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_省略_开发研究与示范_项目入库评审完成_295
- 格式:pdf
- 大小:802.29 KB
- 文档页数:1
水质监测项目和检测方法水质监测是为了保护水资源和人类健康而进行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分析和评估水体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参数。
水质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与寄生虫、重金属、营养物质以及水体的pH值、溶解氧、浊度等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质监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1.有毒有害物质:-化学物质:如重金属(铅、汞、镉等)和有机污染物(农药、工业废物等),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检测设备进行分析。
-环境激素:如内分泌干扰物和药物残留物,可通过液质联用仪(LC-MS/MS)等设备进行检测。
-毒性评估:可以通过短期急性毒性试验(LC50试验)、长期慢性毒性试验等生物学方法进行评估。
2.微生物与寄生虫:-总菌落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将水样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并计数。
-大肠杆菌群:通过内部、外部指标(如总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的检测,可以评估水体受粪便污染的程度。
-寄生虫卵囊:通过膜过滤法、浓缩法和染色识别法等进行检测。
3.重金属:-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可以使用原子吸收光谱(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仪器进行检测。
4.营养物质:-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可通过分光光度计、荧光分析仪等设备进行监测。
5.水体的pH值、溶解氧、浊度等指标:-pH值:可通过玻璃电极或化学试剂进行测定。
-溶解氧:可以使用溶解氧仪、滴定法等进行测定。
-浊度:利用涡旋式浊度计等设备进行测定。
除了上述项目外,还可以进行水中特定物质的检测,如有机磷农药、氨、铜等。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项目,如水体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的监测。
水质监测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监测项目和目的。
常用的水质检测方法包括物理测定法、化学测定法和生物学测定法。
物理测定法:通过仪器测量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浊度等物理参数。
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水体的基本信息。
化学测定法:通过对水样进行化学反应,使用分光光度计、荧光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仪器对特定化学物质进行测定。
测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数量的指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多种污染。
尤其是有机污染物,已经成为一个紧迫问题。
因此,测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数量的指标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环保问题。
有机污染物是指以碳为基础的有害物质,包括石油、有机溶剂、农药和其他有机混合物,是对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通过水体污染空气,从而影响人类健康。
因此,测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数量,是研究环境污染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目前,测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数量的指标包括有机指数(COD)、氨氮指数、总有机碳指数(TOC)、总氮指数、总磷指数、氯酸盐指数等。
COD和TOC是测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主要指标,其中COD是研究有机物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废水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TOC反映废水中包括水溶性有机物在内的总有机物的含量,是衡量废水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如总氮指数、总磷指数和氯酸盐等,可以用来衡量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总氮指数是衡量废水中氮类污染物含量的指标,它可以反映某种有机物和氮类污染物种类和含量;总磷指数是检测废水中磷类污染物含量的指标,可以衡量废水中磷类污染物的类型和数量;氯酸盐指数是检测废水中氯类污染物含量的指标,可以衡量废水中氯类污染物的类型和数量。
测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有多种,如紫外分光光度、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测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但气相色谱法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测定精度更高,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目前,有机污染物是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测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数量的指标,可以用来研究环境污染和控制环境污染。
COD、TOC和氨氮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但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如总氮指数、总磷指数和氯酸盐等,可以用来检测废水中污染物含量。
各种检测方法也可以用来测量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有助于控制环境污染。
水环境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T 96.2分析方法6.2.1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6.2.1.1首先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或行业标准方法。
6.2.1.2当实验室不具备使用标准分析方法时。
也可采用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监督管理司环监[1994]017号文和环监[1995]号文公布的方法体系。
6.2.1.3在某些项目的监测中,尚无"标准"和"统一"分析方法时,可采用ISO、美国EPA和日本JIS方法体系等其它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能达到质控要求。
6.2.1.4当规定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污水、底质和污泥样品分析时,必要时要注意增加消除基体干扰的净化步骤,并进行可适用性检验。
6.2.2水和污水的监测分析方法见附表1。
7流域监测7.1流域监测的目的。
流域监测以掌握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趋势,为流域规划中限期达到目标的监督检查服务,并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7.2流域断面。
根据流域规划设置的断面,一般分为限期达标断面、责任考核断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断面。
7.3同步监测7.3.1同步监测是根据管理需要组织全流域监测站进行的在大致相同的时段内,对主要控制项目的监测。
7.3.2同步监测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点位(断面)认证,监测全程序技术指导,监测资料的审核汇总以及报告编写工作。
在监测期间总站派技术专家到重点地区进行现场技术监督、技术指导。
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地区的同步监测工作具体实施。
7.3.3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为每月1次,具体实施时间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流域网头单位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确定。
同步监测频次根据需要确定。
7.4监测断面(点位)我国正在制定和实施的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污染源限期达标计划中确定的监测断面是三河、三湖的主要监测断面流域监测以环境管理目标断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为主,根据需要可增加主要城镇的污水总排口、日排水量在100吨以上或COD日排放量30kg以上主要污染企业的排口,此外,沿江、河、湖、库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宾馆、饭店等污水排口。
环境工程中的水质污染检测与处理实验在环境工程领域,水质污染的检测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环境工程中常见的水质污染检测与处理实验方法与技术。
一、水质污染检测实验1. 水质样品采集水质样品采集是水质检测的第一步,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外界污染和样品交叉污染。
2. 总悬浮物浓度测定总悬浮物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定总悬浮物浓度可以通过滤膜法、离心法等方法进行。
3. 溶解氧浓度测定溶解氧是评价水体富氧状态的重要指标,其浓度高低与水体中生物活动和污染程度密切相关。
可以通过溶解氧电极法、化学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4. 化学需氧量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体污染有机物含量的指标之一,其浓度高低与水体的有机污染程度密切相关。
可以通过高温消解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5. 氨氮浓度测定氨氮是评价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标。
可以通过蒸发浓缩法、纳氏试剂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二、水质污染处理实验1. 光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利用光能激发光催化材料上的电子达到氧化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常用的光催化材料包括二氧化钛、氧化锌等。
该技术具有效率高、无需添加化学药剂等优点。
2.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包括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等方法,通过生成高活性氧自由基来降解有机污染物。
该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无产物二次污染等优点。
3.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利用生物膜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常见的生物膜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法等。
4. 中和沉淀技术中和沉淀技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污染物中和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石灰、氯化铁等。
5. 活性炭吸附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通过活性炭对水中污染物的物理吸附作用,将有机污染物从水中去除。
该技术适用于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水体处理。
总结:水质污染检测与处理实验在环境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随着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重要。
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发展高效、精确、安全、快速的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势在必行。
一、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有机污染物是指由碳、氢、氧、氮、硫、氯等元素构成的石油及其分解产物、农药、化肥、冷媒、塑料、橡胶、植物提取物等有机化合物在海洋环境中的残留物。
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污染、农业生产、城市生活垃圾和海运事故等。
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例如多环芳烃(PAH)、有机卤素化合物(OCP)、挥发性有机物(VOCs)、酚类、臭氧破坏物等。
它们在海洋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多样,通过化学反应和吸附作用,进入海洋食物链,导致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积累和简化,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二、有机污染物检测的方法1.色谱法色谱法是当前较为常用的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之一。
它根据样品中物质在液态载体(油,脂肪,包括海藻、小型海洋动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选择性分离分析无数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常用的色谱方法有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两种,也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级临界流体色谱(SFC)等方法。
色谱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度高、选择性强等优点,但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和标准样品,操作要求严谨,仪器设备高昂。
2.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基于分子的质量和分子结构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与色谱法联用,形成各种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常被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分析、准确定量甚至质谱图库比对等。
质谱法能够检测出色谱法无法分离或难以识别和定量的复杂化合物,具有高分辨率、高检出灵敏度、结构分析准确等优点。
但与此同时,质谱法的操作方法及仪器设备也相对复杂。
3.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是利用抗体结合有机污染物的特异部位实现检测的一种方法。
以酶连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细胞化学发光法(ICMA)为代表,免疫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快速、资金投入较少等优点,但存在着影响因素多、可重复性差、抗体制备、抗原表达等方面的限制。
气相色谱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运用分析摘要:水能够让人们正常生活,水环境的优质性决定着人们生命健康。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多,水资源匮乏,甚至出现水环境恶化严重的情况。
新时代下,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严格要求,应加强监测水环境时效性。
气相色谱技术属于经常分析技术,在分析中灵敏度、速度高,推动监测水环境发展步伐。
本文主要阐述水环境监测中气相色谱技术,仅供参考。
关键词:气相色谱技术;水环境;监测在评估生态环境中,监测水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改良和治理水环境。
人们愈发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水环境能够提升监测水环境质量。
气相色谱技术有着高效性、快速性,是当下人们备受认可的监测方式。
一、气相色谱技术概述气相色谱技术作为环境检测中常用的分析监测技术,它能够监测环境中有机物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同时也能够开展定量和定性分析,有着排除干扰性和灵敏性。
在水环境中污染物也有着分离效能,气相色谱技术是使用物质的理化性质开展分离监测,当下各组份性质不同,使用气相色谱仪监测气体流动时,各流动和组分有着相互作用的情况,但也存在差异。
分配系数的不同组分通过反复分配,能够获得各时间下的监测数据,同时使用监测器开展监测,实现分离监测的目标。
在环境监测中,气相色谱主要含有电子捕获检测器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气相色谱法和传统分析监测法比较分离速度快,能够划分各样品中的组分,具有较快的分析速度。
样品使用量和试剂可以节省分析的时间,避免出现二次污染,使环境监测有着坚实保障。
监测灵敏度高,可以监测出小含量的物质,确保各个仪器间通力协作,能够应用在微量与含量分析中,可以把相近组成成分的同位素进行划分,使用范围广泛。
探究物质含量时,不被组分的物质形式与含量约束,可以分析低含量、高含量液体和气体,操作技术简单,价格便宜,能够更好的开展推广。
二、气相色谱技术的优缺点气相色谱技术属于分离技术,能够与其他监测技术共同使用。
此种方法主要是查看被监测物性质和结构。
气相色谱技术用量少,有着较高的灵敏度,较快的分析速度,同时对于实验室有着较低的要求,其固定项多数是有机液体和固体,流动性多数是气体。
新污染物以及其在水环境中的检测技术综述目录一、新污染物的概述 (2)1. 新污染物的定义与特点 (3)2. 新污染物的来源与分布 (4)二、水环境中的新污染物 (5)1. 水环境与新污染物的关系 (6)2. 水环境中新污染物的种类 (6)三、新污染物的检测技术 (7)1. 荧光法 (9)2. 生物传感器法 (11)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4)5. 核磁共振法 (15)6. 其他检测技术 (16)四、新污染物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8)1. 新污染物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9)2. 新污染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0)3. 新污染物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1)五、结论 (23)1. 新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重要性 (24)2. 新污染物检测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24)一、新污染物的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污染物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内分泌干扰、生殖危害、神经毒性、生物累积性等特性,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且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能来自工业生产、农业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等过程,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环境。
新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重金属、抗生素、农药等。
这些新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广泛,且具有较高的浓度和生物毒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开展新污染物及其在水环境中的检测技术研究,对于了解新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环境中,新污染物通常以各种形态存在,如溶解态、悬浮态和沉积态等。
这些形态的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归宿各不相同,给检测带来一定困难。
发展高效、灵敏、准确的检测技术对于新污染物监测至关重要。
为应对新污染物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加强新污染物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推动新污染物的管理。
《环境监测》习题库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2、环境优先污染物3、优先监测4、研究性监测5、准确度6、精密度7、COD Cr8、BOD59、TOC 10、TOD 11、高锰酸盐指数12、有效数字13、相对偏差14、不可滤残渣15、空白试验15、综合水样16、一次污染物17、降尘18、PM1019、TSP 20、硫酸盐化速率21、等效连续A声级22、L90 23、固体废物24、生物污染25、3S技术二、填空题1.监测某河流时采样断面的布设,在污染源对水体水质有影响的河段,一般需要设置断面、断面和断面。
2.环境监测的内容按监测对象分为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土壤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
3.用碘量法测定水的溶解氧(DO),用虹吸法采样,用和对DO进行现场固定,用酸化。
4.监测方案内容包括:采样方案、分析测定方案和。
5.环境监测的类型有监视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6.环境污染的特点有 . 和综合性等。
综合性又包括单独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和。
7.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是:确定监测目的、进行现场调查、、评价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8.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六个关键系统构成:即布点系统、、运储系统、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综合评价系统。
9.误差按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分为、随机(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
误差的表示方法可以分为和。
10.实验室内部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常用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是。
常用的有和均数——极差控制图。
11.水样的类型分为、混合水样、和平均比例混合水样等。
12.在水质采样断面的一条垂线上,当水深7.5m时 , 应设置个采样点,应分别设在和米处;若水深3m ,采样点设在水面下处。
13.水质监测现场测定项目一般包括:、、电导率、、浊度等。
14.实验用化学试剂一般分为4级。
即优级纯、、化学纯和实验试剂。
15.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学科。
A9
分析仪器
2011年第5期
2011年科技部科研条件领域科技项目入库评审工作于8月9日-13日在北京市科技信息中心举行,本次评审会议采取项目负责人网络视频答辩的方式。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发研究与示范”项目是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在科研项目申请方面多部门联合申报的一次有益尝试。
项目由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牵头,联合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和欧普图斯(苏州)光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申报。
8月12日,由国家分析测试中心吴忠祥副主任、POPs室张利飞、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孙自杰副所长和欧普图斯公司汪泓董事长组成的答辩小组参加了项目入库评审工作,国家分析测试中心吴忠祥副主任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进行了报告,并回答了匿名评审专家的问题。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发研究与示范”项目以研发便携式、小型化、专业化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设备为主要目标,利用独立知识产权的纳米增强拉曼光谱(NERS) 核心技术,集成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纳米技术模块(包括纳米试剂和芯片)系统,建立与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相配套的标准谱库,开发专用应用软件和数据库,实现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快速、准确检测,并在典型流域开展技术示范,为水环境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唐宏牵头研制的兽药痕量残留快速检测系列技术不久前落户江苏泰州,进入产业化阶段并投放市场。
该系列技术最短10分钟内可检测出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抗生素、违禁化学药品等。
通过与江苏省合作,依托该技术的8大类80多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已经面市,中科院构筑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唐宏说由于兽药残留检测的科目繁多,标准也不一样,加之违禁添加药品无奇不有,检测技术必须全面覆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国家监管部门预警信号启动之际,就能迅速拿出相应产品。
在中科院院地合作局的领导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泰州成果转化中心早在2年前就与泰州国家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共建了泰州蛋白质工程研究院。
该研究院在过去两年中,已获得了十几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并与江苏省质监局一起确定了产品标准近30项。
泰州蛋白质工程研究院目前已建设胶体金试纸和酶联免疫试剂盒生产基地,年产能分别达到100万条和1万盒,年产值逾5000万元。
唐宏认为,中科院若能整合物理、化学、材料、生物、遥感、环境、自动化与智能化、声光电等领域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优势,在国家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一定能创制出更多便携、精密的智能仪器和检测试剂等,同时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从而推动我国食品安全事业向前发展。
(科时)
中科院兽药痕量残留检测系列技术实现产业化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发研究与示范”项目入库评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