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小学语文三年级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24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狼和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意义,明确故事的主题和寓意;2.能够理解并运用故事中涉及的词汇和语言表达;3.能够综合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加深对故事情节和情感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感知寓言故事的寓意,体会故事传递的核心价值观;2.学生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常用词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天空中的寓言故事,如《小乌鸦喝水》、《乌鸦和狐狸》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寓言故事,它有哪些特点和意义。
2. 阅读理解读完故事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中的狼和鹿有什么区别?2.最后,狼有怎样的结局?3. 词汇学习教师讲解生词、词组和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例如“搂住”、“想方设法”、“黄昏”等,并进行短语、句子的搭配练习。
4. 综合运用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理解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述故事主题。
例如:1.假设你是故事中的鹿,你会怎样“想方设法”来躲避狼的追杀?2.为什么狼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却最终得到了不好的结果?5.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意义,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掌握故事中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提高了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估1.答题评估:通过上述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答题评估;2.书面评估:让学生选择一个题目,配合图画或自己的想象,写出一个《狼和鹿》的精彩部分。
评估他们的文字表现与语言的运用。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事物,体现寓言故事中蕴藏的应对问题的方法;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探索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狼和鹿》说课稿本文是关于《狼和鹿》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说教材1、教材体系《狼和鹿》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从内容和体裁上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体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课文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此,更要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得关系。
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2、教材内容《狼和鹿》这篇课文引发出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
作者按照“平衡--失衡--明理”的思路来结构全篇的。
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狼和鹿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后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文中狼与鹿、凯巴伯森林前后、鹿群变化等一系列的对比让我们获得了分明的感受。
整篇文章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揭示出: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同时在狼与鹿之间的关系背后,也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如:(1)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去杀狼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看消灭更残忍的动物本因是正确的,但从现状来看,他们原本正确的行为却恰恰是错误的,真正这种“不平衡”的制造者是谁呢?就是我们人类;(2)在狼和鹿之间的关系背后,显现出人类的傲慢和无知,当然这一点就三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因此为了提升学情,构建学生与文本沟通平台,我认为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从事实中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深入研究,使学生懂得事物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并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狼和鹿 《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狼鹿共处,自然统一。 第二部分(2、3),写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方面展开描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狼,枪声响了25年,杀掉狼6000多只。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造成严重饥荒,疾病流行,结局悲惨,后果始料不及。 第三部分(4),写狼鹿易位,深刻教训。 从分析可知:作者是按照“平衡-失衡-启发”的思路来谋篇的,深刻的道理予以鲜明的故事之 中。 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包括:由事及理,对比分明。狼和鹿本来共处于凯巴伯森林之中,互相制约、互相依存,自然统一,但人为地杀狼,鹿群失控,导致灾难降临,这就由事及理,说明了必须保持自然平衡的道理。对比体现在:一是森林状态前后的对比。以前是“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后来是“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前后对比,指示着生态失衡带来的恶果。二是鹿群前后对比。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的悲剧。三是狼鹿易位的对比。人们心目中对二者认识的易位,昭示着一个道理:必须保持生态的平衡,否则恶果自食 。第一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狼和鹿》这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
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意识。
3.2教育学生遵守自然规律,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1.3重点句子的掌握与复述。
2.教学难点:2.1对课文中的寓意进行深入理解。
2.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动物。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并认读。
3.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书写顺序和记忆方法。
3.3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让学生上台书写,并纠正错误。
4.课文理解4.1教师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课文理解2.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狼和鹿分别代表了什么?3.重点句子学习3.1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学生齐读并理解。
3.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重点句子。
4.角色扮演4.1教师分组,每组分别扮演狼和鹿的角色。
4.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注意语气、表情的把握。
5.课堂小结5.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第三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狼和鹿》,那么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2.课堂讨论2.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大自然,尊重生命?2.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3.拓展活动3.1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语文狼和鹿说课稿语文狼和鹿说课稿语文狼和鹿说课稿1说教材《狼和鹿》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
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
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
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
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
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凶狼,消灭鹿群的天敌;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
最后得出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道理。
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说教学思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
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
通过讨论,读书比赛等多种形式,采用电教手段,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结合地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体情悟理。
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比比中突破重点、难点。
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具体说一说第二课时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的。
说教学过程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
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