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格式:ppt
- 大小:3.32 MB
- 文档页数:56
东北大学锐捷网络共建双万兆IPv6实验室在实验室核心部署了两台锐捷网络STAR RG-6806E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通过该交换机控制网络实验室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访问,同时部署了IPv6和IPv4网络出口。
目前,高校网络实验室建设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涉及的网络软硬件多而全;二是考虑到网络实验室大多是为学生建立,因此对网络实验室提出了诸如先进性、科学性、所提供的软硬件设备要满足实现安全、网管、监控等实验要求。
为此,东北大学携手锐捷网络共同建设了新一代双万兆IPv6网络实验室,将网络安全和监控、网络管理和维护、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相互结合。
使东北大学这所具有80年辉煌历史的全国“985重点工程”高校率先进入“综合实验、系统教学、面向应用、塑造人才”的崭新阶段。
东北大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始建于1923年4月。
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
东北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并实现了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
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东北大学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目前学校现有教师14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名,博士导师181名,教授290人、副教授553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1721人,硕士生4212人,本科生18628人;外国留学生119人。
伴随东北大学师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于1993年初就开始了校园网建设和规划,迄今为止,已经建成了国内领先的新一代数字化校园网。
经过多年的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东北大学在信息化服务教学上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05年,学校针对信息学院师生对于网络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决定启动新一代网络实验室建设。
旨在通过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一方面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社会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成为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增加他们就业的对口度和竞争力;同时借助这一平台与知名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方面和科研应用领域的校企合作,通过合作为毕业生开辟就业面,并将教学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产业化,从而实现学校、人才与企业的共赢;另一个方面则是为广大的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为学校科研及人才储备提供支持。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也是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现探讨如何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从学习力、政治力、组织力、创新力、育人力“五个着力”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45-0076-02聚焦“五个着力”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①陈国秋,梁媛,聂国东(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19)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流动的知识群体,富有朝气与活力,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高校加强党的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提升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研究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把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贯穿工作全过程。
高校党务工作者要遵循新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为学生做好服务,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把具体工作和理论学习中的收获转化为对工作推进的具体措施,认真对待党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辛勤耕耘,用心谋划,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从“学习力、政治力、组织力、创新力、育人力”五个方面着力,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够真正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
一、学习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价值引领目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并且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我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面临很多新挑战和新考验。
加强理论武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党的思想理论在党务干部中成为一种知识素养,更要让党务干部在党性修养和锻炼上全面提高,在“四个自信”上始终“走在前、作表率”,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知行合一;要不断探索健全党员学习制度,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个人自学与全员交流、日常沟通与定期培训、线上MOOC 与线下讲授相结合等方式,推动党员学得及时、学得全面、学得系统、学得深入。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法【摘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
”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提高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高等教育法》中都提出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本文拟在探讨实践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一些讨论。
关键词:实践能力学生培养一、对实践能力内涵的认识1.实践能力的内涵实践能力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
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参与人的智力和体力支出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并经过再加工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
2.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校就读期间依照学校法则所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是在校就读期间借助学校提供条件或者自己与同学合作创造的条件,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由于学校教育主要是传授间接经验的特殊性,学生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存在着相脱离的现象。
因此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对于加强学校教育同社会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
在学生中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卓越人才,使他们一方面能够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对在校大学生起到示范表率作用。
这是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创新。
首先,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刘佩勇(),崔振波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沈阳,110069摘 要:东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平台。
该平台以“生物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主体,依托学院各个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师资力量,以“全程导师制”为主线,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学院绿谷基金资助的“苗圃计划”“育苗计划”“青林计划”系列创新实践项目为载体,同时兼顾专业培养计划中发酵工程实验、生物工程设备实验、生产实习等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具有东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特色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平台系统。
该平台的建设真正实现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三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在完成生物工程专业相关实验课程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也为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实践平台建设Construction on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Platform of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in BioengineeringLIU Pei -yong (),CUI Zhen -boCollege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0,China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年10月,10(5):27-30ISSN 2095-1574 CN 11-9307/R DOI 10.3868/j.issn 2095-1574.2020.05.007教改纵横收稿日期:2020-05-02;修回日期:2020-08-17基金项目:东北大学2020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重点项目通讯作者:刘佩勇,E -mail:**************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产能力的快速提高,产学研已经称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42所双一流大学“名单:”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每5年调整一次名单,39所985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其余211高校全部”落选“!1、原”985工程“高校进入A类,共36所双一流大学(实力超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2、原”985工程“高校进入B类,共3所双一流大学(实力较强):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新增进入B类,共3所双一流大学(实力一般):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专家点评】点评一:原985高校依然强势,个别被”降级“名单中的”双一流“大学分为两类,A类和B类。
A类36所,全部为之前的985工程大学。
B类分两种,一种是被”降级“的985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是一所老牌重点大学,但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人才外流严重,教科研水平也受到相当影响,除东北、华北外的招生情况也很不乐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特色很明显的行业院校,但由于地处西安,加上农林行业附加值低,对学生吸引力不大,近年来也受到很大影响。
经常被高考生评为”性价比最高“的985大学,其困境可见一斑。
湖南大学虽头顶千年学府的光环,但在同城中南大学的强势发展影响下,始终处在阴影之中。
之前还有一定优势的工科水平下滑,人文社科人才外流较多,和中南大学没有形成”同城双子星“的竞争格局,没落在所难免。
东北大学章程序言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九一八”事变后,学校被迫迁徙。
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9月,由原冶金部属高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1999年底,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987年8月,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成立(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1997年1月,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孕育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取得了众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形成了“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光荣传统和“献身、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凝练出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功能,为把东北大学建设成为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名称为东北大学(英文译名为Northeaster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NEU)。
学校法定注册地址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巷11号。
学校实行多校区办学,分别为南湖校区、浑南校区、沈河校区和秦皇岛分校。
秦皇岛分校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学校经举办者批准,可视需要设立和调整校区及校址。
第三条学校由国家举办,经国务院确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高校科普工作的创新模式及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高校拥有大量优秀科研人才和科技资源,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力量。
高校科普工作既要面向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也要面向社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
分析当前高校科普工作的不足,提出高校科普工作应强化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经费筹措、资源共享,并探索创新高校科普工作新方式。
关键词:高校;科普工作;创新科普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各大高校历来是为国家提供人才的所在,因此,高效科普创新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但其功能的实现因一些制约因素的存在而困难重重。
因此,对高校科普工作的创新模式研究成为必要。
本文针对各高校科普的现状,指出了科普受到激励机制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分析了科普队伍的素质不高、科普场馆的运作乏力、科普受众的效果不好、科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陈旧和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高五个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作者尝试性地从促进科普有效开展提出解决问题的五点对策。
作者认为: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细分科普受众群体;加强科普创新工作;完善科普工作运行机制。
一、我国高校科普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一)缺乏科普理念,对科普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呈现出缺乏科普理念,对科普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的状态,因此,各高校只注重专业素质的提升,而不注重科普的教育,这使得高效科普创新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大高校的竞争,高效管理者只重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而科普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这样,高效根本就忽视了科研要服务社会的职能。
其次,大多数高校教师更注重学校的教学考核评定,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是过细过窄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使得很多大学生仅仅只学了课本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和基本储备。
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和方式研究作者:佟喆安丽明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9期佟喆安丽明【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斗堡垒,它担负着党在高校直接联系青年学生、引导学生、团结学生,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学生中去的重要职责。
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和方式,提升学生党员核心能力,是适应多元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对大数据时代的环境变革、顺应新媒体生态格局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为例进行研究,并结合其他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经验,提出了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活动创新互联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
高校中的学生党支部作为党与青年学生最基础的桥梁与纽带,肩负着发展新党员、培养和教育学生党员的重要职责,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载体。
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和方式,培养好、教育好我党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于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一)活动形式陈旧,学生党员的接受度和积极性普遍不高高校中的学生党员大多数为“95后”甚至“00后”,这一群体有着极强的个性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些年轻的学生党员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了解国家大事,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但是,仅仅通过互联网“碎片化”式的学习,想要学习好、领会好党的理论政策等又是十分困难的。
而传统的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诸如党课学习、播放红色视频、开展演讲比赛等,又很难让新时代的年轻党员主动融入到学习中来,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对于党的政策理论学习和文件精神领会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