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分层辨治浅论
- 格式:pdf
- 大小:863.12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眼科学如何诊断和治疗常见眼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
当眼睛出现问题时,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给我们的心理带来负担。
中医眼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独特的诊断和治疗常见眼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眼病,注重整体观念和四诊合参。
望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生会观察患者眼睛的外观,包括眼睑、眼珠、眼白、瞳孔等部位的颜色、形态和光泽。
比如,眼睑红肿可能提示风热外侵;眼珠混浊可能是肝肾虚损的表现;眼白发黄往往与肝胆湿热有关。
此外,还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因为中医认为眼睛与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闻诊在眼科诊断中相对较少应用,但有时也能提供一些线索。
比如,通过听患者的声音,了解其气息的强弱,判断身体的正气盛衰。
问诊则是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包括眼病的起病时间、症状特点、加重或缓解的因素,以及患者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腰膝酸软等。
通过这些信息,综合判断眼病的病因病机。
切诊主要是指脉诊和触诊。
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状态。
例如,弦脉可能提示肝郁,细数脉可能是阴虚。
触诊则会检查眼部的肿块、结节等,了解其质地、大小、活动度等情况。
常见的眼病如结膜炎,中医称为“天行赤眼”。
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热毒炽盛所致。
诊断时,除了观察眼部的红肿、眼屎增多等症状,还会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及全身症状。
治疗上,轻者可选用桑叶、菊花等疏风清热的中药煎汤熏洗眼部;重者则需内服清热解毒的方剂,如银翘散加减。
麦粒肿,中医称为“针眼”。
多因脾胃积热或外感风热毒邪引起。
表现为眼睑局部红肿、疼痛,有硬结。
中医治疗会根据病情的轻重,采用不同的方法。
初期未成脓时,可用热敷,并配合服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中药,如仙方活命饮加减。
已成脓者,则需切开排脓。
干眼症在中医看来,多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有关。
患者常感到眼睛干涩、疲劳、视物模糊。
诊断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
治疗上,以滋补肝肾、养血润燥为主,常用的中药有熟地、枸杞、当归等,也可配合针灸、按摩等疗法,刺激眼部周围的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增加泪液分泌。
眼科实习心得常见眼疾鉴别与治疗经验分享眼科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科,涉及到眼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在眼科的实习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许多常见的眼疾,并积累了一些鉴别与治疗经验。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眼科实习中所学到的常见眼疾的鉴别与治疗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神经性眼疾神经性眼疾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眼部疾病,包括面神经麻痹、脑卒中性眼肌麻痹等。
在鉴别面神经麻痹时,我们首先会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是否有明显的不对称,进一步了解病史是否有与面神经麻痹相关的疾病,如病毒感染等。
治疗方面,常采用口服类固醇激素、眼霜按摩等方法,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2. 细菌性眼炎细菌性眼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眼部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等。
在鉴别细菌性眼炎时,我们会注意患者的症状,如眼红、结膜充血、眼睑肿胀等,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眼结膜涂片,以确定细菌的种类,并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眼药水进行治疗。
3. 白内障白内障是眼部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指的是晶状体透明度下降引发的视力减退。
在鉴别白内障时,我们会注意患者近视眼史、眼睛出现白色混浊等症状,进一步进行视力检查和眼底检查,确定白内障的类型和程度,并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症状选择手术与保守治疗的方法。
4. 眼外伤眼外伤包括眼球受伤、眼睑创伤等。
在鉴别眼外伤时,我们首先会了解患者的外伤原因、力度和部位,观察眼部是否有明显损伤,进一步进行眼球压力检查和眼底检查,以确定损伤程度,并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局部冰敷、外科手术等。
5. 角膜病变角膜病变是指角膜受损引发的眼部疾病,如干眼症、角膜溃疡等。
在鉴别角膜病变时,我们会注意患者的视力下降、异物感、流泪等症状,进一步进行角膜染色和角膜地形图检查,以确定角膜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人工泪液、角膜修复手术等。
总结起来,眼科实习中的常见眼疾鉴别与治疗需要我们熟悉不同疾病的症状、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
通过实际操作和病例观察,我逐渐学会了正确判断眼疾的类型,并了解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眼科备读』附录眼科辨证九分法卷二目病条辨眼科辨证方法有多种,各有其特点。
《中医眼科备读》卷二目病条辨中采用了九分法,将各种辨证方法有机的结合,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
本文阐述了九分法的产生、内容及运用。
一.九分法简介(一)风证(二)风热证(三)火热证(四)水湿证(五)燥证(六)寒证(七)血证(八)虚证(九)痰证二.九分法的产生(一)眼科辨证法复习⒈常用辨证方法(1)眼科专用辨证法1)五轮辨证2)内外障辨证3)眼底辨证(2)移植于其它学科的辨证法1)八纲辨证2)六淫辨证3)脏腑辨证4)气血津液辨证5)六经辨证6)卫气营血辨证7)三焦辨证⒉各辨证法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说的整体观念,从各个侧面指导着眼病辨证。
⒊各辨证法不足点(1)局限性(2)粗线条(3)较机械(4)过分强调全身证状(二)九分法的设计思路⒈以六淫辨证为主体,审证求因为基点。
风证仍为风证寒证仍为寒证暑证调整为风热证湿证调整为水湿证燥证仍为燥证火证调整为火热证说明:⑴减暑证:暑证为发生在夏季的火热证,眼科临床无特殊性。
⑵列风热证:风热证为风夹热毒证,本属风证的一个兼证,在眼科临床,特别在外眼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⑶水证为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水液内停证因水与湿同类,合为水湿证。
⒉突出血在眼的生理中的重要作用,显示血的病理变化在眼科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⒊重视病理产物辨证,强调眼部检查所见,结合某些西医的病因学说和病理改变。
痰(专列痰证)瘀血(列于血证中)水(列于水湿证中)⒋紧扣辨证大纲九分法中,风证、风热证、火热证、水湿证、燥证、寒证、血证、痰证可隶属于八纲中的阳证、热证、表证、里证、寒证、阴证及实证,其中有部分涉及虚证,但不能全面展现眼病虚证全貌,故将其专列一个证型。
三.九分法内容(一)风证1.辨证要点:头痛鼻塞、胞肿而浮、涕泪清稀、沙涩羞明、充血较淡、口不渴、舌淡苔薄。
这些特点与寒邪目病基本相似,故可视为风邪夹寒之证。
临床可见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角膜实质炎、疱疹性角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带状疱疹、急性结膜炎、急性前葡萄膜炎等病的初期阶段。
中医眼科学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什么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眼科的核心诊疗原则,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的第一步是收集患者的详细信息。
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眼部症状的发生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还会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等。
对于眼部症状,如视力下降、眼痛、眼痒、眼红、眼胀、视物变形、复视等,要明确其特点和程度。
同时,观察眼部的外观,包括眼睑、结膜、巩膜、虹膜、瞳孔等的形态、颜色、分泌物等情况。
在中医眼科学中,常见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在眼科中,例如急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眼屎多等症状,多属实证、热证;而慢性眼病,如视神经萎缩,视力逐渐下降,多属虚证。
阴阳辨证在眼科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如眼底出血急性期,出血鲜红、量多,多属阳证;而陈旧性出血,血色暗红、量少,多属阴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来判断疾病的脏腑归属。
眼睛与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开窍于目,肝主疏泄和藏血,若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可导致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
心主血脉,若心气不足或心血瘀阻,可能会出现眼底出血、视网膜动脉硬化等。
脾主运化,脾的功能失常可引起眼睑浮肿、眼肌麻痹等。
肺主气,若肺气不利,可出现白睛红赤、泪液减少等。
肾主藏精,肾精亏虚则可能导致老花眼、白内障等。
病因辨证则是根据疾病的致病因素进行辨证。
中医认为,眼病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以及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外伤等。
如风邪常导致目痒、流泪;寒邪可引起目痛、拘急;暑热易致目赤肿痛;湿邪多导致眼睑浮肿、眼眵增多;燥邪易伤津液,出现眼睛干涩;火邪往往引起眼红、肿痛、出血等。
情志失调,如肝郁气滞、肝火上炎,可引发多种眼病。
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是指眼部疾病的一类,包括了眼部结构、功能、症状和病理的异常。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眼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而对于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眼科疾病的分类眼科疾病的种类非常之多,包括了各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如近视、远视、散光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等。
在治疗眼科疾病时,首先需要明确所患疾病的分类,因为不同类型的疾病会有不同的治疗方式。
二、眼科疾病的症状不同类型的眼科疾病会有不同的症状。
但是有一些常见的症状是可以预见的,如眼睛疼痛、视力不足、眼眶肿胀、流泪等等。
当出现眼部不适或不寻常的症状时,我们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因为眼科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对我们的视力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三、眼科疾病的诊断诊断眼科疾病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领域。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到专业的医院或眼科诊所进行检查和诊断。
诊断的工具包括了眼位显微镜、视力测试装置、角膜地形图、眼压计等工具。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获取患者的眼部信息,并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诊断。
四、眼科疾病的治疗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非常多样化。
不同类型的疾病会有不同的治疗方式。
一些比较简单的眼科疾病可以通过一些家庭方法进行改善。
比如,适当的眼睛保健、通过眼药水来缓解眼部不适等等。
但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我们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了。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如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等。
而对于其他一些疾病,如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等,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治疗。
总之,眼科疾病的治疗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需要根据疾病的种类和症状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出现了眼部异常,请及时去医院就诊,这样才能确保您的眼部健康。
浅谈眼底病的辨证论治原则王佳斌;李文香【摘要】中医眼科同中医临床学科一样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学科.在古典文献中,由于时代的限制,各种辨证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外眼病论述得多且详细,而对眼底病缺乏细致深入的探讨,较为笼统,往往是根据主要症状分别归属为暴盲青盲、视瞻有色等范畴,因此在以往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吸纳现代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病证相结合的原则,充实辨证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眼底病的辨证方法,使古老医学焕发了新的生机.【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4(012)001【总页数】2页(P8-9)【关键词】眼底病;辨证论治;中医眼科【作者】王佳斌;李文香【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沧州,061000;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沧州,0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医眼科同中医临床学科一样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学科。
在古典文献中,由于时代的限制,各种辨证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外眼病论述得多且详细,而对眼底病缺乏细致深入的探讨,较为笼统,往往是根据主要症状分别归属为“暴盲”“青盲”“视瞻有色”等范畴,因此在以往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吸纳现代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病证相结合的原则,充实辨证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眼底病的辨证方法,使古老医学焕发了新的生机。
就目前来讲,中医眼科对眼底病的探讨有两种不同途径:一种受中医五轮学说的启发,试图把眼底病的不同部位也分属于五脏,并根据这些部位的病理改变,纳入五轮辨证的轨道。
如陆绵绵[1]教授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眼底某个部位与某脏有关系,往往通过调理某脏腑能治愈相应的眼底病。
因此,她总结出玻璃体属肺肾、黄斑属脾、视神经属肝、视网膜血管属心、视网膜属肾的理论。
另一种探索途径是把现代仪器检查所获得阳性体征用中医的理论加以分析认识,然后作为辨证资料,纳入中医辨证论治的轨道上来。
辨证论治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
多数学者认为症候是对疾病状态下人体生理病理整体反应的概括,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
山和环跳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每个穴位的注射剂量为1~2mL,需注射2次/周,经临床实践证明,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对患者的承泉穴、关元穴和气海穴针刺加电,经过实践研究发现,任脉电针可促进脑缺血大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向显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2]。
临床医学中,对脑梗塞患者应用三通法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3]。
第1周可对患者应用强通法,选择尺泽、委中、百会和四神聪等穴位,分别应用三枝针进行点刺放血;在患者接受治疗的第2~4周应用微通法,选择三阴交、百会、合谷、四神聪、足三里、患侧曲池、太冲等穴位,进行平补平泻,具有明显的效果。
经实践研究证明,给予患者三通法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1.30%。
2.2 中药针剂的应用临床医学中,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药针剂治疗也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学者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治疗脑梗塞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80%,具有较好的效果。
回顾分析治疗过程发现,灯盏细辛注射液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对血液流变性进行明显改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应用红花注射液治疗脑梗塞也具有显著的效果,表明红花注射液的抗自由基损伤、促纤溶、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栓的作用十分明显。
另外,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血栓通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联合清开灵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注射液等治疗,均具有良好的效果,治疗总有效率均超过80.00%。
丹参注射液和血塞通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现象,有效阻止梗塞范围的增大,促进毛细血管的增加和侧支循环的开放,导致患者梗死病灶周围的血管压力下降,有利于梗死区的供血。
[4,5]3 讨论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药诱导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患者损伤脑区的定向诱导分化,为患者后脑结构和功能损伤后的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中医药物可实现对内源性NSE增殖和分化的诱导,促进患者损伤脑神经功能的修复和重建,是防治脑梗塞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1]郭龙军,滕佳岐. BOLD和DTI技术在脑梗塞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193-194[2]马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进展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1):27[3]李积军.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5例[J].陕西中医, 2014,(9):1144-1145[4]李子富.红花注射液结合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8):1023-1024[5]赵现,李军涛,冯社军,等.早期康复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4,(7):829-830编辑:段苏婷编号:EA-141105052(修回:2015-05-03)眼科分层辨治浅论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reatment on Delamination薛莉娜1张爱忠2杨世民1(1.兰考县中医院,河南兰考,475300;2.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湖北武汉,430022)中图分类号:R24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3-0055-04【摘要】根据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关于眼球局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将眼部结构分为四层一系,分属五脏,用于指导眼科临床的辨证论治,从而创立眼科分层辨治法。
【关键词】中医眼科;分层辨治【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CM and modern medicine on local tissue structur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ye, the eyeball i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and a system, belong to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used to guide the ophthalmic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o a new method abou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phthalmology is created.【Keywords】Ophthalmology of TCM;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13.030中医眼科传统的专科辨证方法有五轮辨证、八廓辨证[1,2]等。
五轮辨证从外观上将眼之各部分为五轮,分属五脏,轮有病则责之于所属之脏。
从目前来看,如此分属已显粗略,况黄仁(虹膜)归属尚有争议,以之指导临床,实受局限。
至于八廓辨证,仅凭白睛(球结膜、巩膜)几缕赤丝就定为病在何脏何腑,玄之又玄,临床上能用者无几。
现代陈达夫创有眼科六经辨证[3],因不易掌握,临床应用比较困难。
现代医学日新月异,为中医眼科专科辨证方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弥补传统中医眼科专科辨证方法的不足,笔者根据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关于眼球局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创立眼科分层辨治法,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现不惴浅陋,简论如下。
1 分层中医学认为:人分五体,分属五脏,脏有病可表现于相应之体,体有病可责之于所属之脏。
目既为人体的一部分,自然亦可以分为五体,分属五脏。
1.1 结膜层包括眼结膜、球结膜和角膜上皮,属肺。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肺主皮毛,皮毛位于人体之表,抗御外邪,保护机体。
在目何者为皮毛?结膜、角膜上皮与皮肤相延续,位于眼球的最外层,有抗御外邪、护卫内层组织的作用,故类于皮毛,应为肺所主,其病变应多与肺相关。
如肺热或肺阴亏虚,可见金疳、目干涩等病。
因该层部位浅表,其病亦多因外斜侵袭,如风热、风寒、疫毒等,其病可见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等。
肺位最高,有华盖之称,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
”风、热、燥之邪易袭肺位,其中风热之邪最多,风寒,风湿,疫毒之邪亦可有之,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时复病、自睛溢血、金疳皆可从肺的宣发肃降失调论治,以疏风、清热、泻肺为主,如有湿邪可兼用祛湿之品。
白睛红赤较甚者,兼用凉血退赤之药。
天行赤眼,暴风客热,热毒较甚者,多增加清热解毒之药。
燥邪多于秋冬袭肺或病久阴虚内热伤肺。
干眼症、反复发作的浅层点状角膜炎,多因肺燥失调,气机升降失司,阴虚而内热上扰所致,宜从滋阴润肺、清热退翳调理。
病案举例:患者甲,女,30岁,2013年10月16日就诊,诉双眼干涩、疼痛、流泪3个月,查双眼视力1.0,结膜充血,结膜穹隆乳头形成,双眼角膜荧光染色,角膜上皮大片细小点状混浊,前房及瞳孔正常,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患者既往曾点用贝舒眼水、更昔洛韦眼水、复方无环鸟苷眼水1号,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中医诊断为白涩症。
西医诊断为浅层点状角膜炎。
证属肺阴不足,邪热留恋。
治以滋阴润肺、祛风退翳。
方以养阴清肺汤加桑白皮10g,菊花10g,木贼10g,枸杞子15g,桔梗6g。
服药5剂,症状明显减轻,又服15剂,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1.2 筋膜层包括巩膜和角膜内层,属肝。
《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
”肝主筋,筋处于表里之间,其性柔韧,有裹撷和保护机体其他组织的作用。
在目何者为筋?巩膜和与之相延续的角膜内层位于结膜和角膜上皮之里、葡萄膜之外,亦处于表里之间,其性亦柔韧,靠眼内压的作用,维护眼球形态,保护眼内组织,故二者类于筋,应为肝所主,其病变多与肝相关。
如肝火亢盛、肝胆湿热或肝胆郁热,可见火疳、白睛青蓝等病。
眼内精血充盈,体阴而用阳,易为火热所患,角膜和巩膜之病,发病初期表现为目赤、目痛、羞明流泪,中医辨证为阳证、实证、热证。
病因一是外感,二是脏腑功能失调。
目居高位,易为风邪所患,风热上犯于目,或风寒郁而化火上犯于目,亦影响机体脏腑功能,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皆上连于目,经络上的某一部位病变亦影响相应的脏腑,即肝或脏腑功能失调后经脉循行路上的病变,内生六气形成眼病发生的条件。
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为刚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常因外邪所扰,情志所伤致肝热上扰,肝火上炎,熏蒸黑睛和白仁,致抱轮红赤,黑睛生翳,白睛深层紫红色结节。
治当以疏肝、泻肝,解郁祛风。
此二者为病,常病情反复,病久迁延,肝血暗耗,病久多瘀,后期还应加入养血、活血之品。
此层对于目珠而言,邪在半表半里。
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还要防邪深入,若失治可至瞳神紧小,黄液上冲,视瞻渺等,若施治得当,则邪去目安。
病案举例:患者乙,女,24岁,2009年8月22日就诊,主诉“左眼疼痛、视力下降3月余”。
患者于2009年5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始觉左眼疼、视力下降,5月22日至某医院就诊,被诊为“巩膜炎(左)”,予强的松等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一直未愈。
到我院就诊时患者仍觉左眼隐痛、视物不清,伴口苦、眠差、精神郁闷等。
查:左眼视力0.3。
左眼3点位近角膜处巩膜局限性红肿,色暗,周围结膜充血。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
西医诊断为巩膜炎(左);中医诊断为火疳(左)肝胆郁热型。
予疏肝利胆,清解郁热治疗。
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g,赤、白芍各15g,枳实10g,栀子15g,丹皮15g,连翘15g,薄荷10g,甘草3g,水煎服,1剂/d。
7d后病情有所好转,1个月后基本治愈。
1.3 葡萄膜层属脾。
《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
”脾主肌肉,肌肉处于筋膜之里、主司营养与运动。
在目何者有肌肉?葡萄膜位于巩膜之里,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
虹膜由瞳孔开大肌和括约肌组成,司瞳孔开合、展缩,亦司运动。
睫状体的纵形肌纤维、辐射状纤维和环形纤维调节晶状体体屈率,便目能极毫芝之细,悉云霄之高,皆由脾之精气升腾结聚而成,只是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对此认识不足。
另外睫状体还有分泌房水功能,脉胳膜直接与视网膜相毗邻,二者亦具有营养其他组织的作用。
脉络膜由外、中、内三层血管组成,流经眼球的血液近2/3通过脉络膜,90%的眼内血分布于脉络膜[4],脉络膜其内层的毛细血管有小孔使营养物质通过,为眼珠活动提供气血,温养眼珠,为多气多血之组织。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亦应由脾所主,为眼球壁肌肉层。
故葡萄膜属于肌肉,应为脾所主,其病变多与脾相关。
如脾经湿热,可见瞳神紧小症、瞳神干缺症等病。
患者外感湿热,恣食辛辣酒肉、垃圾食品,痰湿之体,眼部其他病变致眼内气机不利,津液代谢障碍皆为此部位发病之因,临床表现为黑睛后壁沉着物、神水混浊、瞳神缩小、神膏絮浊、湿聚成痰、痰火攻目,皆以痰湿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