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
- 格式:docx
- 大小:16.85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课各位,早上好。
很高兴能回到这里。
高兴见到你们。
我教授这门课是因为在我读本科阶段时非常希望能学习这样一门课程。
可能这门课并不是你希望的那样也可能并不适合你。
但希望几堂课后,你能有个大概印象让你决定这门课程是否适合你。
我1992年来到哈佛求学,一开始主修计算机科学。
大二期间,突然顿悟了。
我意识到我身处让人神往大学校园周围都是出色的同学,优秀的导师。
我成绩优异。
擅长体育运动。
那时壁垒打的不错。
社交也游刃有余。
一切都很顺利除了一点我不快乐。
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
也就是在那时我决定要找出原因变得快乐。
于是我将研究方向从计算机科学转向了哲学及心理学。
目标只有一个:怎么让自己开心起来。
渐渐的,我的确变得更快乐了主要是因为我接触了一个新的领域,那时并未正式命名。
但本质上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
研究积极心理学把其理念应用到生活中让我无比快乐。
而且这种快乐继续着。
于是我决定将其与更多的人分享。
选择教授这门学科。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1504号心理学课程。
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一全新相对新兴令人倾倒的领域。
希望同时还能探索我们自己。
我第一次开设这门课程是在2002年。
是以讨论会的形式,只有8名学生。
两名退出了只剩我和其他六个人。
一年后学生稍微多了点。
有300多人参加。
到了第三年,也就是上一次开课。
有850名参加是当时哈佛大学人数最多的课程。
这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因为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他们对这一奇特现象非常好奇竟然有比经济学导论更热门的课程。
怎么可能呢?于是我被请去参加各类媒体采访,报纸,广播,电视。
在这些采访中,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模式。
我前去参加采访。
进行采访。
结束后,制片人或主持人会送我出来。
说些诸如Tal多谢你抽空参加采访。
不过你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的话。
我漫不经心的问。
我无所谓,不过总得回应“有何不同?”他们会说“这个嘛,我们会以为你很外向”。
下一次采访结束时仍是如此“多谢接受采访”。
不过Tal,你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
又一次,我漫不经心地问有何不同。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中外园林史试题(含答案)一、填空1.田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发表的《明日之田园城市》论著中首先提出的.2.传说公元前七世纪建于西亚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3.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可归纳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种主要类型.4.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池中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5.伊斯兰造园中常用十字形水渠,其来源于《古兰经》中所述“天国”景象中的水、乳、酒、蜜四条河流。
6.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将山之景观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7.法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代表园是凡尔赛宫苑和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它们都是勒?诺特尔设计的。
8.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第一座城市公园,它的设计方案是由奥姆斯特德主持完成的。
9.清朝著名的三山五园是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的静宜园及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和静明园为行宫御园,而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则均为离宫御园。
10. 辋川别业和庐山草堂分别是王维和白居易以山水泉石为精神寄托的佳地.11.清末三大离宫御苑分别是_ 圆明园,___ 避暑山庄_和__清漪园(颐和园)_。
12.我国文献记载中已知最早的帝王苑囿是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13.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我国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
14.秦汉上林苑是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帝王苑囿,其中出现的“一池三山”格局是指池为太液池、三山为方丈、蓬莱、瀛洲。
15.试写出唐代著名二座别墅园平泉庄、庐山草堂。
16.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是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其设计者是奥姆斯特德,他首次提出景观建筑师的专业名称。
在1901年哈佛大学创立景观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整的专业培养课程。
17.1771年出版的英国园林著作《东方园林艺术泛论》的作者是钱伯斯。
吕彦直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
安徽滁州人。
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1894年生于天津。
吕彦直先生照片吕彦直的父亲名叫吕增祥,安徽滁州人,光绪五年举人,在晚清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
曾任驻日使馆参赞。
历任临城、南宫、天津知县。
1900年,吕增祥任开州知府,1901年因脑瘤卒于任上。
吕彦直年仅7岁。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其姐吕静宜居巴黎数年。
常参观罗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
回国后,先后入南京金陵中学、北京五城学堂学习。
1911-1913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
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子系,后转入建筑)。
1918-1921年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
吕彦直曾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其才华。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
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
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
他潜心研究,周密构思,设计出的中山陵墓图案,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
陈庄中学语文教研组教案个性修改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练笔】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通过简叙两三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陈庄中学语文教研组教案个性修改(八)写作特点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陈庄中学语文教研组教案个性修改(一)导入新课:自半个世纪前(1953),沃森和里克历史性地发现DNA的螺旋结构以来,科学经历了飞速发展,基因重组、动物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胚胎干细胞研究以及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基因检测和治疗等科学突破和医学奇迹,给人类带来莫大福祉,同时也引发了空前的伦理冲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学习导学案中的知识链接部分,了解本文文学常识。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邱仁宗,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年度伦理学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ELCI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
了解背景克隆技术为人类的发展解决了许多难题,但“克隆人”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因此科学家就该不该克隆人发生了争论。
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文体知识科技论文在情报学中又称为原始论文或一次文献,它是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里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综合和阐述,从而揭示现象或问题的本质与规律的学术论文。
科技论文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书面表达形式。
(三)预习检测(由小组分工完成,初步掌握文章大意)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写在下面,反复品味其妙处。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依照小标题,课文可以划为四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必修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教案 A教学目标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鉴赏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2.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解题: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两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
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小论文,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
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
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
曹靖华【现代】(1897—1987)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教育家。
河南庐氏人。
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1933年回国后,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东北大学、中国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任系主任。
为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工作作者协会副会长。
他从20年代起,即与鲁迅、瞿秋白共同致力于传播俄罗斯和苏联文学,是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其教育思想:(1)坚持“外为中用”原则,学习外国经验、介绍外国文学需考虑中国的实际与需要;(2)学生要在知识广泛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3)翻译工作者不仅要精通外国语言,而且要掌握好祖国语言;(4)要实地劳作,专心致志,“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遭”。
著有《曹靖华散文选》,翻译有《铁流》、《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苏联作家七人集》等。
陈望道【现代】(1891一1977)中国近现代语言学家、教育家。
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
浙江义乌人。
1914年金华中学毕业,翌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和中央大学,获法学士学位。
1919年回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从事新文化运动,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参与发起筹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翻译出版了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接编《新青年》杂志。
1923年起兼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中华艺术大学校长,安徽大学教授。
1934年在沪创刊并主编《太白》杂志,发起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运动。
后任广西大学中文科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返沪,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1940年赴重庆,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
抗战胜利后,继续推动爱国民主运动,任上海市大学教职员联合会理事会主席。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梁思成的故事阅读答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 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 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
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
Theoretical Anxiety and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 Work of Eight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八位当代建筑师作品的理论焦虑及设计策略
洛菲尔.莫内欧(Rafael Moneo)是一位知名勇敢的建筑师。他主要的作品包括在马德里的Bankinter
银行总部、西班牙梅里达国立罗马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Roman Art in Mérida)、米罗基金会美术馆
改建(Pilar and Joan MiróFoundation in Majorca)马德里‧阿托查火车站扩建(the extension of the Atocha
railway station in Madrid)、麻省卫斯理学院大卫斯博物馆(Davis Art Museum at ellesley College)、斯德哥
尔摩现代艺术与建筑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rchitecture in Stockholm)、休士顿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Fine Arts in Houston)以及2002年建成的新世纪教堂建筑的典范之作:洛杉矶圣母教堂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等。
现在他也将以大胆的评论家之身分闻名。在本书中,他检视与他同期且全部都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
建筑大师--詹姆斯.史德林(James Stirling)、罗伯.范裘利与史考特.布朗(Robert Venturi & Denise Scott
Brown) 、奥多.罗西(Aldo Rossi)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奥瓦罗.西萨(Alvaro Siza)、法兰
克.盖瑞(Frank O. Gehry)、瑞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与德穆隆(Herzog & de Meuron),
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莫内欧对八位建筑师的探讨,是以既口语又深入的一系列
当代建筑大师建筑讲座的方式展开。读者读到的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学术理论,而是莫内欧看待当代建
筑时其独到深刻的信念与说服力。内文还辅以超过600张的图例作为解释说明。
轮番讨论每一位建筑师,莫内欧先是给予一个扼要的简介,强调他们的意图、理论关注范畴、施工程
序;再转到作品方面,对他认为若要充分理解每一位建筑师必须要知道的决定性案子,提供细节的评论分
析。
文章中用以描绘他的观点所加入的很多影像就如同他上课时快速播放的投影片般,当然,莫内欧的洞
察力是如此的独一无二。这些介绍文并非我们可以在大学图书馆书架上轻易找到的那种莫内欧称之为「缄
默论文(tacit treatises) 」的无表情介绍文字,而像是真正生灵活现地碰上当中的建筑大师、甚至可以借着
莫内欧的解说和八位建筑大师棋逢对手般应对着。
莫内欧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师。 1937年生于西班牙,1965年起执业至今。 1985年-1990年成为美国
哈佛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1996年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UIA)金奖、法国建筑协会建筑金制奖章以及普立
兹克建筑奖,2001年获得欧洲密斯.凡.德.罗奖;2003年获 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皇家金制奖章。
本书目录Preface
James Stirling詹姆斯.史德林
Robert Venturi & Denise Scott Brown罗伯.范裘利与史考特.布朗
Aldo Rossi奥多.罗西
Peter Eisenman彼得.艾森曼
Alvaro Siza奥瓦罗.西萨
Frank O. Gehry法兰克.盖瑞
Rem Koolhaas瑞姆.库哈斯
Herzog & de Meuron赫尔佐格与德穆隆
--------------------------------------------------------------------------------
本书试阅读:
译者序/林芳慧1996年春季在哈佛大学念硕士第三年时,有幸地选上Moneo老师带的设计课。同时,
也选修了这门讲当代建筑师的设计理论课。那一年,Moneo又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ward),有一
学期可以和Moneo老师相处,学习设计、理论外,私下也听到很多他对建筑教育与建筑专业的看法。
这门课是设计学院的课程中,大家公认最营养的课程之一。课程没有太多要求,只要缴交一篇报告就
可以pass。 Moneo老师告诉我们,他要求交报告只是符合学校要给成绩的一种机制。除非写出杰作,他
才会给不一样的成绩,否则大家都也只会pass。成绩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他告诉我们他不点名。若
我们选择不来上课、不认真听、不读他建议我们阅读的文章,那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对他而言无所谓。这
堂课的内容是他整合多年对一些影响建筑界的重要当代建筑师的解读,愿意在学校与我们分享。
虽然这门课已经开了好几年,但Moneo老师每年都会修改课程内容,针对当时的变化做更新与延伸。
这门课的学生有接近一百人,应该可以在系上最大的阶梯教室上课(阶梯教室可容纳五百人)。但是,Moneo
坚持不要在那种正式场所授课。他选择要与学生的距离近一些,所以我们上课都在一间平时容纳七、八十
人的教室。然而,上这门课一定要提早到,不然只能挤在地上听。每次都有很多人,甚至会有别系所、别
校的人慕名而来,瓜分我们的权益。
念M.Arch.I (Master of Architecture, First Professional Degree;就是所谓的学士后建筑)的我需要选的
课程非常重,尤其在这个学期还有跟Rem Koolhaas老师的上的Thesis Prep. (硕士论文预备课程),根本
没有任何时间可以做课程的预习。然而,因为这堂课有很多参照与参考资料,在Moneo老师的想法中,那
些是必备的建筑知识。
因此,在上课时他常常带过的建筑师、学派、历史学者、重要的建筑案例等,他都不会花时间解释,
那些都叫做基本。为了可以吸收他对建筑史、建筑师、以及建筑理论的批判,以及要听得懂“最基本的”,
不论有没有睡觉,我都尽可能预习,事前念一些他建议的文章。在本书中我加入了一些译注,企图帮助读
者理解一些相观的参考。
Moneo老师是我建筑学习生涯中,影响我最深刻的老师之一。因此,我一看见这本英文书出版,就主
动告诉田园城市这是一本一定要翻译的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幸运,可以吸收到精华、受到启
发。因为对我意义深远,我向田园毛遂自荐,希望可以将Moneo老师的书译成中文版。
但是没有经验的我以为只需要几个月即可完成一本大概十万字的书,完全没有意识到它是一本将近二
十万字,耗时我将近两年才完成的使命。虽然编辑知道我无法专职做这本书的翻译,但是亦没想到会延迟
这么久。 Moneo老师希望保持的说话方式、书中很多的专业叙述、建筑批判和困难的论述,在中文的文
法中很难表达。因此,从翻译到校稿花了很长的时间,请大家包容。
本书中很多人名、书名、地名、其他杂志或书的摘录,原文并非英文,多是来自西班牙文、义大利文、
葡萄牙文以及法文。请对照原文以便了解其中意义。
虽然拖了这么久,可以将这本书的智慧以中文呈现给大家是我的荣幸。希望它可以帮助某些读者开启
建筑学习中尚未被开启的一扇门。