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6
22地球表面形态-图文必修一水平复习案高二年级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复习目标】理解地质作用的分类,能够解释和区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能够运用语言、图像进行表述。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如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流水、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形。
Ⅰ.基础回顾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二、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张裂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形成高峻山脉和相块相互挤压碰撞巨大高原撞大陆板块与海洋板海沟、岛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岸山脉三、地质作用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断层: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注意:背斜成山: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背斜成谷: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成谷: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作用因素流水作用(季风区典型)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举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黄土高原、沙丘、风力侵蚀作用风力作用(西北地区典型)风力沉积作用学案编制人:王理审核人:1必修一水平复习案高二年级Ⅱ.复习自测:1、下图显示的我国四大高原中,由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是()ABCD2、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正确叙述是A.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B.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C.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D.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右图,分析回答3—4题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反思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总体上我还是比较满意以下三点:一、本节课采用地理问题教学法,课堂通过几个问题串联,问题之间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递进,层层推进从而完成整个课堂的教学,使课堂具有完整性与系统性。
二、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在于运用刚发生不久的巴基斯坦震出小岛,而小岛寿命不长最终又将消失的新闻视频进行导入,一下就抓住学生眼球,将注意力立刻放在视频上,并且边看视频边会思考呈现的问题:为什么巴基斯坦震出的小岛会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从而导入了地球形态的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能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从这一个课堂亮点中,我深刻体会到课堂前资料积累的重要性,看到这则新闻视频时,虽然我还没有上到这节课,但在我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一个意识,那就是我可以利用这个新闻,我要将这有关新闻资料进行收集以备后用,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意识。
所以,我觉得在平时生活中要有培养注重积累未来教学需要的资料或者素材的意识,运用这些素材将使我们的课堂富有时代感和趣味感。
三、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和手段,现在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先进,很多教师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只是将黑板当做了一件可有可无的工具,有时候只在黑板上写上寥寥无几的几个大字,毫无板书的感官美和系统美可言,我觉得这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取的,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记忆的长度,课堂单单利用多媒体进行呈现知识点和脉络,学生是没办法及时掌握和消化的,所以运用板书,就在于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呈现清晰完整的知识脉络和系统框架,更方便学生进行课堂回顾以及知识记忆。
同时,运用彩色的粉笔进行板书和板画,学生会更加喜欢并且印象会更深刻。
本节课也存在几点值得我深思并且在以后教学中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三点:一、地理问题教学法,课堂中设置多少问题才比较合适?这些问题在课堂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具体问题设置时有哪些功能?是衔接知识点?还是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发言,然后从这些发言中总结知识点?问题设置的难度有哪些标准?等等这些都是我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和深思的。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原创版)目录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1.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与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1.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正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地球表面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又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海洋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等。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地表形态的成因主要归因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如地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造成地表的变形和破裂,形成诸如褶皱山脉和平原等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与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
侵蚀与沉积作用通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气候变化则主要影响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形成,从而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各异。
例如,我国地貌特征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高原地区适宜放牧,山地地区则有利于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例如,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地表植被,可能导致土地沙化和侵蚀地貌;而人类兴建水利工程,则可能改变地表水文环境和湿地地貌等。
地质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征地质地貌,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球表层物质结构和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地貌展示了地球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同时也揭示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一、地质地貌的类型与形态地球的地质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溪谷等;而海洋地貌则主要包括洋脊、大洋盆地、海岸线、海底峡谷、海床沉积等。
1. 山地山地是地表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的抬升而形成。
山地通常具有陡峭的斜坡、峰峦起伏的山脉以及深刻的峡谷和峡谷,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2. 高原高原是地貌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位于大片山地之间。
高原常常由于地壳抬升、侵蚀和沉积而形成,具有相对平坦的地貌特征,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
3. 平原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没有明显山丘和起伏地势的地区。
它们往往是由长期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分布广泛且生产力丰富,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恩纳河平原等。
4. 盆地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位,由周围高地或山脉环绕而成。
盆地通常由于构造活动、地层下陷等因素形成,具有积水、沉积物丰富的特点,如四川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等。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在地理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线性地貌特征,是水文循环的产物。
河流具有河道、支流、河口等特征,能够剖切出各种不同的地貌特征,如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6. 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指位于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主要由地壳板块运动和海洋生物作用造成。
海洋地貌具有大洋盆地、海底山脉、海底河谷等特征,如太平洋深海海沟、大西洋中脊等。
二、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质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体侵蚀、沉积作用,以及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的分布、断层构造等方面的变动。
地壳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等地质作用都会导致地质地貌的形成与变化。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世界地形知识点整理归纳1.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被海洋分隔为彼此独立的岛屿和大陆。
地球表面的形态包括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2.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隆起的部分,通常由岩石和土壤堆积而成。
山脉可以分为褶皱山脉和断块山脉两种类型。
褶皱山脉是由于地壳受到挤压而形成的,断块山脉则是由地壳断裂上升而形成的。
3.高原:高原是地球表面平坦的地区,通常由高原面组成。
高原面通常比周围地区高,边缘有陡峭的地形。
高原可以分为侵蚀高原和沉积高原两种类型。
4.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平坦的地区,通常由河流冲积物组成。
平原可以分为山前平原、河谷平原和沿海平原三种类型。
5.丘陵:丘陵是地球表面低矮的隆起地区,通常由土壤和岩石堆积而成。
丘陵通常比周围地区高,但高度通常不超过200米。
6.盆地:盆地是地球表面低洼的地区,通常由河流冲积物组成。
盆地可以分为河谷盆地、山间盆地和构造盆地三种类型。
7.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岩石和土壤性质等因素。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山脉、高原和平原等地区的形成与分布;气候则是指降水、风化、侵蚀和沉积等因素对地形的影响;岩石和土壤性质则是指不同岩石和土壤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不同表现形式。
8.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山区地形通常不利于农业种植和发展,但却有利于森林生长和保护;平原地区则有利于农业种植和发展,但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地形地貌还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表面形态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搬到、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板块上,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壳。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陵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版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注:判断确定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地貌的依据: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一般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底(地形倒置)。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一般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③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④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部为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