤条件的表示,可以参见“Wireshark用户指南”节的内容。
分组列表窗口的弹出菜单以源地址作为条件进行过滤有时为了清晰起见,需要屏蔽掉较高层协议的细节,可以点击“Analyze/Enable Protocols”打开“Profile: Default”窗口,若去除选择IP,则将屏蔽IP相关的信息。
;2)分析IP报文结构将计算机联入网络,打开Wireshark俘获分组,从本机向选定的Web服务器发送Ping报文。
选中其中一条Ping报文,该帧中的协议结构是:Ethernet: IP: ICMP: data。
为了进一步分析IP数据报结构,点击首部细节信息栏中的“Internet Protocol”行,有关信息展开如图首部信息窗口所示。
“Internet Protocol”详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你使用的计算机的IP地址是什么:(2) 在IP数据报首部,较高层协议字段中的值是什么在IP数据报首部,较高层协议字段中的值是1(3) IP首部有多少字节载荷字段有多少字节IP首部有20个字节,载荷字段有32字节。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实验一在实验室如何配制50克6%的食盐溶液?
1、需要什么药品和仪器,其作用是什么?
药品:氯化钠、蒸馏水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2、操作步骤如何?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如何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时所需NaCl 质量为__________,
所需水的质量_____
,2、称量
(或量取)用托盘天平称3gNaCl 固体,倒入烧杯中
用量筒量取47m L 水的体积,倒入盛有NaCl
的烧杯中
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溶液,使NaCl 溶解
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标签上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g 47g 相当于47m L
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实验步骤:
1、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2、分别称或量出所需的溶质和溶剂;
3、将溶质和溶剂在烧杯中混合,搅拌至溶质
完全溶解。
4、装瓶,贴标签。
若用液体配制呢?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1、计算: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g(体积mL);水g 。
2、量取
3、混匀
4、装瓶
实验二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
溶液(密度为1.04g/cm 3),配制50g 质量分数
为3%的氯化钠溶液
25 25 24.0
练习:下面是一位同学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的流程图,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一探究溶解快慢与搅拌的关系一、实验名称:探究溶解快慢与搅拌的关系二、实验目的:探究溶解快慢与搅拌的关系三、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质量相同的食盐两份、搅拌棒等四、方法步骤:1.向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
2.取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同时倒入两杯水中。
3.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另一个烧杯始终不搅拌。
4.观察并记录。
5.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液体是否被搅拌有关。
搅拌能加快溶解。
五、整理器材探究溶解快慢与搅拌的关系记录单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一、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二、实验目的:探究空气占据空间能否变化三、实验器材:两个完全相同的注射器、水等四、实验步骤:1.用两只注射器,分别吸入同样多的水和空气。
2.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观察并记录。
3.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上拉活塞,观察并记录。
4.完成实验记录单。
5.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可以反生变化。
五、整理器材空气能否被压缩实验单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实验三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是怎样运动的一、实验名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是怎样运动的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是怎样运动的三、实验器材:木板、木块(或铁架台)、小六棱柱(可用六棱柱铅笔代替)、立方体木块、小球等四、实验步骤:1.搭建合适的斜面。
2.先预测,然后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做两次。
3.先预测,然后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同一位置,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做两次。
4.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小球的运动状态。
5.完成实验记录单。
6.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
五、整理器材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实验四影子的变化与物体摆放的关系一、实验名称:影子的变化与物体摆放的关系二、实验目的:探究影子的变化与物体摆放的关系三、实验器材:手电筒、木圆柱等四、实验步骤:1.将木圆柱放在桌子上。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姓名:学号:班级:组号:实验箱编号:实验时间:月日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实验台:Embest Edukit-III平台指导教师:侯刚成绩:实验五:秒表定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题目:秒表定时器实验实验目的1. 学习单片机的基本接口技术。
2. 学习74HC595、74HC138使用及与51单片机的控制方法。
实验要求1.通过按键控制,完成数码管的显示计数控制。
2. 用汇编语言设计程序,完成8个数码管的显示控制。
当按下INT 按钮时,数码管开始快速计时,高五位为秒数,低三位为ms 数,每1ms 刷新一次显示内容。
当再次按下INT 按钮时,停止计数。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实验内容:用汇编语言设计程序,完成8个数码管的显示控制。
当按下INT 按钮时,数码管开始快速计时,高五位为秒数,低三位为ms 数,每1ms 刷新一次显示内容。
当再次按下INT 按钮时,停止计数。
实验原理:1.根据原理图,分析工作原理,有P0进行取段码,P2.0 P2.1 P2.2进行取位码。
2.使用定时器进行计时。
根据所给开发板上的晶振频率,计算出计时器所付初值,设置计时器TO在模式下工作,每次计时100ms后,转入数码管显示中断处理程序。
3.实验板为共阴极数码管显示,将对应的显示0~9的电信号依次存储在“数组表”中。
4.使用key1,key2两个按键,按下key1,开始计时。
按下key2,计时停止。
5.根据实验要求,采用T0,T1两个定时器,其中T0用来增加时间显示,T1为按暂停键时为LED显示管循环上电所用。
6.每部分中断程序用寄存器间接寻址的方式获取显示数字的电信号量。
并进行循环上电,保证数字的亮度。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软件编程环境主要仪器:计算机编程软件,51电路开发板编程环境:uVision2 ,progisp烧写软件四、实验步骤与编程实验步骤:编写代码,编译,调试,烧写,完成实验。
实验五:数据库综合查询一、实验目的1.掌握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和查询条件表示方法;2.掌握查询条件种类和表示方法;3.掌握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掌握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二、实验环境已安装SQL Server企业版的计算机(120台);具有局域网环境,有固定IP;三、实验学时2学时四、实验要求1.了解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格式和执行方法;2.了解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3.了解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完成实验报告;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利用Transact-SQL嵌套语句实现下列数据查询操作。
1) 查询选修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生的基本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where Sno in(select Sno from coursewhere Cno in(select Cno from sc where Cname='计算机体系结构'))2) 查询年龄比李勇小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select a.sno,grade from student a,coursewhere a.sno=course.sno and sage<(select sag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李勇')3)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1’的学生中年龄最小者要大的学生的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AND SAGE>(select min(sage)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4)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3’的学生年龄都大的学生的姓名。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AND SAGE>all(selectsage 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5) 查询‘C1’课程的成绩高于70的学生姓名。
实验训练5:存储过程与函数的构建与使用一、存储过程与函数的概念存储过程和函数都是数据库中的可执行代码,可以被多次调用和重复使用。
存储过程是一组预定义的SQL语句集合,可以在数据库中定义和存储。
而函数是一个独立的代码块,它接收输入参数并返回一个值。
二、存储过程的构建与使用1. 创建存储过程在MySQL中,创建存储过程需要使用CREATE PROCEDURE语句。
例如:CREATE PROCEDURE myproc()BEGINSELECT * FROM mytable;END;这个例子创建了一个名为myproc的存储过程,它会查询mytable表中的所有数据。
2. 调用存储过程使用CALL语句可以调用已经创建好的存储过程。
例如:CALL myproc();这个语句会执行myproc存储过程中定义的SQL语句。
3. 存储过程参数我们可以给存储过程添加参数来使其更加灵活。
例如:CREATE PROCEDURE myproc(IN p1 INT, IN p2 VARCHAR(50)) BEGINSELECT * FROM mytable WHERE column1 = p1 AND column2 = p2;END;这个例子创建了一个带有两个输入参数p1和p2的存储过程,它会查询mytable表中column1等于p1并且column2等于p2的数据。
4. 存储过程变量除了参数之外,存储过程还可以使用变量来存储中间结果。
例如:CREATE PROCEDURE myproc(IN p1 INT)BEGINDECLARE v1 INT;SET v1 = p1 * 2;SELECT * FROM mytable WHERE column1 = v1;END;这个例子创建了一个带有一个输入参数p1和一个变量v1的存储过程,它会将p1乘以2并将结果存储在v1变量中,然后查询mytable表中column1等于v1的数据。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学习目标】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学习重点】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配制溶液时的误差分析。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溶液的配制(1)固体作溶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2)液体作溶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
二、新知导学实验目的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药匙、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步骤1.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3g;水47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注意事项】①检查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则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②托盘上各放大小相同、质量相等的干净的纸;③用药匙取NaCl,用过的药匙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④左物右码,正确放置砝码并调节游码至所需质量,然后添加氯化钠固体直至天平平衡;⑤称量完毕,把游码移回0处。
(3)量取:用50 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注意事项】①倾倒液体时,瓶口紧挨着量筒口;②接近所需体积刻度时,量筒应放在水平面上,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用胶头滴管添加液体至所需刻度。
(4)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注意事项】①使用玻璃棒在烧杯内搅拌,不得用玻璃棒在烧杯中研磨固体。
2.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mL),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氧化钠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溶液25 g(体积24mL);水25 g;(2)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