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论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16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摘要:一、王昌龄简介1.姓名与字号2.生活时代背景3.文学成就与影响二、王昌龄的诗论著作1.《诗格》2.《论文》3.《诗品》三、王昌龄诗论的核心观点1.诗歌的本质与功能2.诗歌创作的方法与技巧3.对后世诗论的影响四、王昌龄诗论的成就与影响1.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指导作用2.对后世诗论的发展与传承3.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启示正文: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著称,被誉为“诗家天子”。
王昌龄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论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著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主要有《诗格》、《论文》和《诗品》三部。
《诗格》是王昌龄关于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的一部专论,对诗歌的形式、音韵、修辞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论文》则是王昌龄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一部论述,涉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等内容。
《诗品》则是王昌龄的一部诗歌评论著作,对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品评,展示了他的诗歌审美观。
王昌龄诗论的核心观点包括诗歌的本质与功能、诗歌创作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对后世诗论的影响。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诗人情感、观念和审美的文学形式,具有教育、娱乐和审美的功能。
在诗歌创作方面,王昌龄强调真情实感,主张以自然为师,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提倡创新和个性。
这些观点对后世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昌龄的诗论在唐代具有很高的指导地位,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他的诗论对后世诗论的发展与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均在王昌龄的诗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丰富了唐代诗论的内涵。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明朝黄氏家族的著名学者,被称为“唐宋论著之祖”,他的诗词论也被誉为“明唐宋文学史必读之作”。
他曾为《明史》,《文心雕龙》,《百家讲坛》等著作服务,在当时国内学术界和文学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黄庭坚的《诗论》是他的代表作,集中了他的思想和理论,是《五经论》的重要续作。
论诗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从最基本的押韵调、诗词句法、格律论、作者思想等都有所论述,是文学理论史上重要的著作。
在诗词格律论中,黄庭坚把《诗经》、《楚辞》、《金石录》、《诗论》四部书的学说搜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高度系统的论述。
他提出诗词不可太规矩,要有自然的风格,诗句要有押的律,不能太僵化;诗句要有自然的节奏,不能太拘谨;诗句要有H由的意境,不能太羁绊。
他还主张以“有创造性地变换来达致变革”,要把诗词没穷其创造力,以推进时代发展。
他还认为,要尊重历史,借鉴传统,把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结合起来,以达到精品文学的创作。
此外,黄庭坚还重视作者思想的抒发,他认为:“诗人尤其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把它有机地编织在文学艺术作品里,使它变得更加生动,更有魅力。
”这就是黄庭坚的思想抒发理论。
《诗论》,成为明清诗词论学的基本参考书,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著作,是当今学者们参考的必读之作。
它为研究文学的发展历史、探索诗词的创作准则、深化文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总而言之,黄庭坚的《诗论》丰富了文学理论,影响了明清以来后世的文学创作,为唐宋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由于其系统完整、深入浅出的特点,至
今仍然受到学者的重视,是文学理论史上重要的著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论诗》赵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论诗》为清代学者赵翼的组诗名,这组诗为七言绝句,借议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一些观点。
是诗人为批驳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诗必称古”“厚古薄今”的观点而创作的。
其中可以看出唐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以及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的影响!作品原文:论诗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品注释:1、论诗:选自《瓯(ōu)北集》卷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论诗》五首,都是七言绝句。
本篇是第二首,传诵最广。
2、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3、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才人,有才华的人。
4、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品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如今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名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作品赏析一: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诗人,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作品赏析二: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略论《二十四诗品》之委曲《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崔颢所著的一本诗论著作,被誉为唐代诗歌批评的经典之作,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委曲”一品,是从诗歌表达方式的角度出发,评价诗歌的形式和意境。
本文将从委曲一品的评价标准、主要内容以及对唐诗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略论。
委曲一品所评价的是诗歌的表现方式,主要关注的是诗人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处理能力。
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疏密相称”、“韵律协和”、“声调婉转”、“形神兼备”等四个方面。
疏密相称指诗歌中的简练与详细、空灵与深刻要相互协调,以达到表达情感的效果。
韵律协和强调音律的和谐,要求用韵去烘托情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知到音乐般的美感。
声调婉转强调的则是诗歌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处理,使得诗歌在朗诵和阅读时能够流畅自然。
形神兼备则是强调诗歌的意义和形式必须一致,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相互协调,使得诗歌充满内涵和外在美感。
在委曲一品的具体内容中,崔颢主要通过比较优美的名篇以及优美的音乐,阐述了上述评价标准的具体实践。
如《离思》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用疏密相称的手法抒发离别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声中出,单骑捷奔谁能敌?”的音韵协和手法,则使得整首诗如同一首美妙的音乐,节奏感和歌曲美妙的旋律相得益彰,令人陶醉。
委曲一品评价的是诗歌形式和意境的表达,而诗歌创作的核心在于情感的抒发。
因此,委曲一品可谓是创作伟大的唐诗的秘密标准,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为传颂至今。
总的来说,委曲一品是《二十四诗品》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品项,主要着眼诗歌表现形式和情感处理技巧,对唐诗的创作以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优美的诗歌表现方式,同时也是我们评价诗歌时所需要了解的一个方面,对于我们的诗词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唐: 一、四杰提倡刚健骨气二、陈子昂风骨与兴寄盛唐:一、李白 1、清水出芙蓉——清真自然的提倡2、蓬莱文章建安骨——风骨兴寄的重视二、杜甫 1、杜甫诗论2、集大成说3、沉郁顿挫说三、《河岳英灵集》 1、《河》之品评标准2、盛唐气象3、殷璠“兴象论”中唐:一、白居易 1、讽喻诗论2、闲适感伤杂律诗论二、韩孟诗派三、皎然《诗式》晚唐:司空图《诗品》初唐四杰一、四杰其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二、诗歌理论主张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三、创作表现:情思浓郁气势壮大1、内容题材上的扩张:“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塞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诗歌体裁上的成就: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律诗绝句方面,王勃杨炯于平仄、对偶、用韵等方面完善了律诗绝句的体式。
七言歌行方面,卢、骆运用“以赋为诗”的手法,使得诗歌气势壮阔以赋为诗即铺张扬厉的描写融合以抒情、议论的手法七言歌行的体式工整而有流荡的气势和力量,读之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以赋为诗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纵横开阖、书卷自如之气。
四、评价:杜甫的评价诗歌创作中旧的影响和新的倾向并存,“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诗中还有宫廷诗风的痕迹,遣词造句用典等尚未摆脱六朝绮糜婉转之风。
但四杰诗歌中毕竟融入了浓郁的情思与壮大的气势。
因此这一评论可以反过来说,时带六朝锦色,然调入初唐。
即虽然四杰诗歌中仍沾染着六朝风气,却已开启了唐音之风。
陈子昂风骨与兴寄一、评价: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刘克庄倡高雅清淡之音,扫六代之纤弱戴复古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元好问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泽厚“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风骨和兴寄的实践,六朝绮糜诗风的余韵一扫而光,雄浑苍茫、浓烈昂扬的情感气势开启了盛唐气象的序幕。
一道温泉绕御楼:唐代骊山温泉诗论严纪华(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台湾台北11114)摘㊀要:对温泉的认识与利用于中国起源甚早㊂唐代浴汤文化大盛,其中骊山温泉以景观泉质㊁交通便利㊁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名最显;复以李杨故事入题,汤治㊁观览经验频常进入诗咏㊂以安史之乱为界,先后出现宫廷赋诗与历史凭吊的咏唱㊂聚焦于骊山温泉诗咏,观察其所呈现的文学内涵与文化意义,可以掌握君臣应制与侍从赋诗所勾勒出的骊山宫廷文学圈与唐代皇家温泉文化盛期的模型;而对温泉兴废的缅怀叹咏,包括地理建筑㊁温泉利用的描录以及宫殿情结的历史反思,俱成保存唐人以温泉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宝库,别开唐诗书写的扇面㊂关键词:唐代;骊山;温泉诗;文学内涵;文化意义作者简介:严纪华(1956 ),女,台北市人,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㊂中国分类号:I207.2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19)01-0114-10收稿日期:2018-10-26DOI :10.19563/ki.sdzs.2019.01.014㊀㊀ 温泉 在地质学上称为热泉,作为中国沐浴㊁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㊂‘山海经㊃海外东经“记载汤谷水热,十日所浴㊂[1]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滱水 : 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㊂[2]卷11,523汉时已有利用温泉水在冬季灌溉农田以促进作物生长的记载①;另‘水经注“水 提及: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㊂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㊂ [2]卷13,591说明帝王幸临温泉宫,除了疗病驱邪,已有祭祀活动的进行,显示温泉功能多元㊂其后经由帝王的提倡开发,医药旅行家的体会观察,文人墨客的吟咏推广,成为社会风尚;北朝入唐,泉浴养生与观览经验伴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俱入诗文,成为赋咏的题材㊂傅璇琮先生说:从文化视角切入唐代文学研究,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方法㊂[3]45罗时进先生更提出 摆渡 的观念从事文学研究[4]‘自序:文学社会学的 摆渡 “㊂本文以唐代骊山温泉诗为载体,别于前贤研究较多针对骊山 华清宫的建筑规划㊁园林布局及各类专题(如行宫名胜㊁梨园教坊㊁长生殿与李杨遗事等)个案的述辨;着重于考察文学描述与地理㊁文化的多重互动,并与古代文献史料㊁近年考古研究成果相证互补,结合文学与文化思路,进行诠释与对话,作为跨越文学与社会研究领域的一种实践㊂一㊁唐以前骊山温泉的开发与传说骊山是陕西秦岭中段北麓外延的断块山,包含东西绣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㊂经古造山运动的影响,渭河断陷谷地与隆起的秦岭带分开,并伴有岩浆运动,河流侵蚀强烈㊂[5]109-110由于高山深谷地形起伏极大,所造成的静水压力㊃411㊃①‘后汉书“卷一一二‘郡国志“四,刘昭注引‘荆州记“: 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数十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新谷便登,一年三熟㊂ (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484页㊂)差促使地下热源延裂隙升涌成为温泉,骊山区带温泉的出漏点即在西绣岭北麓断层交会处,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极具医疗价值[6]7-8,兼以自然景观甲秀关中,成为温汤佳境㊂根据史料及考古结果显示,骊山温泉的开发最早可溯至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遗址[7]4㊁24及其后裔骊山氏[8]156㊂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修建离宫, 为烽燧大鼓 [9]‘周本纪“卷4,80,曾举烽火戏诸侯;秦时 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 [10]宋敏求‘长安志“卷15,159㊂因骊山汤水源有石流黄,主疗人疾,相传 始皇戏神女,温泉洗疮得愈 [11]徐坚‘初学记“卷7,145㊂另根据秦汉骊山汤遗址的发掘,为秦东陵㊁秦始皇陵园和骊山温泉行宫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7]25;连带系联了 骊山坑谷温处 种植 东陵瓜 ㊁秦始皇 坑儒谷 即今新丰县温汤之处 愍儒乡 的传闻㊂[9]‘史记㊃儒林列传“卷121,1286东汉时,张衡 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 写‘温泉赋“: 温泉汩焉,以流秽兮㊂蠲除苛慝, 保性命兮㊂ [12]卷52,759后经战乱,骊山汤残败失修,北魏雍州刺史元苌筹措资金整复,撰书‘温泉颂“刻碑: 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 泄于骊山之下㊂ [13]卷15,3585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护造皇汤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列植松柏,扩建成御用的沐浴温泉[5]10,称为 温汤 或 温泉 ㊂其时诗文如北齐刘逖的‘浴温汤泉“: 骊岫犹怀玉, 温泉足荡邪 [14]卷1,2272;北周王褒的‘温汤碑铭“[15]卷7,3916: 挺此温谷,骊岳之阴,白筑上砌﹐丹砂下沉㊂ 而史书中亦有官员愈疾于温泉的事例,都说明骊山温泉水质特殊,疗效神奇㊂二㊁唐代骊山温泉的扩建与诗咏唐初帝王承袭北朝习俗幸驾温泉洗沐狩猎,皇家御用汤池群落不仅一处㊂据宋钱易‘南部新书“: 海内知名之汤甚众,并能愈疾 [16]121,其中包括新丰骊山汤㊁岐州凤泉汤㊁汝州温汤㊁蓝田石门汤等温汤多处,唐初诸帝皆曾幸游,分别建有华清宫㊁凤泉宫以及温泉顿等为驻跸沐浴之所㊂居首的 骊山汤 位于唐长安东北70里处,北距渭水10里,以景观泉质佳秀㊁地近京畿之利㊁历史文化悠久,受到帝王钦宠,从旧裁基,面山开宇,赓续扩建:太宗时,诏大匠阎立德建宫室楼阁,组建星辰汤,赐名 汤泉宫 [17]卷4,81,御书‘温泉铭“[10]‘长安志“,204,以示群臣㊂高宗时改名 温泉宫 ;中宗景龙三年(709)冬,帝驾温泉宫,群臣应制献诗: 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 [18]卷5上官昭容‘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可见骊宫之迹㊂开元天宝年间,玄宗大兴土木,即山建宫,依循骊山绣岭温泉出水处大量建置汤池[6]140㊁202㊁313,并于汤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19]卷30,482㊂天宝五年(746) 以 房 琯资机算,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观 [20]卷139‘房琯传“,4625,改名 华清宫 ㊂七年(748)改所属会昌县为昭应县,相当于京畿重县㊂九年(750)正式受朝于华清宫,帝妃百官多次入冬避寒,翌春才归㊂当时 开元天地平 ㊁ 武皇十月幸华清 [18]卷486鲍溶‘温泉宫“㊁ 千乘万旗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 [18]卷195韦应物‘骊山行“, 暖殿流汤数十间,玉渠香细浪回还 [18]卷629陆龟蒙‘汤泉“;华清宫几乎成为另一个治事行令之都,王侯官卿纷纷在宫城周边营建私宅,宫殿禁苑的营建工程围绕着骊山温泉形成了一条沐浴文化延伸带,在规模㊁景观上都在中国宫苑建设史上别具特色㊂然而安史之乱后, 先皇一去无回驾 泉声呜咽绕宫墙 [18]卷526杜牧‘经古行宫“,后继天子罕复巡游,这个史上最有名的 温泉 皇帝就在这个温泉宫里失去了他的帝国㊂检索‘全唐诗“①收 温泉诗 ②128首,其中 骊山温泉诗 诗作106首,诗人63位,其诗人诗作依初(618 712)㊁盛(713 762)㊁中(763 826)㊁晚(827 906)[21]300分期,知以王建诗作7首㊁张说6首居前,韦应物㊁杜牧㊁钱起诗4首,其次李隆基㊁李白㊁白居易㊁徐夤等诗3首,创作时间集中于盛唐(23人37首)与中唐(20人39首),成为关注的亮点㊂以下聚焦 骊山温泉诗 ,借鉴古籍文献和考古发掘,通过咏物见事㊁诗史互证,分就其文学内涵与文化意义进行探析㊂三㊁唐代骊山温泉诗的文学内涵骊山温泉诗大抵以安史之乱为界,先后出现宫廷赋诗与历史凭吊的咏唱㊂前者包括应制奉和之作和文臣侍从巡幸的赋诗,标示了宫廷雅集之㊃511㊃一道温泉绕御楼:唐代骊山温泉诗论①研究底本采用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清)彭定求等编:康熙本‘全唐诗“(全二十五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㊂此外,参酌诸家诗集㊁诗话笔记㊁史志传记碑志等补入诗材㊂文中引用诗作,注明作者㊁诗题㊁卷目与序号㊂不复一一详注㊂②界定 温泉诗 要件有三:一㊁选录对温泉有一定描写的诗歌,包括泉流水文(形味色温)㊁汤池环境及沐浴情境等㊂二㊁纯粹止于风光游览,或仅以 华清宫 为题所作咏史或怀古诗不入,如:张祜‘华清宫“四首(卷511),仅录其四㊂三㊁温泉诗作中内容重复者,如皇甫冉‘华清宫“(卷250)与薛存诚‘华清宫望幸“(卷466)㊁无名氏‘华清宫望幸“(卷787)复出,以首出为准,仅录其一㊂风和京城品位㊂后者历史凭吊的咏作呈现的是庶族出身的文士抒情写志的创作倾向和平民底色㊂这样的反差除了反映唐朝政治文化的转变外,同时也说明文学社会化的影响㊂(一)宫廷赋诗1.应制奉和的事功性唐代早期重要的文学活动多为帝王与馆阁文人的宫廷宴集㊁达官贵戚府第内的宾主应酬或同僚嘉会的联题和韵,这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体现在作为政治都城的长安,形成京城雅集㊂雅好艺文的帝王巡行赐宴,问俗观风,陈诗展义,而活跃于宫廷的作家侍从宴游,奉和应制;内容多歌功颂德,附庸风雅,点缀升平,不太容易凸显作家风格与个性㊂观察君臣参与骊山温泉的活动,参照‘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22 37-932的系年,‘全唐诗“中温泉应制诗组有唐中宗景龙年间幸新丰㊁上骊山㊁赐浴汤池,有上官昭容献诗‘驾幸新丰温泉宫“三首[18]卷5,文臣徐彦伯[18]卷76㊁武平一[18]卷102奉和应制㊂其他多集中于玄宗开元天宝间频繁往来于骊山的沐浴畋猎,君臣同游的纪盛和作㊂包括玄宗作‘温汤对雪“[18]卷3㊁张说奉和[18]卷86;开元四年(716)二月,姚崇扈从骊山温汤应制作喜雪诗,张九龄[18]卷48㊁苏颋[18]卷73与苏绾[18]卷113同行联题,另苏颋又作‘扈从温泉同紫微黄门群公泛渭川得齐字“当亦此次从行时作[22]524;七年(719),张说自幽州入朝陪侍骊山温泉,作‘宿直温泉宫羽林献诗“[17]卷88;十五年(727)十月,玄宗至骊山温泉宫作‘温泉歌“,张九龄奉和[18]卷47;十二月,登骊山石瓮寺,御制温汤言志[18]卷3,张说应制[18]卷87;十七年(729)张说扈从骊山,作‘温泉冯刘二监客舍观妓“[18]卷88㊂天宝初,蔡希周‘扈从温泉宫承恩赐浴“[18]卷114,卢象‘驾幸温泉“[18]卷122,徐安贞‘从驾温泉宫“[18]卷124,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18]卷127,李白‘侍从游宿温泉宫作“[18]卷179以及孙逖㊁钱起‘奉和登会昌山应制“[18]卷118㊁237,钱起‘和李员外扈驾幸温泉宫“[18]卷239,卢僎‘奉和李令扈从温泉宫赐游骊山韦侍郎别业“[18]卷99,以及近年由崔尚墓志补出的献‘温泉诗“[23]112均为奉和玄宗的应制诗㊂这些温泉应制的活动空间沿着骊山温泉泉源为核心涵盖皇家汤池㊁公卿别业及酒肆客邸;参与和诗者多为王卿馆臣,如太宗朝的弘文馆,中宗朝的修文馆,玄宗朝的集贤院等学士群[22]85㊁778,由于统治阶层每藉艺文交流㊁夸耀朕功,掌握文化权力,巩固皇权中心;文臣职属则是展露才华,颂扬时政朝局,向君王宣誓效忠㊂内容不外乎:温泉山水的刻画㊁温泉功能的利用㊁畋猎军容的展演以及帝王事功的称颂㊂举如玄宗御制‘惟此温泉 乃言其志“[18]卷3,首描 桂殿连山 温谷潺湲 佳景;续推崇 自然兰汤 解乏药病㊁陶养圣功;末借灵泉言志㊂他如:颂军容威壮 行漏移三象,连营总八屯 ;状汤池温景 灵泉碧溜温㊂参差开水殿 [18]卷102武平一‘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㊂或记温泉宫域畋猎 渭水波摇绿,秦山草半黄㊂马驯金勒细,鹰眼利星芒㊂下箭朱弓满,鸣鞭皓腕攘 [18]卷511张祜‘华清宫和杜舍人“;或写廷内菁英逞文: 惠化成观俗,讴谣入赋诗㊂同欢王道盛,相与咏雍熙 [18]卷777郭汭‘同崔员外温泉宫即事“;或咏泡泉之乐 独沸流常热,潜蒸气转香 [18]卷76徐彦伯‘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或感赐浴之荣 蒙恩每浴华池水 [18]卷194韦应物‘温泉行“㊁ 来将兰气冲皇泽,去引星文捧碧空 [18]卷114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赐浴“,俱见温汤避寒,张扬圣功㊂此外,崔尚针对君王猎骑张惶扰民的直谏: 愿将涓滴助,长此沃尧心 [23]‘温泉诗“,112,则是不同的声音书写㊂由于玄宗好文能诗,朝野景从,以名臣宰辅为中心经由赋诗唱和结交援倚,形成文人官僚的政治文化圈㊂骊山温泉诗的创作伴随着宫廷活动达到巅峰,兼备着政治性㊁文学性与娱乐性的功能,成为宫廷政治的晴雨表[24]20-21:开元初以姚崇㊁宋璟㊁苏颋(许国公)为中心[22]513,开元中张说(燕国公)㊁张九龄相继为相时期[22]580-705,他们主盟文坛,乐于提携文士;有谓 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 [18]卷477李涉‘题温泉“; 冢宰收琳琅,侍臣尽鸳鹭 [18]卷137储光羲‘群鸦咏“;直到开元后期㊁天宝乱前,李杨争权,骊山宫廷沦为政治角力场,骊山咏唱渐衰㊂2.侍从赋诗的个体性承传雅集风气的赋咏酬答不仅于俯仰抒情,也成为悦主干进的管道㊂包括新出的能文之士,乃至在野寒士无不寄望扈从赓歌,浃蒙圣恩,树立文名㊂所谓 暖气随明主,恩波浃近臣㊂灵威自无极,从此献千春 [18]卷124徐安贞‘从驾温泉宫“,而文会的主持者为树立权威,笼络人心,有的刻意结交才士;有的故意排挤贤臣;各人机运不同㊂其中不遇自伤,字里行间多叙述献文晋身的艰难㊂如卢象 此日小臣徒献赋,汉家谁复重扬雄 [18]卷122‘驾幸温泉“㊁李颀 不睹声明与文物,自伤流滞去关东 [18]卷134‘送李回“㊁綦毋潜 献赋温泉毕,无媒魏阙深 [18]卷135‘送章彝下第“㊁刘长卿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18]卷151‘温汤客舍“㊁皇甫冉 鲁儒㊃611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1求一谒,无路独如何 [18]卷250‘温泉即事“㊁钱起 沧溟不让水,疵贱也朝天 [18]卷238‘温泉宫礼见“㊂天宝十四年,杜甫回忆自己屡次献赋不成黯然遣怀: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㊂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㊂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㊂ [18]卷216‘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即便是王维[18]卷128‘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㊁李白[18]卷164‘东武吟“也如扬子云般期望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18]卷168李白‘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无不通过扈从献诗的途径试图进入权力中心㊂至于干谒梦碎的岑参则以另一种方式用世: 往年诣骊山,献赋温泉宫㊂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㊂ [18]卷198‘送祁乐归河东“相对于温泉应制诗的集团化统一化事功性的书写,个人温泉献诗之作无疑是个体性碎片化的发表㊂然而这两种服务于政治的咏唱都在烽火四起,骊山温泉弃废后画上句点㊂(二)历史凭吊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国势兴衰的转折点,也是骊山温泉诗咏的分界线㊂由于玄宗晚年耽于声乐仙道,委政权臣宰辅,废于国事,盛世顿挫;诗人置身于政治阴暗的时代旋涡,故地重回,物是人非,史鉴未远,抚今追昔,感旧怀深,诗音由昂扬富丽转为低沉痛惜㊂1.怀古伤今在战火之后面对曾经热闹辉煌而今冷清衰败的华清宫: 温泉流入汉离宫,宫树行行浴殿空㊂ [18]卷386张籍‘华清宫“思及旧时 千乘万骑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 的白日青山,而今 圣皇弓剑坠幽泉,古木苍山闭宫殿 [18]卷195韦应物‘骊山行“已成禁泉荒石㊂纵便温泉原属无情无知之物,因为沉淀着历史巨大的变动, 只今唯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18]卷242张继‘华清宫“㊂诗人多取笔 温泉 咏物移情: 一条春水漱莓苔,几绕玄宗浴殿回㊂此水贵妃曾照影,不堪流入旧宫来 [18]卷654罗邺‘温泉“; 一道温泉绕御楼,先皇曾向此中游 [18]卷472孙叔向‘题昭应温泉“; 温泉决决出宫流,宫使年年修玉楼 [18]卷298王建‘温泉宫行“; 至今汤殿水,鸣咽县前流 [18]卷580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㊂逝者如斯,诗作流露着不胜今昔的怆然㊂回顾国家兴衰㊁社会动荡,自然不能不归结到骊宫内帝妃的纵情欢乐㊁朝政弛废㊂诗人对此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除了检讨的声音外,也有着对李杨遗事的同情与怅恨㊂白居易‘长恨歌“[18]卷435从 不重生男重生女 一折于 宛转蛾眉马前死 ,再转于临邛道士仙界寻妃,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虚实之笔道出 生死之恨 ㊂其中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一段写承恩之幸与专宠之不幸㊂另吴融以地理节点转移时空生死: 渔阳烽火照函关,玉辇匆匆下此山㊂一曲羽衣听不尽,至今遗恨水潺潺 [18]卷685‘华清宫,四首之二“,俱使主体与客体㊁作者与读者同堕 欢而惊㊁惊而哀㊁哀而恨 的缠绵之境㊂2.鉴古讽今由于对统治阶级的荒唐逸乐不满,在 鉴古讽今 的诗歌里,骊山温泉宫成为见证骄奢腐蚀的符号㊂诗人悲叹怨愤,怀着国祚不永的危机意识以及壮志难酬的焦虑感,不仅用典讥斥,声讨杨氏家族: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18]卷539李商隐‘华清宫“;批评妃嫔 堕珥闲应拾,遗钗醉不收 [18]卷580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的专宠奢华;又借拟红尘荔枝㊁掘楚过秦发声指摘[18]卷521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徐夤直陈: 谶语山旁鬼,尘销陇畔丘㊂重来芳草恨,往事落花愁㊂五十年鸿业,东凭渭水流 [18]卷711‘依御史温飞卿华清宫二十二韵“, 兴亡之感 溢于字里行间㊂如今家国变色,诗人感时忧国,谴责君王失德失政㊂白居易‘骊宫高“: 君之来兮为一身;君之不来兮为千万人 [18]卷427,以 美 为 刺 ,警戒君王应修己不可自逸㊂郑嵎痛批 四方节制倾附媚,穷奢极侈沽恩私 忠臣张公识逆状,日日切谏上弗疑 ;张祜也指出 迷宠佞㊁丧忠良 [18]卷511‘华清宫和杜舍人“正是国亡之因㊂而在 移文泣祭昔臣墓,度曲悲歌秋雁辞 徒呼负负之余,只能伤人自伤: 今我前程能几许,徒有馀息觔力羸㊂逢君话此空洒涕,却忆欢娱无见期㊂ [18]卷567‘津阳门诗“诗中充满无能如何的挫败感㊂不同于为政治服务的宫廷诗文,这时期的温泉诗咏多不出怀古或咏史的范畴,出现了不少长篇叙事歌咏,其中也不乏和韵之作㊂①对于华清宫的草木泉石,牵缠着帝王的爱情悲剧,与笼罩其间的家国兴亡纠结不去,诗人们用诗歌文字从事考古,由地理风景还原历史的过往,总由 温泉 骊山绣岭 上皇/天子 贵妃 华清池 安史之乱 这些关键词形成特殊的历史情结,在文学创作场域产生了外溢的效果㊂四、唐代骊山温泉诗的文化意义参证近代华清宫汤池建筑遗址的考古工作团㊃711㊃一道温泉绕御楼:唐代骊山温泉诗论①如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卷521)与张祜‘华清宫和杜舍人“(卷511);以及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卷580)与徐夤‘依御史温飞卿华清宫二十二韵“(卷711)㊂队报告①以及古代文献史图记载,显示骊山汤址的挖掘开发与复原状况多处与唐代骊山温泉诗作的记咏㊁序注中的文字可以核实补证,提供了参考借鉴的基础㊂(一)温汤地景遗迹根据骊山宫古图绘制②勾勒出骊山汤泉宫(华清宫)及禁苑的轮廓为:南至骊山西绣岭第一峰(烽火台)为西绣岭山地,北向临潼二水围昭应县城区注入渭河,西界牡丹沟,东至石瓮寺谷(寺沟)与东绣岭分隔㊂[6]29-31由北向南依序为昭应县城㊁华清宫城㊁骊山禁苑㊂外以缭墙防护,有辇道登山㊁复道通往长安,构成交通防卫网㊂不同于传统的筑城模式,位于西绣岭的温泉总源为建筑轴心,各种功能性设施依山沿泉修建:宫殿中区有行政中心处理朝政;西区前部为梨园乐演区观赏娱乐;东院有道观㊁药堂等道教祭仪区㊂为充分利用温泉水系,结合储水㊁排水功能,暖宫中的汤池群落布置于宫南后方地势低处,水道设置水闸防止倒流,自王公至于庶人皆依等级分置汤泉馆,汤井殊名,殿阁异制,禁其逾越㊂浴殿包括东院后区以莲花汤㊁海棠汤㊁星辰汤总源为首的帝后浴寝区,小汤则为梨园弟子的沐浴汤池,中院后区宜春汤㊁少阳汤㊁尚食汤等为公卿官员沐浴的汤池,西院后区长汤十六所为宫人浴场㊂相关汤池殿宇的布置以及宫廷活动状况,对照骊山温泉诗引文与史书㊁图志㊁考古成果表列于下页㊂(二)温泉文化1.温泉泉质与设施骊山温泉均温约摄氏43度,呈弱碱性,属于暖泉㊂据北周王褒‘温汤碑“记载: 火井飞泉,垂天远扇㊂焦源沸水,冲流迸集㊂[15]3916李隆基‘温汤对雪“: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㊂ [18]卷3火井指的就是温泉井㊂温泉涌出时,杜甫形容 阴火煮玉泉,喷薄涨岩幽 ;论及水质 味如甘露浆,挥弄滑且柔 异香泱漭浮 [18]卷216‘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水温稳定 腊月近汤泉不冻 [18]卷300王建‘昭应官舍书事⓪,其中水气氛氲㊁烟雾缭绕;徐彦伯更从温泉的视觉㊁嗅觉与触感所酝酿的芳洁感,说明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仙石含珠液,温池孕璧房㊂涌疑神瀵溢,澄若帝台浆㊂独沸流常热,潜蒸气转香㊂青坛环玉甃,红础铄金光㊂藻曜凝芳洁,葳蕤献淑祥㊂ [18]卷76‘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至于池壁墙梯㊁水流供输设施等修砌以及养生的器物用品大多采用金玉之器,雕文绘彩,取意富丽辟邪㊂如 玉渠香细浪回环 [18]卷629陆龟蒙‘开元杂题七首:汤泉“㊁玉甃暖兮温泉溢[18]卷427白居易‘骊宫高“㊁ 黄金梯滑并行难 [18]卷301王建‘霓裳词“十首之九㊁ 金罍玉斝泛兰英 [18]卷5上官昭容‘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其中郑嵎‘津阳门“ 刻成玉莲喷香液㊂漱回烟浪深逶迤㊂犀屏象荐杂罗列,锦凫绣雁相追随 [18]卷567与‘明皇杂录“卷下‘东观奏记“记载 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㊁龙㊁凫㊁雁,又以石梁及莲花以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功 [28]28-29相类,呈现了汤池建筑甃以文瑶宝石㊁玉莲喷泉成池的精巧设计,景况穷奢㊂2.温泉利用(1)汤治功能关于温泉的施用,一为浸泡, 渐渍神汤无疾苦[18]卷47张九龄‘奉和圣制温泉歌“;次为饮用, 洒胃湔肠,兴羸起瘠[31]727-728;二者都以 治疗疾病,除寒祛风 [32]22-24 澡身浴德,开通耳目 [33]隋文帝,508为要旨㊂广义的汤治功能包括愈疾的疗养㊁休息的调养和预防的保养㊂浸泡其中,一由地热的温度,二因温泉溶解的矿物质极多,三借温泉涌动的按摩效果可以除污去乏,疗病益寿㊂唐时太宗 忧劳积虑,风疾累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 ,推崇汤浴 蠲疔荡瘵,疗俗医民 [10]‘温泉铭“序言,204,玄宗也以‘温泉言志“: 绩为蠲邪着,功因养正宜㊂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18]卷3,不仅说明温泉的功效 起疾逾仙药 ,也指出温泉的利用 无私合圣功 [18]卷87张说奉和普及于庶民㊂(2)灌溉养殖功能骊山地热资源丰富,泉水可以灌溉,适宜生物养殖㊂唐温泉诗即有野鹿的描述: 日出阑干见鹿行 [18]卷301王建‘晓望华清宫“, 至今犹有长生鹿,时绕温泉望翠华 [18]卷862嵩岳诸仙‘嫁女诗“, 饮鹿泉边春露晞 及郑注 山城内多驯鹿,流涧号为饮鹿 [18]卷567郑嵎‘津阳门诗“㊂参照学者研究,知唐代陶管系沿山修建从丹霞泉(老母泉)向北延伸为老君殿㊁朝元阁供水[6]533;而在朝元阁南之老母殿西侧有唐华清宫饮鹿槽遗物㊃811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1①骊山温泉宫相关的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参见唐华清宫考古队:‘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5期;唐华清宫考古队:‘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第二期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9月;张铁宁:‘唐华清宫汤池遗址建筑复原“,‘文物“1995年第1期;沈睿文:‘赐浴华清池“,‘装饰“2013年11月;张铁宁:‘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筑复原“,‘文物“1995年第11期;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临潼区唐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李令福主持编撰:‘骊山华清宫文史宝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㊂②游师雄:‘唐骊山宫图“;李好文:‘唐骊山宫图“(上㊁中㊁下),‘长安志图“以及清乾隆‘临潼县志㊃唐华清宫图“,分别参见西安市临潼区唐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骊山华清宫文史宝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㊁109-110㊁113页㊂。
1、先秦时期“文”或“文学”是文化学术的总称。
2、《尚书》、《诗经》是儒家经典,其中所体现的“诗言志”和“美刺”观,是古代诗论的起始,朱自清曾给予“诗言志”以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纲领”的高度评价。
3、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的思想对后世文艺家提倡自然美,反对过度雕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毛诗序》体现了汉儒研究《诗经》的成果,是长期来儒家诗论的总结,是汉代重要的文论著作,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对“温柔敦厚”的诗教的确立与流传有很大影响。
5、司马迁和班固以“文”或“文章”称文学,以“学”或者“文学”称学术。
6、曹丕《典论、论文》分文章为四科八体,是现存最早的一篇单独论文。
陆机《文赋》列举十类,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文学创作的专文。
萧统《文选》分列38类。
7、刘勰《文心雕龙》共五十篇,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清代章学诚有“《文心》体大而思精”之评;从《明诗》至《书记》篇,共20篇专门讨论文体。
8、南朝文坛的所谓“文笔之辨”将文章分为“文”“笔”两大类,区分标志是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9、《文心雕龙》的《体性》篇、《定势》篇专论风格,归纳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个基本类型。
10、钟嵘《诗品》以理论阐述、作家品评、佳作选录三者结合的形式开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新方式,其重点是评论作家。
《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萧统《文选序》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
11、陆机《文赋》提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五个艺术标准“应”“和”“悲”“雅”“艳”。
12、李白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诗风。
13、白居易在诗论方面鲜明的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14、唐代诗论侧重诗艺控研,始于成唐殷璠他的《河岳英灵集》中提出一个全新的诗论概念:兴象。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1、先秦时期“文”或“文学”是文化学术的总称。
2、《尚书》、《诗经》是儒家经典,其中所体现的“诗言志”和“美刺”观,是古代诗论的起始,朱自清曾给予“诗言志”以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纲领”的高度评价。
3、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的思想对后世文艺家提倡自然美,反对过度雕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毛诗序》体现了汉儒研究《诗经》的成果,是长期来儒家诗论的总结,是汉代重要的文论著作,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对“温柔敦厚”的诗教的确立与流传有很大影响。
5、司马迁和班固以“文”或“文章”称文学,以“学”或者“文学”称学术。
6、曹丕《典论、论文》分文章为四科八体,是现存最早的一篇单独论文。
陆机《文赋》列举十类,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文学创作的专文。
萧统《文选》分列38类。
7、刘勰《文心雕龙》共五十篇,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清代章学诚有“《文心》体大而思精”之评;从《明诗》至《书记》篇,共20篇专门讨论文体。
8、南朝文坛的所谓“文笔之辨”将文章分为“文”“笔”两大类,区分标志是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9、《文心雕龙》的《体性》篇、《定势》篇专论风格,归纳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个基本类型。
10、钟嵘《诗品》以理论阐述、作家品评、佳作选录三者结合的形式开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新方式,其重点是评论作家。
《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萧统《文选序》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
11、陆机《文赋》提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五个艺术标准“应”“和”“悲”“雅”“艳”。
12、李白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诗风。
13、白居易在诗论方面鲜明的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14、唐代诗论侧重诗艺控研,始于成唐殷璠他的《河岳英灵集》中提出一个全新的诗论概念:兴象。
15、中唐皎然《诗式》注重诗歌艺术;论述诗歌创作应“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对比兴说作了新的阐发:“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
”;揭示新的诗论概念“象”。
16、晚唐诗人司空图提出著名的“韵味说”,其《与李生论诗书》所云“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为此说核心语,成为唐代诗歌艺术论的总结者,集大成者。
其《二十四诗品》列诗歌风格为二十四个品类,每品类各以十二句四言诗作论析。
17、宋黄庭坚论诗文推重杜甫、韩愈,被江西诗派奉为“一祖三宗”。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18、宋严羽论诗,标榜“以禅喻诗”,力主“妙悟”“熟参”。
19、今存最早以“诗话”标名的论诗专著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20、张戒《岁寒堂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话》;刘克庄《后村诗话》;严羽《沦浪诗话》为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
21、北宋词论代表作是李清照《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核心观点,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正式的词学论文,代表着北宋词学的最高水平。
“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22、南宋王灼《碧鸡漫志》是第一部词学专著,反对“侧词艳曲”,最突出观点是对苏轼词的高度推赞。
23、南宋词论家胡寅《题酒边词》赞扬苏轼的革新之功:“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于尘垢之外。
24、南宋后期词论转向讲求形式格律为主,重要论著有沈义父《乐府指迷》和张炎《词源》。
25、元好问最著名的批评论著是《论诗》绝句三十首。
方回著作中最负成为盛名的是集选诗、评点、诗话为一体的《瀛奎律髓》。
26、钟嗣成的《录鬼簿》是现存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
27、明代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中的李梦阳高唱“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28、高棅编《唐诗品汇》。
29、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公安三袁:袁宗道(伯修)、袁宏道(中郎)、袁中道(小修)。
30、明代末年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是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钟惺的文学主张:“求古人之真诗”。
31冯梦龙《山歌》。
“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还魂记》。
王骥德著《曲律》四卷。
32、“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
33、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是我国第一篇通俗小说论文,评之“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34、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民歌《山歌》、《挂枝儿》。
35、清初黄宗羲的文学思想鲜明地反映着时代特点,体现着他的政治思想,强调“诗以道性情”,但他所论的情并不仅仅是个别人触景感怀的情,而是突出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情,具体到他那个时代就是民族灾难深重遭受外族统治者压迫的昂扬愤激的民族感情,他称之为“阳气”。
36、顾炎武提出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
37、王夫之的文学批评论著《诗绎》、《姜斋诗话》。
叶燮著《原诗》四卷,成为继《文心》《沧浪诗话》之后又一部阐论全面深刻、见解精辟、理论构架严密的诗论著作。
38肌理说(翁方纲)、性灵说(袁枚)。
39、赵翼著有诗人集《瓯北诗钞》评论集《瓯北诗话》。
40、阳羡派开创人:陈继崧4142、金人瑞评点《水浒传》开创了小说评点的新局面,称《水浒》为“第五才子书”。
其后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张道深评《金瓶梅》。
“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43、李渔的戏曲论著《闲情偶寄》。
44、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梁启超是“诗界革命”的理论宣传家。
45、近代词学研究著名的有刘熙载《艺概、词概》。
戏曲论著有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46、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控最有影响的小说理论文章。
第二部分:解释题(与简答题同)一、“诗言志”(《尚书。
尧典》)答:“诗言志”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存录和表述,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性质。
“言”,即说,吐露表达;“志”即思想感情。
它提示诗歌不是记事、议论的,而重在内心志意的表现。
“诗言志”的观念说明古人对诗作为文艺的本质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二、“思无邪”(《论语》)答: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总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就是归于雅正。
孔子认为《诗经》符合“仁”“礼”的原则,都是正而无邪的。
这表明孔子注意文学的思想内容,强调文学与礼治政教的关系。
孔子“诗无邪”的诗歌评论标准,既体现孔子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视,同时又反映了他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三、“王欲玉女,是用大谏”(《诗经》)答:这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诗句,大意是诗作者因爱戴周工,所以决定献诗给他,以尽规劝之职责。
这正说明,在当时社会政治矛盾斗争剧烈的情况下,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诗歌的批评讽刺作用,注意把诗歌创作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自己。
四、“诗有六义”(《毛诗序》)答:《毛诗序》根据先秦旧说,作了阐发论述,进一步明确“六艺”名目:“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又具体分析风、雅、颂的性质、内容、特点。
阐说了诗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等,论述全面而深入,可以看作是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代表着汉代诗论的水平。
五、“发愤著书”(司马迁)答:司马迁因李陵事件下狱,并受宫刑,从这种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中,从他撰写《史记》的创作实践中,他将古人著书与他们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相联系,归结到“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提出”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即著名的“发愤著书”说。
“愤”,忿懑、郁闷,内心的郁结。
“发”,发舒。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提出是对封建社会进步文人创作情况和创作精神的总结。
六、“文”“笔”答:南朝文坛有所谓“文笔之辨”,区分标志是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七、“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答: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种观点,将诗赋从“本同”的文章中独立出来,阐明它“丽”的特点。
“欲丽”强调诗赋特征在于努力追求辞采缤纷、明丽动人,是一种美文,意识到文学的形式美和形象描绘,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对六朝诗歌的发展和“缘情绮靡”的诗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八、“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陆机)答:这是陆机《文赋》中的名言。
它意指对于古人用过的文章辞句,应予抛弃;对于古人未用的辞句、文意,可以尽量采用。
这正强调了作家应借鉴前人作品,但应注意务去陈吉、变革创新。
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答: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观点,它描述想象展开时作家脑海中展现的生动丰富的具体形象,作家的精神与外物相接触、相交融,有一种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反映了刘勰对创作构思的认识,即艺术想像始终以具体的物象相结合,作家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去。
十、“滋味”(《诗品序》)答:钟嵘在《诗品》中指出五言诗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重要的,因为五言诗有“滋味”。
所谓“滋味”变即诗味,诗的艺术魅力、美感,这里钟嵘供用了人的生理味觉感受来论述诗歌的艺术特征和美感。
钟嵘“滋味”说的构成兼顾了诗歌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兼顾了内容与形式,兼顾了艺术手法与词藻文采,是相当全面、深刻的。
十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陈子昂)答:这是陈子昂提出的艺术主张。
“风骨”是风与骨二者的结合,也就是充沛丰富、激荡动人的思想感情与结构严整、质朴有力的语言形式的结合,就是诗歌创作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结合,就是诗歌创作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风骨”联系“汉魏”,即强调汉魏古诗的创作精神。
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旨在批评齐梁初唐诗歌创作浮艳轻靡,崇尚藻饰对偶,因而缺少风骨的弊病。
十二、“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答: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以自然界的草木、水等物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并进而指出“人之于言也亦然”,从而阐明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抑郁不平的思想感情的产物。
因为作家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幸(不平);必然有所思索,有所感怀,以致抑郁悲愤;最后必然要宣满泄表露,一吐为快。
“不平则鸣”说在封建时代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的精神,影响深远。
十三、“韵外之致”(司空图)答:“韵外之致”是司空图提出的文学主张。
这里的韵指诗的语言文字。
“致”,意为意致、情致。
“韵外之致”,是说好诗在其语言文辞之外,仍蕴含着丰富的情韵意致,或通俗地说包含着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别有余味。
十四、“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梅尧臣)答:梅尧臣高举《诗经》国风“因事有所激”的创作精神,强调创作必须有来自现实生活的强烈触发,有感于心,溢为言辞,而不是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