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版第版-内科护理学-教学导案
- 格式:doc
- 大小:201.00 KB
- 文档页数:7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重点难点]一、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
二、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一)内容本教材的基本结构是,每个系统或每类疾病的各章第一节均为概述,简要地复习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或简述该组疾病的共同特点,该系统疾病的分类方法,并对该组病人的护理评估重点内容进行阐述。
第二节为患有该组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列出该系统或该类疾病病人带有共性的常见症状体征,并按护理程序对其中数个症状体征的护理进行阐述。
每个疾病的编写内容大致包括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和保健。
教材中各种疾病的护理部分按护理程序的格式编写,分为完整、简略两种形式。
(二)学习方法学生在内科护理学的学习中,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去认识、思考、计划、实施和评价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
系统学习包括课堂讲授常见病、多发病和临床见习。
毕业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施对内科病人的整体护理。
(三)目标内科护理学的培养总目标:毕业时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其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急症的配合抢救能力。
三、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内科护理学的发展。
临床护理科研的开展,丰富了内科护理学的知识。
四、内科护理学对社会需求的适应现代护理观:以整体的人的健康为中心。
护理工作的视野正在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的人的生命的全过程扩展,着眼于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
五、内科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作用护士人角色作用有护理者、协作者、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和研究者。
《内科护理》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仙桃职业学院医学院,名叫梁丽丽。
我这次说课的课程是《内科护理》。
下面我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特色5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课程设置(一)课程定位《内科护理》主要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运用内科护理技术解决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问题。
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
定位主要依据以下三点:1)分析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其中专科护理指的就是内外妇儿护理,而《内科护理》同时又是其他几门专业课的基础。
2)分析护理人员职业岗位职业岗位主要有:病房护理、门诊护理、手术室护理、供应室护理、社区护理。
其中,病房护理是在各级医疗机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科室从事住院患者身心整体护理,执行各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观察病情,参与重症患者抢救,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等工作的重要护理岗位。
3)分析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了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内科护理》前导课程有公共基础类课程、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护理基本技能、健康评估等,并行及后续课程有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
因此我们把《内科护理》定位为临床护理核心技能课程。
《内科护理》共100学时,于第三学期开设。
(二)确定内科护理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确立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现代护理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并达到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内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的主要内容;2)熟悉内科常见病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并了解相应的护理目标及护理评价;3)熟悉内科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原则,能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抢救配合4)达到国家卫生部执业护士上岗考证内科护理部分考核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十七课次【开课时刻】2016年4月20日礼拜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的】一、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二、明白得: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把握: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病症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进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导入新课5分钟三、进行新课75分钟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趁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要紧的死因。
(一)心脏1.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给: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要紧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距离前2/3部位的心肌供给,回旋支要紧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给。
右冠状动脉要紧供给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距离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1. 动脉——阻力血管2. 静脉——容量血管3.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五)调剂循环系统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 人口学资料2. 既往史3. 家族史4. 个人一辈子活史5. 用药情形6. 职业环境史(二)躯体状况1.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多见的初期病症,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内科护理学2.英文名称:二、学时总学时72学时,其中讲授72学时,实验8学时。
三、开课学期开课学期:第3、4学期四、课程考核要求考试课:课程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两部分加权,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期末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试。
五、课程概述内科护理学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
通过内科护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科护理学所涉及的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机理,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对病人能够做出正确的身体评估,并注重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六、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中专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绪论 1学时(1)主要内容介绍内科护理学的特点及发展;内科病人对护理的要求;有关护理模式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2)重点:护理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内科护理学特点及对护理的要求。
(3)难点:难点:无(4)要求理解:内科护理学特点及对护理要求。
掌握:有关护理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了解:内科护理学的特点及发展。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9学时(1)主要内容①呼吸系统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②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和措施、保健指导。
③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和措施、保健指导、预后。
④支气管哮喘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评估、常用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评价、保健指导。
⑤肺炎的概念、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和措施、保健指导。
第十七课次【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2、理解: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导入新课5分钟三、进行新课75分钟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一)心脏1.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的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1. 动脉——阻力血管2. 静脉——容量血管3.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五)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 人口学资料2. 既往史3. 家族史4. 个人生活史5. 用药情况6. 职业环境史(二)身体状况1.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第八节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风湿性疾病的知识要点一、风湿性疾病的概念:二、相关的知识要点(一)关节炎的解剖要点(二)生理、病理要点(三)常见症状护理要点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多器官功能损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第二节类风湿关节炎(RA)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主要侵犯关节,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
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病因未完全明确。
一般认为感染是RA的诱发或起动因素,同时也考虑有遗传倾向。
1、环境中敏感物(某种抗原、微生物?)作用于具有易感基因的个体2、免疫反应自身抗体。
3、感染 ( infection )可是一过性存在,影响是:4、分子模拟(环境抗原分子、自身抗原分子)5、隐匿抗原暴三、病理改变1、基本病理改变-滑膜炎synovitis ,类风湿结节和类风湿血管炎是RA重要的病变。
(1)急性期:细胞浸润,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增大间质水肿,嗜酸行粒细胞浸润。
(2)慢性期:滑膜( synovium )增厚,形成绒毛状突起,伸向关节腔内,严重者侵入软骨和软骨下骨质。
绒毛的破坏性极大,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的基础。
新生血管、激活的纤维母细胞致纤维组织增生。
血管炎性病变及类风湿结节四、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起病缓慢,在出现明显的关节症状前可有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纳差等症状。
(一)关节表现1、晨僵。
2、痛与压痛。
3、肿胀。
4、畸形。
5、功能障碍。
(二)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是本病较特异的皮肤表现。
类风湿血管炎是关节外损害的基础。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血常规:2、血沉:3、 C反应蛋白:4、 RF因子:5、免疫复合物和补体:6、关节滑液:7、关节 X - ray :具诊断、分期意义I 骨质疏松 III关节面出现凿样改变II关节间隙变狭窄 IV骨关节纤维化,骨性强直诊断标准:1981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测定。
第十七课次【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2、理解: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导入新课5分钟三、进行新课75分钟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一)心脏1.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的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1. 动脉——阻力血管2. 静脉——容量血管3.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五)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 人口学资料2. 既往史3. 家族史4. 个人生活史5. 用药情况6. 职业环境史(二)身体状况1.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人卫版第版-内科护理学-教案
2
———————————————————————————————— 作者: ———————————————————————————————— 日期: 3
人卫版第3版 内科护理学 教案 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 熟悉内科护理在护理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2、 了解内科护理的发展和任务。 【教学内容】 1、 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2、 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3、 内科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作用。 4、 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病人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的收集方法,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应用。 2、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特点。 2、呼吸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4
3、肺的各种防御机制。 4、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目的要求】 1、 掌握“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措施。 2、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特征。 3、熟悉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根据护理诊断提供有关护理措施。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与体征。 2、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护理诊断及相关因素: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焦虑、知识缺乏、低效性呼吸型态、有窒息的危险等。 3、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 4、有效排痰的护理:如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和雾化疗法、胸部叩击与胸壁振荡、体位引流、机械吸痰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三节 急性呼吸道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改善症状的各项护理措施。 2、熟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 5
3、熟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目的。 4、了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 5、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6、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四节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治疗原则、主要症状的护理措施及综合防治措施。 1、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实验室检查、治疗。 2、了解常见病因,熟悉临床表现和分型、分期。 【教学内容】 1、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相关的因素。 2、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实验室检查项目及特点。 3、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要点。 4、慢性支气管炎各期的治疗原则。 6
5、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和体征。 6、“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护理计划。 7、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保健指导。 二、阻塞性肺气肿 【目的要求】 1、掌握改善症状的各项护理措施。 2、熟悉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 3、了解阻塞性肺气肿的促成因素和发生机制。 4、了解阻塞性肺气肿的治疗目的。 【教学内容】 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实验室检查特点: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和动 血气分析。 2、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要点。 3、阻塞性肺气肿的治疗要点。 4、阻塞性肺气肿的常见并发症。 5、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6、阻塞性肺气肿的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7、阻塞性肺气肿的保健指导。 三、肺源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改善症状的各项护理措施。 2、熟悉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 7
3、了解肺源性心脏病的促成因素和发生机制、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目的。 【教学内容】 1、 肺源性心脏病的定义。 2、 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3、 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4、 肺源性心脏病的实验室检查。 5、 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 6、 肺源性心脏病的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7、 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1、掌握哮喘的防治方法与护理。 2、熟悉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症状和体征,临床分期、分级,常用平喘药物 作用与副作用。 3、了解支气管哮喘的实验室检查。 4、了解哮喘的发生机制,认识其发作与某些诱发因素有重要关系。 【教学内容】 1、与支气管哮喘发作有关的诱发因素。 2、支气管哮喘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3、支气管哮喘的诊断要点。 8
4、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5、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6、支气管扩张剂、抗炎类平喘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7、“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知识缺乏”护理计划、护 措施,尤其是药物的合理选择、雾化吸入器的正确使用。 8、支气管哮喘保健指导:缓解期避免诱发因素、自我监测、掌握正确的药物使用技术、全身锻炼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六节 支气管扩张 【目的要求】 1、掌握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护理措施。 2、掌握体位引流的护理、大咯血窒息的病情观察和抢救。 3、熟悉治疗及护理过程。 4、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 【教学内容】 1、支气管扩张症的的病因、常见并发症。 2、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要点。 3、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要点。 4、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生机制 5、支气管扩张症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6、支气管扩张症的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9
7、支气管扩张症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七节 肺炎 【目的要求】 1、掌握肺炎的护理。。 2、熟悉各种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要点, 3、了解各种因素与肺炎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肺炎的病因分类。 2、肺炎的诊断要点。 3、肺炎的治疗要点。 4、肺炎球菌肺炎、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军团菌肺炎主要临床表现。 5、各型肺炎抗生素治疗原则,重点说明肺炎球菌肺炎的治疗方法。 6、各型肺炎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7、肺炎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 8、 肺炎病人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八章 肺脓肿 【目的要求】 10
1、掌握肺脓肿的护理。 2、熟悉肺脓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要点, 3、了解肺脓肿的发病原因。 【教学内容】 1、肺脓肿的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2、肺脓肿的临床表现。 3、肺脓肿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3、 肺脓肿的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 5、肺脓肿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 6、肺脓肿病人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九节 肺结核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病的药物治疗和消毒隔离,尤其是疾病的预防。 2、了解肺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转归,理解疾病发生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肺结核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与病变转归。 3、肺结核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尤其是细菌学检查和结素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 4、肺结核的诊断要点:临床诊断中的分类法、转归的3个分期。 11
5、肺结核的临床分型与各型特点。 6、肺结核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7、抗结核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及其理论依据。 8、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原则。 9、常用抗结核病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和护理观察,化疗方法和方案选择。 10、为“营养失调”病人提供饮食护理。 11、肺结核病人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十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目的要求】 1、掌握肺癌的护理,包括护理评估与护理措施。 2、熟悉肺癌的临床表现,包括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肿瘤局部扩张引起的症状、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和肺癌的肺外表现。 3、熟悉肺癌的治疗原则。 4、了解与肺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临床分类和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了解肺癌的流性病学概况。 2、与肺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3、肺癌的病理分类,包括解剖分类和细胞学分类。 4、肺癌的诊断要点,尤其是肺癌的早期信号。 5、肺癌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临床意义及评价。 12
6、区别肺癌的各种临床表现,包括原发病症状、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和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 7、肺癌的治疗原则,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适应证与选择。 8、肺癌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 9、肺癌出院治疗病人和肺癌高危人群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十一节 胸腔积液 【目的要求】 1、 掌握胸腔积液的护理。 2、熟悉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要点。 3、了解胸腔积液产生于吸收机制。 【教学内容】 1、 胸腔积液产生与吸收机制。 2、 胸腔积液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3、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4、胸腔积液的实验室检查。 5、胸腔积液的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 6、胸腔积液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 7、胸腔积液的保健指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